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業史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3K

創業史讀後感(精彩多篇)

《創業史》讀書筆記 篇一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羣眾觀點、羣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十分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出:贏得民意不僅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鬥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羣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繫羣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樑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儘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看着困難户捱餓,心裏頭刀絞似的。他們把領着貧農渡春荒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才有了樑生寶換稻種,帶領羣眾進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開展互助合作等舉措,實現了讓樑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變化。然而,樑生寶的成長不是天然的,應對層層的阻力,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睿智的確定都來自於鄉、區、縣等各級黨員幹部的正確引導。一有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黃堡區王佐民副書記、中共渭原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等人的鼓勵、幫忙和指導,這一切給了這個青年人莫大鼓舞,竟使他為了團體的事忘了自我的婚事!正如他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繫着不知其數的羣眾”。

正因為有了這些密切聯繫羣眾的好乾部,才使樑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得以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共產黨的根基才能扎牢。聽了不瞭解實情的幹部的彙報,在沒去過蛤蟆灘的領導眼裏,生寶成了一個“解放初期作風有問題”的下作人。慶幸的是腳踏實地,常往基層跑的楊副書記,遇到問題後,認真調研,才弄清了真相。他全力支持給羣眾換稻種時,喝五分錢一碗的麪湯、一分錢一碗的開水、吃他媽烙的已風乾的饃、睡車站免費“地板牀”、應對着嘲笑心裏卻甜滋滋的樑生寶這樣為黨的事業拼命的人。否則,鳳落沙灘遭雞戲,正直的生寶不知會被落後勢力玷污到怎樣不堪的境地!

如果沒有這些黨員幹部堅持不懈的羣眾工作,萌芽狀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心裏恨共產黨剝奪了他“和告債人談話這種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但表面上又擺酒筵拉攏農會幹部的富農姚士傑;對黨的糧食統購政策陽奉陰違、在黑市抬高糧價賣餘糧、時時想見風使舵的郭世富;在羣眾中有必須基礎,但面臨新形勢逐漸研究自我的利益多了的黨員郭振山;在清朝被損毀了靈魂、堅信“天官賜福”、善惡不分的王二瞎子等,這些都是阻撓新生事物的種。種不容忽視的頑固勢力,他們各懷心思,一旦正不壓邪,就會齷齪結合,興風作浪。

然而,在每一關鍵時刻,每個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總會飄揚在羣眾看得到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帶動羣眾、關心羣眾,使一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逆流思想無可乘之機!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旁觀,一些人等着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實施推廣新科技,就連固執的樑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團縣委幹部王亞梅在街上遇到徐改霞的一番話,使改霞產生了把團員資格作為優先進城條件是對入團動機褻瀆的羞恥感,增添了農村青年的社會職責感、使命感。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王亞梅不搞任何特殊,擔任工作組成員,下鄉駐村,定期組織召開婦女學習小組會,她對有着非議的素芳不嫌棄,手拉着手,用好聽的話語寬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羣關係,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

毛澤東曾説過,領導幹部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講究吃、穿、住和小汽車,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現如今,儘管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要應對、要研究、要解決。但一些共產黨員職位升了,待遇高了,卻時時顯示出一幅“逃亡之像”: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懂得能為羣眾服務是最大幸福的真理,時時與百姓爭利,覺悟甚至不如普通幹部羣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羣眾觀點和羣眾立場,放鬆了共產黨人的修養。如劉少奇所分析總結的那樣: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佔了上風,對個人享受孜孜以求,更談不上追求模範共產黨員的標準了。長此一往,必將被人民唾棄,被歷史拋棄。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羣眾工作需要大家共同來做。羣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採取臨時報佛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做不好的,必須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水平”。民為邦之本,願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勤政善政,贏得民意的持久支持。期望我們的黨員幹部也能像《創業史》中的那些黨團員幹部一樣,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巨粉娥、趙彥龍一樣,多到羣眾中去。始終能做到“秞山浮雲,來去一絲無牽;朗鏡高懸,淨噪兩不幹心”。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欺上瞞下;堅持調查研究,杜絕恃才武斷;堅持真抓實幹,杜絕昏庸無能;堅持浩然正氣,杜絕貪污腐化,光明磊落、取信於民。就像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廣大羣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奮鬥。

