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金鎖記讀後感(推薦5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5篇《金鎖記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金鎖記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金鎖記讀後感(推薦55篇)

篇1: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中的主角七巧,因丈夫是殘疾,夫家不得已選了她做媳婦,卻又認為她的家世背景低下,不屑與其往來,對她冷朝熱諷,為了保護自己,七巧變得越來越尖酸刻薄,説話和刀子一樣鋒利,成天對人嫌東嫌西,在別人的眼中,或許七巧是個愛惹事端,蠻橫無理的女人,但是,在我眼中,七巧卻是最令人感到可憐的人。

她不能決定生在哪個家,她也不能決定要不要嫁給一殘疾的人,父母也完全不考慮她的想法,就將她嫁給一個他不認識陌生人,她是中國傳統社會制度下典型的受害人,對於別人的冷朝熱諷,她只能默默的吞下,她一生都在追求金錢與利益,那看似能讓她擺脱命運枷鎖的唯一解藥,他用尖酸刻薄的話語偽裝,偽裝她柔弱易碎的心,當鎖越來越緊,偽裝越來越深,她用力掙扎,卻不小心砸到旁邊的人,她只把偽裝合理化,越陷越深,變得越來越讓人嫌棄。

然而,七巧也可以不用變成這樣的七巧,若是她能夠堅強一些,拋開他人歧視的眼光,做好自己應有的本分,或許,那個被兒女恨毒了的七巧、被婆家的人恨的七巧、被孃家的人恨的七巧、被大家棄嫌的七巧就不會出現了。

對於子女的教育,七巧看似疼愛,其實是深深的傷害,自己染上吸食的惡習竟然也讓兒子吸食,同意兒子拈花惹草,而逼死媳婦,又阻礙女兒的婚姻,在那個年代,女人叁十歲還不結婚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而七巧卻由不段地替她找尋對象到阻礙女兒的婚姻,且也讓她吸食,我想這大概是得不到幸福的七巧對於別人能得到幸福都特別的忌妒不能忍受吧。

時代的更迭,觀念的改變,我慶幸自己活在這個時代,不需受身分地位的拘束,不需因金錢利益嫁給自己不愛的人,如果我是七巧,我不會任命的嫁給我不愛的人,我不會因旁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我不會為自己的家世背景感到慚愧,但是,若真嫁給我不愛的人,我也會盡本分照顧好丈夫、兒女,分家後,盡心盡力撫養孩子,迴歸正常生活,在當了婆婆之後,以將心比心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媳婦,而不是成天埋怨,活在過去的陰影,這些都是無意義的,不能夠改變事實的。

七巧因身分地位而受人瞧不起,是那個時代的`社會觀念,雖然結局是不好的,但是,作者如此貼切的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以及價值觀念,對於人性的觀察之細微,更讓我們看見人性醜陋的一面,並且用他們的價值觀提醒着我們,我們是否也�蔽了自己的雙眼,犯了同樣的錯誤,是否也用一個人的家世背景來斷定一個人,是否為別人的眼光讓自己感到難過,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那種潛在的蒼涼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然而這種蒼涼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那樣的曹七巧,那樣的命運,回味無窮,讓人難以釋懷。

篇2: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着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着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為反映其中現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户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於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着她對於黃金和情慾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説的:你自己要曉得擔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為省下那筆嫁粧,當她高高挽着大鑲大滾得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因為家裏貪財,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慾的不到滿足併為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着天哪,你沒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順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着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髮髻上插的風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鑽石的光,閃閃掣動着。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着,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隻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裏的蝴蝶標本,鮮豔而悽愴。

終於,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點。這些年,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卻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後就不同了。但之後卻沒有什麼改變,她仍然戴着那副黃金的枷鎖,她不允許女兒長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鄭重地告誡她:表哥歲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得,誰不想你的錢?當她先前唯一存着些感情的三少爺上門並對她調情時,七巧低着頭,沐浴在光輝裏,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悦……她甚至覺得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可她一轉念他想她的麼她賣掉她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隨後,精明的七巧用計謀試探着姜季澤,在她自以為得戳穿後,將他趕出門外,季澤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靜的一剎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着眼淚目送着向外走的情人,將她渴望愛情卻又怕失去黃金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篇3: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説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麼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

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

更要説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為正常的女人卻因為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説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篇4:金鎖記讀後感

一本好書,會讓你打動,會讓你有空靈飄逸感,會讓你百看不厭,會讓你捧腹大笑閲讀作為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自有書籍文字伊始,人類就在閲讀中傳承着文化,開啟心智。而一些經典名著的閲讀,更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精髓,值得後人去研討,發現。卻常常有戲謔和隨意的氛圍。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顯露一絲冷蒼來。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説記載了一個發作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位置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非常潑辣、苛刻,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對抗,這樣她在他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遠揚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逝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但是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非常悲痛: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花招,斷送了本人的愛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分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葬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以為最勝利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端,作者並沒有正面引見姜公館的狀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狀況都交代分明。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類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闡明瞭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位置。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終究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脱脱地描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示了七巧的言語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説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平淡無奇着實令人信服。我以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寫在最後。七巧暮年的時分,作者並沒有破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經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着一個身體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説的標題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以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他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本人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允……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桎梏,她用那繁重的枷角害的本人沒得到幸福,也害的本人的孩子前程被葬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篇5:金鎖記讀後感

這是一個可憐而又可恨的女人。“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枷鎖,她用沉重的枷鎖劈殺了幾個人,沒死也送了半條命。”帶着情慾與財欲的雙重包袱,她的人性在逐漸泯滅。昔日麻油店裏那個青春活潑的少女已變了,變得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得不到,她也讓別人得不到。得不到小叔姜季澤的眷愛,那麼他的兒子,女兒也別想得到情愛,得到幸福。讓新婚的兒子夜夜陪他敍話戲説兒媳瑣事。兒媳最終被這“婆婆不像婆婆,丈夫不像丈夫”的家庭折磨至死。阻礙女兒的幸福,最終使女兒成為了老姑娘。她的所作所為是因為自己寂寞嗎?是因為自己嫉妒嗎?

作為那個封建時代的女性,她的哥哥貪圖錢財,把她嫁給了得軟骨病的姜公館二公子。她是可憐的,作為利益的犧牲者,她在姜公館這座金絲籠中卑微的活着,丫鬟恥笑她,妯娌不待見她。這時的她只是性格要強些,嘴碎些。她愛慕小叔姜季澤,姜季澤雖在外尋花問柳,但顧忌禮教對曹七巧也僅限於開開玩笑。她苦,她痛,她的情慾得不到滿足,悲哀的形容自己的丈夫是“沒有生命的肉體”。她説的一句話“真的,連我都不知道這孩子是從哪裏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這句話深深的反映出自己被這場利益交換的婚姻害慘了。是的,沒有一個正常家庭,她如何能幸福?情慾得不到滿足,那麼金錢將是她最大的安慰,在分家時,她在眾人面前大哭大鬧,只是想多得份家產。最終她得到了一份優厚的家產,儘管分的家產還是對她有些不公平。

分家後,她把精力投在看護家產上,對季澤的感情也慢慢淡了,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平淡如水的過下去,可季澤的到來對她的生活掀起了一場驚濤駭浪。季澤來看她,她卻認為季澤是為了她的錢財,把季澤給轟走後,她卻又是不捨的,跌跌撞撞往樓上跑去,只是為了再看一眼季澤遠去的背影。獨倚窗前,她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風吹着簾子緊貼她臉上,她只是流着淚。心裏苦楚逐漸蔓延開來:她知道她的愛不僅給自己,也給季澤帶來無窮的困苦,她也知道她把季澤趕出家門是不對的。可是人生究竟又是怎樣的過法呢?

張愛玲説:“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那麼,曹七巧此時的衣袍已爬滿了蝨子,自從與季澤鬧翻後,她已與現實失去了接觸,總是有些瘋瘋癲癲的。在金錢的奴使下,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愛情、親情,這些應該是過眼雲煙,蕩如浮萍。她怒諷自己的親侄子,把金錢看得是那麼重要,彷彿每個人都沒安好心,一切都是衝着她的錢而來。她的人性已扭曲,已醜陋。兒媳被迫氣的生病甚至命上黃泉,女兒被迫拒絕追求幸福。一切的一切只因為曹七巧瘋了,魔怔了。以至於文章最後追求長安的童世舫覺得“那是個瘋子――無緣無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也許七巧的種種行為讓人覺得難以理解,變態,甚至是厭惡,但更多是感到一種透徹新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這那種時代下,這樣原本一個鮮活的女子被壓迫的墮落成魔,瘋狂成癲。是時代的的悲哀,還是作為當時女性的悲哀?

篇6:金鎖記讀後感

她,曹七巧,原本是一個小小麻油店的女兒。卻因為家人利益薰心。被迫嫁給了身有殘疾的有錢少爺。被所有人認為的高攀。她一個女人又有什麼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呢。就這樣一個身份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家族中,便註定了她悲劇的命運。

是錢,將她推入深淵的。

在那個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她處處受人白眼與排擠。甚至連家中的下人也瞧不起她。但她任然為自己的權益不斷反抗鬥爭着,這使她在別人眼中更加臭名昭著。

10年後,丈夫與婆婆都死了。苦難熬出頭了。她掙到了屬於她的家產。搬出姜家自立門户。然而,在腐朽封建家族的大染缸中浸泡了這麼久的七巧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十七八歲活潑開朗的姑娘,不會再高高挽起大滾打滾的藍夏布衫繡,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她曾經渴望正常的愛,然而如今戴上了這黃金枷鎖的她,早已經迷失本我。

首先,她是因為錢才被迫嫁入姜家的,具金錢情節。所以她認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裏只剩下錢。為了錢,她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枷鎖奴隸。深入骨髓的黃金枷鎖將她壓的透不過氣來。只有不斷地發泄,報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她變得越發自私,殘忍,惡毒。

她曾經愛着的姜家三少爺,在分家後找她,也被她疑心他是為了錢而將過去十年的愛戀推開。

對於自己的一雙兒女,她的手段更是令人不寒而慄。她讓長安變成了她的複製品,這輩子也得不到想要到的幸福。在長安30歲好不容易得到幸福之際,卻將女兒吸XX有煙癮暗示於想要娶她的他,使女兒最卑微的願望落了空。

對於兒子的佔有慾也驚人。害怕兒子去了媳婦忘了自己。竟然讓新進門的兒媳獨守空房,還要千方百計探聽閨中密事,並以此為樂羞辱折磨兒媳將她逼死。

金錢,扼殺了人的情慾,甚至可以斬斷血緣親情。

篇7:金鎖記讀後感

讀了張愛玲的《金鎖記》,我不禁掩卷沉思:主人公曹七巧未出嫁時,雖家境貧寒但卻健康美麗,充滿青春活力。她潑辣能幹,頗具風情,喜歡她的男人也不少。

但嫁到姜家後,七巧變得尖酸刻薄,冷嘲熱諷,她變得陰險庸俗,喜愛説長道短、無事生非。連她孃家嫂子也説:“我們這位姑奶奶怎麼換了個人?説話有一句沒一句,就沒一點兒得人心的地方。”

在分家自立門户後,曹七巧更是極其自私、乖戾刻毒,心理扭曲,令人“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正常人變得面目可憎、失去理智的呢?從表面上看,是金錢,是七巧對金錢的追求,她給自己戴上了一副黃金的枷鎖。再深一步想,她為什麼會如此瘋狂地渴望擁有金錢呢?我覺得,應該是——安全感。因為,七巧是一個心中極度缺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

那麼,一個女人的安全感來自於哪些方面呢?

1、來自於親情。

首先當然是來自於父母的愛。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孩子失去父母猶如天塌地陷,會有被拋棄的感覺。而七巧正是父母早亡,所以,她從小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當然,兄弟姐妹的關愛和幫助也會給人安全感,可七巧的哥嫂是財迷心竅,在哥哥眼裏,七巧只是自己的搖錢樹而已。七巧,在親情中沒有得到安全感。

2、來自於愛情。

如果能擁有一份白頭偕老、幸福美滿的愛情,女人的安全感自然也就多一份。而七巧嫁的姜家二少爺是“骨癆”,這不能不令她經常患得患失:“橫豎我們那位眼看是活不長的,我們淨等着做孤兒寡婦了——不欺負我們,欺負誰?”

至於七巧愛着的三少爺,只是個花花公子,完全是七巧一個人的痴心而已。所以,七巧從愛情這裏也沒有得到安全感。

3、來自於友情。

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摯交,彈琴有人懂,喝酒有人陪,你把她們當成可兩肋插刀、可託付家人的至交,她們也把你放在同樣的位置,這是友情中的安全感。讀後感本來,七巧身邊的人是可以成為她的朋友的,可是她卻用“剃刀片”樣的喉嚨和黃金枷的角劈殺了幾個人。現代心理學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源於關係的斷裂。七巧的人際關係如此惡劣,心理怎麼會不扭曲呢?

4、來自於物質。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遠古時代男人外出打獵,女人為了更好的繁衍後代,會選擇獲得獵物多的男人。金錢和物質會給女人帶來生活保障的安全感,因此,女人追求物質和金錢本也無可厚非,但要懂得知足。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曹七巧,她從親情,愛情,友情那裏都沒有獲得安全感,她唯一擁有的是金錢,所以她要死死的抓住金錢。與其説七巧抓住的是金錢,不如説,她抓住的是僅有的一點點安全感。

5、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金錢與物質只能給我們一小部分安全感;父母的關愛,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愛人有不在或變心的可能;親朋好友,有無能為力或關係轉淡的時候。所有依賴於外在和他人而獲得的安全感,都是有變數的,唯有依賴自己得到的安全感,才是變數最小的一種。

作為新時代的新女性,我們堅決不能如曹七巧一般,把自己的安全感全部寄託在金錢上,固步自封,不懂反省。我們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有格局的智慧女人;我們要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內心強大的堅強女人;我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能獲得持續的安全感,才能成為真正有安全感的幸福女人。

篇8:金鎖記讀後感

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讀了張愛玲的《金鎖記》,一種心碎碎的感覺,像被一種東西割裂着,痛,卻無法抗拒……心便被她俘虜了。在她的筆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樣在細細的、碎碎的、在不夠充分的陽光下生活着,為了生活,他們被迫犧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東西。

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看着她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做了賭注,嫁給了殘疾的二少爺,她愛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她把這一切作為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可是,她到最後終於是垮了,她被她自己扭曲了的人性變成了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東西。

“她把翡翠鐲子擼到胳肢窩處,有時候曾經想,自己年輕時也曾有過渾圓的胳膊。”每每讀它,我的心裏總是有些不忍,有些痛楚,有些淚痕。

然而,這還不夠,到最後,還搭上了她的一雙兒女,長白和長安。可憐的長安,在看到“有人看見她在街上買襪子,錢是她自己掙的,當然,是從男人的兜裏來的”時,我幾乎憤怒了,這是長安的錯,還是七巧兒的錯呢?……

有時侯,真想找她去理論一番,為什麼,在你那樣柔美的筆端,卻非要那些原本可愛的女子,走那樣艱難而泥濘的道路,接受那樣悲慘而痛苦的命運,而我們自己,卻只能像一個完全的局外人般的品味她們艱難的人生之旅?同時卻又因了她們而使人淚落如雨……

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後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户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温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篇9: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於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於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終於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終於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後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户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温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金鎖記讀後感]

篇10:金鎖記讀後感

喜歡張愛玲嗎?或者,有沒有注意到她的一篇小説,《金鎖記》。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西區那排整整齊齊的架子裏找到它。封面是個凌厲的女人,看着很吸引人。可惜本子早已翻的破舊,厚厚地捲起邊。我向來不喜歡卷邊的本子,於是準備把它借去拿大本子壓平整了,認真開始看。

