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9W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論文通用多篇

人際交往論文 篇一

隨着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也迅速普及,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伴侶”,而移動互聯網絡不斷升級加速,無線網絡的逐步覆蓋,海量應用程序的洶湧來襲,更是讓人們充分體驗到科技進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樂趣。但是當你漫步在校園裏,卻會發現如今在食堂、在寢室、在操場、在衞生間,乃至在圖書館、在自習室、在教室,幾乎校園裏各個角落,隨時隨地都有學生低着頭,目不轉睛地盯着手裏拿着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指尖飛舞,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手中發亮的方寸屏幕,無暇顧及周圍世界,凡此種種,不禁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智能電子產品,而那些人就是當今時代的“低頭族”,英文譯之為:“phubbing”指的就是整日沉迷於手機而冷落了現實世界的人羣。

一、手機對大學生影響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着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網絡也日益成為新興的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約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户佔比提升83.4%,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報告同時指出,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網人羣中使用手機上網比例最高的,約97.4%的大學生都使用手機來上網。以上數據顯示,手機的使用己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嚴重影響着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其個人的發展。

(二)研究意義

1、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過緊張的學習後他們需要為自己減壓,此時人際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經過人際交往活動,大學生可以獲得友情,可以融入集體的生活中,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從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2、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

年齡在18―24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及心理都漸趨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發展也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緊張等都會給其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健康積極的人際關係對疏導和調節大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其個人的積極發展。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彼此,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現狀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

1、調查問卷的構成及設計目的

(1)問卷的構成。本次調查問卷在查閲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在發放、收回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調查對象即本文主體――大學生。本次問卷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論文主體即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對分析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進行分析,瞭解各個不同年級和男女使用手機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徵,進而瞭解整個樣本的特徵。第二部分是本次問卷的重點,主要內容是問題的選擇,通過對在校生手機使用過程娛樂、通訊及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的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範圍、方式和特徵。進而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圈的影響的認識。

(2)問卷設計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手機對其的影響和大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在瞭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同時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從而對進一步發揮手機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

2、數據收集及樣本特徵分析

(1)數據收集本次問卷主要採取現實隨機發放的途徑,在蘭州財經大學和平校區圖書館進行。共發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6%,覆蓋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樣本特徵整理分析樣本後發現,受訪者年級、性別比例分佈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於對整體在校大學生的研究。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顯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經常使用的幾種重要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如下:

1、消除了空間的限制,有利於遠距離情感維繫

81.1%的在校生認為手機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面對面交流更方便。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交軟件,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於經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繫,通過社交軟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沒有碰面的老友也不會感到生疏,彷彿彼此剛剛交流過一樣。

2、利於消除近距離的交往困境

鑑於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髮育特徵,他們對於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瞭解不夠充分,實踐過程中更是缺乏經驗,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困境。問卷數據顯示,56.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交流是為了避免尷尬。正處於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對於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產生排斥時,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是維護彼此尊嚴,增進彼此瞭解,解決交往矛盾,促進大學生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好方法。

(三)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出現嚴重的偽親密性、人情淡漠化現象

自從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後,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手機的便捷取代了面對面交談,問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斷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遠程交流的同時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味鋭減。

2、手機依賴成癮,忽視甚至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便捷後,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稱為“校園低頭族”。手機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工具,確實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機同時也集娛樂、遊戲等一些附加功能於一身,無形中加重了大學生與手機的粘性。

3、沉迷於虛擬世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甚至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以後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四)培養大學生自身素質,減少手機的使用

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減少手機的使用是解決其負面影響的關鍵之一。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對手機網絡、流量等手機使用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加強自身網絡防範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要把時間都用在手機的使用上,應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在必需的時候使用手機,使其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羣體自身的健康發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北京。國際新聞界。2006.7.

[3]朱海松。無線營銷-第五媒體的互動適應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4]佟西原。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5]李旦。碎片化語境下手機媒體的機遇和隱憂[J]。2011.23.

大學生的社交禮儀論文 篇二

在當今時代中,大學生是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個性突出、有着充沛的精力,有着良好的文化知識,有着敢做敢為的無畏精神,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是社會上的精英,是祖國的接班人。可是很多大學生缺乏禮儀意識,缺乏交際禮儀的能力,這一點會讓大學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關於培養大學生交際禮儀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大學更應當將大學生的禮儀教育納入培養過程。

1、禮儀的定義

禮儀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具體表現為禮節、禮貌、儀式、儀表等。禮儀作為一種文化,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用來對他人表達友誼和好感的符號。講禮儀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有道德,講禮儀可以塑造一個理想的個人形象,講禮儀可以使你的事業成功,講禮儀可以使得社會更加安定。禮儀是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素質的重要組成。

2、大學生禮儀的重要性

2.1是大學生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

現代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傳播溝通技術和手段日益改變着人們傳統的交往觀念和交往行為, 尤其是人的交往範圍已逐步從人際溝通擴展為公眾溝通, 從面對面的近距離溝通發展到遠程溝通, 從慢節奏、低頻率的溝通變為快節奏、高頻率的溝通。這種現代信息社會的人際溝通變化,對人類社會交往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是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需要

