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攝影藝術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7W

攝影藝術論文精品多篇

攝影畢業論文 篇一

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

1.選題盲目,自主選擇性不高。畢業論文的選題並沒有確立審核這一環節,不少選題缺乏創新;題目過大或過小,學生不好操作。學生選題時沒有太多自主性,大多是由指導教師提出建議,學生從中選擇相對容易操作的選題。在選題過程中,學生並不瞭解所選題目基本的過程和要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難被調動。

2.內容空洞,缺乏實際價值。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易於獲得,但由於學生缺乏深入的理論指導,導致大部分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內容脱離實際,實際價值不大;有的論文內容浮誇,缺乏理論分析,僅憑個人喜好分析電視作品。這樣一來,論文從內容到研究價值都較為空洞,很難説有什麼指導意義。

3.學生依賴性強,論文原創性差。學生在選題和進行論文寫作時過分依賴導師和相關資料,自主性差。個別學生只是把尋找到的資料堆在一起就發給導師,完全依賴導師來選擇合適的思路和內容。同時,大多學生依賴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復制、粘貼、修改,使原創性很難保證。

4.就業對畢業論文的衝擊增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尋找工作,或是準備研究生和公務員的考試,認為畢業論文好壞對其找工作影響不大而忙於擇業。大多數學生持應付的態度,致使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考核模式改革實例

1.提早做好論文、作品和調查報告的選擇工作。指導老師要提前佈置選擇工作,使學生在論文、節目製作、調查報告等多種模式中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教師在確定畢業設計題目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滿足學生的選題要求。同時學生也要根據教師建議作出慎重選擇。

2.制定系統的、操作性強的畢業設計規範。2010年6月人文學院決定開始實行多種畢業模式考核,之後廣播電視教研室的有關老師對規範和考核標準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經過學院領導的完善和校領導的審訂形成了最終的規範,其中對選題範圍和質量、指導職責、過程指導、修改、評閲、答辯、評分、總結等各個環節均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建立了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對畢業設計全過程的有效控制。

專題片創作的過程中涉及主題構思、文案策劃、腳本撰寫、拍攝、剪輯等五大板塊,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深入的考評。相對於傳統的論文形式,畢業作品的文案工作並未受到輕視,僅文案部分就包括“導演闡述”“文字稿本”“分鏡頭腳本”“教師意見”等四部分,工作量不亞於畢業論文。此外,畢業作品的創作對於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的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都需要畢業生獨立完成,這就要求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並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

3.指導教師全程跟進,嚴格把關作品的選題及製作流程。指導畢業作品對於指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在構思策劃階段,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充分了解並準確把握學生的創作意圖是指導老師的第一要務,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學生的創作思路進行準確的指導,對執行的可行性提前做好預期。第二,在分鏡頭腳本撰寫階段,教師要從專業的角度對學生的文字格式和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指導學生寫出一份成熟規範的腳本,以便於拍攝、剪輯時有規可循。第三,在拍攝階段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指導教師的任務就是對拍攝的素材從拍攝手法、素材內容、構圖角度、景別配置等方面進行全面細緻的點評,去粗取精,為後期剪輯保留有效素材,減輕剪輯負擔。第四,在剪輯階段,教師要通過粗剪、精編並多次向學生反饋:內容上,指導學生理順邏輯關係,合理配置敍事結構;畫面上,要求學生對多角度拍攝的鏡頭有機組合,鏡頭成組;特技上,點撥學生適當運用剪輯特技,增加畫面美感,轉場流暢,從而使節目更具整體性。

4.藉助業界力量幫助學生完成節目製作。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基本集中在校園內進行,導致現有實踐作品選題集中在大學生生活、感情等狹窄的範圍內,人物形象和文字語言雷同,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1]通過學生實習的實踐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電視台等業界的工作流程,拓寬思路,跳出校園的單一環境,製作出有一定社會責任和現實意義的作品。通過與業界相關傳媒機構的聯繫,還可使學生在製作畢業作品的同時也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5.實驗室實行全時制,在工作時間對畢業班學生全面開放。人文學院的實驗室從開始建設至今一直秉承着為學生服務、加強學生實踐鍛鍊這一宗旨,除了上課時間,在週一至週五的工作時間都免費為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非線性編輯室、演播廳裏進行自己的創作,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作能力,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提供了方便。2011年和2012年畢業班學生製作節目的考核方式出台後,院實驗室對其拍攝和剪輯提供方便,優先滿足畢業班學生的製作需要,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與分析

總的來説,該畢業考核模式改革還是相當成功的。在現場答辯時,當畢業作品《格桑花開》開始播放,採訪同期聲和後期配樂以及拍攝者的解説都撼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效果,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將此類畢業考核模式進行下去的決心。不過,由於是初步嘗試,缺乏經驗,再加上時間倉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仍然需要改進和提高。