第一遍細細看,湧上一股憎惡、鄙夷、噁心。覺得她是我所知道的所有人中最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她深深懂得如何從精神上去摧毀一個人,周圍的人要是有任何的不幸,我甚至會覺得七巧要是在場定會高興地笑出聲來。瘋狂的忘我的聚斂財產,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疑心侄子是哥嫂圖謀她錢財的棋子,阻撓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無恥狠毒至極地摧殘兒媳致死,折磨得長白的二房吞生鴉片自殺,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大煙,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

她瘋了,説瘋言瘋語,做瘋事瘋人,最可怕的,是有着一個瘋人的審慎與機智。

這種惡毒、自私的性格讓我想起《半生緣》中的曼璐,一樣的深宅大院,一樣的將自己的痛苦壓在自己最親近的人上。然而後者害的是她妹妹,前者卻讓周圍所有人恨毒了自己,也讓自己在萬種不幸中孤獨死去。

同樣是人,作為妻子得不到相應的愛情而扭曲也就夠了,最不能忍的,是她作為母親對孩子們的戕害。一位經受苦難的母親總希望能將最好的一切給孩子們,不論自己有多難,總希望兒女幸福,不再受到任何的不幸和傷害。但七巧,刷新了我的觀點,從受虐、到自虐、再到虐別人,她總將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原本應該愛他們的人痛苦上,讓大家都在這痛苦中沉淪,自私而惡毒。

她,簡直是個變態。

可是,我卻反反覆覆地看了她病態的人生很多遍,每回,都有不一樣的感觸。

最近一次的閲讀,已然沒有之前那股深深的怨氣,不想説什麼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只能是理解,理解七巧在扭曲的社會中產生的扭曲的人生。

三十年前的月亮,在七巧的心裏該是極美的,正如她滾圓雪白的手臂,年輕又有活力。

那時候的她還沒有進姜公館,還只是一個麻油店的女兒,十八九歲,高高挽起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襯袖,一副青春、麻利、潑辣的樣子;

那時候,對她傾心的人很多,有喊她“曹大姑娘”的豬肉店夥計,哥哥的結拜兄弟,還有一位裁縫的兒子;

那時候,她一定不會想到,最終陪她的是那一塊沒有生命力的死肉,可以被擼到腋下的冰冷的翠玉鐲子,以及滲透着各種尖利狠毒的回憶。

歲月太沉,命運太難,作為那時代的女人,想必有着許許多多的不願意。她是甘心嫁給不中用的人麼?沒有兄嫂的貪財,也許最後的她是身着布衣安詳地死在兒孫圍繞的安樂椅上;她是向來都不信男人的嗎?若不是姜季澤處處設計,以情為餌,對愛情,她也是有自己的幻想的吧;她是一直都尖酸刻薄麼?啊!要是把你放在勢力的大户人家,孤兒寡母,沒幾分刻薄潑辣怎麼為孩子們掙得一份前程?

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年輕的女人,不幸的無愛的婚姻帶給她太多的不幸,慢慢地,一點一點,在這罪惡的土壤中滋生出了人性的惡之花——但凡是七巧缺的,別人就不能有。所以,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她甚至不憚以最陰險的惡意揣測別人,平扁尖利的喉嚨割着人像磨鈍了的剃刀片,來去來去,又來去,直至血肉模糊讓沒死的也送上半條命來......而這個過程中,她,是最痛苦的一個。

我們總將眼淚和同情送給弱者,將所有能想到的壞話送給施暴者,但不是每件事都能用好壞對錯來直截了當的做出評判。是非對錯,總要在相對的大環境裏才能更客觀的做出評價,可能在我們眼中的瘋言瘋語,於當事者眼裏,卻是句句在理的大實話。曹七巧的一生,她用了自認為最正確的方式,別人或視為卑劣,或視為可笑,但終是七巧個人的歲月痕跡。我們對此的種.種評價都是蒼白無力的。

當然,這些終究是張愛玲清冷的、最刺骨文字塑造的,她只是把真相剝出來,不加修飾血淋淋地扔給人們看,這樣的悲劇可能還有,只是換了個形式,換了張皮,正如文中的這一句:

“三十年後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篇11:金鎖記讀後感

我想曹七巧並不是一個值得去可憐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為錢才無奈犧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極強的金錢情結,為了得到金錢,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錢“奴隸”。而小説名字《金鎖記》,金鎖,也許就是指七巧內心深處的枷鎖,在不斷尋求病態發泄與報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乖戾、刻毒殘忍。

其次,從心理學上講,曹七巧身上存在着嚴重的缺愛感與壓抑感,愛情體驗的缺失與情感體驗的麻木,無助,讓她苦楚不已,充滿着強烈的落寞與感傷,而情思將她纏的越來越深,扼殺了人性中本該存在的温暖與美好。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曹七巧內心的寫照。

第三,從精神角度來看,七巧身上有着濃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綜合症”,表現為一種“戀子嫉女”,兒子結婚了,她害怕失去兒子,不願看到兒子和兒媳恩愛,想方設法地,不惜採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開他們,讓兒子永遠的留在自己的身邊,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美好的愛情後,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為女兒在愛情上的春風得意,使她產生了“自卑心結”,以至於設計扼殺了女兒的婚姻,造成悲涼的結局。

我想,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往往是被忽視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運多舛,出身並不高貴,被迫嫁給一個殘疾人。一個女子在最美好的年華里油盡燈枯孤獨寂寞的等待着,該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狀下本該看透一切的,可她卻如此倔強偏執,一條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己女兒的兒女的愛情悲劇,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讓自己的子女得到。這樣的女子,雖然可憐,卻十分讓人覺得可恨。

曹七巧為何會變化,我想這不單單是她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縱觀全文,曹七巧在最後也沒能認清自己,她也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她沒打算後悔。也許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悲涼與荒誕,但是她也沒有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也就説明了,其實曹七巧並不是一個人生的悲觀者。只是她的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毀滅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下,她掙不脱,逃不過,死死地粘在這張網上。被忽悠,被輕賤,被欺騙,被人們的眼光,語言,行為,活活的凌遲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因為承受的太多太多的惡,所以內心只有黑暗,她並不是想做惡,只是控制不了惡毒的種子在心中發芽。她的一生都在被人嫌棄,甚至連子女都想躲開她。於是她用鴉片控制子女,用逼死媳婦來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作文聲,以之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但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被孤立,只是想要有人去理解她。可是誰都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誰都想躲開她。她死的時候,也許也知道兒女們恨她。

其實她早就知道。

其實她都知道。

她只是被心裏都野獸控制了而已。

扭曲在沒有光的世界裏。

相比起曹七巧,焦母對這個世界依然存在着温情,存在愛,她愛着自己的兒子,或者説,她,試圖想要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認為焦母是曹七巧的前身,她早晚有一天也會變成曹七巧那樣的人。

而從本質上講,曹七巧與焦母的初衷幾乎一致,都是為了讓兒子留在自己身邊,覺得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兒子,這種做法是一種覺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絕對。

這些內心痛苦煎熬的女性,在一個閉塞的社會環境裏隱忍了幾十年,從最初的少女情懷,到老謀深算,精心設計每一件事。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究竟承受了多少,而只是去指責她們身上所謂的惡與黑暗。我想這是一種極度片面的看法與理解。他們做錯的事應該被恨,可是她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步步為營,被輿論壓迫,磨滅的人性中的温暖,也同樣值得可憐。

所有的黑暗,悲傷,負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我們主觀上願意去承受的。而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逼迫我們承受的。一個本該柔軟的女子,一雙大手按到某個骯髒,泥濘,卑微的地方,黑暗一片,沒有辦法逆轉,只能在鮮血與美好年華的一點點流逝中走向生命的盡頭。而這個時候,門開了,恍惚間重獲自由,面向幾十年來被陰影吞噬的光明,視線裏被光線拉出一絲一絲的點,一面一面的線,重新變得光明與美好,曾經失去過的,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到生活中。

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而那黑暗,負面的東西,持續三十幾年的壓迫與背叛,痛苦,忍耐,在瞬間湧入心頭,將本該柔軟的心臟腐蝕乾淨,她開始以惡意看這個世界,以一種近乎於瘋狂的態度,方式去試圖保衞着自己身邊僅存的温暖與光明。這無疑是可憐大於可悲的。

對於這樣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無奈,卻並不認同她的做法。

我願意以美好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温柔的對待這個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改變吧,社會的改變和人生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改變,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願我們都能成為不讓自己後悔的人。

篇12:金鎖記讀後感

渺目煙視。

這四個字讓我想起張愛玲,想起《金鎖記》。

我沒有讀過《小團圓》,沒有看過《傾城之戀》,但是我讀過《金鎖記》,那部被傅雷先生評為“文壇最美的收穫”,讓夏志清教授青眼有加的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

《金鎖記》創作於張愛玲寫作生涯的頂峯,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張愛玲是孤傲的,她的文字美麗而蒼涼。正如雪小禪説,文字是她的軍隊,她指揮的如同跳舞一般,卻又隆重的讓人不捨。

曹七巧本是一名普通女子,被貪附權貴的父親逼迫嫁入名門望族姜府。給殘疾的姜家少爺作妾。受盡了叔伯妯娌以及傭人的鄙夷、蔑視。而她面對到處沾花惹草的丈夫無能為力,因為種.種原因,她的心靈開始扭曲,用了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然後,分家,獨立門户。她開始揮霍家產,讓兒子娶親,又教兒子吸食鴉片,以便留住自己身邊唯一一個可以親近的男人,最終折磨兒媳至死。而她30歲的女兒為了戀愛戒掉了鴉片,可她卻有意在自己女兒的男友面前説自己的女兒從未戒掉毒癮。就這樣,她不動聲色地結束了女兒最後一次結婚的良機。

最後,終於將自己的女兒和兒子留在自己的視線內,完全喪失了母性、人性。

她的一生藴含太多的歷史內容,以至可以説是厚重的。對於金錢的慾望讓她從被虐到自虐,最終演變成了虐待他人。她虐待自己的孩子映襯出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下女人,母親的歷史和男權社會中的女人。

整個故事跨度三十年,人事變遷,最後更是表現了三十年的壓抑、蒼涼於無奈。

張愛玲在文中説“三十年來她戴着那黃金的枷。她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曹七巧,用黃金的枷鎖反射社會的光,反抗命運的不公,這就是一個生活在男子社會中女人的悲劇——她永遠活在黃金的枷鎖裏。

她曾被張愛玲稱為小説中唯一的“英雄”,她擁有“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傷害她的社會,她用最反常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的肆虐。

曹七巧,刻毒的婆母,黃金的奴隸,撲滅人間美好的肆虐狂。

月圓月缺,人物命運的象徵。

全文以月亮為始,又以月亮為終。

冰心的月亮是良好美麗的願望,瓊瑤的月亮是武術家人純真愛戀的象徵。只有她的,有着別人所無法想象的地方。

張愛玲筆下的月亮不是千篇 一律,而是蜻蜓點水的一筆帶過或濃墨重彩精雕細琢。大大小小,美豔絕倫,悲涼哀怨的月亮一點點地透着她的徹悟,悲哀。

她本身便是個傳奇,至少在我眼中是。

整篇文章透露出一種深深的孤獨,形成説不盡的蒼涼。

“曹七巧最後死了,這位所有人都恨得牙癢癢的人死了,兇手是整個社會。”

“一個時代就有一個社會,社會跟着時代走,順者生,逆者亡,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了。”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地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張愛玲如是説。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現在的故事……

篇13: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實在不負傅雷的盛讚,當真是“文壇上最美麗的收穫之一”。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説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刻畫了卑劣扭曲的人性。七巧嫁給姜家殘廢少爺,情慾被壓迫,因出身被姜家人欺辱。三十年的折磨扭曲了她的性格,使她的行為越發乖戾霸道,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作者是張愛玲,一個玲瓏剔透,極具才華的女子。我很少看她的書,因為忍受不了作品的悲涼。她的心是冷的,筆是冷的,筆下的文字透着殘酷的理性。

她曾説,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也許正因為她看得太透,所以即便在描寫最善變的人心,最醜陋的人性,最扭曲的慾望,她的筆觸仍是冷的,美的,無悲無喜。她以一個美麗的蒼涼的手勢,冷靜地揭露華美完滿下的黑暗。這也許是她的悲憫吧,不是如觀音般普度眾生的慈悲,而是一種包容,一份理解。

《金鎖記》也同樣看得人心裏發涼,而這與作品中有關月亮這一蒼涼意象的描寫是分不開的。文人騷客筆下,朦朦朧朧的月色像一襲飄逸輕紗,牽起人一腔的柔情似水。對故鄉親友的思念,對戀人的眷戀,對美人的讚歎思慕就在月色中發酵……

張愛玲則不同,她的筆下,月亮從來都美得蒼涼,冷得瘮人。在《金鎖記》中她寫月亮寫到了一種極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一樣的,她不僅用月亮反映時間的流逝也表現人物的性格或心理變化,同時渲染氣氛。主人公七巧就像是一輪月亮,少女時明亮動人光芒四射;剛嫁進姜家時處處被排斥侮辱,光芒開始黯淡下來,但到底還是帶着温情的;到最後她一點點被染黑,被扭曲,變得陰冷瘮人。芝壽眼中“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漆黑的天上一個白太陽。”,月亮圓滿,她的心中卻是驚懼絕望的,強烈的對比反映了一種悲劇性。再寫“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了下去。”似是在預示着姜家這一封建貴族的沒落腐朽又似是暗示七巧這一輪月亮命運的悲劇,渲染了淒涼氣氛。

《金鎖記》中同樣讓人驚豔的是服飾及色彩描寫。在她筆下,服飾和色彩彷彿都有生命,有其隱喻性。她曾説,衣服是一種語言,表達人生的一種袖珍戲劇。所以《金鎖記》中就連服飾都能撐起一場戲,能夠告訴你人物的性格,暗示你人物內心怎樣變化,環境氣氛如何。實在讓人驚歎!

