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留守兒童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留守兒童論文【多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 篇一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留守兒童狀況”課題顯示,我國的留守兒童近萬。在廣大農村,隨着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本人所在村莊(尤莊)村民的走訪座談,瞭解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心理、學習、行為、安全等方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的、家庭的和學校的,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 問題 原因 對策

一、尤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尤莊共有36户共157名村民,其中16歲以下的兒童有52名,16至50歲之間的村民有82名,50歲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户村民中,每户均有外出務工人員,有的甚至一個家庭有三人在外務工。居統計,尤莊共有外出務工人員76人,這些人有的農忙時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數年不歸。在52名留守兒童中,跟隨父母在外的僅三人,其餘的均在家中由祖輩或者上輩親戚撫養。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現在以尤莊留守兒童為調查的樣本,綜合分析其種種情況,總結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關愛,性情孤僻、任性、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2.學習成績相對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尤其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除了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缺少了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和家庭輔導。然而,其他撫養人由於無暇顧及或沒有能力顧及這些留守兒童,不能填補這一空白,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持“學習無用論”的觀點,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總體期待不高,他們將孩子的學習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務工上。由於孩子的思想極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響,久而久之也不免會被同化。

3、容易產生行為偏差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律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負面影響。再加上親情缺失、代理撫養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對孩子的行為一般採取遷就、認可的態度,造成行為偏差。表現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紀律觀念差,違法違紀現象嚴重;(2)沉迷於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等場所;(3)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又缺少必要的指導,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採取“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以為這樣就對得起孩子的父母,結果孩子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為習慣。

4.安全無保障

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隱患較多。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數留守兒童在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於沒有父母的直接監管,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鎮化道路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民進城務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政策法規滯後於社會變遷或存在許多壁壘,還有些地區和學校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如一些城市學校要求流動人員的子女必須交納一定的借讀費才能入學;有的以需要辦理各種手續為藉口將流動人員子女拒之校外;流動人員的子女不能在當地參加會考和大學聯考,必須回户籍所在地參加考試等等。進城務工人員一般承擔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費和孩子的上學費用。而城市裏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要麼是學費太高,農民工無法承擔,要麼是條件有限,不能滿足孩子進城讀書。這樣,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

2.從家庭角度看,親情和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某種先入為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是親子關係狀況。由於留守兒童不能跟在父母身邊學習,一般由祖輩或者親戚撫養,生活中就缺少了父愛或母愛,長期在這種缺少親情的環境中成長,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帶來不利影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除了給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造成不利影響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3.農村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缺陷

由於留守兒童缺乏來自於家庭的關愛和親情,因此,他們尤需從學校生活中得到彌補。但是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導致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諸多的缺陷。目前,許多農村學校沒有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重視,沒有采取必要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措施。這些學校沒有根據留守兒童家庭、心理等特點建立相應的教育機制,把他們與其他學生同樣對待。另外,有些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學校周邊環境複雜,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兒童有可能接觸社會上的“小混混”,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學校不能給留守兒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條件;學校不能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撫養人積極溝通,將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和行為告知他們等等。

四、對策與建議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差距給留守兒童教育帶來的障礙。二要強化政府職能作用,政府職能部門要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同時加強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普及、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對少年兒童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三是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繫,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3.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學校,因此要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全面發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學校寄宿制度,讓留守兒童住校,和同學、老師在一起感覺大家庭的温暖。這樣,也可以減輕撫養人的負擔,避免由於撫養人管理缺位帶給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讓留守兒童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他們打開“心結”;同時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要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三要加強學校的娛樂、體育設施建設,並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暢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於培養留守兒童的業餘興趣和愛好,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另外也可以讓孩子隨時或定期與父母溝通、交流、談心,便於家長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4.社會方面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牽涉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必須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充分發揮社會的合力作用。各級政府應把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婦聯、學校、社區、村委會可以聯合起來,開展捐資助學活動,讓有愛心的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資金困難,使他們減輕後顧之憂,安心學習。還可以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活動——廣泛徵集社會志願者、“代理家長”等,讓他們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保持經常性的交流溝通,以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開辦“農村留守兒童假期學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指導服務機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農村“留守兒童”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而且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項整體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解決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讓數億農民工沒有了後顧之憂,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的高質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的未來積蓄了充足的力量。為此,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都應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實解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和生活、身體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主義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留守兒童的論文 篇二

