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65K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通用多篇)

歷史名人故事 篇一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捱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歷史名人故事 篇二

孟嘗君本名為田文,是齊國貴族,他繼承了其父田嬰的爵位,得號孟嘗君,封地於薛。他先後任秦、齊、魏三國相國,其門下亦有食客數千,是聞名於各諸侯國的賢能之士。

秦王仰慕他的賢名,多次邀請他前去秦國。孟嘗君知道秦國的險惡用心,於是多次拒不前往。公元前299年,孟嘗君奉齊王之命,迫不得以前往秦國。秦王想要將他收為己用,就將他封為相國。但是考慮到孟嘗君乃是齊國宗室,若在秦國執掌大位,恐對秦國不利,所以就想將其除去。

孟嘗君知道秦王的意圖,所以暗中討好秦王寵妃,讓其為自己求情。於是,秦王將孟嘗君放回齊國。然而秦王后又後悔縱虎歸山,當他派人追殺孟嘗君的時候,孟嘗君已經在其食客的幫助之下,逃之夭夭了。

由此,孟嘗君與秦國結怨。

孟嘗君歸齊之後,就開始擔任齊國相國,執掌國家大事。他聯合韓、魏兩國,共同擊敗了秦國和楚國。後來,貴族田甲謀逆,孟嘗君被齊王所疑,為了避難,孟嘗君稱病歸隱。

不久之後,孟嘗君離開齊國,投奔魏國,在魏國擔任宰相,他聯合秦、趙、燕共同伐齊,直到齊國新君繼位,孟嘗君才開始與齊王親近起來,但他從此以後都保持着中立的立場,不為任何國家效力。

孟嘗君去世後,齊、魏就滅掉了孟嘗君的封地,也沒有給他留下後嗣。

歷史名人故事 篇三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

唐朝武德年間,江南水鄉周墅鎮上來了位威風凜凜的驍將,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大將尉遲恭。人們見了都很疑惑:據説,因為秦王屢立戰功,使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生嫉恨,兄弟之間經常明爭暗鬥。可是,就在這紛爭不斷的時刻,秦王怎麼捨得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趕到這個偏僻的小鎮上呢?

其實,李世民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那天,他設宴犒勞眾將,席間的座次都是按身份高低排列的。不料,軍師徐茂公一時疏忽,竟將尉遲恭的位子排在了一位文官的後面,頓時惹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尉遲恭指着那個文官責問道:“你有什麼功勞,竟敢坐在我的前邊?”

徐軍師見狀,趕緊上前相勸,哪知尉遲恭更是勃然大怒,揮起拳頭,把徐茂公打得鼻青臉腫。這樣目中無人,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指着尉遲恭痛心地罵道:“就算你功高如山,也不能如此魯莽,今天不治一治你,恐怕來日你的鐵拳就要打到我的身上了!”

江南周墅小鎮,地勢低窪,沼澤遍佈。面對這片水汪汪的荒地,尉遲恭變得束手無策。看着百姓們經常被水澇害得有地不能種、有家不能住的淒涼景象,他是心急如焚。秦王把自己貶到這裏就是要為百姓造福,想當初在百萬軍中都能叱吒風雲,難道今天連這一畝三分地都無法治理嗎?

尉遲恭不愧是條漢子,第二天,就帶着手下的兵丁和百姓們一起大幹了起來,霎時間,挖的挖填的填,一眼望去,煞是壯觀。經過幾個月的不停勞作,挖成了好幾條河道,墾熟了一片片長滿葦蒿的荒灘。百姓們在播種時都感激地説:“是老天爺給我們派來了救命菩薩啊!”

