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歐洲文化概況論文參考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歐洲文化概況論文參考多篇

歐洲文化概況論文 篇一

試談歐洲文化線路發展概述

摘要:“歐洲文化線路”由歐洲委員會於1984年提出並於1987年正式施行,其目標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對歐洲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認同,保護歐洲文化的多樣性,鼓勵文化間的交流,協助調解地區矛盾”。經過四十餘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歐洲文化線路”計劃在文化線路的管理體系、標準設立、資金籌措以及與其他國際組織相關項目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體系、主題、形式的多元化構成了歐洲文化線路最大特點。“歐洲文化線路”以推動新興旅遊業(如文化遊、體驗遊等)促進當地發展,對歐洲地區的遺產保護和地區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文化線路;歐洲委員會;多元化

歐洲,作為文化線路概念的發源地,在歐洲委員會的指導下歷經三十年的磨合形成了一個順應時代背景、凝聚歐洲認同感、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線路體系,成為提升歐洲遺產共享意識、維繫民眾關係、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該體系為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文化線路體系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對我國正在進行的文化線路和相關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一、概況

(一)發展背景

歐洲的“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起源於歐洲委員會的“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Cultural Routesof the Council of Europe,以下簡稱“歐洲文化線路”)計劃。歐洲委員會是歐洲歷史最悠久成員國最多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通過實現成員間相互團結,以維護其被視為共同遺產與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的理想和準則”。多年來,歐洲委員會同歐盟不斷致力於開展區域間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並通過能力建設、文化交流等方式維護區域穩定,如保護戰後科索沃地區文化多樣性、格魯吉亞戰後恢復、基輔區域保護計劃等。1960年代,歐洲委員會“歐洲的延續”

(L’Europecontinue)專家小組提交了一份關於“將歐洲重要文化遺產融入居民休閒文化”報告,提出通過旅遊重新發掘共同的遺產,促進文化互動、宗教間的對話、景觀的保護髮展,從而加強文化合作。“歐洲文化線路”由歐洲委員會於1984年提出並於1987年正式施行,其目標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對歐洲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認同,保護歐洲文化的多樣性,鼓勵文化間的交流,協助調解地區矛盾”。

(二)概念定義

“歐洲文化線路”計劃開展伊始,文化線路的複雜性和包容性便是其強調的重點。“線路”一詞並沒有將計劃束縛於實體道路,而是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特定主題的網絡特徵,該網絡應體現出其各節點和所在區域整體特徵與認同感。1980年代歐洲委員會文化合作委員會(Council for Cultural Co-operation)為使文化線路能更容易地被計劃參與者和大眾接受,對其進行如下定義:

“‘文化線路’是指一條道路圍繞某個主題,穿越若干國家或地區,無論是這條路線本身所具有的高尚性還是其所在範圍和意義,都能典型地體現歐洲的歷史、藝術和社會特徵。”

2010年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通過第53號決議《建立文化線路擴大局部協定》(以下簡稱“擴大局部協定”)將“歐洲文化線路”的定義寫入協定:

“文化線路是具有文化、教育特徵的遺產與旅遊合作框架,旨在通過促進某一條或是某一系列基於歷史旅程、文化概念、旅行線路以及人物或現象的路線的發展,幫助理解並尊重其具有重要國際意義的共同歐洲價值觀。”

文化線路作為一種複雜的遺產形式與區域計劃,包含了不同形式的遺產表現形式並具有時代特徵,其概念必須綜合考慮到包括跨地域、跨國家、旅遊、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宗教交流、創新與可持續等多方面問題,因此文化線路的概念仍處於發展階段。