關於留守兒童的論文

放學了,小華和小明正在回?家?,小華邊走嘴裏邊吃零食,他後面留下許多瓜子殼零食袋,小明説:?小華,你有點素質好不好,你再亂扔回去我告訴‘家長’。?不多時他們便到?家?了,文中所説的‘家’是學校專門為留守兒童設的宿舍,規模在8-10個留守兒童之間,‘家長’便是剛分來的專職生活指導教師王老師。王老師戴着白色的廚師帽,胸前圍着圍裙,王老師名叫王剛,性別男,年齡22歲,是兒童少年心理兼行為習慣教育系畢業。王老師對大家説:?孩子們都到齊了,今天沒做壞事吧,都看着我,有做過壞事的都逃不過我的火眼金睛,最好事先承認。?小華紅着臉説:?對不起王老師,我在地上扔了垃圾。?王老師表情很嚴肅:?你還算誠實,我們的懲罰是讀一篇有關環保的文章,書架上有,自己去找。?王老師接着説:?孩子們今天我們要來一次衞生評比,評比項目包括個人衞生,環境衞生,個人的臉手要洗淨,個人的牀鋪要收拾乾淨整齊,完成後我帶你們去踢足球。?不多時孩子們都收拾得整整齊齊。王老師又説:?今天完成得不錯,踢足球去了!?孩子們歡呼着衝出了家門,足球場上孩子們在王老師的帶領下玩得很開心。晚飯後,他們在王老師的輔導下完成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

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已經佔到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有的孩子年幼時便獨自一人在家生活,有的在爺爺奶奶的監護下或在親戚照管下生活。 留守兒童在班上的表現出的特點是表情陰鬱,上課易走神,行為習慣不好,成績不理想。不能説沒有人對他們進行家庭教育,但是爺爺奶奶的隔代教育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他們年老體衰,對孩子的監管能力不足;二是思想觀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三是知識層面的狹窄導致對孩子不能進行文化課方面的。輔導。留守的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很多問題,有時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有時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一些小事變得複雜,難以解決。留守兒童已經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不僅造成人才的浪費而且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國家的興衰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人才,父母打工賺得的血汗錢遠遠無法彌補被荒蕪的下一代,雖然有的學校、有的部門對留守兒童採取一些幫扶政策,但是隻是杯水車薪,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形成制度,憑藉強大的教育政策推動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對於上述情況我想:為了生計,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不得不去打工,能不能有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讓父母安心打工又不誤孩子——創建一種留守兒童之家的辦學模式,開闢一種職業:生活指導教師。

這種學校是一種寄宿制學校,由專業的老師充當?家長?的角色,負責孩子的心理輔導及心理健康教育,負責認識、價值觀取向的教育和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同時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作業的監督、輔導負責。這種辦學模式的優點:

1、實現教育公平,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2、這種教育模式更科學更合理。生活指導教師是專業訓練的,他們有一整套完整的生活教育理論,對孩子的教育能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

3、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無輔導對孩子的成績有很大影響,這種模式能讓孩子得到有效的輔導。

4、這種教育模式讓孩子更安全,讓打工的父母更放心,留守兒童回家後由於沒人管或者監護人監管不力,往往會出現打架鬥毆、上網吧等現象,有生活指導老師管理就會大大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篇三

我縣地處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來由於嚴重乾旱缺水,為加強綜合治理,政府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相繼採取節水治沙、關井壓田等措施。由於耕地面積減少,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得不離開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務工,使得大批的兒童脱離父母親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已成為目前我縣農村學校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成長都面臨諸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直接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成為目前農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為了深入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狀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為三、四年級學生,共發出調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與其他兒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數留守兒童對學習感到有困難,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主要依靠老師和同學,非留守兒童還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的大多數經濟條件較差,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還要承擔家務,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響。在監護問題上,較多留守兒童的監管人為祖輩,他們只能在生活上給予關懷照顧,對學習輔導基本是空白,留守兒童缺少正常的監護。

二、我校留守兒童教育中的突出問題

由於父母無暇顧及、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學校教育缺位、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概括地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問題

留守兒童大都和祖輩住在一起。由於監護祖輩與孩子年齡差距大存在代溝,自身又擔負大量繁雜的勞務,孩子出現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找到傾訴的對象。從表中可見主動打電話幫父母聯繫的兒童僅佔不到38%,他們又很少與在外的父母聯繫,所以留守兒童存在較為嚴重的情感教育問題。因缺少關懷、傾訴,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他們感情比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內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問題。

(二)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在外務工的影響及各種娛樂場所的增多,尤其是網吧在農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兒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自覺性。據調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處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祖輩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對孩子縱容溺愛,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約束引導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兒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農村留守兒童中最大的問題便是,沒有人能管得了的問題兒童。祖輩年紀大,還要種地務農,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難以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寄居在親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對孩子進行教育;寄宿在學校的由於缺少監護人,更是忘乎所以;至於與單親生活在一起的雖然情況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諸多問題。

三、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突出問題的成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質上也是“三農”問題的一個表現。外出務工農民由於工作穩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較低,加之城鄉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貴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為農民工難以逾越的鴻溝。經濟、環境、家庭和學校因素等成為不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我縣地處偏僻,經濟落後。近年來隨着學生的逐步減少,學校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公用經費嚴重不足,應付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不同程度地制約教育軟硬件條件的改善。寄宿條件較差,生活教師不全,班主任負擔較重,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二)環境因素

