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9W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論文(通用多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 篇一

摘要:本文通過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含義及兩者的關係,分析了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及其主題的轉換,並針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及發展階段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現代意義,包括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促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為社會主義在實踐拓展中提供新路徑、引領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四個方面。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

中國的社會主義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十分有限,生產力不發達,社會主義的物質文化基礎十分薄弱的時期。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實踐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歷史性難題。這就有了一個在現實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正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和特殊的國情基礎上,才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但不能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現成方案。在中國現實的社會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會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共產黨人只能在現實的基礎上,根據實踐經驗,依據時代要求,把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來探討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科學社會主義是其質的規定,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是其具體要求。從質的規定來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科學社會主義,必須要體現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本質規定和根本原則。從具體要求來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發展進程和表現形式,同時還要反映時代特徵和世界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統一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相聯繫的過程。我們可以説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始於毛澤東、成於鄧小平、推進於江澤民及其後繼者,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源頭和理論基礎是科學社會主義。沒有科學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活水,那麼,科學社會主義就是活水的源頭。

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及其主題轉換

(一)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形成和發展的階段

19 世紀 40 年代後半期到19世紀 90 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形成和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也就是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

1848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形成的重要標誌,也是對此後 50 年科學社會主義發展主題的第一次全面闡述。《共產黨宣言》集中論述的就是資本主義為什麼必然被未來社會所代替 ,亦即社會主義為什麼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問題。

(二)科學社會主義由革命實踐為主轉變為建設實踐和改革實踐迅速發展的階段

20 世紀50 年代中期以來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廣泛地運用於實際,科學社會主義由革命實踐為主轉變為建設實踐、改革實踐迅速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題逐漸轉換為社會主義如何在與資本主義共存、交流和衝突、對抗中發展自身並最終取代資本主義。

同時,中國和蘇聯兩黨之間的裂縫已經顯現,到60 年代爆發了公開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論戰”,引發了對原來蘇聯模式弊端的揭露和反思,也引發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改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提出的核心問題就是計劃和市場的關係問題,進而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係問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關係問題,而後再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市場化取向的思考,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中借鑑、利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機制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吸收和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等理論與實踐問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交流和合作的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

三、科學社會主義的現代意義

(一)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社會主義方法論、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社會主義價值是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其中,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命題,是從最深層次上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由社會主義方法論、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社會主義價值組成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整體。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價值,並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和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

(二)促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構建基礎是經濟文化落後國家的基本國情,其理論支點是時代主題轉換論和初級階段論,其理論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實現了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即“產品經濟論”的創新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空前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為一些國家的探索和對歷史經驗的反思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振興起到了示範作用。

(三)引領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闢的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徑,符合我國國情、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反映了人民羣眾的願望,因而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而產生,並將隨着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進程不斷創新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將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堅定我國人民走科學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向世界表明,科學社會主義將以其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發展道路而成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範例,從而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的振興和發展。

四、結論及展望

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標誌的 ,在隨後不到一個世紀的各國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又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有成功的經驗 ,也有失敗的教訓。但只有社會主義才是人類追求“理性的王國” 的希望之所在。

無論生產力如何發展,只要真理不倒、正義常在,科學社會主義就將永葆青春;無論生產關係如何變化,只要人類的平等和人權得到尊重,科學社會主義就將能面對任何挑戰;只要社會主義執政黨始終教育人民和自身反對“迷信、非正義、特權和壓迫”,始終堅持“三個代表”,社會主義執政黨將永遠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陽光就會照射出來,理性的王國就會出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保障機制》 篇二

建立並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與執法監督,擴展與規範法律服務和援助,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內容。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管理和法的關係理論來説,社會管理是法存在和發生的前提,法從屬於社會管理,是進行社會管理的工具。從社會的普遍管理秩序迴歸社會的本質和功能來講,其目的就在於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追求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與自由。所以,社會秩序管理迴歸社會依賴於法律制度,作為進行社會管理的工具和途徑,法律是現代社會實現規則整合最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一、實現社會管理法制化

在我國當前的歷史條件下,將法治納入到社會管理體制之中,有助於進一步推進社會管理向社會的迴歸,也會增強廣大人民羣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活力。社會秩序的維持離不開法治的保障,是政府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權力支撐,並使該服務本身處於受規範之具體處境之下,使規範效力保持外在的合理運行時,又保證了其內在的合法性。在當前經濟環境中,社會管理面臨的是不同的社會利益羣體,要建立不同社會羣體之間民主、平等的社會合作關係,解決不同羣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就應當有一個公平正義的解決機制,而法治無疑最有效的制度形式,這是由法治的優越性決定的。

同時法治具有強制性、規範性和正義性等特點,將法治納入社會管理機制,能夠使社會管理合法化、程序化和效率化,使社會管理的整個過程有法可依,不因個別行政意志而改變,保障了社會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進而,社會管理法制化可以有效實現法律的社會治理效力,最大限度地確保社會管理的程序性與正義性,使廣大人民羣眾享有參加社會管理的廣泛的民主權利,真正成為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人,這正是社會管理和法迴歸社會的本質涵義。可以認為,當前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推進,是實現社會管理和法迴歸社會的必由之路。因此,法治是實現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條件,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必須實現法制化。