一個知書不達禮,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人才。一個優秀人才,不僅應當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和禮儀修養。禮儀是良好品德修養的表現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質養成重要途徑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質需用彬彬有禮的方式去體現。

2.3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需要

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結果顯示, 那些懂得以適當的方式解決身邊問題和處理生活中煩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 而且更會關心他人, 更富有同情心, 朋友更多, 學習成績更好。戴爾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與約翰麥克斯韋爾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導出同一條公式: 個人成功=15%的專業技能+85%的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因此, 通過人際交往活動, 在交往中獲得友誼, 是大學生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迫切需要, 是從“ 依賴於人”的人發展成“ 獨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功地走向社會的迫切需要。大學生如能掌握基本禮儀規範及知識,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平等友愛等原則, 就能很快與交往對象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2.4是強化大學生文明行為的需要

培養大學生交際禮儀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內容。講文明、講禮貌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體表現。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養、文明

3、大學生禮儀的現存問題

據報載,在人才招聘會上,言談儒雅、服飾得體、儀表端莊、神態大方、禮儀到位的大學生更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也就是説,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社會對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具體的要求。但很多大學生的交際禮儀能力並不如我們想象中優秀,他們甚至不懂什麼為交際禮儀,更別説講禮儀了。一個知書不達禮、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 不可能成為優秀人才。目前大學生禮儀實際行為的低水平與社會對大學生禮儀素養要求的高層次之間還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在宿舍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在課堂不尊敬師長、隨意接打手機及遲到早退;在公共場合行為放蕩不羈;在個人外在形象上肆意追求時尚、穿着不得體等。作為學校會計系禮儀隊隊長,我感同身受,在開學初禮儀隊招新面試中,許多大一新生缺乏禮儀禮貌,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問好也沒有,而儀容儀表方面,衣着頗隨意,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對面試的尊重,對面試官的尊重。

4、大學生禮儀缺失的原因

4.1教育體制不合理,致使中國小校禮儀教育缺位

道德與禮儀教育表現為一個由內到外、由低到高的傳遞過程。因此學前階段、國小及中學階段恰當的禮儀教育至關重要,學校在這些階段對學生進行相關禮儀理論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然而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和考試製度尚未得到徹底改變,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是學習成績,學校過分注重“成長教育”而忽視“成人教育”,這就導致從學前到中學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輕視學生的“德考”,尤其忽略了學生做人的禮儀知識傳授和禮儀規範行為的養成,使學生的禮儀培養不能從小得到很好的培養,以至於升入大學後仍然有許多不文明、缺乏禮儀修養的行為。

4.2家庭禮儀教育缺位

家庭中家長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做人教育,而往往較多關注子女的物質生活、學習情況等。此外,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目前的家庭成員關係比較簡單,沒有機會再家庭中參與和感受禮儀實踐。當孩子在家庭活動中和交往中出現失禮或失誤行為時,一些家長也採取模稜兩可甚至包容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學習禮儀知識和養成禮儀素養的機會。

4.3高校放鬆了對學生的禮儀行為管理,忽視了禮儀教育課程的設置

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德育工作特別是對禮儀文化的教育十分空泛,高校放鬆了對學生的行為管理,學校的“教書育人”中的“育人”功能淡化,使不少大學生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而高校也幾乎取消了升旗禮和課前的尊師禮,禮儀教育氛圍的淡化,使大學生的知禮、行禮意識也逐漸淡化。從課程設置看,許多高校尚未對大學生禮儀教育給予足夠重視,缺乏禮儀教育意識。我國大部分高校都理所當然地把專業理論和技術課設置為必修課,,一些學校的公選課雖設置了禮儀教育課,但大多受禮儀教師不足、開課次數少等因素影響,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5、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禮儀

5.1把提高禮儀素養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重新審視禮儀教育重要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其中前五項內容都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間接形式表現出來,由此可得出結論:和諧社會最核心的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中心工作。而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的前提是人人具有良好的禮儀修養,因此把禮儀教育作為加強和諧社會構建的切入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意義。

5.2大學生禮儀規範化

大學生禮儀自身要求規範化。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儀本身的特點之一就是規範化。倘若對大學生禮儀不講究規範化,而是任憑大學生在具體運用禮儀時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則大學生不像大學生,而混同於社會一般青年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的`活動,對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對大學生禮儀的規範,必將直接有助於我國大學生精神風貌的建設。

5.3學校禮儀教育功能歸位,保障禮儀教育的持續性

人的行為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要使當代大學生養成符合禮儀的行為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禮儀教育及反覆持久的禮儀實訓。一個人只有養成了一定的禮儀習慣,才能具備相應的禮儀素養和品質。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國小到大學禮儀課程開設的監督,在內容設計上適合合個年齡段禮儀要求,使學生在成長的各個時期都不缺乏禮儀教育。

5.4高校應提高禮儀教育課程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教學實效性

建議高校把大學生禮儀課程設為必修課,把禮儀教育引入各個大學各個專業,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基本理論和具體規範化。此外在禮儀課程教學中藥強化實踐訓練教育。教師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原則,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景將禮儀知識變為實踐活動,讓學生多想多練,成為一位有禮儀修養的大學生。