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吃喝享樂”、“金錢萬能”等不良習氣已由城市向農村蔓延。對於自制力弱、內空虛寂寞、學習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來説,網吧、遊戲廳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與去處,有的沉溺其間不能自拔,隨之逃學、厭學、撒謊、偷摸等行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平時對子女疏於管教、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隔代監護中祖輩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觀念方式陳舊,溺愛大於教育,感情多於理智,祖輩們習慣用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經驗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學校因素

農村學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齡層次不明、針對性不強的現象,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問題。如老師不能及時向家長了解真實情況,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照顧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關愛和指導,鄉鎮學校缺乏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學校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等。

總之,我們只有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原因,為今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並走向社會的基礎和起點。留守家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着特殊的影響。通過對前人關於家庭結構、功能、氣氛、教養方式等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的回顧,筆者發現對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在對學前兒童的研究、縱向研究及研究的實應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侷限,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導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隨着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留守兒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兒童。當前我國勞動人口的流動方向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兒童主要也分佈於農村區域。對於絕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家庭來説,家中的孩子幾乎是他們全部的希望和寄託。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點:楊國才等人在2012年統計相關文獻時發現,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佔總量的59.27%。多數研究認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處於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同伴交往與親社會行為方面,其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水平較高。但同時也有不同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在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並無明顯差異,或僅在認知、情緒的維度上存在差異。

2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並走向社會的起始點。布朗芬倫娜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是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不僅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具有關鍵影響的社會生態系統。家庭因素主要將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單位、所在地、家庭結構等方面。內部因素則指家庭的心理環境,包括家庭功能、氣氛和環境、教養方式等。

2.1家庭結構

對父母外出影響的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導致兒童的內、外在心理健康狀況均發生惡化,且通過配對的實驗處理組發現,若父母不外出,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會有所改善。儘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的差異並不明顯,但其帶來的不同監護類型卻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留守兒童長期生活的家庭結構及由此形成的監護類型主要分為單親看護、隔代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及叔輩看護幾種。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顯著。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由於較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其他監護類型,且主要表現在過敏和衝動傾向上;同輩監護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常處於“無人求助”的狀態,常體驗到較強烈的學習焦慮;兒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來源於母親,因而母親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孤獨和恐怖感較少;隔代看護的兒童可能由於老人在教育時常採用恐嚇等方式,存在明顯的焦慮與恐怖感;叔輩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焦慮水平較低,但在過敏傾向上得分較高。與父母看護的普通兒童相比,隔代、母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的焦慮、抑鬱水平和孤獨傾向較強。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結論認為普通兒童的孤獨感體驗比留守兒童高,並由此得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家庭中父母監護、關愛和社會支持等密切相關,而並非完全是由於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所致的結論。

2.2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指家長教育、撫養孩子的方法類型,是其理念、行為及對兒童情感表達的綜合,具有相對穩定性。家庭系統中看護人的教養方式對各種監護類型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着影響,但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不同看護方式的影響不同。通常情況下,父母親的温暖理解對心理髮展具有正向影響,而他們的拒絕則產生負向作用。具體而言,在隔代和父輩監護的兒童中,支持温暖的教養方式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見的隔代監護較多地採取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兒童產生較多不良人格品質和不良行為習慣。與溺愛型完全相對的嚴厲拒絕的方式對兒童的影響也為負性。父親干涉在單親監護中具有消極作用,而父親懲罰、母親偏愛對父輩和單親監護的兒童具有積極作用。在同輩或自我看護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如其他留守類型的兒童那麼顯著,但母親拒絕和父親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2.3家庭功能

父母對兒童的關心程度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原因,而兒童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程度約為對普通家庭兒童影響的兩倍。過往研究常從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三個方面對家庭功能進行描述。留守兒童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上的得分低於一般兒童。親子相聚的間隔時間越長,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不周、監護不力,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下降,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且其中家庭親密度的解釋力更大。無論什麼類型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其孤獨感和社交焦慮都是相伴而生的。通過兒童的孤獨感,能夠預測其社交焦慮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氣氛

現有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會對兒童的心理髮展產生負面作用,易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提高。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家庭的矛盾性明顯高於常模,而高水平衝突家庭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悲傷、憤怒、焦慮和害怕。父母親外出後,家庭內部的教育和撫養環境發生了改變,兒童所獲得的父母關愛減少、家庭氣氛變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氣氛可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抑鬱水平負相關,對經濟狀況的自評為中等以下的兒童,其抑鬱心理的檢出率最高。大量研究發現留守家庭中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態越好,恐怖感越輕,總焦慮水平越低。父親的文化程度與兒童的學習和人際焦慮、孤獨、過敏和恐怖傾向、身體症狀以及總焦慮傾向得分之間呈負相關,而母親的文化程度與身體症狀、恐怖和總焦慮傾向的得分之間負向相關。

