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房奴》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2K

第一篇:《房奴》讀後感

《房奴》讀後感(精選多篇)

文/賀英敏

在圖書館瀏覽書架時,目光忽然聚焦到一本由魏子著、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名為“房奴”的書籍,懷着獵奇的心理,我對本書進行了通讀。

《房奴》的大意是:出生於不同的家庭,從事着不同的工作,卻同樣為“房”而愁的主人公們,面對那些剛剛落成的住宅小區,他們心裏暗暗思忖:“我要買一套漂亮的房子。”可是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那隻能是一相情願……。為了操辦體面的婚禮,又不忍心拖累含辛茹苦、日趨衰老的父母家人,迫不得已地捲入“借貸購房”的漩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代遊牧先民為了更好生存與發展,隨水草而居。現代人遊走天南地北,雲集異鄉他地,目的是為了求學、打工、做生意,尋找能適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人類繁衍必然要經歷衣食住行、學習讀書、婚嫁娶育、生老病死的過程,這一切是憑藉房屋來完成的。房屋是家庭的體現,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活得再失敗的人,也需要有個可以養精蓄鋭、自我安慰的窩。而房屋的地段、大小和檔次,更成了人們顯示經濟實力的標識。為了美好的未來,《房奴》中的主人公甘願叩響“房貸”的大門。去除日常開銷和贍養老人的費用外,每天考慮最多的是節約、存錢,儘快歸還“房貸”。這是激活他們不斷奮鬥的動力。

居者有其屋。房屋歷來就是人類文明生活的載體,租借私房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隨着人們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醖釀“購房”成了茶餘飯後的主題。因此在允許“借貸購房”的時代,《房奴》這本書就有了它的可讀性。這是一個“70後、80後”在異鄉生存中關於房子、愛情的小説。

“房奴”是近來在網絡論壇上使用率較高的詞彙,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前兩年湖南衞視舉辦“超女”製造了“pk”一詞,而時下最流行的就是“房奴”一詞。這是在房價不斷躥升、貸款利息漸漲的都市中湧現的一批勇於嘗試、超前消費的新新人羣。這類購房者大多是70年代-80年代出生,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學生。媒體上曾經流傳過關於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各自三十年購房情況的一段精彩對話。現在,華夏大地逐步引進了美國老太太超前消費的理念。由於基本國情不同,中國市民們的按揭購房,絕沒有美國老太太那麼輕鬆愜意,只要你拿到房屋度過那段蜜月後,便會終日憂心忡忡:如何應對萬一失業、減薪或者家中發生意外、資金斷鏈時的每月還款計劃?購房是一項花費巨大的支出。我國今日的房價居高不下,超出了人們實際承受能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説房屋既可愛、可怨、又可恨,也會給你帶來歡樂、憂愁、痛苦!因此萬眾矚目仰視,期盼早日降價、早日解套,迎接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之寒士”的好日子!

我認為書中敍述的一些現象確實存在:“年輕人結婚用房尚未真正落實時的那種焦急的心態,以及解決過程中所經歷的磨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按經濟規律對協議雙方制約,把其中的買方稱之謂奴隸,似乎欠缺文明穩妥。看到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營造自己温馨的家園,嘔心瀝血、力盡艱辛的經歷,使我觸景生情,勾起了曾經萌發的永遠不能忘懷的感慨。

30年前,我沒有婚房,孤身一人的姑媽恩重如山,毅然讓出她的房屋,供我們完婚,自己卻棲身於鄰家的公共過道中。可是這間房有很多缺點,例如朝向、用水等問題,更嚴重的是,這間房位於三層閣,上下極不方便,樓梯極其狹窄,一邊騰空且沒有扶手。雙小腿截肢的妻子每天上下樓梯,如履薄冰而險象環生,我只能用手捧住她的雙腿膽戰心驚地往上挪。我經常在夜深人靜時企望:“如果我們有一間全獨用的公房就好了”,我們卻在那裏度過了最美好的時光。

妻子懷孕後,只能望樓興歎了,是岳父岳母眷念體惜我們-----安排最適合我們居住的也就是底層房屋的中廂房,通風和採光都極差。我經常在夜深人靜時渴望:“如果我們有一間全獨用的公房就好了”,我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十八年。

20年前,抓住動遷機會,我咬緊牙關:“長痛不如短痛、晚搬不如早搬”,與父母一起搬遷到當時屬於農村的地段,房型完全符合心意,只是家中的人多擁擠,有時彼此會產生一些隔閡……我經常在夜深人靜時盼望:“如果我們有一間全獨用的公房就好了”。……通過苦苦的等待和調整,今天終於實現了持續幾十年的願望。

