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經濟論文

淺議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經濟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5.36K

淺議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淺議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經濟學論文 篇一

淺議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經濟學論文

摘要:目前,隨着製造假幣的技術不斷提高,各種不同版本的假幣也在商業流通中不斷出現。從金融系統收繳的假幣來看,不僅數量逐年上升,其仿真度也愈來愈高,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的程度,這給當前銀行反假幣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人民銀行該如何打好新一輪的反假幣攻堅戰呢?筆者就目前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具體建議,以期對人民銀行的反假幣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人民銀行;反假幣;問題;對策

一、目前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反假宣傳缺乏力度,作用有限

目前,人民銀行的反假幣宣傳採取的形式多是大張旗鼓的集中式宣傳,這種宣傳形式雖可以在短時間內起到一定“轟動”效應,但是宣傳一過,大多水過無痕,不能收到持久的效果。從我國的國情看,我國80%的人口集中在農村,農村的商品勞務交易基本使用現金。同時,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品較低、金融知識更是極度缺乏,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能力也相對薄弱。因此農村及偏遠山區,目前還是一個反假幣宣傳盲區。然而送反假幣知識下鄉,也只是在“流動性”宣傳上走走形式,並不注重農民羣眾反假幣意識及技能實質性的提高,因此,反假幣的宣傳工作雖每年都大規模地搞,但實際上收效甚微,作用相當有限。

2.過分依賴器具防偽,自主識假能力弱

在目前的銀行工作中,銀行櫃麪人員的收款及付款工作主要是依賴於點鈔機,缺乏必要的識假幣能力,如果點鈔機由於沒有定期清理維護或者出現突發狀況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櫃麪人員也就不能正常地進行工作了。事實上,點鈔機只是一種防偽輔助工具,識別真假幣還是應首先在銀行工作人員自身識別技巧上下功夫,不斷地進行摸索,從而提高銀行工作人員自身的反假能力。而目前的銀行工作中,一旦出現誤收假幣的情況卻認為是點鈔機的落後,沒有從自身出發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時間一長,不僅不利於培養正確的反假意識,而且還失去了提高自身反假能力的機會,使反假能力弱化。雖然近兩年人民銀行加強了對金融機構反假貨幣培訓和考試,但事實上有一部分人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沒有進一步結合工作鞏固和鑽研反假業務,提高反假技能。

3.櫃面鑑別器具不足,導致服務缺失從銀行櫃面鑑別器具配置來看,有很大一部分營業網點沒有在櫃枱之外為客户提供必要的鑑別器具,導致客户缺乏必要的服務,不能有效驗鈔,一旦出現假幣,就可能引起客户投訴。即使在櫃枱之外配置了鑑別器具,也大多以擺設為主,沒有定期維護和及時更新,不能正常使用的情況十分普遍。反假人民幣投入不足,反假設備陳舊,配備不全是目前大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的硬件軟肋。

二、人民銀行反假工作的對策

1.加強反假幣工作力度,提高人民羣眾反假意識

由於農民羣體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反假意識相對薄弱,因此很容易成為假幣侵害的目標人羣,針對這樣的情況,人民銀行要積極調整宣傳方向,改變工作思路,把反假幣宣傳積極擴展到農村及偏遠地區去,向農民羣眾普及相關知識,提高農民羣眾的反假意識和假幣識辨技能,避免上當受騙。人民銀行要充分藉助社會各界的力量,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與社區居委會和相關執法部門取得聯繫,開展經常性的反假幣宣傳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宣傳環境,使反假意識滲透到廣大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對每年人民銀行開展的集中性的'大型宣傳活動,要精心組織策劃、注重宣傳效果,要注意傳統宣傳方法與現代多媒體宣傳方法相結合,宣傳時不僅要攤送資料、作講解,還應配備適當的電子宣傳工具,力求擴大宣傳成效、提高宣傳效果。在宣傳之前,要充分做好調查工作,瞭解廣大羣眾的需求所在,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平時可有針對性的對大企業開展反假幣知識上門服務,普及假幣知識,力求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最大限度地擴大羣眾反假幣知識的覆蓋面。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銀行專業人員的反假素質

人民銀行要嚴格執行假幣收繳管理辦法,對假幣進行嚴防死守,積極處理好規範與行動的關係,既要充分認識風險、提高防範意識,又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銀行專業人員的反假素質。要對未取得《反假幣上崗資格證書》的銀行工作人員進行集中的離崗培訓,促使其全面地學習和掌握假幣的收繳及鑑定程序,瞭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程序,從而能夠正確處理相關事項,有效降低突發事件對正常工作的影響。要對銀行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假幣甄別技能的培訓,促使其掌握相關識辨要領,加強對假幣識辨的練習,從而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使假幣無處可逃。要把反假幣工作納入銀行工作人員日常的業績考核中,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從根源上杜絕無證收繳假幣的行為,提高員工遵章守紀的自覺性。

3.紮實推進反假工作硬件設施建設,切實提高反假工作的硬實力

要充分認識到反假工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充分抓住時機、把握機會、積極爭取,加強反假硬件設施的建設,儘快在營業櫃面推廣使用人民幣偽鈔鑑別儀內外同步顯示系統,提高假幣甄別的工作效率。

在銀行櫃枱外要配置必要的假幣鑑別器具,並時常維護和更新,確保其能夠正常使用,為廣大銀行客户提供便捷的假幣甄別工具,有效降低銀行假幣投訴事件的發生,從而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和客户對銀行工作的滿意度。同時要不斷加強國際國內交流,學習國際反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反假技術,同時積極採取國際先進防偽手段,增加人民幣防偽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自身的反假水平,真正做到從源頭和過程嚴厲打擊運用假幣流通的不法行為,潔淨我們的人民幣流通空間。

結束語

總之,人民銀行的反假幣工作是一項工程浩大的日常系統工程,這需要銀行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的反假意識、規範日常的工作行為、提高自身的假幣識辨技能,為人民銀行的反假幣工作提供軟件上的保障;同時,更需要銀行加大技術和資金的投入,不斷引進先進的假幣管理理念和辦法,加大對假幣甄別硬件設施的投入,做好日常的更新和維護工作,為人民銀行的反假幣工作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加大對反假幣的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反假意識,努力維護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創建和諧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苑廣霞。議人民銀行反假幣工作[J].金融理論與實踐,(06).

[2]劉玲玲。淺析反假幣工作對策及建議[J].現代商業,(09).

[3]李洪偉,代守紅。反假幣宣傳效果測評機制的建立與運用[J].山東商業會計,(02).

[4]唐秀蘭。強化反假幣網絡建設提升反假幣工作水平[J].華南金融電腦,2008(10).

[5]蘇太華,李平。新形勢下反假幣工作的難點和對策[J].西安金融,2005(01).

反假幣工作的自查報告 篇二

一、人民幣收付情況

1、我支行設立了殘缺、污損人民幣兑換窗口,公示舉報電話,按規定在營業網點公示《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兑換辦法》《不宜流通人民幣挑剔標準》《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鑑定管理辦法(節選)》及《中國人民銀行冠字號碼查詢工作流程》,並嚴格按照上述標準及流程做好相關工作。

2、按期組織員工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和培訓,臨櫃人員熟練人民幣支付業務整點挑剔,備付金質量充足,無對外付出殘缺污損人民幣的情況,並由總行制定了人民幣收付業務管理的內部考核,並建立健全ATM機加鈔流程內控制度,通過調閲監控後櫃員認真執行相關流程制度;點鈔機、ATM機具備冠字號碼識別功能,並通過廠家定期升級。

二、冠字號碼的查詢工作

我支行認真按照人民銀行要求,對冠字號碼的儲存期限在3個月以上,對相關資料儲存的電腦進行安全檢查並進行病毒查殺,建立健全冠字號碼的查詢機制,建立冠字號碼查詢登記簿,並不定期通過在ATM取款等方式對冠字號碼的儲存進行測試,保證冠字號碼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我支行設立冠字號碼專管

員,熟練掌握冠字號碼查詢軟件的使用,自冠字號碼工作開展以來,我支行每月填制上報《利用冠字號碼查詢技術開展舉證工作情況統計表》,到目前為止還未收到關於冠字號碼查詢的申請;自動櫃員機上顯著位置張貼人民銀行統一規定的查詢冠字號碼標識,並每天做好維護工作。

