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十四孝讀後感(彙總4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2篇《二十四孝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二十四孝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二十四孝讀後感(彙總42篇)

篇1:《二十四孝》讀後感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閲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着重分析“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衊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鋭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篇2:《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着重分析了,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卧冰求鯉”,卻有違人性,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孝感動天”,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盲從是可悲的,“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為貴”的人本觀念?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自己獨養母親,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對母極孝?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他把家產分為兩份,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殺兒之舉,此拼笮?母親死了不能復活,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它讓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為先,“賣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父親死後,“哭竹生筍”?原本家道殷實,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高尚的人。

最後,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説説那個郭巨埋兒吧。説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兒子可以再生,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兒子一死。

篇3:《二十四孝》讀後感

孔子説過一句話,“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上下五千年來,出現“孝子”的故事有諸多。

在二十四孝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卧冰求鯉》和《恣蚊飽血》,這二則典故,深深記住在我的腦海中,時時提醒我的言行準則。

《卧冰求鯉》講的是曾經有個孝子,在一個隆冬的晚上,自已的繼母病倒,想吃上一口新鮮的鯉魚肉,他就自已解開衣服,卧倒在冰上,冰突然融化,跳出二條鯉魚,他欣喜若狂把鯉魚抓回家煮給繼母吃,繼母吃後,大病全愈。

《恣蚊飽血》主要講古代吳猛,他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到了夏季,吳猛赤和身坐在父親的牀頭任蚊子叮咬而不去驅趕走,這樣就是為了擔心蚊子離開自已去咬父親。

從以上二則典故中,我體繪到,百善孝為先,讓我們心懷感恩之心去孝敬我們的父母,有時我們要坐下來,跟漸漸已老的父母聊聊天,聆聽他們的教誨,他們的心聲,也讓父母知道。我們已長大了。

篇4:《二十四孝》讀後感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後很感動,現在我知道了孝是什麼:孝是在父母事業有困難能給予幫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時候端上一杯熱水,孝,大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讓父母終身受益,小到只是在節假日給父母幹一些家務。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懷橘遺親》。

這個故事講得是:從前,績兒和父親一起到袁將軍家做客,袁將軍用橘子招待績兒,績兒嚐了一口,覺得很好吃,心想:媽媽還在家裏,她最愛吃橘子,我把剩下的橘子都帶回家給媽媽吃吧,於是就趁袁將軍不注意,偷偷拿了幾個。黃昏,績兒和父親該走了,在績兒和袁將軍道別時,那幾個橘子掉出來了,袁將軍調侃道:“來我家還要拿東西嗎”?績兒父親大發雷霆,道:你這個逆子,怎能偷別人家東西呢?績兒説到,我看袁將軍家的橘子很好吃,母親也喜歡吃,所以就想拿一點,給母親嚐嚐,袁將軍看績兒是個大孝子,就給他了許多橘子。這個故事中的績兒看到好東西首先想爸爸媽媽,這不正是我們現代孩子所缺少的一種品質嗎?

現在我想對大家説一句話:“百善孝為先”。所以請從現在開始,好好孝順你的父母長輩吧!

篇5:《二十四孝》讀後感

中華美德小故事眾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宣揚的對象。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到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有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已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脱離虎,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離虎口。

主人公楊香在父親遇到危難之時,爆發了身上的潛力,置老虎於死地。人的潛能不可低估,愛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親處處保護着我們,愛護着我們。為了我們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寧願犧牲自已的一切。當父母們遇到困難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動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應該 ‘孝’ 字當頭,挺身而出嗎?

篇6:《二十四孝》讀後感

俗語説:“羊有跪乳之義,鴉有反哺之恩”。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子》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親嘗湯藥”,另一個是“滌親溺器”。這兩個小故事者是説古代兩位孝子所作所為。“親嘗湯藥”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劉恆的孝子,母親三年生病時。雖然當了皇帝,可以叫別人來照顧母親,但他沒有,一直陪在母親身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為母親服的湯藥都要自己先嚐試過再放心讓母親吃。“滌親溺器”主要講的是:一個叫黃庭堅的人,雖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溺器,從來沒有空過。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使我深受感動。這兩位孝子,雖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別人來照顧自己的母親,但他們沒有,都是親自照顧母親。我們雖然不能向劉恆和黃庭堅哪樣為母親嘗藥或為母親洗溺器,但我們可以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掃地、擦窗户……來減輕父母的負擔。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們從小養長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從小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取得一個好成級而奮鬥。

篇7:《二十四孝》讀後感

今天在帶女兒出去玩的路上,有看到一面牆上描繪出了多個小圖,而圖一側的標語是新二十四孝。

隨着公交車的速度,大致瀏覽了一下牆面的內容,這讓我想起某天在網上看到的新二十四孝語錄,內心感受便是:“孝,也需與時俱進。“

記得以前老師就有在羣裏給我們講過一次家庭聚餐中的事例,老師説聚餐時在教父親玩微信和炒股等,而且老師平時也時常有給我們透露過回家時與父母的一些聊天話題。

從老師的日常言行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大道理與説教,更沒有萬事開頭用一個“孝“字去概括,但老師的言行一直有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孝,怎樣去做,才是給予父母真正需要的。

同理,在育兒的過程中,老師對孩子的愛也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且又極具力量地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連接與我們的當下,做的確實不好,很多時候對待事情的方式都是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而且抓住的總是一些淺層的大道理,在距離落實於言行上時,又總是存有偏頗。

那做事情的本身是否就真的有那麼難呢?也並非如此,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有些就是一個知道與照做的過程,即簡單又容易實施,與個人經濟、時間等沒有直接關係,與人自身的三觀有直接影響。

重温新二十四孝的`內容,從簡短的話語中感受到了那股力量與深遠的影響,聯想到我們課堂上老師講過的“做好自己“,在新二十四孝中便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自己如何做,做的怎樣,對一個家庭都有很大、很深遠的影響。

篇8:《二十四孝》讀後感

今天從我爸爸的一本玉器書上看到二十四孝的故事,不過今天只講二個我最拿手的。因為以前有這二個故事的動畫片,所以不用看書,我就先給媽媽講起來。

第一個是“哭竹生筍”。以前有個孩子,因為他母親病了,想吃竹筍,可是這大冷的天,到哪兒去找竹筍呀。於是,他感到很對不起媽媽,就抱着一棵竹子大哭起來。他的眼淚居然把雪都融化了,長出了許多竹筍,他就把這些竹筍統統摘回家煮給媽媽吃,媽媽吃了以後,病果然好了。

第二個故事是“扼虎救父”。從前有對父子,他們家很貧窮。有一天,他們在田裏種地,突然一隻非常兇猛的老虎跳了出來,咬住父親的腿。別人看到有老虎都嚇得抱頭鼠竄,只有他兒子不僅不逃,反而勇敢地猛衝過去掐住老虎脖子不放,最後老虎被掐死,老父親得救了!

我很喜歡看二十四孝的故事,因為他們個個都孝敬父母,現在我們小朋友雖然生活越來越好,但對家人和長輩還是要孝順的呦!

