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醫藥對偏頭痛治療論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92K

偏頭痛屬於祖國醫學“頭痛”、“頭風”、“偏頭痛”、“偏頭風”範疇,我國對頭痛病認識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記載,《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金元以後對頭痛病的認識日臻完善,《東垣十書》中有關外感、內傷頭痛的記載,金元時期頭痛的病因病機及治療用藥方面趨於成熟,明清時期頭痛的理論更加豐富完善。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會於巔”。臟腑安康,氣血條暢,則腦海清靈而無頭痛之苦。而六淫、情志、痰飲、瘀血等均可引起氣血運行異常,引起逆亂或受阻而成血瘀氣滯,上犯巔頂,導致頭痛。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生活及飲食規律的變化,偏頭痛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導師指導下通過對現階段中醫藥治療偏頭痛的文獻分析,探討中醫藥對偏頭痛治療過程中的病因病機及病理因素變化,總結治法治則及用藥規律特點,為臨牀決策提供建議。

中醫藥對偏頭痛治療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來源本次研究中,以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醫學網數據庫、PubMed、Springer電子期刊數據庫為主要檢索目標,檢索關鍵詞是“偏頭痛”和“中醫藥”,檢索式:主題詞(本位)=偏頭痛 and 主題=中醫藥(精確匹配)。對1988年 1 月至2018 年 3月來所報道的中藥複方治療偏頭痛臨牀文獻進行檢索和篩選。

1.2文獻納入標準:(1)1988 年 1 月 至2018 年3月間省級以上期刊發表的中藥複方或者中藥複方聯合西醫治療偏頭痛的各種臨牀文獻和碩博士畢業論文。(2)診斷為偏頭痛的文章。(3)以中藥複方或者中藥複方聯合鍼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4)病例樣本量大於 20 例。(5)有確切的臨牀療效。文獻排除標準包括:(1)非中藥複方治療偏頭痛的文獻,如單味藥物。(2)文獻中藥物記錄不全。(3)排除偏頭痛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綜述性、經驗性、理論探討性文獻及個案報道。(4)重複的方劑僅選用 1 次。

1.3數據預處理、量化及數據庫建立 中藥名稱以國家統編教材第九版《中藥學》為基準進行規範。確定中藥正名,保證中藥名稱的統一,防止同藥異名、異名同藥。建立數據庫數據量化,建立 Excel 數據庫。聚類分析中將數據庫中的中藥字段採用二值量化處理,此藥物出現即為 1,沒有出現即為 0。

1.4採用 SPSS20.0 進行系統聚類法,變量之間的相似性測度選用皮爾遜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2結果

2.1文獻概況 共檢索文章3121篇,篩選文獻共214篇,在進行臨牀試驗納入標準中應用此標準進行病史收集,其餘文章診斷標準均參照中醫內科學頭痛或者西醫神經內科學中偏頭痛的診斷概念。

2.2聚類分析結果

2.2.1中藥頻數分析 數據庫共涉及中藥 165味,2098頻次,出現頻率大於5%的有 42味,其中川芎、白芷、甘草、白芍、當歸、天麻、細辛、柴胡、全蠍、殭蠶、鈎藤、蔓荊子等藥物使用頻率較高。

2.2.1常用42味藥物的頻次和頻率如表1。

表1 文獻分析藥品排名情況

藥品

頻次

(n=209)

頻率

(%)

藥品

頻次

(n=209)

頻率

(%)

藥品

頻次

(n=209)

頻率

(%)