曹七巧剛出場時“一隻手撐着門,一隻手撐了腰,窄窄的袖口裏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着銀紅衫子,葱白線香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顯得與眾不同。強烈且突兀的色彩搭配生動又引人注目,一個熱烈且尖刻潑辣的曹七巧形象躍然紙上。分家產時,七巧穿着“白香雲紗衫,黑裙子”,“臉上像抹了胭脂似的,從那揉紅了的眼圈兒到燒熱的顴骨”。白與黑的搭配,香雲紗衫的飄逸,胭脂似的臉色,曹七巧內心的快樂根本無法掩飾。“玄色花繡鞋與白絲襪停留在日色昏黃的樓梯上。停了一會,又上去了。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這是長安聽到七巧在戀人面前挑撥生事時候的絕望悲哀。

除了描繪服飾,張愛玲在《金鎖記》中也極喜歡用繁複鮮明的色彩來刻畫人物及環境。明明是沒落腐朽的封建貴族,她卻偏偏用着豔麗的色彩來描繪。但也許正是因為色彩鮮豔繽紛到了極致,反越讓我覺得處處充滿了詭異、冰冷和蒼涼,畢竟盛極必衰啊。

從結構來看,《金鎖記》極是巧妙。文章可分為兩段。上段詳細寫七巧在姜家一天受盡欺辱壓迫的生活,中間以“鏡子裏反映着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盪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讀後感鏡子裏的人也老了十年”這幾句過渡跳躍到十年後。可以想象七巧是怎樣“十年如一日”地過着被姜家排斥厭惡,情慾物慾被壓迫的日子啊!正是因為這樣巧妙的處理,所以文章下段中七巧分家後的轉變才顯得合情合理。

從文學作品的主題出發,四十年代的文學大多以同仇敵愾,抗日救亡為主流。然而就像張愛玲的伯樂柯靈説的那樣,“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放不下一個張愛玲”。相對於新文學的啟蒙話語與革命話語,張愛玲更喜歡寫住在里弄,石庫門中的新舊市民,即所謂小市民的話語。

讀《金鎖記》,我也確是沒讀出什麼紅色愛國革命精神來,最多也只是新舊時代交替下的混亂對小市民的精神衝擊罷了。比如七巧執意要為長安裹腳,惹人笑話;比如七巧約見童世舫時的混亂搭配:身上穿着舊式“青灰團龍宮織緞袍”,雙手捧着現代產物“大紅熱水袋”;再説童世舫其人,接受了西方教育,卻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不安。感情受傷後,就想要找舊式温順女子。他夾在新舊時代之間搖擺不定,左右為難。

除此之外,我認為《金鎖記》的主題更多地表現了人性之惡和女性命運的悲劇性。七巧是可悲的。她小家小户出身,許配個普通人家,也許夫妻倆湊合着也能和順地過完這一生。可偏偏她被迫“飛上枝頭”,嫁給大家族殘廢的少爺。即便是這樣,姜家仍認為是她高攀了。她的正常情慾被壓迫,封建禮教叫囂着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庸,逼她妥協,退讓,服從……沒有背景,孤身一人在姜家的七巧知道,順從只能被吃得連骨頭都不剩。她開始所謂的“反擊”,尖刻潑辣的話語下是她掙扎求生的卑微,是她厚厚的保護殼。金錢能帶給她安全感,能滿足她的物慾,是她付出青春,受盡三十年折磨才換來的。也因此,一旦抓住了她便再不能放手。是社會在逼迫她,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過多地責怪她呢?

那個時代的女子都很可悲。出身大家族的女子,從小就被要求三從四德,被當成“商品”,成年後“被估價”“賣“到婆家,接受所謂門當户對的家族聯姻。就像蘭仙,得不到季澤的寵愛要忍,面對季澤的風流也要忍,她何嘗不是個悲劇呢?

新時代的我們是幸運的,能夠接受教育,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也許是被壓迫得太久,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想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這樣我們也許就能夠理解七巧,理解她對金錢偏執的掌控欲,因為她實在太害怕失去,害怕一切回到原點。

不得不説,《金鎖記》在現代社會仍具有社會意義。曹七巧被金鎖鎖了一生,毀了自己,毀了親生骨肉,現代社會中又有多少人被鎖了呢?“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言論一度甚囂塵上,不知快節奏高壓力下的城市又會出現多少個“曹七巧”?

篇14: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小説《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杯具一生為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敍事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藴,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杯具形象。小説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説的開始,曹七巧經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着她杯具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為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為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為“籠絡”她,就將她扶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拉攏她,實際上可是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構成埋下了伏筆。

她雖然暗戀着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可是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能夠説,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為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温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杯具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為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説主人公杯具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我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户。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慾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此刻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感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感情”可是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感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感情的幻想和慾望。應對自我以往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慾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裏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僅有錢。”為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黃金枷鎖的“奴隸”。從必須程度上説,曹七巧的杯具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慾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為“局中人”,實為“局外人”。

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態人性的構成。在對待自我的子女方面,她卻有着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慾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為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牀第之事,並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感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為能夠説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裏無法獲得自我情慾滿足的情景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望投射到自我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結”,為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我所設好的命運祭台。她在殘酷扼殺自我情慾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説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杯具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杯具命運走向,最終為她的杯具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説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杯具的終結,可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杯具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杯具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杯具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杯具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為小説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為我們留下更多充斥着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説:“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着杯具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着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杯具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我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為自我最終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説:“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杯具。

篇15: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述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並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所以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之後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最終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並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我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感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最終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終,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最終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經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景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並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最終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經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終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終,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向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經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經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經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可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可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我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所以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我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篇16:金鎖記讀後感

有人説,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最早是那一道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遠沒有答案的選擇題。再之後,便是戰火紛飛中流蘇和柳原的傾城之戀,芬芳卻沉重的第一爐沉香屑,以及苦卻不能忘懷的茉莉香片。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而最愛的便是那讀了千百遍的《金鎖記》。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洪荒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她是一個被罪惡欺騙的少女,被一個封建的舊家庭和一個殘廢的男人無辜的奪去了一個女人最寶貴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個丫鬟的正視。於是,活潑動人的天性在絕望中窒息成一種乖戾,演變成一種粗魯與潑辣。她在一個紙醉金迷奢靡華麗的舊家庭,亦是一箇舊社會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憤怒到無力。分家是她最終的一點點期望,可命運仍不罷手。

走出大家庭,她最終有機會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可對於她早已動了情弦的季澤,她仍惴惴不安的擔心着他的意圖。人心的惡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運的黃金網絲纏的無從掙脱。她強悍的罵跑了季澤,內心卻確是那般空虛無助;於是,她越發瘋癲了起來,可又有誰明白,她只是在掩飾內心最無力的脆弱。“她捏着自我的腳,想起了想她錢的一個男人;卻又冷笑了起來……”

她自將墮落,卻把命運的恐怖夢魘又帶給了她的女兒;她本是一個善良而又膽怯的女人,可在宏大的宗法倫理構架中儲存着惡,見習着惡,只等時間一到便向着更年輕一代的女孩潑灑。她的女兒便是杯具的延續。應對心愛的世舫,長安是渴望幸福的,可她卻無力把握幸福,亦沒有勇氣去承受這份幸福;她向母親屈服了,向這個醜陋的社會屈服了,只是將自我的感情與青春,又託付給了曹七巧式的命運。在她的臆想中,也許七巧會因為她的自我犧牲這個“美麗蒼涼的手勢”而覺得感動、歡樂,於是她便在這空虛的假想中獲得了一種悽楚的甜味。

人的心靈就像是一面鏡子,扭曲的心靈只會映照出一個扭曲的世界。

七巧的心靈就是一面被混亂的社會扭曲的鏡子,映照出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是舊社會最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錢所帶給她的抽象的、虛假的滿足從未讓她真正歡樂,反而更深刻地讓她感覺到可怕的空虛。這時金錢唯一能暫時地緩解她內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為她奴役折磨別人亦是自我的工具。“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人性的旅程中,總有一份“惡”在心底悄然發芽,命運不公的澆灌,人性便漸漸滋養成一種邪惡。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門,自我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可是總有人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沒有了。像七巧。可憐得人沒人可憐。而張愛玲,正是用這樣細膩精緻的筆調,揣摩珍藏了一顆在苦難中扭曲的靈魂,嫵媚猙獰了人性一種別樣動人卻可怖的悲涼,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七巧人性的扭曲與黑暗早已被時代風雲變幻的浪潮掩埋,可又是時代鑄就了這一切。時代在發展,然而人性這本善亦是惡的書還未讀完——完不了。

篇17:金鎖記讀後感

惡之為花,其色豔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

讀《金鎖記》的時候是在上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課上,當曾思藝教師在課堂上深情地吟誦丘特切夫的詩歌的時候,我在最終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盜版的厚度與磚塊無異的張愛玲全集,聚精會神地戰慄。説戰慄是因為當時正看到《金鎖記》這篇小説,從小喜歡就書中的人物和情節進行豐富聯想的我已然把它當做了一部驚悚電影來看。如果説這是一部驚悚電影的話,那應當是一部融合了歐美血腥場景和日韓詭祕氛圍的雜合體。

總而言之,我被這篇小説給嚇着了。主要是因為曹七巧這個人物,之前所讀的小説中似乎從未有遇到類似主角,那麼瘋狂,那麼變態,那麼神經質,那麼難以置信,那麼像一個孤魂野鬼。可有時候你又覺得她可憐,覺得她的杯具是註定的,她命當如此,她是一個瘋狂的兇手,可你卻不忍心判她一個凌遲處死或五馬分屍。即使你唾棄她,你也會覺得這個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個壓抑的年代,她的生命從一開始就被加上了詛咒。她是一個恐怖的幽靈,她更是一個失控的木偶。

因為她是個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擁有美麗、幸福,期望有一個愛的人陪伴終生。可她只是個沒身份的麻油西施,她歷經風塵,用那些丫頭的話説就是見多識廣,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終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個適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錢來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為他們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樣賣了出去,去伺候一個殘廢。她並不拒絕,她只是憎恨。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裏,她始終是一個姨太太,因為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裏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對於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説,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她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着自我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壯的畸形的成長着,完全忽視了一旁的我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我咒罵着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驚悚片換個角度來看,就是純粹的杯具。我雖然害怕她,我也為她流淚。這個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沒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屍,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價的,她愛過男人卻被男人騙,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許其他人擁有感情,她一輩子受人欺負,她一輩子被人嘲笑,她最終甚至變成了一個靈魂扭曲的瘋子,她的一生就那麼完結了。

我也是惡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諒這個瘋子。她瘋狂的忘我的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圖謀她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得長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歡樂。人性的惡在那一刻到達了極致。

還有那片使她成長起來的土壤。從一個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裏的骯髒、罪惡和恐怖更密集更駭人更慘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禮教、等級觀念、包辦婚姻、拜金主義這些所謂的社會問題討論太多,沒有本事,也沒有興趣。我喜歡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無論人性的完美還是人性的罪惡都能讓我感慨唏噓讓我如痴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時拋開了理論,文學和人生都變得完美了,這是我的觀點,也是我的問題。

張愛玲的文字讓我糾結,曹七巧的人生讓我驚悚,人性惡的發展撲朔迷離捉摸不清,卻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去觀察思考它。每個人的心裏都埋藏着罪惡的種子,讓它孕育發芽成長需要營養和土壤,它會長成什麼樣貌取決於你給了它什麼。曹七巧那朵惡之花凋零的時候,又有多少罪惡的種子正在一片温熱的土壤中蠢蠢欲動。正像張愛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樣,我也沒有讀懂《金鎖記》。

篇18:金鎖記讀後感

我想曹七巧並不是一個值得去可憐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為錢才無奈犧牲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極強的金錢情結,為了得到金錢,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錢“奴隸”。而小説名字《金鎖記》,金鎖,也許就是指七巧內心深處的枷鎖,在不斷尋求病態發泄與報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乖戾、刻毒殘忍。

其次,從心理學上講,曹七巧身上存在着嚴重的缺愛感與壓抑感,感情體驗的缺失與情感體驗的麻木,無助,讓她苦楚不已,充滿着強烈的落寞與感傷,而情思將她纏的越來越深,扼殺了人性中本該存在的温暖與完美。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曹七巧內心的寫照。

第三,從精神角度來看,七巧身上有着濃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綜合症”,表現為一種“戀子嫉女”,兒子結婚了,她害怕失去兒子,不願看到兒子和兒媳恩愛,想方設法地,不惜採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開他們,讓兒子永遠的留在自我的身邊,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完美的感情後,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為女兒在感情上的春風得意,使她產生了“自卑心結”,以至於設計扼殺了女兒的婚姻,造成悲涼的結局。

我想,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往往是被忽視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運多舛,出身並不高貴,被迫嫁給一個殘疾人。一個女子在最完美的年華里油盡燈枯孤獨寂寞的等待着,該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狀下本該看透一切的,可她卻如此倔強偏執,一條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我女兒的兒女的感情杯具,自我得不到幸福,也不讓自我的子女得到。這樣的女子,雖然可憐,卻十分讓人覺得可恨。

曹七巧為何會變化,我想這不單單是她自我所能掌控的事情。縱觀全文,曹七巧在最終也沒能認清自我,她也許認識到了自我的錯誤,可是她沒打算後悔。也許看清了自我人生的悲涼與荒誕,可是她也沒有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也就説明了,其實曹七巧並不是一個人生的悲觀者。只是她的人生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毀滅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下,她掙不脱,逃可是,死死地粘在這張網上。被忽悠,被輕賤,被欺騙,被人們的眼光,語言,行為,活活的凌遲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因為承受的太多太多的惡,所以內心僅有黑暗,她並不是想做惡,只是控制不了惡毒的種子在心中發芽。她的一生都在被人嫌棄,甚至連子女都想躲開她。於是她用鴉片控制子女,用逼死媳婦來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聲,以之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但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被孤立,只是想要有人去理解她。可是誰都明白她是什麼樣的人,誰都想躲開她。她死的時候,也許也明白兒女們恨她。

其實她早就明白。

其實她都明白。

她只是被心裏都野獸控制了而已。

扭曲在沒有光的世界裏。

相比起曹七巧,焦母對這個世界依然存在着温情,存在愛,她愛着自我的兒子,或者説,她,試圖想要讓自我的兒子過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認為焦母是曹七巧的前身,她早晚有一天也會變成曹七巧那樣的人。

而從本質上講,曹七巧與焦母的初衷幾乎一致,都是為了讓兒子留在自我身邊,覺得僅有自我才能照顧好兒子,這種做法是一種覺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絕對。

這些內心痛苦煎熬的女性,在一個閉塞的社會環境裏隱忍了幾十年,從最初的少女情懷,到老謀深算,精心設計每一件事。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究竟承受了多少,而只是去指責她們身上所謂的惡與黑暗。我想這是一種極度片面的看法與理解。他們做錯的事應當被恨,可是她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步步為營,被輿論壓迫,磨滅的人性中的温暖,也同樣值得可憐。

所有的黑暗,悲傷,負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我們主觀上願意去承受的。而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逼迫我們承受的。一個本該柔軟的女子,一雙大手按到某個骯髒,泥濘,卑微的地方,黑暗一片,沒有辦法逆轉,只能在鮮血與完美年華的一點點流逝中走向生命的盡頭。而這個時候,門開了,恍惚間重獲自由,面向幾十年來被陰影吞噬的光明,視線裏被光線拉出一絲一絲的點,一面一面的線,重新變得光明與完美,以往失去過的,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到生活中。

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而那黑暗,負面的東西,持續三十幾年的壓迫與背叛,痛苦,忍耐,在瞬間湧入心頭,將本該柔軟的心臟腐蝕乾淨,她開始以惡意看這個世界,以一種近乎於瘋狂的態度,方式去試圖保衞着自我身邊僅存的温暖與光明。這無疑是可憐大於可悲的。

對於這樣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無奈,卻並不認同她的做法。

我願意以完美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温柔的對待這個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改變吧,社會的改變和人生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改變,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願我們都能成為不讓自我後悔的人。

篇19: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生,尤喜描述各色“壞女生”,《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但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之後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最後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但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感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但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最後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後,這麼一個不幸的女生最後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透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的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正因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最後出場,一開始就寫她正因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透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聯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聯、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後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後,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但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向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證明,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透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透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透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正因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正因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正因她對男生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正因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生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之後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户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温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願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篇20: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説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異常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終,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景,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情景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説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脱脱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後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説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着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終。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經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着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説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説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僅有選擇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篇21:金鎖記讀後感

曾有人説過,張愛玲筆下的女子都帶了些許戾氣,但又蒼涼而無奈。黃金枷鎖,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麼錯呢她只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女子,奮力掙扎而不得的女子。

三十年前,一個有月亮的晚上,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淒涼的月,悲慘的人,註定是一場傷感的結局。每次讀七巧,總不免想起《紅樓夢》中的邢夫人,一個尷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門,外人眼羨,只道安享榮華,實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門,再怎樣平等對她,總不免有大家閨秀盛氣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終無法融入她們。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沒有朋友,沒有知己,守着一份沒有期望的感情,只能在鴉片中放逐自我。更絕望的是,在那個以夫為天的社會,殘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我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撐。決絕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豎起全身的刺去攻擊身邊有任何潛在威脅的人。