大學生禮儀,從你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學校的努力,國家民族的努力,“禮儀之邦”必定永久長存,而我們自身的禮儀素養,也必將大大地提高。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論文 篇三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據報載山東大學社會學系選取在濟南舉辦的兩場高校畢業生招聘會,現場發送1500份問卷,對今年高校畢業生供需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知道轟動全國的雲南大學2.23 兇殺案,主犯馬加爵,由於與同學產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殺人的道路。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為此,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正視和解決不願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我們希望通過對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交往的原則的認識與理解,可以從中領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識。結合這些特點與原則,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我們自身的人際關係。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簡介

1、人際交往能力的含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

2、人際交往能力的種類:

(1)表達理解能力 表達理解能力意味着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

(2)人際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以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如內外向等)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

(3)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弊端,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羣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裏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以為,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論爭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談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辯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也許可以鍛鍊自己在領導面前不怯場;與職工打交道,你可以瞭解到他的工作狀況和不同的心態。善於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1、人際交往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

(1)人際關係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對象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一般説來,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2)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

處於青年發展期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在心理、生理和社會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容易導致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影響學習和生活。實踐證明,友好、和諧、協調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大學生對不良情緒和情感的控制和發泄。

(3)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説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併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2、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

(1)人際交往是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着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我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想。

(2) 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説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際交往,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了對方。同時,又從對方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中認識了自己。交往面越寬,交往越深,對對方的認識越完整,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只有對他人的認識全面,對自己認識深刻,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關懷和幫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實現。

(3)人際交往是一個集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際交往是協調一個集體關係、形成集體合力的紐帶。而一個良好的集體,能促進青年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如正義感、同情心、樂觀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愛的人際關係中成長起來的。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夠增進學生集體的凝聚力,成為集體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積極向上的,反之,不利於個體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員工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情商。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項針對大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調查顯示,有41.98%的學生認為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是找工作時對自己特別有幫助的教育內容,大大超過了專業能力訓練(14.9%)、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17.5%)和心理素質教育(17.5%)等其他知識能力。而在回答通過擇業你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麼時,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達34.8%,同樣排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礎知識(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對自己負責的這個調查,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賈曉波教授認為,調查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攔路虎。據賈教授介紹,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質與人際交往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地接受系統訓練才能習得。而目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教育教學內容中的薄弱環節。

賈教授認為,多年來,學生長期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過分注重追求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質的培養。進入高校後,學校也很少有專門的系統課程培訓。所以導致很多大學生智商很高,情商卻很低,往往處理不好如何與其他人相處、溝通、交流。而這些正是時下企業招聘時最為看重的能力素質,因此,給大學生補上這節課已經刻不容緩。

心理學方面的論文 篇四

《大學生心理壓力管理策略》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負擔越來越大。大學生羣體心理壓力過大,即影響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又影響着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推動力之一,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棟樑。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很高的專業技能,更是需要強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一、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分析

(一)學業壓力

學習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他們將來就業和發展的基礎。大學是他們學習專業技能、提高知識涵養、提升個人素質的關鍵時期。但是,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生活,大學學習更注重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大學階段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和高中階段相比都是有較大區別的。大學階段的學習相對更加的細化,專業課程增多,而且沒有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與管理,一些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又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規劃能力,再加上沒有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進而導致大學生的學業壓力越來越大。而一些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給自己規劃較高的要求,必須全面提升自己的整體能力,即重視學習專業知識,又積極地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為考證報培訓班進行培訓,將自己的時間全部按照規定進行。由於整日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神經變得較為敏感,如果他們某一學習成績沒有到達自己的目標,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增加心理壓力。

(二)人際交往壓力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這個社會和真實的社會也是一樣的複雜多變。人際交往能力是保證大學生在“社會”中順利而愉悦生活的前提。但是,大學生在獨立面對新的環境時,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大學生在結交朋友時,難以協調處理與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其內心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容易導致心理失衡。近年來,隨着網絡遊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很多大學生沉溺於虛擬網絡世界中,因而,一些大學生變得內向、自我、自私,不願意也不敢和他人交流,長期沉迷於網遊之中也使其與同學之間缺少共同話題,與同學相處時容易產生矛盾或是隔閡。

(三)情感壓力

戀愛是多數大學生所期待和嚮往的,但是對於一些對感情認真的大學生來説,戀愛即是一把雙刃劍。感情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學生努力向上的學習,學會擔當並與他人和諧相處,這樣能吸引或是配得上心儀的對象;另一方面感情的毀滅可能會影響一些大學生正常的情緒,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一些大學生在談戀愛時,不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經常爭吵或是產生矛盾,進而產生較大的情感壓力。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理想中的愛情是美好的,而現實中的愛情是殘酷的。現實的戀愛會使大學生產生失落之感,心理痛苦,有些會長期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就業壓力