(三)發展歷程

經過四十餘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歐洲文化線路”計劃在文化線路的管理體系、標準設立、資金籌措以及與其他國際組織相關項目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實驗階段:1987年至1998年。該階段以“歐洲文化線路”計劃的開展以及“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文化線路的認定為標誌。該階段沒有成文的管理條例和認定標準,而是通過認定新的文化路線並解決計劃施行過程中的問題,來為此後線路的認定積累經驗。該階段認定了包括“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漢薩同盟”(The Hansa)、“席克哈特之路”(The Heinrich Schickhardt Route)在內的7條文化線路。該階段雖然從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到資金籌措等各方面尚不成熟,但是由於線路本身的知名度,很快便吸引了大批遊客,為之後“歐洲文化線路”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也為之後“歐洲文化線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發展階段:1998年至2010年。經過十年的研究與實踐,“歐洲文化線路”計劃已經成為了解歐洲共同價值觀與獲取認同感的首選方式,截至1998年已有超過2000個相關組織參與到計劃當中。1998年3月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包含文化線路審核條件、合作方式以及網絡建設等各方面標準的《關於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的決議》。同時為了提升計劃執行效率,由歐洲委員會和盧森堡大公國聯合成立了專業技術諮詢機構――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European lnstitute ofCultural Routes),負責新線路的審核、監督以及對相關文件的發佈和歸檔。該階段在之前實踐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歐洲文化線路”的概念體系、審核機制、管理機構,使“歐洲文化線路”的認定過程規範化、高效化,進一步推動了歐洲各地區文化線路的實踐與理論研究。

“擴大局部協定”階段:2010年至今。在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背景下,歐洲文化線路在維護地區穩定與振興經濟方面的作用開始引起關注。2010年“擴大局部協定”通過後,其形式使“文化線路計劃”以定期向簽署國收取經費的方式擺脱歐洲委員會提供的有限日常開銷的限制,並允許非歐洲委員會成員國以簽署國的形式參與到協定中。同時對文化線路的概念、認定方式、組織形式進行了重新修訂。經過三年試行,2013年正式通過《確認建立文化線路擴大局部協定》,截至2015年12月,共有33條文化線路通過認定,這些文化線路以多元化的主題和形式展示了歐洲共同的記憶、歷史與遺產,是對歐洲多元文化的最佳闡釋。 二、“歐洲文化線路”的特點

“歐洲文化線路”的多元化特點是其在歐洲多元文化、宗教背景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區的主要原因。體系、主題、形式的多元化構成了歐洲文化線路最大特點。

(一)多元化體系

目前整個歐洲範圍內有多個文化線路相關體系。除“歐洲文化線路”外,還有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體系,以及區域性組織單獨設立的線路計劃體系。各體系各有側重,彼此認同且在組織和經濟上常有合作,並沒有出現混亂情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構建的旨在“通過文化線路這一特殊的遺產形式,完善遺產的評估、保護、保存機制並將其作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的全球層面的文化線路體系,其專業諮詢機構為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於1998年成立的文化線路科技委員會,最終成果以“遺產線路”(HeritageRoutes)的形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與教科文組織文化線路除了在線路上有所聯繫外,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認定的世界遺產也是“歐洲文化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此外還有兩者共同構建的“東南歐文化廊道”及世界旅遊組織與瑞士政府聯合構建的“瑞士文化路線”(Cultural Routes of Switzerland)。

(二)多元化主題

1998年歐洲委員會通過第一個關於文化線路認定標準,為其文化線路主題提供了三個基本類型:歷史人物、遷移事件以及關於歐洲哲學、宗教、藝術、科學、技術、商業活動的傳播過程。這種基於主題的認定方式使得“歐洲文化線路”的制定過程有着極大的靈活性,有助於豐富線路內容,增強路線的整體影響力和特色文化旅遊的發展。在文化線路制定過程中出現多種極具特色的主題類型:以種植業相關景觀為主題的文化線路,如“橄欖樹之路”、“葡萄種植園之路”等;以特定藝術風格為主題的文化線路,如“羅馬風之路”、“史前巖畫路線”、“新藝術運動網絡”;以相關人物生平為主題,如“歐洲莫扎特之路”、“拿破崙之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之路”,以及“席克哈特之路”這樣以特定建築師作品為題材的文化線路。“歐洲文化線路”多元化的主題展示了歐洲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藴。

