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文化軟實力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1W

文化軟實力論文新版多篇

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及意義 篇一

(一)軟實力、文化軟實力的內涵

冷戰結束後,國際格局發生了深刻變革。就其本質而言,國際政治的性質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使其無形的力量變的更加重要”,全球權力的強制性因素在減少,軟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確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國著名學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去·奈。他認為軟權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方法使他者滿足自己欲達到的目的的能力。軟實力與硬實力不同,硬實力是一種對抗性權力,是建構在具體的物質資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權力,軟實力是一種吸引力而非強制力,它通過讓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達到預期的結果,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軟實力包含三方面內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軟實力的運用,則表現為通過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讓其他國家自願效仿或者接受體系的規則,從而間接地影響他人決定自身的偏好。

在軟實力三個方面中,文化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奈認為,文化是“一種相對廉價和有用的軟實力資源”,並以美國文化為例論證,認為美國文化雖非萬能,但是“藴藏在產品和交流中的美國流行文化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軟實力中的重要地位,卻沒有明確界定文化軟實力的邊界,沒有很好地解釋什麼樣的文化在怎樣的條件下能夠被轉化為軟實力。關於文化,至今沒有統一的界定。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排除了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和結果,專注於人類的精神財富,包括語言、電影、價值觀念、傳統習俗、文學作品等方面。“文化並不都是軟實力,也並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經成為或可以成為軟實力”。本文認為,軟實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國的文化內容對他國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國自願效仿、學習、追隨,從而對他國的國家政權產生影響。文化要成為軟實力必須要同化他國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形成強大的説服能力、滲透能力,以有利於本國國家目標和國家利益的實現。

(二)文化軟實力的意義

雖然文化在軟實力化時的模糊性和複雜性,以及文化本身及傳播過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離於政府的控制之外”,“傾向於對外部世界產生漫射性作用,並不容易控制以獲得特定結果”,但是文化軟實力在國際政治 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説,“軟實力的説服作用、滲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過文化來展現”。文化本身雖然無法像物質性資源一樣為我們用肉眼所見,但是文化的作用卻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於人,從而間接地改造客觀世界。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根基,被視為國家推行戰略 目標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髮揮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一國的價值觀念、發展模式、國內政治等,同時向他國傳播或宣揚,使本國可以通過吸引力讓他國用符合本國意願的行為方式達到國家目標,使其行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對。 文化軟實力作為軟實力的一種重要形態和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己經成為國際力量平衡對比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極為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認清中國文化軟實力現狀、將文化軟實力建設上升到國家對外戰略層面,對於國家實現其對外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軟實力現狀評析 篇二

(一)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文化因素也發揮出了其應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設受到了高度重視。中國一貫提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和’,為基礎,強調同周邊國家和諧相處,不僅為中國的硬實力發展提供了和平的周邊環境,而且為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礎。隨着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漸強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中國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國接受的海外留學人員己達到884315人。同時,中國不遺餘力的加強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到2006年底,中國己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議,其中在46個國家設立了108所孔子學院和12所孔子學堂,增進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瞭解,為中國正面國家形象的樹立做出了貢獻。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於2009年1月17日發佈《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依據2005年世界各國的各項指標數據,認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己躋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之後。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軟實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強。

(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不足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不足,優良傳統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國外優秀飛文化的同時,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質,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於本國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發掘本民族文化的優良之處,才能形成國家強大的軟實力。其次發揚中國文化離不開現代化的傳播途徑,建設現代化的文化傳播途徑意義重大。近代以來,中國由於特殊的國情發展史,文化軟實力建設起步晚,文化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影響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對於美國美聯社、英國路透社、法國法新社和俄羅斯俄塔社,中國新華社的世界話語權相對不足:中國的電影等傳媒產業發展也不健全,中國文化的現代傳媒手段需要進一步發展。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論述材料 篇三

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對國際議程的設置能力、對國際政治的操作能力、對國際輿論的 控制能力以及對世界理念的貢獻能力等,它本質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權利結構中的地位影響力。國際話語權和國家軟實力之間存在着深切聯繫。國際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構 成要素和重要表徵,國家軟實力藴含着國際話語權的發展資源,國家軟實力的壯大有賴於強大的國際話語權作為依託支撐。

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努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中國話語的感召力、公信力和親和力,進一步強化中國話語的輻射力、創 造力和影響力。 提高國際話語權,需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傳遞和獲取越來越快捷,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 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