三、反假貨幣工作情況

1.嚴格按照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做好假幣的收繳工作,我支行無鑑定假幣的相關資質,現金從業人員定期開展反假貨幣理論和技能培訓,並對相關學習做好學習筆記,要求現金從業人員通過人民銀行組織的反假貨幣上崗資格考試;收繳假幣時,兩名以上業務人員當面收繳,假幣人民幣紙幣當面加蓋“假幣”印章,顏色位置正確,向持有人出具統一格式的《假幣收繳憑證》,內容完整、要素齊全,並向持有人做好相關工作的解釋説明工作;假幣實物單獨保管,建有《假幣收繳代保管登記簿》,賬實相符,收繳假幣後按期上繳總行財務會計部,並有相關交接記錄。

2.我支行點鈔機、取款機、存取款一體機使用的是最新購入的機器,符合相關規定,防偽性能符合要求;在營業大廳公示《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鑑定管理辦法》,設置A類點鈔機供社會公眾使用,並擺放反假貨幣宣傳資料,設有反假幣窗口,大堂經理負責營業大廳的發假幣宣傳及諮詢工作。

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論文 篇三

現代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減少員工損害工作績效的行為,提出並探討反生產工作行為是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研究發展的必然。CWB是指在工作情境中有意危害或打算危害組織及個人績效的行為。從定義上看,它排除了無意識造成的危害性行為,強調了CWB是一種個人蓄意損害工作績效的負面組織行為。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理論視角對反生產工作行為進行了研究,概括起來,他們所提出的CWB主要維度有如下四種:

單一維度:Dalt0n和Mesch主要關注缺勤行為。Perlow和Latham主要關注苛待客户的行為。

二維結構:Hollinger提出財產性偏常行為(propertydeviance),包括錯誤地使用僱主財產,如毀壞財產等;生產性偏常行為(productiondeviance),指違反生產規範。Robinson和Bennett提出CWB—P、CWB—O,朝向人際的CWB簡稱CWB—P,朝向組織的CWB簡稱CWB—O,Robinson等認為Ho1linger的維度只包括了CWB—O。

三維結構:Neuman和Baron提出敵意行為(指與組織目標相違背的行為)、障礙(指妨礙行為)和公開攻擊行為(指公開對組織及個人進行侵犯)。

五維結構:Spectorl6等學者發現CWB包括攻擊、敵意行為、破壞、偷竊、工作疏離(withdrawa1)。破壞指損害或破壞屬於組織的財產,工作疏離指工作時間比組織要求的少,包括缺勤、遲到、早退以及比預定休息時間更長。他們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開發了CWB五個核心維度結構量表。F0x和spector提出苛待他人、威脅、迴避工作、破壞、蓄意行為。苛待他人指對同事和其他人的危害性行為,迴避工作如工作拖沓,蓄意行為指偷竊。Fox等人在以前的研究基礎上,編制了綜合的有64個項目的CWB五維量表。

綜上所述,反生產工作行為是多維度結構,其中,敵意行為和攻擊行為是它的核心維度。我們認為反生產工作行為是指損害組織合法利益的角色外的負面組織行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破壞行為和態度構成。它是組織員工與工作有關的自主行為,所以不包括離職、罷工等行為。

2.2反生產工作行為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behavi0r),是指為了滿足個人或少數人的需要而有意傷害社會並不被社會規範所認可、接受的行為。其外在特徵,一是失範性,二是侵犯性。它和反生產工作行為相同之處在於二者都是有意危害組織的負面行為。兩者又有不同之處:(1)反社會行為的客體包括了個人、公眾和組織;(2)反社會行為的危害更深遠,人格障礙是重要原因之一。

越軌行為(deviance),是指被社會集團成員們判斷為違反他們的價值觀念或社會準則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為。可見,越軌行為的內涵是因“軌”而變的,在工作場所的越軌行為,則表現為生產性和財產性越軌行為,它們屬於反生產工作行為的一個特徵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説,越軌行為包涵的內容更為寬泛。

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論文 篇四

有關反生產工作行為結果變量的研究主要涉及工作績效方面。Rotundo和Sackett提出了三種績效領域:工作績效、組織公民行為、反生產工作行為。工作績效從工作行為角度可劃分為任務績效和非任務績效。非任務績效又分為兩種不同效果的績效行為:當主要關注積極的非任務行為時,一般稱之為組織公民行為或關係績效;當主要關注消極的非任務行為時,一般稱之為反生產工作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員工可將個人與組織導向的績效視為行為的不同目標,也就是存在個人與組織績效不一致的情況。員工可能在組織上表現為反生產工作行為,而在個人方面表現為組織公民行為。反生產工作行為與工作績效關係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對於反生產工作行為與績效關係的強度仍需進一步考察。有一種觀點認為,反生產工作行為作為適應性行為,未必對組織和個人是完全有害的,一些輕微的侵犯行為可能會改善情緒狀態,進而起到調節的作用,最後改善績效。

此外,組織公民行為、反生產工作行為相關關係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有元分析發現二者只存在弱相關,但有人對組織公民行為、反生產工作行為各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兩者有中度負相關。

5未來研究方向

(1)縱觀對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在方法上很多都是採用橫斷面研究。用同事、上級評定方法自我報告相結合可以大大減少測量誤差。但同縱向研究相比,它不能很好地瞭解組織變化對反生產工作行為的影響。縱向研究對反生產工作行為及其起因和後果的評估也是可行的。而且用縱向研究法能進一步分析其因果關係,從整體上綜合和發展相關的理論。

(2)一般對反生產工作行為的評定來源於自我報告、上級評定和同事評定,且大多數研究採用自我報告法。從單一來源的評定可能因社會稱許性導致較大誤差。如上級評定可能受到觀察機會的限制不能提供完全的信息,同時暈輪效應也會使結果打相應折扣。如果採用其中兩種或三種評定相結合,則需要考慮各種評估結果的一致性和各自的權重。如何整合各種評估結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3)加強羣體水平、跨文化水平上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個體水平上的反生產工作行為,而羣體、組織的分析也是有價值的。目前,除北美、歐洲外,其他國家還較少開展這方面的研究。諸如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等東西方文化差異是否與反生產工作行為有關,中國文化背景下反生產工作行為是否具有獨特性等都需要做深入研究。

反生產工作行為作為一種自主行為,是組織行為中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它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大多數行為並不是即刻發生和具有隱蔽性,如何在人事決策中測評出員工潛在的OCB和CWB的傾向,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和實用價值的研究。

反假幣工作的自查報告 篇五

一、人民幣收付情況

1、我支行設立了殘缺、污損人民幣兑換窗口,公示舉報電話,按規定在營業網點公示《中國人民銀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兑換辦法》《不宜流通人民幣挑剔標準》《中國人民銀行假幣鑑定管理辦法(節選)》及《中國人民銀行冠碼工作流程》,並嚴格按照上述標準及流程做好相關工作。

2、按期組織員工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和培訓,臨櫃人員熟練人民幣支付業務整點挑剔,備付金質量充足,無對外付出殘缺污損人民幣的情況,並由總行制定了人民幣收付業務管理的內部考核,並建立健全ATM機加鈔流程內控制度,通過調閲監控後櫃員認真執行相關流程制度;點鈔機、ATM機具備冠字號碼識別功能,並通過廠家定期升級。

二、冠字號碼的查詢工作

我支行認真按照人民銀行要求,對冠字號碼的儲存期限在3個月以上,對相關資料儲存的電腦進行安全檢查並進行病毒查殺,建立健全冠字號碼的查詢機制,建立冠字號碼查詢登記簿,並不定期通過在ATM取款等方式對冠字號碼的儲存進行測試,保證冠字號碼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我支行設立冠字號碼專管

員,熟練掌握冠字號碼查詢軟件的使用,自冠字號碼工作開展以來,我支行每月填制上報《利用冠字號碼查詢技術開展舉證工作情況統計表》,到目前為止還未收到關於冠字號碼查詢的申請;自動櫃員機上顯著位置張貼人民銀行統一規定的查詢冠字號碼標識,並每天做好維護工作。

三、反假貨幣工作情況

1.嚴格按照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做好假幣的收繳工作,我支行無鑑定假幣的相關資質,現金從業人員定期開展反假貨幣理論和技能培訓,並對相關學習做好學習筆記,要求現金從業人員通過人民銀行組織的反假貨幣上崗資格考試;收繳假幣時,兩名以上業務人員當面收繳,假幣人民幣紙幣當面加蓋“假幣”印章,顏色位置正確,向持有人出具統一格式的《假幣收繳憑證》,內容完整、要素齊全,並向持有人做好相關工作的解釋説明工作;假幣實物單獨保管,建有《假幣收繳代保管登記簿》,賬實相符,收繳假幣後按期上繳總行財務會計部,並有相關交接記錄。

