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經濟論文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多篇)

欄目: 經濟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3W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多篇)

西方經濟學論文 篇一

一、方法論的內涵及層次劃分

1、方法論的內涵

方法論是對方法的理論探討。方法論通常分為哲學方法論、科學方法論、學科方法論等。經濟學方法論就是對經濟學方法的理論探討,乃至反思所形成的一門學説。必然具有哲學性質。經濟學方法論也被稱為經濟學認識論、經濟哲學。經濟學方法論主要關注經濟理論的來源與形成方式、經濟理論的結構與發展方式、經濟活動的基本認識方法、經濟理論結構的組織和安排方法。它一般包括研究的範圍,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方法。經濟學方法論對進一步認識客觀經濟規律、指導經濟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方法論的層次劃分

經濟學方法論從層次上劃分為哲學基礎、一般方法及其具體方法。經濟學方法論的哲學理念是科學哲學,它指明瞭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的方向。一般方法提供了方法論的邏輯體系,例如:抽象的和歷史描述的、歸納與演繹、證實與證偽、實證與規範、個體與總體、定性與定量、均衡與非均衡。

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理論前提

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配置和充分利用他們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需要的科學。

1、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需要的無限性與資源的稀缺性。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人在生存發展中,會提出無限多樣性的需要,或者説存在着無限多樣性的慾望。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的慾望。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就是從需要或慾望開始的。

2、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前提

經濟人假定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前提。所謂假定即是指某種理論適用的條件。西方經濟學家們為了分析人的經濟行為和人的行為的調節機制,在進行經濟理論分析時都對人性或經濟行為主體的本性作出了一個假定,即: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任何一個行為主體都是自私自利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者,因此在其從事經濟活動時,都會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的優勢條件去謀取這種最大化的利益。作為一個消費者,他會千方百計地以其既定的收入或預算支出去謀得最大化的效用(西方經濟學家常用“效用”這一概念來表明消費者通過購買到的經濟物品而得到的消費滿足程度);作為一個廠商,他會千方百計地以其既定的投入或預算支出去謀得最大化的利潤;作為一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他就會設法去追求最大化的要素報酬。這就是“經濟人”假定。

三、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1、國家干預主義學派

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直至目前各種主張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流派。

凱恩斯主義。包括了:

(1)標準凱恩斯經濟學;

(2)新古典綜合派或後凱恩斯主義主流學派;

(3)新劍橋學派(雖然未能成為主流學派並居於官方經濟學的地位,但也在某些方面發展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並在西方經濟學界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例如,該學派在價值論和分配論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至今仍經常是人們談論的話題。該學派與新古典綜合派或後凱恩斯主義主流學派在長期的理論爭論中所形成的所謂“兩個劍橋之爭”,在西方經濟學説史上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各個主要流派

(1)以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哈耶克大力主張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並以此為武器與凱恩斯主義展開了爭論,在理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在西方各國所奉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遭受挫折後,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某種促進作用);

(2)德國新自由主義(其理論淵源來自於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在經過繆勒爾-阿爾馬克等人的理論創新之後形成為社會市場經濟理論,並被人們首先在前西德付諸實施。它不僅始終是長期內前西德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依據,而且,它至今仍然是兩德統一後的德國政府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這一實踐使前西德經濟得以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該學派也由此不僅在發達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且備受發展中國家的重視);

(3)現代【本站】貨幣主義(雖然出現於50年代中期,但直到70年代才由於被歐美等國視為擺脱通貨膨脹困境的良方,依據其政策建議制定經濟政策,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現代貨幣主義的主要代表弗裏德曼,也主要由於70年代中期西方各主要國家政府紛紛放棄多年實施的固定匯率制轉而實行浮動匯率制,而於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進而使得這一學派在這一時期名聲大噪);

(4)供給學派(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成為“里根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直接影響了美國的經濟。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對世界各國經濟特別是對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因此而風靡於世界範圍的經濟學界);

3、激進政治經濟學

這一學派在西方經濟學中既與國家干預主義的各個流派具有不同之處,又與新自由主義各個流派相區別。對於我們當前分析和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問題,也不無借鑑之處。

四、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

西方經濟學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所採取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它的目的是在既定的投入條件下應當如何得到最大的產出;或者是在既定的產出下如何減少投入。一般來説,這是研究一切經濟問題的最終目的。除此之外,在研究經濟問題時,還有演繹法和歸納法,微觀分析方法與宏觀分析方法,制度結構分析法,數量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方法與規範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與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實際上,在現實的任何一種經濟理論中,上述的各類分析方法都並非截然分開的,相反,它們常常彼此交織在一起。並且,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無論是實證分析方法還是規範分析方法,也無論是微觀分析方法還是宏觀分析方法,無論是局部分析方法還是一般分析方法,就其基本點上來説,都屬於數量分析方法,只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瞭解和掌握它們才做了上述劃分的。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二

摘要:

