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9W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通用多篇)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 篇一

由於社會經濟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子女與其祖輩或者親屬在一起生活。由於遠離父母,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現偏差,學習受到了影響。如何讓留守兒童“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成了學校的最重要、最緊迫的大事。為此,我校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全面分析,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並採取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現簡述於下。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道德行為問題。由於缺乏父母有效的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是非,不能正確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不良的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為。如行為自私、任性,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不良行為。

2.學習成績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這些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或責任心不強,沒有能力或沒有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紀律渙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3.心理健康問題。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父母的關愛,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

4.安全問題。關於留守兒童安全事件的報道有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盡到了責任,而且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留守兒童在校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成了“自由人”,同時由於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範意識,生理上也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極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我認為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監護不力、管理不到位,導致留守兒童出現許多問題。由於較長時間父母不在身邊,年邁的祖父輩文化水平不高,既沒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藝術。

2.父母在外、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由於不在父母身邊,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與父母之間深層次的感情溝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孤獨、自卑、精神壓抑、性格孤僻,不願意與老師和同學溝通,導致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圍較差,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由於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圍較差,孩子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鑽研精神。

4.學校、家庭不合拍,導致學校、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盲區,留守兒童在家中由祖輩或者親屬照看,在學校讓老師、學校監管。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由學校完成的,並不是取決於家庭。

三、我校開展留守兒童培養教育的實踐

我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發源地,是生活教育理論集大成之地。鑑於此,我校大力發掘生活教育理論中對留守兒童培養有益的因素,教師大力發揚“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展開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陶行知説: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陶行知f“生活教育的內容與範圍,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勞動的生活教育、科學的生活教育、藝術的生活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有計劃的生活,就是有計劃的教育。”通過開展唱愛國歌曲、讀經典文章、講傳承故事主題活動等方式營造氛圍,讓孩子們埋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種子,樹立遠大理想。學校學期分班級按照高、中、低三個層次,還組織學生觀看1―3場愛國主義電影;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學會自立。建立紅領巾廣播站,利用課間、中午時間播放校內外好人好事和時事新聞;在樓道懸掛名人畫像,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建立了走廊文化和圍牆文化,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學習教育。

2、人格品質教育方面:陶行知給生活教育的定義,是指“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他説,在生活教育中,一方面生活決定教育,另一方面生活與教育又是密不可分的,是緊密結合的。“生活教育的內容與範圍,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勞動的生活教育、科學的生活教育、藝術的生活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教育等。” 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高度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作風,使他們成為一代新人。

3、心理情感教育方面:針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問題,採用多種方式培養孩子們健康的心靈,讓他們在感受到遠方父母的愛,身邊老師的愛,社會的愛。開通親情電話, 在學校設立學生與在外務工的父母直通電話,保證每個孩子每個月與在外務工的父母通話一次以上,中、高年級每期給爸爸、媽媽寫一封家信,暢通親子關係;增進同學、親子感情; 在城區學校請來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講課,針對心理情感問題開展諮詢輔導,及時對學生心理進行疏導;每個月開展一次集體交流談心,讓同學們感受到同學、老師、學校集體的温暖;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檔案。

4、行為養成教育方面:向軍訓學習,規範管理,寓教育於日常生活學習之中,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守紀律、講文明、講衞生、講秩序、講禮貌的行為習慣。參照軍隊的內務要求,請來退役軍人對學生進行隊列、隊形、內務整理等方面的訓練,被子、毛巾等各類生活用品乾淨整潔、整齊劃一、擺放有序;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衞生和行為習慣普遍較差的狀況,組織學生學習《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設立紅領巾監督崗,開展清潔、紀律班級流動紅旗評比活動;在學校食堂、廁所、寢室等醒目位置,張貼行為衞生習慣標語,營造講文明、講禮貌、講衞生、講秩序、講道德的氛圍。

5、身體健康和安全教育方面: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問題,關係到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定和諧。我校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身體健康體檢,根據身體狀況存在的問題,合理安排膳食營養,同時加強健康和安全教育。給孩子們改善伙食,每天保證一頓肉、一個雞蛋。食物包括五大類:穀類、薯類;肉、蛋、奶;大豆及其製品;蔬菜;純熱能食物,包括動植物油脂、食用糖等。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採用情景教育等方式,幫助孩子們掌握日常生活中避險方法。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現階段義務教育中的一大難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義不容辭。但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共同關注。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讓孩子們在關懷中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參考文獻】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 篇二