篇9:《二十四孝》讀後感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着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為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説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説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篇10:讀後感《二十四孝》

讀後感《二十四孝》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書―《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第一篇―《孝感天地》。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娶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虐待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裏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自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媽媽説:“孩子,百善孝為先。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篇11: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讀後感

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滿當遷,和帝留,增秩。六年,累遷尚書令。後以為東郡太守,香上疏讓曰:“臣江淮孤賤,愚昧小生,經學行能,無可算錄。遭值太平,先人餘福,得以弱冠特蒙徵用,連階累任,遂極台閣。訖無纖介稱,報恩效死,誠不意悟。

卒被非望,顯拜近郡,尊位千里。臣聞量能授官,則職無廢事;因勞施爵,則賢愚得宜。臣香小丑,少為諸生,典郡從政,固非所堪。誠恐遲頓,孤忝聖恩。

又惟機密端首,至為尊要,復非臣香所當久奉。承詔驚惶,不知所裁。臣香年在方剛,適可驅使。

願乞餘恩,留備宂官,賜以督責小職,任之宮台煩事,以畢臣香螻蟻小志,誠瞑目至願,土灰極榮。”帝亦惜香乾用,久習舊事,復留為尚書令,增秩二千石,賜錢三十萬。是後遂管樞機,甚見親重,而香亦有勤物務,憂公如家。

十二年,東平清河奏�@言卿仲遼等,所連及且千人。香料別據奏,全活甚眾。每郡國疑罪,輒務求輕科,愛惜人命,每存憂濟。又曉習邊事,均量軍政,皆得事宜。帝知其精勤,數加恩賞。疾病存問,賜醫藥。在位多所薦達,寵遇甚盛,議者譏其過幸。延平元年,遷魏郡太守。郡舊有內外園田,常與人分種,收谷歲數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農’,《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祿之人,不與百姓爭利。”乃悉以賦人,課令耕種。時被水年肌,乃分奉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於是豐富之家各出義谷,助官稟貸,荒民獲全。後坐水潦事免,數月,卒於家。所着賦、箋、奏、書、令、凡五篇。

東漢黃香,字文疆,是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市)人,約生於漢明帝永平元年以後不久,約卒於安帝延光三年左右,年六十多歲。

黃香九歲就失去了母親。他思慕母親極其哀切,鄉人都稱讚他的孝心。他年紀雖小,卻做事不顧勞苦,服侍父親竭盡孝順。夏天酷暑炎熱,黃香就揮扇而使父親的枕蓆子涼快。

文中的“簟”(),即指席子。冬天天寒地凍,黃香就以自己的身體去温暖父親的被席。黃香十二歲時,還被太守劉護召至門下,加以表彰,非常驚奇一個孩童竟然有這樣的孝行,並將他樹為榜樣,號召全郡守的兒童都來向他學習。後來,他的事蹟被編入《三字經》中,供後人作為啟蒙時期的學習資料。黃香雖家貧,卻專心經典,精道術,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他曾拜為郎中,在元和元年(84年)詔詣東觀讀未見之書。和帝四年永元(92年)拜左丞,六年累遷尚書令,勤於政事,憂公如家,喜歡推薦人才。

安帝時,黃香遷魏郡太守,遭遇水災饑荒,於是分出自己的俸祿及所得的賞賜,賑濟貧民,富裕人家也各出義谷幫助他,救活的人不計其數。著有《九宮賦》、《天子冠》等文。關於黃香的事蹟,漢劉珍等《東觀漢記・黃香傳》有載。關於黃香的傳説和遺蹟,有云夢義堂漢孝子黃香故里、黃孝村、黃香園、黃香墓遺址碑、黃香紀念館等等。

由上可見,黃香確實“事父至孝”,但有沒有“扇枕温衾”,作為正史的《後漢書》卻不見記載。因此,有人的推測是:黃香“事父至孝”應該是可信的,但“扇枕温衾”卻有可能是後代人尤其是黃香的`子孫添加上去的。為什麼這樣説?因為黃香本人當過尚書令(宰相)的大官,他的兒子黃瓊做過尚書令和太尉(管全國兵權),曾孫黃琬也做過中央的九卿和地方刺史(相當於今天省部級)的官(黃瓊、黃琬《後漢書》卷61均有傳)。如果真有這麼生動的孝親事例,正史是不會漏記的。

那麼,黃香“事父至孝”應該百分之一百可信的吧?在沒有發現相反史料之前,我覺得可以信它。因為我們知道,東漢選拔官吏實行的是“察舉”和“徵辟”制度:由地方官員或朝廷定期考察選拔品德高尚(如孝敬父母的選為“孝廉”)或飽學多才的人(秀才)去做官。

但實際上誰“品德高尚”,誰“飽學多才”,全都由地方豪強(大地霸)説了算。很靠不住的,常常把逆子説成孝子,把胸無點墨説成飽學多才。所以,當時老百姓就流傳着這樣的民謠:"舉秀才,不讀書;舉孝廉,父別居(把老父親趕出家門)。你看,這不應了一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了。

孔子説過,“孝”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礎上,認為孝順父母主要不在於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在於有那份心、那份情。古時如此,現代亦然。

篇12: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就是講了24個古代和孝順有關的故事。通過學習,對《二十四孝》有了比較詳盡的瞭解。也被《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動着。今天我就前段時間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己之見。

一、古今中外論孝

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着長着長長鬍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説文解字・老部》説:“孝,善事父母”者;《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禮記》: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神曲》作者但丁: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雙城記》作者狄更斯曾説過: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二、現實生活中,我對孝的理解:

人到中年的我,也許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是生命曲線上的極點,站在這兒,來路一覽無餘,去路能攪動出動靜的也大致不出其右。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無父母,那就是親人了。家有一老是一寶。現在社會信仰缺失,太多的人迷信,虔誠到尋訪名剎古寺,拜佛都把腦袋磕破了,恨不得拜遍全世界的廟,我只能説,充其量就是一種修行。家裏的父母就是佛,守着佛你不好好拜,卻......