3目前研究存在的侷限

3.1研究內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對學齡前階段的留守幼兒的研究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時機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親子分離時兒童的年齡越小,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尚不完善,在未來的成長中,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受到的影響越大,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留守兒童的家庭功能因其親子分離的狀態而受到較大影響,但相關的研究尚不夠系統和深入。此外,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留守兒童已經不僅出現於經濟落後地區,而研究區域仍主要集中在農村及邊遠地區,較少涉及城鎮留守兒童。

3.2研究方法單一,縱向研究較少

現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問卷,訪談法和其他的方式較少,間接限制了研究對象及範圍。如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閲讀及理解表達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此外,評估因果關係的唯一方法是進行事件前後的縱向研究,而現有的研究多為一次性或橫斷比較研究,甚少有長期縱向研究,難以準確反映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長期影響,以及其影響隨時間推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3.3研究角度單一,應用研究少

留守兒童正處於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預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戰略。現有研究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特徵、現狀、影響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較多,但對應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具實際應用性,或嘗試考慮從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為問題的解決提出實際可操作的建議和貢獻。

參考文獻:

[1]薛靜,徐繼承。徐州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雲,陳鋒菊。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心理適應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6.2:231-235.

[5]王井雲。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7:125-128.

[6]凌輝,張建人,易豔。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農村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10:1564-1566.

[8]範興華,方曉義。家庭氣氛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影響:外向性與自尊的中介[J].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2014.4:680-683+687.

[9]唐有財,符平。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基於親子分離具體化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1.5:41-49.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留守兒童心理論文範文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憂思

【摘 要】

本人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在此期間接觸了很多境遇各異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普遍存在着程度各異的心理問題,且日趨嚴重。我深感這些問題亟待老師、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解決,且刻不容緩。本文擬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模式變化的角度,闡述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期摸索出學校教育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單親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指父母離異或者由於疾病、自然災害、車禍等原因導致父母一方獨自撫養、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大多是“嚴”“慈”失衡的,從而失卻了成功家庭教育中嚴慈相濟、相契的特質。“嚴”、“慈”失衡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陰影和傷害,最終成為心理上的問題。

2.單方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指父母一方(大多數為父親)外出,由一方(母親)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這是一種“嚴”“慈”失衡狀況更為嚴重的現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指父母雙方外出,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目前有逐漸增多趨勢)。隔代間巨大的思想差異,嚴重的代溝問題,祖輩對孩子的溺愛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與效度極其有限。所謂的教育也只是放縱或看管,更多的僅止於撫養的層面,缺乏對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與培養。

4.撫幫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指除父母雙方外,孩子寄養在親戚、朋友家,由親戚、朋友代為教育孩子的一種家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存在着跟單親家庭教育相類似的問題。一方面他們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撫幫的孩子,所以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採用“看守”的方式。他們大多數是隻求無過,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現教育問題,家長之間產生矛盾,孩子之間產生矛盾,會給孩子造成人際關係處理的心理影響。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夥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指父母雙方外出,多個孩子合夥租房,多名家長委託一名家長教育的一種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差別,孩子之間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託的家長,能把這種攀比的心理引入學習能力的競爭、良好習慣養成的競爭,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將給孩子心理造成嚴重影響。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這裏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長時間在家裏自己生活、學習的家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無人管教,極易形成孩子懶惰、責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質。他們遇事不知所從,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這種“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應引起家長、社會的高度關注。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樣化直接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生活環境、生活節奏的變化給留守兒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壓力。留守兒童在人格、品行、情緒、個性及社會適應等方面出現的問題,直接影響其學習和成長,阻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那麼,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現哪些症狀呢?

1.煩躁焦慮。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穩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圍中。由於父母長期外出,孩子缺少這種家庭氛圍,特別是撫幫家庭,孩子感覺寄人籬下,被父母遺忘或不重視,有了問題也無法解決,整天惶惶不安,憂心忡忡,無心學習,極易煩躁,自暴自棄,做事缺乏條理。這些孩子感情脆弱,經不起挫折打擊,遇事不冷靜,為人處世縮手縮腳,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主的心理狀態;自卑則是自感處處不如人的心理狀態。這兩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自我期望得不到滿足同時感覺不如人的心理狀態。在他們自己看來,則只能滿足自己的利益,別人不能佔有其利益,當別人佔有他們的利益時,會感到自己無能、渺小,因此,自閉、孤僻,難與他人溝通,更沒有勇氣挑戰失敗。本應健康向上、樂觀主動的少年兒童卻因父母的長期缺位,兒童應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監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漸形成。成天無精打采,情緒低落,不思進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漸成這一類兒童常見的心理特徵,致使他們不能與人和諧相處,人際關係緊張而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的出現。

3.縮手縮腳。很多孩子原本聰明、機靈、活潑,卻因為學習、生活環境的不確定性,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而變得茫然無措、冷漠無情、悲觀無望,遇事無所適從,內心壓抑痛苦,再加上訴説無望,人際關係緊張,久而久之出現抑鬱、自閉的心理問題。

4.過分任性。和諧健康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則性,通常剛柔相濟,嚴慈相輔。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輩對孫兒往往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溺愛,希望從孫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過的温馨,故而對孫輩無原則地嬌縱,導致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為叛逆孤行,甚至出現攻擊的傾向性。

