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語文論文多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國小語文論文多篇【多篇】

國小語文論文 篇一

例如,在上《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教師把課文題目作為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把課文的題目作為中心去設計預習要求:課文怎麼會以“半截蠟燭”來當題目?“半截蠟燭”在文章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文章圍繞“半截蠟燭”這個中心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使其學生有求解問題的慾望後,在進行閲讀課文,在此過程中逐步提示:課文先寫什麼,接着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樣指導學生了解課文、把握課文,學生很快摸清了全文的線索,讓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將課後思考題作為重點,重視字詞解決難點

國小語文課文後都有思考題,體現了課文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預習時,學生要把課後的思考題作為出發點去認真閲讀全文,積極的去尋找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在文中關鍵的字、詞、句要用特殊的符號把重點的詞句勾畫出來,因為這些都是文章的中心,最能體現課文的本質。

“建立在學生主動理解基礎上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學生在閲讀課文時,就已經標出了文中描繪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在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就會逐步的把全文讀懂:在危機的情況下,主人公一家人以國際利益為重,依靠他們的機智保住蠟燭中的機密文件。通過這樣薰陶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三、充分發揮想象,對課文空白內容進行填補

五、不能忽視單元聯繫點

預習前,先要了解本單元其他的課文與本文有沒有聯繫,這樣能更好的把握課文的主要思想和內容。

國小語文論文 篇二

隨着新課改的全面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然而,在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堂失去了情趣性變得枯燥無味,學生感到語文學習很沉悶,因而缺乏積極性。基於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能讓語文課堂洋溢着情趣和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語文,善於學語文,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和諧發展。

1快樂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快樂教育的內涵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處於權威地位,單一的教學手段以及沉悶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他們認為學習是一件枯燥痛苦的事情,並沒有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近年來人們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而大力提倡新課改教學理念,為了有效地踐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注,快樂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快樂教育的思想淵源流長,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體現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讓學生以學為樂;宋代的朱熹、明代王守仁、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等人認為課堂教學要順應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而英國的斯賓塞是從理論上第一次提出快樂教育的人,認為“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是最有效的。”他的快樂教育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有利於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

關於快樂教育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述,有學者認為“所謂快樂教育,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3還有學者認為“快樂教育就是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在享受趣味中成長。快樂教育理念讓教育的空間豁然開朗,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傳統教育帶來新鮮氣息,讓學生們真正領略到了全方位發展的自由與輕鬆。”再有學者認為“理想的教育應是在師生和睦、融洽、輕鬆、愉悦的教育情景下,培養和形成學生積極的情感,這是“快樂教育”的應有之意,也是最基本的層面。”綜上所述,快樂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的教育。

快樂教育的特點快樂教育主張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師生關係和睦融洽,注重學生的情緒感受,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悦。結合快樂教育的內涵,筆者認為快樂教育有五個特點:其一,趣味性是快樂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師應該在備課時細心挖掘“趣味之源”,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方面設計國小語文課堂,把有趣的因素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在趣味學習中感受快樂。其二,愉悦性是快樂教育的突出特點。並且應該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快樂教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情的舒暢愉悦。其三,和諧性是快樂教育的基本條件。課堂教學要實現師生關係和諧、生生關係和諧,教師在融洽的人際關係中才能有效實施教學。其四,開放性是快樂教育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體會收穫的快樂。其五,發展性是快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創造有益於發揮學生潛能的條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是課堂的“表演者”學生是課堂的“觀眾”教師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國小語文課堂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並且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快樂教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教學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採用“傳遞一接受”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一味地講授課文,學生也只是盲目地抄寫筆記,並沒有真正消化知識,教師採用最多的是“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而很少運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國小生生動活潑的性情,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趣味,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言語評價不當,忽視學生的內心情感當前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因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而發怒,甚至用過激的言語嚴厲批評學生,這一做法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內心情感。

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如果學生説出的答案與教師所想的答案不一致,有的教師會一味地否定學生思考的結果,有的教師則不給予評價,這些都是教師的教學言語評價不當的表現,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情感,任何國小生都期待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即使學生回答問題有偏差,老師也應該表揚他們善於思考的態度,學生內心會感到愉快,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增強。

