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頂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7W

頂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一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麼。但越是往後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後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説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係,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十二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 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夜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係,而他的一生,似乎夜在為了一個“説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她總在尋找些什麼,看完了書,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説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沉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裏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説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於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

龍應台曾説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楊百順何嘗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説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脱孤獨尋找“説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 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 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由此我忽然發現,為什麼常有人説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説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着我們的神經,祖祖輩輩。啃食着我們的心靈。

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書中楊白順的 老楊與老馬是“好友”,老楊總認為老馬能為他提供很多幫助,卻不知,老馬只是不想聽他講話,才快速的為他指路,為他提意見。其實現實生活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與父母不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厭煩父母的嘮叨,從來不認真聽過,而父母何嘗不是想找個“説的順心”的人?

小説中所有的情節關係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話過千句”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束。我想劉震雲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束。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二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行行都有各自的難。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每個事中皆有原委,每個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幾道彎。對與不對,都是一句頂一萬句,成也一句,敗也一句。一句話經過別人的嘴多次打磨之後就會成為更鋒利的刀子。 昔日同舟共濟今日分道揚鑣,皆是一句話的誤會,不去解釋,就會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從來不會去反省到底為什麼,也覺得不怪自己。話,傳啊傳,就不是原來的話了,肉體也許很強大,能敵得過千軍萬馬,但輿論能間接的殺人於無形,這便是其可怕之處。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實。識人識面不識心,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個人在你面前表現出來的,日久見人心。只有相處久了才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模樣。

快樂和有趣的婚姻很重要,如果兩個人都説不到一起去那他們註定是不合適的。婚姻是自己的,不要為了任何人委屈了自己的幸福,將就一輩子是痛苦的,沒有人會為你的幸福買單,幸福可以晚一些,只要是讓自己一輩子快樂的,找一個説得來、讓你開心、對你用心、無話不談、三觀一致的人是最重要的。想起圍城裏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三

有人説,這是中國版的《百年孤獨》。我暫時保留意見,因為我還沒看過《百年孤獨》。可我剛剛看完《一句頂一萬句》

有幾句話,沒有説清楚。吳摩西要跟後輩説的那句,章楚紅要跟牛愛國説的那句。我大膽猜測,都是這句“過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以前。”因為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很貼心。總把過去翻來覆去的回憶。而上下兩卷,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而,未來牛愛國怎麼了,我不知道,牛愛國的過去追溯到楊百順身上,我倒是門兒清。過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彎彎繞繞了,根本就説不清。

好吧簡單説,就是祖孫三代人,未了一個“説得着”的人,從延津走出去又走回來的故事。情節曲折離奇,蕩氣迴腸。同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運的無奈和在世為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來是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的兒子,最開始喜歡喊喪的羅長禮。七十年過去,他在咸陽死去,死時他的子孫輩都姓羅,因為他説他叫羅長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還叫過楊摩西,吳摩西,他跟過老曾學殺豬,跟過老詹信天主,他有過一個説的着的繼女叫巧玲,後來巧玲丟了,巧玲也就是該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回到了鹽津。沒看過書的,必是聽不懂這一層層人物關係。

楊百順孤獨,牛愛國也孤獨,他們的孤獨有不一樣有一樣。跟能説得着話的人談對象當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須知人總會變,就像主人公頻繁的改名換姓,過去説的着,現在説不着了,過去要好,現在也淡了,或許這就是人生。過日子不能總想着過去也是這個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來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個説的着的人,才能過好一輩子。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孤獨。致敬義無反顧向前走的時間。致敬這機緣巧合彎彎繞繞的奇妙人生。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四

作者除了能把書中人物的關係理得一碼一碼地之外,每個人物的性格還都刻畫的那麼形象並且與眾不同。可以説孤獨是人的一種常態,我在這人世間待了短短的二十年也對此稍有體會了,看完書再細細研究一下從小到大身邊的人尤其是大人,或者説夫妻,直接點就是我爸媽,他們是自由戀愛,也許一開始能説到一起後來隨着我漸漸長大,他們之間的話卻越來越少,現在一家團聚在餐桌上,大部分時間是我媽在説,多是講一些工作中的見聞和家長裏短,我爸偶爾符合一兩句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沉默。家裏除了我爸媽開始説不到一塊,爸媽和我們這些孩子也説不到一塊。一個是我爸從來不過問我們的學習或者交友,一個是我媽想過問,我們姐弟也不願跟她細講,我們心裏就像有一大團燒得火紅的炭,只有碰到那個説得着的人才會迸發出熾熱的火焰來。

雖然説不着,但是我們習慣了,或者説這是中國大部分家庭的常態,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倒也不覺得有何不妥,與親近的人説不着可以找説得着的人去説,找別的事去做,把心中的一股氣放出來人也能暫時得到舒坦。但如果説要因為這個説不着而離開這個依偎了半輩子的人,離開這個自己搭建起來的家,似乎不太值當。人世間有比説得着更為重要的事,而這些都是我們維持穩定的基礎,我們確實也很難放下。簡單發表一下幼稚的看法,書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作者。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五

這部得了矛盾文學獎的小説確實不一般。作者劉震雲全是大白話,沒有複雜的結構,沒有絢爛的詞彙,卻寫了小人物的上下百年,寫出了真實的生活,還有心裏那實在的孤獨。我看網上有人評價這部作品是中國的《百年孤獨》,想來也不為過。

小説的整體結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的人物眾多,心裏估算也有大幾十個了,大都沒有具體的名字,一般都是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詹云云,唯獨這書裏的主人公一人佔了四個名字,從楊百順——楊摩西——吳摩西到羅長禮,每回改名字都伴隨着生活的變化,一直到他走出延津去找丟失的繼女巧玲。下部分圍着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展開,隨着他老婆兩回和別人私通跑了,他藉着假找老婆又回到了延津去找當年羅長禮給他媽留的那句話。

整部書大量用着“不是……而是”的句型,從一句話繞到另一句話,事也就成了另一件事。書裏的人物一直在找着那個能説的上話的人,能瞭解自己的人,有時候事兒是那個事兒,理兒是那個理兒,卻怎麼也説不明白了,索性也就不説了。倒應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如今識得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要是你生活裏碰到了那個能説的上話的那個人,且行且珍惜!

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篇六

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很地道。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從楊百順改名楊摩西到吳摩西再到羅長禮,他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帶着血絲在前進,還好他還是熱愛生命。牛愛國的故事,牛愛**親曹青娥原名巧玲,被吳摩西不小心弄丟了,還好他被人販子賣到了一個好人家,沒吃啥苦,但是她還是痛苦的。

吳摩西,吳香香,牛愛國,曹青娥等等,他們的生命裏都在尋找一個能説上話的人。有時候也想想,結婚的意義何在,結婚一定是讓自己和他兩人有話説,讓兩人幸福。對待出軌的人,還是乾脆離婚,早日脱離苦海。

每個人都需要追求幸福,找一個能和自己説上話的人很重要。過日子,是過以後,不過以前,人還是豁達一些吧。人生就是有太多的遺憾,有些人命中註定見不到吧,例如吳摩西和巧玲。不過,還是永遠記得《基督山伯爵》的結尾一句話:等待和希望。等待每一天都是精彩或者平淡,希望每一天都不甘平庸。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感覺劉大叔寫作手法高超。有時候讀書,發現凡能寫出長篇小説或者故事的作家,他們的知識儲備很大,對很多東西都能信手拈來。金大俠就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之一了,金大俠的武俠世界也是妙不可言。

內容簡介 篇七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很簡單,小説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説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説的後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脱孤獨尋找“説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來,延宕百年。書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個意大利牧師老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