就業壓力可以説大學生最嚴重的心理壓力,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力,一些大學生還未畢業就開始憂心忡忡就業的問題,加大其心理壓力。近年來,我國高校擴展,再加上海龜回國潮,而崗位逐漸減少,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一些大學生自信心不夠,總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實力不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心理壓力逐漸增加。此外,大學生家庭條件差、所學專業飽和、專業不對口,缺少必要的就業準備、大學生就業眼光過高,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等都影響着大學生就業。

二、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管理策略

(一)加強學業與就業的相關指導,提高大學生的規劃學業與職業生涯的能力

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是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壓力,因此,在大學中重視研究與開展大學生學業與就業的問題是勢在必行的。開展大學生學業與就業問題時,可以依據不同的年級開展課程,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與幫助大學生形式正確的就業觀並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可以採取專業介紹會、學生學習交流會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如何學習與規劃。另外,積極引導讓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的就業形勢,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通過就業指導課的形式,讓大學生意識到想要在社會謀取一席之地,就需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鼓勵大學生與用人單位聯繫,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壓力。

(二)重視引導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抗壓能力

在大學中,學校可以重視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依據不同的年級、專業,分別進行有針對性心理健康知識引導,促進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的提升。通過一些心理健康知識的講座、心理輔導方式,可以緩解大學生各種心理壓力,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抗壓能力。學校應開設心理諮詢室,並配上專業的心理諮詢教師,學生可以預約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找到心理壓力的緣由,並在教師的開導下,釋放心中的苦悶,尋找到抗壓的方式。

(三)引導大學生交流溝通,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溝通與交流是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無論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進行溝通與交流。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壓力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打開心扉,主動向他人傾訴心中的苦悶,主動與他們交流。不管是在學習中、工作中、戀愛中溝通與交流都是促進學習、工作、戀愛順利進行的保障。面對學業問題時、面對就業選擇時、面對感情選擇時,主動與他人交流,他們會給予較為合適的意見,進而解決一些大學生自己不能決定的事情。良好的交流與溝通,能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與他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優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

和諧、穩定的校園文化建設影響着大學生心理壓力,良好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大學生心理健康。因此,學校應該重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即和諧的環境感染大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學校可以開設校園文化節,以此增加學生羣體活動,通過這樣大型的羣體活動在學生之間形成羣體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這樣的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增加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又能通過他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更多的大學生。

三、結語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這於無形之中增加了大學生的社會壓力,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説,這對大學生來説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在各種心理壓力的磨鍊與抗擊之中,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使之變得更加的堅強。因此,只要大學生端正心理態度,積極向上的面對一切的艱難困苦,明天依然是陽光明媚的。

大學生的社交禮儀論文 篇五

一、修飾與衣着

修飾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華麗了,太耀眼了,如果這樣去面試,我想機會就已經了了無幾了。因為你是來工作的,要莊重,不要給人一種浮的感覺。我覺得不化粧也不太好,最起碼要化些淡粧,這也是對別人尊重的一種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潔潔是不是讓別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個老農民和一個西裝革履的人,找你談判,你是不是要選擇那個西裝革履的人呀!

當面試時,有的人説:"面試時,不就是到那天從裏到外都換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齊齊的,然後到髮廊整理一下頭型嗎?"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一、會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準備了,有的時候連剛打上去的髮膠還在頭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剛從髮廊裏出來的。二、由於剛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會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兩天就穿上,適應一下。也就是面試前要提前一、兩天做好準備。

面試時要多帶幾份簡歷,因為你交到面試官那的已經訂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簡歷還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這時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準備的簡歷給他,他會覺得的很舒服的。當面試完後要給面試官寫感謝信,雖然現在有許多人一般都不寫,但這是禮儀,我還是希望大家寫,你想別人都不寫,你寫了是不是會引起注意呀。在面試或會議時要帶上比較精緻皮面的筆記本,還有好的筆,不要隨便找一個本或筆。

面試時要提前半小時去,先與他們的總枱人熟悉一下,總枱是個很關鍵的人物,多打聽一下有關將要面試你的上級的消息。如稱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個電話説: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請你明天九點到我們公司來接授面試。第二天,他八點半就到了,和總枱服務員聊了一會,服務員打了一個電話,説"王總,王小姐到了",這時她才知道,原來給她打電話的就是王總呀!在這之前她還把這個人當成小人物呢?因為一般打電話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員工做的事。所以她進去面試時,説了你好!王總。你想想假如她説,你好,王浩!王總會怎麼個想法,"王總"叫了幾年了,都已經叫習慣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夠習慣嗎?

二、自我介紹。

應籌式:在不太重要的場合。如在火車上等場合只要説出叫什麼名字就可以了,不必報上職務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經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請多多關照,或送上名片。比較隨便。

禮儀式:如:開學儀式,升旗儀式等等。比較莊嚴。

三、眼神

時間:與別人談話30分鐘時,如果只有10分鐘以內對方是看着你的,説明他在輕視你。如果10分鐘至20分鐘之間,説明他對你是友好的。20分鐘至30分鐘説明兩種情況:一、重視。二、敵視。也就是與別人談話時眼睛要注視談話時間的2/3。

部位:額頭上,屬於公務型注視。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時間也不太長的情況下。

眼睛上,屬於關注型注視。

睛睛至脣部,屬於社交型注視。

眼睛到胸部,屬於親密型注視。

角度:平視,表示平等。斜視,表示失禮。

俯視:從上往下看,輕視別人。

四、面容

有的時候皺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氣。"噢"?表示驚呀!

