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過秦論文言文翻譯(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4K

過秦論文言文翻譯(新版多篇)

作者簡介 篇一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於世人。後見用於漢文帝,力主改革,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因當時長沙王不受文帝寵愛,故有被貶之意)。後改任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而死,自傷無狀,憂憤而死。

賈誼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代表作有《過秦論》《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其中《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批評時政之作,對後世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説,賈誼的文章“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七篇,被貶長沙途中渡湘水時作《吊屈原賦》以自喻。謫居長沙三年,作《鵩鳥賦》,假辭賦之要,抒憂國之情。其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劉向編為《新書》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輯有《賈長沙集》,今人輯有《賈誼集》。

《過秦論》的中心論點 篇二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本文通篇採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翻譯: 篇三

秦孝公佔據着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衞着來窺伺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併吞天下的野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經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佔領非常重要的地區。

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縱之約,使秦的連橫之策離散,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的部隊。因此,六國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

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着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富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來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吞併東西二週,消滅各個諸侯國,登上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頭,頸上捆着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秦的下級官吏。

秦始皇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衞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裏;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着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在咸陽集中它們,銷燬刀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着華山當作城池,就着黃河當作護城河,憑藉着高聳的華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衞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鋭的士卒拿着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裏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着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户、用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是下底層一類的人,是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頓那樣的富有。

他在戍卒的隊伍中躋身,從田野間突然突然興起,率領着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着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折斷樹枝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紛紛響應聚集,許多人都揹着糧食,如影隨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義,消滅了秦王朝。 況且那天下並非很小,很衰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

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沒有比鈎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陳涉的謀略,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着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地以及東西南北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一個戍卒發難國家就滅亡了,皇子皇孫都在人家手裏死去,被天下人恥笑,為什麼呢?是不施行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不同。

翻譯 篇四

上篇

秦孝公佔據着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衞着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佔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宏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的部隊。在這時,六國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着割地來XX。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睏乏而XX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頭,頸上捆着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衞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裏;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着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燬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着高聳的華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衞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鋭的士卒,拿着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裏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着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户、草繩做户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着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着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揹着糧食,如影隨形地跟着。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也不比鈎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着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裏,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中篇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麼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XX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説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捱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説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税,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詐,XX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税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XX。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説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下篇

秦朝兼併了諸侯,崤山以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築渡口關隘,佔據着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着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着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橫行天下。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橋樑封鎖不住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於是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憑着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秦君之間互相不信任,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説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作戰,為他們打開關塞,結果崤山以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併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衞在那裏。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並沒德高望眾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説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睏,來指揮東方諸侯新建的各國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可是他們尊貴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在覆亡前夕沒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XX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並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於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説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着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説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XX,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

俗話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鑑)。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瞭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捨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譯文 篇五

秦孝公憑據崤山和函谷關那樣險固的關隘,又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窺探東周王朝的虛實,懷有席捲天下、包舉四方、囊括四海、吞併八荒之地的野心。這時,商鞅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規制度,鼓勵農民種田和織布,修造防守和進攻的武器裝備;對外推行連橫政策,使諸侯之間互相爭鬥。於是,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王繼承祖上的事業,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併了漢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東面佔據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勢險要的州郡。諸侯們很害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在這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君子都聰明、忠誠、講信用,對人寬厚而友愛,尊重賢士,相約用合縱來離散秦國的連橫,聯合了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衞國、中山國的兵力。於是,東方六國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這班人替他們出謀獻策,有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班人替他們互通消息,有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班人替他們統帥軍隊,常常以十倍於秦的土地做後方,率領萬大軍,逼臨函谷關進攻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入境,但九國的將士徘徊猶豫,結果逃之夭夭而不敢進擊。秦國既未丟失土地、又不化費兵力,而各諸侯國已陷入了困境。於是合縱離散,盟約解除,各國爭着割讓土地去討好秦國。秦國有餘力控制並利用各國諸侯的弱點,追逐逃亡、失敗的各國士兵,被殺的人多達百萬,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秦國乘着勝利的機會,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國的河山,迫使強國請求投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在位的時間短,國家沒有重大的戰事。到了秦始皇,他繼承了六世祖先積聚的功業,揮動長鞭統治天下,吞併了周王朝,又滅亡了六國諸侯,終於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統治了天下四方,手執棍棒鞭撻天下百姓,威震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設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頭、把繩索套在脖頸上前來投降,聽命於秦朝的官吏。於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以防守邊境,把匈奴擊退了七百多裏。匈奴人不敢再南下放馬,士兵也不敢挑起戰事報仇。

