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2023年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9K

2023年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精品多篇

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 篇一

分析tcl併購阿爾卡特案例

班級:市場營銷1班姓名:周麗媛

摘要:本文采用結構化的系統分析方法,闡述了tcl品牌如何併購跨國企業阿爾卡特失敗的案例。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tcl手機業務及阿爾卡特企業的發展背景及其營銷策略,接着介紹了tcl併購阿爾卡特的背景,併購目的,以及合資後公司的盈利虧損情況。最後分析導致合資企業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衝突所致。

關鍵詞:併購跨國企業營銷策略文化衝突

公司相關介紹

(一)tcl背景介紹

tcl集團於1999年進入手機市場,2001年tcl手機銷售收入達21億元,利潤達到3.2億元,是其他所有國產手機盈利總和的兩倍多,2002年,tcl實際生產量為639萬台,手機實現銷售收入82億元,盈利超過10億元,收入增長263.3倍。世界排名僅次於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以絕對優勢超過所有國產品牌。

(二)tcl手機營銷策略

1.高端產品路線

今年來出現一個新名詞“山寨手機”,所謂山寨手機就是國產手機,為什麼叫山寨機,就是因為國產手機不具備一些進口品牌手機的高端技術。從而不能在手機行業佔有一席之地。據數據顯示,2007年,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四大洋品牌高高佔據着70.7%的市場份額,國產手機品牌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壓縮到不足市場的三成。按照國產手機市場的一般模式,應從低端產品做起,等到低端產品做好,再去開發高端產品。然而,tcl集團沒有附和這一戰略模式。在1999年進入手機市場後,tcl移動就主要開發價位在2000-3000元之間的產品。在主營高端產品的戰略導向下,2001年tcl售出150萬部手機,利潤超過3個億;而同期主要做低端市場的波導銷了300多萬部手機,利潤卻僅為7000萬。在2002年tcl銷售的手機中的90%是中高檔產品,由此搏得的利潤超過10億人民幣,遠遠勝出其它國產品牌。tcl以高端產品開拓手機市場。,不僅獲得豐厚利潤,還開拓了與國際品牌合作的機會。2.注重外觀,建立品牌特色

如果將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中佔一席之地,在一些大品牌都具有過硬的技術情況下,tcl手機外觀成了公司塑造產品差異的重心,tcl將產品外觀與一些文化相結合,使品牌外形更受大眾親睞。

3.營銷網路優勢

tcl集團作為一家綜合性企業一直以超前的理念和行動積極推動着營銷網絡的建設,使其網絡終端一直延伸到了城鄉結合部。目前tcl移動已建立起了以七大區為中心的、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市場銷售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形成。

二.阿爾卡特公司背景介紹

阿爾卡特公司創建於1898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阿爾卡特是電信系統和設備以及相關的電纜和部件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向其客户或僱員提供語音、數據和視頻應用阿爾卡特的業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擁有120,000名員工。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伙伴。阿爾卡特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2003年,阿爾卡特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125億歐元。

併購阿爾卡特

(一)併購背景

2004年4月26日,tcl宣佈與法國阿爾卡特正式簽訂了“股份認購協議”,雙方將組建一家合資企業t&a,從事手機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並將總部定在香港,這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首次與國際大公司聯手進軍手機業務。阿爾卡特公司及tcl通訊控股擬分別以現金或資產投入合資公司。其中,阿爾卡特公司擬以現金和全部手機業務相關資產、權益和債務合計45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5117萬元)投入合資公司,認購合資公司45%的股份;tcl通訊控股擬向合資公司投入5500萬歐元現金(約合人民幣55143萬元),認購合資公司55%的股份。合資公司的淨資產值將為1億歐元。2004年9月1日,tcl和阿爾卡特合資公司正式按協議運作;協議內容規定:阿爾卡特品牌與tcl合作期限為10年,從2004年9月1日起,頭7年免費使用阿爾卡特的手機品牌;7年後的三年交納淨銷售的1%的品牌費;合資公司將擁有阿爾卡特集團手機業務部門現有的手機專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並通過與阿爾卡特集團簽訂一系列協議,包括獲得對阿爾卡特商標、標誌、阿爾卡特多用途知識產權在手機設計、製造和銷售等方面的許可使用權。

(二)併購目的tcl公司的目的是在3-5年內,通過自身發展和兼併重組,建立起可以與世界級公司同場競技的國際競爭力。本次合資是實現進入國際化市場的一個關鍵步驟。本次合資中,阿爾卡特集團將向合資公司投入其現有手機業務已經擁有的全部知識產權,因此,合資公司將擁有自有知識產權,從而可能降低本公司手機業務的知識產權成本和費用,提高本公司手機業務的競爭力。通過與阿爾卡特集團合資,公司手機業務將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擴大規模,利用阿爾卡特集團在全球建立的品牌、手機營銷渠道和網絡,將本公司的手機產品推向世界,獲得國際化的形象,進入國際市場。利用阿爾卡特集團成熟的研發團隊,以提升本公司手機業務的聲譽和研發能力。過共同的研發安排,利用研發協同效應,降低研發費用和加快產品更新。

(三)銷售情況

併購前,tcl和阿爾卡特管理層就對合資公司經營狀況進行了分析,綜合當時的市場和產品研發情況,估計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虧損不大,然而事與願違,情況並不在想象發展之中,但沒有想到會出現如此大的虧損。據資料顯示tcl與阿爾卡特組建的t&a公司在2004年虧損竟然高達2.58億港元合3300萬美元。而在合併後的2004年,tcl國內手機銷售量下降了23.3%,毛利潤同比下降了58.6%,2005年的第一季度的虧損超過了tcl在彩電領域的合資企業tte的虧損。2005年的第三季度,tcl通訊的虧損額是4.6億港元,在前三個季度,tcl通訊淨虧損額達到16.01億港元,佔集團虧損總額的80%以上。2005年的5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tcl正式宣佈tcl將以換股形式收購阿爾卡特持有的45%的股份,至此,阿爾卡特正式宣佈推出t&a的經營與管理。按照雙方的協議,阿爾卡特出售後將承擔大約2.8億港元的資產縮水,折價幅度高達81%,對於tcl,阿爾卡特離開之後,它將獨自承擔4億元的虧損。此次合資企業的解體意味着tcl想使用阿爾卡特品牌來走入國際化市場的目標徹底落空。