身之髮膚受之於父母,所以我們應該孝順雙親。狄更斯曾説過: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父子之間的感情是一種天然的感情。聖人應用這種天然的感情,對民眾進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兒子對父親的順從,也體現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在“孝”這個偉大的德行中,尊敬父親是最偉大的。兒子對父親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禮。

父愛,對於我來説,就是一種記憶。即便用生命相交換的呼喊,也沒能挽留住我那英年早逝的父親。失去了嚴父,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自從準備今天的材料開始,父親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父親的愛,沒有過多語言,很多人都把父愛比作山,但我卻想把他比作陽光,讓我時時刻刻感受到他的温暖,久違的記憶一經打開,如滔滔之水,小時候,家裏的户口本都是滿滿的人名,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有求於父親,父親無代價全力以赴,那是城鄉差別較大的時代,只要進了家裏的户口本就是豐衣足食的代名詞。父親很瘦小,但他卻抗起了爺爺奶奶,姥姥全家的重擔,計劃經濟,全國糧票市場上少見,父親都想法設法,給老人寄去,讓他們吃飽,不捱餓,家裏的親屬每每講起父親好幾千裏地背菜墩子的故事都感歎不已。父親離開我們整整三十三年,去年父親節我在親屬的朋友圈裏,發了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我也是偶然成了你的女兒》,又喚起了那久遠的記憶。真切的感受到了子欲養親不待的痛。父親不在了,這輩子做女兒的情分所剩無幾了,所以,我就把更多的孝順傾注到母親身上。

母愛是無私的,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喚,“媽媽”,世界上所有母親的叫法都是通用的,發聲就是“mama”。父親在世,家裏家外都是父親打理,父親一離開,母親連飯都做不好,更別説,一個女人拖着三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還有年邁老人需要贍養,物質上的缺衣少食,精神上的無所依託,讓母親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的滋味。鼓勵她前行的動力是責任和擔當!現在母親還經常説,來世千萬不要託生為人,更不能當母親,寧可當一棵小草。那時的生活對母親來説就是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但她常常告誡我們,這個世上,有些動物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骨頭值錢,譬如人。母親言傳身教,讓我們做個不卑不亢,寧折不彎,孝順的人。時刻記住老祖宗的家訓: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也許你們未來生活並不富裕,也許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平台,也許你正在困境,也許......。不論什麼條件什麼原因,都應該時刻不能忘了盡孝。今年的三八婦女節。我領母親出去吃飯,桌上,80高齡的母親竟能説出了,“我一輩子沒領過你姥姥出來吃點飯”。我當時就傻了,看來孝順的天性不僅可以傳承,更不分年齡,也沒有陰陽兩隔的侷限。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要求“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薦”,校長周其鳳,他也身體力行,其母90歲大壽,長跪母親十分鐘,感謝養育之恩。即便網上飽受非議,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為什麼要盡孝

孝,是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秩序。孝,是一代做給一代看,奉行孝道,以身作則,良性循環,上行下效,傳承孝道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父母對子女有舐犢之情子女必須以孝相報。小孝治家,中孝置企,大孝治天下。我們草根行孝,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韜偉略,那麼就在可以的範圍內盡一點孝道吧。母愛是天性,但孝道卻是一種選擇!孝往往和順連在一起,我把孝等同於“笑”。對父母笑一下,順着父母的意見行事,一切都會順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傳統文化傳媒曾做過世界範圍內對母親比較,結果發現是:中國的媽媽活得太累,太操勞,太勤快,太無私,太會保護孩子,太容易擔心,太容易愧疚,責任心太強,對自己太苛刻,是最具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的。“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我們要在孝敬父母的行動中修養自己的品德情操,培養良好的人格。

盡孝不僅愉悦了老人,也快樂了自己。雙贏!有個親屬,從外地回來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着母親的手,對弟弟妹妹們深情的説:你們多幸福呀,有母親在身邊,都是孩子,高興了,做點好吃點送給母親;不順心時,回家坐在老人旁邊,媽媽可看着你的臉就知道你的情緒,有人幫你排解,聽她嘮叨也是幸福,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到現在50歲了,30年的時間裏,當兒子陪媽媽的日子不足00天,有時想給媽媽煮個方便麪都是奢望。心生愧疚呀......。母親聽了,馬上説:我挺好的,現在知足,你好好做你的`工作,只要你順利,我就高興。這個老母親她不懂忠君就是盡孝的大道理。但她知道:即便50歲,事業有成的兒子也是他的牽掛。她捨棄兒孫繞膝的幸福,也要成全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願望。母愛沒有因為年齡、地位而有所改變。

盡孝,就是要給予父母原諒和理解。我有個事業非常成功的朋友,一次聚會,他慷慨激昂説到,“我走到今天,父母沒管我一點,都是我自己打拼的。”也許他説的是他的事業之途,但他忽略了,孩子的優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過後問他,既然你父母沒管你,你也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用管他們唄,他笑了,我孝不孝順你們不知道呀,朋友們都知道,他母親雙目失明,習慣睡火炕,他太胖了,彎不下腰,所以跪着給母親燒炕。起來之後都氣喘噓噓的。只要入冬,他不管多忙,雷打不動。即便有應酬,也是先“請假”回家燒炕,他趕緊補充一句,我這話是説的不對哈,這種場合説就説了吧,如果是生意場,對方這麼説,生意就免談了。劉備在臨終前對他兒子説過千古名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以,我們任何時候不要忘了自己來路,孝順也需要謹言慎行。

四、如何盡孝

養育之恩,恩深似海,無以回報,瞭解父母衣食住行的顧慮,讓其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給予心理上的慰藉和物質上的滿足,讓他們以子女為榮,這些都是我們做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細微之處見真情,冷暖之中現孝心。

及時行孝,就是要懂得時間有限和珍貴。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機會常有,卻不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親情也是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還有,生命本身隱藏着不堪一擊的脆弱。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這就註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長不遠的路。也許今天圍着餐桌的父母,明天將無蹤可尋。上天只賜予了我們一次緣分,如果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在珍貴的日子裏,與父母好好相處,噓寒問暖,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和痛苦。

我曾經參加過潛能培訓班,其中就有一堂感恩父母的課,幾乎所有學員都痛哭流涕,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恨不得長了翅膀飛回家中,回家後第一時間給父母洗腳,買平日不捨得買的食品孝順父母。但沒堅持幾天就忘了。所以孝順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

及時行孝,就是要重視生活每時和每處。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得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及時行孝,就是要勉勵自己勤奮和上進。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心裏向父母發過“孝”的宏願――這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願望當然是好的,可恰恰是這個好的願望讓我們誤以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頭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錦還鄉,就是要風光無限。殊不知,在父母那裏,當主席的兒子和種土豆的兒子是一樣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與茅屋,美味與粗糧,華衣與舊襖,都是等值的。只要我們健康、平安、努力、進步,父母就會無限的寬慰。如果我們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那他們就更加知足了。

行孝還要學會止語,行孝要學會拆解語言,把看不慣的放進心裏,不把聽不順的擱在腦袋裏。行孝要學會尊重老人的固有習慣,陪伴老人就像陪伴孩子一樣,需要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批評。老人愛説車軲轆話,即便故事都聽了七八十遍,也要一言不發的聽着重複老人講,一點都不打斷,只是不時的點頭認可就可以。行孝要避免愚孝,一個勁的附和老人,不會辨證的接受,不懂得揚棄。行孝還需要色難,小時候我們是看着父母臉上的喜怒哀樂長大的,父母老了,可不要讓他們看着我們的臉色,決定一天的心情。繼承傳統孝道文化,是建立現代文明社會所必須的。

天下的子女們,及時行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唯願歲月靜好,父母不老。

篇13:二十四孝讀後感

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後,我受到了深深的啟發,特別敬佩那些孝感天下的人物。如: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他身為一國之君能衣不解帶的在母親病牀前伺俸三年,每次都會親嘗湯藥;懷橘遺親的陸績六歲時吃到好吃的橘子就能想到讓家中母親嘗一嘗,還有扇枕温衾的黃香、最讓我 感動的是卧冰求鯉的王祥。