(三)多元化形態

歐洲委員會通過在線路形態上的多元化使其文化線路在更廣泛的區域內得到認同。歐洲文化線路的線路形態主要分為區域型線路(territorial route)、線型線路(linear route)和散點型線路(archipelagos route)。

區域型線路:基於能體現一個主題的整片地區或多片地區形成的文化線路。此類線路一般體現某種文化的區域性特徵和時代特徵,如“安達盧西亞遺產之路”、“橄欖樹之路”或“葡萄種植園之路”。

線型路線:即傳統意義上基於特定歷史功能,如海陸貿易或宗教傳播的文化路線。這些線路受來往於不同地區的行人影響,在其風俗習慣、建築形式與文化景觀等方面體現出了多種文化融合的特徵,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遺產體系。

散點型線路:由獨立的文化元素或者是相互分離的遺產構成,因同一個主題所連接。這些線路並沒有地理上的連續性。組成該類路線的元素可以是直接反應主題特點的建築、遺址,也可以是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場所、遺址或是博物館。如“歐洲莫扎特之路”,其沿線元素反映了莫扎特的旅居生活的狀況和時代背景,從而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

三、“歐洲文化線路”的認定

1998年歐洲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的決議》是第一部關於文化線路認定標準的文件,2007年歐洲委員會對這一文件進行了修訂,增加了部分符合時代背景的條款。2010年通過的52號《“關於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資格授予標準》(以下簡稱“擴大局部協定認定標準”)是建立在“擴大局部協定”相關要求下的“歐洲文化線路”認定標準。2013年《“關於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資格授予標準修訂》則是在“文化線路局部協定”三年試行期後對文化線路認定標準的進一步完善。文化線路申請過程中線路主題、線路網絡以及活動計劃的確認是認定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一)主題認定

擁有同一個主題是“歐洲文化線路”資格授予的最基本的條件。2007年通過的“認定標準修訂決議”中,對文化線路主題的認定標準做出如下要求:

1、主題必須體現歐洲多國共同的價值觀;

2、主題必須由歐洲多地區不同領域專家共同研究確定,以此確保活動和計劃基於區域共識;

3、主題必須展示出歐洲的記憶、歷史、遺產,計劃項目(如人口、移民、文化潮流等)提出的概念框架必須至少涉及這三者之一,並且必須有助於闡釋當今歐洲文化的多樣性;

4、主題必須有助於年輕人在文化和教育領域上的交流,從而符合歐洲委員會在相關領域的理念;

5、主題必須滿足在文化旅遊和可持續文化發展領域示範性項目的開展;

6、主題必須有助於與旅行社或其他旅遊機構一同發展針對不同消費羣體的旅遊產品;

7、主題必須促進區域間長期、多邊、多領域的合作活動,並通過歐洲委員會成員國多領域的線路網絡來貫徹實施。

2010年“擴大局部協定認定標準”中,弱化了對主題框架必須滿足“記憶、歷史、遺產”三者之一的硬性要求,線路主題更加靈活。

(二)線路網絡認定

儘管主題是每一條文化線路連接各個元素的基礎以及線路計劃推動的主要動力,然而主題並不足以將線路沿線所有文化元素整合起來。為了保證文化線路的完整性和公正性,同時保證相關合作項目能夠自上而下有條理地開展,歐洲委員會要求每條線路的發起者必須建立來自於各參與地區不同領域的多學科線路網絡。

這是一種便於管理者和研究者交流經驗與信息的便捷機制,並且集各種工作組、聯盟、研究所、基金會、協會、社團、公約等等文化線路相關組織於一體,將文化線路的各參與方與發起方聯繫在一起。根據2010年“擴大局部協定認定標準”的要求,線路網絡認定須滿足以下要求: 1.為所隸屬文化線路計劃選擇一個主題或是主題的一個方面;