5.難以滿足。父母長期外出,孩子長時間失去了父愛母愛,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質上的快樂,內心空虛無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則逃學、泡網吧,有的失學與社會閒散人員勾結,幹偷雞摸狗之事;有的在學校無心向學,課堂上玩手機遊戲;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錢請哥們大吃大喝等。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質上得不到適度的關注關愛而導致的一種異常表現。

6.提前進入青春期。這是指兒童超越了實際年齡及生理界限,在心理上表現出近似成人的傾向和特徵。父母長期外出,辛苦創業,拼命掙錢,要求孩子在家省吃儉用,多做事,認真學習,在校表現好。一個天真可愛、活潑伶俐的孩子在自己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習任務已夠繁重,又要承擔家務勞動,弄得孩子不堪重負。現在社會是信息時代,很多孩子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接觸到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使孩子超越生理階段,提前進入青春期。

總之,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形態各異的家庭模式導致留守兒童的各類心理問題日趨嚴重。因此,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消除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失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已成為中國小教育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篇六

【摘 要】

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西部偏遠山區農村的富餘勞動力逐年增加,農村國小中大批留守兒童隨之產生。本文在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合理布培養學習動機、建立愛心橋樑和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瞭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對策分析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國農民工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63億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億人,比上年增加473萬人。特別是西部偏遠山區,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等方面比較差,造成當地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有關資料顯示,貴州農民工總量已有800多萬人。由於户籍、高昂的借讀費用和父母工作不穩定無法照顧孩子等原因,打工農民的孩子們只能留在農村,由長輩或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父母雙方或一方與孩子兩地分隔的局面,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以遵義市餘慶縣為例,全縣共有3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22.68萬人,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大概有6.3萬人,外出務工人員佔農業人口的27.8%,留守兒童大約有13000多名。

一、問題和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特殊弱勢羣體,他們由於缺少親情關愛,因此在思想上、行為上和心理的成長中易偏離正常軌道,最終造成孤僻的性格和消沉的意志。

1.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動機不科學,成績差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不科學,不是因為喜歡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父母來學習,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注意力不集中。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聽了父母及親人對外面精彩世界的描述,想通過認真學習“跳龍門”考上大學,以實現跨入城市的願望,是為走出家鄉而學習。因此,不同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着留守兒童的學習效果和未來的發展後勁。

2.個性心理特徵發育異常,性格孤僻、冷漠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常常會感到孤獨無助,久而久之就會對心理和身體成長造成一些後遺症。當前,大多數山區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撫養,彼此之間有代溝,孩子同祖輩不能有效溝通,慢慢就會形成孤僻、敏感、暴躁的性格。他們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裏,對外界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也有一些留守兒童為了吸引老師和別人注意自己,故意做出一些特別和怪異的舉動。另外,不少留守兒童還出現過早與異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間結拜姐妹、兄弟的現象。

3.焦慮心理突出,精神壓力大

農村留守兒童耳濡目染許多殘酷的現實,知道農村的艱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難,種種原因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學習的壓力。他們認為自己肩負的責任很重,認為自己不讀好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和親人。因此,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導致心理和精神壓力大,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

4.依賴心理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差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撫養,祖輩們由於思想觀念陳舊、教育觀念落後等因素影響,常對孩子過分地照顧與保護。他們都將其監護責任理解為讓孩子吃飽穿暖,不發生安全事故。個別老人對孩子可以説是百依百順,百事包辦,除了學習,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另外,父母由於常年在外,總覺得對孩子照顧不周,因此經常給孩子錢以補償,儘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輩和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5.逆反心理強,違法現象嚴重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情感教育的弱化,對其心理和精神狀況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在外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有時會產生一些極端的後果。一些孩子喜歡逃學、曠課,甚至參與社會不良青年團體,沾染上抽煙、打架、和酗酒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離家出走,四處流浪。調查資料顯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青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70%。由於祖輩本身種種原因無力對孩子進行行為的控制和心理的教育,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較強,因此一些留守兒童極可能被社會上違法人員勾引,走上病態社會化的道路。

二、對策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種種不正常表現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社會安全穩定工作的一大難題,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解決好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心理等問題,使其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校工作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進步,是值得高度重視的教育新課題。

1.建立留守兒童學生動態檔案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配合各學校對山區留守學生進行綜合調查,走訪留守學生,及時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給每一個留守學生建立個人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班主任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補充檔案內容,為留守學生的動態管理提供了依據。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學生監護人或委託監護人進行聯繫,並做好聯繫記錄,為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培養留守兒童科學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兒童的興趣與動機。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提到:“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他把實際參與看成學習的最高水平。在活動中,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端正他們的學習動機。學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自覺去學習。留守兒童在正確回答老師的提問後,老師要及時的表揚和肯定,增強其自信心,讓他們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進而不斷規範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成績。