為了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全面地成長,認真落實上級領導部門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確保我校留守兒童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下去,依據我校我班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年度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二、工作目標

通過對我班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普遍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檔案,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本班學生組織關愛小組,要加強關愛,形成合力,大力宣傳,不斷提高我班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使留守兒童建檔率達100%;

2、關愛留守兒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從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幫助留守兒童,促進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樂於學習。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機制,加強關愛。

首先成長關愛留守兒童小組,明確工作任務,制訂具體工作計劃,並努力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計劃,逐步使關愛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和經常化。充分發揮班集體作用,使班級真正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主渠道。

1、成立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認真落實到位。

2、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繫卡制度

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繫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監護人或其委託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通過聯繫卡制度的建立,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繫,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學校設立留守兒童親情電話。

3、真情關愛,“三個優先”

(1)學習上優先輔導。班級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

(2)生活上優先照顧。教師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要指導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3)活動上優先安排。高度重視並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4、實施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

在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並配備幫扶教師和其他學生家長。配對幫扶教師和學生家長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師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促使更多的幫扶老師成為“家長”。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教師要經常與留守兒童互相交流、溝通,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生活和學習情況;非寄宿的兒童,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在校的情況,幫助做好兒童的思想工作。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鬱的陰影,讓留守兒童和其他在校兒童一樣,在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愛護下健康成長。

5、建立健全教師與留守兒童的談心制度

學校要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託監護人座談會。要求教師每月至少與留守兒童談心兩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不認真、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範的“問題”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着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開展人文關愛活動。

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各種競賽活動等,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7、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班級要着重開設心理教育課,大力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温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討論並制定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2.開展教師家訪和學生談心活動。

3、留守兒童信息更新。

四月份:

1.開展師生結對活動。

2.檔案信息更新。

3.開通留守兒童親情電話。

五月份:

1、召開一次留守兒童家長會。

2.繼續開展師生結對活動。

3、留守兒童“五一”聯歡會。

六月份:

1.留守兒童主題班會活動。

2.留守兒童減免落實情況

檢查。3.留守兒童工作經驗交流及論文撰寫。

4.班級及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總結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 篇三

【編者按】2016年“兩會”期間,委員、代表提出了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諸多建議,包括學制、招考、教育扶貧、留守兒童、職業教育、民辦學校、教育信息化、校園足球、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內容,農村教育和留守兒童是討論的重點與熱點話題之一,具體涉及農村教育扶貧和精準資助的問題、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比例提升的問題、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安全健康的問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和“支持計劃”落實的問題等方面。為了深入宣傳“兩會”精神,推進“兩會”精()神的學習與落實,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本期刊發徐兆宏校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需要“精準”發力》一文,以饗諸位讀者。

2016年“兩會”剛結束,但關於教育的熱點話題和討論仍不絕於耳。教育作為實施民生工程的重點項目,牽動億萬中國人的心,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在“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會上指出,當下教育部的最大壓力是學生的安全問題,近期發生的校同傷害案件、未成年人暴力案件讓人很痛心。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更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很多委員感慨,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確實已到必須給予重視、直面攻堅的時刻。2016年“兩會”所提出的“教育要精準扶貧”戰略舉措,是順應時代要求、大快人心的政策導向。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需要“精準”發力,要從根本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良方”。否則,再瑰麗的教育夢想也會因種種缺憾而變成“水中花,鏡中月”――無法實現。概括地來講,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需要在如下方面“精準”落實:

一、政策“精準”發力

對留守兒童受到傷害的問題――這一社會之痛,國家在過去諸多相關文件和要求,然而在法治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政策的頒佈與實施若僅僅停留在文件的上傳下達上,而不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往往很難奏效。十以來,黨和國家將“依法治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方面,、總理等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確地提出要求。

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國家從宏觀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保護工作進行政策“精準”制定,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保護工作的重要體現。《意見》是以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保護為切人點的第一份系統性地明確未成年人保護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的國務院法規性的文件,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大制度創新,為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遵循。

眾所周知,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同其他兒童一樣享受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享受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但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出現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需要全社會給予特別的關心與愛護。若沒有“精準”的國家政策和制度作為法律執行的依據,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就存在很多難以逾越的鴻溝,顯得鞭長莫及,最終導致解決留守兒童受到傷害的問題――這一社會癥結,愈將變得“一團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2016年頒佈實施的《意見》,依據未成年人兩部專門法律,即《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藍本,結合當代特定歷史時期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總結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試點經驗,設計了包括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等各個流程、環節在內的救助保護機制,細化了應急處置的措施,強化了監護干預的措施,有利於及時保護處於危險處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有效地遏制侵害農村留守兒童權益、衝擊社會心理底線的極端事件發生。