創業史的讀後感 篇二

他——小説的主人公樑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麼開門見山地説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創業史的讀後感。

樑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説:“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樑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着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着。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執着的信念在心,樑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户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樑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着的信念在胸,樑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着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佔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樑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着的精神造就了樑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讀後感《創業史的讀後感》。聽黨的話、跟着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樑生寶那樣執着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着——只為心中那個最聖潔的目標。

第二篇

路就在前方

——讀《創業史》有感

一直以為以自己這個年齡還不足以評價中國共產黨,但是閲讀了柳青的《創業史》以後才明白,雖然每個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隻要相信路在前方,每個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瞭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麼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並且深入瞭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説。

主人公樑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説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樑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樑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樑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説:“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羣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説:“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鬥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羣眾的憤怒,開闢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

創業史讀後感 篇三

《創業史》是柳青的一部自覺實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説。小説講述的是樑生寶買稻種、活躍貸款、進山割竹等事件帶領貧僱農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創業致富的過程。從創業史的寫作背景看,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農民而言,土地革命是一場內在的革命,農民是這場革命的主體,對土地的追求成為革命的強大動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農民交出他們的土地,這對農民是個很大的衝擊。在這個大背景下,《創業史》呼之欲出,成為這個問題的迴應者,被稱為是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史詩性著作”。

小説主人公樑生寶,是一個不怕艱苦、敢於擔當的年輕人,他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併為之行動,這都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所必須的品質。但拋棄他在主流之上作出的貢獻,這個人物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上挖掘出更豐富的深層意義。

與樑生寶相對,徐改霞是柳青竭力用新的理念去塑造的一個新社會的新式女性,在她身上表現出了婦女對命運的抗爭精神。文本在敍述着新式人物樑生寶領導的互助組在戰勝重重困難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合作社的宏大事件的故事縫隙,將樑、徐兩人的愛情故事情節鑲嵌其中,不僅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也將徐改霞這一女性形象從包辦婚姻到據理抗婚,從解除婚約到大膽追求愛情,從進校讀書到最終走進城市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工人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展現了徐改霞不懈追求婚戀自主和人生理想的性格塑造過程。從這一個側面,作品勾勒了徐改霞這一人物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真實反映了在農村的變革和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精神追求和城市夢想。

徐改霞身上繼承了“五四”以來女性覺醒意識,而婚姻的不自由使得這種自覺的覺醒有了發泄的突破口。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女性,徐改霞敢於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思想前進”“生活有意義”的青年才是她擇偶的標準。樑生寶積極上進,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和合作社的帶頭人,是一位“運動的積極分子”,這正是她理想中的對象。在她的積極熱情下,二人陷入了戀愛之中。

舊式包辦婚姻的陰影以各自的方式和原因分別從二人的身上退去,橫亙於二人間的最大阻礙也不再是阻礙,然而,甜蜜美好的愛情卻沒有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這其中固然是因為剛解放的農村中對於包辦婚姻的固執堅持,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恐慌和強烈反對。

然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樑生寶這個人物身上的“兩面性”和人格錯位。樑生寶一方面享受着徐改霞給他帶來的甜蜜愛情,另一方面是作為文本中的一號人物強加給他的“理念化”,他是“黨的忠實兒子”、“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要體現出一心為公、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然而,當柳青希望塑造的新式女性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下逐漸成長,變得堅強、自主、果敢,缺乏傳統婦德温柔、順從的因子時,已經“大大超出了男權話語的框架……徐改霞與人們看慣了的低眉順眼、被動順從的婦女形象相去甚遠”。所以,樑生寶時時感到壓抑和不自在,初時他在徐改霞前面還是帶有一絲農民的自卑的,而到後來,他與改霞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甚至是一直避開着她。樑生寶是一個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但在他內心深處又有着鄉土農民的傳統觀念,他很難接受“變化了”的改霞。