媒體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並舉、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並重,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着力打造語種多、受 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不斷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要大力推進國際傳播本土化,善於利用對象國的傳播條件、人才資源和遊戲規則, 善於運用市場化、商業化等方式,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手段實現海外廣泛覆蓋、有效覆蓋。要積極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國際傳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市場機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引導它們把企業經營 活動與展示國家形象結合起來。要扶持一批面向國際的智庫和非政府組織,鼓勵和支持它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在更多國際場合發出中國聲音,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作用。 提高國際話語權,需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內外有別”、“外外有別”,把握規律、講究藝術,針對國外受眾的不同需求,用他們喜歡接受的方式,談他們關注的話題,講 他們懂的語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對內傳播簡單對外轉化。

一方面要堅持和發揚中華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標識,以中國核心價值觀為支撐,在對外 傳播中充分體現我們自己的價值理念、實際情況和立場主張;

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包容姿態,積極反映中國對人類共同命運和全球事務的認識、思考和擔當,多反映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 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多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對外傳播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深入研究 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爭()取在一些重大問題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上有所突破,在更廣泛領域構建起既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又能與國際社會開展有效對話的話語體系。 提高國際話語權,需要掌握新聞議題設置主動權。增強議題意識,提高主動設置議題的能力,把我們想説的與國際社會關注的有機結合起來,使我們的立場主張吸引國際輿論關注、影響國際輿論走向。

做好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重大理論觀點出台時的議題策劃,找準宣傳的切入點和側重點,放大正面輿論效果。善於把西方設置的議題拿來為我所用,引導國際 社會理性看待我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做好突發敏感事件輿論應對,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加強境外輿情研判,做好輿論引導預案,增強工作前瞻性。健全突發敏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及時組織重大突發敏感事件的輿論引導,主動發佈權威信息,加強深度解讀,把握好時、度、效,掌握好主動權。對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等突發事件,以開放的姿態為記者提供服務,依 法依規加強對記者的管理。 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們一定 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勤奮務實,開拓創新,切實擔負起相關工作的重要職責,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積極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高新技術與文化軟實力的分析論文 篇四

高新技術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相對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高新技術目前使用較多的高新技術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捅現出來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統稱。是指能夠帶來高經濟效益,並能夠向經濟社會領域廣泛滲透的新技術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一定的社會羣體在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感情行為方式等一切精神財富的積澱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科技活動中產生的與整體價值準則相關的羣體創新精神及其表現形式的總和文化軟實力的內涵不僅指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而且指文化對科技的創新具有導向作用和牽引作用

2高科技對文化軟實力的拉動作用

二戰以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發展,正逐步從根本上改變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近年來在美國經濟學界出現的“新經濟理論”“新通脹理論”“新增長理論”“信息高速公路經濟學”等不同的觀點,雖各有千秋,人們對其評價也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同一事實,這就是科技信息知識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革命性影響,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經濟”——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以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基礎,是一個強調知識強調競爭強調人才的時代現代交通與通信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已導致文化的交流特別是在產生創造機制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的關係以及人們對待文化的態度認識心理都與過去的文化有着質的差別

信息和交通技術的發展造就了不同觀念接觸的環境,各種思想因比特的傳遞擴大了接觸面,提高了接觸頻率,從而增加了彼此消長的可能性,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形成思想旋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觀念接觸導致觀念更新,更新速度取決於信息傳遞速度和信息交鋒的尖鋭程度,在線空間裏信息流動的高速度思潮起伏和交鋒的激烈程度以及思維方式角度的懸殊性與互補性將直接影響現代人快速更新知識和觀念的速度,故信息技術也是推動社會意識鉅變的直接動力

(1)高新技術與競爭文化

市場經濟的主旋律就是競爭,而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這種競爭日趨激勵,並形成和發展了知識經濟條件下獨特的競爭文化

高新技術的發展促使企業間競爭加劇,競爭文化形成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時刻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企業必須勇於面對這種競爭,不在競爭中發展,就在競爭中滅亡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競爭觀念,或是競爭觀念淡薄,將無法在高新技術主導的現代經濟中站穩腳跟而高新技術的引入,不僅增加了技術上的實力,更帶來了知識經濟的競爭意識和觀念,從而從軟硬兩方面增強了企業和國家的實力

(2)高新技術與創新

一個國家只有在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起持續創新的`機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同樣,一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創新是其致勝法寶