於是,秦始皇完全廢除前代君王治國的原則,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無知。又毀壞六國的名城,殺害六國的豪傑俊才,收集全國的兵器聚集到咸陽,銷燬鋒刃而鑄成鐘鼓,又製作十二個銅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然後據守華山以為咸陽的城牆,憑藉黃河作為護城河,據守着億丈高的城牆,下臨深不可測的護城河,以為這樣就固若金湯了。又派遣良將手持硬弓,駐守要害之處,派遣忠實的大臣率領精鋭的士兵,手執鋭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天下已經安定了,秦始皇的心裏,自以為關中地勢的堅固,就象千里銅牆鐵壁,真是子孫後代稱帝萬世的基業。

秦始皇死後,他的餘威還波及偏遠地區。然而,陳涉,這位用破甕作窗、用繩子拴着門板人家的子弟,卑賤的農夫,後來是謫罰戍邊的士卒,才能不及一般人,又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陶朱公、猗頓的富有,置身於士卒之間,卻崛起於行伍之中,率領疲憊散亂的士兵,統領着數百人的隊伍,輾轉推進,攻打秦朝。他們斬斷樹木作兵器,撐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象雲集般匯聚,象回聲般響應,身背糧食如影隨身般地跟從陳涉,於是,殽山以東的豪傑英俊就一齊起來消滅秦王朝了。

至於秦朝的天下,並沒有受到侵奪而縮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仍然和過去一樣。陳涉的地位,也不比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宋國、衞國、中山國的君主尊貴;他手中的鋤頭和木棍,並不比鈎戟長矛鋒利;謫罰守邊的士卒,戰鬥力並不超過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略戰術,又比不上過去六國的謀士。然而,成功和失敗卻發生了變化,建立功業的人正好相反。如果比較一下殽山以東的諸侯國與陳涉的強弱,比較二者的權勢和實力,那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然而,當初秦國憑藉小小的國士和千輛兵車的國力,卻迫令八州諸侯稱臣,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然後以天地四方為家,把殽山和函谷關當作宮牆。誰料陳涉一人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裏,被天下人嘲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也就不同了。(王興康)

高一語文《過秦論》譯文 篇六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鈎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篇七

賈誼

中篇 篇八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麼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説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捱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説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税,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本站·》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税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説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高一語文《過秦論》知識梳理 篇九

一、知識要點

1.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漢洛陽人。年輕時就極負才名,深得文帝賞識。年僅20歲,就被召為博士,一年後,又升為太中大夫。賈誼學識淵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針對時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張,卻因此遭貴族和大臣們的嫉恨。他們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文帝逐漸疏遠他,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為樑懷王太傅。此間,他又多次上疏,對抵禦匈奴,發展農業生產,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提出過很有見地的意見。公元前169年,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太傅之責,更愁懷才不遇,常哭泣,後歲餘,亦死。年僅33歲,所著文章,劉向編為《新書》。

2.本文是史論。古人權衡時事,多以史為鑑。彰往察來,發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説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賈誼生活的時代,是漢王朝剛剛建立不久。經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長達5年之久的楚漢之爭,連年戰亂,使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極需要發展生產力,使廣大人民得以休養生息。賈誼針對這種社會現實,作《過秦論》,過秦意即責秦之過,批評秦始皇施行暴政,從而達到諷喻漢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3.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新書》是賈誼所著的一部政論著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全文引用了這篇文章,可見本文的重要《文選》是一部文學總集,選入此文,正表明它的文學價值也是很高的。