川芎

186

89.0%

牛膝

39

18.7%

黃芩

22

10.5%

白芷

110

52.6%

菊花

38

18.2%

石決明

21

10.1%

甘草

106

50.7%

防風

37

17.7%

白芥子

21

10.1%

白芍

92

44.0%

蜈蚣

37

17.7%

黃芪

18

8.6%

當歸

82

39.2%

地龍

36

17.2%

梔子

18

8.6%

天麻

76

36.4%

丹蔘

34

16.3%

香附

18

8.6%

柴胡

74

35.4%

桃仁

34

16.3%

白朮

17

8.1%

細辛

74

35.4%

羌活

32

15.3%

荊芥

17

8.1%

全蠍

63

30.1%

半夏

28

13.4%

石菖蒲

16

7.7%

殭蠶

53

25.4%

葛根

26

12.4%

大棗

15

7.2%

鈎藤

47

22.5%

薄荷

25

12.0%

生薑

15

7.2%

紅花

43

20.6%

延胡索

24

11.5%

陳歐

13

6.2%

蔓荊子

43

20.6%

茯苓

24

11.5%

蒺藜

13

6.2%

赤芍

40

19.1%

生地

23

11.0%

珍珠母

12

5.7%

注:共納入210組文獻方劑,故n=210

2.2.2常用42味藥物分類情況如表2

表2 文獻分析常用藥物分類情況

分類

頻次(n=36)

頻率(%)

平肝熄風

補益氣血

9

7

21.4%

16.7%

活血化瘀

6

14.3%

發散風寒

發散風熱

6

5

14.3%

11.9%

清熱藥

温化寒痰

4

2

9.5%

4.8%

理氣藥

2

4.8%

開竅藥

1

2.4%

注:n=42為常用藥物即頻率大於5%的藥物

2.2.3常用42味藥物歸經情況如表3

表3 文獻分析常用藥物歸經情況

歸經

頻次(n=36)

頻率(%)

26

61.9%

17

40.5%

16

38.1%

13

31.0%

10

23.8%

5

11.9%

膀胱

大腸

三焦

心包

小腸

4

3

3

2

2

1

9.5%

7.1%

7.1%

4.8%

4.8%

2.4%

注:n=42為常用藥物即頻率大於5%的藥物

2.2.4常用42味藥物藥性情況如表4

表4 CM文獻分析常用藥物藥性分佈情況

藥味

頻次(n=36)

頻率(%)

19

45.2%

12

28.6%

8

19.1%

3

7.1%

注:n=42為常用藥物即頻率大於5%的藥物

2.2.5常用42味藥物藥味情況如表5

表5 CM文獻分析常用藥物藥味分佈情況

藥味

頻次(n=36)

頻率(%)

23

54.8%

17

40.5%

15

35.7%

4

9.5%

2

4.8%

1

2.4%

注:n=42為常用藥物即頻率大於5%的藥物

2.2.6聚類情況

聚8類:(1)菊花、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白朮;(2)黃芩、;(3)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4)川芎、防風、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5)柴胡、甘草、白芍;(6)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葛根(7)木瓜、延胡索。(8)蜈蚣、全蠍、殭蠶、石菖蒲

聚7類:(1)菊花、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白朮;(2)黃芩、;(3)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4)川芎、防風、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5)柴胡、甘草、白芍;(6)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葛根(7)木瓜、延胡索、蜈蚣、全蠍、殭蠶、石菖蒲。

聚6類:(1)菊花、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白朮;(2)黃芩、;(3)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4)川芎、防風、延胡索、蜈蚣、全蠍、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殭蠶、石菖蒲(5)柴胡、甘草、白芍;(6)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葛根。

聚5類:(1)菊花、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白朮;(2)黃芩、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葛根;(3)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4)川芎、防風、延胡索、蜈蚣、全蠍、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殭蠶、石菖蒲;(5)柴胡、甘草、白芍。

聚4類:(1)菊花、黃芩、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葛根、白朮;(2)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3)川芎、防風、延胡索、蜈蚣、全蠍、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殭蠶、石菖蒲、;(4)柴胡、甘草、白芍。

聚3類:(1)菊花、黃芩、當歸、生地、赤芍、地龍、丹蔘、天麻、黃芪、白朮、桃仁、紅花、牛膝、鈎藤、石決明、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葛根、白朮;(2)川芎、防風、延胡索、蜈蚣、全蠍、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殭蠶、石菖蒲;(3)柴胡、甘草、白芍

圖6 聚類分析高頻藥物樹狀圖

3.討論

3.1概念及診斷標準

中醫內科學中“頭痛”作為肝膽病症中一個獨立疾病進行論治,在現代醫學中頭痛是諸多疾病中的一個症狀,頭痛有原發和繼發的區別,以頭痛作為獨立疾病的病名,在疾病的診治中容易出現誤診;另外,原發性頭痛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病因病機,牽扯不同的病理因素,有不同的治則治法及方藥。