從上述意義上來説,政策“精準”發力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問題的前提,是今後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方向標”。

二、責任“精準”到位

在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石定果教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更是直言不諱。她認為造成目前這種不良局面的原因,主要存在如下方面:一是現在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家庭教育偏重突出孩子個體的獨佔性,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二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學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學質量,忽視學生道德素質培養,造成一些孩子的是非觀念模糊,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扭曲;三是社會環境出了問題,網絡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以及社會上很多不良的誘惑,影響孩子的道德判斷標準和社會價值取向。

筆者認為,只有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上讓責任“精準”到位,才能實現總理所強調的“決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的良好願景。

留守兒童之“痛”的根源在於“留守”,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天空灰暗、多變,長期缺乏父愛、母愛的温暖,會導致留守兒童缺乏身心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和性格形成造成很大的影響。相比之下,留守兒童往往更容易變得性格內向、情感飢渴、自卑自棄、孤獨無靠、不愛學習、易受傷害,甚至敵視社會,難以與他人正常交往。

父母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只有父母切實地履行關愛子女的責任,更多地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紐帶才會不斷裂、不褪色。

《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家庭監護的主體責任。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週歲的兒童,脱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要與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聯繫、多見面,及時地瞭解和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給予更多的親情與關愛。父母或受委託的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村(居)民委員會、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地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後果的,公安等有關機關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筆者所在區域的政府領導很有遠見,出台了很多優惠政策,強化各方面的責任機制,鼓勵外出打工者回鎮創業或務工,既方便照顧子女,也在經濟收入上不吃虧。讓更多的孩子與父母親一起生活,減少了留守兒童的絕對數量,是當地政府實施責任“精準”到位的出發點和歸宿。

當然,學校和社會的責任也不可小覷。強化學校的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學校留守學生專項工作考評機制,全面落實“控輟升學”的責任倒逼機制。強化社會的關愛責任,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對流浪未成年人的社會救助工作,公安、民政等部門要進一步強化職責,建立切實可行的多方聯動責任機制,做到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保護全覆蓋、不留死角,這是責任“精準”到位的具體表現。

三、行動“精準”高效

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正常的成長空間,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從全國各地報道的信息來看,不少地區的行動精準、高效。

廈門市針對每年暑期留守、流動兒童教育託管需求突出、安全事故高發的實際,將每年七至八月份設立為“廈門市留守、流動兒童安全特別關愛月”,並重點解決留守兒童放學後失管、失教的突出社會問題。同時,設立“兒童之家”、“家庭關愛服務中心”、“四點鐘學校”等平台和場所,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託管服務,建立和完善學校、家庭、社區有效銜接的服務網絡。

貴州省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在關愛對象、關愛內容、關愛責任和關愛措施等四個方面行動、精準發力,做到精準定位到村、精準識別到户、精準建檔到人。注重、關懷心理情感,建好“視頻通話”等親情關愛平台。引導父母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開展“愛心媽媽”、“家長”和假期探親等活動,特別是做好學校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建好農村寄宿制學校,推進“四在學校幸福校同”建設,改善學習、生活環境。同時。將關愛設施的建設與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參與、家庭合理分擔的經費投入機制,及時傳播政府和社會精準關愛的正能量。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站在對學生負責的高度,筆者認為,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對留守兒童要嚴慈相濟,用愛去滋潤,用心去呵護,用情去温暖。這樣,就能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的荒漠,走進親情的綠洲,從而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關愛留守兒童論文 篇四

論文關鍵詞 社會學習理論 電視媒體 留守兒童 成長。

社會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ura)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一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論、觀察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筆者以永州市東安縣紫溪鎮中心村的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設計了一套關於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影響的調查問卷。

一、問卷發放和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兩大板塊,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分為:留守兒童卷與監護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鎮塘夫中心國小的100名國小生,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98%。抽取紫溪鎮的100名監護人,發放問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有效回收率為92%。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留守兒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別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兒童中,父母都外出務工比例較多,佔42.9%,由於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男主外女主內,因而調查中父親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況較多,母親一方外出打工僅佔總體的16.3%。所調查的留守兒童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外)祖父母(73.5%)或者母親生活在一起。紫溪鎮中心村的電視普及率較高,有線電視的質量較好,頻道數量較多,留守兒童能與電視媒介進行較充分的接觸。本次調查的留守兒童大多每天觀看一個小時以內的電視節目佔32.7%或者一至兩個小時的有24.5%,兩個小時以上的有31.4%;同時,把觀看電視作為課餘時間的休閒活動的留守兒童佔30.6%,由此可見,留守兒童與電視媒體的接觸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從監護人的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顯示,有52.2%的留守兒童有沉迷於電視節目的現象。

