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本教育》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81K

第一篇:《生本教育》讀後感

《生本教育》讀後感(精選多篇)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一天7節課,一節課四十分課的長坐,成人也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啟動他們的思維,放飛他們的想像。

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後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裏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説”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亮點,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高漲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樣算的?生1:我是用數數的方法來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種方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説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複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

第二篇:生本教育讀後感

著名印度哲學家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生本教育讀後感。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

今天,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

那麼就象我們現在經常説的生本教育我想應該就是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也就是説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那麼我們老師就不會整天煩惱於學生的學業等等,學生的學習就會泥水到渠成了。可見自主學習中尤其體現了生本教育是多麼重要。

而“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和和僕人。“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

我國學者龐維國曾這樣闡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要想作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麼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讀後感《生本教育讀後感》。

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雖然平時對教育工作也能夠認真對待,也能夠關心自己的學生,愛護他們.但是在心底申春我還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雖然感覺是比一般的職業高尚,或許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夠體會到教育教學帶給我的快樂,不能感受帶給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

曾經有人問郭教授:什麼是教學?郭教授説:“比如教學‘3x5=?’,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反問學生:是啊,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説:‘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

這時侯,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3乘5等於14 ?!好像不對吧?!’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3乘5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這個例子足以證明了自主學習的課堂實效更高,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只有這樣一個。

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又是怎樣呢?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有的聽有的不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課堂上老師做的太多,將知識講解的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便懶得想了,也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喚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要想做到這點,教師要在課堂上善於運用表揚的語言,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感覺。我們教師必須明白自己的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

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學生,創設情境,打造讓學生能夠真正能走得進去得課堂。

第三篇:生本教育讀後感

《生本教育》讀後感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一天7節課,一節課四十分課的長坐,成人也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啟動他們的思維,放飛他們的想像。

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後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裏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説”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亮點,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高漲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樣算的?生1:我是用數數的方法來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種方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説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複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

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

第四篇:郭思樂生本教育讀後感

近來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看《人民教育》。以前我不太看教育專著,覺得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離自己太遠,用不着,搭不上。就是上級教育部門逼迫教師人人徵訂一份的《湖南教育》,也是一到手半個小時便看了精要處,從來不去細細品味。那天我是看到閲覽室我所喜歡看的《雜文選刊》全看完了,而其他書我又看不上眼以後才勉強借了兩本《人民教育》,分別是2014年的第13、14期合訂本和15、16期合訂本。

沒想到一看就上癮了。我把“魏書生民主科學教育專輯和“生本教育”專輯一字不漏看了三遍,仍覺得意猶未盡。對魏書生局長和郭思樂教授深感佩服。幻想着:要是能在魏書生局長治下當老師,那該有多幸福啊!要是能在郭思樂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生本教育,那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可惜,全國只有一個魏書生,郭思樂教授的試驗還沒有進入到湖南……

郭思樂教授在生本教育中闡述:課堂——從短期指標回到人的發展。“我們需要的課堂是強調人的發展的課堂。短期指標課堂得到了短期效應,但卻失去了人。”

看看自己,教了十多年書,捫心自問:我有哪個時候沒有把追求所謂的高分數、好名次做為目標而教學生呢?有哪個時候不是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而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二位呢?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學校領導、老前輩們不止一次告誡我們:做為年輕教師,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打響“第一炮”。而這“第一炮”就是指“學生的成績要好,名次要好,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好老師。”為了追求這個“名”——好老師的榮譽,為了追求這個“利”——得個第一名能獎50塊錢,我們年輕老師(當然也包括年長的老師)不得不放棄學校裏學的教育教學規律,而虛心向那些老教師、名教師學習,採取“燈光加汗水”的操作模式,一次又一次逼着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或者“滿堂灌”“滿堂問”,生怕自己的知識學生沒記住,生怕考試的題目沒講到,更怕自己班的平均分低於年級平均分而落了個“不會教”的名聲。