而我那同為“80後”、生逢改革開放好時光的女兒,她的命運與我相比有着天壤之別。她的婚房是當時經過通宵排隊搶盤、辦妥按揭手續得來的,選擇得很不錯:一梯兩户式的小高層電梯房,二室二廳,室內通風采光比較好,小區環境也比較好,只是他們認為幢距剛達標不夠理想。經過兩年多的市場觀望和準備,重新選擇了一套複式的房屋。他們也是採用按揭貸款、分期交付的模式,卻一點也不認為自己是做了“房奴”。

把我的住房解決過程與《房奴》一書的主人公費溪的購房經歷相提並論,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50年代出生的人們大都於30年前進入婚期,因為當時處於計劃經濟緩慢發展狀態,房產市場尚未形成,無法通過購買行為來滿足自己的住房需求,只能在家庭內部調劑。因此很多家庭都施出十八般武(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藝,搭閣樓、放圍牆、分隔房間等違章行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通過大打出手、對簿公堂等方法來解決燃眉之急……而我是個程度較重的肢殘人,家中人多擁擠,我的婚房根本沒有任何途徑,包括用貨幣購買來幫助解決,所以只能屈居於姑媽大人的三層閣中完婚和岳父岳母眷念體惜我們而提供的底層中廂房裏育女,應該説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幸運的了……而像小説《房奴》主人公中的費溪等人也是為了結婚,雖然只是在購買房屋的錢暫時拼湊不齊時出現感情危機,可是房款一到位,他們便可夢想成真。所以我們兩者之間由於時間上的差異,存在着不可比擬的巨大變化。

今天,一大批經濟成功人士、海歸人士以及年輕有為的“白領”們,紛紛通過購買住房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女兒的購房事實也能證明了這一點。國家為了培育房產市場,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例如:購住房辦理藍印户口、購住房辦理退還個人所得税等,幾經努力終於使房產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一房難求的紅火局面,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勢頭。拉動內需、擴大內需,這是配合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因素。如果沒有房產市場和其他各類市場的興旺發達、大張旗鼓、高歌猛進,即使構建成功的“和諧社會”也只是空中樓閣。當然今天的房產市場也不是面面俱到、盡善盡美,尚有許多不規範的地方,造成房價居高不下的局面,這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和相關部門及房產市場開發商、經銷商的自律,否則一定會遭遇經濟規律的懲罰。

我與《房奴》小説中主人公費溪在解決婚房中的不同感受,是整個社會催枯拉朽、翻天覆地中的一個小小縮影,它見證了實行改革開放30週年以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為民造福的偉大變化,也使我和億萬人民從中得益。所以實行了30週年的改革開放值得我銘記,更值得我謳歌。

第二篇:《鳥奴》讀後感

在這個寒假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我讀完了沈石溪的一本名叫《鳥奴》的動物小説。

剛剛拿到這本書,他的書名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鳥奴》。看到這書名時,我既好奇,又納悶:從字面上理解,是鳥的奴隸,或是“奴隸鳥”。可是“奴隸”這個詞語只出現在幾百,幾千年前的人類社會和極少的動物社會裏,可是鳥社會裏怎麼也有奴隸了?於是,我懷着大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