二、運用社會學習理論解讀電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一)運用相互作用理論分析電視媒體對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環境和行為會相互影響,環境又有潛在和實際之分,潛在環境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實際環境則是個體本身的行為創造出來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三大因素,而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本身處境則是更為惡劣:一方面家庭父母關愛的缺失,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環境較為惡劣,同時農村社會環境也給留守兒童造成諸多的不良影響因素。根據調查數據反應,有52.3%的留守兒童將課餘時間花在看電視上,減少了學習與外出活動的時間,一方面不能夠保障學習的任務的順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長時間呆在家裏看電視,而較少出門活動的時間,缺乏必要的運動,對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不利,同時,因看電視而缺乏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會對留守兒童的交際能力有一定的影響。筆者將選擇課餘活動為看電視的留守兒童與選擇看書和看報的留守兒童之間進行外出活動情況比較,寧願在家中看電視經常不願意外出活動的留守兒童(28.6%)所佔比例遠遠低於課餘活動為看書和報紙的留守兒童(71.4%)。由此可見,電視導致了一部分留守兒童放棄了外出的機會,或者是減少了外出活動的時間。留守兒童的課餘時間一般都在家中度過,所調查的留守兒童有很大一部分是與祖父母(73.5%)或者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個呵護者,父親則更多的是一個嚴厲的管教者,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較多問題,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論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調,加上大部分被調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進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們將大部分的課餘時間用在看電視上。為使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親或監護人要努力創造和保持一種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養成生活有規律有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運用觀察學習理論分析電視媒體對留守兒童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影響

觀察學習理論説明:榜樣在形成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觀察學習理論着重強調榜樣示範和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人們既可以通過直接經驗達到學習的目的,也可以通過觀察所獲得的間接經驗引發學習,學習程度由淺入深,從動作的模擬到語言的掌握,從態度的習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過觀察來完成。留守兒童處在模仿能力強的年齡階段,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會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情況下模仿一些行為,電視中的部分行為成為留守兒童們模仿的對象,通過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會特意模仿電視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兒童把自己化身為自己喜愛的動畫人物,模仿其動作與話語。那麼,電視節目內容的選擇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有着重要影響。電視裏是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萎靡的,接觸不同的電視節目內容,會對孩子們產生不同的影響。據調查,有34.8%的留守兒童經常和監護人一起觀看電視節目,有39.1%的留守兒童偶爾與監護人一起觀看,也就是説,將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兒童是在監護人的陪同下觀看電視的。孩子們除了觀看動畫片之外,還會看和家長一起觀看一些如:《西遊記》等神話劇(87.0%)、愛情劇(8.7%)和部分綜藝節目(4.3%)。在良好的環境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給留守兒童以正確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因此,父母或監護人要為留守兒童在電視節目選擇上給予指導和關心,選擇的節目要有利於留守兒童的成長,有利於他們去模仿和學習好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對某些電視節目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習慣,營造出一個“相互尊重、相互謙讓、與鄰里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的温暖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更有利於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運用強化理論鞏固電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

留守兒童問題是在社會的發展中所產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會流動,這種社會流動不僅對個人具有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結構也會產生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影響着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如果他們在成長中偏離正軌,勢必增加社會的負擔,影響社會前進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體系,幫助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刻不容緩。根據班杜拉的強化理論,強化分為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三種,而外部強化的作用最為明顯,在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正確地採用適合的強化手段能鞏固已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筆者認為,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出台和採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來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完善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切實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如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親團聚的方便。各級政府及基層單位應該合理的運用農村書屋這一資源,建立完善的借閲機制,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閒場所;同時與部分高校進行長期合作機制將各類圖書進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輿論環境,全面客觀地報道留守兒童問題。首先,各電視台以及各大媒體可以策劃相關節目,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懷,起到媒體的輿論作用,以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輿論環境。其次,開展和倡導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義務支教活動。在面向農村、以大學生為主題的義務支教活動組織中,招募一些富於愛心、樂於助人、有一定心理學知識的大學生們組成專門面向留守兒童的義務幫教隊伍,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