於是課堂上得中規中矩,整整闆闆,學生學得頭昏腦脹,唉聲歎氣。效果是有了,成績也好了,名稱也提高了,教師感歎“孺子可教也”,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家長竊喜“咱家娃有進步了,將來肯定有出息”,感激老師,開懷大笑;領導稱讚“你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不錯,繼續努力”,喜笑顏開,以為領導有方。只有學生愁眉苦臉,老大不樂,一期來辛辛苦苦就為了考那麼個90分。

於是我們丟掉了教育的本質,全力追求分數,於是就有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至理名言”。於是老師淪為分數的奴隸,學生也是分數的奴隸。於是評價一個老師,簡單的很,學生分數高的老師是名師,反之則是庸師甚至下崗分流。

年輕教師如此,年長的教師亦如此。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學生考得好成績,你就是好老師,各種榮譽就會紛至沓來。

甲校如此,乙校亦如此。因為上級教育部門的評價就是如此。你所教的學生成績不行,你這個老師就是不行,什麼評優晉級你就靠邊站,你想換個學校也難,誰願意要你個人平分倒數名次的老師啊?

於是,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分,老師們不再關注人的發展,不再關注知識以外的東西,不再關注考試內容以外的內容。所有的教學都為了考點,所有教學的目的都為了一個好的名次,一個好的分數。一篇篇充滿感情的課文被分解成了許多的知識點,一個個專題被老師反反覆覆“炒來炒去”,炒到再也炸不出一點有味的東西來,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被老師變成了答題的機器,變成了毫無主見甚至生命意志的人。

於是,為了追求短期效應,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辦起了“重點班”“實驗班”,把幾十個優秀學生集中到一起“突擊”,取得所謂的“優異成績”。為了追求短期效應,學校開展了“奧賽輔導”,社會機構爭相創辦“奧賽培訓班”,把一些大學生都做不出的題目拿給國小生來做,把一些到了大學很容易解決的問題放到國中要學生想偏了腦殼找到幾種求法。為了追求短期效應,許許多多的學生過早的經受了慘烈的競爭,犧牲了許多休息的時間、鍛鍊的機會、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時光,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生本教育告訴我們:教育應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生動為本,以生長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自然、健康、生動、可持續的生長、發展。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去犧牲學生一生的發展。

總之,一句話:教育不能追求短期效應。

第五篇: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的讀後感

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的讀後感

郭思樂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教育專家。在長期的特別是近幾年的從加強知識發生過程到生本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對教育中“人的完滿發展”問題,他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逐步形成了科學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體系。鮮明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含義,使基礎教育的許多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主要有以下體會:

一切為了兒童。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他認為,人要生存,就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適應環境。

高度尊重兒童。生本教育強調兒童的學習天性。他認為,人之初,善本學。兒童生來就是學習者。兒童有自己的學習本能,並非成人所教,擁有自然天真的世界。生本教育的課堂或者整個生本教育體系,正是把社會規範的要求與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使得學生樂而忘返的活動恰好就是社會希望他們的:做班級遊戲,做小課題研究,閲讀,尋找資料,寫自己最喜歡寫的東西,演課堂劇,創作小小説,編謎語,編兒歌,讀書會,講演會,小競賽,觀察實驗,等等。生本教育強調多(本站)次反覆獲得知識。善於在學生的錯誤或不完善中看到他們的積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全面依靠兒童。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發展。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教育強調借學生自身的能力,本體的力量,內在的潛能,發展學習天性,達到學習的最高境界,自主學習,忘我學習,使之達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一是教師確定了內容和進度,這個內容和進度是在教師對人的培養的整個考慮下提出來的。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學生這個時侯的學,是有教師導的背景的學。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我們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我們也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後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

淡化形式、注重實質、鼓勵感悟,是最優化的學習之道,也是我們不斷形成自己的、使之與眾不同、享受我們自己的存在的那樣一種行動方式。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層意義之一。有利於學生的感悟和依靠學生的感悟成為生本教育的顯著特徵。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説教,就只是引導他們觀察、活動、閲讀、思考,兒童們從中自己感悟了,這就成為他們頭腦中最穩定的精神財富。

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思想豐富,科學務實,對於今天的素質教育,尤其是發展學生智力和創造性來説,特別具有研究價值。今後我會更加深入的研究生本教育思想,並且運用於實際教學中去,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