師生關係不和諧,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師生關係不和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主導和主體關係不和諧。課堂教學側重於教師的主導性教,忽視了學生自主性學;課堂教學完全給予學生自由,讓其自主學習,忽視了教師對學生適當的指導,這兩種情況都是師生關係不和諧的表現。

二是師生之間人際關係不和諧。教師教學時語言缺乏生動幽默感、面部表情過於嚴肅、帶着負面情緒上課以及師生互動沒有積極的情感共鳴等因素都會影響師生關係。

學習氛圍沉悶,壓抑學生自主性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大多采用講授法,教學組織形式主要以集體教學為主,導致語文課堂學習氛圍沉悶,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壓抑,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形式不符合國小生心理髮展規律的特點,難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國小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暫,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因而國小語文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另外教師要設計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由自主學習、自由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忽略學生個性,阻礙學生髮展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學生所學知識的多少,只注重學生智力方面的發展,卻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看不到學生其他方面的長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成是訓練的對象,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讀寫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中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無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生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某方面的才能,因而個性受到壓抑,這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3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為了把學生從傳統的教育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快樂教育理念應該滲透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針對當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快樂學習的問題並且結合快樂教育的特點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採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在趣味中學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就要採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關鍵“興趣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動力,是對學習的熱愛和自覺需要。興趣可以驅使人接近自己願意接近的對象,探索和鑽研事物,進行創造性勞動,是智慧活動及創造活動的重要保障和動力源泉。”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圖片、符合意境的音樂等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快樂,例如在國小語文的拼音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把字母與圖片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邊看圖邊讀,這種直觀的方法不僅會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而且會給學生美的感受,學生學習積極性自然高。

善用鼓勵性言語,激發學生的快樂情感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經常性地鼓勵學生,國小生心智尚未成熟,內心敏感,積極的讚賞性的言語能激發他們快樂的情感,鼓勵性言語包含着對學生的信任和積極期待,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多鼓勵,少批評。國小生得到鼓勵時,即使答錯了,也不會感到挫敗感,而是在老師的鼓舞下進一步思考,鼓勵性言語如“你能行“你真棒”“真不錯!”等,這些評論不僅會給學生精神上的激勵,而且讓學生心情愉快。教師善用鼓勵性的言語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利於逐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學生會因受到教師的鼓舞和表揚,心裏感到很快樂,從而更加努力學習。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公平對待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快樂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讓學生在充滿愛的快樂環境中成長,教師要以一顆真摯友愛的心去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基礎差的學生更要耐心指導。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學生的教導者也是學生的好朋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真誠的祝賀。除此之外,教師要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討論課堂問題,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學生樂於學習。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才會對教師有親切感,並且自己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樂於向教師請教,快樂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

營造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還學生自主權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依據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營造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趣味中學,而“‘做中學’‘玩中學’‘創中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將隨着新課程、校本課程的實施,課堂變得可唱、可跳、可玩。教師也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欣賞的姿態容納學生的不同觀點、興趣和習慣。”例如,在國小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將生字編成有趣的兒歌,通過吟唱兒歌學習生字,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對於國小中、高年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給學生自主學習探討的時間,讓學生在成功解決問題中體驗快樂。

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快樂教育理念注重個性發展,因此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挖掘學生某方面潛能,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條件發展學生的才能,讓每個學生能展示自己的風采,感受到自身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可以讓他帶領學生練字;有的學生普通話標準,可以讓他教學生朗讀課文;有的學生能言善辯,可以讓他組織辯論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要用敏鋭的眼光去觀察每一位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並有針對性地培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而快樂自信地成長。

國小語文論文 篇三

摘要:閲讀是一個人涉獵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個人汲取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學習燦爛文化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味,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見得,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閲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給學生最基本的閲讀方法,引領學生探索未知世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語文教育教學中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學生;語文;閲讀

如何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經驗,談幾點拙見,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使學生由“要我讀”向“我要讀”轉變,凸顯學生閲讀的主體性

