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改善民生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9W

改善民生的論文(新版多篇)

改善民生的論文 篇一

一、財產保險對民生改善的作用

關於民生問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不能被意外而來的災害和事件所打亂。一直以來,政府主要作為社會經濟生活中風險的承擔和分散者,並通過各級社會保障制度來確保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穩定。但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及市場的不斷完善,在轉移和分散風險方面,市場自身的機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財產保險業在促進人民生活穩定方面的作用也不斷凸顯。財產保險按種類主要劃分為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運輸工具保險、農業保險、工程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它在保障人民羣眾生活安定、促進企業穩定發展,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等方面都對民生的改善起到作用。

(一)保障家庭財產,預防意外損失

家庭財產保險是以投保居民的有形財產作為保險標的物的一種保險,也是財產保險中最主要的險種之一。家庭財產保險根據保險責任的不同又劃分為基本險和綜合險兩個險種。家庭財產保險在保障居民財產安全穩定,避免羣眾在因為遭受意外災害、竊賊所帶來的損失方面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居民購買了家庭財產保險,一旦因為意外事故使家庭財產發生了意外損失,就能夠獲得一定的賠償,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意外事故所導致的居民家庭財產損失,對於保障人民羣眾生活水平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李小姐的家庭房屋評估價值為50萬元,她為自己的房產投了50萬元的家庭財產保險。當房屋因意外災害發生損失時,實際的損失是40萬元,那麼李小姐就可以獲得財險公司40萬元的。賠償。因此,一份家庭財產保險可以為李小姐將家庭房屋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家庭財產保險的好處。每年,我國因自然災害的發生所致使的家庭財產損失金額都非常巨大;從2008年起,我國的自然災害幾乎沒有間斷過,南方的冰雪災害、汶川地震、雲南乾旱,每次都給我國的家庭財產帶來相當大的損失。近年來,我國的各大保險公司不斷探索開展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給我國人民的家庭財產安全提供了相當強的保障。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農村住房保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保監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農村農房保費收入達到5.1億元,承保農房6000餘萬間,給農民提供了6000億元的保障,在全國自然災害多發地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農房保險對於生活本就不寬裕的廣大農村人民來説,在發生災害時,無疑能為他們最重要的家庭財產提供保障。再比如14年夏天義烏梅雨季節,肆虐的暴雨對人民羣眾的財產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保財險義烏分公司10天累計處理涉及梅雨天氣的事故總計139件,共計賠款百餘萬元。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農業保險也為廣大農村人民在從事農林牧漁的生產過程中,對於意外災害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12年底赤峯發生的雪災,導致當地的番茄種植户發生鉅額損失,幾乎每户的損失都有幾十萬元;而當時投保了農業保險的種植户,在發生雪災後得到了保險公司每個大棚月2萬元的理賠款,大大降低了因意外災害所導致的農業經營財產損失。

(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水平

財產保險不僅可通過風險分散機制保障人民羣眾的家庭財產,防止因意外災害所造成的生產生活意外;還可通過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從總體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財產保險業的壯大有利於增加投資資金,為我國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近些年來我國的財產保險資金總量也經歷了快速迅猛的增長,目前已累計超過一萬億元。從80年代初恢復財產保險業務後,財產保險業積累5000億的資金用了22年,而第二個5000億資金僅用了5年。財產保險的投資已從主要對金融方面的投資轉向了以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財產保險業在支持投資方面的作用逐步顯現。其次,財產保險的發展也有利於拉動國內的消費,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第一,財產保險消費本身就是現代經濟社會消費的重要內容,財產保險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比重的逐步擴大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第二,發展壯大財產保險業有利於人民合理形成對未來的預期,降低社會總的預防性儲蓄資金,增加社會總體的當期消費;第三,財產保險業的發展可使信用消費中的風險得到分散和規避,以此來鼓勵具有穩定預期的消費者通過信貸的方式進行超前消費。第四,財產保險業的發展可以降低企業因新產品投放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以創新來拓展整體的市場需求。歷史上許多劃時代產品的投放和發展,都有產品責任保險在背後作為支撐;產品責任保險在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後,財產保險業對我國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大的影響。財產保險業作為保險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第三產業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加快財產保險行業發展有利於我國形成合理的三產結構。目前,在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只是剛剛超過第二產業,所佔的總體比重還不到一半,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加速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可以統籌社會經濟的發展。財產保險業作為現代金融服務業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組成部分,不僅本身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就業容量,還能夠帶動會計、審計、法律、評估等專業中介機構,以及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對於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乃至於整個經濟的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通過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有利於支持國內企業出口,引導出口升級,為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保險保障。財產保險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必將一起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好地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