4.本文敍事極力鋪張渲染,氣勢磅礴,要認真欣賞文章的文采,學習綜合運用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經驗。本文結構上最大的特色是對比鮮明。

5.學習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詞有:厚、通、制、兵、餘、亡、北、金、信、利、家、勢。

二.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B.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

C.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D.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紅色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寬厚而愛人

B.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C.蒙故業,因遺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3.紅色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而遷徙之徒也。

C.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D.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兵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兵不血刃 短兵相接

B.兵兇戰危 兵連禍接

C.兵精糧足 兵臨城下

D.兵不厭詐 兵貴神速

5.紅色詞與外連衡而鬥諸侯的鬥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B.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不含名詞作狀語的一項是:

A.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D.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之君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7.紅色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B.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C.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意思是:

A.秦國躋身於諸侯之列,終於一統天下。

B.秦國統一天下使諸侯都來朝見。

C.諸侯與秦國地位相當,然而終被秦國消滅。

D.諸侯與秦國實力懸殊,終被消滅。

9.文中關於陳涉的論述,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説陳涉處處不如九國,顯然是對陳涉抱有成見,是應該批判的。

B.作者説陳涉處處不如九國,説明作者鄙視農民起義領袖,正反映作者的階級侷限性。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貶低陳涉,他的意思卻是要説明陳涉與九國相比,雖地位卑微卻起了扭轉乾坤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立論的客觀性。

D.表面上看,作者用對比的手法貶低陳涉,他的意圖卻是要説明陳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反映了作者歷史觀的進步性。

閲讀《過秦論》中篇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四海養。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秦雖並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頸而觀其亡。

10.紅色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並海內,兼諸侯/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B.不信功臣,不親士民/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C.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廢王道而立私愛

D.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孝公既沒

11.解釋句中的詞語:

①強凌弱,眾暴寡。 暴:

②焚文書而酷刑法。 酷:

③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易:

④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建:

12.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的意思是:

A.先推行欺詐暴力取得天下,然後推行仁義,這説明取得天下必須從暴力開始。

B.先推行欺詐暴力取得天下,然後推行仁義,用暴力的辦法來統治天下。

C.把欺詐暴力放在前面,把仁義道德看得不那麼重要,用暴力的辦法來統治天下。

D.把欺詐暴力放在前面,把仁義道德看得不那麼重要,這説明取得天下必須從暴力開始。

答案:

1.D 2.D 3.A 4.A 5.D

6.A 7.B 8.B 9.C 10.D

11.①欺凌,損害。②使……殘酷。③改變 ④建立

12.C

長髮飄飄短髮搖搖

高一(3)申羽

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很小很小的小女孩的時候,就開始夢想着擁有一頭烏黑飄逸的長髮,像電視中出現的那樣的長髮。那時的洗髮液廣告遠不及現在的引人入勝,但僅僅是畫面上女子甩頭髮的動作,足以使那顆種子深深地埋進我幼小的心靈中。

我細心地呵護着頭髮--儘管它並不美麗。我堅持每週洗兩次頭,並且用護髮素護理--在當時,這已經算是對頭髮的最高待遇了,我卻仍不滿足。一次突發奇想,決定用搽臉油護髮--按我的理論,護膚品的效果應遠強於護髮素。後來幸虧媽媽發現得及時,才避免了一場笑話的產生。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尚不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急於求成得可愛、可氣、又可笑。

那時還特希望有人--當然是除了媽媽之外--能夠當面誇我頭髮好。可是等了好久,欣賞我秀髮的人也始終沒有出現。直到有一年冬天,幾個好朋友在一起玩時,一個女孩突然説:申羽的頭髮真好,又黑又亮!我聽後笑了,燦爛得如那冬日的陽光。那等待許久的讚美被人道出,心中甜美的感覺至今回想都尚存甜意。