儘管七巧像一隻亂躥的刺蝟,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敵。可哥嫂上門求助的時候,她並沒有拒之門外。對於錢財,她就像保護自我領地的母獅,兇狠而霸道,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一次,她卻淡然了。雖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攛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締造者,終究還是抵可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證實其天性未泯。

張愛玲永遠都喜歡給筆下的女子割開一道傷,只流血不結痂,汩汩鮮血,是對他人的報復,也是對自我的殘忍。明知季澤不是個好人,明知沒有結果,依然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僅有她自我明白。可是長久的壓抑與枷鎖換來的榮華不允許自我裝糊塗。斥退了季澤,也破碎了自我多年編織的夢。苦了太久,鮮血漸漸凝固,最想擁抱的還是有形的物質,而非虛妄的夢想,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那些只懂夢幻感情不知貧賤事哀的,只是現今狗血的偶像劇。

一向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給了一個普通人,肉店的朝祿或是沈裁縫的兒子,過着柴米油鹽的生活,為小小的生計煩惱,沒有猜忌,沒有壓抑,説不定會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又親手摧毀了兒女的未來。她沒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運捉弄的僅有她一人,只能如此來換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長安成為另一個七巧,這杯具是否又會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被命運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個無論是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摩登女郎,還是偏僻鄉村逆來順受的勞作着的婦女,那個時代的女子總是被任意支配與戲弄。當女子的青春漸漸蒸發,美人遲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淚,懶怠去揩拭,漸漸也就自我幹了。

幸福的人不應責怪七巧,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她的屈辱與不平,天真的説教蒼白無力。不幸的人更不應責怪她,同是沉淪苦海,更應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總喜歡對別人苛刻挑剔,從道德上挖苦諷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設身處地為她想想。

篇22:金鎖記讀後感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如此荒繆。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後,姜家分了家。七巧帶走兒子女兒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長白的正房芝壽身體本不好,“芝壽直挺挺躺在牀上,擱在肋骨的兩隻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傳進來説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在那個封建時代,生兒子就奠定了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那個封建家庭,芝壽自認為已沒有資本去抗議了。她的心也死了。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就證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張白紙。

那個時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們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壓抑下,如同被關進了監獄。被他人支配着自我的行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莫過於七巧。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奩,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的新房裏。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姜家三少爺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壓抑,不僅僅在情慾上,並且在精神上。她,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動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視限制。在市井的種種行為放在姜家,七巧則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我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僅僅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慾的壓抑。七巧因為愛嫁入姜家,卻只能天天應對服侍着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經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我的青春時光就註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我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經過故事研究了一個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慾得不到滿足後的形態。這個情慾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後分得了一大筆遺產。這黃金是以愛慾的禁錮換得的。

為黃金而鎖住愛慾,結果卻鎖住了自我,愛慾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慾最終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兒長安,有過幸福,有過一段能讓她從墮落生活中甦醒的戀情,讓她能明白自我是一個女人,也有被愛的權利。但這段即將步入殿堂的戀情卻因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兒嫁給一位優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況且長安也已三十,在那時已是黃花大閨女。能遇到童世舫,作為母親本應歡喜。而七巧卻不樂意。其實分析來,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對女兒有種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輕時代因為家裏窮,為了錢財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時光中得不到嚮往的感情,而女兒卻能夠在優越的環境中去追求自我的感情。她不需要研究經濟上的困難,這些都是七巧年輕時代所不曾擁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讓女兒也去體會自我的苦。最終,她最終做到了。這時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經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獲得的歡樂是要以女兒幸福的失去為代價。

七巧為兒子取了兩房妻子。一個是正房芝壽,一個是姨太太絹兒。然而在長白與芝壽的新婚夜晚,七巧卻讓兒子為自我燒煙,而讓芝壽獨守空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長白與芝壽婚姻的不和。芝壽死後,絹兒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絹兒吞了生鴉片自殺了。長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長白在婚姻上的儈子手也是他的母親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導致了她對兒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終斷送了兒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個作品中就是一個杯具的形象。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十分淒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明白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向推到腋下。她自我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後幾年,鐲子裏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我幹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感情。然而現實的真實讓她的感情變得虛假了。對感情也逐漸死心了。轉而投向對錢財的追逐與守護,乃至用自我兒女的感情作為她感情杯具的陪葬品。

《金鎖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了無生氣的封建時代與七巧這個杯具的人物。是時代導致了她的杯具,同時也是她自我扼殺了自我的幸福。

篇23: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一樣於《傾城之戀》的幸福結局《金鎖記》則是一個杯具,一個徹頭徹尾的杯具。故事從一開始就不是給人以明豔,歡快的節奏,而是給人以憂傷和悲哀的感覺。

故事是從兩個小丫環的談話開始的,兩個小丫環躺在牀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説起姜家的大爺,大奶奶及剛進門不久的三奶奶,最終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卻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覺得震驚,震驚於曹七巧做的事與她的瘋狂與變態。再看第二遍,便覺出了七巧的可憐與無奈,她何嘗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卻沒這個機會。

她是被兄嫂因金錢而嫁於姜家的,其實説嫁倒不如説賣字準確。她所嫁的人為姜家二爺,可這個二爺卻是一個得軟骨病的殘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點瞧不起她。她的丈夫無能,她的兄嫂來也只是為了她的錢。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怎樣能不瘋?在這樣環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個女人,嫁到一個新的家庭,都會有期盼,都有完美的願望,誰願意變成一個瘋子?七巧也不想,可是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終忍受不了,變成一個瘋子。她被金錢剝奪了幸福,便以瘋狂報復心理去剝奪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我兒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瘋狂的狀態中去了,她瘋狂的想要報復所有人。可是在報復他人的同時,自我何嘗不痛,報復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我,自虐式的復仇。

可能僅有這樣她的心裏才會好過一點。她看不得別人幸福,因為不合理的社會剝奪了他自我的幸福,她嫉妒,愁視,便這樣毀掉了兒子的幸福,毀了女兒的幸福。她沒有愛,或者她以前有愛,只是這愛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愛姜家三爺姜季澤,但姜季澤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終為了錢財欺騙她。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兄嫂,只是當兄嫂將她賣於姜家時她便不愛了。也許最初她愛她的兒女,只是當她心中僅有金錢還有強烈的佔有慾時,她漸漸迷失了心中的愛。因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愛,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醜的,惡的。她沒有感受過愛,便也失去了愛他人的本事。從來沒有愛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憐的。她幾乎毀掉了與她有關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時也招來了他們的恨,她不明白嗎?他明白,她不想改變,也改變不了。故事的最終寫到:“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明白,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孃家人恨她。”最終的最終,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鋪還為出嫁時的自我,當時的自我歡樂而又自由。想起喜歡自我的朝祿,丁玉根,張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個結婚生子,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但這只是也許,也許真的該信命,該信“萬般皆是命,

半點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我挑選與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我求來的。誰都想幸福的過完一生,可是哪有那麼容易。

《傾城之戀》中範柳原説“生死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首詩這樣講:“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自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我們偏要説:‘我永遠和你在一齊,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我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們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我的命運從來都是自我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我的命運,所以她只能這麼活着,也只能這麼活着。可憐的七巧,她的心中沒有愛;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我的命運;可恨的七巧,毀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願你來生幸福。別再這麼悲哀,這麼瘋狂的活一輩子了,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願你平平安安過完來生。

篇24: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説中文化內藴最為豐厚的作品,刻畫了一個陰鷙毒辣的母親形象—曹七巧,把金錢異化人性的力量敍述的驚心動魄。

文章中,“家”——門第森嚴的姜公館對曹七巧來説是一座不滿陷阱的叢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無辜者變成陷阱的主動設置者。由於各種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潛滋暗長,發展為對金錢的變態追逐。這是一個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個把自我所在黃金枷鎖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裏變態,有着強烈的佔有慾和瘋狂的報復欲,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步步喪失了人性。作者從人性的視角透視曹七巧的一生,發現黃金欲能夠把一個本屬杯具性的人物演化為一個邪惡的人。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讚“《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小説中,曹七巧與姜二爺的婚姻並非“良緣”,而是以青春、健康——人,與地位、金錢——物,作為交換中介,造成了婚姻構架的傾斜,人與物價值的互換倒置。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闆的女兒,貪婪的兄嫂把她當作搖錢樹賣給了高門大户的姜家,只能當二奶奶,受盡奚落。她的丈夫是個沒有一點“人氣”的骨癆病患者,坐着僅有三歲的孩子那麼高。曹七巧剛到姜家時,並不以自身門第的低下而頹喪,市井社會的生辣氣使她在這個家庭裏能夠待下去。然而,作為妻子的她卻算計着丈夫死後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筆錢去蓋自我的黃金屋。張愛玲沒有按照傳統路敍述故事,而是讓七巧很快被高抬為正頭奶奶,還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變成一個名正言順的妻子和母親。曹七巧本是個漂亮潑辣的女子,守着無情無慾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膽熱烈的追求小叔子,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對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蕪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塊綠洲。十年後,當季澤滿面春風地立在她眼前時,七巧心生搖盪,死去的夢復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間,七巧的五彩夢醒了,薰染在金錢社會中的二奶奶已不是純情少女,當她最終明白季澤不是為了感情而是出於對金錢的貪慾時,殘存的情感世界徹底坍毀了。她暴怒起來,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擲去”,轟走了她等待多年

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剎那”,她後悔了,提着裙子,跌跌絆絆地跑上樓去,為的是要在窗户裏再看他一眼。可憐的七巧受着強烈的情慾與物慾的的雙重煎熬,從此失去與現實的聯繫,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地獄裏。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於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係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歡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對象。七巧在潛意識中是把兒子當做一個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既然自我得不到,也不能讓別得到。

篇25:金鎖記讀後感

曾有人説過,張愛玲筆下的女子都帶了些許戾氣,但又蒼涼而無奈。黃金枷鎖,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麼錯呢她只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女子,奮力掙扎而不得的女子。

這篇小説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異常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終,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鬱郁中死去。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張愛玲永遠都喜歡給筆下的女子割開一道傷,只流血不結痂,汩汩鮮血,是對他人的報復,也是對自我的殘忍。明知季澤不是個好人,明知沒有結果,依然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僅有她自我明白。可是長久的壓抑與枷鎖換來的榮華不允許自我裝糊塗。斥退了季澤,也破碎了自我多年編織的夢。苦了太久,鮮血漸漸凝固,最想擁抱的還是有形的物質,而非虛妄的夢想,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那些只懂夢幻感情不知貧賤事哀的,只是現今狗血的偶像劇。

一向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給了一個普通人,肉店的朝祿或是沈裁縫的兒子,過着柴米油鹽的生活,為小小的生計煩惱,沒有猜忌,沒有壓抑,説不定會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又親手摧毀了兒女的未來。她沒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運捉弄的僅有她一人,只能如此來換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長安成為另一個七巧,這杯具是否又會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被命運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個無論是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摩登女郎,還是偏僻鄉村逆來順受的勞作着的婦女,那個時代的女子總是被任意支配與戲弄。當女子的青春漸漸蒸發,美人遲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淚,懶怠去揩拭,漸漸也就自我幹了。

幸福的人不應責怪七巧,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她的屈辱與不平,天真的説教蒼白無力。不幸的人更不應責怪她,同是沉淪苦海,更應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總喜歡對別人苛刻挑剔,從道德上挖苦諷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設身處地為她想想。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僅有選擇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篇26: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

張愛玲,她創造一個奇異的末世世界,裏面有關於家族與民族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是錯綜複雜不講理的過去。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言説是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歷史讖語;有陰陽交界的過緣上,感受着歷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涼,噓眯着眼睛看陽光,卻走不進這光芒裏去。華麗而蒼涼的感覺,華麗而衰敗的佈景,這是輓歌裏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脱不了凋謝的命運,花開了,花落了,可是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輪迴,不一樣的人邁着一樣的步子,一樣一樣的。許多人就這麼站在幸福的門外,進不來,或許根本就沒人進去過。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城門,自我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然而這樣只能讓自我更遠離歡樂,遠離幸福。其實每個人都能夠歡樂,歡樂是打開幸福城門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別人拿到的,卻忘記的自我的鑰匙就在腳下,別人拿到的只是自我的。

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像七巧。可憐得沒人可憐。當所有的人夾着尾巴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我都想幫她説句話。所有的人都攻擊一個人把所有的罪惡符號標給一個人的時候,我看着聽着都不自在。我想説誰都不是當事人,任何人都沒有抨擊指責別人的權利,許多難言的苦衷他人都不會真正的懂得,就像自我也經常埋怨沒人理解自我一樣。

七巧,歡樂的長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着淚像枯枝一樣的折斷離去,不明白有沒有打動恨透她的人。然後女兒長安又嫁了個不愛的人。我想故事又能夠像花一樣的輪迴了,不明白循環多少次,循環多少次才能夠結束。掙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這個樣貌嗎

如果説現實和虛幻有一條界限的話,那麼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這一邊,而將自我的所有夢想寄託在虛幻的另一邊,當現實的破碎帶走了虛幻,一個人的痛苦就開始了,像刺破的傷口,從傷口一向綿延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述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並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

“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丟了半條命。”也許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個烙印,在中國文學中,血緣親情成為了一種歌頌不盡的詠歎調,父慈母愛,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很少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然而,文學長期以來所建構的完美親情卻在張愛玲荒涼的筆下轟然倒塌。親子關係被還原為普通的人與人的關係,仍然逃脱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虛偽、冷酷———這是張愛玲對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獨特理解。

《金鎖記》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錢”的哥哥賣給官宦家的殘廢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後,沒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權帶給他們的榮耀,惟一能記載他們輝煌的只剩下錢,七巧在姜家獨打天下,深深體會到金錢的至關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與“正室奶奶”的虛名又從兩個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錢欲,於是她的人格開始扭曲。

七巧一輩子想的是錢,唸的是錢,為了錢,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種種磨難。當一切幻想都只能僅僅集中到“金錢”上時,金錢欲就成為吞食自我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犧牲換來了一筆金錢,她要完全佔有它們,容不得別人的窺視,包括自我的子女。為此,她從中作梗,毀掉了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也毀掉了她們的幸福。

在這篇荒涼的小説世界裏,張愛玲向我們展示了令人心顫的金錢利劍斬斷血緣親情的魔力。我們已經習慣於理解親情中不摻雜任何成分的純潔性,習慣於理解父母與子女間崇高的犧牲精神,從未想過這一觀念的認定是來自於普遍的現實還是來自於人們追求的夢想,或者它只存在於現實中的一部分人之中,進而成為人們共同的夢想。

總而言之,張愛玲是文藝園地裏一棵枝繁順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地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也許這是因為時代造就人吧,張愛玲和她筆下的人物都處於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與生活之中,舊時代在崩潰,舊家庭在瓦解,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經濟處於困頓中,至少沒有了先前的肆意,於是血緣親情才喪失了它應有的純潔性。張愛玲的小説給我們很多人生意義上的深層次思考。

篇27:金鎖記讀後感

那個瘦巴巴的老太太,真是可憐憐又慘兮兮。

有人警告我説,不要讀張愛玲的作品,心裏會很彆扭。其實,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個時代,都是那樣的。新舊交替,舊的抱殘守缺,新的蠢蠢欲動,實力相當,所以撞擊出一種近似變態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這種狀態還能夠自圓其説,美其名曰:歷史的印記。

曹七巧一輩子不容易,也不歡樂。她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她受了一輩子苦,也讓她的親人跟着受了一輩子苦。我想罵她,用最毒的話咒她,可是,她該咒誰呢

誰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過幾天爛漫洋溢的日子。上街買菜,理解年輕小夥的愛慕。然後為了錢財去了姜公館,受着所有人的冷眼,還要守着死人一般的丈夫。她乖張暴戾,可是她不這樣,早就死了。