二、更好地發展財產保險業的政策建議

(一)探討建立政策性保險公司

農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礎,發展農業保險有利於穩定農業,從而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但由於農業保險與商業保險的盈利水平大相徑庭,近年來農業保險雖然經歷了快速發展,但覆蓋範圍仍然有限,遠遠起不到穩定農業,保障農民的作用。由於農業保險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組建政策性的保險公司,加大對農業保險發展的扶持力度。近年來,我國各地接連遭受暴雨、冰雹等嚴重自然災害,許多地區的農業經濟和農民遭受到了嚴重損失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補償來彌補損失和發展,給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因此,國家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措施,並嘗試建立國家層面上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解決在像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面臨的農業災害問題。

(二)完善再保險機制

作為分散風險、穩定經營的重要手段,再保險對於財產保險的健康正常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隨着近年來我國財產保險的快速發展,並且逐步涉及高風險和大保額業務,在財產保險領域發展再保險就變得十分有必要。再保險機制在我國的建立,要結合我國保險市場的實際特點,以國家層面的再保險公司為主導,由各財產保險公司共同參與,充分運用法律保護和政策的扶持,促進建立多層次,有充分競爭力的再保險體制,促進我國財產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調整保險行業的税賦

我國保險業在税賦方面存在的問題較突出。目前來説,我國財產保險業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客觀的水平,並且財產保險的經營規模也一直在快速增長;但是,財產保險中的一部分政策性險種並無相應的税收優惠措施,這使得財產保險在保障人民的財產安全方面一直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在營改增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下,應探討對某些具有巨大社會效益,某些很難進行商業盈利的險種實施税收優惠,以使財產保險行業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四)完善保險監管體系

完善保險的監督管理體系,第一,應加強保險機構制度的建設,提高相關監管責任人員素質。隨着保監會保險監管職能的不斷髮展完善,其對地方保險行業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監管作用;在對地方保險的監管上面,還應當進一步的科學合理設置相關機構,使各個權力部門達到權力的制衡,並不斷加大我國保險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建設,探討我國保險人才的培養模式。第二,加大監管的強度。除了制度規定的對保險人的定期檢查之外,還應當做到對保險人進行日常的不定期的檢查,以促進財產保險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強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並加強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協作,使保險市場整體得到健康的發展。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分散機制,財產保險行業的發展同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它在服務民生、改善民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獨特的。如何發揮好財產保險業獨特的功能,使其在服務改善民生中得到社會大眾更多的認可,財產保險業自身也會更加發展壯大。

改善民生的論文 篇二

當前,大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支撐。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力量,大數據已被廣泛應用於農業、交通、教育、運輸、政府管理、現代商業等各個領域中。民生問題直接影響着人民羣眾的利益,是人民羣眾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在運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要消除數據孤島,建立公開透明的數據服務平台,為解決人民健康、就業、教育、安全、收入等問題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

消除數據孤島 破解民生難題

目前,大數據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在解決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問題上已取得較大成效,然而,大數據的應用需要一個過程,在解決民生問題時,大數據的應用仍然還存在一定問題。

一是數據孤島弱化了大數據服務功能。這一問題使得大數據在應用時不能發揮最大優勢解決民生問題,雖然大數據的公開有利於推動決策科學民主化、政務公開化、社會管理高效化等,但因當前我國大數據公開與共享的程度較低,致使大數據的存儲、採集、分析大多歸屬於政府或大數據專業公司,降低了大數據的使用效率。二是相關知識欠缺,數據量不足。當前,我們利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因對大數據技術的瞭解和認識還不全面,導致了數據間融合度較低現象的出現,加之缺乏相關技術人才,使得與民生有關的大數據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無法體現大數據的真正價值。而且,在運用大數據時,存在一定的學科知識壁壘,使其解決民生問題時應用面較狹窄。當下,大數據相關研究主要集中於圖書情報科學、信息安全科學、計算機科學、大數據管理科學等學科,而其在社會領域的應用範圍、應用條件和研究範圍相對狹窄,造成了一定的學科知識壁壘。此外,大數據幾乎來源於網絡,而我國還有不少人不能接觸網絡、運用網絡,對數據網絡不瞭解,造成了較大的數據鴻溝。此外,大部分羣眾由於職業及文化水平的差異,不同羣體對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的認識不足,不能對較多數據進行分析,且利用大數據反映、解決民生問題的意識較薄弱。