1.確立評價標準,使學生有的放矢,早作準備。由於該畢業考核模式申請於2010年6月才確定通過,而真正的評價標準也是2010年9月份左右才完成,學生選擇節目製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僅剩半年多的時間,所以學生出於安全可操作的考慮,選擇節目製作的比例較小(畢業生45人中僅7人選擇)。同時,由於時間緊張,評價標準中有一部分不夠妥當,通過此次考核、答辯,指導教師已經很清晰地感覺到需要修正的地方並進行了調整。以後,這種畢業考核模式要在學生上大學二年級分專業時就講述清楚,同時在專業教學時不斷重申評價標準,給學生提出建議,使其有的放矢,早作準備。

2.從理論評價轉變為實踐評價。專題片創作的過程中涉及主題構思、文案策劃、腳本撰寫、拍攝、剪輯五大板塊,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深入的考評。文案部分包括“導演闡述”“文字稿本”“分鏡腳本”“教師意見”等四部分,保證了學生創作的獨立性,避免了抄襲現象。作品的形式對於學生而言,既是考核檢驗,更是鍛鍊提高。對於作品的評價打分則要區別於以往傳統的論文模式,要進行評價角度的轉變,變單一的理論學術評價為拍攝、剪輯、製作、寫作等綜合實際能力的評價。

3.加強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配合,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此次畢業考核模式改革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有些學生的作品選題不合適,缺乏思想性,有些則有模仿的痕跡,缺乏個性色彩。這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實踐與理論結合不太完善所導致的。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專業教學內容已經採取了理論和實驗教學相結合,如《電視攝像報道》《非線性編輯》和《廣播電視編輯與節目製作》等課程,均以2∶1的比例設置理論和實驗課程,使學生有了一些實踐的經驗。但是,有些實驗課程僅僅停留在完成理論的補充這一基礎任務上,缺乏啟發、開拓的作用,創新性更是很難培養。所以,要加強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配合,多帶領學生拍攝規範的、有水平的電視節目,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思維。

4.解決實踐教學環節指導教師缺乏的問題。現階段學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學科師資在實踐教學中缺乏經驗也確實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與業界的聯繫,適當地引進有媒體工作經歷的媒體從業人員,由他們協助擔任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教師,可以保證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2]另外,學院應多給在校教師提供學習業界專業知識和媒體經驗的機會,擴大學院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社會影響力,為專業建設積累必要的資金和寶貴經驗,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附:指導實例——《格桑花開》

1.學生報《格桑花開》選題,感覺很不錯,故事性很強。

2.主題思想和敍事手法,在幾個方面存在問題。

第一,該選題主題思想上略顯稚嫩,不是很平實很客觀地去反映這羣玉樹孩子們的生活常態。而往往正是這種最尋常的生活場景,才是他們生活的最真實體現,也是最感人的。學生在前期策劃時,補充了政府領導和漢藏情懷方面的內容,突出了政治性,但由於選題較大,內容欠豐富和集中,因此,難以達到實際的播出效果。

第二,在選擇主旨人物時沒有主線,範圍很寬泛,沒有一個核心人物。這對於一個紀錄片來説,就相當於一個人沒有靈魂,做起來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不會讓人有刻骨銘心的印象,所以這位學生只關注一個核心人物——玉樹女孩,其他人物只是她的襯托,這樣一來,人物會比較有血有肉。如果像學生剛開始定位的那樣,採訪很多學生,又因為紀錄片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最後易導致各個角色都有描寫,但各個角色均不多的境況,整個紀錄片就會很無力。

第三,在拍攝技巧上面對這麼多要素,該拍什麼不該拍什麼,很多情況下,學生把握起來會很難。這就要求他們儘可能地去捕捉那些細節性的畫面,真正地用心靈去和孩子們溝通,着力去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的片子看起來才會非常有質感,有力度。

3.後期剪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決定了這個片子的播出質量。鏡頭語言的把握、敍述邏輯的運用和節奏的把握,對於閲歷尚淺的學生來説,確實很難。學生在剪輯時,敍事邏輯性不強,鏡頭的潛在語言和輿論導向不明確,往往剪輯出來的片子讓大家看後沒有一個總體上的主旨接收感,不知道到底在説些什麼,到底想傳達什麼。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節奏的控制,畫面的長度,景別、鏡頭長度的選擇,包括一些必要的特技處理,甚至再加上現場音響、解説詞和音樂的配合所塑造的抒情環境,往往不能和觀眾自然的情感抒發節奏相配合,要麼太長,讓人覺得節奏太慢,有些膩煩,要麼就太短,沒有足夠的感情抒發空間去宣泄,這兩種都會讓人很不舒服。

4.配音和音樂的運用。一個好的紀錄片都有一種統一的風格和情感暗含在裏面,紀錄片裏傳出來的各種聲音都會影響這種情愫的表達。如果配音和整個紀錄片的基調很不搭的話,就像一朵典雅的蘭花上叮着的那隻蒼蠅,讓人無心去欣賞,打破了整個畫面的美感。音樂更是這樣,配樂的感覺不對,整個片子所想抒發的那種情感就會被破壞。因此,在節奏上就應該注意,什麼時候播音樂,播什麼樣的音樂,播多長時間,都應按照片子的敍事節奏來定,在給學生指導時,應進行重點講解。

參考文獻:

[1]雷曉豔。《電視節目主持》課程教學改革的“551”模式[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0).