二、保障人民依法行使社會管理之民主權利

既然社會管理和法原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平等地保護社會成員的利益和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只是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管理和法淪為了階級統治的工具,成為壓迫人的力量,社會主義的政治任務就是消滅階級壓迫的力量,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使社會管理和法重新實現其社會性和共同性,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那麼從社會主義實踐上説,實現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也就是實現廣大人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民主權利,使社會管理和法迴歸社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羣眾作為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管理必然是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途徑。所以,當前的社會管理實質上是讓人民羣眾成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實現人本化管理,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的:“社會管理,説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羣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規範政府的社會管理活動

“在民主制中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在這裏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國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卻是法律規定的存在。”可以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民主制中法的本質的揭示,説明了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中,人民的民主願望和法制的民主精神在內涵上是相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佔統治地位,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法反映的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的意志,在這裏,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由歷來的體現少數剝削者意志的法,變成了體現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意志的法。也就是説,社會主義的法同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法的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社會主義的法是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對少數人實行統治的工具,從而實現了最大多數人的民主。

所以在法律的社會治理問題中,社會管理工作人員特別是行政幹部,必須遵守法律規則,嚴格遵循法律程序,充分避免了政府社會管理過程的隨意性,保障了其他社會組織對社會管理的參與,保障了他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開創了新的共治型的社會管理格局。對於社會公眾來説,法治一方面以法的權威力量保證人民充分地行使社會管理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也使社會管理的民主原則轉化為一種規範化和秩序化的運作機制,確保了人民進行社會管理的真實性、平等性和可行性。可以看出,社會管理法治化是保障民主原則在社會管理中的貫徹和落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馬克思法學中國化的根本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文:《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篇三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生產中的積澱,是民族的“共同記憶”,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一個民族無論怎樣現代化,都不能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尤其是現如今西方意識流對中國文化衝擊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就更應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生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特點,表現為華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泯滅的文明;華夏文化還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點,承繼着黃河文明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中國人有着強烈的家國鄉土觀念,兼容幷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延續下來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澱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價值觀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是指具體特定的民族藉助傳統文化來維繫、協調、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對民族精神進行探討的是盧梭和孟德斯鳩,而對民族精神進行全面論述則是黑格爾。他認為“(世界精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和任何其他階級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則。在歷史當中,這種原則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種特別的‘民族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發展中逐漸凝聚而成的,這些精神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表現。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價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張岱年將中國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的內核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是內因,是中國人對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載物”是外在表現,是中國人對他者的態度。這種精神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

1、“厚德載物”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想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基於“萬物一體”的基本認識,是在充分尊重人、動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權基礎上的認識,自強不息是對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勵,“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滋養,是中國之所以歷經世代更替、命運多舛卻依然能凝結成一個整體的根本。正是這種自強不息,中國人很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關於人民羣眾創造歷史的學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僅僅是一種精神支控力量,還是一種美好社會理想的信仰基礎。在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中國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沒有階級基礎的缺乏正確革命道路的但卻與共產主義理想有着天然聯繫的社會。《禮記?大同篇》中説“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與馬克思主義“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有着相同之處,中國人憧憬的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釋放,勞動力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大同世界“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與馬克思描述的“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人們不再將其收藏起來據為己有”相通。共產主義社會與中國人所夢想的狀態有着相似的狀態,又遠遠高於中國“大同世界”的生活,顯然,這更具有現代性,也更符合中國人對未來社會的追求。

2、“入世”哲學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認知的基礎

自春秋戰國起,諸子的“百家爭鳴”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哲學基礎,其中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中國哲學辯證法和對待人生的一種“入世”態度。而中國哲學最顯著區別於歐洲的就是中國的“入世哲學”,即注重社會的人倫關係,強調社會道德價值和人的今生今世。當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人憑藉着傳統文化中樸素的辯證思想,很快就把馬克思主義高深的哲學轉化成了中國哲學的一部分。至於馬克思主義批判的資本主義金錢拜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傳統以來重農輕商的傳統,反對奸商和社會財富不平等思想也有契合。而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觀,雖然從中國古代很難找到與“本位論”、“主體論”完全吻合的哲學話語。但是,從思想取向上看,自孔慕大同到楊朱、管子等思想家的主張,“入世”哲學本身就是現實社會實踐在哲學基礎上的反映,所以中國哲學探究的“養吾浩然正氣”、“向善”、“求真”追求人類幸福的遠大志向,這些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整體價值目標是一致的。

三、在傳承和創新中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當中國社會開始改革時,大多數人持懷疑態度,因為世界上一大部分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對東方民族缺乏客觀的認識,導致他們認為中國文化也是落後的。然而,中國不僅沒有在世紀之交演化成資本主義,還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下取得了讓世界矚目的成就,而決定的力量並不是中國擁有最多的人口、廣褒的內陸,而是文化的力量。

1、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建設

毛澤東在《新民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用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3]文化作為21世紀一國發展的軟實力,對一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而在西方文化構成強勢文化的背景下,一些人把庸俗、媚俗的糟粕當成了時髦,考古、旅遊商業化傾向越來越嚴重,這種文化低俗化的傾向與我們社會主義文化極不相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4]而在當代中國,要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新文化,就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諧文化的構建。和諧文化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合思想觀念、社會風尚、行為規範、制度體制於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5]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首先要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大力挖掘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弘揚時代新風,為豐富人民羣眾的精神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再次,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正確方向,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與自信,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文化自覺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