目前中醫界對偏頭痛的概念沿用頭痛,在偏頭痛的診斷中部分醫者應用現代醫學的偏頭痛診斷標準,部分醫者則在診斷中存在斷章取義的問題,結合偏頭痛發病的機制,規範的診斷標準有利於我們把握病機、進行治療,科學的設計臨牀科研及科學的進行療效評價,並對指導預後有重要的意義。在偏頭痛的診治中應該病證結合,診斷上依照現代醫學診斷標準,治療時強調綜合協調,理論上強調相互為用。診斷上運用西醫診斷方法避免漏診,進行中醫辨證,作出分型和分期,這樣既可以利用中醫的整體觀進行辯證分析,又可以準確把握疾病動態變化,指導治療。治療中強調有機配合、互相補充,根據患者疾病各個階段不同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病症結合的理論指導下,我們對偏頭痛的診斷、治療、預後會把握更加清晰,能夠避免誤診誤治,並且能夠把握病機變化,準確治療,合理指導預後,更為有效的為患者服務。

偏頭痛是臨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其特徵是發作性、多發為偏側、中重度、搏動樣頭痛,一般持續4-72小時,可伴有噁心、嘔吐、光、聲刺激或者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安靜環境、休息可緩解頭痛。臨牀中偏頭痛診斷依據為2004年《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ICHD-II)“原發性頭痛中偏頭痛診斷標準進行。

3.2病因病機及病理因素

《內經》指出頭痛的主要病因為外感和內傷。並且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指出:“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感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裏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這一理論的提出對頭痛的辨證論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經過文獻分析,考慮現代醫家對偏頭痛的難治性因素集中在氣、血、痰、瘀、虛等幾方面。相關臟腑集中在肝、脾、腎等臟腑;用藥藥性集中在温、寒這兩種方面,藥味多用辛、甘、苦等方面,治療方藥集中在平肝熄風、活血化瘀、補益氣血、温通經絡等方面。

偏頭痛在發病過程中,與肝臟關係最為密切,考慮與肝臟特殊的生理特點有關。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通而不滯,散而不鬱,十二經之氣化得以鼓舞,調暢才能不病。氣機調暢,心主血脈、肺助心行血、脾統攝血液的作用才能得到保證,氣血才能正常運行。“血隨氣行,周流不停”(《風勞臌膈四大證治》)。由此可見,肝臟是通過其疏利調達三焦臟腑氣機的作用,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活動的,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理論依據。可見,偏頭痛發病過程中主要與肝臟相關,以氣、血、痰、瘀、虛病理因素為主,均與肝臟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生血有關。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生血、運化、升清。脾主生血、升清及運化功能正常,就可以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轉化並上輸於心、肺、頭目,維持人體臟器正常的功能,因此在臟腑分析中脾臟也是疾病轉歸的重要臟器。文獻分析中發現氣虛虧虛是偏頭痛慢性過程中的一個病機變化。脾主生血: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脾失健運,生血物質缺乏,則血液虧虛,出現頭暈、頭痛等血虛徵象。

因此,偏頭痛的病位在腦,與五臟均有關係,但與肝、脾關係最為密切,在偏頭痛發病過程中以肝風內動、痰瘀阻絡為主要病機。

3.3治則治法探討

根據偏頭痛現代醫家治療文獻的分析,我們發現現代醫家偏頭痛的用藥應用中藥性以温藥性為主,藥味以辛為主,温熱藥多具温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症。與文獻分析中發散風寒藥物使用頻率較高吻合,現代醫家對偏頭痛的治療採用温通的方法較多,在文獻分析中温性藥物應用頻率大約45.2%,説明在偏頭痛的治療過程中,温通經絡被大家廣為應用。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常用藥物辛味佔54.8%,根據偏頭痛的病機,辛味藥物被應用來化痰散結解鬱行氣,使得氣血通利,臟腑得以濡養。另外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故辛味藥多用治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病證,與偏頭痛發病過程中的病機相符。文獻分析中發現補益的藥物佔到16.7%,同時甘味藥物佔比為35.7%,説明甘味藥物在偏頭痛的治療中舉足輕重,主要因為甘能補能和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而且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等,能夠緩急止痛、補虛、調和藥性。