望着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尉遲恭的心裏感到十分欣慰。這天,他和副將曲大海一起踏勘屯田青苗長勢,忽然發現有好大一圩麥苗,被馬兒糟蹋得不成樣子。尉遲恭蹲下身去,撫摸着踩爛的麥葉,心痛得差點兒掉下淚來。這是百姓們的命根子,是誰這麼心狠,要和這些無辜的幼苗過不去呢?誰知一連幾個晚上,馬兒都出來糟蹋麥苗,他即刻授命曲大海暗中追查,一旦查出元兇,就按軍紀處罰。

三天後,曲大海忐忑不安地來到尉遲恭跟前,附耳稟道:“將軍,糟蹋麥苗的是……是‘千里追風’。”聞聽此言,只驚得尉遲恭張口結舌,額角間頓時滲出了點點汗珠。

千里追風可不是一般的戰馬,它渾身刷白無一根雜毛,三天不吃照樣能日行千里。像這樣的寶馬,當時大唐的國土上只找得出兩匹,另一匹就是遠渡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白龍馬。原本,千里追風是隋煬皇帝胯下的御馬,隋朝滅亡時被漢將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奪去了。李世民攻打洛陽時,王琬騎着千里追風殺到了陣前。李世民是個識馬之人,當下就暗暗關照尉遲恭:今天,破不了洛陽城沒關係,可千萬不能放走這匹寶馬良駒。交戰時,為了不傷着馬兒,尉遲恭總是縮手縮腳,一不留神,反被王琬一槍刺中了胳膊。坐在陣前觀戰的李世民驚得失聲叫了起來,也許是寶馬通人心,知道對面那人才是它真正的主子。於是,在王琬再次挺槍刺向尉遲恭時,它突然前蹄騰空,暴叫如雷,活生生將王琬摔到了馬下。

當尉遲恭將寶馬交到李世民手裏時,他欣喜得如獲至寶。以後,不管上哪兒,他都是馬不離身,要是遇上戰事,更是一馬當先。在戰場上,千里追風曾多次揹着主人冒死衝出重圍,這使李世民更加愛不釋手。後來,在討伐劉黑闥的戰鬥中,為了營救李世民,尉遲恭催馬連翻幾座大山,竟然把自己的戰馬給活活累死了。看着尉遲恭抱着倒在血泊中的馬兒痛心疾首的樣子,李世民便忍痛割愛,將千里追風贈給了尉遲恭。

李世民對尉遲恭説:“好馬配良將,只有你騎這匹馬兒才是最合適的!”其實,尉遲恭不知道,李世民贈馬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以後不管他在哪兒,要是遇上危險,尉遲恭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他身邊。

果然,尉遲恭得了千里追風以後,那般文臣武將都對他另眼相看,就彷彿秦王又多了個貼身保鏢似的。特別是太子和齊王恨得直咬牙,簡直把他當成了肉中刺眼中釘,甚至還派刺客來暗殺他,要不是他事先就有防範,恐怕早就做了太子的刀下之鬼了。

按照軍中紀律,戰馬踐踏秧苗,同樣是犯了死罪,現在要殺千里追風,你叫尉遲恭如何下得了手?他問曲大海:“你怎麼知道是千里追風乾的?”

曲大海説這幾天他一直暗中留意着整個馬羣,結果發現,其它馬兒都拴得好好的,只有千里追風單獨關在圈內,不拴着。“昨天晚上,大約二更時分,我親眼看見它一腳踢開柵欄,跑到麥田裏瘋狂地撒起野來……”

“放屁!”尉遲恭一把將曲大海拖到跟前,責問道,“曲大海,曲將軍,我與你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為何要下此毒手,陷害我和千里追風?”這一問,可把曲大海嚇壞了,他頓時臉色煞白,語無倫次地説:“將,將軍,我對你一直忠心耿耿,你可不要冤枉好人啊……”沒等他把話説完,尉遲恭已命人將他押了下去。

尉遲恭心裏非常難過,他一直把曲大海當成自己的兄弟,可沒想到這小子竟是個吃裏八外的東西。自打馬踩麥苗事發後,尉遲恭也多了個心眼,他知道軍營裏的馬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根本不可能半夜跑出來偷吃麥苗的。所以,那晚曲大海趕着千里追風出來吃莊稼的事兒,全被躲在暗處的尉遲恭看得一清二楚。看來徐軍師的話兒真的沒説錯:人心隔肚皮,在軍中遇事一定要多動動腦筋啊!