學生思想轉變的前提是教師的引導,教師必須先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閲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自主閲讀的主動性,發揮學生主人翁的閲讀精神。教師要在語文閲讀教學中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將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把語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語文閲讀教學的引導工作,發揮才智讓自己的學生愛閲讀,會閲讀,並在實踐的鍛鍊中形成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在這方面要形成默讀習慣,形成總攬習慣,掌握漢語結構,養成預讀習慣,養成瀏覽習慣,養成分析句子習慣,養成)本站●(搜尋要點習慣,養成把握信息核心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閲讀。

二、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增強學生閲讀的自信心,讓學生愛閲讀,敢於挑戰閲讀問題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以見得,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就要對這一方面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就要讓學生先愛上閲讀,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讓學生海量閲讀,博覽羣書,增加自己的閲讀儲備,讓學生經常感慨自己的某方面的成功受益於曾經讀過的一句話、一段話、一本書等等。我國一些成名的人士,在談成功之祕訣的時候大都會説,自己也沒有什麼豐富的經驗,無非是比別人多看了幾本書而已。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的學生?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人才?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為學生導航,讓學生在浩瀚的書海中遨遊。眾所周知,濃厚的課外閲讀興趣,不僅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增知啟智,還能夠提高閲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因此,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閲讀習慣,全面提高其聽説讀寫能力。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要以讓學生有所收穫為目的和歸宿。在這種目標的引領和導航下,讓學生探究閲讀內容,在這種強烈閲讀慾望的驅使下完成閲讀任務。只要學生有了強大的閲讀知識的動力,就會比較主動自覺地去涉獵閲讀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閲讀中來。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大膽引導,積極鼓勵學生在閲讀中自由暢想,敢於質疑,並且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學生的閲讀興趣日漸增長,閲讀的自信心日漸增強。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達到了真正的“教學相長”,教師引導得開心,學生閲讀得舒心。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

四、以有效的閲讀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國棟。閲讀教學的理論困境[J].語文教學通訊,2007(5).

[2]王忠。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閲讀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

國小語文論文 篇四

內容摘要:閲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培養學生的閲讀與寫作能力,有許多途徑與方法,其中講讀法是大家常用的教學手段。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但閲讀教學的現狀並不令人滿意。尚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討。

關鍵詞:閲讀教學現狀講讀法

一、對閲讀教學的理解

説法一:閲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説法二:閲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説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説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為讀者自己的思想。

説法三: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説法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以上説法基本上體現了了閲讀的概念,説清楚了閲讀是怎麼一回事。通俗地講,閲讀就是讀文章。閲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價值。閲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閲讀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長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與基本途徑。喜歡閲讀,學會閲讀,終生閲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閲讀教學中存在的現狀

如今一些閲讀教學,脱離課文的語言,做天馬行空的發揮或在人文內涵上深挖洞,課上盡情展示教師的文化底藴,甚至把閲讀課上成文學欣賞課,忽視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首先,閲讀教學過於面面俱到,教學內容多,環節多。有些教師在對於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總是怕有遺漏,怕教少了考試考到怎麼辦?教多了,即我們常説的把課文教腫了,又使教學過程繁瑣,內容宂長,造成學生厭煩、老師疲憊、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課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於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只會蜻蜓點水,勞而少功。其次,是教學過程太繁,太複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 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第三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閲讀教學的建議: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三、關於講讀法

(一)抓重點,多精講。

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的教不是為了學生教,講不是為了學生講。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話就是一口清泉。大家都知道,只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教學中才能避免或減少盲目性。講解課文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現在,恰恰在語文教育上因目的不明,或對學生的情況不明,花費許多無效勞動。如教一篇課文,不論長短,不問難易,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篇,由內容到寫法,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不肯割愛。這樣做,精神可嘉,效果可疑。國小的課文除了幾篇古文以外,都是本站,學生識了字,自己去讀,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去理解,是可以讀懂的。特別是現在使用的教材,多數課文的語言都很通俗,有的就是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何必講那麼多呢?還不如少講點,騰出點時間來讓學生多讀讀,多練練,效果會好些。教師的講解,一定要抓住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講學生不懂的,講學生理解不到的,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這樣,學生才會感到有學頭,有想頭。