2.我支行點鈔機、取款機、存取款一體機使用的是最新購入的機器,符合相關規定,防偽性能符合要求;在營業大廳公示《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鑑定管理辦法》,設置A類點鈔機供社會公眾使用,並擺放反假貨幣宣傳資料,設有反假幣窗口,大堂經理負責營業大廳的發假幣宣傳及諮詢工作。

反假幣工作的自查報告 篇六

假幣在社會生活中屢屢出現,它危害着人民羣眾的正常生活並且影響了幣值的穩定,擾亂了金融秩序,造成社會的不良風氣。

當下正值夏糧收購季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心支行辦公室轉發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做好20xx年下階段反假幣工作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中心支行辦公室轉發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做好20xx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反假幣業務檢查的通知》的要求,支行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查。

在過去的上半年中,我行紮實認真履行金融機構反假幣職責,結合我行的特點,大力開展了反假幣的各項工作。雖然有所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對從業人員反假幣技能的考核不到位。

二是宣傳力度不夠,人民羣眾任然對假幣存在意識淡薄的情況。

三是缺乏嚴密的規範管理,網點人員收繳假幣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鑑於在自此次自查中存在的問題,我行提出了以下整改建議:

1、加大對反假幣培訓的力度,提升反假幣工作人員的反假幣技能,提高一線反假幣堵截能力。

2、要進一步做好反假幣的社會宣傳工作,呼籲社會公民提高警惕,耐心為大家講解對假幣、可疑幣的識別。定期組織宣傳活動,加深公民的印象。

3、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反假幣操作,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內控制度,防範操作風險。確保將反假幣工作落到實處,以維護貨幣流通秩序。

反假幣工作任重道遠,我行將繼續規範人民幣收付業務,提高流通中人民幣整潔度。按照《不宜流通人民幣挑剔標準》要求對殘缺、污損人民幣進行挑剔整點,按標準捆紮、蓋章並及時上繳人行。配合人行的`工作,紮實開展各項反假幣工作,做到廣泛宣傳與提高能力相結合,人工防範與機制預警相結合,為轄區的經濟發展營造一個穩定、健康的金融環境。

反假幣工作的自查報告 篇七

一、假幣收繳、鑑定工作方面

1、在制度建設方面,我行制定假幣收繳、鑑定操作規程和內部管理制度,並對現金從業人員定期展開反假貨幣理論和技能培訓。

2、在假幣收繳方面,發現假幣立即予以收繳,收繳時能做到雙人、當面、及時錄入假幣信息等,告知持有人享有的權利;按照規定,向公安機關報告異常情況和提供相關線索。

3、在假幣保管方面,收繳的假幣實物單獨管理,並建立《假幣收繳代保管登記薄》,賬實相符;杜絕存在截留或私自處理收繳假幣的現象;杜絕將已收繳的假幣重新流入市場。

4、現鈔設備功能方面,點驗鈔機具、取款機、存取款一體機、清分機等人民幣現鈔處理設備按照規定及時進行了維護和升級,經檢查防偽性能符合要求。

5、在公示內容方面,按照要求,在營業場所公示《中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鑑定管理辦法》;在營業場所擺放反假貨幣宣傳資料,向社會公眾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點驗鈔機具。

二、冠字號碼查詢工作的情況

1、在制度建設方面,制定本單位記錄、存儲冠字號碼,以及利用冠字號碼查詢解決涉假糾紛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範;建立健全冠字號碼檢索制度,明確檢索業務的處理程序。

2、在進度方面,在人民銀行規定的目標框架下,制定本單位櫃面渠道、取款機渠道、存取款一體機渠道冠字號碼查詢工作計劃,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冠字號碼查詢工作。

3、在信息存儲方面,冠字號碼文件要素符合人民銀行規定的內容:金融機構及網點名稱、業務類型、機具編碼、日期、時間、版別、幣值、冠字號碼文本、冠字號碼圖像等;冠字號碼文件保存地點符合制度規定;冠字號碼文件保存時長為至少3個月。

4、在信息檢索方面,按照冠字號碼檢索制度,明確檢索業務的處理程序,設立冠字號碼檢索業務登記薄,記錄每一筆檢索業務辦理情況。

我行要求新櫃員必須反覆學習人民銀行有關管理制度和各項規定,嚴格規範操作,提高旅行執行政策和管理規定的能力,切實做好人民幣反假貨幣的工作。

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研究論文 篇八

3.1工作滿意感

許多學者非常重視工作滿意感與反生產工作行為之間的關係,認為要想使員工對組織有較低的反生產工作行為水平,組織需要提供一個有競爭力的激勵方案,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感水平。一項元分析結果表明,工作滿意感低導致員工更多的反生產工作行為。工作滿意感高的員工趨於更少地發生偷竊、生產異常和曠工行為。Fox等人研究了CwB一0與工作滿意感的關係,相關係數為一0.45,且工作滿意感與CwB一0,CwB—P有直接關係。Judge等人進行的重複測量(縱向)現場研究也發現,低滿意度的員工會表現更多的反生產工作行為。根據社會交換理論,這是由於當員工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更可能產生不滿、憤怒的情緒,進而實施報復行為;根據互惠準則,當員工不滿組織或上級時,他們可能還之以負面工作行為,如遲到、早退等。

3.2組織承諾感

現有研究表明,組織承諾感是反生產工作行為的。另一預測指標。Hollinger用社會契約模型研究了組織承諾感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的關係,表明組織承諾感對反生產工作行為存在反向的影響。其他研究表明,組織承諾感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相關r=-O.28。高情感承諾的員工有較高工作動機,較少產生反生產工作行為。然而,高持續承諾感的員工績效水平較低,更可能產生反生產工作行為。因此,對組織來説,可以從工作安全感、公平感、員工捲入程度等方面建立組織承諾感,減少反生產工作行為。

3.3公平知覺

一些學者對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的關係作了研究。skar1icki和Folger指出,員工可能對不公平對待產生負情緒,比如憤怒、怨恨等;企圖重新分配和做出一系列直接、間接的行為反應,比如偷竊、散播流言、怠工等。skar1ickid等學者進一步驗證了不公平知覺和報復行為的關係,不公平知覺是通過人格特質比如負性情感和宜人性做調節變量影響報復行為。另有實證研究證明,報復動機是不公平感影響反生產工作行為的中介變量。Fox等人發現分配式公平與負情緒和CWB—O顯著相關,程序式公平與負性情緒、CWB一0和CWB—P顯著相關。

3.4壓力感

工作壓力是指人們在工作中經歷的與工作相關的不舒適感和疾病。研究發現高壓力感與反生產工作行為中暴力、藥物濫用、無故缺勤和偷竊行為的發生相關。一般地,來自組織的壓力源與CWB—O的相關強於組織壓力源和CWB—P的相關,人際衝突與CWB—P相關強於其與CWB一O的相關。Fox等學者在研究壓力一CWB關係時,發現壓力與反生產工作行為顯著負相關,負性情緒是兩者的中介變量,而工作態度中的情感變量的中介效應很弱,自主性沒有中介效應。spect0r¨認為干擾個人目標的工作條件會引起憤怒感和挫折心理,隨後產生CWB。在Spector和Chen的研究中進而發現挫折與人際侵犯和敵意行為顯著相關。

3.5人格特徵

現有文獻都證實了個性特徵與反生產工作行為之間的關係,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

(1)相關人格特徵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直接相關。例如,責任性、情緒穩定和宜人性是最有力的預測變量,而責任性是最有持續性的預測變量。

(2)個性變量與反生產工作行為有間接相關。例如,工作滿意感是宜人性和CWB—O、CWB—P的部分中介變量,即個性指標和工作態度共同解釋了反生產工作行為。

(3)二者關係受其他變量的影響。研究顯示個性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的相關在C由他人評定和由自我評定時不一致,這其中可能有些緩衝變量在起作用,如評定者來源、評定者教育水平等,其具體作用大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6其他影響因素

