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勸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W

勸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勸學》讀後感 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的工作,為的是以後,也許是為了以後的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説的“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和不斷積累,正如荀子所説:“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

對於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就是説無論做什麼都要善於積累,沒有任何人是不通過積累而獲得豐富的知識的,只有經過不斷地積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地增加。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

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

鐵杵成針,憑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水滴石穿,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魚得水了。

先天條件好固然是一種優勢,但也需要後天努力。

人的品德、智慧等都是後天造就的。

我認為個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自己努力是在態度上的正確認識和毅力。

有些人是很努力,但是如果他的態度沒有放正確,結果只會是事倍功半,同時還有毅力的堅持。

就像書中所説的“鍥而不捨”。

不僅做事要方法,學習是做事的基礎,更要講究方法。

只要方法正確,做事情必然會事半功倍。

而且無論做什麼都要由信心,要對自己抱有希望,這就要由探索、嘗試的態度。

嘗試是最重要的,無論做什麼只有嘗試了才知道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想的結果。

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你能夠適應方能活得更好,否則將會被淘汰。

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吸取精華,不斷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立足社會,擁有自己的舞台,令自己保持自信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憧憬地面對生活,懂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我的恆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鍥而不捨。

我相信我能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勸學》讀後感 篇二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鼓勵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實在是可惜了!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連光陰都搭進去了,知識卻未獲得。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專心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奮發當詩人,後天又苦練鋼琴,但即使你再接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恆,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要求人們對於事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學習,全方位的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這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這樣。

《勸學》讀後感 篇三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説,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着美好的願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出號召:學習吧!並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並不瞭解,或者説並不完全瞭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温暖的被窩裏起來趕到批發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於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家餬口。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説:“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他可能就會不屑地掉頭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勸學》讀後感 篇四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穫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於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説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那麼新教育思想為什麼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裏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後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麼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説,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樑。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採用灌輸的做法,最終導致老師在講台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

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後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説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於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繫統,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麼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於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努力,朝着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着,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勸學讀後感 篇五

中學時代背誦的課文,多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怎麼考,就怎麼記。如今那些東西早就丟掉九霄雲外去了,只是因為當時記得牢,至今仍有些許“腦殘”。生【】活裏的種種逐漸經歷後,亦對箇中道理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感覺荀子的《勸學》裏很多話都説得異常精闢,重新找來再讀,恍然間感獲良多。

文章開頭就説:“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習更是不能停止了。“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規勸與忠告。荀子在後文也提到:“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也正是這個意思。同時,“自主學習,終生學習”更是在大學裏提的異常響亮。身為作家和畫家的劉墉在上了大學後仍非常努力,就連戀愛都是邊畫畫邊談的。他説,我現在的努力是自覺的,自覺生命是無法遏制的向前,而非父母師長在後面鞭策,功名利祿在前面誘惑。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就是要在終生學習的基礎上超越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把前人拍在沙灘上的本領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覺得這幾句説得非常好。它告訴了我們所謂的創作創新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我們首先要繼承。這點很重要。譬如我們整日冥思苦想出一個道理,自以為是自己獨到的見解。後來卻在書上看到前人早就想出來了,而且比自己想得更充分更詳細更深刻。

現在我們説創新創新,喊得很響,但是如果連之前的知識都沒有繼承,又怎麼去創新。管理學教授曾仕強在《什麼叫做內方外圓》裏説:“方形是經,圓形是權;有經有權,有所變,有所不變;不可不變,不可亂變;持經達變,變只能變在20%理,叫做創新,80%不能變。”

而曾仕強所謂的這80%就是我們要繼承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再談創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是掌握了那80%之後所達到的效果,是站在巨人的肩頭看世界,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方法。

荀子在舉了幾個受環境影響而被改變了事物原貌的例子後,説道:“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有一個種説法也很好,就是好比説魯迅所以成為魯迅,是因為一個可以成才的人在魯迅經歷的環境成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説,不管李白、岳飛、劉德華等等,都是一個可以成功的人放在不同的環境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尼采把人生的境界分為三種:駱駝、獅子和嬰兒。沙漠裏踽踽獨行的駱駝就是不斷積累的階段,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達到了獅子的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謂的“風雨”“蛟龍”了。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對剛才那句的具體補充説明,最近因為韓寒的雜文記者採訪了蔡駿。蔡駿説了這樣的話,之前和我一起寫小説的都放棄了。我想他們都堅持下去,也許出來的蔡駿恐怕就不是一個了。這就是堅持的結果。

《勸學》後面的文字我覺得有它的時代侷限,又因為荀子是拿一個“成熟完美”的標準去教化人的,所以難免苛刻,就不多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