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媒體技術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新媒體技術論文【精品多篇】

新媒體技術 篇一

關鍵詞 新媒體技術;電視新聞節目;製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53-02

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高速發展,媒介融合成為了必然趨勢,如今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由於新媒體技術自身優勢突出,使電視新聞節目製作能夠更上一個層次,節目質量大幅度提升得到保障,滿足人們的需求。基於此,本文主要對新媒體形勢下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進行了探討。

1 電視新聞節目製作和新媒體概述

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必須體現出新聞事件的真實情r,用事實説話,不扭曲不誇大,在此基礎上,工作人員將採集到的新聞信息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適合的報道策略,設計出報道形式,通過合理的手段吸引觀眾的注意,提高觀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以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隨着新媒體的崛起,人們對電視新聞節目製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電視新聞節目製作也應該居安思危,以創新求得更大的突破,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新媒體以其快速傳播、覆蓋率高、互動強等特點,得到了人們的青睞,受眾羣體越來越多,所以電視新聞節目製作應該吸取新媒介的優勢,促進傳統電視新聞的健康、持續的發展。首先,新媒體利用互聯網提供的開放平台,使信息的傳播更廣泛,是傳統的媒體技術難以匹敵的。同時,新媒體能夠提供廣泛的信息,另外,新媒體互動性強。傳統媒體是單一的傳播方式,缺乏受眾反饋,新媒體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拓寬了受眾的反饋渠道,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能力增加了。所以,在製作電視新聞節目的過程中應該與時俱進,通過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拓展電視新聞的生存空間,使其更具競爭力。

2 分析新媒體技術使電視新聞節目受到的影響

2.1 影響節目內容

如今,電視新聞節目藉助新媒體使得節目內容更加豐富,但是觀眾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不同需求,需要電視新聞節目在內容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和網絡對接,利用網絡的開放性,打開與受眾互動的通道,對受眾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認真的分析,從中尋找、發現受眾的需求,給節目一個準確的定位,確定節目的發展方向,並適時進行調整,擴大受眾羣體,提高新聞價值,促進其發展。

2.2 影響節目製作的形式

事物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們對信息的傳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傳統的電視節目製作方式已經滯後,制約了電視節目的發展,因此,電視媒體人在製作節目時要有所突破,在新媒體技術的衝擊與支持下,現場直播以其真實性、可靠性被廣大受眾所關注,所以,融入新的製作形式成為發展的關鍵,現場直播使受眾可以客觀真實地瞭解新聞事件,使新聞節目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直播形式不僅節約了製作時間,人力、物力的投入減少,而且提升了新聞信息的權威性,使其可信度大大增強。

2.3 影響播出方式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方式較為單一,而新媒體的出現大大改善了這一現狀,播出方式朝多元化趨勢發展。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新窗口,視頻網站使其在互聯網領域內更具活力。受眾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加自由。其次,隨着網絡技術的成熟,智能手機不斷更新換代,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渠道得到拓展,可以通過移動客户端,把新聞信息傳播給每個受眾,受眾隨時隨地可以瞭解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

3 新媒體技術下電視新聞節目製作探究

3.1 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理念要轉變

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在引領社會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樹立品牌意識,創建品牌形象,是必然趨勢。首先科學合理的定位是電視新聞創立品牌的前提,其次,新聞節目的製作和包裝不可缺少。在新聞製作的過程中,要講究新聞的時效性,注重節目質量,在內容方面,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社會熱點,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傳遞正能量,另外加強自身營銷,加大宣傳力度,使受眾更好地瞭解節目特色,加快品牌形象的樹立。

3.2 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機制要改革

首先,簡化審議批准程序,下放審批權力,從機制上給以保障,其次,人才培養是關鍵,人是一切活動的根本,電視新聞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是有效途徑。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每個人全力以赴,保證自己和其他區工作者的高效性,另外,在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中,要建立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潛能,為節目製作提供保障。