Marcus和Sehuler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是反生產工作行為背後的推動力。缺乏自我控制,即不能考慮行為的長期成本,會導致反生產工作行為。研究結果都趨向於認為負性情緒可能增加反生產工作行為,它與CWB一O和CWB—P相關係數分別為0.45和0.30,而且負性情緒是壓力源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的中介變量,負性情緒與所有壓力源都顯著相關。領導支持和羣體規範等都會影響反生產工作行為。低水平的上級支持導致缺勤、酗酒等行為的增加。羣體規範、特徵也不同程度的同反生產工作行為相關。還有研究顯示,人口統計學特徵包括年齡、性別、家庭規模和經濟狀況與反生產工作行為相關。其中,年齡是最有效的預測指標。

全球化論文 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經濟學論文參考資料 篇九

摘要:進一步研究“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問題的必要性在於:對有關重要問題需要給予科學的理論説明;面對“反全球化”運動中出現的新情況,理論認識需要前進一步。“反全球化”並不是“全球化”的直接對立物,在表面的對立中包含着互補的關係,從而共同構******類社會第二階段的歷史。現階段的“全球化”本質上仍然是資本的全球化,但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發達國家出現“逆全球化”趨勢時,作為後起之秀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有可能成為全球化新階段的主導力量。新的反全球化思潮有可能延緩全球化的進程,但改變不了全球化的總趨勢。在國際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逆全球化”初露鋒芒的情況下,中國必須制定正確的戰略對策:堅定地利用市場經濟形式和全球化趨勢發展“資本的生產力”;抵制和修正美歐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推進以打造“全球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全球化進程,以“一帶一路”為依託建立新的國際經濟關係和經濟體系。

關鍵詞:全球化;反全球化;全球化新階段;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

曾幾何時,“全球化”一度成為街談巷議、盡人皆知的最熱門話題;但沒隔多久,在西方國家中就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現在,個別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政治家又以保護主義、孤立主義、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面目出現,逆全球化而動,成為“反全球化”隊伍的一支特殊力量。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現象及其相互關係如何認識,對逆全球化的新現象又應當如何認識和對待學術界見仁見智,但有些重要問題並沒有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説清楚。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任何社會現象和問題,都可以從經濟上找到原因。這裏試圖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作為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構成要素做一番系統的經濟學分析,以期得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一、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問題研究狀況及需要深入思考之點

“全球化”已經不是一個新議題;但“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引起人們對全球化本身的反思;“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作為互相關聯的兩個問題,作為同一個問題的兩個要素,仍然是當前的熱門話題。進入世紀之交,中國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到對這個主題的研究,在論著中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看法,和國外學者的研究相互補充。本文現在談論這個問題,不可能割斷歷史,但絕不是“炒冷飯”,而是堅持“問題導向”:一方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直面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探索新的思路。近兩年來,反全球化運動出現了新的動向,不僅運動的主體從民間(非政府層面)上升到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層面,而且反對的矛頭也同時(甚至更多地)指向加入全球化進程的某些後發展國家(例如中國)。這是前期研究中尚未明顯遇到的新問題。因此,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研究需要前進和深入一步。但是,前期的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現在進一步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仍有很大幫助和啟示,而且是研究新問題的出發點。有鑑於此,這裏首先有選擇地簡要介紹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問題的一些著述和見解,並提出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問題的總體認識

龐中英教授主編的《全球化、反全球化與中國——理解全球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和程光泉教授主編的“全球化焦點問題叢書”(這裏重點關注劉曙光教授所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一書),為我們從總體上認識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問題提供了一些借鑑和線索(重要觀點概括在小標題中)。

1.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並存是世界政治經濟深刻危機的表現

龐中英教授在主編導言中指出:當代世界政治與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並存。這種並存表明,世界政治經濟中存在着與善良人們的良好願望背道而馳的深刻危機。現在,歐美髮達國家傳統的左翼與右翼兩種力量的主力,似乎都在從事着反全球化的事業,而且,右翼比左翼更加厭惡、抵制與仇恨全球化。過去的左右意識形態對立已經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贊成還是反對全球化的對立,全球化成為世界政治中各種爭論的中心話題。反全球化問題的出現已經在改變着全球化的進程,這是反全球化的積極一面。反全球化可以説是對全球化的巨大懷疑。當前的反全球化實際上代表着世界政治的一大轉折性變化,代表着自冷戰結束以來新自由主義邏輯的終結。關注反全球化問題,對於我們把握今後世界形勢的演變方向有着重要意義。一方面是世界範圍來自國家力量的政治右傾趨勢,一方面是來自社會的反全球化趨勢。這兩種力量的較量將決定世界政治在21世紀的方向。中國人擁護全球化是因為全球化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與價值。而在歐美,來自左右翼的反全球化,卻客觀上不利於中國人民的利益與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可能生不逢時。中國雖然似乎在享受着全球化的好處,但挑戰與困難越來越超過了全球化帶來的所謂機遇。從反全球化中可以看到如下幾點:全球化已經成為貧富分化的替罪羊;全球化並不僅是左派的運動,而反全球化更多的卻是******(力圖維持現狀的力量)的運動;全球化的政治是複雜的新世界政治。反全球化説明全球化已經積累起根深蒂固的嚴重、緊迫問題。全球化確實是一個充滿論爭、悖論、問題的進程。全球化的後果也是正反兩個極端方面都有的。全球化提供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也提供了不少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案,但與此同時,全球化使得世界競爭變得越來越殘酷,併產生了不少其他新的問題。對中國來説,除了進一步融入全球化,我們沒有別的更好的出路,但我們卻可以探索如何在全球化世界中趨利避害。

在這裏,作者不僅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力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而且鮮明地提出了具有內在聯繫的五個重要觀點:(1)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並存表明,世界政治經濟中存在着深刻危機。(2)在世界範圍內,贊成還是反對全球化的對立,取代了左右意識形態的對立。(3)反全球化代表着世界政治的一大轉折性變化——新自由主義邏輯的終結。(4)兩種力量的較量——來自國家力量的政治右傾趨勢和來自社會的反全球化趨勢——將決定世界政治在21世紀的方向。(5)挑戰與困難越來越超過了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這些觀點無疑具有啟發性,至於觀點和結論是否完全成立,則需要進一步思考。

2.全球化作為“全世界資產者的聯合”侵蝕着民族國家的根基

程光泉教授在“叢書”總序中,引用一位學生模仿馬克思口吻的話作為開端:一個全球化的幽靈在世界各地徘徊。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礎上的烏托邦業已破產;建立在金錢和利益基礎上的烏托邦升出了地平線。在“美麗新世界”的大門口,政治家和跨國公司的老闆用鍍金的字體聯手寫下了這樣的口號:“全世界資產者,聯合起來!”這裏提到了兩個“烏托邦”。“建立在道德和幻想基礎上的烏托邦”,指的應該是後發展國家的傳統社會主義;而“建立在金錢和利益基礎上的烏托邦”,就是作為“全世界資產者”的“聯合”的“全球化”。程光泉指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問題成為我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此,“叢書”設計了八個方面的選題,目的在於,更全面反映我國學術界在全球化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解答人們面對全球化的疑慮和擔憂,應對全球化所提出的挑戰。其中:《全球化與現代性》認為,全球化與現代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扭結、難分難離,同卵共生、相互形塑。全球化是現代性的一種世界性擴張,即沿着四個維度(市場經濟,監管,軍事秩序,工業主義)擴展。《全球化與“第三條道路”》認為,“第三條道路”是西方國家面對全球化挑戰的因應之策,而實際上是傳統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次改良。釐清全球化與“第三條道路”的關係,對我們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認為,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一對孿生兄弟,如影隨形。反全球化有不同的指向,成分十分複雜。這就需要梳理,在發展的反全球化的現象背後,尋找不同羣體走到一起的真正原因和推動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過程中,人類文化的發展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徵。《全球化與文化整合》主要研究全球化和文化整合之間的關係,探求先進文化的建設之路。《全球化與價值衝突》認為,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全球化和價值衝突的關聯日趨明顯。現實的價值選擇和主導價值的確立,亟待理論依據為之開闢道路。《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認為,全球化和民族國家是一對尖鋭的矛盾,似乎勢不兩立。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民族國家首當其衝,全球化從根本上侵蝕着民族國家的根基。全球化的本性是不尊重國家主權,甚至要求摧毀一切國家主權而建立無國界經濟乃至無國界政治。《全球化與經濟安全》認為,在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在熱情擁抱全球化進程的同時,不能忘記全球化與經濟安全問題。《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認為,冷戰結束以後,出現了“全球治理危機”。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性問題的增多,全球治理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應引起全人類的深入思考。程光泉指出,對全球化,人們有着不同的視角,從而有不同的研究結論。更重要的是進行事實分析,而不是急於作出價值判斷;與此相聯繫,需要更新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述八個方面的選題,表明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研究的深入。這裏提出了兩個重要觀點:(1)“全球化”是一個“幽靈”,是“全世界資產者的聯合”。(2)全球化和民族國家是一對尖鋭的矛盾。全球化從根本上侵蝕着民族國家的根基。這些觀點是否站得住腳,值得研究。這些看法是否正確,人們會有各自的判斷,需要通過研究給予科學回答。