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應當是她毀了兒女的幸福吧。可是這更能説明她有多恨自我不堪的一生。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館,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報復,能得心應手的僅有她的兒女了。

誰也不怨,都是時代提高的犧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後的月亮有什麼不一樣三十年前的人或許走不到三十年後,就算走到了,心態也會變了,三十年後,還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輪嶄新的新月,時間遠去,留下的只能是回憶。

曹七巧死了,再怎樣頑固的醜陋,也隨着舊時代一齊遠去了,未來路很長。一切都在慢慢康復。我相信結尾那個傳説是真的,也相信長安會幸福,不會像她娘一樣,我們總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嗎

篇28: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説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説是張愛玲頂峯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

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述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並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杯具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所以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之後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後,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最終得以脱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着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並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後半生過得並不如意。舊時曾託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我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感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最終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終,這麼一個不幸的女人最終在鬱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説受到傳統小説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説,許多地方能夠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寫七巧,小説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經過兩個下人的牀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景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後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後冷言閒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並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後,七巧最終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雲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經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係、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讚歎。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説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後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揹着光立着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説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終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歎服。

其外,小説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裏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説最終,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向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説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徵,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裏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徵。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經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説正是經過一系列的戲劇衝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於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後再經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可是,骨子裏還是嚮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着三爺季澤。可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着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後,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我兒女鬥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所以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我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説,從表入裏,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

,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着生活的歡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儘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之後再見大哥,哭鬧過後,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後,她不也會躲在窗户背後看着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温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可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願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篇29:金鎖記讀後感

讀完《金鎖記》後,心中油然而生一種同情感。這既是對曹七巧的人生杯具的同情又是對被曹七巧傷害國的人的同情。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構成這種畸形性格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在我看來,曹七巧構成如此畸形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個人的欲求無法得到滿足,所以才企圖以這種果為因向社會,向周圍的人報復!而她説所想要得到滿足的只可是是簡簡單單的親情、感情和友情罷了。

親情,對她來説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她不願看透卻早已看透。她曾是那麻油鋪子裏掌權的姑娘,生活的自由自在,甚至還帶着些許天真爛漫的純真。自哥嫂將她嫁進姜家以換取金錢財富的時候,她才明白原先這麼珍貴的親情也能夠用來進行買賣交易的。而每次哥嫂來訪時,目的也並不在於探望她,只是圖她的錢,盤算着貪點小利。於是她徹底不相信親情了,她覺得世間的冷暖都無關痛癢了。她認為自我在姜公館裏受苦受委屈卻不能得到親人的一絲安慰,反而還要受他們的氣,給他們自我辛苦攢起來的錢,心理極其憤恨,極其不平衡。而在之後,兒女們對她的反抗也使她的心更加涼了。

感情,她也只能默默地在心裏幻想。她被迫嫁給二爺這個身心俱殘的人,整日衣不解帶地照顧他。可是作為一個女人,她渴求性慾,渴求一個正常人的男歡女愛。然而殘廢的二爺卻始終滿足不了她,這使她急於在其他人身上尋找她心目中的感情。於是,她對季澤哭泣,對季澤萌生了情愫!季澤雖然荒唐去逛窯子,但他也是有原則的一個人,他畢竟還是顧忌着倫理道德,懂得避諱的,再亂來他也不會把目標往家裏定。這樣,她的感情又一次的期望渺茫了。她的失望使她在季澤登門表白時親手徹底毀掉了她的感情夢。七巧急待感情卻始終缺失,她無法體驗被愛、被呵護的幸福感,她的不滿使她一步步地走向心理扭曲、心理變態,以致之後她親手毀滅兒女的感情和幸福!

友情,她奢求不來。她是個有自知之名的女人,明白自我出身卑微,和大奶奶、三奶奶的大家閨秀的身份截然不一樣,她也深知自我能夠嫁進姜家的緣由。在姜家大院裏,她沒有地位,甚至連底下的丫鬟也看不起她。儘管如此,她依然期望和大家和諧共處,和大家相親相愛。她總是沒話找話,找新來不久的三奶奶聊天、討好季澤等,可是大家都不領情。正因為如此,她本就寂寞孤單的心更加的冰涼,這無疑於雪上加霜。感覺不到世間温暖的七巧漸漸地變得冷酷無情,開始報復周圍得罪過她的人,企圖以這種方式來提醒人們她的存在。

此外,環境的變化也能夠作為她心裏畸形的另一個原因。頓時將一個單純地賣麻油姑娘置於一個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大家族之中,逼迫着她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生活。為了生存,她學會了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慾望的增長,貪婪的快感也暗暗地推進了她心裏畸形的進程!

在封建社會裏,女人是悲哀的;在象徵權利的大家族制度中,女人是悲哀的;然而不能自我、不被周圍理解和認同的女人更悲哀!

篇30:金鎖記讀後感

這是第一次讀張愛玲的小説,相對以前讀的那些,她的小説很短,但讀完的心境卻是沉重的。“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是蒼涼”。

小説的開始,經過小雙和鳳簫兩個丫鬟的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係以及大致的情景交代了。其中女主人二奶奶——曹七巧的形象也出此刻眼前。“來自麻油店、嫁給了一個病怏怏的丈夫並且在姜家也沒有什麼地位”。

似乎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她的結局是杯具。出身卑微的她,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大家庭,不是因為她自身有多好,而是因為她所嫁的丈夫是殘廢,做官人家的女兒沒人肯嫁他。可即使嫁到了姜家,她依舊是卑微的,婆婆、妯娌冷落,甚至連丫鬟也能夠在私底下説她。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這時她是讓人同情的,或許當初她沒有嫁進姜家,這一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她的人生或許是另一番景象。

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最終離開了這個束縛的家,本以為她的人生能夠換一種方式,可結果卻只是從一個牢籠換到了另一個牢籠。這一次的她是自我心甘情願被金錢鎖住。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似乎就像小説的名字一樣,《金鎖記》,這個徹底被金錢鎖住的女人。

“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因為這枷鎖,“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她似乎什麼也沒得到,有錢,生活卻過得不是那麼的有意義,沒有遇到真正關心喜愛她的,甚至最終連自我的兒女都恨毒了她。

這時候對她是怨恨的,無論她經歷了什麼,是苦是甜。一切就到此為止,給自我的孩子留有一份自由。別讓他們再次經歷自我以往經歷過的那些。可七巧或許曾將這樣想過,只是慢慢地一切又恢復到了原先的軌跡。

其實在那個年代,作為女人,能夠依靠的更多或者説唯一的是男人。七巧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姜季澤,兒子姜長白。丈夫是“沒有生命的肉體”,對她而言“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從丈夫那裏她得不到任何的安慰。小叔子姜季澤是她以往喜歡的人,只是這在外尋花問柳的人,也有他自我的原則:“不惹自我家裏人”。之後當姜季澤再來找她時,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從丈夫、季澤那裏得不到愛,她便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當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終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當女兒找到了對她不錯的男人——童世舫,訂了婚,卻被母親七巧硬生生拆散,這不夠,當她明白女兒依舊和童世舫交朋友時,她請童世舫吃飯,她卻用“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給她噴煙。之後也是為了病,抽上了這東西。小姐家,夠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沒戒過,身子又嬌,又是由着性兒慣了的,説丟,哪兒就丟得掉呀戒戒抽抽,這也有十年了。”來徹底毀了自我的女兒。她似乎在逼自我的女兒走上自我以往走過的那條道路。這時的她已經完全喪失了母性。

其實在此刻,我們依舊能找到七巧的身影,只是可能不像七巧那樣瘋狂。或許就像張愛玲説的“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還沒完也完不了”似乎也證明像七巧這樣的人還會出現,或許只是換一個人換一個地方而已。不是沒有發生,只是還不明白而已。

常常覺得自我不是那樣的市儈,或許愛錢,卻絕不會像七巧那樣為了錢,懷疑一切靠近自我的人,也無法想象這樣的生活會如何繼續下去。可是這一切是建立在自我所處的環境是好的,也許當自我身處在七巧那樣的年代,或許連活下去的念頭都不明白是否還存在。即使活着或許也不必須做得比七巧好。

就像面具一樣,或許一開始只是好玩,但戴的時間久了就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再也摘不下來了。也許有一天也會像七巧那樣或許是在不情願的狀態下,戴上了那“黃金的枷”,時間久了,想摘也摘不下了。

篇31: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小説《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生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之因此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正因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後,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裏喜愛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隻限於和她開開玩笑。於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着她,是正因向她要東西。十年後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製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着“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繫的。作為女生(不僅僅是女生),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生: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慾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樣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但是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着的人,喜愛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裏卻不敢太造次,只限於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後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因此把他攆走了。能夠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正因猜疑,她放下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後,她拋棄了這麼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託。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着情慾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

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生,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後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生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生,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説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願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後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説充滿了“人生味。小説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篇32:金鎖記讀後感

小説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明白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説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這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願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篇33:《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金鎖記》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人物,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七巧的婚姻是不幸的,因為金錢利慾的驅使,致使截然不同階層的兩個家庭連到一起,使她從一開始就忍受着常人不能理解的打擊,導致她人格扭曲,行為變得乖戾,最終帶着重重的枷鎖走完了自己悲慘的一生,親生兒女也都變成她的犧牲品,過着與她一樣的不幸生活。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小説一開始,從兩個丫頭小雙與鳳蕭的對話中引出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並申明瞭她卑微的身份:孃家是開麻油店的,嫁給了姜公館有殘疾的二少爺,做了姜家的二奶奶。“鳳蕭喲了一聲道:‘開麻油店的!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們那一位雖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雙道:‘這裏頭自然有個緣故。咱們二爺你也見過了,是個殘廢,做官人家的女兒誰肯嫁給他?’”

七巧是小商販家的女兒,小時候過着平常百姓的生活,有着平常人情感上的需求。然而金錢利益的誘惑使她由小商販的女兒搖身變成了姜家的二奶奶,從此披金戴銀,吃喝不愁,還可以使奴喚婢,可謂是擁有了一世的榮華富貴,卻因此戴上了沉重的枷鎖,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從此,她每天都要面對她丈夫那如同沒有生命的肉體,低三下四地忍受着姜家上上下下所有人的歧視,連同丫鬟都不把她放在眼裏;姜家二少爺得的是軟骨病,整天躺着,“七巧哧哧的笑了起來道:‘坐起來,脊樑骨直溜下去,還沒有三歲孩子高哪!’她嫂子一時想不出去勸慰的話,三個人都愣住了”。此時的七巧欲哭無淚,心裏的痛無處傾訴。

“七巧低着頭,沐浴在光輝裏,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悦……”這是文中極少有的描寫七巧平靜喜悦的句子。她渴望與正常人一樣的愛情與生活,渴望別人的理解。然而夢想被殘酷的現實壓榨成灰燼,她自己扛着重重的枷鎖,壓得透不過氣來,總是在絕望中掙扎,孤苦無依,沒有一個人能靠得住,既靠不得婆家又靠不得孃家,別無選擇。

“只等丈夫和婆婆先後去世,等到分家時,七巧便熬出了頭!”“七巧雖然不滿意分家方案,雖然孤兒寡母還是被欺負了。”可終究曹七巧還是自己做主了!“她帶着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另租了一幢屋子住下來,和姜家很少來往。”她們本該從此過上安靜的日子,然而,金錢的誘惑與長期的精神壓抑扭曲了她的靈魂,不幸的婚姻毀掉了她的幸福。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她開始變本加厲的報復身邊的人,以致於自己的親生兒女都不放過。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親手扼殺了兒子的婚姻,又親手毀掉了親生女兒的幸福。

“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他知道兒子女兒恨透了她,她婆家人恨透了她。她孃家人恨透了她。”七巧被金錢利慾的驅使,加上長年累月的病態心理,將她的內心摧殘得人不人鬼不鬼。而她對自己的變態卻早就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了。“人生在世,不就是那麼一回事。歸根究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七巧的生命結束了,可憐又可恨的她,這樣悲催絕望的一生!而她始終不明白,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七巧本該擁有平常人的愛情與生活。她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裏的朝祿,他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然而如果挑中了他們中的一個,她將過着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的平常人該有的平淡日子吧。

一切皆為虛妄,隨它去吧!三十年前的人已經死了!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

篇34:《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説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個性不招姜人待見。於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着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後,由於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後,這個不幸的女生在鬱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説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並沒有正面説姜公館的狀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牀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聯和大致狀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説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後的閒言冷語説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後,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脱脱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後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説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聯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着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後。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並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透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着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説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説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説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佔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愉悦,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明白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説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淒涼的象徵。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着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雲裏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這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雲,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説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這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篇35:《金鎖記》讀後感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豔,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彆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説:“這就是你,不斷誤解着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歎。但讀過之後,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彷彿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雲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説充滿荒涼景緻,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説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着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麼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説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後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於是選擇了後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症,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後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説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於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鋭地提出 “娜拉走後”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

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脱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於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着。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緻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牀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和張愛玲談文藝,總要令胡蘭成驚歎,更令我們驚歎。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贊到:“這書裏的句子像是街上的行人,只與你打招呼,我倒真像是鄉下人來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受過西方教育的張愛玲,其天才是詩意盎然的,無拘無束的,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慼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鬥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D�D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鬥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於便觸碰到了餘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後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後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牆。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傑作。

篇36:《金鎖記》讀後感

一提起張愛玲,幾乎所有人都會説:我知道,她是個很有名的女作家。我也是這樣,不過我雖知道她的名聲很大,一味聽到身邊的人説張愛玲很有名,很少有人在我面前對她的作品做字或句的評價,我也很少讀她的作品。

最近在圖書館看了關於她的書,其中有很多篇短篇小説,《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琉璃瓦》,《金鎖記》,《花凋》,《心經》,《年青的時候》,這八篇小説都編寫在《傳奇》這本書中。

讀了一些,感覺她的文章都太過平淡,她對各種愛情,婚姻之間發生的新事物有着抵抗心理,她寫出來的都是她害怕的東西。還有一點就是她的文章開門見山,不僅僅是開門見山,而是開門見一切,以前看書書中多會有些鋪墊,然後自然而然引出人物、事件等,所謂開門見山,也不過是一筆帶過看似有關係又無關係的東西后引出故事發展,這樣看起來有根有據,而張愛玲開頭就接着説主人翁怎樣怎樣,讓人不由得一愣,對於這個故事完全沒有一點構想。所以對我來説看起來沒有什麼興趣。

要説張愛玲的小説有點説明特點的話,應該是那個《金鎖記》,這部被譽為文壇奇蹟張愛玲的最圓滿之作,小説講的是一個嫁入有錢人家的不幸女子曹七巧――那副貪財、吝嗇的樣,活靈活現,因為自己婚姻的不美滿還導致了自己的兒女也不能得到美滿的婚姻,女兒好不容易大齡談戀愛,她卻從中攪和,我不禁驚歎:哪會有這樣的母親。把自己鎖在黃金枷鎖裏的人,不給自己快樂,不給身邊的人快樂,甚至不給所愛的人快樂的故事。

在我第一次看完《金鎖記》時,對曹七巧這個瘋狂變態的女人有着咬牙切齒的憎恨與厭惡。但是後來,我又看了一遍,覺得可以慢慢理解這個人物,領會作者對她的刻畫心理。對曹七巧的世界,我不再覺得陰森可怕,心中的憎恨與厭惡早已被更多的同情與憐憫替代。其實,七巧也是個可憐的人,她也曾擁有過夢一般短暫而瑰麗的青春年華,而這一切都隨着嫁入姜家而成過眼雲煙。一個年方二八的姑娘,一具沒有生命的空殼,毫無感情可言,卻註定要相守一生。這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而在那個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那些所謂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從小接受的便是三從四德的教育。一個女子一旦嫁為人婦,便是恪守婦道,從一而終。丈夫可以在外徵歌逐色,作為妻子的一旦又有什麼想頭,便被看作傷風敗節,十惡不赦,為世道所不容。三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婦女們也逆來順受慣了,還時不時有上佳表現,來個烈女守節,弄出個貞節牌坊的名堂,為千古歌頌,卻不知其又害了多少女子!