3.3 積極建立互動平台為節目製作服務

新媒體極大地加強了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可以藉助新媒體提供的交流平台,與受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受眾能夠在互動平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對受眾的需求和受眾對新聞節目的看法能夠了如指掌,使內容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廣大觀眾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促進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其次,在當前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就要從每一步抓起,比如新聞題材的選取、內容的編輯、與眾不同的傳播方式等,只有每一個環節加強創新,才能促進整個電視傳媒的發展。

3.4 利用互聯網平台推廣新聞節目

傳統的媒體技術因其自身的不足,已經限制了新聞節目的發展。所以,新聞電視節目應該與時俱進,突破創新,尋求更大的發展,促進新聞節目的良性發展。在新聞電視節目的製作中,應充分利用視頻網站,與其進行互動和合作。如今,媒介融合交互發展,已經成為新趨勢,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除了抓住電視媒體,還要通過新媒體技術,在受眾面廣泛的互聯網上播出,使其發展空間更大更廣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 結論

新媒體使傳統的新聞傳播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電視新聞媒介要在自身已有的優勢基礎之上不斷創新和改革,將優質的電視新聞節目提供給觀眾,引起受眾的關注,激起他們的參與意識,使電視新聞節目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王天寧。全媒體時代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態創新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1).

[2]李慧。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2):44-45.

[3]馬牧青,時佳。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改革創新[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5(12):177-178.

新媒體技術 篇二

[關鍵詞]新媒體;電子雜誌;手機電影;微博

中圖分類號:TN9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342-01

1 引言

隨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傳媒技術在當前日新月異的變化下,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多媒體等結合,產生了適應時展需要的新媒體技術,引導人們步入了新的傳媒時代[1]。傳統時期,人們僅僅能夠依靠廣播、報刊、電視等途徑獲取傳媒信息,隨着新媒體的發展和進步,新媒體日趨數字化、前演化,承載新媒體的信息工具已經被手機、數字電視、互聯網電視、車載移動傳媒等取代,給人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視覺盛宴[2]。本文基於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詳細介紹了新媒體的內涵和應用,分析了新媒體在我國新媒體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以便能夠為媒體發展提供契機,為有效監管新媒體提供參考。

2 新媒體內涵

從新媒體的角度來講,新媒體是隨着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多媒體發展而形成的,新媒體能夠以瞬息萬變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滿足人們多變的信息需求,已經從邊緣走向人們關注的熱點。當前,新媒體定義包括很多種,最為經典的定義描述為:新媒體指的是相對傳統媒體如報刊、電視、廣播等,逐步發展演變出的新媒體形態,其可以綜合利用互聯網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以及相關的智能手機、筆記本、數字電視等終端,為用户提供娛樂資訊、生活服務信息的新的傳播媒體形態[3]。

新媒體具體的表現形式包括電子報紙、電子雜誌、車載電視、數字廣播、樓宇廣告、網絡流媒體電影、手機電影、觸摸媒體、微博、博客和播客等多種形式,新媒體已經成為即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之後的第五種新型媒體形式。

3 新媒體技術應用

與傳統的媒體技術相比,新媒體技術在傳播速度、傳輸範圍上都比較快速和廣泛,超越時空的限制,真正實現了地球村,實現全球化的信息傳輸,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語言和膚色,均可以隨時隨地的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極大的顛覆了傳統媒體地域範圍窄、時效性短的侷限性,並且能夠實現用户與傳媒信息進行交互,具有延展性和融合性等特點。

交互性是指新媒體技術不僅能夠讓用户收看各種新聞信息,並且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用户進行有效的交互,從而進行各種互動;即時性是指新媒體信息的迅速和快捷,能夠及時的讓用户獲取最新型的消息;延展性是指可以以多方面和多渠道傳遞消息;融合性是指各種媒體形式得到大融合,實現了語言、文字、圖片等多種模式進行融合,實現內容交互。未來時間內,我國需要持續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擺正現代媒體三大平台之間的關係,同時還應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更多的新媒體。