王祥的母親,去世的早,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對王祥一點也不慈愛,反而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以致讓父親也討厭他,儘管這樣,王祥還是很孝順父母。

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繼母生病了想吃魚,王祥聽了,就來到冰天雪地的河面,忍受着外面的寒風刺骨,他發現河水都被凍上了,如果用石頭砸開,那自己就會有危險,這時,王祥的腦子裏冒出一個念頭,他脱掉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凍得瑟瑟發抖,王祥的舉動感動了河裏的鯉魚,這時,冰面裂開了,從水裏跳出兩條紅鯉魚。王翔急忙穿好衣服,抱着兩條魚回家,給母親食用。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刻的被感動到,王祥的母親對她並不好,他反而對繼母親那麼孝順,我的父母對我那麼愛護,我還經常跟他們頂嘴,惹他們生氣。我要向王祥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篇14: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宣揚封建孝道的書,但書中的故事真讓人匪夷所思。像其中的《哭竹求筍》,在我看來似乎有些不太真實,因為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律,怎麼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呢;像《卧冰求鯉》,一個人光着身子躺在冰上,無異於一種自殺,恐怕鯉魚未到,人先凍死了;像《郭巨埋兒》,埋兒養母,看上去很有孝心,實際上卻有違人性,違背了當時倡導的儒學;還有《老萊娛親》,一個老人去裝扮成一個小孩,想想都令人感到肉麻和噁心……這些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孝道令人髮指,讓人覺得“孝”是多麼難啊!

“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想做一個孝順的人,可是“孝”真的很難嗎?我認為孝其實很簡單。在家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種孝;與父母説説話,聊聊天,也算是一種孝;遠在他鄉的遊子思念父母,給父母送去一份問候與祝福,多回家陪陪父母,也算是一種孝……孝的方式多種多樣,誰説一定要做出一件大事才能證明孝,其實從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意。

我在電視上曾看到過一則新聞,令我十分感動。在一個小鄉村裏有一位老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他每天只能與他的老伴相依為命。有一年冬天,他的老伴去世了。老人生了一場大病,生活都沒有辦法自理,整天都在胡思亂想。五個兒子請假回去看望老人後,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調回本地工作。他們每天晚上輪流照顧老人,陪老人説話吃飯,五年都沒有斷過。老人的病漸漸好了,沒有請醫生,也沒有用藥,人們都説這是孝的力量。

孝不需要驚天動地,孝順停留在紙面或口頭上真的很容易,但這樣的孝是沒有重量的。兄弟五人輪流陪伴父親,五年從未間斷過,令我不僅僅是佩服,更多的是感動。這種堅持,是一種愛的傳遞,温暖感人。孝心無關大小,不含深淺,只要用心去做了,就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

“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篇15: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讀後感

孔子説過一句話,“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上下五千年來,出現“孝子”的故事有諸多。

在二十四孝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卧冰求鯉》和《恣蚊飽血》,這二則典故,深深記住在我的腦海中,時時提醒我的言行準則。

《卧冰求鯉》講的是曾經有個孝子,在一個隆冬的晚上,自已的'繼母病倒,想吃上一口新鮮的鯉魚肉,他就自已解開衣服,卧倒在冰上,冰突然融化,跳出二條鯉魚,他欣喜若狂把鯉魚抓回家煮給繼母吃,繼母吃後,大病全愈。

《恣蚊飽血》主要講古代吳猛,他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到了夏季,吳猛赤和身坐在父親的牀頭任蚊子叮咬而不去驅趕走,這樣就是為了擔心蚊子離開自已去咬父親。

從以上二則典故中,我體繪到,百善孝為先,讓我們心懷感恩之心去孝敬我們的父母,有時我們要坐下來,跟漸漸已老的父母聊聊天,聆聽他們的教誨,他們的心聲,也讓父母知道。我們已長大了。

篇16:二十四孝讀後感

今天,我讀完了二十四孝,發現裏面全是孝子, 還 發現原來古代有這麼多孝子,我也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孝順。

《孝經》中説:“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卧冰求魚,讓我深受感動,介紹的是窮人家的孩子王祥,王祥的父親早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點兒微薄的收入僅能勉強餬口,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買別的東西。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親因過度操勞而導致卧牀不起,王祥也非常孝敬母親,一直以來,兩人相依為命,母親生病後,説起想吃鮮鯉魚。當時,三九嚴寒,天寒地凍,王祥每天都到市場上轉悠,但每次都掃興而去。突然,王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自己去捕魚,這樣即新鮮又省錢。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裏捕魚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層,心中充滿裏焦慮。終於,王祥想到了辦法,他毅然脱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試圖用自己身體的熱量來化解冰層,可冰層實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後,才漸漸融化,王祥已經凍得嘴脣發紫、手腳發麻,這時出現了奇蹟: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跳出水面來,投進了王祥的懷抱。回到家中,母親吃到了活魚,高興的熱淚盈眶,王祥也備感欣慰。

王祥為盡孝而採取卧冰的極端行為,不值得提倡。對於現在的孩子,只要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就是孝順的好孩子。

篇17:二十四孝讀後感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裏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裏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裏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篇18:二十四孝讀後感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志,德之正也。父親如同高山,深沉而温厚,為我們遮風擋雨;母親如同細水,清澈而柔和,為我們消散疲憊。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呢?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那麼生養之恩又何以為報呢?虞舜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我們詮釋了他的博愛。舜生母早逝,繼母的二個孩子總是加害於他:在舜修補糧倉時,他的父親和弟弟縱火行兇,舜機智逃脱;在舜掘井時,繼母與弟弟又密謀殺死他,舜使盡渾身解數才逃出昇天。可是,面對家人三番五次的陷害,善良的舜毫不怨恨,仍然敬父疼弟。他的孝心感到了天地萬物,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除草,同時,帝堯聽聞舜的孝心與才幹,便把女兒下嫁於他,後又傳位給舜。舜登基稱帝后,仍不忘友愛兄弟恭敬父母。

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敬亦敬之。”舜教會了我們以博愛待他人,而閔損善待親人的品質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閔損自幼喪母,孤苦無依,繼母還時常虐打他。冬天兩個弟弟吃飽穿暖,而他卻只能穿上蘆花做的“棉衣”,挨餓受凍。一天,父親外出,閔損站在雪地裏冷得直打顫,一不小心把馬鞭掉到了雪地裏,父親嚴厲斥責他,朝他甩去一鞭子,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這才知曉閔損生活的並不好,大怒之下,想要休掉妻子,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父親十分感動,便依了他。繼母聽聞,悔恨不已,從此待他如親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共享天倫。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有用最誠摯的孝心來報答父母。春秋時期有一孝子名郯子,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不顧自身安危尋來鹿乳治親。一天,郯子身披鹿皮鑽入鹿羣,擠取鹿乳,看見獵人射殺母鹿,心生不忍,便掀開鹿皮現身,將供奉雙親的實情告知,獵人敬他孝順,便贈以鹿乳,護他下山。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我們悲傷時,父母是慰藉;當我們沮喪時,父母是希望;當我們軟弱時,父母是力量。愛是一切感情的源泉,父母給予了我們所有,那我們又要用什麼來回報呢?唯孝而已,同樣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篇19:二十四孝讀後感

這就跟你問聲好!我們又見面了!你好嗎?在新的一年裏,你想我嗎?什麼?你不?暈啊,人氣不好!

