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會考議論文閲讀答題技巧【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9W

會考議論文閲讀答題技巧【多篇】

解析 篇一

第1題考查理解辨析詞義的能力,命題設置的要求是“聯繫上下文”,也就是説不能脱離具體的語言環境,要緊扣選文內容。有的題還會要求“用自己的話”,並不是否定與選文有關聯,淚反,選取原文中的關鍵詞語自己再來組合成完整的答案,也符合題意。本題從話題“寬容”的反面選取兩個成語“居功自傲”和“兩敗俱傷”設題,還能夠突出對話題“寬容”的理解的考查。回答本題,應迴避以下錯誤:

(1)十分傲慢、雙方都受傷了(該答案不完全,有遺漏,如:“居功”、受傷的`原因)。

(2)有了功勞就驕傲自大,爭鬥雙方都遭到失敗(該答案沒有遺漏,但都沒有準確地聯繫上下文,缺乏準確性)。

第2題考查概括議論文中心論點。概括中心論點應避免這樣的錯誤:將論題、論據當論點:用非陳述句表達中心論點:表述語言不凝練,沒有典型性(文中相關信息較多,沒有從整體上把握)。例如:“寬以待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退讓三尺,海闊天空”“得理也讓人,大度而包容”(這些都是論據);“得理也讓人,大度而包容,寬容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為什麼逞事不退一步呢7為什麼對別人不寬容一下呢?”(這樣的表述都是非陳述句):“人與人能寬容相待,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這句是一種推論,表述中有很強的抒情成分)

第3題考查概括議論文論據的能力。概括論據要聯繫中心論點,並且與題幹中的例句的表述力求一致。例句“張英‘讓地三尺’感化鄰居”,“讓地三尺”是感化的具體行為,“感化”緊扣論點中的關鍵詞。與此對應,藺相如、女售票員的具體行為是“引車避匿”、用紙擦痰,感化的人分別是廉頗和乘客。錯誤有:沒有用具體行為概括,而是用表示寬容的寬泛性態度的詞語概括,沒有具體化、缺乏針對性。

第4題考查理解論證層次問關係的能力和辨析“寬容”這類關鍵詞語的含義。前文舉三例論證了“寬容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的論點,是從正面論證的:此句此段卻説寬容有限有度的問題以及不該寬容的現象,是從反面立意的。這樣可以使論述嚴密,避免了論述的片面性,使“寬容”的含義也更加明確。

第5題考查知識積累和關注生活的能力。提示“正面事例”是要求注意角度正確——寬容感化了他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提示“事實論據”是要求舉出確鑿的事例,同時作為論據,還要具有典型性,最好為眾人所知所信,而不是隨意編造的缺乏依據的事件或故事。答案不求一致,但表述要能明確“寬容”的具體行為,突出感化的積極性。

第6題考查理解論點的能力及其體驗感悟審讀文本的態度。從“感受”與文本的關係來看,有三種:

(1)印證關係,聯繫生活實際舉例印證文章的觀點;

(2)補充關係,用自己獨特的體會完善文章的觀點、論述層次等;

(3)對立關係,憑個人的經歷和感悟來質疑文本,形成爭鳴。回答這類題,三種情況不要求機械應答,只求將感受深刻處表述明確,能展示個人能力即可。語言上言簡意明。

(答案本期找)

①這裏所説的和,就是彼此推心置腹,謙虛友善。隨,即跟着前輩的腳印亦步亦趨,依照別人的樣子畫自己的葫蘆。

②和而不隨的人倒也不少。侯外廬同志從前和郭沫若同志私交很好,彼此尊重和幫助,但在社會史分期問題上爭論了一輩子,互不相讓。宋朝的蘇軾和王安石、司馬光友情甚篤,書函來往,你唱我和,而在變法問題上與二人的見解都有不同,當時的士子不師荊(王安石)便隨温(司馬光),但蘇軾卻和而不隨,儘管他對新法的態度亦有不當之處,但卻不是全無道理的。