4 新媒體在我國應用現狀

近年來,我國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產值規模維持在40%以上,並且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已經逐漸涉及到各個智能領域,比如智能手機客户端,其已經承載了互聯網電視、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工具,因此新媒體開拓和發展,已經湧現了一大批的傳媒市場優秀企業,比如阿里巴巴和騰訊,盛大網絡和陽光文化集團等,2013年底,新媒體產業總值達到640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的同比增速達到76.4%,隨着技術的相互融合與技術的不斷調整,迫使原本分離獨立的三大產業--- 傳媒、互聯網、電信之間的邊界性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一條信息產業鏈上的不同突出角色與作用。目前,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經濟效益最高的新媒體主要包括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和網絡電視三種,具體描述如下。

(一)數字電視

有線數字電視指的是基於有線網絡環境下進行觀看數字電視,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用户都是藉助機頂盒進行收看數字電視。但隨着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國內數字電視將很快普遍開來,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精神需求的同時,也讓人們對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清晰、及時的瞭解。按照目前的有線數字電視的普及情況來看,僅能基本滿足人們一般的精神需求,而更深層次的有線數字電視,如高清電視、超清電視、付費頻道等尚未普及開來,對於有更高精神需求的電視用户來説,則無法滿足其需求,將會影響有線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步伐。

(二)移動多媒體

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由我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針對智能手機、筆記本等終端,利用國家無線衞星技術發射無線電視廣播等信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新媒體。相比較3G視頻業務來説,它的業務對象更加廣泛,不再受制於終端,可移動或固定終端均可。它的最大優點是用户無需顧及數據流量限制,主要因其視頻信號是藉助衞星數字信號傳播,且用户所獲得圖像更加真實、清晰。但多媒體廣播技術當前僅是單方向信息傳輸,基於用户雙向交互的數據傳輸形式仍處於理論研究階段,距離商用普遍仍有段距離。不難看出,如若將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作為國內新媒體主流技術仍需時日。

(三)網絡電視

IPTV是最具代表性的網絡交互式電視,針對大眾家庭用户,綜合有線網絡、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技術提供有線數字電視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網絡交互式電視媒體。所謂的交互式,表現在用户可以網絡中得到較高質量的多媒體服務,同時還可在視頻、資訊等有自由選擇,實現了用户與多媒體信息提供商之間的互動,在保證用户高質量視頻服務同時,多媒體提供商也可在用户的不斷反饋中,提升自身的技術和服務水平。

5 新媒體應用未來發展趨勢

隨着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應用發展勢頭良好,未來新媒體發展趨勢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新媒體的大眾化趨勢。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三網融合、雲計算、移動計算和物聯網等代表的新型技術已經逐漸成熟,新媒體的驅動力為網絡通信技術、數字化應用技術和移動數字技術,新型媒體技術已經將其推動了其走向大眾化。

(2)互聯網服務趨向逐漸細化,走向精細化發展方向。每一次的新媒體科技進步,都對新創意的誕生和推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並且更是有藝術的作品發展。隨着未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經濟水平快速提高,人們對於同質化的新媒體產品熱情將會逐漸下降,因此新媒體的主流產品將會向個性化或多樣化發展,單一的媒體無法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大眾的口味,因此未來新媒體的產品發展逐漸細化,走向精細化新媒體發展道路。

(3)新媒體應用角色編號。目前,多數新媒體依然沿襲傳統媒體的發展思維和道路,隨着智能終端交互技術的快速發展,隨着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手機客户端可以實現多用户、多媒體進行交互,新聞媒體的接收者也變成了傳播者和參與者。

結束語

隨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和深入發展,電影、電視、網絡已經逐漸走入普通大眾的工作生活中,逐漸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相對於報紙等傳統媒體技術而言,新媒體技術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具有實時、高效傳播的特點,已完全改變了以前以紙張為介質的傳播形式。新興的微博、微信、互聯網電視等新媒體傳播途徑藉助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必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呈現出百家崢嶸的局面,更加能夠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凸顯其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宏。新媒體傳播技術發展趨勢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4(6):31-32.