《鳥奴》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作者在西雙版納觀察一對蛇雕時,意外發現一對鷯哥和它們共同生活在同一棵大青樹上。作者很震驚:這蛇雕可是鷯哥的天敵呀!他們怎能安然無恙的生活在一起呢?經過作者的長期調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着一種主子與奴僕的關係,當然,蛇雕是主子,鷯哥是奴僕。作者還發現,這鷯哥當蛇雕的奴隸純粹是自願的。有可能這對鷯哥因為天敵蛇的不斷攻擊,使鷯哥的孩子一個一個喪命蛇口,自己也危在旦夕。於是他們想借蛇的天敵蛇雕一個安全的庇護所來讓自己逃離蛇患,繁衍生息。可是這蛇雕也是鷯哥的天敵,也會吃了自己。他們只好賣身為奴,為蛇雕清理巢穴,還要學小蛇雕的叫聲來討好蛇雕一家,免遭殺身之禍……可儘管鷯哥一家怎樣討好蛇雕一家,危險始終存在。表面上看起來天下太平,實際上只要鷯哥一家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命喪黃泉。它們剩下的四個孩子因為種種不幸和意外,也紛紛離去。悲痛欲絕的兩隻鷯哥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希望。忽然,它們彷彿明白了什麼,便飛離了大青樹,來到作者身邊,開始了新的賣身為奴的生活……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很同情文中的這對鷯哥,他們的遭遇實在是很悲慘。孩子慘遭屠殺,自己險些喪命。可是,他們卻對此無能為力。也許他們現在正在埋怨着命運的不公:為什麼我是一隻鷯哥而不是一隻蛇雕呢?為什麼我是弱者而不是強者呢?但是它們在逆境之下沒有退縮,而是堅持用各種方法使自己活下去,因為他們有一顆堅強的心。如果它們現在破罐子破摔,説:“哎呀,為什麼我是鷯哥不是蛇雕呀?!為什麼我是弱者呀?!為什麼我要天天擔驚受怕呀?!為什麼我的孩子沒一個活下來呀?!嗚~~我不活了!”然後“咚”一聲撞到樹上,上西天了,一點好處都沒有,反倒丟了最重要的:性命。但如果像前一種,命運對自己不公,卻仍然堅強的在世上活着,多好呀!雖然命運不公,但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總能找到出路。而且,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雖然命運不公,比如你有一些方面的缺陷,但你還很擅長其他方面。只要你不管那些缺陷,只管自己擅長的,就足以了。而且這世上還有很多命運對他們不公的人,如愛迪生、海倫·凱樂、尚·多明尼克·鮑比……這樣的人很多,但他們都還堅強的活着,就像那一對鷯哥一樣,遭受了那麼多苦難仍堅強求生,更何況我們這些四肢健全,心靈健全的人呢?

我們在期末考試前的一次測試中看到這樣一個閲讀題(題目忘了……),裏面有這樣一句話:“我沒有鞋,而他卻沒有腳!”當時作者已經失去了一切信念和鬥志,但當他看到一個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還熱情的跟他打招呼,樂觀地看待世界時,他又重新充滿了鬥志。我們也不應這樣嗎?每當我們做數學題遇到困難而想“跳過”的時候,想想那些命運對他們不公的人,是怎樣吃了多大的苦頭都沒有放棄?每當我們因為家裏電梯壞了只得上上下下爬樓梯而喊苦喊累時,想想那麼多身體有缺陷的人,是怎樣遭受病痛和身體缺陷的折磨都沒有哀怨過?想想那些境況比自己糟上成千上萬倍的人,他們是怎樣懷着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的?

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不能學會軟弱,我們要學會堅強,要學會勇敢地面對所有挫折,要學會樂觀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第三篇:鳥奴讀後感

一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蛇雕夫妻,一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鷯哥夫婦,住在一起,就演繹了一個最不普通的故事,也為大自然平添了一個新名

詞:鳥奴。

。本書寫了鷯哥老毛和徐娘和兇猛的蛇雕共棲一棵大樹,作者深入“險境”,終於發現鷯哥於蛇

雕共棲的祕密。

但令人震驚的是,當所有的孩子都因為蛇雕而死後,鷯哥夫婦仍舊住在這裏,仍舊每天去討好蛇雕夫婦。作者終於明白:這是一種奴隸關係!鷯哥因為懼怕蛇而和蛇的天敵——蛇雕住在一起,而作為報答,鷯哥要像做奴隸一樣侍奉蛇雕一家。雖然滿腔怒火,但敢怒不敢言。為了生存,為了後代,它們只能奴顏婢膝的在這裏過着悽慘的生活。到了最後,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鷯哥做起了“我”的鳥奴!

我心中,莫名的浮起一絲淒冷。

也許,這就是弱者的悲哀,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存法則。

鳥奴,多麼震撼的字眼。奴隸,鳥,奴。

讀完了文章,你可能會為蛇雕的兇狠、冷酷而憤慨,為鷯哥的弱小、悲慘而傷心,但更多的,我想:是對大自然,對造物主的無奈。是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弱小就要受欺負,落後就要捱打。這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

不要為你不生存在動物世界而感到幸運。在人類世界中,勝王敗寇的法則同樣存在。

同樣有奴隸,同樣有專制,同樣有侵略。 一切,都是那麼相似。

相信,許多人都在思考這世界的不公平,思考命運的不公平。

事實上,你是改變不了命運的,你更改變不了這個世界。生活就是這樣,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競爭,在為了生存而競爭。如果你弱小,你就會被社會淘汰出局;可如果你強大,就意味着你掌握着許許多多人的命脈。沒有人是始終強大的,同樣,也沒有人是始終弱小的。所以,你要改變的,也是你僅僅能改變的,就是你自己。在生活中不斷磨礪自己,讓自己變得堅毅,變得勇敢,變得智慧,變得能屈能伸。世界是不可能僅