[2]嶽筱寧。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探索[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0,(11).

責任編輯、校對:李金霞

TheExplorationonGraduationInspectionPatternofBroadcastTelevisionJournalismSpecialty

YangLei,CaoLin

Abstract:TosolvetheproblemsofradioandTVjournalismspecializedinChinatakingthegraduationthesisasthesingleassessmentmodelofundergraduatecoursegraduation,thecollegeofliberalartsofHebeieconomicandtradeuniversityproceedsthemodereformofgraduateassessmentforradioandTVjournalism,changethesinglemodetothesispaper,programproduction,reportandsoonmanykindsofassessmentmodel,inordertohighlightthepracticeofundergraduatethesis.

Keywords:broadcasttelevisionjournalism;graduationexamination;educationalreform

攝影藝術論文 篇二

關鍵詞:攝影藝術學藝術作品構成

一、攝影作品的內容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識形態。而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運用藝術語言和物質媒介,將審美意象物態化的成果。藝術作品是“藝術”的現實存在,也是藝術家藝術創造的結果。它包含“內容”和“形式”兩個主要的構成要素。而一件藝術作品的內容由題材和主題兩個因素構成。

1.攝影作品的題材

題材,就是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創作意圖對社會生活進行取捨、提煉、創造而在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部分。攝影題材來自於客觀存在,這是攝影的紀實性所決定的。它決定了攝影作品的藝術形象以及攝影作品反映的內容必然是客觀實體。

而對於攝影藝術,紀實性是攝影不可更改的本質,所以在創造過程中攝影主體性和紀實性的統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攝影的藝術形象以及反映的內容與它的原型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攝影的題材與其創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關係。換言之攝影的題材與其被拍攝的主體關係密切。不同題材的攝影也會有不同的藝術創作過程,所以攝影的類型也與題材有關。攝影的題材、類型分為:新聞攝影、人文攝影、風光攝影、人像攝影、體育攝影、商業廣告攝影等。

2.攝影作品的主題

藝術作品的主題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反映的認知與改造,是對題材的認識與評價。它主要是通過藝術形象表達出的思想、觀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過,由於攝影的紀實性導致其藝術創作中的藝術形象與客觀原型的同一性。這種紀實性在攝影一書中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攝影隨時都可以從中反映出來。當然,單純記錄現實的攝影不一定稱之為“藝術”,他們只是實際存在的簡單物化,並不具備藝術素質。而真正的攝影藝術作品在於攝影藝術家主體性的有效發揮,往往具有鮮明的主題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攝影作品的主題是攝影家對攝影紀實性的充分利用,借現實主體來表達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在主題塑造的過程中,攝影家不是被動的攝取眼前的現實,而是對現實深入觀察體驗和認識,並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畫面、形態藉以揭示出思想觀念或宣泄某種情感。所以攝影是現實的藝術,他無法脱離客觀對象去完成創作。

二、攝影作品的表現形式

1.攝影作品的表現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攝影造型藝術同繪畫相同之處,是將藝術形象訴之於視覺,在一個平面空間內展示出來。在攝影作品的表現形式中,攝影家也是通過構圖的方式將其主題鮮明的表達出來。

構圖是對攝影作品中內容的組織結構,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藝術作品內容。攝影師利用美學規律主動的對客觀現實進行截取,簡潔且直觀的表達藝術形象、表現作品內容是攝影作品構圖的要務。

2.攝影作品的表現手段

攝影的藝術表達手段也可以稱之為攝影的藝術語言,與攝影技術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自攝影術誕生那天起,攝影的侷限性就對攝影作品的藝術語言表達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攝影的發展與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科學技術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從而也導致了攝影技術的侷限。攝影設備從巨型銀版相機到小巧的數字相機的更迭歷史,也是攝影技術從複雜且高端的工藝到便捷大眾化的技術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作品的表現手段也在不斷的演變。從黑白到色彩,從膠片到數字,從模糊到清晰等等這些特點都如實的反映在攝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攝影藝術語言。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攝影技術的發達,致使攝影作品的藝術語言也趨於多樣化。