新媒體技術 篇三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技術;包裝設計

進入新世紀後,隨着國家的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等廣泛的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之中,同時由於其的應用促使一些新興的具有較強時代感事物的出現,新媒體的包裝藝術設計就是數字技術和藝術相結合而出現的,筆者在本文中對此進行探討和分析。

1新媒體的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徵

(1)廣泛的傳播範圍、較快的速度。消解力量在新媒體中存在,也就意味着媒體的不同其之間存在邊界,如報紙和電視,電視和廣播等,這些傳統的媒體之間難以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不管是不同還是相同的媒體之間,必然分佈着邊界情況,這些邊界有多種,如社羣邊界、地域邊界、行業邊界等,但是上述邊界在新媒體強大的技術面前能夠被有效的消除,保障發出者和接受者之間不存在鴻溝,能夠實現有效的溝通、交流。對新媒體來講,其主要載體為互聯網,因此人們可以使用互聯網更好的獲取信息,不僅途徑更加優越,而且範圍更加廣泛。通過另一角度來看,新媒體的藝術設計可以把互聯網快速的傳播特點加以應用,對比傳統問題,其信息傳遞的狀態更加迅速,如一則新聞,要想通過傳統的電視、報刊等發出,需要嚴格的程序,記者採編,然後向編導發出,最後向各地媒體進行轉發,要是使用紙質的媒體,還需要經過排版、印刷等等環節,如果依託新媒體就沒有這麼多程序,只需要上傳、下載等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實現共享信息,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傳播,不僅僅有文字、圖片,還能夠配上聲音、視頻等,保障傳播形式更加豐富。

(2)相對較低的成本。對傳統媒體傳播所花費的費用來講,使用新媒體的費用花費較低,但是對當前媒體受眾來講,獲取信息花費較少甚至免費,這對製作傳統媒體而言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3)具有較強互動性的交流特徵。在信息交流上來看,傳統媒體具有較強的侷限性,和新媒體相比其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尤其是在互動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此方面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最主要的區別,其能夠保障人主動的選擇信息,實現人和機器、人和人之間的雙向溝通。

2促進數字技術和藝術設計相結合、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有效方法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媒體技術的興起是當前最主要的發展特徵之一,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作為包裝設計人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滿足新媒體時代的需求,跟上時展的節奏和速度,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更好的包裝設計。其一,包裝設計人員應該對行業的發展動態有所瞭解,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從多方面學習相關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技術水平,面對新媒體背景下行業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樹立信心,積極面對新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態勢。其二,我們在面臨新媒體挑戰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和新媒體包裝藝術設計相符的教育教學,保障新背景下社會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通過科學技術的發-本站§ 展和進步不斷促進新媒體包裝設計水平的提升。對新媒體包裝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各個包裝藝術設計院校應該對當前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予以打破,我們應該明白,平面設計、環境設計、裝飾設計等專業的內容並不是孤立存在,他們具有較強的內在聯繫,實際上他們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最終實現整體水平的提升,這就要求現代教育並需秉承這一觀點,不能人為的分割教育模塊,把當前實際存在的藝術專業限制很好的打破,尋找更具優勢和創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以便於培養出更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

3結語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數字技術和藝術相結合出現的新媒體包裝藝術設計獲得較快的發展和提升,雖然在面對新歷史背景的時候藝術設計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隨着人們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以及整體性素質的提升,必然會對其進一步優化,為新媒體下包裝藝術設計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向豔麗。數字技術在中國傳統連環畫中的應用[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

[2]柴瓊。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工藝品設計與數字技術的結合[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3(02).

[3]楊志瑰。關於藝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新媒體藝術設計[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3).