(四)併購失敗分析

1.沒有客觀分析阿爾卡特公司財務狀況

實際上,在tcl併購阿爾卡特之前,阿爾卡特公司業績就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阿爾卡特在與tcl合資之前的三年半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01年虧損額達到26.65億元人名幣,揹負了鉅額的債務。阿爾卡特公司出售其手機業務給tcl,只是想甩掉這個包袱,尋找新的出路。這對tcl公司來説,無一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2.企業文化差異

因為阿爾卡特的文化背景與tcl背景的差異化,雙方在發展目標的價值追求有極大的差異。阿爾卡特的員工之前受過良好的教育,它注重的是管理的人性化,它為員工創造的是一

種相對輕鬆的工作環境,而tcl公司實行的是一種類似於軍事化的環境,他強調的是員工對企業的奉獻精神,該加班就加班,它決定的事情,員工必須馬上去做。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得阿爾卡特員工完全不能接受,導致員工陸續的辭職,人才的大量流失。員工的薪酬問題又將矛盾繼續升級,阿爾卡特員工之前一直享受的是穩定的高薪收入,這與法國的經濟與國情所決定。然而,tcl公司之前採用的是低薪加較高的提成的方式,這令阿爾卡特員工不滿,最終tcl對兩國員工採取了不同的薪酬方式,這又導致了國內員工的不滿,導致了國內員工的離職率上升。

3.營銷策略的失誤

tcl大規模地進軍海外需要將西學和中學融合到一起的人才。然而tcl缺乏這種通才型管理者,tcl管理者將國內的管理模式搬到了阿爾卡特公司,這根本就是行不通的。阿爾卡特公司注重的是市場開發,看重的是建設銷售渠道,銷售人員不直接做銷售渠道,而做市場分析,採用的是花錢請經銷商來銷售。tcl採用國內手機商的銷售方式,僱傭銷售人員去終端直接銷售,對銷售人員要求不高,待遇也不高,導致阿爾卡特公司銷售人員大量辭職。

四.總結

儘管國內企業併購海外企業看似能夠帶來無限的商機,然而由於企業文化差異所致,導致人才流失,整合員工失敗最終導致了企業併購的失敗。對tcl來説,它過於急促的收購阿爾卡特,沒有分析市場局勢。如果它在收購阿爾卡特之前有國際化的準備,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瞭解企業文化,並能可靠的解決文化差異,也許併購之行不會如此草草結束,它給那些併購海外企業的公司敲了警鐘。

參考文獻

李娜tcl與阿爾卡特聯姻

期志華tcl與阿爾卡特合資[w]通信世界

周立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必修課-跨文化整合[n]杭州日報

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 篇二

tcl併購湯姆遜——評李東昇的領導藝術

摘要:tcl併購湯姆遜公司是李東生作為領導者在公司國際化道路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本文以tcl併購湯姆遜為例,採用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運用領導相關理論對tcl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領導藝術進行分析和研究。關鍵詞:跨國併購 ;李東生;領導藝術

一 背景概況

(一)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於1981年,經歷了“電話機時代”、“彩電時代”、“多元化時代”、“國際化時代”四個階段。tcl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完全沒有國家資本投入的情況下,發展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有一定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業。

1995年底,tcl集團提出了創建世界級企業的目標。在2003年,tcl進一步明確了未來10年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規劃: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2010年達到1500億元,跨入極具競爭力的國際性大企業的行列。

(二)湯姆遜公司

法國湯姆遜公司是一家成立於1839 年的電子消費品生產企業,距今己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它是法國一家工業和科技並重的集團,業務涉及從內容製作、分發到接收的全過程,產品覆蓋視訊產品系列和數碼處理範圍。2001年,銷售收入達到105億歐元,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300 多名員工,是世界最大的電子消費產品供應商之一。

在同tcl合併前,湯姆遜公司已經具備年產470萬台電視機的能力,並佔有18%的北美市場和8%的歐洲市場,2002年銷售額達102億歐元。湯姆遜在彩電、彩管方面有34000種專利,在全球專利數量上僅次於ibm。然而歐洲電子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卻使得湯姆遜公司的日子逐漸不好過起來。湯姆遜公司在2001年消費電子領域的銷售額為65.41億歐元,2002年下降為54.44億歐元,2003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降3%,虧損800萬歐元,2003年湯姆遜的彩電業務虧損約為1.3億歐元。

(三)李東昇

tcl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1957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惠州 市。1982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無線電系。

李東昇曾任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技術員、車間副主任、業務經理。1985年任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1986年任廣東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主任,1990年任惠州市電子通訊總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兼團委書記。1993年初,擔任tcl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1996年底,李東昇出任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至今。

二 併購案綜述

(一)案例介紹

“湯姆遜這個機會對我們來説是惟一的。”在李東生看來,湯姆遜顯然是一個再理想不過的合作伙伴一有品牌、有生產線、有研發能力,它在北美和歐洲的產業結構很好,與tcl正好形成互補,百年湯姆遜在技術方面也有比較好的積累,它是全球擁有彩電技術專利最多的公司。在全球專利數量上僅次於ibm,每年專利費就坐收4億歐元。最難得的是,湯姆遜正在試圖轉型,退出家電製造領域。

只是湯姆遜意欲出售的彩電業務己經連續多年虧損,2003年的虧損總額高達1732億元人民幣。其北美品牌rca原本在大名鼎鼎的ge旗下,但傑克·韋爾奇後來還是將其轉賣給湯姆遜,操作難度可想而知。一旦併購後,原本手握一年淨利潤7個億的tcl,卻不得不背上了湯姆遜2003年在歐洲和北美高達17億元虧損的重負。

tcl集團當時聘請了摩根斯坦利為投資顧問,波士頓則為諮詢顧問,對於湯姆遜一案,摩根斯坦利持中性看法,而波士頓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其理由是成功概率不高。

這給了李東生極大的壓力,但他最後還是決定要做。他認為,湯姆遜項目對於tcl集團整個國際化進程而言,是很難得的機會,其帶來的綜合效應是純粹的財務數據分析無法完全體現的。更為重要的是,在成熟的歐美高端市場推出一個新品牌非常艱難,且對中國家電業壁壘重重,要想進入併購無疑是一條捷徑。tcl集團在2002年已嘗試着收購了施耐德。

2003年11月4日,tcl集團和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協議,宣佈全面合併重組雙方的彩電業務。

