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實用文 > 感謝信

留守兒童感謝信

欄目: 感謝信 / 發佈於: / 人氣:8.77K

第一篇:留守兒童愛心助學感謝信

留守兒童感謝信

尊敬的麗姐助學:

您好!

首先,請接受xx國小全體師生對您的愛心行動表示由衷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是您給我們學校送來了温暖,給予我們物質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是您把愛心人士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和對孩子們的關愛傳遞給我們,使我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社會的温暖,我們用語言難以表達對你的感激之情!

我校地處偏遠山區,現有130名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由於這裏生活條件差,生活水平低,學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當孩子們手中拿到您為他們捐贈的圍巾、書籍時,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您引導了孩子們從書中瞭解世界、豐富知識,每一根圍巾,每一本書都展現了您的濃濃愛心,包含着社會對我校全體師生的深切關愛!

作為學校,我們全體師生衷心感謝您的關心和x幫助,決不辜負您的真情和愛心,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作為學生,要以此為契機,用書中的知識充實頭腦,用智慧改變貧窮,改變命運。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感謝xx,在這裏向您鞠躬致謝!感謝您讓我們共享了同一片藍天下的愛!謝謝!

祈福好人一生平安!

第二篇:留守兒童

帶在身邊?還是留在家鄉?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説到底還是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在城裏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城市要幫助其子弟順利就學;農民工家鄉的政府部門,也要為他們就近就業創造條件……

2300萬。

這是目前我國農村五週歲以下雙親外出留守兒童的數量。據有關部門負責人説,這個數字已經佔到留守兒童總數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貴州、廣東7省0—5週歲留守幼兒均超過百萬人。面對如此大量幼兒的親情缺失,該部門呼籲父母外出打工時將子女帶在身邊。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城鄉人口流動性的增強,留守人羣的數量逐漸增加,留守兒童是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羣體。留守,帶着無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聽到那一聲聲渴望親情的呼喊,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似乎總會被觸碰到。

誰不希望這些離散的家庭能夠團聚,誰不希望這些各自守望的親人能夠共享天倫,但是,帶在身邊就是解決之道嗎?帶在身邊,抑或留在家鄉,這是簡單的選擇嗎?

把孩子留在家鄉的問題顯而易見。安全問題缺乏保障——某地發生一場校車事故,受傷的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心理傷痕難以撫慰——由爺爺奶奶監護日常生活,吃飽穿暖已是最重要的目標,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是少數。行為習慣缺乏監管——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雖然問題不少,但很多外出務工的父母仍做如此選擇,因為他們嚮往着用短暫分離換取家庭的未來。

相比留下來的無奈,帶在身邊似乎更不容易。不少農民工在城市常常處於漂泊狀態,工作、住所、收入都不穩定。當住房、醫療、保險、子女就學等方面政策依然存在諸多不完善,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時候連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強維持,即便把孩子帶在身邊,也(來源説明好範 文網:)很難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我們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吧,在農貿市場菜攤邊玩耍的幼兒,坐在三輪車上跟父母一起收廢品的孩子……面對城市的繁華,很難説這樣不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傷害。事實上,很多農民工也嘗試過帶着孩子進城打工,但後來,一些人還是無可奈何地將孩子送回了老家。

帶在身邊,還是留在家鄉,都不是容易的選擇。目前全國留守兒童約為5800萬人,如此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家庭,如果想要一下子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太現實。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説到底還是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在城裏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城市要盡力幫助其子弟順利就學;農民工家鄉的政府部門,也要為他們就近就業創造條件……可喜的是,不少地方開始做着各種有益的嘗試,試圖找到一條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道路,希望這條路能越走越寬。

第三篇:留守兒童

不一樣的留守兒童

一個孩子在他還不滿月之時,父親就因病離開了人世,從此人世間又多了一對孤兒寡母,一個不幸的家庭,辛酸的生活由此開始。

為了幼小的孩子,年輕的媽媽曾經把這個孩子帶回孃家,希望孃家人給予照顧,可惜時間不長,外公又因病去世,外婆生病也需要人照料,孩子就這樣再一次回到出生地:一個貧困而遙遠的貴州山區,把孩子給年老的爺爺照顧,因為年輕的媽媽要承擔起養兒的責任,與一大堆農民工一樣到廣東東莞打工。孩子從此成為留守兒童大軍中的一員。

自從年輕媽媽到廣東打工後,爺爺便帶着孩子一起到田裏勞動,山上砍柴,放羊,田間、山上多了一個幼小的身影。

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上學了,揹着書包走在陡峭的小路上,在路上走的時間要比呆在課堂的時間長,冬天時,寒風把那張小臉蛋吹得佈滿了裂紋,手、腳由於受凍,都裂開了口子,就象老松樹皮一樣。