③一提起文人就很容易想到文人相輕,這是古已有之於今仍存。但在學術領域裏,許多問題都還無法做出完滿的結論,誰也不敢拍起胸膛説真理已全在他手,別的都是異端邪説,離經叛道。因此還需要大家相互切磋,左右探討,上下求索,羣策羣力,方有所成。

(a)研討時自以為是,互不服氣,甚至爭個面紅耳赤並無不好。當然拍台摔椅,對別人的精深見解就聽不進去,這對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就有害無益了。

(b)不過,和與隨也常常是一步之差,如果太強調彬彬有禮,以名氣輩分定是非高下.對別人的見解視為天衣無縫,毫無破綻,或震懾於對方的地位官職,謹小慎微,官命是從,放棄獨立思考,人云亦云,。隨聲附和,那也會走入歧途。

(c)韓愈説“行成於思,毀於隨”,是有點道理的。一種事業之所以成功,學術上之所以取得碩果,要依靠真知灼見,精益求精,如果拾人牙慧,拿別人的成果來為自己化裝,畫地為牢禁錮自己,那不是自毀又是什麼?

④但是,隨與不隨也不能一概而論,年輕時你不跟在老師後面,就很難找到科學門徑;即使你學有所成,已是一代師表了,但在你的同學以至高足面前,對你所不長的某個學術問題,有時也得隨他一步;如果對別人的優秀成果一律否定,恣意貶損,那隻能促退。唐代的李白名滿天下,過黃鶴樓時感到“崔顥吟詩在上頭”,自知一時無法超越,因而不敢吟詠。白居易過三峽時秭歸縣令請他題壁,他知道劉禹錫在白帝城三年而未寫成一詩,自己沒有高於別人的新意,因而停筆不寫,只吟誦沈詮期等四人的佳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白與白居易當然都是高手,名氣和成就都比崔顥和沈詮期大得多,但在黃鶴樓上和三峽舟中卻有自知之明。古人論及這類事時稱之為“服善”。在佳作面前服隨一時,借鑑求進,以便超越,這和墜入油滑庸俗的“毀”坑之“隨”是全然不同的。.

⑤我們現在討論問題,有的是披肝瀝膽,各抒己見,互相促進的朝氣蓬勃的景象;但獨創者少,附和者多,互不交鋒,冷冷清清的不景氣現象也時有所聞。為了繁榮祖國的科學文化.在學術領域裏,還應該提倡和而不隨。

命題趨勢 篇二

近年來會考議論文閲讀部分的命題仍然以課外文字材料為主,命題材料大多涉及備受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藴涵豐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考查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重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理解是閲讀能力的核心):以片斷文字作命題材料的將更少見,趨向以整篇文章考查對文章整體的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這是課改的發展方向,重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理解,以及發展性的思考。

例 篇三

説“寬容”

“寬以待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寬容具有強大的感化力。

我國戰國時代,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的外交重任,維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於是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一下觸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將軍廉頗,他揚言説“吾見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為重,對廉頗的倨傲無禮採取了退讓寬容的態度。每見廉頗,“引車避匿”,終於感化了廉頗,維護了趙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

試想,如果藺相如不是“引車避匿”,而是來個“兩虎共鬥”,在那種形勢下,勢必給國家招來滅項之災,後人對他的讚佩,也正是由於他有這種包容萬物的氣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問,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時,因地界不清,與鄰居發生爭執。雙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為官,互不相讓。當地官員也懼怕各家勢力,無法公斷。張英家人給他修書一封,讓他出面干預。張英接信後,當即賦詩一首答覆家人:“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鬩信悟出其中道理,當即讓地三尺,以示不爭。對方瞭解此事後,也覺慚愧,也讓地三尺。這便是“六尺巷”的由來。

