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9W

第1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創新就是能夠在同行業中“趕”在前面去溝通,在同類技術中總結、對比和分析,讓優秀成果“超”額產出,大力倡導“走出去、請進來”做法。

要想趕在前邊,就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不能靠常規性質的思維進行處理問題,比如能從鋼筋料頭材料的節省想到對於大體量的工程,能否考慮定製專有材料,打破常規的加工尺寸,同時在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有沒有對應這一項內容的專用其他材料也可以進行升級改造,推動相關業務整體的提升,從點到線、面、乃至整個體的變化,不斷創造出優勢的產業和技術。

超額成果的'利用,並不是最終的結尾,還要勇於突破,大力倡導走出去,到新的項目中去實踐,並進行評價,開展縱、橫向的應用討論,從而確定該成果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突破唯我獨尊的心態,在自我對比中進行優化,不斷超越自己。

作為企業,對於員工更要進行大力提倡,讓大家都動起來,發散性的進行思維。每位員工所在的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創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並且在不斷的嘗試中,讓我們的智慧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讓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2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範文,送一篇給你。

終身學習,勇於創新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讀後感

轉眼已經到了期末,而此時《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部經典之作我已讀了三遍。第一遍是開學初老師在課堂上着重介紹此書後便快速地讀過一篇,但如此道理深邃、見解精闢之作又豈是用來泛讀的。於是每晚臨睡前總是拿起此書,一邊細細品味,一邊圈圈點點、嘖嘖讚歎。最後一遍則是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又返回去把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地方精讀了一遍。讀完三遍之後,覺得有心中有許多全新的認識、許多深刻的感悟,但是又不知從何説起,這篇讀後感也是深思熟慮了許久才得以落筆的。本書博大精深而本人卻見識淺陋,尤其對企業管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文主要基於《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第一部分——創新實踐。

首先,什麼是創業精神?作者開篇就着重講解這個問題。按照作者的觀點,創新是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滿足、全新的消費需求;創新是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提高資源產出和效率,使之成為創造財富的活動;創新本身就就創造了資源、創造了購買力,能使現有資源的財富生產潛力發生改變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構成創新;創新不一定與技術有關,甚至於完全不需要是一種實物。此外,必須注意,不能將“創新”和“聰明的創意”混為一談,更不能將創新狹隘的理解為科技創新。很多時候,對社會影響更大的不是純粹的科技創新,而是社會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以日本為例,我們往往以為日本人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創新,我自己也一直以此為由對日本加以鄙視。而作者的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讓我明白日本人雖然在科技創新方面以模仿為主,但他們的社會創新成就顯著;正是這種社會創新讓日本這樣一個島國小邦位列全球經濟發展之前茅,因此我們必須注重社會創新,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尚未成型的“聰明的創意”。

現在,作者已經基本糾正了我們對創新狹隘乃至完全錯誤的理解和認識,以豐富的實例讓我們基本弄清了什麼是創新。在此基礎之上,作者開始教我們如何創新。

以我個人淺陋之見,創新是一種天才稟賦、靈光乍現,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作者明確告訴我們,創新不需要天才;只要用對方法、付出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創新者。創新被作者視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和一門學科,是完全有規律可循的一項工作;只要遵循其內在的原則和規律,就可以學會創新。於此,作者提出了七種創新的來源;根據個人體會,我主要談一談其中的三個。

創新來源之一:出乎意料的情況

出乎意料的情況無疑是創新的一大來源,但我們很多人往往將其忽視了。對於意外成功,或沾沾自喜,或暗慶天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意外成功的本質,以至於忽視了這種創新來源,而它所提供的創新機遇往往是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對於意外失敗,或捶胸頓足,或哭天搶地,它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而且往往讓人痛徹心扉,但卻很少有人將它看做是一種機遇;對於意外的外部事件,無據可查,無稽可靠,更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求我們必須時常走出辦公室,去社會上觀察、詢問和聆聽。

總之,面對意外事件,需要我們將其看作創新機遇的徵兆加以慎重對待,走出去,用眼看,用心聽,創新便很容易產生。

創新來源之二:產業和市場結構 我以前認為,任何系統都是始終趨於穩定和平衡的,蓬勃發展至今的人類經濟社會更是如此。即使會有一些變化和波動,也始終是一種動態平衡,不可能短時間內一切推到重來。但是作者卻認為,現有經濟社會的市場和產業結構看似牢不可破,實則非常脆弱。作為創新者,不能將產業結構的變化看做威脅,而要將其視作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對產業結構的變化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就應當立即採取相應的對策,否則就會錯失良機,最終無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中生存下去。那應該如何判別產業結構的變化呢?作者提出了四種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標誌: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產量成倍增長、一直被視為彼此間獨立的科學技術聚集在一起、產業的貿易方式迅速改變。