作為一箇舊時代女子,七巧不懂得什麼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她最初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美滿的歸宿,有人真心愛她。可她不能自己選擇,命運把她帶進了一個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更沒有愛情的世界,在那裏,只有冷漠、欺騙、中傷,只有用綾羅綢緞、黃金珠寶堆砌起來的醜陋的世界。七巧只是一箇舊式的女子,也許她能夠潑辣地對付姜家的人,可是她卻無法去抵抗她悲慘命運的肇事者――那整個不平等的社會,她只能任由自己被一隻黃金枷鎖牢牢地鎖起來,從此沒有愛,只有很,直至人性的完全淪喪。就這樣,一個出身不高的女子,儘管她自己不樂意,投身於上流社會的禮儀和罪惡之中,最後她卻成為上流社會最腐朽的典型。

而在當今社會,甘願嫁給一個比自己年長几十歲或身體有缺陷而家財萬貫的人的妙齡女子大有人在,心甘情願把自己鎖在黃金枷裏,只不過是為了物質上的虛榮,這樣説來,如果把她們放進七巧的社會裏,恐怕不會有什麼七巧式的悲劇了吧――她們心甘情願的。看來,社會在進步,文明在進步,而人性與道德卻有可能退化。

以上感受只是零星讀了幾篇,她的文字雖然趨於平淡,但是寫出來的文章卻被很多讀者喜歡。對像這樣好的文章的感悟能力可能還要通過不斷閲讀用心去感受其字裏行間的文字魅力吧。

篇37:《金鎖記》讀後感

有人説,張愛玲是一個傳奇,她寫盡了大上海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最早接觸到她的作品,便是那一道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遠沒有答案的選擇題。再後來,便是戰火紛飛中流蘇與柳原的傾城之戀,芬芳卻沉重的第一爐沉香屑,以及苦卻不能忘懷的茉莉香片。每個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記憶最深的便是那《金鎖記》。

七巧帶着沉重的黃金枷鎖,一點一點地慢慢將自己殺死,而在她害死自己的同時,又用這枷鎖殺死了自己的女兒、兒子。這個美麗而又悲哀的女子,就像一隻美麗炫目的蝴蝶忽然被製成了標本,定在了門上,鮮豔而淒涼!她有愛,那個眼眸如水仙盆裏清水養着的黑石子般明亮的黑眼男子,曾使她心裏蕩起了多少的漣漪,只有她自己知道吧!她也有恨,恨哥哥嫂嫂的愛財如命,不論死活便硬將她塞給一個半死不活的骨癆病人,讓她還在夢幻之際就被推下了懸崖,甚至來不及呼救一聲。她更有愧,是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她親手扼殺了他們如花的生命!或許這一切都是註定的,當初那個錯誤的婚姻一開始就造就了兩代人的災難。對於七巧,也只有在彌留之際才能卸下壓迫她一生的黃金枷鎖。

生命的過程是開花的過程,七巧的花過早地謝了吧,未待烈豔卻已凋零。她也許並不欣賞她的花,所以她沒有好好照料,而當她終於意識到這花也曾經美麗過時,一切都晚了,過了花期,只能凋零了,她的一切覺悟,都像下半夜的曇花,太遲了。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請自我欣賞,自我珍愛,讓生命之花用開不敗。

篇38:《金鎖記》讀後感

這本書聽説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從來就沒有認真讀過。這次一拜讀,倒是對張愛玲油然而生許多喜愛和敬仰。説起來真是好笑,初看文題,竟誤以為是寫一把金鎖的奇遇記。看完才明白,這題目卻有深意呢:七巧帶着黃金的枷鎖,他用那沉重的枷鎖套自己,砸別人。

看完後,我也終於體會到為什麼傅雷先生盛讚他為“文壇最美的收穫”。為什麼“三十年前的月亮……”現在還如此熠熠生輝。

小説家的是一個“壞女人”的故事。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出身於低階層的女子,可是她家人為了自家的利益,把它嫁給沒落大族姜家的二少爺――一個自小卧牀不起的廢人。七巧本是一個鮮活潑辣的姑娘,在姜家他處處遭到心照不宣的排擠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裏它惡名昭著。後來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姜家分家後她得以帶着一雙兒女到外面住。然而此時她已性情變態,人格扭曲。他自己幻滅了愛情夢,還親手毀掉了兒女的婚姻。最後這個不幸的女人在別人的厭惡中鬱郁死去。

我想許多人更我讀完是一個想法:像曹七巧這種人活在世上就是一種悲哀。但後來細細想想,又從對她的厭惡轉為同情。這樣一個複雜的人我就從她的哭説起。

第一次是她嫂子和大哥來探親時哀號大哭的,説起來這苦的淚水裏還是因有一點微量的感動和開心的,畢竟在姜家受了那麼多氣和折磨,有個孃家人會給自己送點菜來看看自己,不會瞧不起自己,也會説些知心的話(即使不知是否真心)。七巧止不住心酸,這便説她心底的某一個角落還是有善存在的。但很快現實的悲哀、仇恨、心理防備很快將善殺得片甲不留。七巧想起當初是誰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她推進這火坑,現在來看她只不過是來得點好處的。她怎麼能不氣憤,怎麼能不仇恨呢?

第二次是分家時做秀哭的,為了不讓自己這孤兒寡母受欺負,她厚着臉皮,寸步不讓的爭取着。因為她明白現在是她嫁到姜家來之後一切幻想的集中點,以往受的欺負今天也應該有點補償了。但是,哭,還是沒有保護到她,孤兒寡母還是受欺負了。

從這時開始,她已告別了“帶着黃金的枷鎖,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但她也同樣獲得了扭曲的人性,醜陋的人格。

第三次哭是她最純粹的一次哭,她看着季澤遠去,她的愛,她的夢一切的一切都一煙消霧散了。

最後一次,死之前,對自己的人生作一個總結――怨。自己的美麗人生在別人的控制下,摧殘下變成了這個模樣。悽悽慘慘慼戚,七巧又會獲得什麼呢?她的一輩子好像只虧不賺了。

金錢就是這樣,如果被它鎖住了,你的人格,人性,愛情,生活都會被毀了,你會被銅臭不由自主地薰得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懷疑任何人,乖戾怪誕。我想:要是能給七巧選擇的機會,看她時要金子裹着的骨瘦如柴的胳膊還是要粗衣下滾圓的胳膊,她是會選後者的,因為她已經為此痛苦了大半輩子。但七巧是沒有選擇的機會的,所以説她是迂腐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可如今,許多人還是要往金子裏面鑽,七巧逃不出來,有人卻偏偏以為金子是生命中唯一的珍寶。這真像是圍城,不過是金錢的圍城。城裏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卻想方設法鑽進來。

七巧,一個活生生的金錢的犧牲品就擺在我們面前,在這個瀰漫銅臭的社會,多少也知道了何去何從。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銅錢大的,今天的月亮是乾淨的,皎潔的白……

篇39:《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

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複雜,不講理。

―張愛玲

關於張愛玲,我已經描述過很過了,這次不想再陳述了,只簡單的説,他是一個傳奇,她因為家庭原因,所以變得早熟,在自己的作品思維獨特,理解深刻,對外界事物十分敏感,作品以悽幽、�豔、蒼涼著稱,充滿人性的主題。

《金鎖記》這篇寫於張愛玲23歲時,但是作品已經相當成熟,思考和文字的表達已經有相當的深度,由此可見張愛玲的早熟,這篇小説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小説寫了在一個大封建家庭中,只有名分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悽慘的一生。她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老闆的女兒,他在小説中既充當了一個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又充當了一個害人者,但又似乎可以理解。他因為錢嫁進姜家,給一個軟骨病的少爺既做夫人,又做奴隸,地位十分低微,甚至連丫環都看不起她,但她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是雖然姜季澤在外面花天酒地,但在家裏還是收斂着,七巧也就陷入了愛情的煎熬中,後來七巧從姜家分得自己的一份家產後,變成了守財奴,一心的維護自己只剩下的錢,給自己戴上了沉重金鎖,這也是這題目的道理。後來七巧因為擔心別人會騙走自己的錢,而拒絕了前來表白的.姜季澤,因為七巧從嫁進姜家後一直備受蔑視,從丈夫那裏得不到愛情的需要,對於小叔子的愛又只有煎熬,於是她開化寺變得變態,喪心病狂的妒忌所有幸福的人,最後甚至親手拆散了二子和女兒的婚姻,吸着鴉片。

他的一生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姜季澤,兒子,沒有一個能給她需要的愛,這就是導致她如此喪心病狂的原因,當然張愛玲不只是想表現七巧有多可惡,張愛玲的母的是剖析人性,揭露社會,那個變態的社會讓人如此扭曲,那金鎖是那個社會逼的七巧戴上去的。

七巧才,一個可惡又可憐的人。

篇40:《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書,我讀得並不多。但對她文字的迷戀就像是與生俱來一般,即使不讀完全,也能在字裏行間那呼吸的間隙,聽見自己的心輕輕地停了一拍,而就因為這樣幾不可察的停頓,在第一句,或者第一千句,你便知道,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的。

有人説過,讀張愛玲的小説,一遍讀不得,心太躁讀不得,感情不温不火讀不得,沒有過去讀不得……

就像這部《金鎖記》,一遍讀下來,還是雲裏霧裏,甚至有些厭煩裏面那些關於瑣碎的描寫。於是,潛心再讀,跟着張愛玲,回到舊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瀉下來的月光下,聽那個沒完也完不了的戴着金枷鎖的女人的故事。

“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打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雲朵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故事是早已知道的,但仍會看得心痛,尤其已不是初讀。這好處就是可以不再急切。就像在月上柳梢頭時漫步於來過幾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則就會對很多美好的事物熟視無睹,失去了賞玩的那份心情;但也不可全然無知,否則匆匆前行中,總會因為對前面事物的好奇而錯過了途中許多自然的小精緻,也許就沒有了因為偶然發現一朵彼岸花而產生的小驚喜,因為月光泛在微微盪漾的漣漪上而湧起的小感動。這壞處也不是全然沒有的,因為那緩慢的心思,那文章帶來的,情感的起伏也就像那盪開的水波,因着慢,因着緩,卻反而蕩得更遠,動得更深,

因而那本來驟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那一針見血的刺激,卻似一把不鋒利的匕首,一點點地割着,時不時還得停下來欣賞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抽泣,一如凌遲的折磨。

曹七巧,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女子。一個被沉重的、封建的、傳統的枷鎖捆綁、壓抑而經受內心種種折磨而變得近乎變態的女人,傳統的中國女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她原本是麻油鋪店老闆的女兒,一個情竇初開、心花怒放、出閣在即的女子。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禮為先。這是時代的悲哀――把即將走向敗落的所謂的書香門第的姜公館看待如進宮當妃般的高貴與榮幸。七巧雖不是大家閨秀,但也小家碧玉,下嫁於一位有癆病的姜家二少爺是綽綽有餘。

偏偏在姜家人眼裏,她只是一個姨太太,因為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裏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愛情生活的影子,對於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説,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並沒有枯萎,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餘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彷彿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着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着,茁壯的畸形的成長着,完全忽視身邊所有人顫慄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她此生唯一一次關乎温存的記憶,是當初季澤半開玩笑的小動作。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閣樓,只為了最後看他一眼:“七巧扶着頭站着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蹌蹌,不住的撞到那綠粉牆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樓上的窗户裏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這一段不倫之戀給了她無盡的痛苦。“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就這樣,她的愛一點點萌芽,但對季澤的半信半疑,使她有點迷茫,因而又被永遠陳封。無法分辨真假的唯一温存,讓她強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內心更加牴觸外界一切事物,她變得審慎與機智,變得不可理喻和令人厭惡,而她瘋子般的作為,為的是發泄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後來,成了習慣,成了生活,瘋,就似一個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將所能毀滅的一切拉下來與她陪葬。

她叫囂着埋怨着自己命運的不公,她怎麼會甘心呢?她沒有愛,所以她也要剝奪別人愛的權利;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於是她決心毀滅那唯一可控制的一點東西,比如兒媳的,女兒的,那可能有的微薄的不可預知的幸福。她用她那雙銷燬於他人的雙手,又無情地摧毀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瘋狂地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自己是哥嫂圖謀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長白的二房吞生毒藥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煙而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

但她不可能快樂,“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狠她”,“她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七巧的悲哀,或者在於她的對自己的命運並不是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如果可以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罷了。但像七巧那樣似有所感,欲有所訴,卻又終無所表達,或者説找不到一個恰當的方式表達,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就這樣吧,暫且。

就像張愛玲説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着現在的故事……

篇41:《金鎖記》讀後感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着淒涼。”

的確,張愛玲筆下,月亮是最為常見的意象,無論是在小説還是散文。那片皎潔的月光,寒冷、光明、朦朧而又感懷,總能隱隱的觸動人心中最為温熱的地方。浩渺蒼涼,彷彿張愛玲本身,細膩而又倔強。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一定要伴着她的散文一塊讀。只有這樣,才能真真的體悟到那種蒼涼下的美,才能感受到那份不二的永恆與感性。張愛玲的作品並不寬廣也不深厚,卻常常入人心,讀着她的書,感覺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腦海裏浮現出那些市井、那些瑣碎、心裏竟會不禁泛起漣漪。時間悄悄的消逝在她筆下那細微的生活中,靜靜地,很雋永,心裏彷彿被細密的雨滴淋着;又會感覺像是在一個閒適的午後,慵懶的看着空氣下的塵埃,安靜的品味着生活,任憑思緒飛來飛去。當你從書中抽回眼,也許已過了小半天,透窗而望,看見的是一輪銀色的月亮,很圓,也很美。

讀張愛玲的書,你會發現她的文章離不開生活,甚至有時讓人覺得很世俗。但是細品這些世俗,你會發現她的入俗背後有着很深的文化與底藴――細膩而又精緻。讀她的作品,你會感覺那麼的自然流暢,娓娓道來,那樣的自由,無拘無束,使人心裏很舒服,既不做作也不煽情,真實,而且豐滿。你會想到那個時期上海市井魚龍混雜,充斥着油煙和喧囂的生活;會想到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以及小市民家的柴米油鹽和無奈繁瑣。即便是如此庸俗和物質的畫面,夜幕下卻仍舊懸着一輪皓月,以無限的蒼涼做底色,純淨簡出,而又是那樣的敏感細緻。

有時,你會感覺張愛玲是一個絕對的悲觀主義者,有着“嚴肅而悲劇式”的人生觀。就像她自己所説:“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出生於顯赫的人家,到她這一代卻已經是最後的絕響。陰暗的童年,混亂的時代,不幸的愛情,促成了張愛玲悲觀而又現實的性格。正因如此,她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是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沒有無病呻吟,有的是人生的積澱和厚重。人們常説,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作家必定有着百態的經歷。張愛玲有着很深的人生體悟,她小説中的女主角,永遠不是至純至善的完美女人,她們會有小小的自私,會有城府,很堅強,很倔強,有血有肉,也很現實,讓人又愛又恨。人物在她筆下,有了真正的生命。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裏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着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深色的夜幕做背景,月亮總是像個玉盤一樣高懸,透過那些那一個個鮮活人物淚眼,月亮卻又是“大而模糊,銀色的,有着綠的光稜”,仁慈而又在冷笑着。

“自從煤貴了之後,熱水汀早成了純粹的裝飾品……梅雨時節,門前積水最深。街道上完全乾了。我們還得花錢僱黃包車渡過那白茫茫的護城河……屋頂花園裏常常有孩子們溜冰,咕滋咕滋銼過來又銼過去,聽得我們一粒粒牙齒在牙仁裏發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會掉下來”。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張愛玲的小説和散文中有很多很多。細細回味,又會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她的成功不單單是因為她對文字那種特殊的感覺,更多的是因為她把生活和藝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而她很幽默,“時間就是金錢。女人站在鏡子前的時間越長,那麼她花費的金錢就越多”。時而她又很温婉,“每一隻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靈魂,飛回來尋找她前世的影子”。更多的時候,她在抱怨中體味瑣碎的樂趣,“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户,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風聲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她的作品總是亦雅亦俗,讓人如醉如痴。

每次讀完張愛玲的作品,總感覺像是從一個畫展中走出來,她總是可以把事物的顏色形容的生動而又恰當。在她的文章裏,生命和生活也是有了色彩的,所有的抽象幾乎都成了有顏色的具體,是如此的奇特與細緻。“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她像葱綠陪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將美術與文學如此完美的結合,是因為她對色彩和文字的敏感,更是因為她細膩的內心。翻閲她的書,你會感覺自己的身上也沾上了那種染料的味道,生活成了一個調色盤,周圍的一切都浸在了或深或淺的顏色中。也許,有些東西不能用詞語準確的描述,但是卻可以用色彩勾勒出真實。那種厚重的,濃墨重彩的感覺,就好比時而混沌的月光,些許的昏黃濁色,卻又是那樣的耐人尋味。

篇42:《金鎖記》讀後感

有句話説“讀書或旅行,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不管讀書還是旅行,無非是讓我們見更多的世情和風景,見得多了眼界和心胸也跟世界一樣,變得開闊起來。

我們生來是為了奔向幸福而不是痛苦,但幸福和痛苦是一對雙生花,它們就像一片樹葉的兩面,難捨難分。凡是所經歷的都是該來的,如果我們學會從心裏接納痛苦而不是對抗,和它一起在生活裏磨,隨時間一天天地走,回頭看時痛苦也就沒有那麼痛,幸福也沒有常在久安,人生或許因平和而更加豐盈。

如文中的七巧,若是接納了自己在姜家的身份和地位,又會是怎樣的人生?