五、笑容

要學會微笑。微笑很重要,誰喜歡天天面對着冷冰冰一點笑容的人呀。像儲蓄所、銀行的職員,當你去取錢時,他們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點笑容也沒有。像別人欠他們什麼似的,感覺不太好吧,其實那是他們的職業病,已經習慣了。下面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讓他們的員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結果去的都被罵了回來。老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這份材料不拿還不行,結果還是去了。到那時,只見那位科長還在破口大罵呢?這時小李什麼也沒有説,只是微笑、微笑還是微笑,嘴裏説着:"噢?這樣呀?是嗎?",只是點着頭微笑着。後來,那個吳科長罵了一陣子的時候,小李説:"吳科長,你很會善於表達你內心裏的憤怒呀!"。後來,吳科長看了看小李説:"嗯!這小夥子不錯!我也不為難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這樣別人沒有拿到的,他卻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體語言。

當與別人談話時不要雙手交叉,身體晃動,一會傾向左邊,一會傾向右邊,或是摸摸頭髮、耳朵、鼻子給人以你不耐煩的感覺。一邊説話一邊在玩筆,有的人特別喜歡轉筆,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轉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個筆來回的按。雖然與同輩之間還算説的過去吧,但是跟長輩談話時這樣做是很不禮貌的。

關於社交禮儀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不斷的完善自己、充實自己。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論文3600字 篇六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與應對》

摘要:人際交往是一種心理上的雙向互動過程。人們通過相互交往,彼此訴説各人的喜怒哀樂,增進相互之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礎上,產生友愛互助、歡樂、依戀之情,滿足其歸屬與安全的需要。良性的人際關係將對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問題 應對

大學生,從邁入大學的那天起就進入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和全新的人際關係,就需要通過人際交往建立友誼,尋求慰藉,並從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真正體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過好大學生活,從而對人生充滿信心。可面對嶄新的人際關係大學生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一、影響大學生人際認知的偏見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對他人的客觀全面的認知。影響大學生人際認知的偏見主要有: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後的人際知覺或人際交往時不斷在頭腦中出現,影響認知者的態度和興趣,影響認知者選擇與處理信息的心理,從而影響認知效果。由於最初印象是通過對對方的衣着、談吐、風度等等的觀察給對方做的初步評價,因而總是表面的、片面的。

2、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在觀察一個人時,往往從這個人的某種特徵或品質出發,對他作出總體判斷。這種特徵或品質起到了一種類似暈輪的作用,掩蓋了這個人的其他特徵和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認知者表明是好的,就會被一種好的光圈籠罩着,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若一個人被表明是壞的,就被一種壞的光圈籠罩着,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暈輪效應是以點概全,是一種十分普遍的認知偏見,我們所説的子不嫌母醜、情人眼裏出西施、學習好即三好學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對客觀對象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間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就已經掌握了某些信息,並把這些信息投射到對象身上,影響對知覺對象的認知。先入印象形成於交際之先,基本上是對一個人過去情況即他的歷史的瞭解,只能説明對象的過去,而不能真實反映他的現在,更不能證明他的未來。先入印象對認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如果我們對某人形成了一個好的先入印象,就會在交際過程中以肯定的眼光來看待他,給他以好的評價。比如對有名的作家,人們總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觸之中,就會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氣、觀察能力、氣質等等,甚至把他作為心中的偶像。對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事先聽人家説他不錯、很可信,我們就會較快地與他建立友好關係。與此相反,如果我們對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則可能在交往過程中對他產生不好的看法,對他不友好。比如,如果聽説一個人幹過偷雞摸狗的事,一旦丟失了什麼東西,就會懷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為人們認知的基礎,它宛如認知的一幅有色眼鏡,戴上它看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某種不變的顏色,從而影響知覺的客觀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際認知過程中,認知者把自己的特徵、愛好、情感和願望投射到認知對象身上,假設別人與自己是相同的,從而作出不合乎實際的評價。其特點就是從自我出發認知他人,抹煞或無視自我與非我、主觀與客觀、認知者與認知對象的區別,以主觀統攝客觀、自我統攝非我。比如喜歡流行音樂的人,以為別人也愛聽,客人來了就放起時髦的曲子;愛吃鮮魚的人,以為別人也不嫌魚腥;自己不抽煙的人也往往沒有想到別人會抽煙,因而客人上門,總是忘記以香煙招待等等。然而,認知對象與認知者之間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際認知中,我們應該從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客觀地認識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與人平等交往。雖然主觀上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慾望,但在實際生活中,則不敢進入社交場合,惟恐受到別人的拒絕和恥笑,對參加社交活動感到情不自禁的緊張和恐懼,迴避與人們的交流和交往,嚴重者就表現為社交恐懼症。自卑不同於自謙,它是一種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極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過創傷的。一般説來,自卑感強的人較多是性格內向,勤於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們自尊心也很強,但他們不是積極進取以獲得自尊,而是消極退避以保護自尊。正是為了追求一種不使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安全感,為了不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於是不願坦率地與人交往,對集體性的或富有競爭性的社會活動採取躲避態度。自卑感強的人惟恐別人看不起自己,實際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別人對他的輕視,常常正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為造成的。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應對