2、呈遞一個基於對主題的概念性框架,並由網絡各成員國接受並通過;

3、計劃施行的整個過程或某個階段需要包含多個參與國;

4、計劃須包含至少一個歐洲文化公約的締約國;

5、為計劃的開展與實施提供必要的經濟和組織保證;

6、線路網絡無論是以協會還是以聯盟的形式組織,都需具有法律地位;

7、操作民主;

8、為文化線路計劃的認定提供必要材料,同時定期接受評估。

線路網絡是整個文化線路計劃的核心。因此,有着嚴格的審核機制,並且每隔兩年由主管機構對其活動組織實施情況以及是否上述標準進行一次評估。2010年“建立擴大局部協定”將線路網絡管理權交付各個簽署國,不再由歐洲委員會負責。

(三)活動計劃認定

歐洲文化線路設立的最直接目的便是以共同的遺產為媒介來促進整個區域內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因此要求線路網絡必須制定明確的活動計劃,指定計劃的具體落實組織,制定好相應的實施時間表,並提供明確的財政和操作計劃。其優先發展的活動計劃領域認定標準如下:

1、研究與發展領域的合作,包括對線路主題的整合、對歐洲價值觀的展示、線路價值觀和形式多樣性的發展歷程以及對實踐和理論層面的跨學科分析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2、記憶、歷史與歐洲遺產領域的增強,該領域的活動應體現對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重要性的闡釋、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對偏遠地區非旅遊性遺產的保護、對管理機構能力培訓等方面;

3、年輕人的文化與教育交流領域,應推動以豐富文化多樣性為目的深層次長期交流、強調對不同社會環境的切身真實體驗;

4、當代文化與藝術實踐領域,應促進多視角多觀點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強調當代文化藝術領域實踐與對創造性的發展、讓更多年輕人突破專業限制參與其中,建立項目組織者與參與者的交流網絡;

5、文化旅遊與可持續發展領域,該領域應包含促進城市與鄉村文化的交流、歐洲與其他國家的旅遊合作、決策者文化旅遊意識等方面的發展。

四、組織管理

歐洲文化線路因其跨國特點而在組織管理和資金籌措等方面面臨之前遺產保護與利用未曾遇到過的問題。從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的成立到“文化線路擴大局部協定”的通過,歐洲文化線路形成了一套與自身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和財政制度。

(一)組織結構

歐洲文化線路的管理體系由基層操作方和上層決策方組成。基層操作方即線路網絡,由線路操作者(CulturalRoute operator)和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組成。線路操作者即線路的發起方和參與方,“擴大局部協定”將其定義為“承擔管理和運營一條文化線路的法律、財政和道德責任並在歐洲委員會代表該路線的歐洲委員會成員國或某公共組織”,他們因文化線路共同的利益相聯繫,受“擴大局部協定”的制約,負責其所在線路的活動計劃制定組織以及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利益相關者是線路網絡計劃的實施者亦是直接受益方,可以是相關的研究組織和基金機構,亦可以是旅遊機構、酒店等中小企業,是文化線路中最活躍的部分。

早期文化線路的認定審核權和項目審批權全部屬於歐洲委員會,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負責組織專家網絡與提供專家建議。2013年“建立擴大局部協定”通過後,上層決策方由理事會(Governing Board)、法定委員會(Statutorv Committee)、祕書處(Secretariat)以及文化線路諮詢論壇(CuItural Routes AdvisoryForum)組成。由於文化線路的認定等決策事宜由歐洲委員會交付給“擴大局部協定”理事會,而後者是由各簽署國任命的來自於基層管理體系“文化線路操作方”的相關領域專家,基層操作方因而參與到政策與計劃制定中。歐洲委員會對文化線路直接影響減弱,僅作為一個文化線路專家諮詢機構,由“擴大局部協定”執行祕書長兼任機構主任。