順便説一下!這些天你讀過什麼書嗎?不!這些天你做了什麼?讓我們放鞭炮吧!

拜託,別胡扯了,轉移的主要話題。就在幾天前,我讀了一本魯迅先生寫的書,叫《晨花與日落》。什麼?我聽説了!嘿,讓我們看看我的感受吧!今天,我看了一本叫《二十四孝圖》的書!

我不知道在我面前有什麼東西在反對和阻礙着口語化,“馬虎”和“温文爾雅”,但在我身後的東西卻讓我感觸很深!

“卧在冰上,求鯉魚”,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孝順父母,但這是不現實的想法。你看,如果冰很薄,我相信不管孩子們的體重增加多少,如果冰太厚,他們會破冰掉進水裏,我想我沒有必要這麼説!它會被凍死的!所以我明白的故事“躺在冰乞求鯉魚”不是讓你模仿(當然,它不能),但是你明白“孝道”不是模仿,而是你心中把這個孝道和有自己的行動表達!

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的強調。弟子規對長老的態度無疑是明擺着的。孝道本應是中華民族傳統中不可磨滅的觀念,這一點在著名的“雞喂牛,羊跪乳”的故事中得到了體現。

這篇文章説,當作者看到《二十四孝》的時候,他看到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是多麼的難,所以他放棄了原來的計劃。事實上,我認為,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沒有把他自己的頭上,那麼嚴格,只要我認為,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和自己不讓他們擔心,為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是一種孝順。雖然不像這樣感人,但至少是一種普通的孝道!

把案子壓在你頭上是沒用的。畢竟,時代在變化。你説有一天你的父母想要吃鯉魚,你説,“好吧,我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我想躺在冰上求鯉魚,可以嗎?古代的冬天並不冷,湖面上通常覆蓋着薄冰。我擔心在人們能站起來和躺下之前,冰就會融化。那時候,別説父母不能吃鯉魚,我怕我會跑到湖邊救人。此外,市場上還有鯉魚。為什麼要問鯉魚呢?

事實上,這些例子想要表達的是“孝道”的精神。孝道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種精神。普通的“孝道”更温馨。這是一種淡淡的香味,瀰漫在整個家庭,讓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那麼驚天動地,平凡的“孝心”,一個字,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温暖而幸福。

篇20:二十四孝讀後感

大家都説“百善孝為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卧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正因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之後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鐘愛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藉着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必須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裏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咱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咱們此刻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正因咱們此刻不愁吃,不愁穿,一向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能夠由家長代勞,咱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聯的也是他們,指導領悟,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咱們太多的愛,咱們就應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咱們懷着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篇21: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24位孝順父母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湯藥”和“棄官尋母”。《品湯藥》主要講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他的母親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着自己的眼睛和衣服,這樣他的母親可以隨時使用它們。他先嚐了嘗母親喝的湯和藥,然後才讓她吃。在他執政的24年裏,他強調德治,提倡禮儀,使西漢非常繁榮。作為一個皇帝,漢文帝是如此的孝順。他怎麼能不受人欽佩呢?他也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有多忙,無論他的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都不能忽視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應該關心你的父母,經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並不想要太多,一聲呼喚温暖,就足以撫慰他們孤獨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來,他的母親和兒子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朱壽昌當官後,四處尋找母親。找到線索後,他放棄了官職去找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見到了母親。多麼孝順的兒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個孝順的兒子嗎?”“當然,但有時……”有時我會很沮喪。

篇22:二十四孝讀後感

這個故事發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不但外出耕田勞作還回家紡紗織衣、打理家務、教育子女。母親的堅韌意志和勤勞的生活作風為李忠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讓他從小就懂得理解母親,並用幼小的身軀為母親分擔家事、照顧母親。他時時處處都念着母親的辛勞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母親,還想盡辦法替母親分憂解愁。李忠的孝心感動了鄉親們,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還 紛紛以李忠為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災害時刻存在着,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帶發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頃刻之間房屋倒塌,被壓死的村民不計其數。突然被震飛的山頭徑直衝向李忠家,千鈞一髮之際,奇蹟發生了: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從兩側繞過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攏在一起。李忠的家就這樣被保全了。

這真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孝子至誠的孝心行為是順應天意的善行,連老天都照顧。孝愛是天地生靈萬物和諧的根本,父母愛孕育兒女孝,兒女孝又彰顯父母愛。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從古至今,以孝感動鄰里、感動天地的例子數不勝數。可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兒女結婚後對父母不管不問,或者説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不孝的行為反而增多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物質得到了極大滿足而孝行卻缺失?究根結底就是大多數人認為孝就是讓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滿足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匱乏的。父母們用盡一生的心力和體力為兒女創造最好的條件,可以説讓兒女生活好就是父母們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可是當兒女漸漸長大工作結婚生子後,父母們最大的目標也隨之消失,突然的閒暇讓父母無所適從,精神世界倍感空虛。所以這時兒女的一聲問候、幾句貼心的話、給父母做的一頓可口的飯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記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詞中有這樣兩句話:常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錘錘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問個平平安安。幾句話道出天下父母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兒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變的人際關係、推不掉的酒桌應酬、子女的課後輔導……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時要忙到半夜,拖着疲倦的身體終於可以睡覺了,還沒睡醒鬧錶就在滴滴作響了。好不容易閒暇下來的週末又要送子女去輔導班,會朋友等……我覺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兒女共同的心聲,也相信這些上班族兒女會安排好自己的空閒時間常回家看看,盡一份兒女的孝心。

篇23: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為母埋兒、扇枕温衾、拾蕭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耽卧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擔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雖然這篇文章裏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説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讓英雄走下神壇――讀魯迅《二十四孝圖》有感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説一個孝子郭巨,家裏貧窮,生了兒子之後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為典範的人們,本來是要讚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後,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牴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着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那些自願前往偏遠地區的志願者們,難道沒有過後悔嗎?難道從沒有在靜夜裏獨自流下過淚嗎?難道沒有抱怨過當地不可想象的'艱苦條件嗎?難道沒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萌生回家的念頭嗎?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温暖着那塊貧瘠的土地。那些堅守操節,廉潔奉公的幹部們,難道沒有羨慕過別人富足的生活?難道沒有在賄賂面前感到一絲的猶豫?