三 原因分析

(一)事實依據

1.財務狀況不佳

tcl集團的公告顯示,2005年上半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24.17億元,同比增長65%,但是同期的淨利潤卻虧損6.92億元,同比下降285.5%。直接導致tcl集團上半年虧損的是兩個合資公司一tte(tcl一湯姆遜電子)和t&a(tcl一爾卡特手機有限公司)。

2006年8月30日tcl發佈的中期年報顯示:受累於tcl多煤體歐洲業務的鉅額虧損,集團上半年淨虧損擴大至7.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9%。

2011年2月26日,tcl發佈2010年年報:全年營業收入518.70億元,其中銷售收入502.53億元,同比增長17.09%;實現淨利潤4.33億元,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7.96億元。同2003年tcl的國際化戰略1500億元相比,2010年營業收入518億顯然遠遠低於公司的戰略目標。2.技術制約

2004年在接受《新財經》採訪時,總裁、董事長李東生透露,未來影響tcl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國際化經營能力,一是核心技術能力和知識產權。李東生最為尷尬的還是核心技術能力的差距,他説“2003獲得美國專利局專利批准前十名的跨國公司中,平均專利超過100項,而tcl僅有26 項(向中國知識產權局申請獲准 的),其中大多數是實用新型專利,沒有能在代表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方面取得大突破,這是我們一定要加強的地方。”

tcl公司的發展目標與企業自身的技術積累相比,顯得過於宏大。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沒有自己的技術始終會受制於人。顯然,在併購湯姆遜彩電業務的過程中,tcl想通過兼併來提升公司的技術實力是過於樂觀了。3.企業文化差異

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人們在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共享價值觀、信念態度、制度和行為準則,它是一個組織特有的傳統和風尚造成的文化。李東生認為,文化整合是難以把握的命題。他的真切實感:“歐洲企業的許多經營理念及文化習慣,是中國人看不慣甚至牴觸的,但這並沒有影響歐洲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我們到人家的地盤上,絕不能奢望改變人家的企業文化,而要入鄉隨俗地適應它,最好能實現兩種文化精華的融合,雜交出更為精良的混血兒。”

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衝突是跨國併購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跨國併購文化衝突管理是跨國併購整合的關鍵。比如,湯姆遜崇尚的是產品的細節,而tcl認為在電視產業快速平板化的今天,產品更迭的速度非常重要。在產業落後時,中國企業首先想到“拿來主義”,而法國人追求的卻是一種藝術的浪漫。毫無疑問,tcl的國際化之路前期準備十分不足。當李東昇在兩年之後回顧tcl的國際化進程時,坦誠道:“我已不是開始的一種鋭氣,而是備感一種滄桑。” 4.外界評價

2007年7月4日,《福布斯》雜誌公佈了“中國上市公司最佳和最差老闆”榜單。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則排在“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闆“第六名。《福布斯》排名是針對a股中所有非國有上市公司,要求其首席執行官、總裁、總經理連續任職超過3年,排名依據為公司近3年間的業績、相對於同行業競爭對手的表現,同時考察在此期間高管領取的薪酬。可見,李東昇上榜是外界對其領導能力的質疑。

(二)理論依據 1.1領導者

美國著名領導學家約翰·考特爾在《變化的因素》一書中,對領導至少給出了三方面涵義的解釋:①建立目標和方向;②以既定的目標為中心,將工作人員組織、團結在一起;③鼓舞和推動他們朝既定的方向前進。①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李東生作為tcl的領導者在整個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是有着嚴重失誤的。

tcl長期以來形成的“投機”文化,是tcl鉅虧、股東利益受到嚴重損失的核心。tcl“大而空”的核心理念,企業內部沒有一個文化變革創新,建立一個新的企業文化和新的組織架構,來支持國際化進程。儘管李東昇認識到了這一點,高喊:“這是企業存亡的頭等大事”可是這並沒有得到員工的熱烈反響,依舊是曲高和寡。李東昇並不符合一個基本領導的要求,他所構建的企業文化沒有帶領 ① 於連濤 許國忠 張福金 等編著 《現代管理與領導藝術》11頁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企業職工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達成一致。從而沒有形成企業內部公認的核心價值觀,這也影響了tcl的國際化之路。1.2 領導者素質

華倫·本尼斯在《怎樣成為領導》一書中指出:儘管領導人在外貌、身材、性情各方面形形色色,但是他們都擁有下列共同的素質①具有指導思想和長遠目標②充滿激情③正直④贏得信任⑤求知慾和膽魄。在上述的領導者素質當中,李東生在贏得信任方面是有欠缺的。信任是領導者通過自身的努力爭取的。信任是同事和下屬給予的,沒有他們的信任,領導是無法執行自己的職能的。李東生在“鷹之重生”系列文章四中提到“每當看到曾胸懷抱負的年輕人失望地離開tcl,我都無比痛心。因此,我仍然要重提這個話題‘我們應該通過賽馬方式把優秀的人提拔上去,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人淘汰掉,而不是相反’”。2.戰略觀念

管理的戰略觀念,是指管理主體在管理實踐中從全局和長遠出發,對管理客體和管理過程進行總體規劃的管理觀念體系。②

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是戰略觀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科學的戰略,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能否取得預期效果,取決於管理主體是否樹立了戰略觀念,取決於已樹立的戰略觀念是否牢固、深刻。

對李東昇個人而言,tcl樹立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並不符合公司的客觀實際。無論是從企業自身規模還是當時湯姆遜的彩電部門經營情況都不是很好的時機。湯姆遜的彩電業務虧損多年,tcl接手無疑為企業發展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還原併購之初,李東昇承認:“憑着一種激情,一種衝動,一種義無反顧的拼搏精神。”可見tcl邁出國際化這一步時,戰略空泛化,“18扭虧國際併購業務”成了一句空談。3.領袖魅力型領導

②於連濤 許國忠 張福金 等編著 《現代管理與領導藝術》173頁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羅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是第一個思考領袖魅力型的研究人員。根據豪斯的領導魅力的領導理論,當下屬觀察到某些特定的行為時,會把它們歸因為英雄主義的或者是超乎尋常的領導能力。③

領袖魅力的關鍵特點:①願景規劃及清晰表達②個人冒險③環境敏感性④對下屬的敏感性⑤反傳統行為。從這幾個關鍵特點來判斷李東生的話,他應該被稱做領袖魅力型領導。

2004年,李東生再次獲得“cctv人物”。當時的獲獎感言是:“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要有自己的跨國公司,我們要成為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沒有敢於成為先烈的勇氣,就無法成為先驅。”④