(二)財政制度

2010年之前,“文化線路計劃”作為歐洲委員會下多個文化合作項目之一,歐洲委員會只能為文化線路委員會和諮詢委員會提供少量活動經費。各線路網絡需要通過提供服務和文化產品、基金或個人捐助、國際或地方政府項目、商標、版權等方式籌措經費。這種財政制度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個別線路如“漢薩聯盟”甚至不需要專門設立活動經費。相較於之後從“擴大局部協定”簽署國每年收取經費的制度,其參與門檻極低,在“文化線路計劃”初期加快了線路的普及速度。

2010年“建立擴大局部協定”的提出使之前“歐洲文化線路”計劃以“擴大局部協定”的方式脱離歐洲委員會日常經費體系。“擴大局部協定”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財政核算體系,資金來源為每年從各簽署國收取的經費,由理事會審核一年計劃預算。將文化線路預算從原先“零增長”的狀態轉變為根據簽署國數量改變而調整的靈活的財政制度,也為簽署國增加了線路投資餘地。但是在不理想的經濟現狀下,固定收取經費的制度會將一些國家拒之門外,阻礙了文化線路的發展。

五、結論

“歐洲文化線路”以推動新興旅遊業(如文化遊、體驗遊等)促進當地發展,對歐洲地區的遺產保護和地區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文化線路有助於產生新的旅遊產品,其多元化的形式和內容,為不同消費階層提供了融娛樂、知識、探索於一體的新體驗;在全球經濟衰退期間,文化線路也提升了歐洲的經濟效率,使文化遺產的修繕保護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同時文化線路作為一個包含眾多遺產的網絡,其整體性將有助於其中不知名的遺產提升知名度從而產生效益,並參與到共同的策略制定和資源管理中。文化線路也在緩解因傳統團體遊而帶來的環境退化、文化多樣性流失和社會公平缺失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並有助於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提高當地就業率。

我國“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引起了國內對於相關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一帶一路”戰略也為其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我國在進行文化線路的發展研究和實施過程中,可參考“歐洲文化線路”體系:一方面要注意到歐洲委員會文化線路發展的過程性與階段性,在保證線路數量與質量的同時,保持充足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遺產保護與發展並重,提高遺產的經濟效率並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督體制,促進沿線整體發展,帶動偏遠地區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同時建立完善的文化線路法規體制,並與現有法規相呼應。

歐洲文化概況論文 篇二

淺析二十世紀初歐洲作家的文化情懷

【文章摘要】

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奪得了第52屆國際影片最高獎項最佳導演“銀貝殼”獎,頓時讓所有人的眼球投向了這部小説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靈魂大師的作品重新體會,更有越來越深層次考慮更有新的理解。

【關鍵詞】

典型形象;歸屬感;人道主義悲劇;自我幻滅

20世紀初的世界文壇上,流派眾多,思潮紛雜,而且湧現了許多廣為人知、才華橫溢的作家。其中就有這樣一位作家,他的一生雖然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或是其他著名的獎項,但是他卻擁有一個廣大的讀者羣。他的小説,不用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來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內心鬥爭,變幻莫測的感情起伏來動人心絃,這就是他作品能夠跨越時代和國界,獲得一代又一代讀者喜愛的原因,他絕不是隻會寫風花雪月,小説中所表現的人類的情感,對社會的揭露,往往令人心生震撼。

1 一個奇怪的女人——茨威格式,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女主角是年僅十三歲,他開始瘋狂地愛上了R作家的信,和母親被迫離開。五年後,她回到維也納,等待他的窗口,他是賣淫的女孩回家,花了三個晚上。變化無常的花花公子似的人物,然後她離開了,但女孩有着自己的孩子。為了不增加她心愛的人的負擔,負責一切,甚至在職業不禮貌。他們有很多會議,他不記得她,她不讓他暴露身份,但一個人默默地照顧他的孩子,在失去孩子的痛苦悲傷和孤獨的死亡。最後,她寫信給作者的信,介紹了他們的愛和他一生的摯愛。剛讀到她的信在作家去世了,也不能確切地記得她的形象。