(二)找規律,教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個範例。作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目的絕不是僅僅讓學生理解課文主題思想和各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這一載體,教給學生課文成功運用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掌握、學會怎樣讀寫此類文章的方法。大家知道就語文而言,一個人從國小到中學畢業,老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他,何況社會在不斷髮展,知識在日益更新。教師無論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都是有限的。有位大學校長曾在畢業典禮上説道:我們教育學生就象獵人打獵一樣,要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持槍,而不是老讓他們帶乾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轉化為一種工具,並最終運用這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説熟練使用持槍是獵人生存的基本保證,那麼靈活運用知識一定是學習成功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方法極其重要。教師把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得到的知識將會是無限的。

(三)多朗讀,找體驗。

《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閲讀教學要根植於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新課標》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閲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國小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閲讀的情感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並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閲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着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過學生反覆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為此,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景,尊重並鼓勵他們獨特的閲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4)找重點,練思維。

在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有了全面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老師的講解的起點必須比較高。一般的東西不要講,只選擇難點、優點和缺點加以分析。所謂難點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估計學生不懂的地方;優點主要是指選詞煉句方面的精華;缺點不一定有,也可能有。這些知識點包括主題、題材、結構表現手法在內,但更主要的是在語言方面。如在講《夜》一文着重分析這樣一句話:他的手軟軟地不敢便接,好象遇見怪祕的魔物;又不好不接,便用手心去承受,鬆鬆地捏着,偷竊似的趕忙往衣袋裏塞。根據上文,這個人物是個商人,他幫姐姐去探聽外甥女夫婦被殺的情形,他這時接到外甥女夫婦的一張字條。這句話就是寫他接字條的動作和心理狀態的。軟軟地這個詞選得好,歷為害怕字條落在手裏,手自然不會用勁,所以手的狀態是軟的。兩個軟字重疊,不僅表示程度加重,而且音節和諧動聽。能表示軟這個意思的,還有發軟很軟;但發軟在程度不及軟軟地,很軟不能表示此時發軟的意思,而且音調不和諧,只有軟軟地最準確最形象地表示人物此時的心理狀態,承受是被動地接受由上落下來的物體,它準確地描寫了不是用手拿而用手託着字條的樣子。鬆鬆的修飾捏着,怕接觸的情態非常逼真。偷竊似的一塞表示動作快得出奇。這些詞充分地揭示出了人物的恐懼的心理狀態,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研究》

2、陸向紅《語文閲讀教學生活化研究》

3、董紀良《談講讀課文的教學設計》

4、王書芳《當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問題的原因》

國小語文論文 篇五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實用模板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閲讀有效性=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施有效的課外閲讀必須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閲讀心理;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閲讀需要;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閲讀興趣;培養和優化國小生閲讀習慣。

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讀書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得以完善與發展。因此,筆者以為,必須加強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課外閲讀能力的培養,讓國小生學會閲讀,成為學習的主人。現結合筆者多年來開展閲讀教學和閲讀指導的工作經歷、成效及個人感悟等,就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有效性試做如下探析。

一、語文閲讀的意義及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閲讀的重要意義在於:不學會閲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閲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闢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併發揚光大?不重視閲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閲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閲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結合大量的課外閲讀。這種閲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閲讀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閲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閲讀,就必須提高閲讀者閲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閲讀材料的能力,以及提高閲讀者在閲讀中所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一切均有賴於實施科學的閲讀指導。

二、提高閲讀有效性的途徑

(一)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閲讀心理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輸出要以“學”的回饋為依據, 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動用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國小生處於學齡初期( 7 歲到12 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説來很樂意並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閲讀,他們在認識中的特點,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他們最先識記的並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印象的東西。隨着學習的深入,他們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情感( 如愛國、崇尚勇敢、樂於助人等),並以此來評價作品、評價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時,注意到這一點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閲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知,使之對閲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先要研究的問題。因為國小生年齡小,所以在閲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閲讀教學和開展閲讀指導。

(二)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閲讀需要

閲讀需要是人進行閲讀活動的動力源泉。現代社會信息傳遞頻繁,語文的交際功能日益明顯,所以社會生活需要國小生從小就強化自己的知識、智力與精神素質,這就是外部的驅動力;作為教師,更應該促進國小生閲讀的內部驅動力,使之產生自身的閲讀需要,即進一層的閲讀動機。教師要對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 以誘發其閲讀的慾望,激發他的閲讀興趣,驅動閲讀學習。但這還是一種短期的、易受影響的閲讀動機。教師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國小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慾、審美趣味等深層的長遠的閲讀動機,使之發揮更大的動力作用。