也許苦難的孩子都會比同齡的孩子多懂點事理,在外面,別人給個果、給粒糖他都捨不得吃,收在袋子裏,拿回來給爺爺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從樹上丟落的幹樹枝,會把它撿起來,當成柴火把它扛回家。在家裏時,凡是他能做的事情他都會主動去做,像打柴、放羊這些事情都會替爺爺分擔。在學校,與同學友好相處,別的同學有什麼困難,他會想辦法幫助,同學非常地尊重他。學習成績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在成長的歲月中,孩子學會了自立、自強、勇敢、堅強,學會了關愛他人,學會承擔責任。

我不由想起一篇文章《孟子·告子下》裏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在這漫長歲月中,我希望你能一路走好!同時也希望全社會的愛心人士多關注貧困的留守兒童。

第四篇:關於留守兒童

留 守 兒 童 問 題 的 對 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 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儘快改革與户籍相聯繫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各種制度,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城鄉壁壘,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同時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進城務工人員享有城鎮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會權益,他們的子女也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從而保障勞動力合理流動。這樣就能從政策層面上鼓勵更多的進城務工農民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和學習,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兒童”數量迅速增加的趨勢。

2.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其次,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創新實施“迴歸工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切實增加農民的本土就業崗位,既提高了農村經濟水平,又從源頭上破解了留守兒童難題,促進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做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進。

3.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中國小基礎設施,儘量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條件,發揮學校和教師的管理職能和教育功能,以滿足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學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設置,將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為規範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中,以此來彌補、疏導和改善留守兒童因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4.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管理機制。

各級政府要把“留守兒童”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文明辦要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到“三個文明”建設中,總結交流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成功經驗;婦聯要廣泛開展“代理媽媽”活動,組織留守母親接受文化教育,更好地承擔起對留守子女的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共青團要組織城市兒童和“留守兒童”開展手拉手、獻愛心等交流活動;

各級關工委要發揮“五老”優勢和作用,積極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濟困助學服務,通過“春蕾計劃”、“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資金,幫助貧困“留守兒童”完成學業。

同時要發揮社會化協調機制、法制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5.充分發掘社會各種資源,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環境。

1)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家庭服務站”、“留守兒童家長學校” “留守兒童託管親屬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2)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具體措施,並將留守兒童工作列入區縣(市)、鄉鎮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形成以留守兒童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以村鎮為重點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絡。3)藉助新聞媒體,積極地宣傳各地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好經驗、好做法,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命運,營造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第五篇:留守兒童

關注留守兒童

一、選題背景

有這樣一羣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們被迫留在家鄉,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對於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變為一年兩年才露個臉、見個面的符號和概念。他們有着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這些孩子孤單地留守,少有依靠。他們生活的環境,學習的環境,內心的健康,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瞭解現狀,才能有所行動。

二、拍攝意義

通過展現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呼籲社會各界深出援助之手,每個人小小的一點力量,都可以改變這些孩子的一生。

三、拍攝內容

拍攝方式:本片採用真實的記錄方式,對選擇的人物對象進行跟蹤拍攝。拍攝週期:2014年6月22日——2014年6月31日

拍攝地點:呂梁市周邊貧困地區

拍攝人物:選取3個典型,通過展現他們的生活去了解留守兒童。周圍的留守兒童為輔助和補充拍攝人物。

四、影片結構

1、鏡頭由該的全景開始,交代拍攝地點的真實場景,拉到獨自凝望遠方的人物們,特寫他們的眼睛,伴隨着煽情的背景音樂烘托氣氛。

(下面以一個人物為例) 2、拍攝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包括校園生活。重點拍攝人物獨自一人的場景。 3、拍攝人物與的家庭成員之前的場景,如:對話和肢體語言。 4、拍攝人物在家裏幫忙的場景。 5、拍攝人物與其他留守兒童接觸的場景。6、對比拍攝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生活,如:吃飯的場景、上學的場景、週末的場景。 7、拍攝人物面對挫折的場景。 8、拍攝人物思念父母的場景。(對話) 9、拍攝人物的日記或者他的圖畫本。 (3個人物都大致包括這些內容,剪輯時交叉使用)

10、最後鏡頭由獨自凝望遠方的人物們拉到該地區的全景。

五、影片分析

通過近一個月的跟蹤拍攝和指定內容的拍攝,相對完整的勾勒出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從反映的生活條件差,學習條件差和心理問題來看,注意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廣度關注,和社會人士的關心與同情。

六、拍攝注意問題

1、拍攝時要注意攝像機的角度,是傾聽者的角度,儘量少俯拍和仰拍,除了特殊鏡頭的需要。

2、拍攝人物時,儘量與人溝通,做到自然。

3、拍攝時注意場景的選擇,儘量在真實的前提下做到畫面的質量。

4、在鏡頭的運用上避免單一。

5、有周圍景色的空鏡頭。

《關注留守兒童》紀錄片策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