從經濟學方法論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發現,西方主流經濟學藴含的理性主義的三個“硬核”,即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和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只不過是關於終極實在的形而上學想,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對其做直接檢驗,拋棄它便會導致經濟學研究“範式”的轉轍。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也正在挑戰這種以把“牛頓範式”應用於研究社會現象為基礎的傳統理性主義認識論模型,在這種發展趨勢中也可以窺見經濟學走向“真實世界”的滾滾潮流。

關鍵詞:

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主義;經濟人;個體主義

如果以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作為標誌,經濟學誕生之時正值理性主義思潮在歐洲大陸佔據統治位,此時理性主義也開始長驅直人經濟學領域。此後,經濟學理性主義儘管在其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有着不同的理論闡述,卻又存在着將其聯繫起來的“共同信念”,它們構成了經濟學理性主義的“硬核”這種經濟學理性主義“硬核”由三條形而上學的共同信念組成,即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個體主義。

一、確定論軌道世界的經濟社會觀

經濟學產生於理性時代——一個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取得輝煌成就並向各個知識領域勝利進軍的時代。受其影響,經濟學在其產生之初就確立了一種“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的理性主義經濟社會觀,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力學”經濟學體系。基於牛頓力 學的機械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統攝和對經典科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尊崇,人們普遍形成了一種關於科學的理性主義模式。首先,它是一種憑藉因果律揭示普遍法則的、與客觀性相一致的,因而是真理性的知識。其次,科學是精確的和具有確定性的認識。科學解釋應是必然性的和可定量化的,對任一狀態都可以做到儘可能精確的描述。

再次,科學命題在可控制條件下應可重複出現,接受經驗檢驗。最後,由於科學具有上述特點,因而它是人們的行動指南和社會規範,科學等價於理性。簡言之,科學被界定為對於超越時空、永恆正確的普遍法則的追尋。可以看到,從李嘉圖、瓦爾拉斯、馬歇爾,一直到德布魯一阿羅。他們大都堅信社會經濟的運行像機械系統一樣具有某種內在的規律性,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找尋這種能夠提供完備知識的確定性規律——社會經濟運行的能量守恆定律。具體地説,在李嘉圖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永恆和諧、符合人性的惟一制度形態,它是靜止不變、沒有發展的;經濟運行的軌跡是“無條件的歷史趨勢”,任何對趨勢的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 義“硬核”剖析離都是暫時的例外。同樣地,薩伊憑藉“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信條論證_『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無危機運行的穩定均衡狀態。邊際主義創始人之一,英國物理學家、經濟學家傑文斯則明確表示要創立“效用與利己心的力學”,並提出類似於動力學中的速度、加速度概念的邊際概念,通過邊際分析得出經濟系統的穩定均衡秩序。

另一位邊際主義奠基人瓦爾拉斯也認為,“經濟學跟天文學和力學一樣,既是經驗科學,也是理性科學” ,它應當被建設成像機械學和力學那樣的“數學一物理”科學。新佔典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同樣指出,對於經濟學與力學的相似之處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經濟學首先應考慮的是類同於力學觀念的均衡,儘管他認為經濟學進一步的研究必須更多地涉及生物學觀念的均衡—— 個人的成長和衰亡、民族的興起和毀滅、工商業的發展和衰落等等。而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邏輯精品的一般均衡理論更是牛頓經典科學思想在經濟學中典型的移植和應用,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牛頓力學的侷限,只形式化地研究了經濟系統的均衡和最大化問題,突出地體現出西方主流經濟學對社會和諧與穩定機制及恆定的世界同一性的存在的堅定信仰與不捨追求。總之,就像經典物理學認為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各種運動的最終結果必然是趨於均衡一樣,正統經濟學認為,在市場中通過供求力量的作用各種經濟過程必然也將達到一個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的均衡,均衡是經濟世界的一般狀態,而各種“偏離”和變化只是經濟系統中的意外情況。

二、“理性經濟人”:

經濟學的“阿基米德點”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那裏,“理性經濟人”不僅是解釋人類經濟行為的一把鑰匙,也是其龐大經濟學體系的重心和支點。在許多人看來,“與人類行為的其他模式比較起來,‘經濟人’模式和‘理性行為’假定也許是一個(解釋人類行為)最普遍、最有效、最成功的工具” 。遺憾的是,依託“理性經濟人”這一支點,經濟學家們並不能“撬動”複雜多樣的現實世界和整個的經濟學大廈。

1.重釋“斯密問題”

儘管“經濟人”這一詞語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率先提出並引進經濟學的,人們卻總是將“經濟人”假設的創立與亞當斯密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因而,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便是一道橫亙在“經濟人假設”的批評者和支持者面前共同的原始方程式,不解開它,就無法釐清正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意閾。最早由l9世紀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家所發現和提出的所謂“亞當斯密問題”,是指l8 世紀英國著名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兩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論》(1759)與《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之間所存在的矛盾與衝突: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基於人性本善的假沒,把源於人的同情心的利他主義情操視為人類行為的普遍基礎和動機;而在《國富論》中,斯密卻把人性奉惡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把個人利己主義的利益追求當作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動機。