3.建立家校愛心橋樑

班主任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聯繫和溝通,及時通報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提出相應建議,督促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指導家長或監護人關心愛護孩子。另外,可以利用各種節假日時家長返鄉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溝通,形成合力效應,共同關愛孩子的成長。

4.更新教育理念,培養留守兒童全面發展能力

學校應該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班主任應該既當教師又當家長。全體教職員工樹立“留守兒童不等同問題兒童”教育理念,從單純追求教與學轉向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上來,提高教學內涵質量,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能力。營造尊重、關心留守學生的氛圍,讓留守兒童更多參與校園活動中來,多舉辦一些能增加孩子動手能力的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其中,全面提高他們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既要學會學習,也要學會做人和做事,實現學生認知和個性的和諧發展,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全面發展。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預防犯罪

心理健康問題不是病,但是如果不重視可能造成比生病更嚴重的後果。對待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諷剌打擊,要像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學校應該成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受過專業培訓和指導的心理老師,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大力開展青少年預防犯罪教育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參觀勞教所,安排失足少年報告會,讓他們對犯罪的後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讓他們珍惜生活,珍惜現在,預防犯罪。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農村勞動力會繼續流向城市,留守兒童的隊伍必將進一步擴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不只是教育部門的問題,也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不僅需要教育部門和教師的積極參,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也將發生較大變化。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掌握新興的與教育教學密切相關的科技知識,來適應留守學生更具挑戰性的學校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帆,劉琴,趙勇等。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11,11(8).

[2]紀中霞,陳水平。“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基礎教育,2008,(10).

[3]樑建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20(1).

留守兒童_ 篇七

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了,大部分都是因為家庭經濟緊迫,父母被迫去城裏打工。

我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名叫“劉瑩瑩”的小姑娘,她説她今年9歲了,住在農村,爸爸出去當建築工人,媽媽在城裏賣報紙,家裏只有她一個人,但她能得到鄉親們的幫助,只是覺得很孤獨。

原來,這次上網,是鄉親們把她送到了城裏,並給予了她一定的生活費用,還租了一套小平房。今天,她把她交學費剩下的錢拿去到哥哥家裏去,希望自己能上網學學自己不明白的東西,也在網上認識一些對自己的生活有幫助的人,因此,她特地新註冊了一個QQ號,並且認識了我。

這時我才發現她的打字速度特別慢,於是,我問她:“你為什麼打字打得那麼慢呀?”而她卻説:“對不起,我沒學過拼音,只在姐姐的書上自己看過一點兒。”

我還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農村有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出去打工,本來好好的,可她的媽媽突然得了病,沒錢醫治,爸爸便努力的工作,可錢還是不夠。小女孩沒有辦法,她想去看望在城裏的媽媽,於是,她天天去撿可樂瓶,想攢夠去城裏的車費,不久,她來到了城裏。當她們的親戚朋友知道這件事以後,大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她們一家過了這一道難關。

“留守兒童的命真苦呀!”我不禁説道。

是呀!像他們這樣的孩子還多着呢!如果我們不能獻出自己的愛心,他們的生活又將怎樣呢?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篇八

一、“留守兒童”凸顯的教育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大多數“留守兒童”缺失親情教育,心理髮育不健康

調查發現,不少年輕家長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關注孩子,甚至很少通過打電話、寫書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他們認為掙錢給孩子,讓他們吃飽、吃好就行了。家長的這種認識存在着“誤區”,有63。9%國中生和39。4%國小生因缺少情感溝通,思念父母,出現心理障礙,性格孤僻、偏執、自私、冷淡,有的行為異常,往往自由散漫、聚眾玩耍,甚至一部分學生染上吸煙、上網吧等不良行為,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

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年邁的祖父母或者是親友託管,難以對孩子學習進行適度輔導和心理疏導,同時,在規範孩子學習行為習慣上也力不從心。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有90%以上國小生和50%以上國中生對新課程存在學習障礙,產生畏難情緒。由於農村教師素質跟不上,他們不能及時對這些孩子進行引導、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現厭學、逃學、曠課等現象,尤其是國中生出現厭學現象較多。這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甚至部分學生面臨輟學,是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3、“留守兒童”監護和生活狀況出現失控局面

農村學校國小生全部住宿在家,國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大多數學生住在家裏,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擔監護責任,少數學生由親友承擔監護責任。這些監護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齡偏大,難以與孩子進行知識信息的溝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愛孩子,只管他們吃飽穿暖,無能力管教孩子,與學校配合溝通不暢,往往出現監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往往給孩子用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制,藉此來補償對孩子“關愛”的缺失。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兒童”追求生活享受,學習不吃苦、不思進取,養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為習慣。

4、學校、家庭、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學校又無法承擔本應由父母承擔的監護和教育責任。家長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連電話也沒有打過,學校無法聯繫家長,監護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無能力與學校溝通。學校無奈也只好在春節或者收購季節召開一次家長會。可見,農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協調存在很多困難,再加上農村社會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活躍,網吧、歌舞廳出現在農村街頭,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點。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1、落實政府辦好義務教育的責任

