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上課記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3W

第一篇:上課記讀後感

上課記讀後感(精選多篇)

上課記讀後感

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夠站在這裏與大家分享我略顯稚嫩的讀書心得。

前段時間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是一位在華師的學妹打過來的,她跟我説了很多大學生的困惑。

我想起了一本書——《上課記》,作者王小妮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現今大學校園發生的一切。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非常古怪的感覺,如坐鍼氈,如芒刺在背。她筆下的孩子,我太熟悉了,他們愛集體鼓掌;踴躍填寫入黨或者入團申請書;在舞台上以紅衞兵的審美方式演講自己從來不相信的內容;日常事務組織者的班長,最熱衷的事情便是點名和記批評表揚。這些孩子在我參與操作的中學教育流水線上,按部就班,隨着會考、大學聯考的傳送帶,送到王小妮老師那裏。

一代代空心人,茁壯成長,他們青春靚麗,琴棋書畫樣樣通,但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這讓我想起在我們學校某班的心願牆,從孩子們幼稚的字跡裏我們看到他們的願望幾乎都是考上華師一高中。大家都會作何感想呢?

首先,談談我的愧疚

抱着羞愧而又感激的心情讀完全書。羞愧在於,我們部分中學教師沒有在這些孩子應該明白道理的時候,告訴他們常識,要等到他們進入大學,才開始學習常識。

似乎整個社會都在反思,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但這些掌握着話語權,實實在在地決定着孩子們命運的人們,總是傾向於把責任推到自身之外:體制如何、社會如何、學校如何。王小妮難得地看到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責任,更難得地發現這些年輕人對其他代人的價值,譬如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不經意地被孩子們純淨氣息不斷補充滋潤着。

如果在中學階段的我就能像王小妮老師那樣努力,那麼大學裏的老師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帶領他們去研究那些專業的領域呢?畢竟,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之所在也!至少,王小妮老師不必俯下身子,事必躬親,重新告訴孩子們為什麼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什麼是祖國,什麼是普遍的同情!

接下來,談談我所看到的“徒勞”

作者娓娓道來,字裏行間充滿了温情和善意,學生曠課、作弊,她都試圖去理解。她也不美化他們,他們的世故、逢迎、明爭暗鬥被平實地記錄下來。她相信,“哪個人都有良知,同時,哪個人又都有苟且”。她從不抱怨,但我也感受到王小妮老師行文中時常襲來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甚至大於我的挫敗感。

“教的痛心,學的反胃”。這就是當下教育的現實。讀陳丹青罵教育體制,我們覺得痛快、過癮;讀王小妮發出的温柔的質疑,我們覺得沉痛、無力。更無力的,是王小妮已經宣佈,因為體制太惡劣,不想與之為伍,她決定放棄了。

幾年前陳丹青就從清華請辭,如今王小妮也將不再任教,這就是中國版《死亡詩社》的下場。很多時候,教育體制就在那裏,不管你是以凌厲的姿態去挑釁它,或是以友善的姿態要跟它談談,它都那麼酷、那麼拽,間或冷哼一聲,這幫傻冒,然後伸出巨手,一一掐死那些微弱的希望。

燒死每一隻不知好歹的飛蛾,是火的天職。

可我還是無比喜歡《上課記》前言裏的那句話,“如果一切都是徒勞,那也要讓這徒勞發生”。

渺茫的希望

倘若只有愧疚與徒勞,那麼我們的教育似乎就只是灰白色調了。然而,好在,世界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我們沒有那麼脆弱。

作為一個踐行者,在我的地理課堂上,我也在努力營造一種自由愉快的課堂氛圍。有孩子説,我的課上很輕鬆。我相信他們不是惡意的,甚至是在表揚我,可我拒絕這種表揚。我説,對於你們每一個個人,我的確沒給予壓力。但是,對於你們全體,我絲毫沒有放鬆過。我的原則是,絕不會把一個沒有準備的人突然叫起來回答問題,不會強加我的個人意願給另外的人,但是如果學生把這理解為輕鬆,那就是“奴性思維”在他們腦中根深蒂固了。

我始終相信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在《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裏面有個神經病人説了這樣的話,“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動物的眼睛去看動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我們的教育又何曾不是如此。

真正去了解那些孩子們的需要,真正去為了他們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覺醒、踐行教育的理想。在《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中,國家領導都清醒認識到了我國教育的現狀,並有了明確的改革方向,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教育改革的曙光。

哪怕希望再渺小,我都會去相信。

特雷斯修女説過“無論是誰,無論他説了什麼,你都要面帶微笑地去接受,同時繼續你手上的工作”。對,不管大家説了什麼,我微笑接受,然後繼續走下去,繼續相信,相信這世上有千萬個王小妮,你是,我也是。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用耐心傾聽表達對一個理想主義的年輕教師的包容。

第二篇: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

王小妮上課記讀後感

曾麗

讀了王小妮老師的作品《上課記》,我很受觸動。心裏想到很多,很雜亂,無從説起。

這本書只是記錄了幾年間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很客觀的記錄,沒有任何主觀評論。但是就從這些平實的記錄裏,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很多東西:年輕學子心靈的真誠、純淨,他們的夢想,迷茫,對未來的茫然……還有王小妮老師對學生深切的關懷,對每個學生背後的家庭都保持着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以及她對教育現實的思索和擔憂!