於是,一種人性本善的利他主義社會道義淪與一種人性本惡的經濟利己主義個人目的論,便矛盾而奇妙地共生於作為思想家的斯密的理論體系之中。所謂“斯密問題”本身並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作為 個“現代性”問題,其真正意義在於如何認識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的內在緊張。事情並不完全像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家所指責的那樣,是斯密自己製造了“自利”與“利他”之間的人格分裂和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的價值緊張。相反,在斯密那裏,“自利”與“利他”原本只是一種人性二重性事實的本真反映,“經濟人”與“道德人”都只是人性之一面。由此,“斯密問題”所真正藴涵的一個深刻的現代性問題便凸現出來:在商業社會裏,是否能夠或是否應當將人類經濟行為與其道德行為完全分離開來?經濟學與倫理學能否完全隔離?顯然,按照斯密的理論體系,如間完整的人格難以被截然分裂為所謂的“經濟人”與“道德人”一樣,人類的經濟行為與其道德行為在終極Ft的的意義上也難以截然分開;同樣地,經濟學與倫理學的“明確分工”也是站不住腳的。

人性有善有惡(“利他”與“利己”)的原始事實,儘管有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但真正具有健全理性的人是不會如此的。因此,“如果對亞當斯密的著作進行系統的無偏見的閲讀與理解,自利行為假設的信奉者和鼓吹暫足無法從那裏找到依據的。實際上,道德哲學家和先驅經濟學家們並沒有提倡一種精神分裂症式的生活,是現代經濟學把亞當斯密關於人類行為的看法狹隘化了,從而鑄就了當代經濟理論的一個主要缺陷” 。這就是,為着“科學的”信念,伴隨着現代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隔閡的不斷加深,現代經濟學日趨技術化

甚至機械化,因之喪失了許多必要而豐富的人文價值資源,出現了嚴重的“貧困化”現象。

2.“一隻眼的理性”

斯密之後,約翰穆勒依據西尼爾所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對斯密關於人類行為的看法進行了形式化的處理,從人類行為的各種動機中抽象出經濟動機— —財富最大化的動機,奠立了“經濟人”假設的第一塊基石—— 自利原則,並提煉出古典“經濟人”假設的基本內涵:經濟人就是會計算、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人。馬歇爾等新古典經濟學家則承接了邊沁關於“幸福與痛苦”的功利主義道德哲學,同時引進了實證主義的“行為”概念,確立了經濟人假設的另一基石——極大化原則,並將經濟人假設歸結為約束條件下的求極值問題。此後,經薩繆爾森、弗裏德曼等人的修繕,在現代正統

經濟學中,經濟人假設的標準解釋是:在理想情形下,人們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備的信息和無懈可擊的計算能力,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會選擇那些能比其他行為更好地滿足其偏好的行為。簡言之,理性經濟人就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者,對自利最大化的任何偏離都是非理性的。斯密對人性所持的雙重態度,對於懷着“科學”信念,努力使經濟學向科學逼近的穆勒等古典經濟學家來説,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放棄人的“利他性假設”進而構築能夠“以少釋多”的人性公理假設是經濟學理性主義必須走的一步。約翰穆勒在《論政治經濟學的若干未決問題》(1844)中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應將人類活動的經濟方面抽象出來,並作出定義,以確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他看來,政治經濟學並不討論社會狀態所塑造的人的全部本性,也不討論人在社會中的全部行為。它把人僅僅看作渴望獲得財富的人來研究,從人類行為的各種動機中抽象出財富最大化動機,而把“每個人的其他激情和動機完全抽象掉”。至此,自利原則及經濟人假設得以基本確立。在邊際革命之前,“經濟人”已逐漸失去了哲學倫理觀的內容。隨着邊際革命的出現,“經濟人”的倫理色彩更是幾乎全部喪失。

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的精雕細琢下,經濟人假設的抽象化與理想化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經濟人的非人化傾向(即經濟人日趨被抽象為數學晶體)逐漸佔據主流地位。理性被膨脹為僅僅是一種數學計算,即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經濟人被轉化為一種理性選擇的概念,即目標函數的極大化。依據“戈森定律”,傑文斯、瓦爾拉斯和馬歇爾等邊際主義者提出了有關消費者的理性假説,導出了消費行為形式邏輯上的效用“極大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將消費行為在某種預算約束下擴大到邊際平衡點。隨着這一公式的確立,“需求”作為所有價格的一個函數在經濟學的框架裏便具有了邏輯意義,把經濟的“一般均衡”加以公式化也成為可能。此後,在帕累託對效用度量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希克斯把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結合起來,將偏好變為一個可以最大化的指數,從而提出了由兩曲線相切點而確定的最大化滿足的消費結構,避免了對“滿足”的價值判斷。到了薩繆爾森那裏,他不僅提出了“顯示偏好理論”,試圖將消費者行為理論從“心理”束縛中解放出來,還給出了對經濟行為者的“理性選擇”進行經濟分析的“菜單”。