新媒體技術論文 篇四

[關鍵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網絡文明傳播;媒介融合

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建構社會關係的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精神文明,是指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社會精神生活積極成果的綜合。大眾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直接或間接宣傳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觀點、主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們的頭腦裏搞建設,涵蓋文明教育、文明活動、文明創建、文明傳播四個部分。其中文明傳播的開展必須充分依靠大眾媒體特別是網絡與新媒體平台的參與,進而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最終形成共建共贏的精神家園。

一、網絡的興起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所引發的技術大革命深刻改變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CNNIC)2016年1月在京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中國網站總數為423萬個,中國國家頂級域名“"總數為1636萬,社交用户規模5.3億,網絡新聞用户規模為5.64億,網絡視頻用户規模達5.03億,論壇1.19億,手機網絡新聞4.8億,手機網絡視頻4.05億,手機論壇0.86億。顯然,在網絡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信息傳播形態已被越來越多的網民所接受和使用。確實,“互聯網能夠把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發展出一種經過優勢整合的綜合性媒體,它既是傳統媒介性能大薈萃,優勢各大傳統媒介優點大綜合。它既有傳統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閲性,又具有電子媒介的形象和及時性”,為此,不斷豐富的網絡技術和手段,不斷出現的新的媒介形態,如QQ、MSN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以博客、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傳播方式,以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紙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業務,還有以下載音頻、視頻文件為主要功能的多媒體或流媒體技術等,都是我們完成文明傳播任務離不開的技術支撐。我們進行網絡文明傳播就是要充分利用以網絡為基礎的新興媒體,以傳播文明為出發點,努力辦好中國文明網及各地聯盟網站,通過開辦網絡社區,開展網上宣傳,成立網站聯盟,舉辦各類網上活動,展播網上公益廣告,發展網絡文明傳播志願者,吸引廣大網民瀏覽網站,跟帖留言,在互動中傳遞網絡精神文明的理念,在轉發中影響網民的精神世界。

二、媒體融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網上網下、網內網外輿論合力形成

面對大眾傳媒的新形式,新特點,新技術,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積極探索有利於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特別是要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2014年8月18日,中央關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適應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舉措。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微信、微博為平台的傳播異軍突起,個個都是“通訊社”,人人手握“麥克風”,我們要充分依託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背景,按照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辦事,強化平等、共享、開放、技術引領的互聯網思維方式,推動中國文明網及各聯盟網站、傳統媒體(新聞網站)、新媒體之間的融通共享,擴大網絡文明傳播效果。

新媒體技術論文 篇五

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是20世紀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傳播學派。經過三代學者的努力,它已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鼎力的第三學派。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關注媒介技術本身、聚焦於媒介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對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關係的反思中,重構理解媒介社會的理論視角。

一、媒介環境學的理論特徵

傳統的媒介研究包含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兩大主流,經驗學派是對媒介效果的研究,其研究忽略了媒介技術形式變革對社會的影響(沉默的螺旋,槍彈理論等);批判學派關注大眾媒介的內容對社會的影響,其中更多的是媒介的所有權。其源頭一部分是法蘭克福學派,關注的是媒介中內容所導致的影響。批判學派不關注傳播的效果影響,也忽略了媒介技術形式方面帶來的社會影響。

媒介環境學一方面強調媒介和人的關係,媒介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另一方面強調媒介、技術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關注媒介的不同形式帶來的影響,以新的觀念看待媒介技術和社會相互共生關係。

二、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的媒介技術歷史分期

媒介環境學學者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革和媒介技術的變革是同步發展的,基於這樣層面,把人類社會變革按照媒介技術的變革作如下歷史分期:

(一)口語傳播時代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依靠人體的發聲,面部表情,肢體手勢動作,簡單物品擺放等完成的,傳播在近距離實現,信息量少,零散無序。信息傳播源是族裏長者,是最重要的信息媒介。

(二)文字傳播時代

文字的出現使信息傳播由聽覺符號轉變為視覺符號,文字信息量大,精準,易儲存,實現異地傳播。文字作為媒介的傳播,從時間悠久性、即時性和空間的廣袤、無界限上實現對信息的傳播。

(三) 印刷傳播時代

印刷術給人們提供大批量複製信息的途徑,傳播速度快,範圍廣,使信息傳播進一步民主化。印刷術給大眾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給大眾創造新行業和產業,國家的法律條文通過印刷媒介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四)電力傳播時代