這項工作已經感動到流淚後讓高爾基看,給作者寫道:“你寫的非常好!因為你的英雄的同情,因為她的形象和悲劇的歌讓我很興奮難以自制,我竟厚顏無恥地哭”“這是一篇好文章,它深深地打動了我,”“深深的愛,愛是幾乎瘋狂的愛,變態,寫這麼高貴,美麗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形象,是如此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捕捉到的作家,是悲慘的人道主義和茨威格的無奈和絕望的現實,獨特的表達。

“陌生女人”在R作家的愛情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痴迷瘋狂的和持久的愛。當新的她還是個十三歲的女孩,再次,情不自禁的把她的心欣賞R開門,R輕輕的説:謝謝你,小姐。小女孩相愛了。”在那一刻,我遠未成年女孩突然開始成長為一個女人,而女人永遠屬於你”;“你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生命,都是因為你,我生命的全部,只有你是唯一有意義的“。她把神的聖潔,詩歌,藝術,讓我們在悲傷的時候,稱讚她的心。

“陌生女人”在R作家的愛情是無望的愛,一種愛的冷漠,但是高貴動人的愛情,在她的折磨,她的愛情毀了,她就在他去世前,他生活的記憶,覺得很滿意,很高興,如女演員懺悔:“再見,不,我親愛的。我謝謝你…在過去,是很好的,不管你怎麼看,好的…我要為此感謝你,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你是不是會阻礙這種愛,我不能讓你看空白——我很舒適,你呀,我親愛的。”在他的生命終結的時候,一個奇怪的女人,還想如何使快樂。這種愛是無限的愛,付出了無限的愛,最好的事情而不求任何回報,我也要讓愛陌生的女人是快樂和回報。

一般來説,“屬於你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説中的“永遠是我的生命,你是我的生命,永遠不知道什麼”已成為工作的主旋律,反覆縈繞在字裏行間,描述了“陌生女人”是一件好事,他説是從其他作者美麗的不同,他所創造的美是醜陋的現實世界新聞,傷感的美,但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對命運的抗爭。但仍堅持心原來的意圖,“控制”和“醜”,“美麗”中的“惡”是瘋狂的綻放,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在美國,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更加豐滿茨威格式,導致更大的悲劇故事。

2 挖掘兩個靈魂,瘋狂和荒謬的——高尚的愛的輓歌

中國有句古話感人心磨第一”,彼此之間的感情的作家試圖用自己的視角描繪心中所要表達的意義。茨威格的作品是他獨特的魅力,作品總是平靜的描述,產生心理波動是不平靜的,致力於和平,最複雜,最可怕的喊叫聲。茨威格不喜歡整個故事的一個複雜的語言,而是心理上的變化,他給讀者帶來深刻尖鋭矛盾的情緒起伏,正如他自己説的:“我的寫作興趣,總的藝術個性和生活經驗”[ 4 ]這一獨特的副本從心理學的角度,使他能夠在世界上獲得一個“人”的精神。

茨威格是一個很好的生活,就像一個洋葱的人的心從來沒有表現出赤裸裸的慾望,最祕密的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因此,在每一個看似枯燥的數字,背後的故事,包含一個複雜的情感波瀾。”