面對着清苦的生活,難道沒有過委屈與不甘?面對妻兒親友的抱怨,難道沒有過歉疚、沒有過啞口無言?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圖那個“廉潔”的虛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那些為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為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麼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為什麼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於芸芸眾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範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篇24:二十四孝讀後感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為止,依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為基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為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流浪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旺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呆,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十分火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説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為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現在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後悔的那一天。

篇25:二十四孝讀後感

這幾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看完之後我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最深,叫做鹿乳奉親。

故事大概講的是郯子的父母都年邁了,還經常犯眼病,郯子很是心疼,想給父母把病給治好,可母親説他們時日已經不多了不用再治病了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喝鹿乳。取鹿乳是多麼困難啊,一不小心連命都會丟掉,但郯子想着年邁的父母還是想盡了辦法取到鹿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了卻父母的願望。有一天郯子聽到在北山森林常常有鹿出入,就決定去北山。他跑到集市上買了一張鹿皮,披在身上,假裝成鹿的樣子進山去了。他在森林裏繞來繞去眼看天就黑了,她心裏很是着急。忽然,郯子聽到一聲叫聲,以為是野獸,就連忙跳到旁邊的草叢裏,過了一會,也沒有見到野獸的蹤影,便抬起頭來看了看,竟然是一羣幼鹿,那叫聲一定是讓母鹿趕緊帶食物回來,郯子靈機一動慢慢的爬進了鹿羣中,果不其然,沒趴一會母鹿就回來了,郯子激動不已,也學着母鹿的樣子在擠鹿乳,擠完後連忙回家給父母喝。從此他每天都用這個辦法獲取鹿乳。有一次郯子正在取鹿乳時,有一個獵人拿着弓箭走過來,母鹿也發現了,一聲吼叫,小鹿都連忙跑開,就剩下郯子呆呆地蹲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獵人已經拉開了弓,郯子連忙脱下鹿皮,叫道,慢,箭下留人,獵人驚恐萬分,不解這鹿怎麼突然就變成了大活人呢?郯子見此就和獵人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獵人聽完給郯子豎了一個大大的大拇指,並送給了他一袋鹿乳,郯子向獵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就帶着鹿乳回家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孝心,郯子不顧生命危險取得鹿乳就是為了孝敬父母,我們不用做這麼大的事,但我們可以幹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盡孝。

篇26:二十四孝讀後感

這兩天我們學習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孝。那個賣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從電視劇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他為了埋葬父親,甘願賣身到富家為奴,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天帝……

老師和我們討論,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賣身葬父這個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知道了這個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慚愧了,我和他比起來那就太不孝了。上次爸爸生病了我還是不聞不問,好像和我無關一樣。我天天在外頭玩,只有爸爸許諾給我買東西,我才回去。什麼事情稍不順心就發脾氣,在外頭時連爸爸他*的電話都懶得接,更不要説孝心了。

學習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父母生了我們,我們就要孝敬他們,不能忘本。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他們批評我們也是為我們好,我們也要虛心的接受。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報答感謝他們,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來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今後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篇27:二十四孝讀後感

我看了二十四孝這個故事,裏面許多孝子都很有孝心,如舜……等人都很孝順父母,都很有孝心,而現在都是父母疼我們,而不是我們孝父母,以前舜的弟弟象串通父母要殺了順,可舜仍對父母很孝順,什麼事都以父母為天,因為是父母養活了他,他幹什麼都依着父母,而不依自己。

還有人為了讓父母吃米刮多大的風下多大的雨都不怕,拿着錢去買米。直到排上隊買上米才肯回家。想想以前那些人多麼有孝心,多麼孝父母啊!我們現在卻不孝父母,而是父母疼我們。看來我們也要學他們一樣孝父母,讓父母不吃苦,讓父母過上好生活!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世代相傳,把孝傳到千秋萬代,讓每個人都有孝心,來孝順父母。

篇28:二十四孝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故事》。這根數講述了二十四個有關孝順的故事。其中《扇枕温衾》這個故事令我深有感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扇枕温衾》主要講的是: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時死了母親,他從小就懂得孝敬父親。酷夏時,常常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常常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

讀了這個故事,再想想自己,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去和父母發脾氣,爭吵,真是不應該。爸爸媽媽為了我,每天辛勤的工作,而回到家,不但沒有得到我的安慰,反而是撲面而來的爭吵。因為沒有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而爭吵,因為父母的一句關心的責罵而爭吵,因為父母每給我準備好需要的東西而爭吵……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牽着我的手,一起去逛街。那時我們是多麼的開心啊。記得那時,我還揚言對爸爸媽媽説:“爸爸媽媽,我小的時候你們照顧我,等我長大了,換我來照顧你們!”現在,我也算是半個大人了,可是小時候的話語早已拋到九霄雲外。

現在的許多人都一樣,特別是那些所謂已經懂得感恩的年輕人。很多人長大了,長成大人了,就開始嫌棄自己的父母了。嫌棄他們老,嫌棄他們髒,嫌棄他們穿衣服難看,走在自己身旁就感覺在拉低自己那所謂高貴的身份……

人,要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沒有他們,我們怎麼會來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許多獲得很大成就的人都嫌棄自己的父母。要知道,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的成就都歸根於自己的父母,沒有他們的辛勤養育與培養何來自己今天的成就?也有許多學生,包括我在內,總是因為一些小事而去和父母爭吵。父母提醒自己不要總是去玩手機和電腦,自己就認為父母自己拿手機玩,而不讓我玩;父母擔心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去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就認為父母在囚禁自己,不給自己自由……

其實,父母是很容易滿足的。一句安慰的話語能夠讓他們滿足,一個關心的動作能夠讓他們滿足……我們是學生,不會象大人那樣,給他們買衣服,給他們買大房子住,因為現在的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做家務,可以好好學習,用好成績回報他們。父母下班回來時,送上一杯水;疲憊時,給他們按摩;吃飯時為她們盛飯……這些小小的事情都會讓他們欣慰,讓他們滿足。

以後,我不會再去和父母爭吵,不會和他們發脾氣。而是多為父母着想,多幫父母做家務,好好學習,以好成績回報他們。希望大家也一樣,多想想父母,多為她們着想,多為他們分擔。

二十四孝讀後感4

大家都説“百善孝為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卧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藉着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裏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係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方法。

讓我們懷着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篇29:二十四孝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後人配圖)是民間廣為流行的幼學啟蒙讀物。它從解讀儒學經典《孝經》入手,講述孝文化的理念與精神,它把一個人對生身父母的孝愛,提高到至高無上、絕對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親、繼母和異母弟幾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記恨,照樣恭順父親,友愛兄弟,因而“孝感動天”,帝堯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選定他做帝位繼承人。(見《孝感動天》)《孝經》強調“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育“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把“事親”、“忠君”、“立身”置於同等地位,這就為後世封建統治者大肆宣揚“移孝為忠”、“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孝經》和《二十四孝圖》過分強調愚孝愚忠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視為道德楷模,這就必然忽視人的獨立意志,束 縛人性自由,扼殺 人的創新精神,阻滯社會改革的進程。