這從後來他對劉淑良和徐改霞兩人的比較中道出原委,他對劉淑良的映象是:“莊重、精明、説話有分寸。”“這女人的性情是比慌慌溜溜的改霞穩重得多。”“生寶望着大方正經的劉淑良的背影,覺得她真個美。連手和腳都是美的,不僅和她的身材相調和,而更主要的,和她的內心也相調和哩。生寶從來沒有在他所熟悉的改霞身上,發現這種內外非常調和的美。”而在改霞身上所表現出的敢於大膽追求愛情、自主選擇生活道路、拋棄傳統婦德等個性,樑生寶卻看作是不順從、不穩重,甚至有點不正經,缺乏調和的美。這已經超出了他的心裏想象和道德承載能力。他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他的心中燃燒着熊熊熱火——不是戀愛的熱火,而是理想的熱火……為了理想,他忘記吃飯。沒有瞌睡,對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覺,和孃老子鬧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麼值得吝惜的了。”

顯然,此時的樑生寶人格已經分裂,毫無私心雜念,沒了七情六慾,僅剩下空殼的肉身而已。生寶為了合作社的“事業”也就不惜犧牲自己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愛情了。

故事的結局毋庸置疑,權力話語下的愛情言説本來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對愛情一往情深的徐改霞,在大膽追求後,卻最終失望至極。愛情受挫後的心靈苦痛更加堅定了她選擇“離開”的決心。在與命運抗爭和自我追求中,徐改霞這一人物的性格趨向成熟,這為她最終選擇離開蛤蟆灘而走進城市做好了精神和心理上的鋪墊

真正要從農村走向城市,徐改霞在心底是做了長時間的心理鬥爭的。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是50年代人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的一種理想,並是內化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行動。但改霞的“心沉沉地下墜,她感到難受,覺得彆扭,翻來覆去思量一件事情——你是不是情願離開美麗的蛤蟆灘,到大城市裏去參加國家工業化嗎?她心裏想去呀!對於她,一個土改中出現的知識分子,一個嚮往着社會主義幸福美景的青年團員,沒有比參加工業化更理想的了。參加工業已經變成一種時尚了。工人階級的光榮吸引着改霞。靠自己的理想,她打消不了參加工業這個誘人的念頭。”她的心情又是矛盾的。當她為報考工廠徵求樑生寶的意見而受挫時,她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她“感到腦子有點麻木,感到失望”,“她的心被戳疼了”。樑生寶僵硬的態度、“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更是給她心靈上一個沉重的打擊。

她一直在思考着何去何從的問題。她的心情是矛盾的、複雜的。但此時的她更看重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她認為“搞對象既不是為了吃穿有人管,更不是為了生理上的需要”。她不願成為“任男人擺佈,把男人的摟抱親吻看做賞賜的女性”。她時常想:“生寶想和她好,也是想叫她給他做飯、縫衣服和生孩子。”她也“不甘心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她覺得“離開生寶去住工廠,是正當的”,“是愛國的、前進的和積極的”,她的心就堅定起來,堅定了考工廠的決心。她所追求的“新生活”體現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意識,體現出大膽追求自由婚戀的精神和一個新社會的女性主體意識的凸現。在“去或留”的二難選擇中,她“把這個人生問題,翻來覆去,想得很深、很細。……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

當她感受到生寶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時候,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丟掉,毅然選擇了離開,“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步入了城市,尋求屬於她的那一份天空。這是她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實現了作為一個農民進入城市的夢想。儘管徐改霞的愛情觀曾受到過批判,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樑生寶和徐改霞兩人對國家意識形態的敬仰是一致的,一個是選擇進城當工人支援國家建設,一個是堅守在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建設國家,實質上殊途同歸,並無矛盾,唯一犧牲掉只是那“微不足道”的愛情罷了。