州、縣政府清楚地認識到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務工,謀求發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發展縣城經濟,打造現代農業,振興地方工業,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縮小地方經濟收入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使農民“離土不離鄉”,這是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面對現實問題,政府在經費調控、政策扶持、社會管理方面積極主動,切實解決問題,尋求新對策。

第一,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解決“留守兒童”住宿問題。第二,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

2、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兒童少年成長的樂園,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當貫穿於學校教育各環節,這要求在學校教育與管理上進一步科學化、規範化。

一是要建立學校“留守兒童”管理檔案。建立學校熱線,教師、學生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繫,有助於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及時溝通,學生學習生活上的障礙能及時破解,親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彌補。

二是要豐富校園文化。農村學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講故事),這樣既可以展示“留守兒童”的才能,又使他們感到學校、教師、同學的關愛,消除孤獨與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滿足。

三是要發揮教師引導、指導的育人作用。學校應當建立“代理家長制”,通過實行教師與學生結對的幫扶制度、家訪制度,設置心理諮詢室、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學校與家長通信活動等各種措施,搭建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實幫助“留守兒童”的責任機制。學校教師“代理家長”要形成制度,規定定期談心、幫助的內容;學校還要建立“代理家長”培訓制度,聘請心理教師給監護人、臨時監護、代理家長講授兒童少年心理輔導課和教育學知識,提升教師、監護人的交流藝術水準。

3、社會各界各盡其責,共同構建社會關愛與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大家為其營造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政府必須構建兒童少年監護保障體系,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第一,政府要出台幫助“留守兒童”的經費投入、教育管理、人文關懷、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面向農村地區貧困生、“留守兒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確社會各界的職責,構建關愛與監護網絡。第三,建立“留守兒童”成長家園。各地要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老模範、老黨員的“五老”作用,紮實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篇九

一、新時期、新局面,留守兒童的新變化

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飛速發展,打工族隊伍逐漸龐大,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新問題。中央政府對教育機制進行了改革,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義務教育將不收取任何費用,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生活補助,這些措施政策的實施為農村留守兒童上學的經費問題提供了保障。國家在高等院校及時地增加了“免費師範生”的教學方式,及時地運用國家教育機制的調控手段加以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構建,用新的形式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新時期黨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各項鼓勵農民農耕生產的力度和靈活性都在逐步加強;種糧直補費用逐年增加,農村合作醫療涉及範圍日益擴大,各種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繼推出;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措施的確讓我國的部分農民改變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經濟收入,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勞動力現狀。農資價格上漲,合作醫療制度的不完善,長時間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極大地減少了農民羣眾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約着農民羣眾生活水平的本質提高,使得一大部分農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繼續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從而導致原本可能出現轉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形勢變得更為嚴峻。農民羣眾生活問題不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在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上不僅存在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的缺失,還存在着師資人才等無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國的農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師都是以前的民辦老師轉型產生的,他們是農村教育的主力軍,然而,他們不論從知識還是從思想上都難以適應農村教育的發展趨勢;他們瞭解農村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卻沒有能力創新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在家面對的是“四老”,沒有課外輔導,有的卻是溺愛;在學校老師嚴肅的面龐,更會導致孩子們的成績上不去,心裏的陰影更為濃郁。

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

1、零食多了,關愛少了。

父母每個月都往家裏寄錢,他們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裏的老少能過得好點;但是越是窮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時間越長,對孩子的關愛也越少,孩子的心理問題也越發突出。當今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是留守兒童的生存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2、村莊大了,視野小了。

為了實施國家的新農村建設,許多村莊合併,村莊面積不斷擴大,村莊公路更為密集,由於沒有村莊土地的約束,村民將房屋建設得更為分散,有許多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原因,同在一個村莊中卻在不同的國小。村莊在隨着新農村的變化而擴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羣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卻因此反而更為膽怯。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1、加大農業扶植力度,促使農民增收。

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統計數據中,在一段時期內數量有一定的回落,因為新出台的直補政策、農業税政策、農產品政府保護價等措施從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老百姓願意回家種田。但總體上還是處於增漲的態勢,因為隨着各項農業措施的實施,社會各個行業各種物資的價格都是同時上漲,各種刺激政策不能沖掉物價上漲給農民朋友帶來的損失,農民朋友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兒童之間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加大對農業的扶植力度,讓農民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麼留守兒童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2、實行產業改革,增加當地就業率。

我國的許多農村都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了一定的走產業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產業轉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爭取農民能夠當地就業。當地政府要積極引導,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引進資金和高新技術對經濟作物農產品開展深加工,優化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在當地成功就業,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將指日可待。