誠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孝圖》中確有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的孝親故事。例如,子路早年家貧,自己吃野菜充飢,卻從百里外背米侍奉雙親(《百里負米》);陸績六歲時隨父親去袁術家裏做客,卻惦記着母親,要帶兩個橘子給母親嚐嚐(《懷橘遺親》);黃庭堅身居高位卻每天晚上替母親洗刷便器,竭盡孝誠;漢文帝母親卧病三年,每天親口嘗過湯藥後才給母親服用(《親嘗湯藥》);朱壽昌棄官去陝西尋找失散50多年的生母,終於在陝州找到70多歲的母親和兩個弟弟(《棄官尋母》);此外還有扇枕温衾、鹿乳奉親、行佣供母、乳姑不怠……,這些故事主人公仁愛天下、孝敬親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關注個性全面發展的前提下的確值得我們世代傳承,大力發揚,在禮崩樂壞的今天,尤其具有積極的教化意義。

不過,我們講“孝”道,絕不宣揚愚孝愚忠、“移孝為忠”的舊觀念,更不是維護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的舊秩序;新的時代條件下,“孝”道的要義應是仁者愛人,愛心反哺,報答父母親的跪乳之恩。我們要給大家提個醒,不好過度誇大《孝經》、《二十四孝圖》的道德教化作用,好像它真的成了“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挽救社會頹敗風氣的靈丹聖藥,傳統“孝”道的消極影響千萬不可小覷!90多年前,魯迅等“五四”先驅者對“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揚棄其愚孝愚忠的糟粕。魯迅説:“中國的聖人之徒……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説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説之前就錯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孝順”本來是傳統美德,如若發展到“長者本位”的極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魯迅在《朝花夕拾》裏面,憶述幼時閲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時説:“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並不難,‘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魯迅對24個教孝故事並不一筆抹殺,但他特別舉出“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忍,提醒我們不可忽視《二十四孝圖》對國民精神的腐蝕與毒害。

《卧冰求鯉》圖説琅琊人王祥的繼母患病,想吃活鯉魚,顧不得天寒地凍,他解衣卧於冰上,冰凌融化,跳出鯉魚,繼母食魚後果然病癒。魯迅打趣道:“我鄉的天氣是温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譁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蹟,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埋兒奉母》圖説晉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卻擔心養了兒子不能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兒子,省些糧食給母親吃。所幸地下挖出黃金,既可孝敬母親,又能養育小兒。魯迅調侃説:“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

最讓魯迅反感的是將“肉麻當作有趣”的《戲綵娛親》。相傳楚國隱者老萊子對父母至孝,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還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討父母開心。有一次給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魯迅説:“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着‘搖咕咚’。……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枴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實,不光魯迅舉出的幾則故事顯得虛偽殘酷,此外諸如八歲的吳猛夏夜為了父親安眠,竟身坐在父親榻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恣蚊飽血》);十四歲的楊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從虎口裏救出父親(《扼虎救父》);丁蘭在父母過世後用木頭刻成雙親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針刺木像,使手指流 血,遂將妻子休棄(《刻木事親》);王儀的母親在世時怕雷,每當雷聲響起他就跑到母親墳頭跪拜哭泣,請母親不必害怕(《聞雷泣墓》)等等;也大悖於情理,顯得荒誕而矯情。

魯迅説他小時候聽人講過“二十四孝”故事後,“於高興之餘,接着就是掃興”,“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他抨擊此類圖文“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重讀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感到老先生的批判並沒有過時。

如今,這套被魯迅和許多“五四”巨匠批判過的“二十四孝”圖,居然被貼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標籤,被不加分析、堂而皇之地貼在通衢大道和學校門口,請問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主管你們是怎麼想的?難道這些散發着腐儒氣息,泯滅個性意志,培養奴隸順民的孝道故事,可以替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嗎?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到底是鋭意創新大踏步前進了,還是因循守舊拉車屁股向後退了呢?!

篇30:二十四孝讀後感

最近無意間在課堂看到了一本書,封面上用楷體寫着“二十四孝”,下意識的拿出來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我也好學學古人孝敬父母,可沒想到這一看就被裏面的資料深深迷住了,讓我無可自拔,沒想到古代還有為了父母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我,和他們一比真的就什麼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後;有一部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境不好時還朝他們發脾氣,把他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外面肆意揮霍,卻不明白掙錢的辛苦,更加別説關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們是怎樣想的。

自古就有‘烏鴉反哺,落葉歸根’這一説法,它們沒有忘記自我從哪裏來,於是它們明白自我該到哪裏去,懂得把自我的光和熱留給那些以往給予過自我,幫忙過自我的人,因為那裏才是靈魂和精神的歸宿,古人都懂的“百善孝為先”,可見孝有多麼的重要,看見書中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時還記得自我的父母呢?他們有怎樣明白父母吃的是什麼呢?有的可恨的是連自我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記得,我都不明白他們是怎樣當兒子的,這樣的子女配麼?陸績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母,為什麼我們不明白呢?我們確實該好好向他們學學,孝順父母,懂得感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經過這個故事來呼籲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給家裏打打電話,聊聊天。

篇31:二十四孝讀後感

熟話説:“百善孝為先”,當今年輕人明白“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時間店長帶領我們重温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觸頗深,雖然這是十分久遠的故事,可是這種孝道感動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我們的對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樣感天動地。

讀了《二十孝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長期躺在病牀上的媽媽,由於前期胃癌做的手術此刻復發轉移腫瘤壓迫到大腸,不能進食,每日靠營養液維持生命,看到媽媽整日被病痛折磨,心裏難受至極,多麼期望能像晉朝的孟宗《苦竹生筍》,媽媽喝了竹筍羹湯也會好起來……

盡孝不在於行,而在於心,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父母要什麼,也許和父母打一通電話,一個問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機會……記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及時行孝,及時盡孝。

篇32:二十四孝讀後感

大家都説“百善孝為先”,這麼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明白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卧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之後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藉着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必須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裏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此刻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此刻不愁吃,不愁穿,一向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能夠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儘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係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當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方法。

讓我們懷着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篇33:二十四孝讀後感

這個學期一開始,石教師就讓我們讀一本書——《二十四孝》,我一聽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叫《二十四孝》,書裏面有什麼資料?我帶着問題打開了書本。

《二十四孝》裏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裏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一天對着木像説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説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必須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一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必須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篇34:二十四孝讀後感

你看過二十四孝嗎它是一些以“弘揚孝道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十分有教育意義的孝心故事。其中講述了二十四個生動的小故事,不僅僅有古代人孝敬長輩的故事,還有當代人如何尊敬長輩的典範,都是值得我們去用心體驗的。

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其中有一篇講述了古人舜的故事,令我感觸異常深。舜的父親是個失明的人,繼母又蠻不講理,他還有個異母兄弟叫象,從小被嬌縱慣了,好逸惡勞,遊手好閒,孃兒倆成天合計着怎樣虐待舜。有一個冬天,颳了幾天的北風。風把家裏糧倉頂上的稻草都掀翻了,舜就讓象在下頭幫他遞送稻草,自我在屋頂修倉頂。不料這時糧倉着火了。他趕緊跳下屋頂。可是,火勢很兇,已快燒到住房了,他顧不得自我,就衝進了火海,先救出了父親,之後又救出了繼母,這時他身上的衣服已經全燒爛了讀到這兒,我的眼眶濕潤了,舜的行為讓我深受感動,繼母平時一向虐待他,但在最危險的時刻他還是忘我的去救她,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境界啊!此時,舜不只是教會了我們孝,更是一種寬容大度的心態。