3.全球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作為“叢書”之一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一書認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是同一矛盾、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是共時性的同構關係,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鬥爭、相反相成。而且,就像物理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反全球化作為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本身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的繼續和深入,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轉的。世界各國除了積極參與主動適應之外,並沒有其他的道路可供選擇。作者認為,應當把歷史上兩種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全球化區分開來:一是當前的現實的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二是未來的理想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全球化。當前的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它猶如一把雙刃劍。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徵,但並不意味着世界各國已經實現了政治統一、經濟一體化、文化同質化。全球化只是一個十分矛盾的過程;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區分為原生矛盾和次生矛盾。原生矛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矛盾,是引起全球化進程中其他矛盾的根源。次生矛盾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人們對全球化有不同的認識,甚至形成對立的兩個極端。既然全球化是客觀存在,那麼,不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都要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自己的同時付出代價。在全球化進程中,沒有絕對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輸家——雖然總體而言,發達國家處於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地位。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不僅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也適用於發達國家。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成為世界反全球化運動的策源地和中心。發展中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的反全球化運動,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而是為了維護髮達國家中那些受到全球化衝擊的組織和個人的利益。現在,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國家作為主體公開反對全球化。當前的全球化並不是以完全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基礎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説,全球化已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只有積極應對,抓住機遇,趨利避害。在相當程度上,反全球化針對的並不是全球化的正面成果,而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位作者主要表達了這樣幾個重要觀點:(1)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共時性的同構關係,類似於物理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全球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區分為當前和未來兩種不同的歷史形式。(3)現代社會的全球化並不是完全意義(政治統一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同質化)的全球化。(4)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內在矛盾包含原生矛盾和次生矛盾。(5)全球化對於所有國家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都要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自己的同時付出代價;只是發達國家處於優勢地位。(6)反全球化針對的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7)發達國家作為世界反全球化運動的策源地和中心,主要是為了維護髮達國家中那些受到全球化衝擊的組織和個人的利益。(8)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已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只有積極應對,抓住機遇,趨利避害。上述觀點總體上體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辯證方法。作者實際上認為,“全球化”存在概念和現實的不一致。但有些觀點需要從理論上進一步研究。例如:能否把全球化説成是一把“雙刃劍”;能否把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看作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現階段是否可以形成“以完全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基礎的”全球化。此外,“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國家作為主體公開反對全球化”的判斷現在已經過時了。

(二)對“全球化”的認識

1.關於“全球化”的定義和內涵

題為《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研究論文概括地指出:“全球化”( 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T.萊維於1985年提出來的,但目前尚無權威統一的定義,學術界眾説紛紜。其中:有些學者認為,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跨國投資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信息交流日趨快捷和方便、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是全球範圍內市場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是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和空前大發展。有的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全球範圍內流動,一國市場同國際市場的融合,並最終向無國界方向轉變的一種過程和現實。有的指出,在很多人看來,“全球化”説的是世界經濟更加一體化。有的認為,全球化發展涉及“主體和客體”兩者的流動,即貨幣、服務、貨物、人員的流動和跨國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有的則鮮明地把全球化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

研究論文援引國際社會有關文獻指出,,聯合國貿發會議在題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討論會上,給“全球化”所下的定義是: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在經濟上跨國界聯繫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強的過程,運輸、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有力地促進了這一過程。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又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貨物和資源日益加強的跨國界流動,也指一套管理不斷擴大的國際經濟活動和交易網絡的組織結構的出現;但對現狀較為恰當的描述是,全球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市場、生產和金融活動的跨國界聯繫已加強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國的經濟都不能不受到國界以外的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世貿組織1995年度報告指出,對全球化的定義和描述,首先應着重“質”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的過程,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5月的報告給經濟全球化下的定義是: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和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研究論文作者認為,全球化應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不同的定義。狹義地説,全球化是經濟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國之間的商品、服務和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信息等)的流動更加自由和充分,全球範圍內的國際經濟聯繫和合作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得全球經濟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廣義而言,全球化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全球各種力量融合的過程,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的錯綜複雜的動態複合系統;是一個持續漸進、瞬息萬變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髮展的範疇或概念。

由上文可見,學術界對全球化的定義和內涵的認識存在廣泛的共識;各國際經濟組織對全球化的定義可謂大同小異。全球化的核心是世界經濟的“整體性”和國際間的“相互依賴性”。作者把全球化區分為狹義的全球化和廣義的全球化,廣義的全球化超出了經濟活動的範疇。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不是等同的概念;世界經濟能否實現“一體化”。

“百度百科”綜合了學術界關於全球化的部分研究成果,概括地介紹了關於全球化定義和內涵的觀點,指出: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當代的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跨越國界的)、自由化(經濟學意義上的)、普遍化(價值觀念和文化趨於同質化)和星球化(消息傳播和文化安全)這四個方面。古時人們就曾因為貿易交往而有國際化的概念,這可以看作是早期全球化的開始。但是,對於全球化是否已經成為一個現實存在,仍然存在爭議;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據此認為,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有學者認為,現今的全球化水平並沒有超過過去時代。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四個問題,也是四個矛盾):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與這四個問題相對應的是四個全球化特徵: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全球化程度的計算方法基於五大驅動全球化因素:貿易的開放程度、資本流動、科技和意念交流、勞動力流動和文化整合性。

以上關於“全球化”的概述,表達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觀點。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1)能否把“星球化”作為全球化的內涵,並和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相併列。(2)無論是“四個問題”還是“四個特徵”,所表達的都是“問題”或者負面結果,未體現出全球化的積極作用。(3)古代(例如漢朝)的貿易交往能否叫做“國際化”,並將其稱為“早期全球化”。

“智庫百科”指出: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係十個方面的全球化。在這裏,全球化一開始就是一個廣義的“多元概念”,從長遠趨勢來説可能是對的;但和現實多有脱離,而且,在人類社會現階段,能否形成涉及多方面內容的全球化還是個問題。

薩米爾·阿明( **ir Amin)認為,全球化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是已經世界化的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他還認為,當今的全球化是西方列強專為它們自己的利益而建立的殖民和半殖民的全球化模式,是新自由主義的不平衡的帝國主義全球化。他的觀點十分鮮明,認為全球化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世界化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殖******義的全球化”,“帝國主義的全球化”。這種觀點和其他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其他學者那裏,主要是從經濟活動方面談論全球化,而撇開了經濟關係和經濟時代;而在薩米爾·阿明那裏,完全是從經濟關係的本質方面認識全球化的。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第二,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還是新自由主義理論家和西方列強主觀願望的產物。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全球化定義和內涵的認識不盡一致,趨向兩個極端。更多的學者認為,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基本內涵是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他們並未鮮明地指出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性質”,更沒有和新自由主義的長期盛行聯繫起來。可見,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2.關於全球化產生的經濟原因和推動力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指出: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至今已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經濟全球化可最早溯源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這段時期的地理大發現,使歐洲殖民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初步具有了世界性的特點。第二階段,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70年代,發生了第一次產業革命,使更多的國家和民族加入了世界經濟體系。第三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經濟全球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第四階段,快速發展的進程被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所打斷。第五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獲得迅猛發展,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化的技術基礎;二是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勢地位不斷增強,跨國公司的突飛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不斷完善,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以上五個階段可概括為初始階段、擴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中斷階段、迅猛發展階段。本文認為,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形式、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及不斷變革聯繫在一起的。