1、保持積極處世態度。

一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及其處世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他的社會交往態度和方式。人生總是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幸運與不幸、獲得與喪失等交織在一起的聚合體。然而,積極處世的人或悲觀消極的人都會對人生作出不同的解釋,以不同的態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人。這就勢必制約着他對別人是抱開放態度還是閉鎖態度,是熱情主動地交往還是冷漠地拒絕交往。樂觀者更多地看到世界的光明美好,因而積極地去生活和奮鬥,坦誠地與人交流思想感情,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悲觀者則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陰暗面,似乎周圍的人都在跟自己過不去,總是悶悶不樂地與世隔絕開來。

正確地對待人生,以平等的態度與人交往,學會正確地評價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並坦誠開放自己的心扉,就會達到人們之間心靈的溝通,理解的愉悦,事業的成功,人生的樂趣。

2、戰勝人際認知偏見。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與人交往比較是為了取長補短,促使自己進步。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的認知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認知偏見甚至成為交往的障礙,只有努力克服認知偏見,才能正確對待他人,喚起對方的積極反應,保證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戰勝人際認知偏見,關鍵在於樹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通過實踐去證明自己的力量。只有充滿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鬆,才能坦然自若,沉着鎮定,自然大方地與人交往。要時刻記住: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

同學們,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際交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信息交換和流通的過程。“獨學無友,孤陋寡聞”,一個不善於交往的人,其知識必然是貧乏的,他只能是井底之蛙。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互相交流思想和經驗,彼此取長補短。通過與別人親密友好地交往,獲得別人的真誠批評與幫助,從而促進自我完善。近朱者赤,大學生主動和周圍優秀的同學交往,能獲取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更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有利於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3、培養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質。

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培養自己良好的交往心理品質,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真誠、信任、剋制、自信、熱情五個方面。

(1)真誠。真誠是一種對人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示。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的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的友誼地久天長。相反,虛偽則是交往的大敵,謊話、欺騙、捉弄、自私是斷送友誼的惡魔,必須堅決拋棄。

(2)信任。信任是一種對人持有肯定評價的態度,以偉大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大的風度,在社會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剋制。剋制是一種能夠容忍的意志品質。與別人交往,難免發生摩擦、衝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剋制是以團結為重,以大局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與利益受到損害時也是如此。這種豁達、謙和的態度對發展人際關係意義重大,剋制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應是有理、有利、有節。如果只為一時苟安,忍聲吞氣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也不是正確的交往態度。

(4)自信。自信是對自身的一種具有肯定評價的態度。俗話説,自愛才有他愛,自尊而後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際關係中,自信的人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談吐從容。自信者決非孤芳自賞、盲目清高,而是對自己的不足有所認識,並善於聽從別人的勸告與幫助,勇於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然而,在實際社會活動中有些人往往缺乏這種精神,面對交往常常採取逃避態度,縮手縮腳無能應對。想與人交往,又怕別人拒絕、嫌棄,因此不願在公開場合路面,在眾人面前侷促不安。

(5)熱情。熱情是一種高級的情感形態,是對某種事物肯定的、強有力的、穩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熱情能給人以温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們的情感,促進社會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

總之,交往者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就能喚起對象積極的同類反應,能使彼此間隨着交往頻度和深度的增進而建立起越來越親密融洽的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1] 梅傳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2]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大學生心理素質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3]姜憲明。大學生心理自我保健。北京出版社,2001

人際交往論文 篇七

摘要:酒店的服務對象是人,人是空間的主體。酒店大堂空間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間,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場所。人際交往是酒店大堂發生概率很高的活動。在空間設計中要考慮到審美、藝術、服務質量的同時更要充分考慮到人際交往這一活動,設計適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間。提高空間的親切感以及空間的舒適度至關重要。

關鍵詞:酒店大堂;人際交往;空間設計

前言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間中的幾種人際交往模式,以及這幾種人際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訴求,發掘影響人際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間環境因素。通過調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創造適宜的空間環境來滿足每一種人際交往模式。

1、人際交往模式

1.1觀望觀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間中的一些社會性活動,人們處於自身舒適環境中,願意持有觀望態度,而不願意親身參與其中的一種交往模式。例如:觀望大堂裏的的演出;觀望酒店大堂裏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

1.2參與參與其中是指人們願意並且參與其中的一種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間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務人士聚眾商討問題;或者一幫朋友、家人促膝談心、閒聊日常瑣事等。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種交往模式。

1.3獨處人們在一天喧囂的生活之後會需要安靜獨處的空間環境。例如:看書,發呆抑或聽音樂等。

2、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因素

2.1距離距離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最為直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咖啡廳吧枱區不相熟的人通常會相隔很遠,或者隔一個座位坐一個人,人們不願意夾在兩個陌生人之間,表明人們在潛意識裏會通過拉開距離的方式來保持個人空間。距離的尺度直接影響人際交往的舒適度。