創新來源之三:新知識

基於新知識的創新是企業家精神中的超級明星,它既可變得家喻户曉,也可獲得財富,但是基於知識的創新都是善變、風雲莫測而且難以駕馭的。特別是高科技創新,具有相比於傳統行業更高的失敗率。基於新知識的創新結合了兩個特點:漫長的前置時間和知識的融合。無論是從新知識的發現到應用技術的推廣之間的時間跨度,還是從應用技術的推廣到實際產品的上市之間的時間跨度都是非常巨大的,由此帶來了漫長的前置時間;“基於知識的創新的第二個特點,是它們幾乎不基於同一個要素,它們是多種不同知識的融合,而且這些知識並不侷限於科學和技術創新。”作者的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了《創業的國度》裏的一段話:“他們真正缺失的是這些現象之下的更深層次的東西,是各種學科、領域之間的大膽融合,是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是獨立更是聯繫,是以小的形式存在、卻又大的發展目標,是基於這一切的文化核心”。激光照排技術的發明人王選院士曾今也説過這樣一句話:“新興的交叉學科更容易出成果。”諾貝爾獎得主納什的博弈論,正是一個數學家的數學頭腦思考經濟問題的成果。

看到作者的這個觀點,我認識到,要想在某個領域有所創新,在關注該領域的同時必須密切關注其他領域,只有在不同學科的交叉領域,涉足的人少,創新的機遇才會更多。

介紹完創新的來源之後,作者又為我們深入分析了創新的原則和禁忌。下面做一個總結:

1、有目標、有系統的創新始於對機遇的分析,徹底思考創新機遇的來源是分析的起點。

2、創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性的,因此創新者必需走出辦公室去觀察,去詢問,去聆聽。

3、一項創新必需簡單明瞭,目標明確。

4、有效的創新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並非一開始就規模龐大,而且他們往往圍繞着某一特定事物展開。

5、一項成功的創新的目的在於取得市場的領導地位,而不一定旨在最終發展成“大企業”。

6、不要過於聰明,創新必需由普通人操作,因為普通人是唯一數量充沛且取之不盡的供應來源。

7、不要一次從事多種創新,不要分散自己的努力。偏離核心的創新往往會變得非常鬆散,其將一直停留着創意階段而無法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8、不要嘗試為未來創新,要為現在創新。要等到所有基本要素都具備了才開始創新。

9、創新就是工作,需要知識,需要足智多謀。創新固然需要天賦、才智和個人愛好,但當這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時候,創新就轉變成辛苦的、集中的、有目標的工作,而且還需要勤奮、毅力和奉獻。

10、創新者必須依靠自身的長處,要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創新,以收揚長避短事半功倍之效。

上面簡要介紹了作者的幾點精闢見解,下面集中談一談我自己的個人感想。 其一,擁抱變化。

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於創新者,必須將變化看做是機遇而非威脅。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認為一杯水是半滿的和認為一杯水是半空的從數學上看沒有任何差別,但對於創新者而言,就是一項重要的認知差異。創新者對變化的認知尤其如此。要想抓住機遇,首先就要抓住變化,主動擁抱變化。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守株待兔,必須勇於改革現狀,進行必要的“創造性破壞”。

其二、高科技領域是個高風險的創業領域

高科技產業可謂是一種比大小的遊戲,中間分子是沒有價值的。這種現象,使得高科技創新天生就有很高的風險。其次,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高科技產業會沒有利潤。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公司需要在研究技術和開發技術服務上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才能參與競爭。為處於不敗之地,高科技公司必須越跑越快,在淘汰期,能堅持下去的,也只有少數財力雄厚的企業,因此高科技企業比其他企業更需要財務上的遠見。

其三、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個人更要終身學習。

在整篇書中,作者多次強調,對於一個企業,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生命力。不創新的企業註定會老化,會衰退。一旦一個企業開始沉迷過去的成就,就很難使它再回頭,而現有企業的成功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障礙。對於企業如此,對於個人亦是如此。這個道理,就是《誰偷走了我的奶酪》一書傳遞的最核心的思想: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只有不斷的根據社會的變化,及時的改變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否則,將會成為社會的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