在他看來,經濟學本身就意味着最大化行為:消費者使效用最大化,生產者使利潤最大化。最後,經濟人假設在弗裏德曼等人那裏又獲得了工具主義的屬性。弗裏德曼曾提出一個簡單的隨機模型,證明一個按照隨機遊動花錢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費者(如果能夠生存下來的話)的消費行為最終會被迫停止於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因此,可以工具性地假設一切消費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這就為經濟學的數學形式主義運動掃除了一切“後顧之憂”。這樣,我們看到,從亞當斯密的本體論人性假説到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工具主義立場,“經濟人”已涵蓋了所有的經濟行為主體甚至所有的人類行為主體,他們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分析,經過精密的計算和仔細的權衡,對可供利用的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最優選擇。

然而,這一個個的理論模型儘管“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學魅力”,卻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阿羅指出,理性經濟人假設本身是極為虛弱的,它的合理性和顯而易見的力量僅來自於一些補充性假設,如完全競爭、市場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質性假設等等。尤其是經濟行為者個人之間的同質性假設“是特別危險的,它否定了經濟的根本假設,即經濟是建立在個人差異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④。因而,經濟人假設儘管消解了人類行為的不確定性和複雜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主義“硬核”剖析性給經濟學研究帶來的困難,能夠產生“非常動人的數學模型,用來表示簡化的世界”⑧,從而使“科學的”經濟分析成為可能,卻也同時否定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存在的基礎。

3.一個簡單的評論

作為一個古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人”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離開過爭論的漩渦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種假設的非現實性來源於簡單的自利假設對社會規範及個人——社會關係等重要方面的“誤視”與“忽視”。按照正統經濟學的狹隘“理性”概念,一切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徵都是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精密計算,而利他主義行為卻是“非理性”的。

基於這種“理性”概念,是不可能有效説明“為什麼利他主義行為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之下都得以生存”的問題的,因此,消極地固守自利最大化的經濟人假設於經濟學的存在和發展有害無益。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個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假設“既沒有必要,也會引人誤人歧途”,經濟學應“從現實中的人出發,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 。

現實中的人,是自利的或不自利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多種形態的人。拋棄理性經濟人假設,倒塌的只會是新古典傳統的經濟學框架,而不是經濟學這門學科。

三、個體主義

西方主流經濟學建基於“方法論的個體主義”之上 ,是其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必然結果。按照傳統理性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觀,似乎只有從個體或原子式的個人出發,“理性”才能把握現實的世界圖景,才能建立起邏輯上一致的、可檢驗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1.從個體出發

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個體主義有着悠久的歷史,但只是在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早期功利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著作中,它才開始滲透到社會科學中來。而關於經濟學中個體主義方法論的哲學來源,哈耶克認為有兩個來源值得重視:其一,近代哲學家洛克、休謨的思想;其二,笛卡兒和盧梭的思想。前者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個體主義首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後者影響了“19世紀古典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 。

在亞當斯密那裏,一切經濟現象都可以被視為在交換過程中彼此發生衝突的無數個人願望和追求的結果,而且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出來的某種自發秩序協調着個人利益的衝突。勞動分工、貨幣發明、經濟制度等等都是在個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效仿牛頓力學模式,斯密確立了“原子”社會經濟觀,試圖把一切社會經濟現象還原為抽象個人的行為。這樣,“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自然地成了斯密的理論出發點。

斯密之後,李嘉圖秉承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基礎和主體,社會應完全從屬於個人,並完全溶解於個人的存在之中,個人利益是社會行為的準則。約翰穆勒則認為,“社會現象的規律是—— 也只能是—— 人類的行為和情感”,而“人不會因聚集在一起就變成了另一種物質—— 帶有完全不同特徵的物質”。這就是“個人人性法則” 。邊際革命之後,經濟學被視為以稀缺和競爭為前提,建立在個人選擇基礎之上的一門學科。新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理論必須從個人開始”。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作為邏輯原點的“經濟人”,只是“一個孤立的、確定的人類已知數”,是能夠“閃電般地計算快樂與痛苦的計算器”,是一個個數學方程式中的數學符號,它們的“計算”與“組合”演繹出現象世界的完整構架。

在現代經濟學中,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在奧地利學派那裏被推向了極端。他們把個人變為孤立於世的不屬於社會的“原子”,把個人看成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認為分析“魯濱遜”,就可以尋求社會發展規律,所以,經濟分析的基點應放在孤立的個人的慾望及其滿足這種慾望的條件上,方法論的個人主義作為一個先驗的有啟發的假設應絕對予以堅持。可以説,以個體主義原則來建立包括所有經濟學命題在內的統一的公理化理論體系始終是西方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努力方向。然而,儘管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從個體出發考察一切,將個體的有目的性行為放在突出的位置,他們卻沒有對個體目的或偏好進行明確闡述,甚至根本否認個人偏好有一形成或塑造過程。雖然許多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也承認個體的偏好或目的是可以改變的,但為了“科學的”經濟分析的目的,他們卻假定偏好函數是穩定的,個人效用函數是永遠恆定而無可爭議的 。