(三)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閲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閲讀和提高閲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國小階段的學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的思考、行動都帶着許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長與老師的壓力,興趣往往是維繫他們持續不間斷地從事某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提供閲讀能力的關鍵。

要想激發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當然,要選擇合適的書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對於他們年齡和學習都適合的,同時也是讓他們感興趣的書來讀。古話説的好:閲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在選擇課外閲讀物的同時,也要衡量一下,對自己有沒有益處,是不是自己當下最需要的。現今出版物多的數不勝數,稍有不慎,就會選擇錯誤。所以在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同時,我們還要指導他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不能盲目的閲讀。

國小語文論文 篇六

一、經典引領——喚醒孩子本真

現今社會是上存在的諸多功利心理,對幼小的兒童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同時也影響着現今的學校教育趨勢。如今一些學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響下,教學過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與愛等非智力因素的滲透,缺少了對學生自身個性發揮和潛力挖掘的積極性,偏離了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目前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還沒有探明,但教師重點應放在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上,糾正偏離了正確轉道的學校教育。那麼,面對這複雜、變化中的實際,如何來提倡智慧與純真並存的課堂,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縛呢?那就應該喚醒兒童的本真,喚醒教師尊重生命的本真。

特級教師周益民在講學中就曾進行過經典文化的詩化教育,為孩子們創造了誦讀經典的文化氛圍,使孩子們徜徉在中國經典的文化情愫中,盡情展現兒童的童真。如周老師在《童年的月亮爬上來》這一主題閲讀中,就以中華古典文明現象為切入點,組織了一次童真化的經典誦讀課。我們先看周老師的選題:月亮。這一話題是中國的經典內容。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裏,月亮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既可抒發心跡,又可寄託願望。月亮被無數的詩詞歌賦所描寫、引用,甚至被演繹成流傳千古的神話;月亮成為人們嚮往的希望之地,成為人們寄託理想的載體。雖然月亮更多是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賦予了母性的顏色,富有童話的光澤。在兒童的眼睛裏,月亮是詩,是夢,是可以對話交流的。這種合理的統一使月亮的童謠童詩裏生成了兒童對文化的構建。於是,孩子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感悟,構建了自己的月亮印象。其實這樣的文化構建,不只是簡單的經典傳承和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啟發,一種心靈的滋養。兒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了美妙的月亮世界,抒發了自己的心靈感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極大的豐富與滿足。教師應在引領孩子走向未來的道路上,及時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來的路。

二、語文閲讀——感受心靈真實

如今的國小語文教學,過多地分析課文結構已消融了孩子的興趣;如今,機械的模仿訓練,仍然充斥着孩子的語文學習;他們沒有閒暇去讀喜愛的書,沒有精神的洗禮。背誦、積累、分析已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頭號大事。我們從事語文教育的老師似乎沒有發現,語文的學習其實需要在一種平靜與閒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樣,我們才能擺脱我要去記住的桎梏,追求心靈的一份真實,讓自己迴歸到閲讀中,去感受,去領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孩子的興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並以理性及感_融的視角去關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對文化的渴望。

當興趣產生後,沒有了閲讀的慾望,於是,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成了我們幫助孩子選擇閲讀材料的標準。另外,作為教師,仍需加強方法的引導。以同一種方式去閲讀各種不同的資料也是當前的學生閲讀中的問題之一。實際上閲讀的種類是各種各樣的,依據閲讀動機和讀物性質的不同可以將閲讀分為探究性閲讀、理解性閲讀、評價性閲讀、消遣性閲讀、創造性閲讀等,我們應根據不同讀物內容的閲讀目的,引領孩子選擇合適的閲讀方式。

三、智慧召喚——構建童話世界

閲讀,只有閲讀,才能打開兒童心靈的一扇扇窗;只有關注兒童的心智,才能走進真童本。

國小語文論文 篇七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合作素質,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在國小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有着廣泛應用。本文主要對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國小語文;教學方法;課堂效率;應用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合作學習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廣大教師一直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並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實際運用中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要想更好地推廣和普及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中的有效運用,必須及時發現不足之處,並提出解決對策。