國際化的戰略並沒有錯,中國企業蜕變成國際企業的道路並不平坦。因此,當tcl併購出現危機時李東生寫出《鷹的故事》系列文章。對tcl的困境勇敢的承擔了主要責任,並深感失職和內疚。同時,猛烈抨擊了小團體利益和一些關鍵崗位主管的不勝任,最終歸結為“我沒有果斷進行調整”。不管其動機如何但其敢於自我剖析的勇氣和魄力確實值得稱讚。李東生認為“這是建立一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

四 結語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無法迴避,中國企業只有順應全球化趨勢,具備全球化眼光,揚長避短,才能拓展生存空間。但面對成熟的國際市場,顯然中國的企業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tcl公司沒有成為中國企業的先驅,但在併購過程中所得到經驗是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學習的。

作為tcl的領導,李東生對於企業的發展困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感性化的看待企業成長髮展,造成了企業多年的徘徊,沒有很好解決內部問題。帶給我們的更多是企業文化變革的反思:①沒有堅決把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付諸行動,往往過多考慮企業業績和個人能力,容忍一些和企業核心價值觀不一致的言行存在,特別是對一些有較好經營業績的企業主管。②沒有堅決制止一些主管在一個 ③ 斯蒂芬·p·羅賓斯

蒂莫西·a·賈奇 著 李原

孫健敏 譯 《組織行為學(12版)》

364頁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④ 2004年cctv中國經濟人物頒獎典禮 小團體裏形成與集團價值觀不一致的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從而形成諸侯文化並不能予以克服,形成許多盤根錯節的小山頭和利益小團體,嚴重毒化了企業的組織氛圍,使一些正直而有才能的員工失去在企業的生存環境,許多沒有參與這種小團體的員工往往受到損害或失去發展機會。③對一些沒有能力承擔責任的管理幹部過分礙於情面,繼續讓他們身居高位。這種情況不但有礙於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新人的成長。《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企業的生命週期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的決定,開始一個更新的過程。我們必須把不良的習慣和傳統徹底拋棄,可能要放棄一些過往支持我們成功而今天已成為我們前進障礙的東西,使我們可以重新飛翔。這次蜕變是痛苦的,對企業,對全體員工,對我本人都一樣。但為了企業的生存,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場歷練!像鷹的蜕變一樣,重新開啟我們企業新的生命週期。⑤

李東生必須為tcl做出改變,“企業發展必須經過幾生幾死,只有經過生死考驗才能成為長青企業”。這是李東生髮自內心的原話。

⑤ 李東生 “鷹之重生”系列文章之一 一個關於鷹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p·羅賓斯、蒂莫西·a·賈奇 著。李原、孫健敏 譯 《組織行為學(12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 [2]於連濤、許國忠、張福金 等編著。《現代管理與領導藝術》.[m]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3] 集團面向戰略的企業文化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4] 併購湯姆遜案例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 李業、龐曉玲。在國際化道路上不斷邁進的tcl[j].國際經貿探索。2005.1:84—86 [6] 的沉淪[j].企業案例:23—24 [7] 尚言、萬山。十年又一代企業家宿命 李東生:不惑與大惑[j] advantage.2007.23—28 [8] 王增濤、莊貴軍、樊秀峯。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與分析框架:以tcl為例[j] 南開管理評論 第3期 2005 :88—94 [9] 李東生。鷹之重生[j].中國企業家。第4期。2006:90—92 [10] [年報]tcl 集團:2010年報告。中財網 2011.2

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 篇三

【摘要】:tcl併購湯姆遜公司是李東生作為領導者在公司國際化道路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本文以tcl併購湯姆遜為例,通過介紹兩公司的基本情況及各自併購的背景和動因,經歷的過程和風險,最後總結失敗的原因和應該吸取的教訓和經驗。

【關鍵詞】:跨國併購,文化融合,併購風險

【公司簡介】:

(一)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於1981年,經歷了“電話機時代”、“彩電時代”、“多元化時代”、“國際化時代”四個階段。tcl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完全沒有國家資本投入的情況下,發展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有一定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業。

1995年底,tcl集團提出了創建世界級企業的目標。在2003年,tcl進一步明確了未來10年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規劃: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2010年達到1500億元,跨入極具競爭力的國際性大企業的行列。

(二)湯姆遜公司

法國湯姆遜公司是一家成立於1839 年的電子消費品生產企業,距今己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它是法國一家工業和科技並重的集團,業務涉及從內容製作、分發到接收的全過程,產品覆蓋視訊產品系列和數碼處理範圍。2001年,銷售收入達到105億歐元,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7300 多名員工,是世界最大的電子消費產品供應商之一。

在同tcl合併前,湯姆遜公司已經具備年產470萬台電視機的能力,並佔有18%的北美市場和8%的歐洲市場,2002年銷售額達102億歐元。湯姆遜在彩電、彩管方面有34000種專利,在全球專利數量上僅次於ibm。然而歐洲電子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卻使得湯姆遜公司的日子逐漸不好過起來。湯姆遜公司在2001年消費電子領域的銷售額為65.41億歐元,2002年下降為54.44億歐元,2003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降3%,虧損800萬歐元,2003年湯姆遜的彩電業務虧損約為1.3億歐元。【併購的背景及原因】

(一)tcl併購湯姆遜彩電部門的背景及動因

在競爭白熱化、利潤下滑、歐美市場受阻的形勢下,tcl集團詳細規劃了未來的發展戰略。在tcl看來,採用國外代理商的力量,對企業而言,風險較小,但掌握不了目標市場的主動權,也無法及時跟進市場變化,拓展新的市場;而採用海爾集團的漸進式的“自我擴張型”國際化道路穩則穩矣,但時不我待;在歐美市場推廣一個全新的中國品牌,成本太高,風險也比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而歐美市場比較成熟,格局基本已經確定,接受一個品牌空間不是很大,打自己的品牌意味着要在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中擠出一塊份額,難度很大;同時為了繞歐美市場的貿易壁壘,併購歐美知名品牌對當時的tcl是一個最佳的選擇。而當時的湯姆遜已經找過幾個公司洽談,其中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的一些企業,但是談了一年左右都沒有結果。後來tcl通過摩根丹利知道了湯姆遜的出售意願。湯姆遜 的品牌優勢,技術積累及銷售渠道對當時急於尋求海外突破的tcl來講,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湯姆遜合資出售彩電部門的背景及動因