《創業史》作為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初期革命的史詩,在反映農村歷史面貌的同時,作者常常將自己的筆觸從廣袤的農村大地伸向了城市的一角,仰望城市。文本中不少的篇幅描寫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建設的情境,想象着城市工業化建設的熱潮以及農村青年報考工廠的場景。小説在抒寫了徐改霞這個農村女性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自我愛情的追求的心路歷程時,讓我們在徐改霞這位“美麗、勇敢和富於幻想的農村姑娘的性格特點”中多少也看到了一個隱藏已久的理想和一種不願屈從的果敢性格,體現出尊重和維護個體權利的現代觀念。中國農村正是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萌生出現代意識,儘管這種意識讓人感覺是那樣的朦朧,卻是難能可貴的。

柳青《創業史》讀後感 篇四

讀完這部書後,首先是對於舊社會的農民生活狀態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在農村土地私有制下,僱農關係廣泛存在和發生着,農民的流動性也並不是那樣固化,而是隨着生計不斷跋涉着,僱農們頻繁主動地流動到一個可以討個活計的地方,債務關係是僱主同僱農之間附庸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個呢,就是對於建國初期開展互助合作的必要性有了直觀的認識。建國後一段時間,在社會主義改革完成前,我們都維持着土地改革後的土地私有制度,保護富裕中農和富農的合法權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獲取了土地的貧僱農在缺乏其它必要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又由於基本工業生產的落後和市場交易的不便性,導致了貧僱農單一依靠自身力量難以開展獨立的生產活動,這就可能使貧僱農的土地通過買賣再次集中到富農或富裕中農手中,從而危害到土地改革的成果,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原因。在那個時候,富裕中農和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的中農,當然,只佔比較少的。一部分,能夠自發地開展獨立生產,並且由於社會環境的穩定和生產秩序的恢復,不斷擁有着實現獨立生產的有理要素,能夠在生產中不斷積累,利益不斷得到擴充,因此,這些人在建國初期是最主動的生產者,也是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但是這些人在土地改革後就自然地喪失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先進性,埋頭生產,在那個歷史階段就成了發展的阻礙因素。因此,在這時,農村的大多數人因為生產資料匱乏,仍然不能充分享受到土地改革的福利,生活狀況亟待改善。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多數人就有着要去改變謀生方式的訴求,但是也有對於改變的憚懼,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承擔改變的風險的能力,所以,我們在推進互助組的初期,難免出現大部分人不合作的問題,因為農民都是看事實説話的最實在的實用主義者,不為任何口號和和主義所動,只相信結果,只要你結果好,那過程肯定是沒問題的,因此,經過一年時間的成功試驗,互助的模式很快為大多數貧僱農所接受,這個時候他們就表現成為社會主義改造的積極力量,進而推動了合作化運動不斷走向深入,最終完成了對於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可以説,這個過程,是我們穩固政權的過程,也是贏得人心的過程,因為戰爭和主張那些問題,對於大多數的平凡的光景人而言實際上是很遙遠的問題,只有温飽才是最現實的需要,而那個情況下,誰能滿足這個需要,誰就能贏得人心,經過互助運動和合作化運動,農村的根據地比較穩固以後,我們開展了工業化運動,工業化運動所需的最必要的東西也是糧食,因為工人是不產糧食的,這個時候,有了農村的堅實依靠,工業生產所需的糧食也得到了保障,才逐步有了城市工業、手工業等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同樣也是按照“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推進的。

所以,我們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不能單單否定某個現實的東西,而應該清楚地看明白那個歷史階段的主要需要和生產關係的主要矛盾。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保持對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清晰認知,要認識到生產力的變化,也要認識到生產關係的變化,不斷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更好滿足人民羣眾需要,才能真正贏得羣眾。人的私心不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

創業史讀後感 篇五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羣眾觀點、羣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十分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出:贏得民意不僅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鬥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羣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重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繫羣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樑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儘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看着困難户捱餓,心裏頭刀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