一、合作學習闡述

與個體學習不同的是,合作學習是一種互助式學習,學生團隊或小組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任務負責,還要對小組其他成員的任務負責,彼此既分工明確,又有着共同的目標。合作學習一般在課堂開展,要求小組成員面對面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最後以小組整體任務的完成情況為依據進行獎勵。無數教學實踐表明,合作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只要利用得當,便能為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教學效率最大化。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不足之處

首先,分組不科學。在實行合作學習時,很多教師總是隨意組合,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性格差異、基礎差異,結果小組之間能力有強有弱,有的全是女生或男生,有的全是基礎好的或基礎差的,而一旦失去平衡,合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其次,參與程度不一。分組的不合理,直接導致學生參與程度不一。基礎好的學生喜歡展示自己的能力,參與熱情較高,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習慣於從基礎好的學生處直接獲取信息,反而會因為缺乏思考,不想參與或根本不會參與。再次,學生關係不和諧。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助關係才能促進合作學習的實現,但在很多的合作過程中,總有學生表現出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阻礙了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最後,教師評價不客觀。在合作評價上,很多教師對這一學習形式缺乏認識,常常只關注那些學習好、參與積極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另有一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整體,忽略了學生個體的發展。無論哪種評價方式都太過片面,使合作學習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三、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實行科學分工,優化合作組合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提升合作效果。如讓性格開朗的和性格內向的搭配,成績好的和成績中等的、成績中等的和學困生搭配,細心的和馬虎的搭配,如此才能讓性格好、成績好的學生帶動性格內向、基礎差的學生。如果堅持讓成績好的相互搭配,反而會讓他們彼此不服氣,經常明爭暗鬥,而基礎差的無法得到提高。另外,性別差異也是分組必須注重的原則。讓成績好的女生去管成績差的男生,反而比讓成績好的男生管強很多,因為這些調皮的男生不會也不願與女生計較;讓成績好的男生去管成績差的女生,同樣可以減少女生之間的矛盾,提升合作效果。當然,學習小組成立之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兩個月左右輪換一次,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可以讓學生交到更多的朋友,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創建民主的學習環境,培養合作精神

誠然,學生是合作的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作為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用各種有效方式給學生以鼓舞,讓學生在肯定中提高自信,積極參與到合作中來。首先,善於啟發和引導。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意外狀況,這時教師要深入小組,充分掌握情況並及時調控,教給學生一些發現的方法,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保證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其次,與學生做朋友。教師要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態,注意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要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心,必要時要能夠放下架子,走到學生當中去,與學生做朋友,一起交流、探究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三)多元化評價,提高合作效果

合作學習的目標就是實現人人進步,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表明,及時恰當、客觀全面的評價,能大大提高小組成員的整體意識,提高合作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藉助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使有效的教學評價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比如,學生在小組中表現突出,教師可以簡單而誠懇地對他説:“你真棒!老師很佩服你!”小組互評時,面對表現優異的小組,教師可以用一朵小紅花、一顆五角星進行獎勵……當然,除了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給予恰當的評價和肯定以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熱情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評價。總之,所有的評價都要視不同的學情、環境、對象進行,不能只沿用傳統的“一把尺子”“統一標準”的評價模式,要針對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不同表現、不同特點、不同收穫採取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角度和評價標準,這樣才能發揮“激勵”的作用,促進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理想效果的。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自身管理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合作中體驗集體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益與快樂。只有這樣,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發揮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效用。

參考文獻:

[1]胡仕文,胡功興。新課程標準下國小語文教學如何使學生學會合作[J].現代閲讀:教育版,2010(24).

[2]李婷婷。淺談在新課標下語文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J].新課程:國小,2010(3).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李玲。談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1).

[5]謝士忠。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的嘗試[J].新課程學習:下,2013(10).