事後才想起那天陽光充沛,每個人的頭髮都是一樣的黑亮。不過對那女孩,我是一直心存感激,以至在很久一段時間中都把她當知音看待。

當我終於可以自豪地把頭髮束在頭頂,讓垂下的髮絲在腦後招搖時,卻聽到了這樣的所謂的科學依據:(留)短髮可以保護髮質。為了若干年後的那個長髮夢,加之媽媽在一旁反覆攛掇--她對每早為我梳頭深惡痛絕--我終於同意剪髮。

那天很正式地穿上我最愛的衣服,拉着媽媽到街邊為我留影紀念--後來就去了理髮店,傷心欲絕地看那好容易留起的長髮無聲地落下--再後來,那張穿着白毛衣,披着及肩長髮的照片,被媽媽放進了錢包裏。

剪髮之後,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有些東西--如那個嬌氣軟弱的小女孩,如那個遇事動輒就掉金豆的孩提時代--隨着長髮一同逝去了。

那一年,我八歲。

娃娃頭,齊耳短髮,再不然就是假小子頭,這是我剪髮後先後試過的髮型。娃娃頭不適合我的臉型,齊耳短髮顯得老氣,假小子頭倒是方便,只是--

大哥哥,請問現在幾點了?

寶寶乖,不要碰哥哥的小兔子。

……

類似的笑話鬧多了,我已習慣。最可氣的是班裏的男生指着我剛剪的頭髮在後面竊笑,美其名曰豬鬃--我的髮際低,有時脖子後面剃得不很乾淨,黑乎乎的一片,實在有傷大雅。

那時剪頭,一半是在家讓媽媽練手,不然就隨便找家理髮店,馬虎了事。師傅們手藝各有千秋,加上髮型輪換,着實談不上有什麼風格,有什麼個性。只知道每次就説:短,短點就行。就像那時的我,謙遜隨和,卻少了鋒芒,少了靈性。

就這樣糊里糊塗地,混完了國小。

上國中,髮型就沒再變--短髮--女生中最短的頭髮。這桂冠我戴了三年,無人能及,也當之無愧。

那時不長個,頭髮卻長得飛快。每月一剪,每次剪完頭,進班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最苦的是同桌的男生,每每總是無辜地被當作參照物--好事之人總願將我們的'頭髮作比,結果常讓男同胞無地自容。

三年中一直愛着那頭短髮--並非是屏棄了兒時的夢想,只是學着更現實。免去了洗髮時的費時,省下了每天梳頭的繁瑣,擠出時間,獲益的是自己。

那時酷愛長跑。本沒有體育特長,也非自虐傾向,只是喜歡看陽光下自己跑步的身影,還有那隨着輕鬆的步伐,一起躍動的蓬鬆的短髮。跑着,跳着,陶醉着,滿足着,似乎輕盈得就要融入那紅色的跑道,那金色的陽光。

喜愛短髮,也因為它幫我確立了一個精練能幹的形象。我應該是出色的--至少看上去。於是我隔天洗頭,用最好的洗髮液--飄逸的短髮給人自信的感覺,也帶給自己一份信心,一份好心情。

國中的我不苟言笑,也表現的太過堅強,以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我是自主的,是獨立的,不需要幫助,也勢必會拒絕幫助的--我的身份是給予他人關心與愛的天使,而非接受施捨的弱者。只是有誰知道,我多需要一個可以依賴的懷抱,卻忽略了我夢中那長髮飄飄的新娘。

現在的我,又開始蓄髮了。已非單純地圓一個夢,只是在尋找,尋找一種改變,尋找一個全新的自我。

長髮飄飄,飄飄……

短髮搖搖,搖搖……

[評語]

一個關於頭髮的故事,一段難忘的成長曆程。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柔美的語言,借頭髮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豐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