書裏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作者與學生之間關於“好文章”的觀念上的衝突。王小妮老師寫道:“敬業”的中學語文教師都要求學生們儲備一些“好詞好句”,萬用的。……我提示他們不要展示所謂文采,直接説出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原本的感覺。我真懷疑他們還有沒有“原本”的感覺,十二年的語文教育把這些感覺給徹底毀滅掉了?然而很多學生卻很疑惑,甚至是質疑:沒有好詞好句的文章能算是好文章嗎?那不是成了流水賬嗎?可見,多年的應試教育真的讓孩子的思想都模式化了。這讓我想起了不知從哪裏看到過的一句話,一句評價我們的教育的話——我本是一隻蝴蝶,你減掉了我的翅膀,還埋怨我沒有兔子跑得快!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一直自認為是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可是,我現在卻深深的懷疑,我是不是也在參與着這個“剪翅膀”的行動。我們不管孩子的志趣是什麼,特長是什麼,都規定他們必須要達到語文課、數學課上的要求,否則就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讓他們練習,直到他們都達到要求為止,才覺得自己的責任盡到了,任務完成了。仔細想來,我們真的是像工廠的流水線加工產品一樣在進行教學。相信天性愛玩的孩子們都是很厭煩這種學習模式的,但是他們沒有選擇,我們也沒有選擇,因為我們有所謂的“質量”指標。這一點上,我很羨慕王小妮老師奉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學觀點和行事原則,也真希望自己能做到!就像書中説的,“一個人的力量渺小,卻不等於什麼都不能做。”

我們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真正地關心、愛護學生,從心靈上去引領他們,就像書中説的,我們的孩子“不是中國古人在詩詞裏空泛讚頌的蓮花,沒理由要求我們的孩子們身上不沾污穢,但是,發現了再微小的純淨,也一定要講出來,説給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並不是每個孩子將來都一定要當精英,當偉人,我們更多的人是要做一個平凡的好人,這也是我們社會更需要的。你努力,我努力,大家一起努力,也許現在這樣讓人失望的教育現狀就會慢慢改變!

第三篇:《愛上課》讀後感

《愛上課》讀後感 在輕鬆中讀完《愛上課》這本書,書中有很多讓人捧腹大笑的教育故事,讀完後羨慕阿倫老師能讓所有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愛上他的課,同時也佩服阿倫老師的教育機智和幽默,但是留給我更多是感動和反思。瞭解學生比教育學生更重要,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話,因為用心去了解,因為從心底是關愛每一個學生的,因為不計付出,不求回報,因為他熱愛每一位學生,所以他是成功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家長和學生對老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師逐漸成為全能型人才。讀了熱血教師阿倫的《愛·上課》,我發現會玩也是國小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咋看到“熱血教師”一稱呼,我覺得很激動,自己應該向他學習,要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做一名有理想,有激情的教師,要不斷努力拼搏。可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讓阿倫老師一腔熱血,投身教育事業的是他對學生無限的愛。正因為有無私的愛,他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哪怕是“天下第一班”;正因為有濃濃的愛,他想方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上他的課,努力通過畢業考試。因為愛學生,所以他從來都是從學生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學生考試作弊,不是品行有問題,而是因為有上進心,羞恥心,想考出好成績,只是方法選錯了。“天下第一班”的孩子各有“特色”,但他總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叛亂分子”答應過阿倫不打架,阿倫總是能找到小尋,三個寶貝蛋大字不識幾個,卻對他的語文課很感興趣。 讀完這本書,讓我覺得做為教師,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教學工作中其實有許許多多的快樂等着我去發現,去感受,將教育與生命相結合,就會成為像阿倫一樣的“熱血老師”,也會得到像阿倫一樣多的“朋友”,當然這裏的朋友是指學生。

做為一到五年級的音樂課老師,我有更多的時間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相處,學會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遇事冷靜,不能主觀臆斷。就像阿倫老師説的那樣,學生作弊也是因為有上進心,想考出好成績,只是方法不對,否則大可交白卷。最後,用一句眾所周知的教育理論結尾: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瞭解學生比教育更重要。

2014.1.7唐曉露

第四篇:愛上課讀後感

讀《愛·上課》有感

陳小舟

《愛·上課》這本書講的是一位國中老師阿倫和他的學生的故事,阿倫是一位熱血教師,他灑脱、自在,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我羨慕他那份熱情。我是幼兒教師,但是跟阿倫同為老師,也就能從中獲取不少體會。