“智庫百科”概括指出:工業文明陷入困境是全球化到來的前提。人類要規避各種風險現實化,要規避全球性災難的發生,要阻止文明世界的全面崩潰,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的人們必須訂立契約、共同行動,積極地尋求解決措施,自覺地形成一種全世界的文化差異和平相處、彼此尊重的全球依存狀態。因此,工業文明的困境是全球化到來的一個前提,在現代文明的危機中已經孕育着一個新的時代。人類只有聯合起來共同解決面臨的危機,才有可能度過難關。進而指出:全球化時代既產生於現代西方文明的危機中,也產生於促使全球化到來的各種力量中。這些力量主要是指技術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和人道主義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是全球化的客觀動力,而人道主義因素則構成了全球化動力的主觀部分。概括地説,全球化時代既產生於現代化的危機中,也產生於現代化的成就中,現代化成就則為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中,有學者認為,全球性至少在五個方面使我們超越了現代性的種種假設。這就是:由全部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性的環境後果,由具有全球破壞性的武器導致的安全感的喪失,通信系統的全球性,全球性經濟現象的湧現以及全球主義的反省性。因此,全球化的出現既是各種客觀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們積極參與、共同創造的一個主觀進程。全球化時代是繼現代工業文明文化模式之後的一個新時代。在這裏,全球化並沒有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並不認為是早已經出現的趨勢,而是被看作是應對工業文明困境的產物,是各種新的客觀力量綜合作用造成的結果,“是人們積極參與、共同創造的一個主觀進程”,是“繼現代工業文明文化模式之後的一個新時代”。也就是説,全球化屬於“後工業化”時代,現在剛剛開始。這種觀點具有與眾不同的性質,雖然新穎,但和全球化的實際進程相脱離。

聯合國貿發會議19報告認為,促進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關貿總協定八個回合所推動的貿易自由化、一系列國家金融管制的放鬆、信息技術驚人的發展。在這種觀點看來,全球化的主要促進因素是國際貿易協議、放鬆金融管制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這種見解似乎有些倒因為果。難道國際貿易協議和放鬆金融管制不正是為了適應“資本的全球化”而出現的嗎難道真正的“促進因素”不正是資本的不斷擴張嗎

薩米爾·阿明認為,全球化是應對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和全球化同時出現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競爭和全球的金融化。在1875年到1945年(或者是1949年)期間的第一次系統性的危機中,資本主義發生了三點變化:一是從資本主義競爭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競爭;二是資本主義走向了全球化;三是全球的金融化。在開始於1975年至今仍然在持續的第二次系統性的危機中,資本主義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是壟斷資本主義已經全面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全面控制了人們的思想;二是全球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新興國家逐步將市場融入到全球的壟斷資本主義市場當中了;三是金融化的縱深發展,以至於現在面臨着大量的金融泡沫。薩米爾的觀點和上述觀點類似,認為“全球化是應對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其實,多次世界性、週期性的經濟危機都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發生的;“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同樣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發生的。

按照以上文獻所説,關於全球化產生的經濟原因和推動力,可概括為四種觀點:第一種,全球化來自經濟力量。第二種,“全球化”是應對“工業文明”危機的產物。第三種,全球化產生於市場的自由化。第四種,全球化是應對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一系列新變化的表現。上述觀點從不同層次闡明瞭全球化產生的原因和推動力,對我們全面系統認識全球化是有益的;但並未形成共識,需要進一步作出科學的經濟分析。

3.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

這裏把“全球化”作為狹義的概念(經濟全球化)來考察。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認為,經濟全球化主要有六方面的表現:一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二是貿易的全球化;三是生產的全球化;四是企業的全球化;五是金融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六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所謂“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關係的全球化。全球化上述六個方面的表現,如果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來表達,可歸結為三個方面的世界規模的社會化:企業的社會化、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市場信息的社會化。

4.關於全球化的利弊和影響

從“百度百科”概述可以看到:人們對於“全球化”的感受和評價可謂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不少學者認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尤其認為,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説就是一把雙刃劍。不過,多數學者對全球化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值得重視的是對全球化的負面評價。有些學者對所謂“全球化思潮”持否定看法,並指出了全球化理論和信仰的“反動”本質。薩米爾·阿明就提出:“全球化是一個反動的烏托邦”,全球化給拉美和亞洲國家帶來了負面影響。另有學者(黃樹東)也指出,隨着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國際政治生活的主流。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認識,一個國家貧窮的原因不再是現實中的不平等關係,不再是許多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是,發展中國家自己成了自己落後的唯一原因。而解決現實世界的諸多不公正的途徑,不再是調整國際秩序,而是全球化。於是,對公正的訴求被推到了世界議題的背後,一個新的理論和信仰開始升起。這是一個建立在叢林原則上的信仰。這種信仰提倡的是強者對弱者的“自由競爭”,資本對勞動的“自由競爭”,強國對弱國的“自由競爭”。這種信仰表面上賦予了強者和弱者同樣的自由,但實際上,在這種“自由”的面紗下,是強者對弱者的統治,強者對弱者的掠奪。上述觀點共同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反動的烏托邦”,“是強者對弱者的統治和剝奪”。他們對全球化的評價完全是負面的。這種評價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全球化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的'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對立的生產方式,迄今為止資本的全球化的確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強者對弱者的統治和剝奪”;但問題是,這種“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如果符合,就不能認為是“反動的烏托邦”。判斷全球化是否具有“反動”的性質,只能堅持“生產力標準”。

“智庫百科”指出: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誠然,站在擁護者和批評者各自的立場看問題都各有道理,但“大道理”只有一個,就是是否有利於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本身的發展。人們對“全球化”的評價可以見仁見智,甚至存在兩極對立,但總應當有統一的客觀標準。

“百度百科”和“智庫百科”對全球化的概述共同認為,全球化的影響主要有下述若干方面:全球範圍通用標準數目的增長;國際貿易的增長快於世界經濟的增長;由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文化多樣性的減少,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貧富差距的擴大;國際旅遊業的發展;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發達國家工業垃圾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破壞;文明以及價值觀的衝突;共享信息資源的不斷增長;移民的增長;恐怖主義的全球化;提升自由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等。按照這種認識,全球化的影響包括正面和負面兩個方面,但並沒有主次之分。特別是,這裏沒有重點談及全球化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如果負面影響是全球化的主要方面,那麼,全球化進程就不可能持續下去,甚至一開始就不會出現。可見,如何從理論上正確認識全球化,現在仍然是一個問題。

5.關於全球化的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轉性質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認為,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產物,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不可抗拒的趨勢。全球化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合理地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這是歷史的進步。這一歷史進程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轉的。這裏所強調的是,全球化這一歷史進程之所以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轉,完全是因為,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產物,也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凡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都是不可阻擋的;而且,歸根到底是同生產力和人類本身的發展相一致的;反之亦然。這種認識體現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對“反全球化”的認識

1.關於“反全球化”的內涵和核心

“百度百科”的説明:4月,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安南發表《千年報告》,在談及全球化問題時指出:很少有人、團體或政府反對全球化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全球化的懸殊差異。第一,全球化的好處和機會仍然高度集中於少數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的分佈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幾十年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現象:雖然成功地制定了促進全球市場擴張的有力規則,並予以良好實施,但對同樣正確的社會目標——無論是勞工標準,還是環境、人權或者減少貧窮的支持——卻落在後面。更廣義地説,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測的力量的傷害,這些力量有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人們日益焦慮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國家主權可能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在最強大的國家,人們也不知道誰是主宰,為自己的工作擔憂,並擔心他們的呼聲被全球化的聲浪淹沒。按照安南報告所説,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反全球化”問題,人們所反對的是全球化的“懸殊差異”。但是,第一,如果這種“懸殊差異”足以使許多人“受到傷害”,“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文化完整性和國家主權處於危險之中”,那麼,全球化就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了。第二,如果這種“懸殊差異”是全球化必然帶來的,那麼,反對全球化帶來的“懸殊差異”也就無異於反對全球化本身。