3 自我幻滅——作家靈魂焦灼的表現

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中,他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文學藝術有着濃厚的興趣。同時,他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論是他的故鄉奧地利還是他自己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茨威格身上引起了極大震動,他曾在1914年9月19日的《柏林日報》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同他們的友誼,以及與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可是茨威格畢竟是一介書生,他的一系列理想行動沒有阻止住歐洲文明被摧殘的厄運。在這期間,他目睹了醜惡的現實,洞察了社會的矛盾,而讓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茨威格被剝奪公民權,著作被禁被封,家產被沒收,沒有了歸屬感,痛心疾首的茨威格看到人類互相殘殺,他感到了自己的軟弱無力。法西斯的殘酷暴行,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使茨威格流落巴西。就是在面對無情的戰爭和法西斯的暴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他徹底感到了絕望。他已經沒有辦法去描繪一個瘋狂無序的世界,他採取了一種用藝術的筆觸去探索任務內心世界。表現人物情感來宣泄自己的感情的方式,因此他小説的現實主義,被認為是心理現實主義。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凸顯了作家心理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雙重魅力,小説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女人遭受到的不幸,她們的情感不被尊重,不被發現。走進陌生女人的心靈深處,我們能看到洶湧的激情是怎樣推着她如飛蛾撲火般為愛情而自燃。在這種真摯、瘋狂的近乎病態的愛中,陌生女人的信寫的情深意長,坦露了一個女人初戀、熱戀、痴戀的內心,她愛的沒有功利,只有十幾年的單相思感情的痛苦,被茨威格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娓娓道來,為我們展示了獨一無二的純潔的愛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作家自我幻滅的深刻表達,隱約中闡述了作家的迷茫的人道主義精神,在抽象的描述中,茨威格式充滿激情的,但是面對戰爭和無限精神世界摧殘的境遇之後,他在觀察生活與描寫人物命運時,總是懷着一種他特有的抑鬱的基調,筆下多是一些悲劇氣息的人物。小説通過小説結構懸念性的巧妙設置和前後文緊密聯繫的邏輯性,獨特的敍事方式表達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心中的意念。“陌生女人”可以被解讀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即那個“昨日的世界”的象徵;而小説家R則象徵着作者生活的現實世界:這個使他失去祖國失去家園的磨難的世界;陌生女人的死似乎預示着作者飄零異鄉自殺身亡的命運。

1942年2月23日,當二戰正酣之際,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茨威格的“自我幻滅”,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預示的似乎一樣,是無奈的現實逼迫他走向絕望,他自己要拯救的力量“消耗殆盡”。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還有什麼比喪失理想及精神更讓人痛苦的,同時,作家最終的自我毀滅不得不説是人道主義者的一個悲劇。

【參考文獻】

[1]張玉書。茨葳格小説選·前言[A]。茨葳格小説選[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 《三人書簡》。長沙,湖南人民出版史,1980年版

[3]高中甫編,《茨威格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4] 《世界文學隨筆精品大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史,1992.

歐洲文化概況論文 篇三

試談歐洲高校校園文化

【摘要】在不同的國度裏,校園文化依據一定的地域性,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種地域性不僅受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更受國家性質的制約。文章通過分析歐洲高校校園文化的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歷程,總結出歐洲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為我國為我國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批判性吸收借鑑西方校園文化的合理成分,提供有價值的思路。

【關鍵詞】亞文化;校園文化;自由民主

一、校園文化

(一)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特有的現象,並且形成一些相應的概念,亞文化就是之一,亞文化是指文化的核心即價值觀念和主流文化相一致,為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的文化,亦稱小羣體文化。亞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也有自己的特點。

(二)高校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來源於社會文化,現代大學起源於12世紀的歐洲,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脱離出來,新興的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意義的城市,城市的建立促進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進而形成了對新的專門知識的需求,於是,一些從事專門知識研究的機構就應運而生。在城市的發展中,興起了各種手工業行會、商會,在大學在誕生之初只是學生和老師的行業工會,後來慢慢發展成為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的高等教育機構,從其他行業工會中分化出來,而校園文化也以一種全新的文化特點區別於社會文化。校園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一樣,是社會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作為社會文化特殊形態的校園文化,可被劃分為校園物質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四個層面。不論是何種層面的校園文化,其目的都是對人施加影響,從而實現對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歐洲校園文化