電報、電影、廣播、電視等新媒介技術相繼問世。電子媒介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變,因為媒介傳播給大眾的信息種類繁多,信息量大、質量高。

(五)數字傳播時代

新興起的媒介有電腦、互聯網、萬維網、手機及不同的社交軟件等。信息傳播以數字信號形式進行傳播,傳播速度極快,且及時播報;存儲空間大,可雲同步,實現全球性傳播。數字媒介較電力傳播媒介不同的是,使用者可以控制信息流向,實現媒介和使用者的互動傳播。

三、媒介環境學視角下的社會變革

“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如文字的內容是言語,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新媒介的內容是舊媒介的延伸 。媒介社會與人類歷史發展一樣,從口語到文字的傳播時代,社會背景不同,技術也不相同,文字出現使信息準確度得到提升,使口語傳達過時,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使言語思維得到再現,發生逆轉後出現了印刷技術,印刷技術是被高度抽象化了的言語。而我們今天所處的媒介社會,互聯網使人們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它使電視功能被弱化,而互聯網傳達的信息使電視內容得到再現。

媒介對社會的變革產生重要作用。媒介對我們產生影響並不限於內容,媒介技術形式本身一樣帶來了變革。一切的技術都是媒介,一切的媒介也都是我們自己感官的延伸。媒介與社會關係是非線性的,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是動態的,是一個範式到另一個範式的轉化,這個轉化並不一定都是前進的,從口語時展到如今的新電子時代,歷經了口語(感知的聽覺)時代,進入印刷(感知的視覺)時代,逆轉回歸了電力媒介(聽覺和視覺結合)時代。

而媒介環境學的基本洞見:“媒介即訊息”,並非字面的意思,媒介就是訊息,並非側重內容,在媒介傳播過程中,媒介本身的形式比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更為重要。每一個新媒介的內容往往與舊媒介相同,因此,要分辨不同的共同體,理解這些共同體的不同特徵,則這些共同體賴以維繫的媒介形式本身比他們所交流的具體內容更加重要。

四、媒介環境學的理論命題

媒介即環境,環境即媒介。社會的主導傳播媒介發生變化,符號系統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作為感知環境的媒介。在生理―感知層面,把每種傳播媒介當作感知環境,每時每刻都調動着自身感覺器官去感知周圍環境。而每個人感知世界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受遺傳獲取的感覺器官情況,感官賦予每個人不同程度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符號層面上,把每一種媒介看作一種符號環境,由一整套的獨特的代碼和句法有條不紊的構成符號環境。一方面,我們憑藉感官來感知我們周圍世界,另一方面,我們又從媒介的符號世界內部去思考、感知物質世界。而語言的內部符號結構和邏輯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參數,在這個參數內我們重新構建周圍世界的概念。

總體上看,媒介環境學的理論思維展開,是以下面的基本理論命題為前提的:

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搬運工”。不單單只是把數據和信息從原來的地方完整的傳輸到新的地方,不是無價值標準的渠道。界定信息性質的是媒介的結構。

理論命題2:每種媒介具有不同程度偏向性。其中具體包括有時間偏向、空間偏向、形而上、認識論以及政治和社會偏向等。每種傳播媒介均起源於非真空裏,都必須以某種物質為載體。

理論命題3:傳播技術對心理、感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影響,這些影響中包含正面和負面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與媒介技術本身偏向有關,兩者是相依相生的。

其理論命題是一個連續體,其兩端是兩種不同的解釋視角,一端是軟技術決定論,在媒介的一系列發展、傳播和使用過程中,人是核心,人的主觀能動性佔據主導地位;相反另一端則歸於硬技術決定論,推崇技術至上,技術是引起社會變革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媒介環境學的視角,應該在兩端找到平衡,即媒介技術共生論,認為人的能動性在社會變革中雖佔有一定的影響,但既不偏向與媒介技術,也不偏向人的能動性,人與技術或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共生,而引起的社會變革。

五、重構媒介技術與社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