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荀子《修身》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4W

荀子《修身》讀後感【多篇】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一

這個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書後,讓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到深刻的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青少年很重要。

在“誠實守信”這一單元,它裏面講述了要如何做人,為什麼要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有什麼好處。例如:成功“通行證”,一個讀名牌大學的博士要出來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闆都對他的學歷很滿意,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他。看到這裏時,我就覺得很奇怪,他學歷既然那麼好,為什麼要放棄他呢?為了知道為什麼,我便繼續往下看。那是因為他有兩次“逃票”的記錄,所以多家公司才放棄他。這看上去只不過是區區一件小事,但卻毀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遵紀守法”這一單元,它裏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鐵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絕不以包大人這個身份來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該打就打,該罰就罰。對親人也不偏私,幫理不幫親,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永遠公平公正,從而贏得大家的讚賞。

謊言再美麗,總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花朵,以權謀私,總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紀守法,從而還能夠贏得大家的讚賞。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二

這個學期,我讀了《廉潔修身》這一本關於青少年修身養性的書,讀後,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備的基本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其中,最讓我感悟深刻的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因為我覺得這兩點對於青少年來説很重要。

“誠實守信”這一單元它裏面講述了要如何做人,例如《成功的“通行證”》:一個讀名牌大學的博士,因為他畢業了,所以就出來找工作。他去了很多家招聘人的公司去面試,每家公司對他的學歷都很滿意,但是他有兩次“逃票”記錄,所以才放棄了這為人才。謊言再美麗,是害人害己終究也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鮮花。看上去是區區一件小事,卻毀了他的大好前途。

“遵紀守法”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為什麼要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有什麼好處。例如<<鐵面包“——公拯>>: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名囚犯,不以權謀私,貪髒枉法,更不會以”包大人"的名義而對囚犯濫用私刑。他對親人也是公平公正,決不偏私。從而贏得了大家的讚賞。在這個單元裏我總結出了一句話:以權謀私,總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紀守法,從而還能夠贏得大家的讚賞。

這本書很有益,對我的幫助也很大,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要好好的品讀,好好領會裏邊更多的人生道理,讓我的人生更加精采—更有意義。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三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核心思想“仁”,孟子核心思想“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禮”、“法”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後聖”。

然而,荀子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的兩個弟子,李斯和韓非,提出了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法家思想,李斯還通過運用法家思想幫助秦王嬴政平定了天下。可以説在戰國時期,荀子提倡的儒家思想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可是在漢朝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抬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地位,孔子被尊為帝王之師。當今,許多國家開設孔子學院,以儒家為旗號介紹中國文化。同樣的思想,為什麼不同時代受到的待遇落差如此之大呢?

我個人認為,時代的背景不同是造成同一種思想受不同待遇的主要因素。在春秋戰國時代,羣雄爭霸,戰亂不斷。此時各國統治者為了使本國不被吞併,將主要精力投入在修明內政與修治軍事方面。而各國統治者迫於戰爭的壓力,需要擁有一個快速而有效的使百姓歸順、人民各司其職的辦法。儒家思想提倡感化百姓,但是感化百姓所耗費的時間過長。而法家思想提倡嚴格按照法律治國,賞罰分明,正好符合統治者的需求。所以在春秋戰國時代,法家及兵家思想得到重用,而儒家思想則被統治者拒之門外。

到了漢朝,國家基本安定,人們之前被秦朝嚴苛的法令壓迫得無法喘氣,此時需要的是一種相對和諧鬆弛的社會環境。因此統治者採取儒家思想治理國家,注重禮樂,提倡人們修身養性,增加學識,以儒家思想來規範人們的行為。

由此可見,統治的思想與政策因時因地而改變,荀子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不被採用,並不代表他提出的説法沒有可取之處,而在於不適應時代需求;他的兩個弟子在當時能夠得到重用,並不是因為學識超越了老師,而在於他們能迎合統治者的心理,提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思想。要感歎也只能感歎荀子的生不逢時了。

《修身》講述的是使內心充盈、理氣養生之道。它倡導君子仁德、謙恭、遵從道義與法度,去做使內心安適之事,批判了追求名利、不講究禮義之人。

荀子《修身》一篇中圍繞“禮文”和“法度”展開討論。“禮”,指的是人們所應具備的道德素質與禮節;“文”指的是知識,“法度”是人們應該遵循的法律法規。荀子認為:“做人不講禮文,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講禮文,就沒有成就;國家不講禮文,就不得安寧。人沒有法度,行動就狂妄;有法度,而沒有見識,心情就惶窘不安;依從法度,而又深明事理,然後才態度温和可親。”

荀子還特殊強調了導師的重要性。他認為:禮文,是所以端正身心的;導師,是所以正確地闡述禮文的。沒有導師,我們就無法知道禮文是否正確。導師怎麼説就怎麼做,這就是理智順從導師。情感安於禮文,理智順從導師,這就是聖人。在戰亂的時代,統治者都在鼓勵人民耕戰時,荀子卻在提倡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得不説荀子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實現“修身”,在禮文方面要做到:體貌恭敬,內心忠信,仁民愛物,注重自我反省;在法度方面要做到:遵守法度,用善行來理氣養生,順從導師,增加自身知識,成為知識淵博之人。

荀子這一篇言論不僅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的作用,對於當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如今,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卻在不斷縮小。我們所需要的,正是荀子所提倡的“修身”,通過“修身”來填補精神世界的空白。

這就是我對荀子《修身》的一點看法。

荀子《修身》讀後感 篇四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我們什麼都沒有失去,失去的只有時間。季老終一生嚴謹治學、修身養性之經驗,在耄耋之年之年以返璞歸真的語言告誡我們年輕人,珍惜時間,莫負少年頭,這60篇文章涉及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我首先説時間是因為季老對時間的理解確實有過人之處,季老從不鍛鍊活到98歲,他堅持9字箴言: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自稱“三不主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天就短短24小時,每天拿出1—2小時鍛鍊不只是珍惜生命還是浪費時間?這裏就體現了個人對時間的理解,對於季老等大家來説,鍛鍊是為了延長壽命卻同時又佔用了很多時間,這是一種矛盾,三不主義關鍵是不嘀咕,多做事少嘀咕;誠然,鍛鍊身體有利於健康,可是如季老所言人生的意外太多,健康不一定長壽,專注現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季老對人生有很多獨道見解,很值得年輕人深思。舉一個例子,幾乎所有的文化中誠實都是一種美德,那不誠實就是錯誤嗎?不説真話不等於説謊,這不是在摳字眼,説謊含有故意欺騙、誤導他人的意思,不説真話可能是一種建設性真誠,比如英語中有“whitelie”一説,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富人生子慶祝,賓客盈門,競相獻媚。有人説:此子將來必大富大貴。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説:此子將來必長命百歲。主人樂在心頭。忽然有一個人説:此子將來必死。主人怒不可遏。但是,究竟誰説的是實話呢?所以説真話不一定是美德還可能是不禮貌,季老曾留德10年,德國人很聰明,德語中有一個詞notluege,意思是“出於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説來,不撒謊應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季老自稱自己保守,可是對説謊的分析可看出來他思想的不保守。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季老的座右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