僅為你而改變的,你能做的,只有適應這個世界,改變自己。不讓自己始終是一個像奴隸一樣的弱者。

也許,這就是作者留給我們的思考題。

第四篇:《鳥奴》讀後感

《鳥奴》讀後感

暑假裏經常去書城看書,我比較喜歡動植物方面的,而《鳥奴》恰恰滿足了我挑剔的胃口。

鳥與人,都有奴隸社會。這讓我很驚奇。蛇雕一向是鷯哥的天敵,為什麼還會生活在同一個樹上呢?作者沈石溪開始也與我有同樣的疑問。隨着故事情節慢慢深入,我才發現它們也是互惠互利的。當有蛇要侵犯鷯哥巢時,蛇雕夫婦會“出手相助”,而鷯哥夫婦也會輪流清理蛇雕的巢。

後來, 鷯哥夫妻孵出了四隻小鷯哥,其中三隻因為蛇雕獸性大發,很早就夭折了,最後一隻成年以後,去報復蛇雕的孩子,也不幸夭折了。鷯哥夫妻如果移居別處,必死無疑,留在這裏,還有生存的希望,可蛇雕一家現在不歡迎它們了,它們因為生存需要,就在作者那裏築起了巢,在它們認為,沈石溪曾經救過它們,肯定也能制服蛇,幫助它們。

這篇文章使我深思,這僅僅是在寫鳥嗎?

蛇雕的高高在上與鷯哥的心甘情願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像過路人對乞丐的不屑;老闆對員工的苛刻;普通人對殘疾人的鄙夷。。。。。。

我並不知道作者是何用意,但是我從文章中多多少少感到了一些鳥類社會與人類社會相似之處。這也讓我體會到了食物鏈的殘酷,在鳥類的世界中,也會有弱肉強食的事情。

都是鳥兒,都擁有同一片湛藍的天空,都在同一棵樹下生存,為什麼一定要因為自己的自私自利去傷害別人?

第五篇:啞奴讀後感

讀《啞奴》有感

《啞奴》是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佳作,收入散文集《哭泣的駱駝》,文章以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為背景,記錄“我”到沙哈拉威財主家吃飯時所認識的一個小黑奴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父親——啞奴,通過描寫啞奴及其家人的悲慘命運,從而揭露了現代蓄奴制的黑暗與殘暴以及對類似啞奴的奴隸發自內心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她對這種制度的不滿和痛恨。

作者作為客人被一個極有錢的財主請去吃飯,使作者感受到這個財主生活的奢華。但對財主家的奢華,富麗堂皇,作者只是一筆帶過,並未多麼詳細描寫;接着小黑奴出場了,他還不到板凳高,面上帶着十分謙卑的笑容,看上去不會超過

八、九歲,就是這麼一個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起眼的小奴隸,作者用了大量的語句去刻畫他的外貌、神態和幹活時的一系列動作。當她知道這個小男孩及其一家都是奴隸的時候,不禁對這種財主利用奴隸去賺錢的做法表示不平和不滿。她同情小男孩,但無可奈何,給予他的只能是物質上的救濟。正是作者塞給了那個小男孩兩百塊錢,也引出了這小男孩的父親,文章主人翁——啞奴,雖然他身無分文,但是他不會無故接受別人的施捨,他不貪小便宜,對於作者的善心,他以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啞奴正直、善良,對於其他人,他都是真誠地笑,他深愛他的妻兒,寧可自己餓着,也要把東西帶回去給妻兒吃。

啞奴被無情的財主賣到遠方,面對作者臨行前給他的大沙漠彩色毯子和錢,他沒命地往家的方向奔去,跌跌撞撞地撲向他的太太和孩子······讀到這裏,我的內心對這個啞奴產生了莫大的同情。他渴望向往自由,他説,雖然他的身體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他再苦再累也值得。文章以啞奴被賣的悲慘命運為結局,更加揭露了現代蓄奴制度的殘酷和罪惡,以及作者對這種制度的深惡痛絕。

文章也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想徹底恢復啞奴的自由,物質上的救濟已毫無作用,想要真正地使這些奴隸擁有自由,就必須徹底地剷除這種殘酷的現代蓄奴制,才能使這些奴隸不會世代相傳,恢復他們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讓他們擁有支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