幾天後,在村口的土地廟前,人們圍得水泄不通。尉遲恭高坐枱前,望着場地上的千里追風,那兩隻銅鈴似的眼睛裏幾乎要噴出血來。他緩緩走到馬前,輕輕撫摩着,從臉上揉到背上,又從背上揉到腿上,心裏難受極了,真的比拿刀割自己身上的肉還疼啊!

這時,百姓們呼啦啦一片全跪下了,一位白髮老翁雙手抱拳道:“將軍,請你饒了千里追風吧,它畢竟是頭生畜,人怎能跟它一般見識。再説,麥苗毀了,我們明年還可以種的。”

多麼善良的百姓,尉遲恭感慨萬分,他也抱拳向人羣深施一禮,高聲説道:“大家的心意我領了,只怪我當初管教不嚴,不過,軍中無戲言,我話已説出,哪裏還有反悔之理!再説,今天我的馬兒犯了過錯就饒恕了,那麼,要是明天別人的馬兒也踐踏了莊稼,該如何處置呢?”

説話間,冷不防千里追風撒起野來,前蹄騰空,一腳把站在邊上的曲大海踢得連滾幾圈,隨即,一股殷紅的鮮血從曲大海嘴角流出……尉遲恭再也忍不住了,只見他大手一揮,令牌已拋向半空。劊子手見狀,鋼刀飛舞,一起一落之間,斗大的馬頭便隨風飄落,一股鮮紅的馬血直衝雲霄……

消息傳至京城,把李世民氣得夠戧,當天早朝,他就奏明父皇,要對尉遲恭嚴加懲處。哪知,他話沒説完,邊上就走出了太子和齊王,二人異口同聲地稟道:不僅不能處罰尉遲恭,並且還要好好犒賞一番。因為尉遲恭這次完全是秉公執法,大義滅親。至於那匹千里追風,確實死的有點可惜,為了安慰一下秦王,太子又建議,在周墅得西南方向,建一座白塔,以此來永遠紀念千里追風。

滿朝文武都面面相覷,沒想到,這回太子竟如此通情達理。在太子的催促下,建塔的工程很快動工了,為了鼓勵軍士們,太子和齊王親臨江南,監督施工。幾個月後,一座雄偉的白塔便矗立在婁江岸畔。站在塔頂,既可以遊覽婁江兩岸的秀麗風景,又能夠觀賞到周墅四鄉的全貌。

人們哪裏知道,其實這都是太子使的詭計。太子和齊王早想除掉秦王,只是懼怕尉遲恭,所以才遲遲沒有動手。為了對付尉遲恭,他們也動了不少腦筋,先是送禮拉攏,而後又派刺客威脅,哪知這個黑臉鬼像塊牛皮糖,是軟硬不吃!

就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尉遲恭自己卻惹惱了李世民,這使他們萬分得意,覺得是老天爺在暗中幫忙。生怕其中有詐,他們又不惜重金買通了曲大海……可是,好景不長,曲大海一死,他們就失去了眼線,為了重新控制尉遲恭,才想到在婁江邊上造座白塔。塔造好後,太子就派人藏在塔頂,日夜監督着尉遲恭的一舉一動。最近,皇上的身體越來越差,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不能上朝,太子覺得除掉李世民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暗地裏又派了不少高手躲進了白塔,因為太子知道,想殺李世民,首先得幹掉尉遲恭,要不然,他們的日子也好過不了的。

説來奇怪,自從建了白塔,好久沒有發生的馬踩莊稼事件竟然又出現了。村人都説,這次的事兒更絕,沒人看到馬匹,可莊稼卻是一片狼藉。

這下弄得人心惶惶了,尉遲恭趕緊奏明皇上。恰在這時,去印度取經的唐三藏回來了,皇上就命軍師徐茂公和唐僧一起前來幫助尉遲恭。經過一番勘察,唐僧告訴尉遲恭,只因千里追風性子太烈,雖然殺了,魂魄卻依然不肯離去。臨走時,徐軍師悄悄從袖中取出一幅圖畫,囑咐尉遲恭:只要按照此圖去挖潭佈陣,馬的魂魄一旦誤入潭中,就再也無法出來了。