3、加強村級機構行政管理能力,引導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開展。

年青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職能部門的關注,在學校教育無法顧及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村級機構是與留守兒童教育息息相關的一級機構。有條件的村級機構可以統一安排留守兒童的課外輔導,這樣一種有針對性的輔導模式或許能夠更直接有力地解決問題;或者專人對帶有留守兒童的“四老”進行撫養方法的教育,這種方法可以更長遠地解決問題;同時由村級機構實施撫養教導比請專家學者進行撫養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學的教育方法,留守兒童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總之,解決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目前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也是今後的長遠問題,只有這些問題妥善地解決了,才能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農民工才能在異鄉安心打工,才能創造豐厚的財富,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篇十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方法

通常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來説研究方法有以下幾類:通過調查問卷進行了解個案的內心感受;數據的積攢,然後進行分析其中的規律性;還有就是針對個別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等方法。針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來説,心理健康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因此我們要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較為細緻的研究。只有仔細觀察留守兒童的言行舉止,才能正確的分析其心理狀態還有內心的感受,最後,根據不同的調查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科學的解決其所有的心理問題。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調查問卷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如果想要將所有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一覽無餘的全部納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這幾乎要耗費畢生的精力去遊走於各個村莊和山川。因此作為該研究課題的學者而言,要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只有廣納他人意見,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理論,才能對推動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幫助。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主要核心就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我們知道,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是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那麼對於留守兒童的研究情況也有着許多的進展,多數人的研究結果與見解多會出現在自己發表的文獻當中,那麼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就納入了所有已發表的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文獻。通過文獻內容檢索進行搜索個案分析的情況以及數據統計和分析。例如,張帆發表了一篇《三峽庫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與心理彈性關係的調查》的文章,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系統將自動收錄該篇文章的題目以及內容,相關的內容中會出現一些關鍵詞彙,例如自閉、自卑、脾氣暴躁、三峽庫區、農村留守兒童、彈性等,而這些詞彙的堆積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對於研究這些問題的我們來説,就有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關於數據統計的情況,或是關於區域性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參考。同時系統中還納入了不少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研究文獻和研究數據的分析與解析,從中提取了不少關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通過這些文獻的檢索,可以實現該系統的以下幾個功能,第一是界定功能,即界定該兒童是否是留守兒童;第二,是解析功能,對留守兒童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第三,找出解決方法,針對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解決,並以此作為系統內部的案例進行累積。下面筆者就來簡單介紹一下該系統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第一,界定留守兒童。首先考慮的是區域問題,在什麼地方的兒童是屬於留守兒童,根據定義,我們可知,留守兒童是在農村或山裏的兒童叫做留守兒童。那麼出現在農村或者山村的孩子就可能是留守兒童。對於其家庭情況,父母是否外出打工,也是留守兒童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父母是常年在外地打工,而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家的情況,那該名兒童就是留守兒童。第二,觀察留守兒童的表現,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根據留守兒童回答問題的態度,回答的內容,回答的表情等,判定是否是有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名長期寄居在祖父母家裏的留守兒童,到了上學的年齡,出現不想上學,不愛上學的情況,就説明該名留守兒童已經出現厭學的的情況,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讓其對上學這一事件有所感悟,有所期待。又如,一名留守兒童,當調查者或其他人問及父母情況的時候,該名兒童當即表現的很是不削,並且沉默寡言,表情冷漠説明該兒童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對父母這一詞彙沒有任何概念,漠視親情等。這些都是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再如,一名兒童每當有人與他交流的時候,他的眼神裏總是出現一些莫名的渙散,遊離之態,對身邊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常哭泣,或沉默不語,説明兒童極有可能會出現抑鬱或自卑心理。而最初的數據庫建立都是由一些文獻和調查報告組成。有專家制定出幾套判定是否有心理問題的調查問表,如果有符合條件的情況,積攢達到幾項有效內容即確定為有該項心理問題。而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我們將按照其類型和地域進行劃分,對其行為和心理狀態進行合理的干預和調整,最終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評價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可以説是為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僅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還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查詢渠道。有效的做到了問題研究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系統性:該系統的文獻搜索功能和數據考核功能讓研究者一目瞭然,很快就可以找到相應類型的留守兒童。比如説,目前研究者要研究的一個案例是四川山區的一個鄉村裏的一個12歲的留守兒童。首先進入系統後,輸入被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四川地區,山村裏的一個12歲兒童,家裏父母外出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在家務農。像這樣的情況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研究對象是一個標準的留守兒童。那麼就可以繼續對該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根據研究者對其的觀察,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對兒童出現的各種現象一次錄入到該系統中,根據系統的詞彙匹配很快就可以檢測出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流露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系統中給出的結果就可以對該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治療或心理干預,從而該系統也增加了一個有效的研究數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科學性:研究表明,通過正確的數據分析和文獻檢索,是可以正確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而調查問卷的問題和多種數據的累積也是該研究系統中科學性的重要表現。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此項系統的建立意味着中國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向着系統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論述,以及對該系統的簡單評價,表明中國目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該領域的學者對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但是有了該研究系統,將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着重要的意義。

作者:沈輝 許遠理 單位:信陽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