在知識經濟中,智力知識信息等無形資產的投入成為決定性因素,應用智力提供知識,添加創意而形成的創新能力成為知識經濟中的核心問題創意文化作為文化競爭力的一部分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創新成為知識經濟的內在驅動力,是知識經濟的靈魂

高新技術是創新的來源和保障傳統產業主要已不是依靠量的發展,而是依靠知識的創新,從而實現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經濟增長的支柱將轉移到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產業新能源和環保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海洋高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通過整合各方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供現實條件

(3)高新技術與傳播革命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使個人可以利用強大的軟件及提供的各種工具,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創造能力另外,在良好的社會控制之下,網絡將給人類提供從來沒有的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自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和1962年美國把衞星用於商業目的之後,衞星傳播日益顯示出持有的功能

網絡傳播的興起使新聞傳播發生革命性的變革首先是傳播主體與用户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數字化時代,在計算機網絡上發佈消息都是平等的,不管它是普通的電腦網絡公司報社通訊社還是政府部門,用户只根據個人的需要選取信息信息的發佈再也不容易被控制和壟斷其次,網絡新聞成為滾動發展式的傳播,網絡新聞傳播的內容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刷新實時傳播跟蹤性傳播同步性傳播等以往只是通訊社電台和電視台具備的功能,現在越來越多的報社和網上信息提供商也運用了這些富有吸引力的手段最後,通過網絡傳輸稿件可省去重新打字排版這一環節,這使稿件和照片的傳輸變得非常迅捷經濟

隨着傳播的革命性變革,文化的交流朝向更廣闊和更深層次發展文化調適成為了文化生存狀態的經常性現象,不同特質的文化現象演化為比特在網上接觸後,以批判理性為指導,充分吮吸對方的精華,充分認識彼此不能苟合的個性,不以優劣高低作為區分標準,在虛擬空間中為自己同時也為對方保留一方天地調適的結果是形成共識和承認差異

3文化軟實力對高科技的拉動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特點在於:在生產諸要素中,掌握着知識的人力資本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着決定作用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快慢,在於是否建立了有利於發揮人力資本作用的制度而要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文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比傳統產業重要的多

(1)“硅谷精神”與高科技產業

硅谷精神也可以説硅谷形成的文化是獨特的,它是硅谷成功的內在決定因素美國《商業週刊》曾將“恰當的硅谷文化”歸結為美國硅谷的四大成功要素之一,並將這種文化概括為: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勇於創新和不斷進取硅谷在高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深刻表明精神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各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這是己被世界各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踐證明了的事實

而美國硅谷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硅谷的創新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技術和資金,有效地促進了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持續發展取決於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而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則需要創新文化的堅強支撐硅谷作為世界最發達的高科技產業中心,在高科技方面始終保持無與倫比的持續的競爭優勢,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和產品觸動着世界經濟的神經,硅谷的創新能力世屬罕見,正是硅谷創新文化孕育的結果

(2)企業文化在高科技企業中的巨大作用

從企業管理的發展歷史看,企業管理方式經歷了三個典型階段:隨意性管理階段制度化管理階段和剛柔並舉管理階段在管理的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隨意性管理階段,企業員工主要接受領導者的個人意志,類似於“主人文化”或“奴性文化”,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可以用“理解服從領導意志”來表達在制度化管理階段早期,企業文化基本上停留在制度文化上,由於制度管理過於強調嚴格控制,企業文化帶有強烈的“剛性”色彩,而創造性凝聚性等功能被管理者所忽視

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市場瞬息萬變,使得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靈敏度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柔性管理階段,企業文化的構建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戰略目標企業文化在柔性管理中具有雙重作用:首先,企業文化可以起到粘合劑的作用,它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況下規範員工的行為,凝聚人心,使企業進入高度協調的狀態其次,企業文化可以起到旗幟的作用,它可以為員工指明方向,明確奮鬥目標,羣策羣力,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表面上看是產品的競爭,而隱藏在產品背後的是技術的競爭更深一步,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體制機制的競爭,而實質上是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靈魂企業文化對於一個企業的成長來説,看起來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卻是最持久的決定因素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組織系統,它具有自我內聚自我改造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續等獨特的功能企業文化通過改變員工的舊有價值觀念,培育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起成員與組織之間的依存關係,使個人行為思想感情信念習慣與整個組織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相對穩固的文化氛圍,凝聚成一種合力與整體趨向,以此激發出組織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為達成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努力企業文化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就會持續推動企業本身的發展