想想舜當時的生活環境,不管繼母怎樣對待他,舜仍然時時想着孝順父母,再比較一下我們此刻優越的生活條件,我突然感到很殘酷,父母平時辛苦的工作,儘可能地給我們供給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讓我們吃好的,穿好的,可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已經十分淡薄了。我想:我們應當向

這些故事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夫、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當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僅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職責心的、高尚的人。

讀完這些孝心故事,我覺得我也要更加的尊敬父母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做那些激烈的行為,可是我也能夠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感恩他們,報答他們。

篇35:二十四孝讀後感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貫穿於國人倫理和美德的精髓。

閒暇的一個人去鄭州城隍廟轉了一圈,這是第三次來。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總覺得這個地方,有塵世難得的清淨,總之,我喜愛那裏。如果説前兩次是看熱鬧的話,這一次就應是看到了門道。留心看了正殿兩側的垂直坡面上畫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圖。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常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

常言道,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最近細細品味了儒家的經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觸良多。

箇中,印象最深的當屬,“戲綵娛親”、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親等等。

戲綵娛親,講的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出仕,他卻表示不屑。這人很有意思,已經七十歲了,還説自我不老。對自我的雙親十分孝順。他穿上五彩斑斕的衣服學者嬰兒的樣貌嬉戲哄二老開心。取水上堂的時候,故意假裝跌倒在地,學着嬰兒那樣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這天看來,老萊子總是讓人覺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魯迅先生,對這一點就很是反感。但我覺得,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個勁的讓年邁的父母永葆一顆不老的心態。

扼虎救父,是關於晉朝楊香勇敢把父親從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個年僅16歲的小女孩,隨父親去田間割稻,然闖出一隻白額虎,把楊父叼在口中。幼衝的小楊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視了自我與老虎力量的懸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癱軟在地,父親得救。雖然擺佈不了誇張的色彩,小小的一個女孩子力氣能有多大,可是我們不得不由衷讚賞這樣一個勇敢和孝順的女孩。

曾參,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嗜指痛心就是講的他的事蹟。説他少時家窮,常去山中砍柴。一日,賓客來訪,曾母不知所錯,急的狠咬自我的手指。曾參猛的覺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趕回家中,跪問其母,母親説,我咬指嗜期望你回來。是啊,這充分顯示了母子倆具有極強的感知力。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羣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我看着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為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羣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羣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為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我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説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正因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為我們把心操碎。

篇36:二十四孝讀後感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異常,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立刻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虐待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可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立刻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裏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教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忙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説:百善孝為先。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篇37:二十四孝讀後感

自從母親給了我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書海里。這本書主要講了舜、閔損、陸績、黃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一個故事讓我學會了感恩父母。

就是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劉恆貴為一國之君,卻每一天盡心盡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親,還勤理朝政。這樣的孝心實在讓人敬佩,也難怪劉恆能得天下人心,開創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這也是行孝道的結果,也是他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回報父母。事實上,在社會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錢而不願意贍養父母的人有許多,有幾十萬人還是“啃老族”,而我覺得,父母生你養你,讓你長大,真的就不求回報嗎雖然嘴上這樣説,可是,一杯水,一句話都會讓他們心滿意足,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誇你敬孝道,回報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的話説完了,期望大家也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會讓父母感到温馨。

篇38:二十四孝讀後感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我們從中得到學習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我們追捧和學習,我們要懂得從中篩選,明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終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當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期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着想,時刻為我們擔憂,唯恐自我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

所以在我們沒有本事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本事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齊是他們很歡樂的時光。所以,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孝指引着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温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此刻真是應當重新温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篇39:二十四孝讀後感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裏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此刻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看看我們此刻的孩子呢哪裏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着自我,不能先研究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回到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説:'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説,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我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此刻的我們呢即使是自我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我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温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

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我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我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着想,用自我最大的本事去回報父母。

期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篇40:二十四孝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我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留意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悲哀,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為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明白古代人都那麼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就應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僅有好好做人,發奮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僅有母親和我在家。突然,母親的肚子疼了起來,母親叫我拿藥來,可是藥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藥。這麼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可是為了母親,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藥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裏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母親,他肯定為我買藥的時候也一路小跑。此刻,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最終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藥母親説:“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説:“還是有用的。”

我堅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裏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篇41:二十四孝讀後感

百善孝為先——讀《二十四孝》有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德,代代相傳。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美德便流傳了下來。如今,在我們中華兒女身上還有着令人讚歎的優秀品質。

在平凡崗位上的郭明義,十幾年來,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做出了不少的功績。普通教師張麗莉,在危難時刻,不顧自我的安全,推開學生們,但她自我卻倒在了車輪下。一位母親,看到一個陌生孩子掉下來的那一瞬間,伸出雙臂接住了那個孩子.........

我們常常説道,“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做到的。應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小到大,我們的一點一滴成長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次提高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誨。為了我們的成長,他們的頭上有了一根根白髮,為了我們,他們的身體開始衰老。

孝,其實十分簡單。它能夠是在父親心煩時的一句笑話,能夠是母親生病時的一聲問候,還能夠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但我們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作為新世紀成長的我們,從小長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對自我的父母很少會有孝心,而更多的是頂撞,是責怪。孟佩傑,一個從小就用稚嫩的肩膀支撐起整個家的堅強女孩。應對癱瘓的母親,孟佩傑每一天都會仔細的照顧好母親,在去學校。她這份孝心,難道不是我們每個青少年兒童都應當學習的嗎?

從古之今,我們中華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從未間斷。卧冰求鯉,黃香温席,古人是我們的表率。田世國換腎救母,張尚峻背母上學,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孝心從語言做起,每一天給父母一些安慰。孝心從小事做起,每一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孝心從此刻做起,孝敬自我的父母,用自我最真摯的孝心來回報他們。

我國的歷史還在繼續,我國的美德還在發揚。做為祖國的期望,讓我們傳承中華美德,讓這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巨人更加輝煌!

篇42:二十四孝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孝子,如漢代皇帝劉恆,他嚐了舜的湯和藥,他在孝感等地開天闢地。

其中有人,有皇帝,有縣長,不管他們是誰,身份是什麼,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亮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木雕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雕刻了兩個木製雕像供活着的父母崇拜。一天,丁蘭出去了,張叔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向雕像求籤後,得到了“不要借”的回答,於是她如實地回答了張大叔。張大叔非常生氣,斥責雕像並毆打雕像。丁蘭發現後打了張大叔。丁蘭被衙門抓獲。他哭着向雕像供認。雕像居然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帝解釋了這一場景,丁蘭也被推薦為小蓮。

這本書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

孝順是第一位的,讓我們孝順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