2.2場所設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廳空間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設置休息區,並不會有人去,人們並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視線內。而靠窗設置的休息區經常人滿為患。在酒店大堂空間的設計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願的規律性,就會出現華麗的大堂之下,寂寥無人的景象。社會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過一種邊界效應理論,他指出“處於森林的邊緣或者背靠建築物的立面有助於個人或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人們喜歡靠窗、靠牆、靠柱子的位置。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見,在乘車、乘機、餐廳就餐等等行為中,我們的第一選擇都是靠窗。是因為處於空間的邊緣為觀察提供了最佳的條件。在酒店設計上應該根據不同的人際交往模式設計不同的場所。

3、人際交往模式下的空間設計

3.1觀望———公共活動上海喜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間中設計一個表演舞台。對於這種公共活動大部分人只是喜歡觀望並不想親身參與其中。根據《隱匿的尺度》,“公共距離(大於3.75m)用於單相交流的集會,演講,或者人們只願旁觀而無意識參與一些拘謹場合的距離。”舞台距離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離才會使使用者即能維持個人的舒適距離又能觀察到公共活動。

設計要點:

1)距離公共活動之間的距離(觀望公共活動),距離公共走道之間的距離(觀望形形色色的人)都應該保持在公共距離的尺度上(>3.75m);

2)公共活動通常設計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確保使用者視線的可達性。

3.2參與———適宜交往的小環境設計參與是發生概率最高的人際交往模式,應該作為整個空間設計的重點。

蘆源義信認為:“四度半的空間”(約8m2)是小巧、寧靜、親密的室內空間尺度。這是適於家庭聚會或幾個人交談同時具有親切感的空間。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選酒店大堂空間中的一處小空間就非常適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間面積約8m2,沙發的擺放剛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維持在具有親切感的尺度範圍之內。“個人距離(0.45~1.30m)是親近朋友之間或家庭成員之間談話的距離;社會距離(1.30~3.75m)是朋友、熟人、鄰居、同事等之間日常交往之間的距離。”根據上文提到的邊界效應理論,在小空間環境的設計上,通過鏤空格柵人為製造空間邊界,從原來的一面邊界———牆面,變為三面———牆面、鏤空格柵,邊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長時間停留的可能性,為交往行為的發生提供環境基礎。

設計要點:

1)維持在社會距離的尺度內(0.45~3.75m);

2)運用“四度半空間”理論;

3)設計在空間邊界的位置或者人為製造更多的空間邊界。

3.3獨處———安靜的個人空間上海璞麗酒店大堂休息區結合書咖打造了一個安靜的小天地。璞麗酒店大堂休息區,小空間位於右圖黃色區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學指出,“人們常常會把感知的圖形簡化成完整的、簡單的圖形。”使用者進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圖形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黃色休息區自動被屏蔽到長方形圖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黃色區域區劃分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社會距離的尺度上(1.30~3.75m),視覺等其他感覺輸入信息量較少,遠距離還起到互不干擾的作用。黃色休息區,左側藍色區域為靜態景觀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間,坐於窗前,看書,欣賞水景。整個空間安靜而富有禪意,使用者在此空間可以隔絕喧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身心放鬆,是獨處的絕佳場所。整個空間設計結合書籍、以及透過玻璃窗外的靜態水系強調了安靜這一環境要素。

設計要點:

1)維持適宜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1.30~3.75m),保持個人空間的完整性;

2)安靜的環境或良好的景觀朝向。

4、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瞭解到使用者的人際交往模式對大堂空間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間的設計上,設計師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間本身更應該把出發點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際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進入酒店的第一空間,不應該只有華麗的外表,更應該充滿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訴求得到滿足,空間才能最大的發揮其價值。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2]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黎煒譯。浙江:浙江教育出版,1997.2-3.

[3]唐玉恩。旅館建築設計[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

[4]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6.

[5]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人際交往的心理論文 篇八

《談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

摘要:由於種種原因,當代中學生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中以社交問題所佔比例最大。當今的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強弱已稱為衡量一個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學生的人際交往倍受人們關注。中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作為主題能力的表徵,通過社會實踐,將會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推進人際關係的高尚、純潔、和諧。

關鍵詞:人際關係;同輩羣體;非正式羣體

一、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徵和心理面貌缺乏瞭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後天。

(三)孤僻:不隨和、不合羣,一種屬於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另一種屬於有特殊的行為習慣,別人難以接納,不願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動中表現為想象成功的經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這種心理在與權威、長者、名人交往時表現得尤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個社會學名詞,它是指一個人根據社會的輿論、規範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所表現出的思維、行為方式。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許多不斷變化的角色,也就是説,人們在社會裏的身份是不斷變化的,你的行為特點也得有相應的變化。如果一個人不知變通,固着一種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過慮:在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持有適當的戒備心理是完全應該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會嚴重阻礙交往的發展。過去有句古話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過慮的另一種表現是求知交,而不願廣泛結友。這就必然侷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閉:在交往活動中,封閉的人試圖把自己關在一統天地裏,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心裏有個頑強的想法,我不想佔你便宜,你也別想借我的光。封閉的另一個原因是擔憂公開了自己的思想觀念、身世經歷後,人家就會疏遠自己。