周墅鎮本來就是河連着河,潭對着潭,只需稍加修飾,圖上的水陣便一目瞭然。尉遲恭仔細清點一下,不多不少,正好是八九七十二隻水潭。水陣修好了,馬的魂魄果然再也不敢來了。百姓們終於太平了,尉遲恭也輕鬆了,於是他每天頭戴斗笠,手握漁竿,劃一條小船,在河泊中游來蕩去,靜靜垂釣。

這些日子,村民們忽然覺得周圍的氣氛有點不對勁:白塔內的人越聚越多,雖然都是客商打扮,可一個個目露兇光,殺氣騰騰,村民們無意中還看見他們的行李中暗藏着刀槍。有人悄悄告訴尉遲恭,他卻似早有所料,不驚不慌,仍然每天划着船兒去潭中垂釣。這天,正釣得興起,突然老天爺翻了臉,空中烏雲翻滾,一陣陣怪風吹的蘆葦叢中“噓噓”作響。

就在尉遲恭準備收竿時,猛地發現蘆葦叢中有無數只小船在悄無聲息地向他划來,小船上是清一色的黑衣人。他放下漁竿,抽出雙槳,兩膀一用力,船兒就像箭打似的向前飛了出去。此刻,小船上的黑衣人也奮力劃了起來,可是,他們連吃奶的勁兒都使了出來,卻還是無法追上尉遲恭。黑衣人弄不明白,據他們瞭解,尉遲恭平時並不熟水性,可今天怎麼能把船兒玩得像手中的玩具。

尉遲恭回頭看看,見黑衣人已被自己甩出老遠,於是他故意放慢速度,引他們往水陣深處而來。大約兜了十幾個圈子,估計那些黑衣人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尉遲恭才收起了雙槳,坐在船上抽着旱煙。一袋煙的工夫,黑衣人的小船才一隻只靠了上來,就在他們得意忘形的時刻,尉遲恭一下揭掉頭上的斗笠,一陣狂笑,把所有的黑衣人都驚得目瞪口呆。原來眼前的釣魚人根本不是尉遲恭,而是在土地廟前求尉遲恭不要殺馬的白髮老翁。

黑衣人知道上當了,他們在白塔上苦苦盯了幾個月,卻一直在鑽尉遲恭的圈套。頓時,一個個氣得怪叫連連,從船艙內抽出傢伙,奮力撲向白髮老翁。但見白髮老翁笑聲不絕,雙腳輕輕一點,一個鷂子翻身直插河心,眨眼之間便消失在茫茫的水色之中。望着這無邊的水面,黑衣人都不敢往下跳,最後等了半天,只得灰溜溜地向原路退出。眼看天色已暗了下來,他們哪敢再多留片刻。然而,任憑他們如何使勁划槳,小船總是離不開這片水域。此刻,他們才猛然醒悟,這就是徐茂公設下的迷魂水陣,進了這個陣,再想出去恐怕比登天還難。

事情傳到京城,可急壞了太子和齊王,他們連夜召集死黨,悄悄策劃下一步計劃。情況已到了十二萬分的危急,如果再猶豫不決,等尉遲恭趕回來,恐怕就沒有機會下手了。好在,現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千里追風一死,尉遲恭就是想回來,最起碼也得二至三天。經過一番周密的佈置,一張無形的大網悄無聲息地張開了。

翌日清晨,李世民和徐茂公跟往常一樣,早早向午朝門外走來。一路上,軍師徐茂公總覺得氣氛有點異樣,周圍似乎隱藏着一股殺氣,就連兩旁的軍士也變得一個都不認識了。快要走進午朝門時,徐茂公突然拉住李世民拐進了邊上的側門。