國小語文論文 篇八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

呂鴻鵬

(甘肅省涇川縣羅漢洞鄉呂家拉國小)

俗話説:“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擔負着傳承祖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任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可是,由於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我們的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現象,學生毫無生機與活力。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下面是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僅與大家共勉。

一、樹立開放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開放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徹底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學生的位置,並積極踐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例如,在學習《雪地裏的小畫家》《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等,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解放學生身心,讓學生走出教室,奔向廣袤生活天地去體驗、去感受。

二、採用開放教學方式

開放式教學是擺脱僵化、固定、權威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説的那樣: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自由,從自由生活中受到真正教育。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理解,教學中不能苛求課堂紀律嚴肅統一,而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運用各種方法開放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時,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運用了多媒體播放形式;在學習《有的人》時,運用了辯論會的形式。開放教學形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這種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精心構建開放式課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走進“大語文”廣闊天地,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課改理念,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運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

楊小龍。國小語文個性化教育的前瞻性思考。新課程學習,2009(02)。

江美玲。如何實施國小語文個性化閲讀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欒成勇。讓學生的個性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江蘇教育,2008(03)。

國小語文論文 篇九

關鍵詞:語文;課堂;發言;引導;策略

《語文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公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着重使學生在傾聽,表達和應對等能力方面有所發展,提升學生人與人之間友好交際的素養。”縱觀當前國小語文課堂發言的現狀,還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在實行新課改的今天,落實有效的課堂發言策略已迫在眉睫,這不僅是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教學的需要。

1營造氛圍,敢於發言

作為國小語文教師,適時營造寬鬆的課堂,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他們提供自主互助的交流空間,都能夠保障學生髮言的有效進行。如語文特級竇桂梅老師已經給我們作出了榜樣,以下是她在學生髮言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語句:謝謝!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給他掌聲;你想到了老師沒想到的,這麼豐富的想象力,我為你點贊。竇老師不僅注重的是對發言中學生的一視同仁,既熱情又耐心,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而且對回答正確甚至精彩的加以表揚並順勢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則温和地進行引導啟發,可謂循循善誘,讓學生如坐春風,使學生在課堂發言中學得更專注了。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培養孩子舉手發言的“氣質”,促使他們想發言、敢發言,敞開胸懷,暢學生所想,言學生所思,給學生們發言機會,帶動他們積極的內心。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知道他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其次,針對一些較為內向,不太敢説的學生,走入孩子內心,幫助他們打破發言的緊張感,給他們信心之氣,逐漸克服這種膽怯。同時,對於課堂發言,教師也要打破發言的壟斷現象,切記把機會只留給一些“尖子生”,時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切切實實抓住好每一次機會,鼓勵好每一次發言,把握好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都敢於發言。

2創設情景,樂於發言

教師要想讓學生愛上發言,要吃透教材,抓住課文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地方加以鑽研點化,融入自己的情趣,創設情景,找準突破點,唯有對教材的理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的發言,才能高屋建瓴,運用自如。比如,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小新聞發佈會》口語交際一課中,為了激發學生樂於發言的慾望,課前我讓學生分組留心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機構,瞭解他們的新聞發佈會現場是如何佈置的,需要哪些設備,通過對這種發佈會的瞭解,讓學生將教室作為載體,也來佈置一個“小小新聞發佈會”的會場,學生忙於會場的裝飾,在真正交際過程中,有了這樣真實情景的模擬創設,學生激情一下子被煥發出來,爭着搶着要與同學進行交流。又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天遊峯的掃路人》一課時,一開始並沒有直接進入文本,而是抓住了這樣一個問題導入:請同學們回憶回憶,我們學過哪些寫人的文章?學生紛紛舉手説道:_元帥,總統林肯,科學家斯帕拉捷,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等,這些人物有什麼特點?學生感悟出都是一些偉人、名人。但是今天我們學習的一課掃路人,你們覺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此時的班級,熱火朝天,相機讓學生前後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討論完成後,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爭着搶着表達自己的見解,有學生説:“他有着名人一樣的崇高品格”;有學生説:“我們平時寫作傾向於寫身邊的人,透過這個例子,就是教會我們如何在平時的習作過程中去寫好一般人”;還有學生説:“平凡人做出了像偉人一樣的不平凡”等,此時的每個學生,都興趣高漲,思維一下子打開了,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熱鬧。通過這樣情景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交流中體會到了掃路人的不尋常,既學得輕鬆,又學得紮實。

3搭建平台,勤於發言

參考文獻:

[1]賴禮瑚。關注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