(八)干涉癖:是愛打聽、傳播和干預別人的私事和祕密。這種人在國外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閒事的。

(九)強迫癖:有兩類,一類是將自己喜愛的東西強加與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別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見看作最好的意見,而且十分熱情。一類是將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

(十)嫉妒:也許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人總是有一種要求成功的願望,也有一種超過別人的衝動。

二、對策

(一)形成中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條件

人際關係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的具體環境,離不開活生生的人。中學生人際關係是建立在特定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和心理環境基礎上的。就環境來説,有家庭與學校構成的內部環境,也有社會與自然構成的外部環境。家庭環境往往是中學生人際關係形成的出發點。一個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滿人性和摯愛的家庭環境裏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對其進入中學之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影響極大。

不僅如此,和睦、高尚、充滿人文精神的家庭還是中學生恢復心理平衡、獲得感情補償、校正人際關係中出現的不良傾向的“血緣”基地。升人中學後,學校是中學生學習、生活的直接環境。從客觀方面看。學校領導、教師、員工要為中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創設各種有利條件,建立起優良的校風、學風,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交際的物質場所和精神場所。而從主觀方面講,中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創設的條件,並與學校一起創造條件,自覺地、能動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二)形成中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

1、傳統上,羣體活動的途徑特別受到重視。

譬如集體參觀學習、聽報告,是黨員或團員還要通過組織生活,集體參加校園的文化活動(文化講座、詩歌朗誦、音樂欣賞、書法比賽、課外體育活動、新年晚會、辦牆報、黑板報等)。大學生參加羣體活動,為了實現共同的奮鬥目標,結合在一起,相互幫助,共同努力,不僅使自己受到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且在同學關係、師生關係上增進了瞭解,產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誼。大學生參加羣體活動。便有機會與他人一起參與現實生活的變革,並從中獲得對人生價值的真切的理解、對時代文化精神的體認。現代高等學校內組織的活動,在其精神實質上展示了與以往時代不同的特徵。

2、參加社會實踐是當今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

中學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羣體交往的特點主要使其人際關係富有社會性。社會性的人際交往不僅擴大了中學生交往的時空範圍,加強了他們對良好人際關係的理解與體驗,而且亦使其自身發生着變革,從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觀念。如果説,人類個體早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水平一開始所受制子羣體活動的話,那麼越往後,主體能力的發展則越依賴於羣體活動的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的擴大、豐富和深化。只有當人的羣體活動、羣體意識形成了,人才開始了真正的社會文化生活,並使人在羣體活動中增進了解與理解。

3、中學生的個體交往活動在其人際關係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視。

過去我們往往過分地強調中學生人際關係中的羣體交往方式的意義,而過分地限制個體交往活動。把中學生個體與其周圍的同學、老師之間的交往限定在“嚴格”的範圍內。認為個體交往多了就會影響集體活動的凝聚力。個體交往能對羣體交往起消解作用,從而把個體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氣之交”。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中,個體與羣體二者互補,缺一則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際交往總是從首次印象開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鮮明、強烈而且影響深遠。第一印象在以後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勢作用,如果一個人給人留下的是誠懇、熱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愛,別人也願意與之繼續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虛偽、冷漠、呆板的印象,別人當然不會願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確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注意儀表。在公共場所中人們總是趨近外表美麗、英俊、衣着整潔、儀表大方的人,並且常常有意無意中還會把一個人的儀表風度同他相應的身份、修養、品德連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給人較好的印象,人們對之評價較高,也較有興趣,這是因為美是人人嚮往的。第二注意言語表情。語言不俗、內容豐富有趣總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誇誇其談、氣味平庸,使人厭惡。第三注意舉止。舉止得體、優雅、瀟灑,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修養,能增強人際吸引;反之,如果過分拘謹、輕浮、粗魯則使人遠離。總之,無論在求職、交友、戀愛,還是在課堂、集會等公共場所都應注意使自己個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是以後長期交往的良好開端。

參考文獻:

[1]穆懷中《青年人際關係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2]時蓉華主編《現代社會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人際交往論文 篇九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藉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鬥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

一、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並且帶着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着主觀性、複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羣體屬於一個心理幼稚並且又擔負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面對來自於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儘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症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説,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範,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並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我意識統一。能夠了解並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並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於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於自身的缺點不迴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悦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着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悦。

5、人際關係和諧。樂於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於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並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誌。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並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並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於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於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採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並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我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脱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於戒備心理存在着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於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髮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剋制自我,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祕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我,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於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並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後,大學生應當儘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於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衝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於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於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採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於有着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着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於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着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於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於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範,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於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係,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克服影響着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着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藉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並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王寧。大學生人際交往挫折應對與心理健康[J]。法制與社會。2008,(1):259-260.

2、劉文、韓靜、張麗娜。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3):71-72.

3、吳智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與促進[J]。職業規劃。2010,(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