這樣,對個體偏好的形成或塑造有着重要作用的文化與環境因素便被逐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框架,個人被置於一個機械的世界裏,偏好一旦確定,選擇便隨之確定,個人僅僅是循着一個設計好了的追求最優化的模式來對經濟環境作出反應。從而,個體的理性行為 禮會經濟運行便可以被“理性”地預期到。

2.個體主義的理論陷阱

一直以來,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受到了與之對立的方法論的整體主義的猛烈批判@。但是,即使不是站在整體主義的立場【二,人們也可以發現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所導致的諸多悖論。按照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原則,西方主流經濟學以資源稀缺性為基本前提,從“原子式”經濟人的理性選擇與行為出發,運用最大化原理,達到了一系列的最優化與均筏狀態的統一。這樣,西方主流經濟學似乎合乎邏輯地證明了,個體“理性”必然導向整體“理性”,個體最優狀態必然自動導致總體最優狀態,從而成功地跨越個體到整體的橋樑。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太多的“不可能性定理”已給完全競爭與帕累托最優的完美契合撕開了道道裂口。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如果能夠把個人的偏好“加總”為社會偏好,得到社會福利函數(即社會無差異曲線),則可以在無數帕累托最優狀態中進一步確定出那些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狀態,那麼,在新古典框架裏完全競爭條件下資源配置問題便可得到徹底解決(效用最大化、市場均街、帕累托最優三位一體)。顯然,其中的關鍵是能否從個人偏好(無差異曲線)合乎邏輯地導出具有相同性質的社會偏好(社會一致選擇)。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阿羅對此給出了否定的回答。阿羅認為,社會偏好不以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偏好來決定。阿羅指出,在非獨裁即尊重每一個個體自由的、理性的選擇的前提下,社會偏好是無法通過個人偏好加總得到的。由此看來,能否與如何從個體出發,從現實存在的個體出發,成功地過渡到宏觀整體,實現微觀與宏觀的整合,應是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關鍵。一個明確的事實是,經濟學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者的“加總”努力已徹底失敗。

事實 ,整體與部分之問的關係有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兩種特性。加和性是指整體和部分之問存在質的承續關係和量的守恆關係;非加和性則是指整體與部分之間質的區別性和不守恆性。 牛頓時代的成就就是對守恆規律的研究,加和性也就成為牛頓範式所重視的簡單性之一。但科學的發展又不斷地向人們揭示出非加和性的存在和意義。在複雜系統中,元素問存在着非線性相f作用,從而使整體的性質不再是元素問的簡單加和關係,而成為元素間相互制約、彼此耦合的非加和關係。因此,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中,除r“整體等於部分之和”的模式之外,“整體小於部分之和”以及“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模式也都是存在的。顯然,複雜的社會經濟系統具有典型的非加和性。

經濟學所要處理的是人的問題,但不是單個的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人、羣體的人的問題。也就是説,經濟學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説明在羣體之中理性的個體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的問題。個體主義“理性地”假設個體之間理性行為存在一致性。然而,儘管我們可以“工具主義”地談論個人選擇和個體理性行為,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據此認為一個社會或一個羣體的宏觀行為必定是“理性”的。從社會整體出發,我們才能很好地説明為什麼一個社會經濟可能長期鎖入“低水平重複”的陷阱,説明“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對自己不利的制度”。

四、結束語

作為經濟學理性主義的“硬核”,“確定性的、軌道世界”經濟社會觀、理性經濟人假設和個體主義原則是緊密相聯的。一直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堅信,經濟世界是理性的,其“自然秩序”是,經濟社會的一切事物均處在嚴格的邏輯秩序中,而且按精確的數學規律合乎邏輯和理性地運動,其運動的軌跡是有序的、穩定的、確定的。

同樣,這個世界裏的活動主體也是理性的,他們嚴格按照“理性原則”進行選擇和行動,他們總是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而行動,而且能夠以最合乎目的的方式行動。這樣,從原子式的理性個體——經濟人出發,藉助各種輔助性理性工具(如數學方法),經濟學家便能夠在其行動的一般原則的基礎上推演出種種更為具體的理性行為模型;在這些較為具體的模型的基礎上,經濟學家就能較便利地解釋或預測理性個體在特定情景下可能採取的具體行動,同時演繹出這些行動的社會總和所導致的一般社會狀態和整體圖景。因而,以理性方法建立起來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就是“事物必然是”或“應當是”的知識,從而就是“科學的”。顯然,在西方主流經濟學那裏,“被研究的東西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主義“硬核”剖析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現實中的體系” ,是虛擬社會裏的虛擬人的虛擬“理性行為”,而不是真實世界裏的人類行為。

由於“硬核”是關於終極實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對其作直接檢驗,拋棄它便會導致經濟學研究“範式”的轉折。所幸的是,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已對那種以把牛頓模式應用於研究社會現象為基礎的,在各門社會科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注重探尋確定性永恆規律的傳統理性主義認識論模型形成釜底抽薪式的破壞。由此,我們也看到了經濟學走向“真實世界”的希望。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三