加大技術投入 改善民生狀況

第一,用於醫療行業,改善人民健康狀況。當大數據應用於醫療行業解決民生問題時,可對區域性疾病發生情況提供技術支持。當前,大數據在醫療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公共衞生、疾病診療、醫藥研發等,將大數據用於追蹤、統計,可進一步分析藥品的藥效,促進醫藥研發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數據還可分析區域性疾病的發生情況,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預報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發及擴散。

第二,用於就業方面,解決失業再就業問題。就業問題是關乎人民羣眾生計的大問題,大數據能夠為政府解決民眾就業問題提供決策支撐,預測出某一地區的經濟狀況、收入動態、失業率等情況。此外,大數據還能夠對扶貧對象是否已脱貧、是否還需對其繼續扶貧以及對相關的扶貧項目做進一步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和預測出某一指定地點的失業率及收入狀況等,為扶貧項目提供決策依據。

第三,用於環境保護,解決生態問題。在解決民生環境問題時,可利用地理大數據、環境大數據、水利大數據等綜合數據進行環境分析,有效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地,並作出相關的防護措施。

第四,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人民素質。教育問題是民生的又一大問題,只有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人民素質,才能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當前,教育形式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利用大數據技術於教育行業時,通過數據的可監控性,實時洞察學習者的在線學習情況和教育平台變化情況,真正瞭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預測並把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利用網絡實現教育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優化組合,提高整體教育質量。

建立數據平台 加強人才培養

首先,建立公開且透明的公用數據服務平台,能夠為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重要的社會條件。民生問題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教育、就業、安全、環保等,每一個數據的公開與共享都將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因此,政府應建立全面的公用數據公開服務平台,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務通道,加大數據的公開力度,使大數據對民生問題的預測、分析、解決具有更好的支撐力和説服力。

其次,大數據用於解決民生問題時,不僅要掌握一定量的數據信息,而且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專業分析和處理,充分挖掘數據的利用價值,為重要事項的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在解決民生問題時,擁有紮實專業基礎知識的大數據技術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加大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使大數據技術在解決民生問題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再次,當下,人們只有形成利用大數據、依靠大數據技術解決民生問題的行為習慣,才能儘量減小大數據鴻溝問題,最大程度發揮大數據的優勢,讓大數據真正為民服務,因此,要提高人們對數據的使用效率,就需要縮小數據鴻溝,利用教育、宣傳、培訓等多種方式,提高人們對大數據的認知度。此外,在利用大數據解決民生問題時,可以通過政產學研一體化來推動大數據技術的社會化進程,最大程度挖掘數據潛在價值,突破知識壁壘,實現大數據技術的價值與社會進程的有效對接。大數據要從技術層面出發,採用統一的數據模式,為政府、企業、羣眾以及不同類型數據的融合提供技術支撐。

總之,雖然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併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政府在運用大數據技術解決民生問題時,要注重培養大數據技術人才,加大公用數據公開力度,儘量縮小數據鴻溝,擴大數據的應用範圍,增加各數據之間的聯繫,以消除數據孤島現象。此外,要培養人們的大數據意識,讓人們能夠真正利用大數據表達民意,以便政府知民情、解民意,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

改善民生的論文 篇三

近年來,隨着財產保險產品類型的多樣化,財產保險體系日益完善。分析財產保險在改善社會民生的主要作用,提高對財產保險的認知程度,有利於財產保險的推廣。同時,在財產保險業務營銷過程中,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結合當前財產保險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發展需要,提出對應的財產保險創新改革策略,以提高財產保險結構體系的完整度,提高其對改善民生的作用。

1財產保險的定義及業務範疇

1.1財產保險的定義

關於財產保險的定義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其中,廣義的財產保險是指將財產及其相關的經濟利益以及損害賠償作為保險標的的險種;狹義的財產保險則是指將實體物質財產作為標的的險種。在保險實務當中,一般將狹義的財產保險稱為財產損失保險[1]。