當企業文化這種軟力量成為企業各種硬力量的哲學指導時,它已經超越了純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統一融合整合了各種核心競爭力的新的更具有競爭優勢或潛質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其功能是間接的,但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其作用方式是軟的,但使企業的硬性力量更強大如果軟的硬不起來,硬的也會軟下去

企業文化已經超越了技術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決定企業成功與否的“無形的手”也只有在企業文化整合下的技術核心競爭力,才能成為活的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綜合核心競爭力

4結語

世界上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是文化與高新技術聯姻的結晶文化產業離不開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需要內容產業隨着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化產品和項目高科技化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高科技數字化的時代,發展文化產業(包括知識型文化產業休閒型文化產業和娛樂型文化產業),以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來滿足人們越來越多越來越緊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我們在極端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沒有給予發展文化產業以足夠的重視,那麼我們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就可能出現畸形,從而為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機

要運用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層次開發,加快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使之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最佳載體對於新興文化產業,也要運用高新技術來加強管理和引導

要制定政策引導高新技術進入文化領域,不斷實現科技創新在文化生產文化傳播上可以藉助網絡等先進技術手段,開發新型文化項目信息產業等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研究開發,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技術文化產品對於國產娛樂產品和電子軟件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國家在税收信貸等方面應當提供優惠政策通過運用高新技術,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係,不斷形成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牛芳。高新技術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5)。

[2]廖少綱。基子高新技術發展的創新文化建設芻議[J]。科技與管理,2009,(2)。

[3][美]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9,(6)。

貴州省文化軟實力調查報告 篇五

貴州省文化軟實力調查報告

中國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新課題,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複雜問題。文化資源豐富並不等於文化產業發達,面對這一課題,向來以旅遊文化資源豐富而自豪的貴州有許多工作要做。本文在論述貴州文化資源概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提升貴州省文化軟實力進行了一些思考。

作 者:王振  作者單位:中共陝西省委黨校,西安,710061 刊 名: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S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6) 分類號:G0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文化資源   品牌戰略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論述材料 篇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 不伴隨着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 就沒有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 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文化自覺, 加快文化改革發展,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一個國家要實現奮鬥目標,既要不斷地豐富物質財富,也要不斷地豐富精神財富。一 個民族要實現復興, 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 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 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改革開放之初, 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 確立了 “兩 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

30多年來,我國億萬人民不僅創造了物質文明發展的世 界奇蹟, 也創造了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碩成果。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 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 神文明建設都搞好, 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 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 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兩者

之間的關係。一方面,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 決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過來也會促進物質文明,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要深 刻認識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 深刻認識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既要有硬 實力, 也要有軟實力,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 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 為中心、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 繼續鍥而不捨、一以貫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設, 為全國各 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 想信念作支撐。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 國家才有力量。 要在全黨全社會持續深入開展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 高揚主旋律, 唱響正氣歌, 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堅持重在建設。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 面,緊密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 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 厚氛圍 ; 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 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領導幹部、公眾人物、先進模範都要為全社會做好表率、起好示範作用, 引導和推動全體人民樹立文明 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要善於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 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

異,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 生機活力。 抓精神文明建設要辦實事、講實效,緊緊圍繞促進人民福祉來進行,堅決反對形 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滿足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電影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現狀論文 篇七