1978年,通用電氣將其處於虧損狀態的電視業務賣給法國湯姆遜集團,同時獲得了湯姆遜的醫療系統事業。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經營,湯姆遜不但沒有把這一龐大體系扭虧為盈,反倒成為湯姆遜全球拓展業務的報復。對於一個有着龐大彩電基業的湯姆遜而言,轉型無疑是非常痛苦的,如何把這個轉型的代價減到最小,是他們最為關切的,因此最佳的結局就是找一家穩定而優秀的合作伙伴,將彩電與dvd業務全面打包出去,在能夠繼續盈利的同時,讓公司能夠有精力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一年的尋尋覓覓無果後tcl的合資併購意向對湯姆遜來説無意識一個契機,可以甩掉一直虧損的彩電包袱。tcl已經是當時中國彩電龍頭,與tcl合作,湯姆遜可直接享受到低成本優勢及進入中國市場,而不需從頭再來,進而可以節省時間與精力,直接獲利。彩管一隻是湯姆遜的傳統強項,尤其是在大屏幕及超大屏幕彩管方面,它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商,與後續合資公司的合作無疑會使湯姆遜從中得利並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與tcl的合作有可能拓展到彩電業務之外的領域;tcl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來幫他打開市場聲譽和政府關係等層面的局面。【tcl跨國併購的歷程】

tcl開始與湯姆遜進行漫長的談判。最初湯姆遜要求以現金流折算,按照當時的匯率,湯姆遜的電視業務淨資產為1.7億歐元,tcl的淨資產為2億歐元。這樣的話,湯姆遜在合資公司內不用進行任何投資。而tcl方面提出的算法是,對未來36個月盈利做一個評估,以這個評估的價值來估算雙方進入這個公司資產的價值。説服對方後,湯姆遜投入9000萬作為補償,其中7000萬以知識產權方式兑現,另有2000萬的現金。

但後來公佈的2003年湯姆遜的彩電業務虧損很大,於是李東生要求湯姆遜再支付重組費用5000萬歐元。最終達成的方案就是,湯姆遜在合資公司內投入資源總價值超過3億歐元,獲得tte的33%股份。雙方持續不斷糾纏的談判,一直持續到簽約前一天晚上的凌晨3點,雙方最終達成一致。【tcl跨國併購的風險】

(一)、成本風險

tcl在併購過程中,輸血過大,資金陷入短缺,加之在國外生產使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喪失,tcl在併購過程中的成本風險很大。(二)財務風險

tcl預期過高,但實際上並沒有達成,沒有做提前的壞準備,財務虧損嚴重時,不能及時處理,而陷入財務困境

(三)技術風險

高端技術仍然掌握在法國公司手裏,並沒有放到合資公司裏。

總之,tcl的這些潛在併購風險,成為了導致它併購失敗的一部分原因。這些風險沒有提前使風險最小化或得到好的預防,發生後也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處理。這是併購之前的考慮不周、不詳。最後的併購失敗,無疑與這些風險相關。

【tcl 跨國併購績效】

公司2003年報告顯示,公司主營業務銷售比上年增長了28%,淨利潤比上年增長34%。其中家電一項的銷售收入就增長了131%,海外家電銷售收入20.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4%。

隨着tcl跨國併購步伐的加快,公司運營出現了問題。進入2005年,tcl集團宣佈其2004年的淨利潤減少了一半,並告之2005年的情況也不太可能轉變。同期的淨利潤虧損6.92億元,同比下降285.5%。對此,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公司實現盈利的難度比原來預期的更大。

【併購失敗的原因分析】

1、兩者在組織文化方面融合困難。由於東西方的企業管理文化方面的差異,tcl整合湯姆遜彩電業務的努力只停留在整體採購來節約成本等方面,協同效應並不明顯,國產品牌的低成本製造優勢帶來的低價格競爭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2、技術走向判斷失誤。tcl期待從湯姆遜獲得的dlp技術能使tcl走向技術領先優勢,但後來證明競爭力並不能夠像lcd(液晶電視)後期那樣快速發展,tcl對技術、市場走向判斷失誤,也帶來了後續供應鏈不足以支撐液晶電視營銷模式的困境。

3、人才儲備的不足及流失。湯姆遜的高管在合資之後兩三年內都陸陸續續離開了,有些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離開的,有些事沒做出業績被更換的,但是,於此時,tcl自己 的團隊卻沒有能夠很快地培養起來,團隊能力沒有在短時間快速提高,導致整個過程比較失敗。

4、銷售渠道問題。按照合資公司成立之時的協議,tte只負責電視機的製造,而湯姆遜則負責“rca”、“湯姆遜thomson”以及“施耐德”品牌電視機在北美及歐洲的營銷活動,這項條款可以説是相當失敗的,銷售渠道不控制在自己手中,這樣對銷售數量、人力成本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果不其然,在tte成立5個月左右的時間裏,歐美利潤中心則出現了1.43億元的虧損,歐洲“thomson”品牌彩電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到6%,而北美”rca“品牌的彩電市場佔有率也降到7.8%,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重新協商,湯姆遜願意交出手中的歐美營銷大權以便tte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tcl併購失敗的啟示】

(一)帶給我們的經驗:

1.通過併購改變全球產業格局,並獲得了突破全球市場、技術和供應鏈的機會;2.藉此提升全球知名度;3.併購衰弱品牌值得反思。

(二)給我們的啟示:

1.設立一個部門專門負責企業併購

2.規模不大的併購目標有利於消化和吸收 3.併購前充分的調研,詳細的併購計劃 4.選擇企業文化與本企業文化相近的企業

【tcl合資併購湯姆遜的收穫】

作為中國海外併購的先行者,tcl的每一步,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中國公司的一筆真正財富。國際化不會立竿見影,最忌諱急功近利,它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對於胸懷夢想的企業家來説,跨國之路永遠混合着誘惑與挑戰。就像一片鋪滿鮮花的地雷陣,走過這趟跨國併購的先驅之旅,李東生國際化的初衷不改,談起這段旅程,他説:“你現在再讓我選擇一次會不會做,我會很平靜的給你説,我還會決定做這個項目。做這個項目從戰略上是對的,但是如果有機會給我再做一遍的話,我可能比今天做的更好一些。”

【參考文獻】

(1)集團面向戰略的企業文化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的沉淪[j].企業案例:23—24(3)李東生。鷹之重生[j].中國企業家。第4期。2006:90—92(4)[年報]tcl 集團:2010年報告。中財網 2011.2

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 篇四

公司併購及案例分析

班級:機械1102班 姓名: 温 晨 暉 序號: 61號

福建工程學院

併購已成為企業迅速擴張和企業家迅速增長財富的重要手段,因此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都上演着許多撲朔迷離的資本傳奇故事。有人為之自豪與狂歡,有人 沮喪和懊惱。中國企業家及其企業也開始嚐到其中的美妙與苦澀。併購也在迅速改變全球產業格局,並引起各國政府高度警惕。併購近來表現出的更大魅力是,史無前例地影響着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和商業思想,並在不斷加快這一認知和實踐進程。併購使企業綜合競爭力被迫迅速提升,行業品牌集中度迅速加大,企業經營技能迅速攀升。中國與世界正一同進入併購時代。下面就關於tcl併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為案例來分析下,從中吸取教訓!