1.2財產保險的業務範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九十五條對財產保險的相關業務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財產保險業務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保險業務[2]。可以進行保險的標的物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財產與經濟利益。其中,以具體物質形態存在的財產和利益作為標的的,被稱為財產損失保險。例如,家庭財產、房屋、車輛、生產設備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財產和利益作為標的的,被稱為責任保險、信用保險等。例如,職業責任、投資風險、產品責任、信用保險等。

2財產保險對民生改善的主要作用

2.1為家庭財產保駕護航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元,為家庭財產提供保障是財產保險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表現。所謂家庭財產保險就是指將居民的有形財產作為標的物的險種,是財產保險的主要險種之一。按照保險責任的差異,可以將家庭財產保險分為基本險與綜合險兩種。家庭財產保險在確保居民財產安全穩定、避免羣眾遭遇意外災害、盜竊等損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2008年開始,我國範圍內的自然災害頻發,給不同地區的家庭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害。針對該現象,我國主要保險公司相對應的提供了家庭財產保險產品,給居民的家庭財產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體系。以我國的農村住房保險為例,根據保監會的相關統計資料,2012年,我國農村房屋保險費用為5.1億元,對全國範圍內的6000多萬間農村房屋進行了保險,為農民提供了約6000億元的財產保障,基本實現了對自然災害多發區域的有效覆蓋。

2.2提高社會經濟水平,維護社會穩定發展

財產保險不但可以通過有效的風險機制為人民羣眾的家庭財產提供保障,避免因為意外事故而導致的生活水平降低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提高居民生活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以當前財產保險關注較為密切的“三農”保險為例,各主要保險公司對發展農村保險予以高度關注。例如,中國的人保在“十一五”期間針對農業保險的投資不斷增加,獲得的農業保險費用也增加了近16倍,共計為1465.4萬農户提供了包括社會治安綜合保險、小額保險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等在內的保險,對維持農村地區經濟穩定、產業均衡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部分保險公司還針對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業產業開展了對應的保險業務,通過持續完善農業保險營銷機制和推廣發展模式,以具體的區域為對象,開發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保險業務。以此為基礎,將小額保險作為基本突破口,採取協調推進的模式使得農業保險業務得到了有效發展,對提高“三農”保險在農村市場的覆蓋率方面發揮了積極意義。不僅發揮了農業保險的強農、惠農作用,而且推動了地方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維持社會穩定、改善當地民生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2.3為抵抗自然災害提供了有效屏障

對於我國保險行業【】而言,過去的十年自然災害頻發使得保險業務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着多重考驗。在發生自然災害之後,保險公司關注民生,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為提高老百姓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擴大財產保險的覆蓋範圍、拓展財產保險的滲透深度,將財產保險的主要方向放在服務民生,為災後重建以及社會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撐。據相關資料統計,中國的人保財險僅在“十一五”期間就承擔風險責任金344.07萬億元、處理理賠案件7368萬件、支付賠款達到2965億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羣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為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

3當前財產保險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險種結構亟待優化,市場供應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雖然部分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業務發展較為全面,針對不同的市場類型開發了針對性的財產保險險種,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財產保險產品結構。但是,依然存在着產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例如,部分財產保險產品主要以機動車輛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為主,其比例甚至達到了80%,存在着嚴重的結構失衡問題[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對市場定位不合理、險種結構優化意識不明確以及適銷險種較少導致的。市場保險供給是指在對應的時期內,保險人可以為整個市場提供的保險產品數量。這對於大部分以分公司建制為單位的保險公司而言,因為其獨立開發保險產品的能力不足,導致其所銷售的保險產品是基於全國範圍設計的產品,缺乏針對性和區域特點,使得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高,不利於滿足當地市場的供給。從當前財產保險市場情況來看,保險公司提供的財產保險產品單一,不但不能滿足市場實際需要,而且還帶來了行業內惡性競爭、內部管理混亂、會計核算難度增加、內部控制乏力等問題,直接制約着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限制了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3.2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緩慢,制約了財產保險市場的開拓