摘要:對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它的核心是經濟學價值觀,而且還包含經濟學理論邏輯空間方法和基礎假設理論,當然,西方經濟學會有範式運動,進而對其內部進行調整。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通過發展和演變,形成了新範式。因此,本文針對西方經濟學的範式結構及其演變展開了研究,希望為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演變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掀起了對經濟學範式研究的熱潮,西方經濟學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範式結構也發生了演變和轉換,範式結構作為科學的共同體,具有其獨特的理論模型,西方經濟學的最核心的內容是觀念範式,它是穩定不變的界定、思維等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也發生了轉變。因此,必須對其結構和演變進行分析,從而探索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規律。

一、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

西方經濟學既是廣泛的概念又是經濟內容,包含着大量的經濟問題和資料,本文所研究的西方經濟學只是西方主流經濟理論中的一部分。隨着資本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不斷完善,出現了範式理論。從系統角度來講,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是一個有層次結構的系統,主要包含方法規則、觀念範式和基礎假設三個方面。西方經濟學範式主要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科學共同體在按照範式進行專業活動,範式是一個科學的專業,依賴於學科理論的模型[1]。西方經濟學範式是在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在經濟領域範圍內,人們對範式結構和範圍進行判斷。在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中,觀念範式是最核心的內容,而方法規則和基礎假設則屬於外圍。當然,範式結構也具有不同的層次。比如,理性經濟人觀念和制度文化觀念則在非主流學派和主流學派有一定的區別。同時,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還包含總收入和需求等內容,所以通過範式結構能夠對其進行有效地論證。

二、西方經濟學範式運動的形式

不同的歷史時期,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且存在西方經濟學範式運動。經濟學理論的變化,會出現西方經濟學範式革命,繼而出現新的範式結構。西方經濟學範式存在幾種運動形式。首先,對已有範式的繼承,繼承的內容包含經濟人的核心硬核和調整保護帶等。同時,在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源達到最佳配置,也就是帕累托最優;其次,張伯倫和羅賓遜在經濟人硬核的基礎上,對市場充分競爭的前提假設進行修改,開創了產權經濟學新領域。在廠商理論中,對企業物質要素生產和技術的關係予以假設,但在現代契約理論的作用下,將成本交易為前提,通過對西方經濟學的範式內部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完善現實方面內容。1947年西蒙提出,對於經濟學理論,應該將焦點放在人的社會行為理論方面和非理論的界限,而且把完全理性修改為有限理性;最後,範式運動指的是在經濟學不同學派理論下,對新經濟學框架體系予以統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若干個研究範式理論體系,它們之間需要相互調和。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都包含市場經濟原理,通過對收入再分配的改革,並提出邊際效用論和節慾論、供求論等理論,從而對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加以完善,然後將效用價值偏重需求分析和客觀價值論篇重供給分析作為生產成本的核心理論,使得西方經濟學理論得到有效創新[2]。

三、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的演變

1.前期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

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在運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邏輯,對於前期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而言,範式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所以在這時期,思想家們通過直覺和生活經驗對經濟問題予以分析和判斷,但欠缺系統的分析範式。隨着經濟學理論的不斷髮展,現代西方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能夠為經濟學範式所支配,成為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主要系統。到亞當斯密時期,古典經濟學範式已經發展到鞏固時期,然後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到了發展時期。古典經濟學範式核心是客觀價值論,通過範式邏輯,出現了實物經濟與貨幣現象,而且形成貨幣數量論和兩分法,構成系統性的古典經濟學體系[3]。1870年,邊際革命的核心是用主觀心理分析的價值理論,並在經濟分析中引入數學方法,通過價值論和分配論,從而實現對西方主流經濟學從古典分析範式向現代分析範式的轉換。

2.凱恩斯經濟時代

隨着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的演變,凱恩斯革命是時代的產物。在大蕭條的經濟環境下,工人運動對資本主義制度構成了威脅,西方經濟學的復興,必須對原有的基本前提假設予以修正,從而實現西方經濟學範式革命。凱恩斯革命修正的只是與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相牴觸的部分基本前提假設,對西方經濟學的硬核並未造成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處於黃金時期,但之後呈現衰落;70年代,出現了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凱恩斯對此感受到不知所措,正在經濟理論和經濟現實存在雙重困境下,理性預期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經濟學家們批評國家干預主義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負作用,提出單一規律貨幣供給政策,完善市場機制,從而平衡市場經濟[4]。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時代

自2007年以來,全球處於經濟危機時期,西方經濟學範式也存在危機,明斯基在凱恩斯經濟學基礎上,融合了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觀點,證明西方經濟學範式已經進入了宏觀經濟學的黑暗時代。在現實交易過程中,人們很難對每一個措施產生的結果予以正確地瞭解和預測,而是通過主觀判斷來決策通過堅持完美市場和經濟人基本假設,進而消除經濟危機。因此,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必須發生改變,進而適應時代的要求。通過對政治和制度的不斷調整,優化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使得經濟體制具有穩定性,從而確保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經濟學是一門重要學科,對國家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對於西方經濟學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範式結構。西方經濟學範式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將發生演變。因此,必須對範式結構及其演變進行分析,使得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相聯繫,進而打破傳統思維的侷限性,從而促進社會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歐瑞秋。基於網絡範式的市場結構與企業競爭研究[D].中山大學,2012.