見事已敗露,太子便不顧一切,帶領人馬在後邊緊追不捨。就在秦王和徐茂公跑到玄武門門口,準備飛身上馬的一剎那,齊王李元吉也帶了一隊人馬從斜刺裏殺了出來。齊王手持長矛,一下便頂住了李世民的咽喉。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就聽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那聲音由遠而近,像長了翅膀似的,很快就來到了眼前。兵士們還沒來得及看清來人是誰,一支鵰翎已不偏不倚將齊王射下馬來,當追過來的太子看到這一幕時,直嚇得丟盔卸甲,抱頭鼠竄。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子最為懼怕的尉遲恭和千里追風。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軍師徐茂公早就看出太子心懷鬼胎,便和秦王商量,故意讓尉遲恭當眾演了一出醉打大臣的鬧劇,才毫無破綻地將他“貶”到了江南。後來,在曲大海那裏又證實了太子的險惡用心,尉遲恭就和徐茂公商量,先暗中將千里追風藏了起來。為了穩住太子,掩人耳目,他又在土地廟前導演了一出“殺馬”。被殺掉的只是一匹普通的白馬,那位被馬踢得口吐鮮血的曲大海也是兵士假扮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尉遲恭也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也許是國家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自那以後,千里追風竟銷聲匿跡了。不過在周墅小鎮上,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依然能聽到,在廣袤的田野裏,經常會傳來幾聲嘹亮的馬啼聲。有人説,這是千里追風來看他們了;也有人説,是百姓們思念千里追風,所以才時常會在夢中見到它。

歷史名人故事 篇四

一日,幾位友人光臨寒舍。小酌之後,大家圍爐而談。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問起,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頓時,在座的各抒己見,可誰也説不清真正的朋友該是什麼樣的。

過了一會兒,一位朋友講了一件文壇往事:

1962年,作家劉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濕性心臟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遺憾的是,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萬般無奈的劉白羽只得讓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兒子回家。母子倆回北京的當天下午,劉白羽心神不定,煩躁不安。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後,誰都沒有説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其實他們非常瞭解濱濱的病情,都在為他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病房裏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摸。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着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電話鈴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汪琦母子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於是攜夫人蕭珊專門前來陪伴他。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説,沒什麼,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聽完這個故事,小屋裏安靜了許多。大家心裏明白,在巴金夫婦心細如髮、體貼入微的行為面前,所有關於朋友的話語都顯得蒼白無力。在最沮喪、最無助、最困頓、最黑暗的時候,那個願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篇五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

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説:“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説:“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説:“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歷史名人故事 篇六

故事一:遠交近攻的範睢

範睢是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評價他時指出:“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枉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他從小就學縱橫術(相當於現代的外交學),但是家境貧寒,於是投奔魏國中大夫須賈,做他的門客,可以説是英雄末路,一直鬱郁不得志。

有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使齊通好,范雎作為隨從一齊出使。當時正值襄王即位,齊國日益強盛之時。由於魏曾參加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攻打過齊國,並逼死了齊緡王。魏王害怕齊國的報復,讓須賈來緩和兩國的緊張空氣。誰知須賈是個懦弱無能之輩,在齊王的嚴厲質問下啞口無言。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范雎挺身而出。嚴正指出,齊緡王驕暴無厭,五國同仇,豈獨魏國?今大王光武蓋世,應思重振桓威之餘烈,如果斤斤計較齊緡王時的恩恩怨怨,但知責人而不知己過。恐怕又要重蹈齊緡王的覆轍了。一番話後,齊王怒氣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賜他十斤黃金和牛酒。范雎向須賈報告了此事,須賈命他退還黃金,只留下牛酒。須賈為人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回國後向國相魏齊誣告范雎“持魏國陰事告齊”。

魏齊大怒,命人將范雎打得折肋掉齒,還把他放在廁所中,任賓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盡了侮辱,但他宏圖未展不想這樣死去。他買通了看守,謊稱已經死去,逃出了地獄。藏匿於民間,化名為張祿。不久又逃到了秦國。

當時的秦國,經過幾位秦王的慘淡經營國力雄踞其他國家之上。但是,秦昭王主政時期,一些因素限制了秦國的發展。國內,後黨勢力很大,君權遭到控制;還有權臣當道。對外,秦國沒有一個有效的兼併統一方略,所以常常勞而無功。範睢很明智地看出問題所在,他感覺到機會來了。於是上書秦王:“聖明的君主善於洞察事情的成敗,對國家有利的就實行,對國家有害的就捨棄,有疑惑的就稍加試驗,即使舜和禹復生也不能改變這種方略。”並且自信的毛遂自薦,願為秦王效犬馬之勞。