張愛玲塑造的曹七巧已成永恆的角色,我們卻處在不知不覺所變化的世界中,七巧的悲劇帶給我們的啟發不會像文章的結局那麼直觀,人生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不管走到什麼樣的境遇,“傷口,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活成心裏有光的人,人生就不會很差。

篇43:《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着、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悽幽、穠豔、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可是僅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後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這篇小説題目叫《金鎖記》,為什麼叫“金鎖”呢,我認為是女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為自我帶上了黃金的枷鎖,別個愛她,她愛錢,最終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就連她的孩子的前程和幸福都葬送了,當然這金鎖也能夠理解為封建社會的腐敗。

從這篇小説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儘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煙消霧散。有一句俗語説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從先前的無理取鬧而厭惡,到後面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僅有選擇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鎖記》讀後感

篇44:《金鎖記》讀後感

傅雷曾在看完《金鎖記》後,如是説:“《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中國現代小説史》也定位《金鎖記》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如此高的評價,其內容一定可見一斑。於是乎,便細細品味了這一佳作。一個心靈漸趨扭曲,行為漸變乖戾的女人形象,帶着禁錮身心的黃金枷,讓人倍感悲哀。故事這樣發生了,曹七巧――一個麻油店老闆的女兒,嫁給了官紳人家的姜二少爺,然而她似乎是跳入了火坑,不僅正常的情慾沒能滿足,而且因她出身低微而受歧視。因此她性格變得更加張狂,甚至試圖與小叔子調情來尋求某種心理平衡,此時雖有滿腹牢騷的七巧也不過是一個性被壓抑的女人原地可做的有限的聲援。同時在這時候,衣食無憂的七巧,並沒對黃金有着強烈而濃厚的嗜好,從來探望自己的兄嫂的出手闊綽便可見得。

張愛玲在《談女人》一文中寫道:“女人的活動範圍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時,一個壞女人就惡的無孔不入。”隨着所受壓抑的與日俱增,丈夫和婆婆的相繼過世,尤其是分家之後,曹七巧變得更為怪癖,對黃金的渴望更是愈演愈烈。因為分家之後,意味着一無所能的七巧必須帶着她的一雙“紙糊般的小兒女”開始獨自承受着艱辛的生活,日子漫漫無期,而錢卻那麼有限,正是這種無所倚附的恐懼使七巧拼命固守黃金。黃金是她唯一的生存依靠。瘋狂地對黃金充滿佔有慾,心靈也開始滑坡。

之後,姜季澤忽然登門主動向她傾訴愛情時,身心已被黃金枷鎖禁錮的曹七巧機警地想到了自己生存的錢,“這一轉念使她暴怒起來”,在試探中得知他的來覬覦着她的錢,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意識到愛情的虛假,大怒之下把季澤趕出了家門。愛情破滅,淚眼婆娑的在窗前凝望着絕望:“玻璃窗的上角隱隱約約反映出弄堂裏一個巡警的縮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過去。一輛黃包車靜靜在巡警身上輾過。小孩把袍子掖在腰裏,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邊緣。綠色的郵差騎着自行車,複印在巡警身上,一溜掠過。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後的沒投胎的鬼……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過了秋天又是冬天,七巧與現實失去了接觸。”小説的後半部分,曹七巧幾乎成了瘋子,用黃金的枷去劈殺兒女的愛情。曹七巧就此從一個被迫害者淪為迫害他人的非人。兒子娶了媳婦,她卻一直霸佔他,引誘兒子訴説夫妻間的祕密,再而去羞辱媳婦;女兒直到三十才訂婚,她又陰險尖刻的干涉,最終女兒也失落自己的愛情。最後都被折磨的不成人樣,“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哪怕她自己能意識到“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但黃金枷已經牢牢地禁錮了她的身心,使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惡性軌跡無可阻擋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層。在她看來愛情是不可靠的,只有沉默的黃金才是最忠實的。最後曹七巧死了。她一生的悲劇是虛假的愛情使她緊緊地拽住黃金,是來謀取她黃金使她更緊地拽住黃金,同時也永遠地禁錮了自己。無論是身還 是心都變得如此遙遠,只有物質利益――黃金才旨歸。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小説中“月亮”這個特別的意象。“月亮”這一意象在文中彷彿是一箇中心,其他意象隨之轉動,並把小説的悲劇性和深刻性不動聲色地流露出來了。“月亮”意象在文中出現多達九出,並且在開頭和結尾相呼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使得整個故事的悲劇變得更為徹底,更為濃重。

這一種屬於張愛玲獨有的筆調,有機地結合傳統與現代藝術,深刻運用透視人性的視角,不禁讓人嘖嘖稱讚,這種“蒼涼的啟示”也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去探求。“張愛玲”一個孑立的傳奇,需要仰望膜拜。

篇45:《金鎖記》讀後感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曹七巧,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也説不透。她給我的感覺,像是走在淫雨霏霏的秋天,空氣灰暗,路牙子七零八落的樣子像是被狗啃過,潮潮的綠苔膩在上邊。一隻巨手像爛熟的蘋果,罩着一股悶氣,無邊無際伸過來,壓在頭頂,也壓在心上。偶有幾絲微光從指縫中泄出,也像是閃爍不定的鬼火,讓人分不清是曙光還是黃昏。七巧拖着她尖鋭的影子,沒於這蒙灰的道路。

“七巧,何以成為七巧?”

七巧最美的模樣或許就停留在她跌跌撞撞衝上樓,從窗户中再看一眼她愛過的季澤時。“多少回了,為了要按耐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錯。他不是個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裝糊塗,就得容忍他的壞。她為什麼要戳穿他?”那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為愛衝動。不用像個提線木偶控制自己,不用被世俗的規矩纏住,不用在調情時壓抑慾望。但是也是那一次,她主動失掉了愛情。愛一個人就是明明看透了他的壞,明明有按捺不住的恨,卻終究離不得。但是她已經不是那個麻油店的巧姐兒,她是姜家的二奶奶,一個擔不起情慾,情慾卻在內心膨脹;渴求着金錢,金錢卻將她埋葬的清醒的瘋子。於是,故事在她美到極致,痛到極點時,換了方向。

之前的七巧,潑辣瘋癲,不招待見;至此之後的七巧,更像是一個怨婦,不擇手段。

她也曾單純過。單純的時候,她還在麻油鋪子,踩着碎石子街走路,拿着大大小小的鐵勺子。一陣風吹過,她做了姨太太,一個沒有生命的肉體的夫人。做姨太太,是孃家人給的悲哀;愛上姜季澤,是姜季澤給的悲哀;為了那金錢,是整個姜家給的悲哀。可是,折磨自己的兒女,是她自己將悲哀盛滿放進碗裏。和兒女單過後,情慾和金錢欲交織着把一家人推向深淵。她發了瘋,見不得別人的生活有一絲亮光,從靈魂深處迸出的嫉妒不斷地纏繞身邊的人。她要讓她的孩子和她一樣活在沒有光的世界。她以“保護”的名義引誘他們吸毒,逼死了兒子兩任妻子,用刻薄的謊言打碎女兒的愛情。

她在報復。可是她唯一不該的,是將枷鎖套在下一代身上。

那個伴着昏黃月亮的時刻,瘦小蒼老的七巧腮上掛着一滴不願擦乾的淚,或許懶怠,或許不願。七巧彷彿置身於一個個有月亮的場景,看着自己,也在角落裏看着同樣的親人,帶着黃金的枷鎖,一生就這樣如電影般過去。

篇46:《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小説《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為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敍事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藴,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説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説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着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為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為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為“籠絡”她,就將她扶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着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可以説,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為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温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為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説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户。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慾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慾望。面對自己曾經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慾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裏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為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説,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慾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為“局中人”,實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態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着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慾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為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牀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為可以説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裏無法獲得自己情慾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結”,為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好的命運祭台。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慾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説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為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説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悲劇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為小説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為我們留下更多充斥着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説:“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着悲劇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着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説:“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篇47:《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

知道張愛玲是因為她的那一句名句:於千萬人之中,於億萬光年之間,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正好遇上。只輕輕的問一句:原來你也在這。

長這麼大也沒讀過張愛玲的作品,《金鎖記》是我看的她的第一部作品。我簡單的談談我對這部小説的感想,談不上讀後感,只是個人的一點想法。

故事是發生在舊上海,主人公是一個叫七巧的女人,整部小説貫穿了她的一生。

七巧嫁到姜家是為了錢,她是不幸福的.,丈夫常年吃藥卧牀,用她自己的話來説,兩個孩子都不知道怎麼生下來的。

七巧是女人,有七情六慾,她愛上了她的小叔子,小叔子也喜歡她。但是在那封建社會裏他們只能把那團慾火深深埋葬在心裏

多年以後婆婆和丈夫都死了,家業也分了,當她再次面對小叔子時七巧的心也泛起過漣漪,但最終七巧認為這個男人是為了她的錢來的,她趕走了他。埋葬了她一生中最後的感情。

七巧有一兒一女,慢慢的女兒長大了,為了錢她讓女兒輟學,並去學校吵了一架,讓女兒無法在同學面前抬起頭來

女兒一天天大了,活脱脱一個小七巧,七巧總是怕別的男人想她那點錢,於是一晃女兒成老姑娘了。

當親戚幫忙最終為安找了個留學回來的男孩後,七巧還是不同意,女兒的這段姻緣還是葬送在了七巧的手裏。

許多年以後七巧臨死時發現套在她手上的那個金鐲一直往上都能套到她的手臂了。

*

《金鎖記》我只看了一遍,我是個不愛看書的人。

我覺得張愛玲是想對我們説,女人不要為了錢而把自己活生生的埋葬了。女人的一生中,愛她的人和她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愛人的意義遠遠要大過財富。

篇48:《金鎖記》讀後感

前幾天到網上找書單的時候看到推薦這本張愛玲的《金鎖記》,想着從沒看過張愛玲的小説於是準備翻翻看。

最初對張愛玲的瞭解是看了一個關於張愛玲和前夫胡蘭成的紀錄片,覺得這是一個有才華卻很悲情的女子,因為從小缺乏家庭的關愛,胡蘭成就問了一句她的收入情況如何,她就覺得胡蘭成是在關心她了,付出了所有卻還是難逃被拋棄的下場,可能是她原生家庭的原因,她讓人覺得很陰鬱,她寫的這本《金鎖記》也是個很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七巧的女子,她是一個小商販家的女兒,在當時門第觀念深刻的時候原是不可能嫁到官宦人家當太太的,但是因為姜家二公子天生是個病秧子,其他門當户對人家的小姐不可能嫁給她,老太太為了讓人死心塌地的跟着二兒子,就取了七巧。

故事一開場就是兩個丫鬟在討論七巧的身份,足見七巧在家裏地位是很低的,可能七巧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被瞧不起,所以把自己保護在硬硬的殼裏,在待人處事方面無比尖酸刻薄,處處使壞,實在不是一個讓人喜歡的角色。

七巧有個哥哥,應該也是個不爭氣的,他總想從七巧身上撈點好處。七巧嘴裏罵着哥哥,但心裏卻希望哥哥能夠關心和支持他,一邊罵一邊給哥哥錢物,她在孃家其實也是沒有任何依仗的。

丈夫和老太太相繼去世,分家產的時候到了,起初對家產的分配七巧是萬分不滿的,但是發現撒潑沒用後,也只得接受現實,帶着兒子女兒租房度日,但因有田地在,日子應是過得不差的。

倘使分家後七巧好好培養一對兒女,在離開了那個壓抑的大家庭後,她的日子應該也是很好過的,但她繼續挑事,不好好管教兒子導致兒子出去鬼混,怕兒子鬼混又急急忙忙給兒子娶妻,兒子娶妻回來她又經常從兒子口中打聽他們夫妻的私事然後到處宣揚,兒媳氣病之後兒子又出去鬼混,她就挑選身邊的丫鬟塞給兒子當姨太太,為了不讓兒子出去還帶着兒子抽鴉片,簡直不能更壞了。

如果説對兒子的教育失敗,那麼對女兒的教育就更加失敗,在不需要裹腳的年代,她硬是逼着女兒裹腳,女兒出去讀書本來可以脱離她的魔掌了,她又硬生生把女兒關在家裏讓女兒一起抽鴉片,致使女兒快三十歲還未結婚,三太太給女兒介紹了一個對象,本來兩人相處得很好,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女兒也堅定的戒掉了鴉片準備重新開始了,七巧又從中作梗讓女兒的婚姻告吹,女兒又開始墮落抽鴉片。

最後七巧病死了,女兒和兒子都搬走了,結尾説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應該預示着持續在兒子女兒身上的悲劇還將繼續。七巧是可恨的,為人尖酸刻薄還拉着兒子女兒陪她一起墮落,同時,她也是可悲的,在臨死前她覺得自己三十年來一直帶着黃金的枷鎖,倘若當初沒有為了錢嫁進姜家,而是嫁給了隔壁肉鋪裏的小哥或者她哥哥的拜把子兄弟,生活也許清貧,但應該還是安穩的。

關於婚姻

老話一直説婚嫁要“門當户對”,這裏的“門當户對”不一定是指的家裏的官階財產相當,更重要的是兩家人的三觀要合,在那個年代,門第觀念是非常強烈的,七巧只是一個小商户人家的女兒,根本是不可能進入大户人家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她在姜家的悲劇。