三、攝影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1.內容決定形式

在攝影作品中內容決定形式的產生。攝影作品的產生首先是由攝影師僱主的某種需求或者是攝影藝術家受社會生活的事物的某種激發,而產生了創作慾望,確定作品內容,然後根據內容需要去尋找恰當的表現形式。

比如新聞攝影師是出於反映和報道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為根本出發點,其內容要求攝影作品確切、直觀、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現形式就要用最直觀、形象、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事件。再比如商業廣告攝影,他的創作目的是推銷商品,其內容需要突出產品的特點,強化產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那麼這就要求這類攝影作品的藝術語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並且能夠突出和強化甚至誇張的表現商品的特點。

由此看來,一幅攝影作品的內容對其表現形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在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積極地、能動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當形式與內容相適合時,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現作品內容;而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會造成攝影藝術作品的平庸乃()至失敗。比方説我們要表現花的豔麗,就不能用黑白的表達語言。藝術作品的形式表現內容,有的形式把內容表現的充分、感人,有的則不然。往往也會出現同表現一內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極具衝擊力、震人心魄,有的卻表現平庸;也往往會產生同一內容甚至同一現實主題,由不同攝影家去表現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源自攝影師的自身修養不同、風格不同和對事物的觀察、理解的角度不同。超級祕書網

3.內容形式相互統一

任何一個藝術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形式都滲透着內容,任何內容都是通過形式而存在的。內容與形式是藝術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他們不能相互脱離而地理存在。攝影也是如此。只有完美的藝術形式與有深度的內容有機結合統一,我們才能稱之為優秀的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1]楊思璞。攝影美學基礎。遼寧美術出版社。

[2]王建宏。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

攝影畢業論文 篇三

建立有中國特色攝影藝術教育理論體系,首先要學習國外攝影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學習國外攝影藝術教育理論體,、攝影美學思想,通過研究和分析國外攝影藝術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管理方法。深化對有中國特色攝影藝術教育理論體系的研究。在學習借鑑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有中國特色的攝影教育理論體系。

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攝影教育理論體系應包括下面一些具體內容:

,中國攝影藝術教育理論首先要探索彩視文化的時展特徵。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思想與現代文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攝影文化。正確處理民族化、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關係。

.中國攝影藝術教育理論要深入研究攝髟藝術教育發展規律,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應當今中國攝影藝術教育的發展的需要。攝影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敏鋭的藝術感悟力。攝影教育理論要明確研究攝影藝術獨特的創作規律。

.攝影藝術教育理論應該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擊研究考察攝影藝術的規律和特性,研究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攝影藝術語言和攝影造型技巧手段,以及攝影藝術形式美的構成。

,中國攝影藝術教育理論要重視對中國攝影藝術發展史的研究,深入開展攝影藝術批評研究活動。建立中國攝影藝術作品的評價體系,完善攝影作品的評價體系是攝影教育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攝影藝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攝影的物質手段也在不斷的變化和更新。尤其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變化,必將帶來攝影藝術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技巧的變化。攝影藝術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個性.這應是攝影教育理論的重大研究課題。

.中國攝影教藝術育理論耍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追求人格的完美,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歸納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自我更新,使他們能夠更好的融人社會,使學生走向社會時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總之,當前中國高等攝影藝術教育的發展,需要有中國特色攝影藝術教育理論體系的指導。需要有獨到的高水平的理論見解,能解決指導當前中國攝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將高等攝影藝術教育至於更宏觀的社會層面。認真總結攝影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特點,重視加強攝影理論隊伍的建設。倡導理論研究與技術學科並重的學風,適時謂整中國高等攝影教育的理念,與社會攜手共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理論體系。

認真總結新時期攝影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努力改變當前攝影教育理論落後於教學實踐的現狀。

二、科學的設置攝影藝術教學課程。加強教學管理編寫高水平的攝影教材作為高等攝影藝術教育,必須要有一個非常科學、系統的教學大綱和一個完善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要科學、系統,要理論聯繫實際。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順利的學習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攝影教學遵循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用攝影藝術語言反映社會,反映生活,記錄社會典型瞬間。培養學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並具有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走向社會時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攝影教學的重點:攝影造型能力的培養及視覺語彙的積累。使學生通過攝影的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基本技能的實踐,完成對攝影本體語言的認知。使學生建立個人攝影理論知識框架,豐富理論結構。完善學生進行攝影創作實踐需要的相關理論知識。形成學生攝影創作的個性特點,具備獨立的攝影創作能力。

在課程設置上:作為四年本科高等攝影藝術教育,一、二年級首先要側重攝影基礎知識及能力的培養,熟練掌握攝影藝術語言,培養學生的攝影造型能力和專業興趣。具體課程應包括:相機及感光材料、攝影用光、攝影構圖、攝影曝光、攝影色彩構成、數字攝髟。圖片的後期處理以及有關攝影美學、中外攝影史、藝術概論,意象性想象構成等相關輔助性課程。