一、教育是零拒絕

在阿倫的“天下第一班” 裏,有很多問題學生,學校一直很希望勸退他們,從而保證升學率。但是阿倫認為其實會作亂的學生,有時反而是聰明的學生,只不過可能無心於課業。他堅持教育應該是“零拒絕”,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的權力,更何況有問題的孩子,其實往往比功課好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在我們幼兒園不會出現勸退的情況,而我所理解的“零拒絕”就是對每一個孩子都要一視同仁,不能讓孩子覺得老師不喜歡我。

二、教育需要愛心和耐心

阿倫老師的班裏可謂是“人才濟濟”,小尋、小鯨、叛亂分子、三個寶貝蛋、小葡萄、元氣、熊熊、閉突、鳴人、鬱莉,這些學生要麼行為怪異,要麼家教有問題,要麼心理有問題,要麼智商有問題,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也就夠了,可是阿倫老師,面對這麼多的寶貝,總是不厭其煩,把他們一個個從懸崖邊拉回來,靠的是什麼?是耐心。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會因為孩子學不會一樣東西而着急,但是我們一定要耐心,我們一定要等孩子慢慢地理解、慢慢地領悟、慢慢地成長,而不是在等不急後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有時候這樣獲得的知識永遠不會成為自己的,而讓孩子自己慢慢理解領悟的知識才會成為他寶貴的知識和快樂的源泉。 有耐心的前提還需要有愛心,你對一件事用愛用心後才能耐心起來。

三、瞭解學生比教書重要

作為一名老師,你想要教好你的學生,就必須先要了解他們。我們要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等,要因材施教,最終會體現在他們所學的知識中。阿倫老師認為作弊是長進的表現,如果不長進,學生根本會交白卷。會作弊,表示還是希望成績變好,只是行(更多請搜索)為錯了。學生應該有犯錯的權利,如何從錯誤中得到教訓和經驗,才是身為教育者應該教導的目標。這句話説的很好,但是我們有時就做不到,當發現孩子犯錯時,會指責他,而不是靜下心來聽孩子

講講事情的過程和原因。阿倫老師就把學生當成他同輩的朋友,他會想很多有趣的方法讓讓學生在上他的課時不睡覺,整堂課都處於興奮狀態。而這些方法都是在他了解自己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四、家長不能缺席

阿倫老師為了扭轉這些學生的行為,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繫,畢竟教育不只是教師一人的事情,也需要家長的配合。為了學生,他花了很多晚上的時間與那些不肯溝通的家長溝通。而我們也一直很注重家園聯繫,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周圍所有人的配合的,老師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的情況,家長跟老師説説孩子在家的情況,家園相互配合,這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阿倫老師最無法容忍的事就是放棄,而我也發現現在的孩子經常會説“我不會”,但是是真的不會,還是懶得去做呢?有時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會無能為力,但是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儘量讓孩子勇於去嘗試每一件事情,就算是做錯或失敗,我們都不應該加以責備和失望,反而要表揚,因為他們努力過了,比那些沒勇氣去做的孩子進步很多,而那一點點表揚往往能激發孩子們的努力向上。我也會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一直謹記着這些,讓孩子快樂地玩,快樂地學。

第五篇:《有效上課的師德修煉》讀後感

《有效上課的師德修煉》讀後感

萬事德為先,尤以師為重,教師的職業理想是其獻身於教育工作的根本動力,動機因素是一切行為的屐性因素,這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説也不例外,教師要幹好教師工作,首先要有強烈而持久的動機,有很高的工作積極性,師德的實質就是教育事業的“業”字,師德體現的就是對教育事業及其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感和行動,很難設想一個對教育工作毫無興趣的人,一個見到學生就心煩的人,不會努力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因此不斷增強自己的教育事業心,強化自身的職業責任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環節。我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當前,在推進素質教育,倡導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時,怎樣樹立新時期的師者形象,已成為廣大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不斷虛心學習、調整、充實、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為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同時也使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深地感到“教學相長”這個詞語的內在含義,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再是我們教師知識網絡的一個子集。現代師生的知識結構呈現出一種全新的交集狀態,我們教師單在知識方面已經搶劫了明顯的優勢,甚至某些方面得拜學生為師,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保持一顆永遠年輕奮進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適應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

二、轉變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應立足於學生的成長,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這種期望不僅是教師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學生髮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人人成才”的一個重要基礎,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麻襯的理念支配下,教師眼中就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實施差異的教育,就會有差異的發展。

三、完善教學能力,明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教育行為是在教師自我臨近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教學的經驗,知識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們只有善於設計教學,善於研究教材,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靈活地運用講解、提問、練習、複習、談話,編制試卷等技術,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技術,而且這種教學技術與行為的發展組合,便會產生一種寓於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甚至學術能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境界。使學生不僅生動的理解了學習內容,而且給人以藝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