秦昭王並非昏庸之輩。只是苦於無才能之士輔佐,看見範睢之書,當然召見。範睢進入宮門故意走只有秦王能進的道路,宦官與之爭執,他故意説:“秦國哪有什麼大王?只有太后、權臣罷了!”一句話觸動秦昭王的痛處。昭王於是引範睢密談。範睢單刀直入:“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於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無與昭奸。”點明秦昭王的處境。接着,獻出遠交近攻的計策,在秦國兼併戰爭取得勝利之後,範睢又勸秦王大權獨攬,於是廢太后、逐權臣,範睢因此順利做了秦國的丞相,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

對外,為達到兼併六國的目的,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魏、韓兩國地處中原,有如天下之樞紐,離秦又近,應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韓臣服,則北可懾趙、南能伐楚,最後再攻齊。這樣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必能統一天下。昭王39年(前268年),昭王用範睢謀,派兵伐魏,攻佔懷(今河南武陟西南)。兩年後又攻佔邢丘(今河南温縣東)。昭王42年(前265年),範睢又為昭王謀劃攻打韓國,首先攻佔地處韓國咽喉的滎陽,將韓斷為三截,致使韓處於危亡之中,不得不聽命於秦。經過一系列征戰,秦國勢越來越強,各國無不震動。

對內,昭王又按範睢的謀劃,實行“固幹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親貴手中之大權,於41年(前266年)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養老。拜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接着又把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驅逐到關外,將宣太后安置於深宮,不準再幹預朝政。通過這些變革,消除了內部隱患,使權力集中於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秦國在懾服魏、韓和整頓內政後,開始把攻擊矛頭指向趙國。秦昭王47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將王齕率兵伐趙。趙大將廉頗經驗豐富,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深溝高壘,拒不出戰(參見長平之戰)。王齕圍攻4個多月不下,糧草不濟,派人向昭王告急。範睢用反間之計,派人潛入趙都邯鄲用重金收買了一些大臣,散佈廉頗年老怯戰、秦國最怕趙奢之子趙括出戰的流言。趙王中計,起用毫無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任主帥。秦昭王又按範睢之計,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連夜祕密趕往長平。不久,白起大敗趙括,消滅趙軍45萬,趙括死於亂軍之中。經長平之戰,趙國一蹶不起,秦國則更加強大。

長平之戰後,秦軍遂圍邯鄲。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48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睢説:“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範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睢結下仇怨。後白起被迫自殺。

範睢推薦鄭安平為將,攻打趙國,結果被趙軍所圍,率二萬人降趙。範睢請罪,秦國的法令,“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昭王恐因此事傷害到範睢,於是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且還大大賞賜了範睢。

作了丞相的範睢,與以前的落魄相比真是揚眉吐氣了。一次,魏國中大夫須賈去秦國求和。範睢悄悄換上破衣服,到客館去見須賈。須賈見到範睢大吃一驚:“你還活着啊!”他上下打量範睢道:“沒料到你一寒如此!”不久須賈到了宰相府,才明白範睢的高貴身份。這就是“一寒如此”典故的由來。後來,範睢大宴各國使臣,惟獨給須賈桌前一堆草料,讓他強行吞吃。並且警告説:“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人頭來!不然的話,我將屠大梁(魏國首都)。”最後範睢仍念須賈尚有贈“綈袍”的故人情義,就寬恕了他,放他回國。魏齊聽説後,連夜逃亡,但諸侯國攝於秦國威嚴,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終於拔劍自刎。

范雎的一系列功績,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寵信,在秦國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但由於其坎坷的經歷和個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如位極人臣後對須賈和魏齊的報復,體現出他睚眥必報的性格,這與他早年所蒙受的無辜迫害有一定聯繫。而嫉殺白起,則是純粹的嫉賢妒能了,這一缺陷,導致了在范雎執政後期秦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後來,在一位叫蔡澤的縱橫家的開導下,範睢激流勇退,晉見秦王,盛讚蔡澤之能,“臣不如也”,薦其代已為相。范雎遂於昭王52年稱病遜去相位,不久善死於封地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