電影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現狀論文

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現在主要依賴各個大導演的真實水平和才華,電影領導決策者的宏大氣魄與科學的市場運轉和開發,而是靠投機取巧賺得一些經濟上的被宣傳的“鉅額”收入,即使這樣,可以説依然是極少部分的影視經濟實力的提高,而並非影視文化軟實力的遞增。中國電影的主要收入是靠三個取巧捷徑:賀歲片、獻禮片和進口片。一是以馮小剛、張藝謀為代表的各種賀歲片、節日片;一是靠社會主義祖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歌頌偉大領袖和先進代表人物、英雄人物的政治獻禮片,然後單位集體購票幫助觀眾接受和提高思想教育;最後,拉動中國電影經濟增長的、佔中國電影收入的大部分份額依然是依靠對國外的進口片。,《金陵十三釵》《建黨偉業》《辛亥革命》《郭明義》《龍門飛甲》《白蛇傳説》《失戀33天》創造了國產片的主要票房。據報道,節假日檔期浪漫喜劇影片《失戀33天》以不足千萬的製作成本狂收逾3.5億元的票房。④這都是相關的報道列出的豐碩成果,那麼,這些被認為極為優秀的本土電影,到底獲得了多少收入呢?準確的影視經濟軟實力到底有多大呢?無從得知。猶如前面所説,電影的軟實力影響在於觀眾的接受,觀眾越多,影響層面越大。而那些由單位組織觀眾觀看的優秀獻禮歌頌影片,強行功能化與符號化的政治性作品,能不能提高國人的`文化軟實力水平?能不能讓觀眾在熱愛我們的黨,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及對先進人物、英雄人物無限緬懷的同時,更有一種對生命、尊嚴、人類、人生的價值意義的思考和對人類性共同問題的普世價值的關注?政治宣傳真能代替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中國電影界研究者一直對電影文化軟實力非常關注,並將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與美國電影、歐洲電影甚至亞洲其他國家電影文化軟實力進行對比,希望中國大力進行電影體制管理的改革,促進與世界電影管理體制接軌,解放中國電影生產力,在遵循民族文化及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的同時,盡力打破解放各種電影題材的禁區,滿足中國與世界觀眾對中華民族電影不同層次內容的審美需求。唯有如此,才對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參與國際競爭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第一,對影視文化軟實力與中國電影管理體制之間關係的研究。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潘先偉教授,多次呼籲加強對中國電影體制管理的深化改革,其論文《論中國電影管理與公共空間的建構》⑥《論電影分級制就是解放電影生產力》⑦從多角度論述了影視文化管理體制對我國影視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影響,並表示極其憂慮。提升中國電影軟實力的理想與現實狀態是非常脱節的,影視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不僅僅是領導素質的提高,而是需要龐大的觀眾羣體的觀影水平的提高,觀影帶來的國家收入及觀眾人格內在精神的全面提高。而目前,我國觀眾的人數,大多數是白領、精英與新富貴階層,佔80%的普通觀眾很少能夠為高額的票價慨然解囊而去觀賞一場國產電影。連自己本國的觀眾對電影都沒有持久的熱情和能力,何以奢望中國電影的文化軟實力對國際觀眾的影響?

第二,希望將商業主流電影與國家意識形態主流電影河流。近幾年來,國內一些著名的影視專家學者如尹鴻、賈磊磊、桂青山、饒曙光、黃會林、王志敏等教授都表達了對提升我國影視文化的軟實力的強烈關注,他們從中國電影百年曆史發展的經驗教訓,中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等多個方面論述了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發展狀態。饒曙光把電影分為國家主流電影,一種是主流商業電影,希望能將兩種潮流結合起來,將紅色基調注入商業電影,以期望中國電影文化軟實力得到加強。

第三,對海外電影文化軟實力具體研究和借鑑。由於中國不斷加強了與海外電影的合作,一些學者開始對海外電影軟實力的發展予以深入的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張娟對美國好萊塢電影的軟實力進行了探索,認為:好萊塢電影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和內容都體現了軟實力的“軟”性之道。電影的商業娛樂身份打消了海外觀眾對可能存在政府宣傳的疑慮,電影所展現出的普世價值和理想化的美國自由主義政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吸引力,實現了文化軟實力。尹鴻的《好萊塢電影與美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從美國傳媒化集團的多元經營,好萊塢電影工業現狀,好萊塢電影的工業體系,好萊塢電影的中國策略等多個方面,對美國好萊塢的電影軟實力進行了仔細考證研究。

目前,對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缺乏對中國影視政策、中國影視管理體制創新對影視文化軟實力的影響研究;缺乏對中國在WTO框架下中國影視產業如何“走出去”提升軟實力競爭優勢的研究;缺乏對國內公共影視文化管理與受眾審美需求對影視文化軟實力的研究。

論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篇八

論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文化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並由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文化力作為有別於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突出,並逐漸取代資本成為國際問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則必須在壯大經濟、科技和國防實力的同時,大力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其戰略思路是:提升文化凝聚力是其根本路徑:增強文化創新力是其關鍵因素:擴大文化傳播力是其前提條件。

作 者:王廣軍  作者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政法系,遼寧,阜新123000 刊 名:理論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 “”(1) 分類號:G0 關鍵詞:文化   文化軟實力   核心價值體系   綜合國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