根據國外財產保險市場的發展經驗,財產保險市場的迅速發展是建立在保險中介機構及體系的持續發展和完善基礎上的。在保險產業發達的國家,由代理人、經紀人等中介結構所提供的財產保險數量佔到了總體業務的55%左右。而當前我國的財產保險代理業務主要由銀行、車輛管理所等具有明顯行政背景的兼職代理人所擔當,而且由之提供的代理業務量僅僅佔到總業務數量的20%左右,遠遠低於國外保險業務發達國家的55%。這直接制約了財產保險業務的承接能力,造成了保險業務量難以提高的問題,限制了其改善民生作用的發揮。

4財產保險公司業務創新策略與建議

4.1產品結構的創新

當前,財產保險市場的特色產品較少,與財產保險業務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財產保險公司責任險所佔的比重較低。針對近些年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必須深入思考責任保險及其相關產品的開發[4]。在具體的改革創新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財產保險產品結構進行優化和創新:一是建立並完善總、分公司聯動開發機制。財產保險產品的開發和儲備是財產保險營銷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保險營銷工作的基礎。總公司可以基於電子商務、綜合金融等產品構建公司的整體開發及創新平台,從而滿足下屬分公司對保險產品的實際需要。而分公司則基於其對市場實際需求較為了解的優勢,利用對應的渠道定期將蒐集得到的一手產品需求信息向總公司彙報,通過這種上下聯動的產品開發方式,保證所推出的財產保險產品具有市場根基,有利於產品的銷售;二是優化險種配置。對財產保險險種機械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可以將財產損失險、責任險以及人身意外傷害險結合起來,形成一攬子的保險產品。不但能夠顯著降低保險銷售的成本,而且能夠全面滿足投保人的實際需要;三是提高保險產品的創新頻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縮短責任保險產品的開發週期;其次要針對我國財產保險方面的空白領域,例如航空航天產品,開發對應的高科技保險產品;再次要建立大型自然災害管理體制,例如使得家庭財產保險能夠附加地震保險條款;最後要針對當前居民生活過程中的實際需要,退出一攬子綜合類型的保險。例如,開發增值服務子女教育險、火災責任保險等。

4.2營銷方式的創新

隨着當前保險市場客户個性化需求增加,保險公司在推廣財產保險的過程中,應該通過靈活可變的營銷方式來贏得客户、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通過銀保合作方式進行財產保險業務的推廣。我國部分地區的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發展較好,保險公司通過與銀行建立緊密的聯繫,使得銀行成為了該區域辦理保險業務的綜合金融類機構。但是,部分地區的銀保合作還處於較低水平,銀行代理業務在總業務量中還只是佔據較小的比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因為保險公司可供銀行銷售的產品類型較少;其次是當前保險公司的核心業務系統並沒有與銀行代辦點進行對接,大多處於跑單水平,直接打擊了銀行代辦保險業務的積極性。因此,在業務創新過程中,可以首先建立與銀行共贏的一體化金融體系,並開發對應的金融性產品;其次,實現保險公司業務系統與銀行的對接,使得銀行能夠真正代辦保險業務,提高其業務推廣積極性。另外,保險公司還應該充分利用電銷、互聯網銷售渠道。投保客户可以根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採取電話直銷、手機銷售以及網絡銷售等方式。例如,保險公司與通信公司聯合銷售家庭財產保險產品,並與銀行合作進行以銀行卡為載體的對應保險計劃。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顯著開拓保險銷售的渠道,還能夠提高保險產品銷售效率。

改善民生的論文 篇四

1 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內涵

就國際社會而言,為實現國強民富的目標,各國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理念,都是把國家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緊密結合進行研究。通過研究不難發現,公共經濟管理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終極目標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政府提供的有限的公共產品應當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則對人民進行分配,而這二者相比較,重點在於保證公正性。因此,各級政府就要對所有社會成員負責,做到公共權力的合理運用,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公共資源分配合理。近年來,隨着民生意識的覺醒,普通民眾逐步增強維權意識,使得公共經濟管理研究得以迅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政府將民生問題上升到施政綱領層面,制定了多種惠民政策,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在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合理使用公共權力方面不斷改進,對全部社會成員負責,制訂的實施方案明確可行。要想深入研究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的影響,就要先弄清二者的內涵。