為將來的專業課程學習打好基礎。

進入三、四年級後,完成從基本技能向攝影藝術的觀察、思維與表現的強化過渡。並根據學生個人興趣,選擇進人藝術攝影(是指產生社會審美需求的藝術照片為目的的~種攝影門類)、新聞紀實攝影(準確地反映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以真實性為特徵的一種攝影門類)、商業廣告攝影是一門以傳達廣告信息為目的,服務於商業行為的圖解性攝影藝術和攝影技術)等專業課程學習。同時要求學生進一步深人實踐、深入社會、開拓視野,提高藝術理論修養。從攝影藝術規律向拓展攝影表現風格,培養學生藝術個性的昇華性過渡。進入四年級第二學期,學生根據四年的專業學習,進行畢業創作和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完成本科階段最後的畢業創作和論文寫作。

以上是作為四年本科高等攝影藝術教育的課程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可進行適當的調整。在課程設置上,中外攝影史、攝影美學、當代藝術理論等課程應占相當比重。同時,學生還可以在同一學科領域跨系選課,藝術方向包括電影、藝術造型、舞蹈、音樂、戲劇、藝術收藏、設計、編輯、包括構造理論、美學媒體理論、展示設計,攝錄像影像技術,經濟學,哲學,外語.大學語文等課,學生都可以在自主學習的範圍內進行選擇。

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生可以對學校所開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影賽影展,要大膽向有關攝影專業報刊雜誌投稿。要經常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進行教學研討及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當今影視發展創作的最新動態。

在攝影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髮展完善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攝影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手段,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當今數字影像技術將成為主流攝影技術,但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將數字攝影與傳統技術結合起來形成有機的聯繫。

要重視加強教學的管理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抓好教學設備的建設,管理和有效利用。攝影實驗室是大學攝影教育中的重要教學設施和手段。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學器材和科學實驗設備,並提供相關的圖書資料,以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實驗室教學對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動手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加強教學的管理工作包括學校的校風,教學制度,衞生狀況,師生關係,班級風氣等。

教學環境是構成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材是教學的資源的重要因素,是教學實施的根據之一。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需要為師生編選的材料,一部好的教材應該具有成熟性和相對穩定性。反映中國攝影教育的特點,能滿足不同攝影教育層次教學的需求。能組織出具有不同特點的教材,是攝影教育成熟的標誌。大學攝影教材應適時吸收本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新成就,新技術,新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材吃透,要認真備課寫出課時計劃,教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材料,提供了便利,但教師也面臨一個如何使用和處理教材的問題。教材是“死”的,教師的課必須講“活”。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求教師首先要過好教材關,憑着教師的技能藝術和智慧,把教材上的知識變成學生的實際能力。

三、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攝影專門人才作為高等攝影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妥培養適合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質、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符合視覺傳播時展需要的攝影專門人才。作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專業學生簧做到具備以下素質:

.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對教育質量的終極思考。學生要不斷運用新的創作思路,創作手段去表達自己的觀念。學在生最初學習掌握攝影基本理論與實踐的同時,就應該把鏡頭對準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中捕捉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場面。實現理論、實踐、創作這樣一個互動的過程。

.在高等攝影教育中,培養學生並使其具有歷史貴任感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敏鋭的藝術感悟力,從而將崇高的專業靈魂萌芽深深植入學生頭腦中。強調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相互滲透,更加註重學生綜合素質。攝影藝術教育的宗旨,不是訓練會使用照相機的人,而應當是培養會用照相機思考的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認識活動並非是主體對於客觀世界機械式的被動反映,而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學生自主的自學能力和自我定向的思考選擇能力更重要。讓學生真正瞭解當今世界攝影藝術的格局,瞭解國內外當前政治、經濟、藝術等各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把握自身所處的時空環境,激發和誘導真正具有刨造力的發展因素。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現代化不斷向縱深推進,數字時代攝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數字技術帶來了數字影像和數字媒體(網絡媒體),並由此帶來了數字化影像技術、傳播技術與視覺文化、數字影像傳播與倫理問題等等相關聯的新課題。新時代的攝影人必須能夠正確看待數字技術與數字影像,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影像創作與影像傳播。

.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攝影教育,應當成為現代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今數字影像技術將成為主流攝影技術;攝影對拍攝者的技術要求將越來越低.人的人文藝術素養在攝影中的作用將越發明顯。不懂自學和自學能力欠佳的學生.不能夠獨立思考和把握個人的自主能力的學生。

在現代競爭機制的社會裏不可能有施展個人才華的有為前途。

大學攝影教育很重要一個方面是為社會經濟服務,為社會提供未來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因此,攝影教育除了在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方面外。應注重傳授實用性知識,還應注重喚醒學生的內在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歸納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斷更新自我提高自我。攝影專業學生要有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力。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常識。並對商品市場要有充分認識。使學生畢業後能溶人社會,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大學教育更像培養一個學生去學習如何在各種環境下生存的本領。