[2]田海華。基於SCP範式的中國水電建築產業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

[3]王澤。中國銀行業系統性風險的降低及其原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8.

[4]王勁鬆。經濟學三大範式的思想溯源與邏輯建構[D].上海財經大學,2010.

西方經濟學論文 篇四

一、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的分配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中,消費品的分配定義更強調按生產要素分配,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按勞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處理效率與公平關係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視社會效率,然後兼顧公平,也是一種必然會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分配包含了許多方面,像是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別説明要素之間的分配。

首先,以勞動力要素的分配來説。勞動力素質的不同,會導致兩種不同類別之間的差距,一種是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另一種是社會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城鄉之間經濟的根本差異導致了對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從而造成的勞動力素質差別。

而人力的投資主要體現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國目前來説,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機構與辦學素質就存在一定的差別,另外,城市與農村在教育的普及率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不足,導致了勞動力素質不高。在勞動力市場充足的情況下,市場對素質低的勞動力分配的結果表現在工資的不斷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質人才的薪資卻不斷提高,最終導致城鄉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個人之間由於人力資本累積投入的不同,導致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發社會的矛盾。從效率的角度來説,這是市場經濟分配的必然結果,從公平的角度來看,社會有責任採取有效的措施來縮減收入差距,從而促進社會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來説。在西方很多國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屬於個人所有的。而這與我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在我國,土地的一切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農民只擁有經營權。所以,農民並沒有權利出售土地,因此無法從出售土地中賺取一定的收益,而且,農民在被徵用的土地中也沒有辦法獲得較為合理的補償。據資料顯示,在土地被徵用的過程中,農民至少被剝奪了5000億元,而在被徵用的土地所帶來的收益中,農民佔有5%-10%的利益,企業卻高達40%-50%。

土地是農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徵用,農民就等於失去了生活保障,淪為三無階層。而在考慮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上,由依據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產物,在市場需求彈性的變化下,並不能夠使農民擺脱貧窮的狀態,減少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所以説,只是單純的按照土地要素進行分配,結果只會進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的消費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消費”佔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將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形象的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在古典的政治經濟學中,將生產與消費二者之間的關係看成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認為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為推動經濟的發展,支持與鼓勵擴大生產規模來引發進一步的消費。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則體現出另一種觀點,即生產才是最終的目的,而消費是一種手段。一些學者在研究消費不足理論的時候,理論研究的前提是依賴於投資部門的水平是由於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變化所決定。更進一步的説,消費需求決定了經濟活動的水平。

由此,有的學者就建議通過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與對外貿易,利用新產品對消費者的刺激心理,來擴大消費,從而擴大國家的生產規模,提高生產力;有的學者認為不應該鼓勵過度的節儉,而是應該通過適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與產業組織來提高消費需求;還有的學者認為要擴大消費需求,應該合理的運用收入再分配政策,從而促進投資的發展。在凱恩斯理論中,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歸根於消費需求不足,並且進一步提出通過擴大投資與消費需求來促使經濟復甦。在現代的西方國家中,也將擴大消費當成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國內消費需求的提高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總的來説,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消費佔據着重要地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諧理念下,站在人類總體的福利上,卻不能夠只是一味考慮消費,而應該考慮消費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經濟的增長依賴於一定的`生產技術,而生產就要從自然界獲取一定的資源,這勢必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減少與環境的污染。所以,從某個方面來説,生產越多,消費增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度更大,這樣可能會引起人類整體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經濟活動違背來自然環境的規律與底線,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正如由於工業時代下,一方面,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温室氣體排放加大,引發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從而帶來一系列災難。這就像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一種悖論。所以説,在和諧理念下,考慮到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在經濟發展中,生產的目的可以是消費,但是相反的,消費的最終目的卻不能夠是生產。

三、和諧理念下的西方經濟體系框架及其內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經濟學體系中,涉及到商品的兩個主要屬性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堅持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體系的內容更加牢固,不僅包含着商品的價值屬性等內容,還增添了許多和諧理念要素。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時,也要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考慮生態環境、資源與人類經濟發展的關係,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與互利。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二)內涵

在和諧理念下,西方經濟學體系的發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內涵。一是,西方經濟學體系發展運行更加的穩定。在推動經濟發展中,重視環境因素所帶來的變化,儘量地避免環境破壞與污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在和諧社會的理念下,物質生產的總量更加適中,不再是盲目擴大生產,而是保持生產的理性,並增加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確保商品價格圍繞價值線進行合理的波動,保證價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經濟學在融入和諧理念後,更有利於幫助人們認清社會發展的軌跡,尤其是在處理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上。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説,在和諧理念下探究西方經濟學體系,能夠對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與框架有一定的認識,可以發現西方經濟學體系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和諧理念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借鑑西方經濟學體系時,要結合我國的國情與社會發展的水平,這才能夠真正有利於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淺談西方經濟學論文 篇五