2 公共經濟管理與民生的關係

2.1 公共經濟管理促進對民生關係的改善

第一,公共經濟管理有利於協調民生關係。公共經濟管理的出發點是改善民生,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從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經過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的經濟發展正以舉世矚目的速度前行,伴隨着經濟高速發展,與之相關的民生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因此,公共經濟對民生的投入不斷增加,如逐年增加的財政投入,不斷健全的各類保障制度,公共產品種類的豐富、制度的創新等,各級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公平,使經濟發展增速與民生髮展相匹配,有效解決各類矛盾,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起到了協調民生關係的作用。

第二,公共經濟管理促進民生需求的快速實現。從民生的內涵來看,民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即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而廣義的民生,除了社會保障外,還包括就業、醫療、生育、教育等諸多方面,隨着社會的告訴發展,這些問題也逐步凸現出來。要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級政府就要沉下心來,深入羣眾,實地調研,找準羣眾的正在需求所在,瞭解民意、民情,一方面抓經濟建設不放鬆,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讓公共產品不斷滿足羣眾需求,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和國家經濟發展紅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為民眾辦實事、謀福利,實現社會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第三,公共經濟管理通過協調財政支出實現高效的市場配置。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級政府在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加強財政補助,為彌補民生所需資金缺口,公共財政支出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資金配置簡單化,沒有發揮最佳效果。在有效的公共經濟管理介入後,不但促進了公共產品的合理分配,同時,作為決策,將財政預算有效刺激經濟發展,實現了高效的市場配置。

2.2 民生改善對公共經濟管理的要求。

眾所周知,公共經濟管理對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通過公共經濟管理使財政支出進一步優化,公共產品的產出不斷增加,民生的各個方面得以改善。同時也要看到,二者相互影響,互動性很強,因此民生改善也對政府的公共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強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政府對公共事業的協調以及公權力對民生的適度干預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在公共經濟管理過程中,在法律框架內,科學、嚴謹地制定相關公共政策,達到社會公共資源合理利用、公共產品公平分配的目的。其中,各項惠民政策的制定需要廣泛的參考民眾意見和合理建議,充分反映民意,讓公共政策公開、民主、實效、透明,同時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公共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走樣,做到依法監督。

其次,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伴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廣大羣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對公共產品的要求也隨之增高,作為生產公共產品的各級政府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羣眾的民生需求,跟上時代的發展,進而不斷促進民生的改善。在這一過程中,羣眾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明確職責範圍,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勇於承擔政府責任,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從根本上改善民生。

3 改善民生的建議

3.1 以公共經濟管理手段加強住房、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

首先,為實現老百姓的安居夢,應當進一步強化住房保障制度,除了加大財政投入,加快住房改革進程,還要下大力氣進行房價的調控,對住房公積金制度進行改革,健全廉租房制度和城市棚户區改造,切實維護老百姓的住房利益。另外,在醫療保障方面,應當積極探索制度創新,採取靈活多樣的保障方式,擴大醫保覆蓋範圍,進一步明確醫療保障主體,逐步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加快推進醫保全國聯網,切實解決異地看病、住院、購藥的實際問題,同時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擴大基層醫療的範圍和地域。進一步規範養老保險制度,強化醫療保險管理,改革醫療保險和醫藥衞生體制的配套。

3.2 採取多種方法解決就業問題。

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民生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國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但在實際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業扶持政策不夠細化、交流信息平台欠缺透明度,為了進一步改善民生關係,就要採取多種方法解決就業問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進一步完善創業園區、科技孵化園區建設,完善大學內部的大學生創業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機制等。同時,針對目前比較尖鋭的失業問題,公共經濟管理除了進行財政支持以外,重要的是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並且要建立用人單位與失業人員的交流平台和數據庫,幫助他們再就業。只有做好就業工作,才能增加居民的個人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

3.3 縮小貧富差距,消除兩極分化。

各級政府要實行税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完善企業所得税和個人所得税的徵繳範圍、主體、期限、税率機制等。對農民來説,政府應當對糧食的收購價格以嚴格的標準和執行程序進行調控,對市場經濟給予適度調控,通過税收政策給予農民合理的補貼,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醫療、住房、租房、子女入學、户籍等問題妥善解決,對閒置耕地進行合理利用,對農村閒散勞動力合理安排,從而使農民逐漸富起來。同時,應當根據不同地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進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