歷史背景:

法國湯姆遜公司是彩電的鼻祖,是全球擁有彩電專利最多的企業——超過3.4萬項。湯姆遜在歐洲,北美地區擁有成熟的銷售網絡,是時,在這兩個地區,湯姆遜公司一年又近10億美元的銷售額。但是在2003年往前推幾年,湯姆遜公司連續虧損,到2003年的時候虧損額已經達到17.82億元,是法國企業中屬於衰弱型的企業。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於1981年,是一家從事家電、信息、通訊、電工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集技、工、貿為一體的特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tcl集團現已形成了王牌彩電為代表的家電、通訊、信息、電工四大產品系列,並開始實施以王牌彩電為龍頭的音頻產品和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通信終端產品的發展來拉動企業增長的戰略。tcl集團屬於正在成長的企業,在2003年已經年淨利潤7億元。

分析:

2003年由於tcl集團的不斷壯大,中國內陸的市場已經無法滿足tcl集團了發展需求。tcl集團想打開歐美市場,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企業。是時,法國的湯姆遜公司引起了李東生的高度關注。湯姆遜公司是名聞全球的彩電業公司。如果能併購名聞全球彩電業的湯姆遜公司,對於tcl來説得到的不僅是彩電領域技術創新方面的提高,還可以通過湯姆遜公司在北美、墨西哥、歐盟的市場,避開歐美市場對中國電子產品設置的貿易壁壘。所以,當湯姆遜公司向tcl伸出橄欖枝的時候,對於李東生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天賜的禮物。

此時的湯姆遜處於虧損狀態,倘若被tcl併購的話,對自己也是很有利的。為穩妥起見,tcl不惜重金聘請波士頓投資諮詢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和安永會計事務所進行投資審核和評估。這些機構都是全世界頂級的專業服務公司。但就在即將簽約的10天前,tcl發現了對方一個3000萬美元的財務缺口。直覺告訴李東生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但是在當時的情景下,很難馬上查清楚,而且,雙方的合作還驚動了兩國的領導人。對方很着急,反饋回意見説,還是按時間籤吧,為此,它承諾給tci一個額外的補償。當對方提出經濟補償時,李東生為之心動,因為對於一個股權置換的併購來説,湯姆遜把資產放進來,tcl給它股權,這意味着併購湯姆遜,tcl不但沒花一分錢,反而還拿到一筆現金收入。而且併購湯姆遜公司,是李東生產業佈局的一部分,他夢寐以求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營即將實現。事實上,在此之前,李東生心裏十分清楚,tcl要併購的湯姆遜是一家年虧損額達1.3億歐元的老企業。但歐美的市場潛力對李東生充滿誘惑,對於他來説打不進歐洲和美國,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經營。儘管意識到風險的存在,但tcl急於征服世界的慾望沖淡了這一切。2004年8月,福建工程學院

五星紅旗在湯姆遜歐洲總部升起,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tcl-湯姆遜合資公司成立,看到這些,李東生激動的流淚。

併購後,2004年平板電視出現,由於湯姆遜—tcl公司生產的還是傳統的顯像管電視,所以在銷售方面連年虧損,導致tcl公司在中國內陸的產業也受到很大的衝擊。這是併購失敗的一大原因。另外還有其他重要原因。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坦言:“整合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文化整合的成功。”對於tcl併購湯姆遜失敗的結果,究其原因,有戰略、營銷、人員配置等方面的失誤,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的衝突。

一、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閒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着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二是薪酬制度的變動導致法國基層員工滿意度驟減。tcl文化一向鼓勵的內部企業家精神,在合資公司遭遇挑戰。tcl高管的用人標準是,具有企業家精神、敢於冒險的人。

二、內部企業家精神受質疑。tcl文化一向鼓勵的內部企業家精神,在合資公司遭遇挑戰。tcl高管的用人標準是,具有企業家精神、敢於冒險的人。而湯姆遜希望企業領導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理論學識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認為tcl指派的大量“內部企業家”獨斷專橫,像個“土皇帝”。因此帶着明顯的tcl文化特徵的新領導層無法在法國員工面前樹立權威。這樣的後果是:一方面當中方管理者按照tcl的方式發號施令時,大量法國員工選擇離職;另一方面,中方管理人員開展工作及其困難,導致了忠誠度下降和離職率的上升。

另外這期間tcl集團又併購一家法國的手機公司,在併購前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的評估,所以造成很大的損失,加大了這兩次併購的難度,使這兩次併購註定失敗!

結論:可以説tcl併購湯姆遜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失敗典型案例,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下教訓:

一、作為中國海外併購的先行者,tcl的每一步,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中國公司的一筆真正財富。國際化不會立竿見影,最忌諱急功近利,它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二、在做什麼事前,很有必要請專業人士進行風險評估,避免兩頭受難。

三、在作出併購決定前必須考慮到企業文化不同的差異帶來的後果,必須儘快調整企業文化。

福建工程學院

tcl併購湯姆遜案例分析論文 篇五

tcl併購失敗案例分析資料

併購是一項富有風險的活動,實際上多數併購都以失敗收場。在西方成熟市場中,併購消息的宣佈往往伴隨着主並方股價的下跌,就是市場對公司捲入風險性比較高的收購事件而對公司價值進行重估。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指出,公司收購不僅僅只是一種財務活動,只有收購後能對公司進行整合發展,在業務上取得成功,才是一個成功的收購,否則,只是在財務上的操作和在行政上的捆綁,將導致業務和財務上的雙重失敗。

tcl的海外併購,就是沒有控制好併購中的風險,從而導致併購失敗的典型案例。tcl在2004年收購了法國湯姆遜的電視機業務,認為電視機行業的技術和製造在中國具有很大的優勢,全球的電視大都產自於中國。因此,tcl併購歐洲的電視機企業,按理應該具有以強並弱的優勢,並能利用對方的歐美品牌和順暢的營銷渠道,繞過進出口中的貿易壁壘和關税,這非常符合傳統的併購原理,因此在併購前受到大多數人的看好,併購消息也引起股價的上漲。但是,tcl併購後卻問題迭出。現在看來,tcl併購的失敗,在於其未能對併購中的風險認真分析,在併購的實施中和之後的整合中,未能對風險進行認真管理,最終風險因素集中大爆發,導致局面失控,併購只得以申請清算收場。tcl因此也元氣大傷。