(一)歐洲校園文化的產生

一方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區分開來,一些從事專門知識研究的機構應運而生,城市市民按照自己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大學,成為現代大學的雛形。另一方面,__會一直是古代文化的承擔者和傳播者。在教會的努力下,陸續出現了一些修道院學校、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這些學校,是現代大學的前身。歐洲校園文化就伴隨着現代大學的產生而產生。

(二)歐洲校園文化的特點

西方文化在大學校園的目標是:不僅為青年一代就業創造條件,而且要使他們有目的地生活,要塑造人格儘可能和諧發展的公民。因此西方高等學校重視學生自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重視課外活動、課外教育;重視情境的薰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1、西方校園文化歷史長,發展快。18世紀歐洲進入工業化時代為歐洲各國的教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進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校園成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結構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與此同時,校園文化應運而生,並逐步發展。

2、價值多元,。自治的氛圍和自由的學術環境讓各種文化價值都有生存的空間。在西方校園文化中,既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又有頹廢、墮落的厭世情緒。既有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又有道德責任,理想追求。

3、個人自由發展和獨立精神。中世紀大學以來形成的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對現代大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創造自由的氛圍、競爭和機會均。西方人的競爭壓力從孩童時代就開始了,直到其退休為止。這種競爭在行為取向上,就表現為生活的快節奏,工作的高效率和注重實用性;在時間取向上,表現為不滿足現狀,注重未來,格外珍惜時間。

4、關注個體,講究實用。西方校園文化每個時期的主旋律的變動,無一不與當時西方社會的政治氣候和社會變遷密切相連,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實用主義傾向。在法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校園文化的最大特點是趨於實用。大學生摒棄昔日的迷惘、盲從、激進與頹廢,秉持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安於現狀,喜歡無拘無束;他們對國家大事淡然置之,漠不關心,缺乏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職業、婚姻和友情,追求的是金錢與實惠;他們傾心於自我發展,認為應當滿足自己的願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只要能滿足自己的利益就行。因此,有人把法國大學生稱為“務實的一代”。

三、歐洲校園文化對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的借鑑原則

校園文化作為特定社會的產物,受社會經濟因素和學院教育理念的影響,中國和歐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面對綿延幾千年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洶湧而至的外來文化,我們應當適時地做出自己的時代選擇,在積極地、批判地吸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國的國情為基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揚棄的原則。對於歐洲校園文化,我們要採取揚棄的原則,取彼所長,為我所用。要學習西方校園文化開放、創造、重視學生但是也要看到西方校園文化中的糟粕,比如,歐洲大學正規課時安排比較少,學生時間自由,多是採用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的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是有些老師會因為課時少而忽略上課質量,學生完全靠自學,壓力大,劍橋大學每年都有學生不堪重負自殺,一方面是由於激烈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也與負面情緒得不到老師的及時疏導有關。

(二)立足於實際的原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校園文化的發展應該立足於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考慮到現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點,比如關於校園民主的問題,通過分析歐洲高校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歐洲高校裏的民主氛圍,是在其特殊的環境下產生的,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不可能一個法子四海顯靈,那還有因果律嗎?意志一定體現利益嗎?如果不是,那麼,一個符合及時情況的科學管理機制,比一味的模仿更有效果。總之,通過分析、過濾、借鑑和吸收,使中國校園文化在與西方校園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觀念、新思潮,從而得到健康發展。

(三)主體自主性原則。中西校園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要有注意保持其民族主體自主性。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主性,決無可能採取他族的文明,而只有為他族所征服。所以,只有恢復中國大學生的自主性,才有吸收外族校園文化的主體資格。沒有本位意識,是絕不可與外來文化接觸的。我們應該瞭解世界生活和世界文化的相關性,不閉關自守和自求復古;也應該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獨立自尊的民族與文化,不可在與西方文化接觸之時,便為西方文化所同化。

參考文獻:

[1]李玉泉,佟玉蘭,吳煥榮。企業文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8

[2]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範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3]彭未名。中西校園文化及其走向[J]。教育與現代化,2002,(02)

[4]李越紅。中西方校園文化差異淺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