七巧的個性應該是很要強的,為了不被別人欺負和看不起,她層層武裝自己,讓自己尖酸刻薄,但是這樣也沒有逃離她被瞧不起的事實,隨便一個下人都可以在背後議論她,她的強勢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分家產時不公平,在抗爭無果之後就接受了現實,明明知道哥哥很不靠譜,她還是在心裏期望哥哥能夠關心她。

關於教育

曾今百家講壇裏有一段很火的話,你恨誰就把自己的女兒培養得很壞,然後把女兒嫁給他,然後他們家起碼三代不得太平。雖是稍顯誇張的玩笑話,但是卻也不無道理。

在大多數中國的家庭,母親對子女教育上的影響遠遠比父親大得多,其實在搬出姜家的時候,七巧完全可以重新開始,好好教育子女,樂享天倫,然而她卻一步步把子女推向深淵,自己也因為抽太多的鴉片病死了。

無論是前陣子看陳果《最好的孤獨》還是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精彩》都講了心靈的富足的重要性,逃避現實或者偽裝堅強都不能讓自己真正的強大,要讓外界都傷害不了你,自己正真強大才是正解。

篇49:《金鎖記》讀後感

一個人要經過多少次折磨,才會對所有人都懷有惡意;一個人要經歷過多少次失望,才會對世界充滿絕望;一個人要經過多少人欺辱,才會變成一個欺辱別人的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七巧便是這樣一個人,一個從人變成惡魔的人,可憐、可歎又可恨,正如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所寫“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

七巧是小商人家庭出身,嫁給了姜家的殘疾少爺,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和情慾的壓迫下,她的心靈終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乖戾。她為了錢財可以拒絕季澤,將渴望了幾十年的愛情推開;她用輕描淡寫的一句“她再抽一兩筒就下來了。”便毀了女兒長安的愛情;她設計留住兒子長白,在外人面前高聲談笑兒子與兒媳之間的牀第之事,終致兒子婚姻破裂。初讀這篇文章,看到這位七巧,便令人不禁感慨這世界的殘酷。我覺得正是這世界的殘酷,才導致這世人的殘酷,但若心如磐石,即使外界諸多幹擾,也不會轉移。七巧若是在分家後好好教導一雙兒女,在晚年也未必不會享天倫之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顛簸不破的名言,是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句勸告。七巧遭遇了不公待遇,她厭惡這個世界,對周圍的人惡語相向。因此,她不滿別人過得比她好,尤其是她的兒女,她更要將他們牢牢掌握在手中。這世界千變萬幻,形形色色的人,半真半假的話,我們一生喜怒哀樂,在死後,這些情緒也都隨風而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勿將自己不願做的事加諸到別人身上,待人真誠,等死後,也還有這份真誠的心意。不要像七巧一樣,最後死時只有一個冷冰冰的的金鐲子戴在手上,周圍人都厭惡。生命易逝,真情難變。

篇50:《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讀後感

我看完了,真的,我現在心情好亂,到底是那時的社會造就她,還是她自己造就了她那悲慘的人生,她是一種病態的存在吧。就如同我們現在的人生一樣,總是以為自己嫁的不好,總是以為別人都在用一種不純潔的心裏來面對我們。其實同時我們也是用一種有色的眼光去看待着別人。其實我們可以生活的很好,只是我們一直接過不了自己這道堪。若要如何,全憑自己,她不止毀了自己的人生,同樣也使得自己的兒女們更是跟着受苦。即使我們現下的生活是別人強迫給我們的,即使現在的選擇使你後悔了,你可以選擇去接受它,然後去改變它,當然可以讓像七巧那樣選擇讓現狀毀了她自己,並繼續危害別人。這社會本就不完美,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全朝着自己所想的那樣去發展。所以不要總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之處,改變自己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篇51:《金鎖記》讀後感

在金鎖記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一個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兒長安。對於七巧我開始只覺得的她可恨可歎但看到最後也覺得她可悲起來。對於她的遭遇也會產生同情。故事的結尾寫到七巧心想她當時如果嫁給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或是沈裁縫是否他們會給她一點真心,眼睛落下了淚水。但七巧內心的扭曲與自私劈殺了幾個人,七巧的精神枷鎖使長白的妻子絹姑娘和芝壽先後死去,並且都死的悲慘。讓自己的女兒失去幸福,最終走向墮落。七巧為了讓長安婚事流產。對童世舫的神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最終讓他放棄了婚事。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經遭到了封建枷鎖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對她冷漠沒有一點關愛,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僅沒有對自己的孩子更加關愛,反而是一種報復。只因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覺得七巧實在是太可悲。書中我最喜歡的女子是長安,長安是個善良温柔的傳統中國女子,雖然她抽鴉片,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為她身處封建家庭所以導致了她接連的悲劇。從中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親對她一次一次威脅,她都沒有退縮這個婚事,當她的母親以童世舫威脅她時,她退縮了。她知道她的母親不僅會告訴他抽鴉片的事,還會想辦法對付他。但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們兩個解除了婚姻後兩人依然交往,只是從以前的地上轉入了地下,這時童世舫對長安的感覺產生了變化開始對長安喜愛,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長安結婚只是因為她是個傳統女子有安全感,因為他曾經被新派女子拋棄。深受打擊而已。因此想找個傳統女子。對於童世舫的愛情,張愛玲可能覺得男人的愛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完美的愛是不存在的。當她聽到長安抽鴉片後,便對長安再也沒什麼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當他面對長安時不去問長安為何抽鴉片?只用無聲來凝望他。童世舫對長安的愛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數人的婚姻價值觀而已。長安要得到真正的愛又談何容易。當七巧死後。她的孩子長安和長白也只能悲劇收場。

篇52:《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説”。

張愛玲,她創造一個奇異的末世世界,裏面有關於家族與民族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複印的照片,是錯綜複雜不講理的過去。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言説是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歷史讖語;有陰陽交界的過緣上,感受着歷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涼,噓眯着眼睛看陽光,卻走不進這光芒裏去。華麗而蒼涼的感覺,華麗而衰敗的佈景,這是輓歌裏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脱不了凋謝的命運,花開了,花落了,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輪迴,不同的人邁着一樣的步子,一樣一樣的。許多人就這麼站在幸福的門外,進不來,或許根本就沒人進去過。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城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後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然而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遠離快樂,遠離幸福。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快樂,快樂是打開幸福城門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別人拿到的,卻忘記的自己的鑰匙就在腳下,別人拿到的只是自己的。

忘記了,錯過了,然後就永遠失去了。像七巧。可憐得沒人可憐。當所有的人夾着尾巴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我都想幫她説句話。所有的人都攻擊一個人把所有的罪惡符號標給一個人的時候,我看着聽着都不自在。我想説誰都不是當事人,任何人都沒有抨擊指責別人的權利,許多難言的苦衷他人都不會真正的懂得,就像自己也經常埋怨沒人理解自己一樣。

七巧,快樂的長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着淚像枯枝一樣的折斷離去,不知道有沒有打動恨透她的人。然後女兒長安又嫁了個不愛的人。我想故事又可以像花一樣的輪迴了,不知道循環多少次,循環多少次才可以結束。掙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這個樣子嗎?

如果説現實和虛幻有一條界限的話,那麼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這一邊,而將自己的所有夢想寄託在虛幻的另一邊,當現實的破碎帶走了虛幻,一個人的痛苦就開始了,像刺破的傷口,從傷口一直綿延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張愛玲善於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説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卧病在牀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個廢人,這個矛盾註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

“三十年來,她帶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丟了半條命。”也許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個烙印,在中國文學中,血緣親情成為了一種歌頌不盡的詠歎調,父慈母愛,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很少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然而,文學長期以來所建構的美好親情卻在張愛玲荒涼的筆下轟然倒塌。親子關係被還原為普通的人與人的關係,仍然逃脱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虛偽、冷酷―――這是張愛玲對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獨特理解。

《金鎖記》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錢”的哥哥賣給官宦家的殘廢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後,沒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權帶給他們的榮耀,惟一能記載他們輝煌的只剩下錢,七巧在姜家獨打天下,深深體會到金錢的至關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與“正室奶奶”的虛名又從兩個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錢欲,於是她的人格開始扭曲。

七巧一輩子想的是錢,唸的是錢,為了錢,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種種磨難。當一切幻想都只能僅僅集中到“金錢”上時,金錢欲就成為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犧牲換來了一筆金錢,她要完全佔有它們,容不得別人的窺視,包括自己的子女。為此,她從中作梗,毀掉了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也毀掉了她們的幸福。

在這篇荒涼的小説世界裏,張愛玲向我們展示了令人心顫的金錢利劍斬斷血緣親情的魔力。我們已經習慣於理解親情中不摻雜任何成分的純潔性,習慣於理解父母與子女間崇高的犧牲精神,從未想過這一觀念的認定是來自於普遍的現實還是來自於人們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於現實中的一部分人之中,進而成為人們共同的理想。

總而言之,張愛玲是文藝園地裏一棵枝繁順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地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也許這是因為時代造就人吧,張愛玲和她筆下的人物都處於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與生活之中,舊時代在崩潰,舊家庭在瓦解,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經濟處於困頓中,至少沒有了先前的肆意,於是血緣親情才喪失了它應有的純潔性。張愛玲的小説給我們很多人生意義上的深層次思考。

篇53:《金鎖記》讀後感

張愛玲的《金鎖記》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壓抑的,整篇小説讀下來,都很一種很沉很重的壓抑感和漆黑感。偶爾露出的一兩絲光,是黑夜中的螢光,冷冷冰冰的,斑駁離散,於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月光是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開始就渲染了一種昏暗陳舊冰冷的氣氛。

三十年過去了,月還是那個月,人過去了,事過不去。

七巧悲慘的生命從三十年前就註定了,嫁入姜家撥動了命運的轉輪,流年輪轉,轉了三十年,依然捨不得止。轉輪滾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有七巧自我的,也有其他人的,當然,也少不了長安的。長安那朦朧的愛,也是她唯一的愛,被無情地輾碎了,滿地的碎片叮噹地響,高亢而悽絕。

當“童先生”這句話説出來的時候,那裝在水晶瓶裏的愛就開始碎了。世舫消失了,只剩下童先生。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世舫的水晶瓶也碎了,在七巧沉重的枷角劈殺下,輕呼一聲“姜小姐”便跌散落地。

長安和世舫,一個是渴望感情卻感情受挫漂泊多年的浪子,一個是深宅大院情竇初開不諳世事的千金小姐。他們的感情是那麼的真,絢美華麗,熠熠生光。又那麼假,冰冷得如螢火蟲的光亮,縱使好看,卻黯然神傷。

幸好,一切都在七巧的離去而有所改變,長安最後鼓起勇氣,轉動了自我的轉輪。三十年前的轉輪停了,而新的轉輪是否會滾出鮮紅的印痕,這誰能説得清,誰能説得完。

七巧是那個時代中悲催的人,雖然有認識到自我的悲哀,卻不想去改變也無力去改變。

長安是夾雜在新時代和舊時代的人,渴望新生活,也發奮嘗試去過新生活,但卻不敢也無力去反抗舊時代,能做的,只有等時刻的流逝,等時代的改變。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他們才有勇氣和潛質去真正踏入新時代的門檻,迎接新的生活。

世舫也是夾雜在新舊時代的人,發奮去領悟新時代的知識,過新時代的生活。但在新時代中飽受挫折便想到了舊時代,幻想着舊時代的好,想重新去接納舊時代的價值觀,到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只是幻想,舊時代的價值觀已經不適合他們了。徘徊在新舊價值觀之間,舊時代土崩瓦解才重新邁向新時代。

篇54:《金鎖記》讀後感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如此荒繆。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後,姜家分了家。七巧帶走兒子女兒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長白的正房芝壽身體本不好,“芝壽直挺挺躺在牀上,擱在肋骨的兩隻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傳進來説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在那個封建時代,生兒子就奠定了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那個封建家庭,芝壽自認為已沒有資本去抗議了。她的心也死了。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就證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張白紙。

那個時代,充斥着是一片死寂。人們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壓抑下,如同被關進了監獄。被他人支配着自己的行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莫過於七巧。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奩,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的新房裏。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姜家三少爺季澤,為了命中註定她要和季澤相愛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壓抑,不僅在情慾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動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視限制。在市井的種種行為放在姜家,七巧則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僅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慾的壓抑。七巧因為愛嫁入姜家,卻只能天天面對服侍着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通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時光就註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着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過故事研究了一個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慾得不到滿足後的形態。這個情慾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後分得了一大筆遺產。這黃金是以愛慾的禁錮換得的。

為黃金而鎖住愛慾,結果卻鎖住了自己,愛慾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慾最終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兒長安,有過幸福,有過一段能讓她從墮落生活中甦醒的戀情,讓她能明白自己是一個女人,也有被愛的權利。但這段即將步入殿堂的戀情卻因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兒嫁給一位優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況且長安也已三十,在那時已是黃花大閨女。能遇到童世舫,作為母親本應歡喜。而七巧卻不樂意。其實分析來,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對女兒有種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輕時代因為家裏窮,為了錢財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時光中得不到嚮往的愛情,而女兒卻可以在優越的環境中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她不需要考慮經濟上的困難,這些都是七巧年輕時代所不曾擁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讓女兒也去體會自己的苦。最終,她終於做到了。這時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經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獲得的快樂是要以女兒幸福的失去為代價。

七巧為兒子取了兩房妻子。一個是正房芝壽,一個是姨太太絹兒。然而在長白與芝壽的新婚夜晚,七巧卻讓兒子為自己燒煙,而讓芝壽獨守空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長白與芝壽婚姻的不和。芝壽死後,絹兒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絹兒吞了生呀片自殺了。長白不敢在娶了,只在院子走走。長白在婚姻上的儈子手也是他的母親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導致了她對兒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終斷送了兒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個作品中就是一個悲劇的形象。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非常淒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着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孃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後幾年,鐲子裏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裏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愛情。然而現實的真實讓她的愛情變得虛假了。對愛情也逐漸死心了。轉而投向對錢財的追逐與守護,乃至用自己兒女的愛情作為她愛情悲劇的陪葬品。

《金鎖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了無生氣的封建時代與七巧這個悲劇的人物。是時代導致了她的悲劇,同時也是她自己扼殺了自己的幸福。

篇55:《金鎖記》讀後感

《金鎖記》通過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折射出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大户人家講究門當户對,小户貧窮人家攀附權貴。七巧出身卑微,嫁到公侯人家,他的大哥是高興的,而可憐的七巧以身相許的卻是一個坐起來脊樑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三歲孩子高的殘疾人,即使這樣公侯姜家老小上下全然不待見她,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抑着她的情慾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的病態人性和悲催的命運深埋下伏筆。

多舛的生活熬過十年後,糟糕的丈夫和強勢的姜老太太相繼過世,十年的青春終於換來屬於自己些許的物質上的補償,但卻沒有換來被壓抑情慾的解放。身體結實的小叔子精心設制騙局,通過愛情陰謀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當她明白一切後,萬箭穿心,“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錢”,於是她對錢財狂熱地膜拜,為了得到金錢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枷鎖的奴隸。

繼而,七巧走向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不僅她做了情慾的俘虜又瘋狂轉型成了情慾的劊子手,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毀掉一雙兒女的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

“三十年後,她戴着黃金的枷鎖,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唉……家本是心靈的港灣,母親又是家庭温馨氣息的重要製造者,可七巧做主的家裏處處充斥着她的抱怨、不滿及無盡的慾望,擰結成一張恐怖的大黑網,使親人窒息,家庭支離破碎。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沒有悲壯,只有蒼涼。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是一種啟示。

人呀,時代變遷,命運歸己,境遇無常,向上希望猶在,向下深淵莫測,一上一下注定幸福與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