1.企業併購中的風險源分析

從理論上看,併購中的風險源主要存在於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個是戰略風險。企業戰略的核心在於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確定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沒有一個適用所有公司的最好戰略。每個公司必須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財務狀況、市場地位及機會和資源,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併購戰略。錯誤的併購戰略將從根本上導致併購的失敗,並可能危及企業的生存。不正確的收購標準、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不完整性,都可能導致併購方低估併購成本,過高估計併購收益,由此造成收益-成本分析的失誤,產生風險。

第二個是信息風險。併購方在實施併購前,必須對目標企業的歷史、財務狀況、市場狀況、經營成果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詳細地調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目標企業的未來情況做出準確預測,以此來確定併購的收益。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目標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可能向併購方提供虛假信息。併購方若認同不能識破虛假信息,就會做出錯誤決策,增加併購風險。

第三個是法律風險。針對企業的併購行為,各國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規,往往增加併購成本而提高併購難度。如果沒有對併購法律進行認真研究,往往陷入繁雜的法律糾紛中,大大降低併購後所獲取的商業利潤,破壞企業的社會形象。

第四個是政府幹預風險。政府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增加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就會遵循“優幫劣,強管弱,富助貧”的原則,重點放在職工安置及其福利保障等社會問題上。從而導致併購活動偏離了實現企業資產最優組合的目標,為併購後企業的經營活動種下苦果。另外,政府往往為了國家的安全,對一些重要的公司併購進行干預。如美國一些議員曾以國家安全理由,要求政府禁止聯想對ibm公司pc機事業部的併購。境外資本對我國上市公司徐州重工的併購,也因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而被政府叫停。

第五個是併購欺詐風險。由於併購法律法規不健全,併購程序不規範,一些不法之徒趁機欺詐牟利。在併購實踐中,以併購之名行騙的類型有:以分期付款為誘餌,先簽訂併購協議,辦理資產的產權轉移手續,然後再將資產抵押,質押貸款,爾後拒不支付,甚至遠走高飛,致使被併購方債權懸空,這是併購方慣用的欺騙伎倆之一。

第六個是財務風險。在併購過程中,併購方面臨的財務風險一般有以下兩種:一是融資風險。併購需要大量資金,企業要採用不同的方式籌集資金。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資金能否按時足量到位、融資方式是否適應併購動機、現金支付是否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槓桿收購的償債風險等。二是流動性風險。企業併購後由於支出大量現金,債務負擔過重,導致現金短缺,並缺乏短期融資,會導致無法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採用現金支付方式併購企業,流動性風險表現尤為突出。財務風險在企業併購風險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企業支付困難,或者企業破產。

第七個是整合風險。在併購方在併購完成後,可能無法使合併後的兩個企業產生經營協同效應、財務協同效應和市場份額效應,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和經濟共享互補。另外,文化整合方面也存在比較大的風險。不同的企業有着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完成併購後,由於併購方和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存在差異,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消極後果。這需要新集團對企業文化進行有效整合。如果整合不成功,不僅會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還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後果。

2.tcl併購情況分析

2004年的tcl似乎處於顛峯位置,其併購法國湯姆遜的電視機業務的行為,也是基於當時公司所面臨的各種形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財務狀況良好。2003年tcl公司按照零售額的排名為全國第二位,其優勢更體現在利潤指標上:根據tcl國際2003年年報,彩電業務的盈利為5億元左右,在單位營業費用、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方面均佔據絕對優勢。第二,海外銷售艱難。沒有加入wto時,中國彩電已經失去了歐洲市場。2004年4月13日,美國商務部公佈了中國彩電反傾銷案的終裁結果,tcl被裁定傾銷税率為22.36%,這無疑意味着渠道之失。

第三,國內市場飽和。在中國國內市場中,有強大的本土對手長虹、海爾、海信、康佳以及國外巨頭索尼、三星、lg,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國內的彩電市場城市人均保有量已經達到了75%。

在彩電方面,tcl首選是和飛利浦合併,遭到拒絕後,湯姆遜找上門來,主動提出了合作的意象,雙方一拍即合。tcl完成了和湯姆遜的合資。

2004年tcl併購湯姆遜彩電業務時,湯姆遜彩電業務最大虧損源是北美市場,旗下rca品牌彩電2004年在北美市場虧損達1.4億美元,而同期湯姆遜歐洲業務僅虧損幾百萬美元,這使tcl集團將精兵強將和絕大部分資源都用以北美扭虧。2004年收購完成之後,tcl迅速向北美地區派駐工作組開展大規模重組。2006年上半年,收購後的rca品牌在北美彩電市場佔有率更是上升至10%以上,同比大幅減虧1500萬美元,第四季度扭虧為盈。

tcl雖在北美取得階段性成果,卻沒想到在歐洲市場一敗塗地。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歐洲彩電市場環境突然劇烈變化。平板電視取代傳統crt電視的速度驚人,到2006年上半年歐洲平板電視銷售額已佔彩電市場總銷售額79%。但面對劇變,tcl在歐洲市場卻無法迅速調整產品結構,最終付出了沉重代價,上半年便虧損7.63億元人民幣。

大規模的併購使tcl陷入了困境。痛定思痛之後,tcl集團終於決定放棄重組之路,宣佈其歐洲彩電業務破產。2007年5月25日,tcl宣佈將終止對歐洲彩電業務重組,清算原歐洲業務的主要運營實體tte(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歐洲公司。2007年5月31日,重新算賬後,由於對tcl多媒體採用會計清算假設進行編制,tcl集團2006年報合併淨虧損為18.40億元,較4月30日公告的採用“持續經營”假設編制的年報數據減少虧損約9200萬元。經審計後,tcl多媒體2006年全年收入291.9億港幣,淨虧損25億港幣。2007年1季度收入50.2億港幣,淨虧損6700萬港幣,同比減虧52%。清算歐洲業務,讓tcl在賬面上獲得了輕鬆。