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攝影教師隊伍在高等攝影教育中教師是教學資源中的第一要素。教師在整個教學工作中應占主導地位,中國攝影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如何將對整體教學的質量,以及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專業攝影教師隊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高等攝影教育耍健康順利的發展,必須以高素質的專業攝影教師作為保證。

作為二十一世紀高等攝影專業優秀教師應當是這樣一些人:

.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攝影專業教師必須善於學習,具有淵博的知識面.具有良好的表現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

嫻熟的技能技巧,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有説服力。才能融會貫通,耍把教材吃透,把技法教活.突破難點,解決關鍵。教學手段要多元化.給學生提供選擇自己個性發展的學習方法。攝影專業教師一定要熟悉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

.教學能力要強。教師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系列有效活動的主觀條件。它是教師有效完成教學活動的本領,是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一個優秀的攝影家,不一定是~個優秀的攝影教師。教學能力是一名教師綜台能力的體現,他(她)除應具有的攝影專業理論寨養、技能技巧外。還應包括組織教學、管理與判斷,語言表達、機智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並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把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潛能、創造力充分調動起來。

科研能力要強。攝影教育科研直接推動攝影教育的實踐與進步。它是以攝影教育實踐和理論為研究對象,剖析攝影教育規律,論述攝影教育原理,發表對攝影教育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提出對攝影教學的改革與設想。攝影教育科研的特點是客觀性、創見性和理論性。它是一種複雜的思維活動,既是對攝影教育實踐的總結,又是對攝影教育發展提出的構想,從而促進攝影教育實踐的不斷完善和進步。科研成果形式包括攝影作品、攝影論文、攝影專著、攝影教材等。

品德要高尚。作為一名台格的攝影專業教師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愛崗敬業,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把自己所有的潛力熱情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一舉一動都起到表率作用,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和信服。

以上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攝影藝術教學體系的幾點關鍵問題。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嶄新的世紀,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世紀,也是中國攝影教育充滿發展機遇的時代。在當今高等攝影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應看到中國高等攝影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與其它傳統的藝術教育相比還不夠成熟完善,與歐美髮攝影教育迭國家比較均有一定的差距。

做作為高等攝影教育戰線的專業教師要克服困難,努力創造條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把握攝影時展特徵,將攝影藝術教育置於更宏觀的社會層面。學習借鑑歐美攝影教育發達國家經驗,最新攝影教育思想,先進攝影理論研究成果,促進中國攝影教育體系的完善與進一步成熟。現代攝影教育的關鍵可能不在於技術上,而是在觀念意識上。當代攝影教育的關鍵還在於跳出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走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攝影教育之路。高等攝影教育的長期目標應是培養~代高水平的富於創造性的,適合我國未來發展需要的攝影專業人才。

攝影藝術論文 篇四

【關鍵詞】攝影;紀實性;藝術性

一、前言

攝影是瞭解、認識、反映社會現實的形象化手段,是陶冶情操、藴含審美理想,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與科學技術連在一起的文化藝術。它所展現的對象是自然、社會和人,運用各種傳統與現代的攝影手段,來表現出攝影者對聚焦鏡頭下所有事物的認知。攝影自誕生至今已經有近170年曆史,在這一過程中斗轉星移、時光變遷,攝影各個流派不斷形成,其中關於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相互關係問題的討論大概要比攝影領域的其他問題討論的更多,紀實性乃攝影的根本屬性,確切真實地記錄現實乃是攝影的根本長處,而攝影紀實同樣具有藝術形象的性質,認識這一點同樣重要。事實上維護和反對攝影這兩方面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爭論都屬於這個問題的範疇。

二、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

攝影的藝術性定位(或者叫純藝術性)不像繪畫、詩歌那麼確定。由於攝影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數碼技術的發展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現階段條件下,攝影不可能取得純藝術地位,其藝術性還將飽受爭議。藝術是要塑造形象的,攝影也不例外。文學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音樂是用旋律與節奏塑造形象。攝影塑造形象是通過構圖、用光、影調、色彩等因素而完成,這些就是攝影藝術的造型因素。

攝影構圖是攝影畫面的總體佈局安排。構圖是要把多個攝影對象有機地安排在一幅畫面中,構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構圖的成與敗主要看它是否有利於主題思想的表現。突出主要的東西,保留次要的東西,剔除無用的東西。表達作品主題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對象是主體,它是構圖的中心。陪體是畫面中襯托主體,與主體構成一定情節,幫助表達主體的內涵和特徵的對象。對主體的處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體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主體置於“黃金分割點”上:如果將一個長方形的畫框九等分,這裏四個交叉點大約就是黃金分割點。這四條線就是黃金分割線,處於這四個點或四條線上的對象,不僅顯得均衡和美觀,而且特別吸引觀者的視線。對於陪體的處理,只有一句話:要有效地襯托主體而又不至於喧賓奪主。此外攝影中的“用光”不僅是指把光作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這種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現主體,表達主題。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攝影家為表達主題的需要,往往為自己的作品確定一個整體統一的色調,即色彩的基調。色彩的基調有冷、暖和中間色之分。