張英的做法不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對方,退讓三尺,海闊天空。他的做法對我們不也同樣有很大的啟發嗎!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小夥子在公共汽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小夥子感到很難堪,不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台階下,自己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小夥子很後悔,他冶報社寫了一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這麼做,而是硬逼小夥子去擦掉,結果不難想象。得理也讓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人卻缺乏這種胸懷和氣度,遇事斤斤計較,寸步不讓。譬如在大街上騎車,一不小心撞了別人;乘公共汽車,人多擁擠,不注意踩了別人的腳。這時不是你説對不起、他説沒關係,而是互逞一時之憤,用不能形諸筆墨的語言,惡語相侵,進而大打+出手,終至兩敗俱傷。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為什麼遇事不退一步呢?為什麼對別人不寬容一下呢?

當然了,我們所説的寬容是盔原則、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當有人侵犯黨和人民的利益之時,應挺身而出,絕不能姑息養奸,苟且偷安。這是不在話下的。

俗語説:“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對寬容氣量的讚美。人與人能寬容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解析 篇四

第1題考查多義詞的辨析,也是對文中關鍵詞的詞義的理解考查。“和”是多音多義詞,在“和而不隨”和“隨聲附和”兩個詞中的含義不同,讀音不同。結合前後文,前者是和氣的意思,後者是應和的意思,所以讀音分別為“h6…‘he”。對這類題,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理解了詞義,再判定讀音。

第2題考查理解論點中的關鍵詞語的含義的能力。這類題多是要求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的前提下,從中提取相關詞語組合成準確的解釋。“和”的義項是“謙虛友善”,“隨”的義項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和而{不隨”是要將上述兩個義項統一起來,其字面形式肯定一面否定一面,那麼在解答時自然也應該如此。同時,表述語言應該是直接的,不應是描述性的。迴避的問題是:

(1)謙虛友善而不跟着前輩的腳印亦步亦趨(這是描述性的,非直接);

(2)肯定別人的長處但也要有自己的獨創(這不是從行為上解釋,而是從態度上闡釋,並且表述方式與原詞沒有對應)。

第3題考查對特定語境中的仿造詞語的理解能力。這種用詞現象在議論文中比較常見,作者是為了增強表達的針對性,使表意更形象更準確,借用原詞的基本l義項和形式,更換某個詞而臨時造出的,聯繫上文又十分緊密,而不是譁眾取寵。為了諷刺那些不講原則、不尊重事實而根據領導的意見辦事的人,將“唯(惟)命是從”改為了“官命是從”。第④段中“促退”是改“促進”而來,“服隨”是仿“服善”而造,都十分恰切,有語境作基礎,也容易理解。

第4題考查對文段內部層次間邏輯關係的理解能力。第③段論述了提倡“和而不隨”的原因,論述的方式是先從正面論述“不隨”的積極性,再從反面論述“隨”“和”的消極性。抽出來的句子是強調“不隨”的積極的一面,自然不應放在c處。同時它又是對a處後一句論述研討時“不隨”的積極性的補充,所以放在b處更合理。因此,做這類題必須對文段的中心和層次關係把握準確清楚,否則很難做好。

第5題是考查論據與論點的關係的理解能力,也是考查文章層次問關係的理解把握的能力。對第⑧段論述了“和而不隨”的必要性,第④段是論述“和而不隨”如何做好,把握尺度是在第③段的論述上的深化。第④段的事例都是證明應該“隨”好的、善的,以便借鑑求進,這是從另一方面補充了文章的觀點,使論證更加全面。可見,論據與論點之間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論據證明論點的角度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能夠將這些情況分清楚,解答問題就不難了。

重點難點分析 篇五

議論文閲讀部分的考查,以辨析論點、掌握論據,理清論證結構、分析論證方法為基礎,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前提下,考試的重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針對論點設題,包括總論點和分論點。

2。針對論據設題,包括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概述論據和具體論據。

3.針對論證方法設題。常見的方法包括道理論證、事實論證、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

4.針對文章結構段落設題,包括對某些在結構上起關鍵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