導致tcl併購失敗的風險因素分析

從tcl併購案來看,tcl併購的失敗,應該是在以下幾個風險源失控所引致。

沒有控制好戰略方面的風險

在選擇併購對象時,tcl沒有選取不僅有發展前景而且有實實在在造血能力的企業。tcl的制定戰略時,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背景:彩電領域從2003年開始,正在經歷一場重大的產業升級,液晶、等離子新一代顯示技術正以超出預期的速度蠶食傳統的crt的市場份額,因此tcl以巨大代價所獲得的crt彩電領域的霸主地位的含金量就被大打折扣。瞬間的市場鉅變,使tcl沒有時間賺取足夠的利潤來彌補併購的鉅額成本。即便tcl能在18個月內完成整合,到時tcl擁有的也只是更為過時的技術和仍需談判的銷售渠道。tcl的收購決策,現在看來帶有急功冒進的烙印。

(二)沒有控制好法律風險

tcl在國內受到當地政府的鼎立支持和細心呵護,法律的天平似乎總向他們傾斜。然而到了國外,法律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歐盟用工的法律非常嚴格,裁員要在半年以前打招呼,要把裁員從頭到尾梳理得特別清楚才能開始行動,在法國,要裁減一名員工需要提前半年通知,還需至少拿出150萬歐元來安排後事。這令tcl目瞪口呆措手不及。tcl只有在花巨資回購股份甩掉宂員包袱後,才獲得重新發展的機會。

(三)財務風險失控

縱觀tcl的收購業務,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被收購的資產都存在較大債務問題和經營管理缺陷。如果能夠合理地整合業務,融入tcl預設的收益模式,則盈利尚屬可能。否則,集團現金流出現危機就在所難免了。按照併購合約,tcl要持續的接受合併期內湯姆遜的虧損,這使tcl承受了巨大的財務風險。湯姆遜彩電業務2003年虧損以人民幣計達17.32億元,要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觀,殊非易事。在併購後,tcl通訊控股的行政支出大為增加,由併購前的2003年的1.46億港元猛增為2004年的4.43億港元。根據tcl集團2005年前三季度財報,tcl虧損總額高達11.39億元,主要虧損來源為集團併購的法國湯姆遜、阿爾卡特資產,為了彌補這一財務黑洞,tcl早已於2005年11月11日將原本用於“2.4ghz數字無線語音及數據網項目”、“半導體制冷系統技 術開發”及“用於兼併收購”的總計9.45億 元資金,全部用來補充流動資金。2005年12月10日,tcl又將集團中贏利能力強的tcl國際電工和tcl智能樓宇出售,以讓集團的最終年報更容易為投資者接受。

(四)整合風險失控

tcl事後承認,海外併購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能力的跨國管理人才,從而使收購後的整合願望落空,並且產生了鉅額虧損。tcl收購的失敗,首先就表現在文化整合的失敗。由於雙方的思維相差較大,海外收購的合資公司成立後很長的一段時期,雙方仍存在溝通協調的障礙,運作不夠順暢。tcl仍然按照在國內的慣例行事,導致法國方面的原有員工,不配合tcl的管理指令,顯得非常混亂。一部分法國方面的原有員工離職,剩餘員工的不配合導致tcl對合資公司基本失控,生產無法轉移到成本低廉的中國大陸生產,tcl也對生產成本和銷售運營成本失去控制,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管理、生產和營銷方面的衝突,為tcl帶來了沉重的負擔。tcl整合湯姆遜彩電的努力,只收到了整體採購節約成本的效果,經營協同和財務協同效應並不明顯。巨大的整合成本超出了tcl的預期,致使tcl的現金流不斷流失。

4.如何有效地管理併購中的風險

併購過程比較複雜,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收購企業要面對許多不可預期的風險。筆者認為,企業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以有效地進行併購風險管理。

謹慎制定併購戰略

企業在指定併購戰略時,注意達到以下幾個戰略目標: 一是確定目標企業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規劃和願景; 二是明確企業對併購的風險承受能力;三是儘量在企業處於優勢的行業中挑選目標; 四是明確目標企業的具體價值; 五是明確雙方併購後產生經營、技術協同作用的基礎。

深入考量利益相關方面對併購的反應及影響

企業之間的併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任何影響併購交易的事件、機構和人事等都要考慮,爭取與目標企業有商業往來企業和與目標企業有競爭的企業的支持配合。廣泛的社會支持有助於企業成功併購,減少企業併購中所面臨的風險。有效借用專業機構的力量

專業服務機構在併購中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併購服務機構充當參謀的角色,可為企業的併購提供合理的建議。專業服務機構主要包括: 投資銀行,依靠投資銀行的專業化信息諮詢和併購策劃,完成企業產權的兼併和收購。投資銀行幫助買方以最優方式、最低價格收購最合適的目標企業; 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併購中的審計和資產評估工作,為併購價格的確定提供基礎資料;律師事務所,幫助企業完成併購成交與法律確認的一系列程序,包括簽訂併購協議或合同,監督執行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協助做好債權債務的移交工作,進行產權變更登記以及對外公告,減低併購中的法律風險。

保持充足的財務安全邊際

企業在籌資的時機、規模和籌資組合上要充分考慮經營要求和安全。首先,採用正確的方法預測併購活動所需要的資金,根據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確定合理的融資額。其次,選擇適當的籌資方式。最常用的籌資方式有自由資金、發行股票、配股和增發新股,還可利用發行債券、貸款等債務籌資方式。最後,採取及時行動,保證併購資金的供給。對於近幾年興起的槓桿收購,只有在目標企業具有穩定的現金流量、良好的資本結構、較大的成本降低空間、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前提下才可施行。

(五)大力做好併購整合

併購整合不僅是併購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併購中的難點。首先要做好雙方的文化整合,將併購企業與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對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間的差別,確定文化整合的重點,努力尋找雙方文化的契合點,促進雙方的文化認同和適應。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併購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目標企業的資產,更重要的是要獲得人才。併購後企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任人為賢的原則,加強與員工的溝通,進行恰當的職位調整,設計有效的薪酬制度,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其次,要加強對併購雙方的生產資源、資金流量和銷售渠道的管理,節省採購成本,最終成功地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