“智庫百科”的説明:“反全球化”是指來自西方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那些多少質疑、反對正統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為。反全球化是一種概括性的稱謂,實際上有着多重的面孔和表現,既指一類運動,也指一類思潮,有時也指一種情緒。反全球化富有多種涵義,從多個層面表達了人們對當今國際社會的種種不滿,因而又被稱為“反資本主義運動”“反公司運動”“反(資本主義)體系運動”等。在很多情況下,在西方媒體與公眾爭論中,“反全球化”只是一種總體的、抽象的稱呼,用於表達雖有聯繫和共同點但不盡相同的涵義。除上述涵義外,還包括:“反新自由主義”“反全球經濟”“反貿易自由化”“反美國化”“反霸權主義”“反跨國公司”等等。在不少情況下這些概念互相通用。按照這裏所説,“反全球化”作為概念是對多種涵義的概括,因而具有抽象一般的性質;而在現實中,“反全球化”不過是“從多個層面表達了人們對當今國際社會的種種不滿”。但在這“多種涵義”中凸顯了兩點:一是反對國際間的經濟自由(尤其是貿易自由);二是把“種種不滿”同現代資本主義直接或者間接地聯繫起來。實際上,這兩點不過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經濟自由處於表層,現代資本主義關係處於深層。在“反全球化”的思潮和運動中,有些人反對的是現象,有些人反對的是本質;有些人是具體地反對,有些人是抽象地反對。

2.反全球化運動的主體和矛頭所向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説:從20世紀末開始,反全球化成了一種有組織的、國際性的、羣眾性的政治運動,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讓人感到驚詫的是,全球化的中心與動力源自西方發達國家,反全球化的中心與動力也源自西方發達國家。反全球化運動的參與者成分龐雜。從參與者的個人成分看,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反對現存國際秩序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人,如:抵制新經濟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左翼力量,擔心全球化將導致資本統治的******派;二是對經濟全球化持極端看法的人,如某些要求恢復孤立主義和自給自足狀態的極端分子和狹隘民族主義者;三是經濟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勢羣體;四是環保主義者、性平等者、人權分子、無政府主義者等。從總體上看,人權分子、無政府主義者以及性平等者並不佔據主導地位。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三部分人:一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利益受到損害的人和羣體;二是對跨國公司行為以及對國際經濟組織行動準則不滿的人;三是對現存制度和秩序不滿的人。目前參與運動的組織主要有:(1)工會組織;(2)反對國際會議與國際機構的組織;(3)環保組織;(4)人權組織、無政府主義組織、代表第三世界的組織等其他組織。上述各種組織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團和羣體的利益,它們並不都代表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勢羣體”,但在反對全球化的旗幟下它們集合起來,找到了某種利益的結合點。這裏所説,可歸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反全球化的中心及動力源和全球化一樣,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第二,反全球化的主體主要是兩部分人——一是來自從“左”右(保守)兩個極端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現存國際秩序的人們;二是來自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勢羣體。第三,全世界不滿現狀的人們在“反全球化”的旗幟下集合起來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反全球化”運動產生於發達國家為什麼“左”和右兩個極端都反對全球化為什麼“反全球化”成了全世界不滿現狀的人們的一面旗幟

“百度百科”指出:“反全球化”的主體和矛頭所向主要是:(1)以弘揚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體系為宗旨,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導的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體系的侵蝕和支配的宗教文化運動。(2)以阻止跨國公司和美國的經濟文化實力為主要目的的思潮或意識形態。(3)受到全球化威脅或剝奪其就業的發達國家部分勞工所進行的抵制。(4)社會主義等“左派”力量、環境保護主義者和人權運動分子等成分,對全球化及其負面結果的反對。這裏所説和前文內容有一致,但又有不同。第一,“反全球化”的主體和矛頭所向,首先是發展中國家旨在反對資本主義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宗教文化運動”;其次是發展中國家旨在反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全球擴張的“思潮或意識形態”;再次是發達國家的勞工為了就業而對全球化進行的抵制;最後包括社會主義者在內的各方面羣體反對“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後果。按照這種説法,儘管反全球化的行動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但反全球化的力量,主要不是來自發達國家,而是發展中國家。這一點同前文所謂“發達國家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和動力源”的判斷相矛盾。哪一種判斷比較符合實際,需要進一步澄清。

“智庫百科”指出,反全球化者所反對的對象和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和指向:(1)不是反對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對全球化中出現的種種弊端;(2)反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3)反對帶有某種傾向的全球化。總之,反全球化者並不是反對一般的全球化,而主要是反對西方壟斷資本、國際金融資本擴張和剝削的全球化,反對不公正、不平等的經濟全球化,反對那種只給資本家和跨國公司帶來超額利潤、給富國帶來福音,而給勞動者階層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剝削、貧窮甚至災難的全球化。這一概括和安南的報告相一致。首先,這一概括把反對全球化帶來的弊端同“反全球化”區別開來了。這就意味着,“反全球化”這個概念並沒有確切反映現實運動和訴求的內涵,因而,把“反全球化”作為一面旗幟並不妥當。其次,從這一概括得不出“發達國家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和動力源”的判斷。但既然如此,為什麼“反全球化”運動總是發生在發達國家呢需要給出有説服力的解釋。

3.關於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訴求

“智庫百科”把“反全球化”運動的主要訴求概括為下述四個方面:(1)天賦生存權。包括:生存必需資源的免費或低廉代價獲得;社會服務維持公營,反對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判;反對進一步擴大金融、投資、貿易上的“自由化”和地區整合;居民權益置於首位和商業利益之上;進一步縮短勞動時間,並以縮短工時而不降低勞動條件來逼迫資方增加僱用人數減少失業。(2)對抗財閥。主要針對壟斷財團和跨國公司。總的原則是,人民的和勞動者的利益高於企業的和資本的利益。內容涉及全面就業、保障勞工、縮小差距、保護環境;限制資本跨國流動、限制壟斷財團、限制特殊資源的商品化,監管上市公司、干預跨國企業的分配、強化税收的再分配,實行******經營和社會監督,等等。(3)環保永續發展。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發電;把汽車、能源工業逐步收歸公有;就運輸與能源業的永續發展進行******規劃,以減少温室氣體。懲罰及公佈危害環境的工廠公司名單,並要求可恢復範圍內恢復環境原狀,查扣公司及負責人資產作為恢復費用。(4)官商政治透明。本地公共權力機構以及地區或國際協議及機構,都必須貫徹資訊透明及真正******的原則。發展工人、婦女、環保運動的國際性聯結,跨國公司必須承認國際性工會的集體談判權。取消第三世界債務,扭轉目前過分的“出口導向”方針,改為鋭意發展國內經濟。反對削減乃至努力增加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反全球化運動者意識到,僅憑這些訴求並不足以根本扭轉跨國資本推動的全球化,許多主張也無法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完全實現,但可以成為引領運動往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新社會方向邁進的橋樑。

反全球化運動的某些訴求有一定合理性;其積極意義在於,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有可能對資本的消極方面形成一定的制約和限制。但問題是:第一,在人類社會現階段,在資本和僱傭勞動基礎上,包含諸多社會主義因素的訴求有沒有可能實現。第二,是否存在“天賦”的“生存權”,有關訴求是否屬於“生存權”範疇。

4.關於反全球化運動的形成過程和主要指向

“智庫百科”指出,反全球化運動的形成有一個歷史過程。針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其負面影響,對經濟全球化的質疑、批判、抨擊、******愈演愈烈,到20世紀90年代末,終於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反全球化運動。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如下:(1)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的當天,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化組織——“人民全球行動”——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其宗旨是發動全世界的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反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2)同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大會,有200多個社團同時召開專門會議,揭露把大部分國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發展模式。(3 )6月18日,多人在英國倫敦舉行集會,******當時在德國科隆舉行的八國首腦會議,釀成數十人受傷和100多萬英鎊財產損失的重大事件。這次事件被認為是反全球化運動的開端。(4) 1912月3日,世界貿易組織在美國西雅圖召開世貿組織“千年回合”會議,4萬多名******者與******發生嚴重衝突。從此,******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此起彼伏。(5)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開的反全球化集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專門致信表示支持。這次會議創立了一個反全球化組織——“世界社會論壇”。自此次(第一次)反全球化大會之後,每年召開一次反全球化大會。參加大會的人數越來越多,聲勢越來越大,關注和所討論的問題也越來越廣泛。

從上述來看,“反全球化”運動把反對矛頭直指跨國公司、世界貿易組織( WT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國際經濟組織,指向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國際規則,以及作為全球化理論基礎的新自由主義。他們******發達國家通過推動全球化進程來摧毀發展中國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壞生態環境;主張保衞人權;提出豁免發展中國家的外債;呼籲發展中國家的工會組織與發達國家的工會組織聯合起來,抵制全球化對工人的消極影響;等等。總體而言,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是對標榜公正與平等、繁榮與富足的全球化的一個極大諷刺,它構成了全球化時代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反全球化已越來越成為一場世界性的運動,其本身也已全球化了。它的產生和發展,客觀地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減少或糾正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的。按照以上所説,反全球化運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不會是普通民眾,但他們發動了為數眾多的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參與其中;反全球化運動是從反對自由貿易開始的,進一步擴展到反對所有推動全球化進程的國際經濟組織和“七國集團”,進而上升到反對作為全球化理論基礎的新自由主義;反全球化運動的舞台主要在發達國家,但卻是以維護髮展中國家利益的名義進行的。