攝影藝術與繪畫雖然都是瞬間藝術,但它們的創作方法不同。繪畫是事後關門作畫,它的畫面瞬間是組合出來的,是想象的瞬間;而攝影必須在生活的時空現場進行取捨,這種取捨的瞬間是與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剎那。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説:“文學即人學”。藝術同樣是人學,聚焦於人的社會活動,表現人的本質力量,着力描寫人的命運和精神世界。攝影作品要想成為藝術,也應以表現人的性格命運、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為重心。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的探討似清似渾,因此,還有待於我們在攝影藝術實踐中去不斷地探索和總結,以提高對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的認識,使之在理論上日趨完善,將有助於指導我們的攝影創作,使攝影這朵藝術之花在藝術的百花園中,開放得更加豔麗多姿。

攝影的紀實性

攝影自其誕生之日就具有紀實的特性,其技術特點就是用光學的特性逼真的再現現實事物的影像,因而,可以説紀實性是攝影的天性[3]。紀實攝影的常見表現內容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會風景。紀實攝影的形式有兩種,單一型和專題性。

新聞攝影概念的兩個層次含義:廣義上它泛指一切用攝影手段報道新聞的活動,包括用照相機拍攝照片,用攝影機拍攝新聞紀錄電影,以及用攝像機拍攝新聞電視來報道新聞這三大類。狹義新聞攝影則專指以相機為工具,以攝影圖片為手段,以印刷品為媒介的新聞攝影報道活動。因此,新聞攝影就是新聞形象的現場攝影紀實,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傳遞新聞信息的媒介,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強調的是攝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因此它又有別於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中的藝術

紀實攝影的構成因素以往認為是廣角,抓拍,決定性瞬間等。在我看來最關鍵的莫過於正在發生的事實。沒有什麼因素比這個正在發生的事件重要,如何將其真實性再現出來確實是一個問題。以往藉助攝影器材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現在卻不得接受很多懷疑了。廣角和抓拍,前面我已經舉例説明其確有不真實的可能性出現。那麼決定性瞬間呢?我覺得決定性瞬間可以簡單的解釋為,讓照片看起來更真實按下快門的瞬間。或許這一刻事件發展到了高潮、人物情緒更為突出、更能表現人物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等等。事實上,這一切都是以拍攝者為中心,而不是事件或者被攝對象。按快門那一下始終是你覺得這是最好的瞬間,最能表達事件和體現人物的最好瞬間,而不是絕對的客觀,失去了真實。似乎,在這兒我們可以斷言:紀實攝影絕對的真實是不存在的,紀實攝影只是再現事實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同寫文章的修辭手法一樣。

三、結論

紀實攝影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動人故事,為我們保存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這是屬於全人類的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在紀實攝影歷史上也湧現了許許多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攝影大師,從尤金・阿杰到路易斯・海因,再到埃裏克・沙洛蒙),以及我們熟悉的沃克・伊文思、多蘿西婭・蘭格、尤金・史密斯、瑪格麗特・伯克-懷特、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爾-佈列鬆、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等等,他們為這一事業拋棄了安逸與享樂,卻奉獻了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也為後人豎立了一座座豐碑,後來的攝影人們在景仰的同時也請捫心自問,自己配不配拿起手中的相機。

參考文獻:

[1] 伍素心:《中國攝影史話》,遼寧美術出版社,2004 年。

[2] 孫美蘭:《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攝影藝術論文 篇五

關鍵詞:攝影;繪畫;現當代藝術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230-01

攝影在與繪畫的紛爭中確立起獨立的藝術標準。首先,攝影促進了繪畫的分化。照相機能夠瞬間逼真地記錄影像,一批畫家不得不進行新的探索,他們的繪畫走出了寫實的樊籬,進入了超現實的自由世界。