選方用藥方面,我們根據聚類分析發現,現代醫家多用的治則治法有平肝熄風、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及發散風寒風熱等。聚類分析發現排入前十名的藥物分別是川芎、白芷、甘草、白芍、當歸、天麻、柴胡、細辛、全蠍、殭蠶,通過聚類分析,結合臨牀專業知識,我們發現聚5類時候藥物相對穩定,聚類分析顯示,第一類藥物為菊花、蔓荊子、半夏、白蒺藜、陳皮、茯苓、白朮,主要功用為健脾化痰,發散風熱為主,為二陳湯的主要藥物。外感頭痛夾熱夾痰夾濕,客於腦竅,阻遏脈絡,發為頭痛,表現為頭痛而脹,發熱惡風,夾痰,表現為胸脘痞滿,嘔吐痰涎,舌苔黃膩,脈象弦滑;第二類藥物為黃芩、丹蔘、天麻、牛膝、鈎藤、石決明、葛根,主要為平肝潛陽的藥物,為天麻鈎藤飲的主要藥物組成。肝為肝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體的氣血運行通暢,才能陰平陽祕不為病邪所傷,若肝氣鬱結,肝失條達,鬱而化火,上擾清空則發為頭痛,因此表現為頭痛而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安,面紅目赤口苦等肝陽上亢之像,應給予平肝潛陽之品,平肝熄風,通絡止痛;第三類藥物為當歸、生地、赤芍、地龍、黃芪、白朮、桃仁、紅花,主要為活血化瘀補氣藥物,為補陽還五湯的主要藥物組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不帥血,血流不暢,氣血瘀滯,瘀血阻於脈絡,不通則痛,表現為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舌質紫暗有瘀斑,脈澀等,給予補氣活血化瘀藥物活血通竅;第四類藥物為川芎、防風、延胡索、蜈蚣、全蠍、白芷、細辛、羌活、荊芥、薄荷、殭蠶、石菖蒲,主要為疏風止痛的藥物,為川芎茶調散的主要藥物,“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外感頭痛以風邪為主,表現為頭痛時作,痛連項背,惡風寒,遇風加劇,苔薄白,脈浮等,給予疏風散寒止痛;第五類藥物為柴胡、甘草、白芍,主要為清肝養血,平抑肝陽藥物為主,也是治療肝陽上亢的常用藥物。根據聚類的藥物進行分析,基本應用的方劑是川芎茶調飲、天麻鈎藤飲、補陽還五湯、二陳湯等方劑治療,可見現代醫家基本是以祛風止痛、平肝潛陽、補氣活血、健脾化痰為治療原則進行組方治療的,從聚類藥物分析中可以看出偏頭痛發展過程中以平肝潛陽最為多見,平肝潛陽為主要治療原則;另外現代醫家在偏頭痛的治療中非常重視散寒祛風止痛,補氣活血化瘀等藥物,另外,全蠍、地龍、蜈蚣也較多應用,體現了對於久病入絡後搜風通絡的治療思想。

總之,進行大量文獻研究後,我們發現在偏頭痛的診治中,現代醫家用藥主要以平肝潛陽,活血通絡,補益氣血,祛風止痛等藥物為主,因此可推出現代醫家考慮偏頭痛病機主要為外感風邪、肝陽上亢、瘀血阻滯、氣血虧虛、痰濁上擾,因此治則以平肝熄風、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疏風止痛、健脾化痰為主,經過聚類分析發現方藥集中在川芎茶調飲、天麻鈎藤飲、補陽還五湯、二陳湯等方劑,偏頭痛病因病機分虛實兩端,邪實以外風、肝陽、痰濁、瘀血為主,正虛以氣血虧虛為主。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正虛與邪實經常是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正虛的發生可能加重邪實,邪實的出現可能會引起正虛的產生,因此我們在對偏頭痛的診治中既要重視邪實,也要重視正虛,進行整體辨證綜合治療,才能有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