5.關於反全球化運動和國際共運的關係

“智庫百科”指出,從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及其特點中可以看出,反全球化運動是在國際工人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期出現的一種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特殊的國際運動。這個運動的鋒芒一開始就直接指向以美國為首的主導全球化的七國集團,指向主要依照七國集團制定的規則推行全球化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值得注意的是,反全球化運動的廣泛發展得到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的關注,並開始同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逐漸結合起來,以期將反全球化作為左翼共產主義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西方國家*********人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大都認為,經濟全球化源於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他們對全球化的質疑和批判,主要集中在主導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剖析這種全球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危害性後果。應當説,儘管西方國家*********人對待全球化的觀點有着偏激的一面,但其重要的社會影響和歷史意義卻是應該予以肯定的。它意味着,反全球化運動已經由以往帶有的相當的無政府主義和盲目分散性,開始向理性的新階段發展,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它亦向世人表明,西方國家的*********人已經開始從蘇聯及東歐劇變後的茫然失措中走了出來,更多地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及國際的、時代的實際結合起來,以此探索和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不斷髮展。上述考察和認識值得重視。從這裏可以看出,左翼共產主義者反對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不夠清楚的是:是西方國家的*********人發動了反全球化運動,還只是參與、利用和提升了這一運動。至於反全球化運動今後的發展趨勢如何,是否可能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和新的形式”,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和理論分析。

6.關於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一文認為,反全球化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伴隨着一國內和各國間越來越多的不平等。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理論基礎主要有貿易保護主義理論、依附理論、比較優勢陷阱理論和民族主義理論。它的力量構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某些民族國家;另一類是各種各樣對全球化效應嚴重不滿的“反全球化力量”。福布斯集團董事會主席温伯格認為,目前反全球化的呼聲更大程度上是表明一種態度,認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絕對不能在全球氾濫,反全球化的人只是在反對按照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來進行問題思考的人。按照該文所説,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是資本的全球化本身的“兩重性”,它內在地包含着不平等因素。但問題是,能否用“兩重性”來説明“根本原因”。況且,“平等”不僅是一個歷史範疇,而且,不同階級具有完全不同的平等觀。

“百度百科”指出,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的全球矛盾仍然是窮者與富者的對立。這種對立所反映的是,在全球化加速的情況下,有一種危險性,後果不堪設想:未來世界處於資本的統治、技術的統治,少數集團、少數國家統治之下,即全球******喪失下的全球治理。二是全球化使得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問題空前突出。多元文化認同、多元文明如何與單一經濟共存是世界性挑戰。三是全球化的人性面不足。特別是如何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數者問題。所謂少數者,是指那些在全球化中最沒有競爭力的、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羣體、邊緣化的最不發達國家與民族(族羣、部落)、被排斥的人羣、試圖保護自己的特性不受影響的團體與個體等等。按照這裏所説,反全球化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一系列對立的關係:貧富對立、民族對立和強弱對立。這種見解能夠正確地解釋一部分訴求,但不能充分説明這一運動的複雜性,更不能説明西方國家本身為何也加入到反全球化的隊伍之中。至於“人性面不足”屬於道德範疇,不屬於“主要原因”。

“智庫百科”指出,“反全球化”運動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根本原因就在於當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生產、貿易、技術及金融等方面處於絕對統治地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僅受制於資金困難、貿易條件惡化、債務負擔沉重及貿易保護主義等的威脅,而且直接遭受西方國家的剝削和轉嫁經濟危機之苦。近年來,國際經濟舊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加突出。第二,反全球化運動源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便逐步發展為全球性資本運動即資本國際循環過程中的矛盾。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要求有一種國際組織和機構對國際化的生產和消費進行必要、合理的調節。但是,業已存在的國際機構基本上是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操縱的,是為這些國家的壟斷資本服務的,不可能充當“世界政府”的角色。因此,經濟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夾帶着並擴展着資本主義的矛盾、弊端和侷限。所謂“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全世界的擴展,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衝突。第三,反全球化運動源於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平等現象。自由貿易的支持者曾經預言:隨着全球化的推進,世界收人分配會變得越來越平等,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貧富差距將縮小。但事實恰恰相反。無論全球化對北半球有多麼大的影響,對南半球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這是因為,當今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其經濟活動規則最大限度地照顧了發達國家的利益,很少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最不發達國家則被日益邊緣化。第四,全球化缺乏管理也是反全球化的重要原因。為了保持發展中國家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相對穩定,既要適當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讓各國靈活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然而迄今為止,不僅沒有能夠為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管理,而且各國都出於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置國際經濟秩序於不顧。按照以上所説,反全球化運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但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這一基本矛盾外化,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缺失的全球化管理則加劇了這一矛盾,使人們感到存在嚴重的不平等、不公平。這就意味着,上述四個方面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平列的,而且並不都屬於“原因”,有的不過是根本原因的結果。從“基本矛盾”人手尋找原因是正確的思路。反全球化運動的根本原因,應當到現實的經濟關係中去尋找,到對立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中去尋找。我們需要從理論上搞清楚的是:所謂“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平等現象”,是不是全球化本身帶來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基本的矛盾;能不能把克服這一“基本矛盾”的希望寄託於國際社會的“合理調節”。

7.關於反全球化運動的作用和

“一帶一路”是中國古代古絲綢之路在現代條件下的再現和重生,古代的精神遺產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説: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他從不同維度闡明瞭“一帶一路”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他説,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一方面,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另一方面,現在地區熱點持續動盪,恐怖主義蔓延肆虐。總之,“三大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在這裏,“歷史維度”主要講的是,時代的發展變遷使世界人民提出新的需要;“現實維度”主要講的是,巨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這二者正好聚焦在“一帶一路”上。秋天,*********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首提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四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中國所倡導和最終將要建成的“一帶一路”,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固然是中國提出和倡導的,但絕不是中國單個國家的事情,也不是少數幾個國家的事情,因而只能依靠國際社會所有參與者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植根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世界所有朋友開放。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夥伴。“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第一,絕不能把“一帶一路”看作是輸出過剩產能的應急對策和途徑,產能過剩必須通過糾正“市場化改革”中的偏差和失誤、轉變以速度為中心的發展方式來解決。第二,絕不能把“一帶一路”直接服務於國際政治戰略,而是聯手開拓一條和平發展的新路子。

“一帶一路”建設將開創經濟全球化的新紀元。“一帶一路”的兩個關鍵字是“帶”和“路”,表面上直接體現的是亞、歐、非眾多國家陸路和水路的暢通,為跨地域的商品流通、貨幣流通等等創造交通條件。但是,實際的經濟內涵要多得多。第一,這裏將要發生的,不僅僅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的自由商貿往來,而且是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形成網絡式的商貿關係;第二,這裏將要發生的,不僅僅是自由商貿往來,而且是包括投融資、建設項目、跨國企業在內的全方位的深度經濟聯繫。第三,經濟全球化的新的實現形式,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逆轉以往全球化帶來的不平衡和失業增加的局面,從而減低反全球化在這方面的壓力。正如國際清算銀行年度報告所指出的,“逆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復甦構成威脅;試圖用反對全球化來應對發展不均衡及失業等挑戰是錯誤的做法。如果説,以往通過貿易和互相連通的金融市場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幫助世界大部分人口脱離貧困的話,那麼,以“一帶一路”為載體的全球化將向世人證明,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廣泛參與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扭轉全球化帶來的不平衡和失業增加的局面。第四,經濟全球化的新的實現形式需要有超市場的各種力量的參與。在現階段,“一帶一路”建設仍然離不開資本的力量,但是,各國政府、區域經濟組織、國際社會經濟組織將發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可以預料,按照“一帶一路”思路開創的經濟全球化新紀元,雖然還不可能從根本上超出“資本的全球化”的範疇,但肯定不會是以往備受反全球化者指責和批判的全球化,而是充分體現各得其所、共同受益的全球化,也是為未來社會奠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