從攝影的歷史上看,無論是“直接攝影”還是“繪畫主義”,都代表了攝影藝術中對攝影本質的定位,他們構成了攝影藝術中的兩個基本方向,並在各個時期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到了二十世紀初,隨着現代藝術的蓬勃發展,攝影藝術中又再次出現“繪畫主義”的思潮,不過這次不是要模仿繪畫的題材和手法,而是借鑑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形式,它希望從這種形式的革命中完成攝影的現代革命,美國攝影家斯帝格利茨就是這其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藝術攝影”觀念的確立徹底的打開了攝影進入藝術的大門,使人們看到攝影發展的新的希望,即攝影不僅僅再是技術再現的工具,而且還是對藝術表達的另一種手段和語言方式:在從題材選擇到圖像呈現的所有過程中,攝影家都有着廣闊的選擇空間,它所呈現的圖像及其效果也在許多方面是繪畫所無法企及的尤為重要的是,這種觀念首先引起了畫家而非攝影家的重視,大批畫家開始以攝影作為自己的工作方式,使之成為其藝術探索的一部分。早期的達達主義者和超現實主義者那裏,這種傾向最為明顯,他們不僅拿起照相機創作其作品,而且還不斷以新的手段探索攝影發展的新領域,從而在這種拓展中建立起了攝影的新的本質觀念―圖像複製。

攝影的誕生,完全改變了這一堅固的傳統,使西方藝術觀念從再現寫實的傳統中解放出來。桑塔格在他的著作《論攝影》中這樣評價攝影對繪畫的衝擊:“攝影所從事的就是篡奪畫家的任務,提供精確地模仿現實的形象的任務。為此‘畫家應深表謝意’,像許多攝影家在此之前和從那以後所表達的那樣,將這種篡奪看成是事實上的解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繪畫開始了從再現向表現、從具像向抽象的轉變,這一轉變與攝影的發明有着緊密的聯繫。面對攝影如此逼真的再現,畫家必須放棄長久以來固守的再現的觀念,繪畫開始走上了不斷實驗的探索之路。“畫家尋求逃離攝影的陰影,而印象派便是首先發難者。”‘印象派之後,抽象派、立體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畫派紛紛挑起反叛現實主義傳統的大旗。然而,攝影對繪畫的改變並不僅僅是表現在對再現傳統的衝擊,作為一種視看方式,攝影向我們展示了觀看的多樣性,從靜態到動態、從宏觀到微觀、從實像到虛像等,攝影的發展使人們的視覺技術得以不斷提高,使人們的視覺經驗呈現出多種可能性,從而打破了長久以來統治西方的焦點透視或全景式的凝視方式。這種對傳統視覺方式的突破,徹底改變了西方繪畫所固守的傳統,帶來了繪畫創作的大變局。比如杜尚的《下樓的裸女》的創作,直接來自於連續攝影的影響。杜尚在他的訪談中坦言説,正是法國攝影家馬鋭伊的連續攝影啟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攝影不僅向我們展示着可見之物的豐富性,同時它也可以向我們展示出不可見之物的可能性。

攝影運用視像將這些幽深的經驗,感性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美國當代攝影家喬彼得・威金曾説:“為了要知道我是否真實地活着,我要使看不見的被看見!” .在這種積極的探索中,攝影向我們無限度地展示着人類觀看的多樣可能性,也向我們無限地展示着人類經驗的多樣可能性,同時也展示了人類藝術的無限多樣性,從根本上轉變了傳統的藝術審美觀念,真正打開了藝術的廣闊空間,衝破了壁壘森嚴的藝術界限。

一個多世紀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看到以攝影、電影、錄音、電視等機械複製技術為主的文化生產與傳播,己徹底改變了當代文化藝術的圖景。尤其是進入信息技術時代或後工業社會以來,數字信息處理技術在使傳統的攝影、電影、錄音、電視等不斷升級換代的同時,發明了電腦及互聯網,使機械複製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步入到了一個令人驚歎的高科技發展階段。這些巨大的變化,創造出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生存狀態,改變了人類的文化感知、文化體驗和文化想象的方法,同時也改變了人類文化價值的取向。在當代的文化理論界,法蘭克福學派側重於從文化生產方式上考察,將當代文化生產定義為“文化工業”;文化研究學者側重於從文化的傳播空間上考察,將當代文化描述成為“大眾文化”;後現代思想家側重於從文化價值向度上的考察,將當代的文化現想命名為“後現代文化”。這些指認、描述以及命名,都緊密圍繞着以“機械複製”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當代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而其中以視覺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與傳播顯然構成了當代文化構型的主要內容。

許多理論家認為當代文化已經成了一個“圖像時代”,從傳統的現代文化向後現代文化轉型的重要特徵就是文化的“視像的轉向”。進入現代攝影時代後,“畫面”早己不僅單單是繪畫的語言,而是電影、電視、攝影、繪畫等造型藝術門類的共同語言。比如法國電影中文藝片的電影鏡頭就以酷似油畫構圖和畫面著稱。

其實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創作都應該是藝術家主觀思想情感的體現。攝影作品本身其實就是攝影家藝術化生活的體現。攝影的出現使的歷史畫和風俗畫現在變成了報道攝影,而肖像畫變成了肖像攝影,還有風景畫變成了風景攝影。這對於繪畫的紀實功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其強烈的衝擊與顛覆。

參考文獻

[1]朱其。中國新聞攝影史[M].2007

[2]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