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了凡四訓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4W

關於了凡四訓讀後感多篇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覆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後,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了凡四訓讀後感

我於2013年8月31日網購了一本《了凡四訓》,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訓》是一本勸善書。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得福報。書中分四部分組成:“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説”。首先,了凡先生在15歲時,偶遇慈雲寺孔道長。孔為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最後正寢,惜無子”。從此堅信“命由天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但自從拜訪了雲谷禪師後,領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説。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啟。”等等。並於六十九歲之時,他給兒子寫下家訓:《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透過三個方面“發恥心”,“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發勇心”來改過。在沒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須改過,將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徹底改過,縱然修善了,也會使得善中夾雜着惡,其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誰,就應做什麼,並自覺主動地去踐行,使之成為“有心人。”“積善之方”。透過十個真實的故事,説明:“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並從善的“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方面進行展開。且對“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方面進行細述。其經典語句有“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等。強調人要以慈悲為懷,與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諧相處,不能夠自我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資源。

“謙德之效。”《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的運行規律一致。人只要瞭解天地運行的規律,效法自然,修身養性,就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從而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嗎?我用“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來與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來,對《了凡四訓》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了凡四訓讀後感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能夠透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能夠改變的話則就應採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八年級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能夠供他選取,他能夠乖乖的回家,也能夠去一個成就了無數詩人也毀滅了無數詩人的城市,還能夠選取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取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着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明白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侃與幽默,但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麼算定,以至於一切的選取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於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透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能夠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現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的條件一環一環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脱外在權威的好處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律與自由的規律加以區分,所以我們能夠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潛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律並且依照自由的規律去行動。

至於一些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上帝當然能夠全權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受到所有神學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闢蹊徑,他沒有執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於人自己的選取,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透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能夠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能夠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能夠説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適宜的嗎,別人那麼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能夠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説,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現、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明白你背後真的做了什麼,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能夠窺覷人的素養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歡耍喲絲炭跡詞∽約海玫賴略際約海桓砦笠勻魏慰沙酥旅途蛭薜摹?/p>

至於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但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就應去做,但是隻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於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湧入,正如我們專心於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就應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於至誠之心出於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於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於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就應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説"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聖人之志",的確,聖人、先賢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不可能透過聖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就應代聖人立言,踐行聖人之志,來幫忙、愛敬萬物,透過自己的行動把聖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聖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聖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瞭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慾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説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持續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能夠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這天來看,也無不是對於浮躁的現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的讀後感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800字

讀此書,從她説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13機緣巧合結緣佛教,2014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澱,藉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裏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

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裏,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説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説:“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説:“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後,雲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於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着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麼,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慾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麼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説,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後感650字作文

我親愛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從身邊做起。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試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於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穀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説: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後,發願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後,復又發願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並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凶,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後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願我的朋友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