一、經濟學案例的選編

1、經濟學案例要貼近生活。

許多教材在講替代關係時常以茶葉和咖啡為例,這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沒錯,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生活習性差異較大,有些地方,如廣東,喝茶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咖啡根本無法代替,尤其是那些喜喝功夫茶的人更是如此。類似的例子還有大炮和黃油。該案例雖能反映稀缺資源配置的原理,但黃油離中國學生似乎有點遠,而且對於普通消費者,二者既非替代也不互補。這就説明,經濟學案例的選擇,應該儘量從生活實際出發。

2、案例要與理論緊密結合。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並能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原理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説到底,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基礎上的一種輔助教學方法,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因此,選編的案例必須反映經濟學原理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規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繫和經濟學原理的有關特徵。

3、經濟學案例來源要多樣化。

經濟學案例來源首先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經濟現實生活,尤其是熱點經問題。因為這類案例能引導學生走出象牙塔,關注現實生活,極大地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大家都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用鮮活的經濟生活成功地吸引了學生,使他們關注經濟生活,甚至讓他們養成了定時收看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經濟觀察,並且關心國家的經濟生活的時候,我們可以説,我們的經濟學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了一半了!

二、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課堂組織

1、正確處理師生關係。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中教師居於主導地位,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案例教學就是要在老師的主導下,利用鮮活的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案例教學中,教師或在課堂當堂呈現案例,或佈置學生課前閲讀相關材料。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自己的觀點。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觀點。教師則由前台轉向幕後,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組織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討論、交流,發現問題和分歧,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如果學生自己不能解決,則應選擇適當時機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除了應該把握討論節奏,控制教學進度外,還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不斷啟發、誘導學生開動腦筋,尤其應鼓勵學生勇於獨立思考,形成獨特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得以鍛鍊和提高。

2、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關係。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向學生展示這些理論,案例教學則是要通過生動可感的實例來圖解,或補充説明這些理論。很明顯,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是主次關係,案例教學應服務於理論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經濟學具有獨特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理論教學中嚴格的理論推導過程是訓練學生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就是在這一系列看似枯燥的訓練過程中,學會了對經濟現象的數學描述和嚴格的邏輯推演,掌握了一系列經濟範式並試圖用這些範式去認識紛繁複雜的經濟世界,形成了對現實經濟世界獨特的分析、判斷、歸納和預測的能力;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學習的概念、公式、定理、公理,是案例分析的基礎。顯而易見,沒有概念和理論的講解,僅僅從案例中得到結論,難以讓學生建立起全面的理論結構,學生獲得的必將是零散的不繫統的知識點。因此,充分地講解基本理論是學生學好經濟學的基礎。經濟學不能像MBA教學那樣可以以案例為主。相反,在經濟學教學中,案例教學只能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的。

3、案例要服務課堂教學的需要。

儘管藉助生動的案例,可以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學不能因此替代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對案例的運用要緊扣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不僅僅是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成為譁眾取寵的工具。在課堂中,對案例的運用,一定要把握好度。為此,教師一定要做到:首先,要明確案例在課堂講授中作用。案例在課堂理論講授中可以是對理論的註解和延伸,可以是對理論的具體應用,也可以是為了拓展和提升學生的思考。只有當教師明瞭案例的作用,對案例的運用才能恰到好處。其次,引用案例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社會閲歷來控制案例的難度。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案例,最好要向學生交代案例的背景,同時案例的引用要儘量完整精簡,既不能根據個人好惡隨意取捨,更不能斷章取義。最後,為使案例較好地發揮作用,案例應該有鮮明的主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一些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考。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六

前言:

在當下,西方的經濟學教學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國經濟專業學科的基本教學課程以及關鍵課程。與此同時,西方的經濟學逐漸的被政府各部分所關注,並被高等院校中經濟學科的教育者們多重視,設置為基本的教育課程。但是,由於西方經濟學其自身的特徵以及性質問題,導致其在我國高校的教學中,依然存在對其認識產生的一定誤區以及問題,以下將對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存在的現狀以及以及認識上展現出的誤區

首先,馬克思思想的經濟學地位將被西方的經濟學所取代[1]。現階段,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經濟,在高校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探究中,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影響逐漸加深,導致一些教育者對此產生一定的誤區,並認為西方的經濟學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且屬於純粹的科學,在不斷的發展中將會取代馬克思思想的經濟,變成我國的經濟學主流。

其次,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被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所取代。近年來,隨着信息時代的不斷髮展,在高校中教學的模式也被不斷的創新。其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其控制的靈活性以及信息的多元性,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青睞。多媒體技術雖然擁有傳統教學達不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卻不能完全的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特別體現在西方的經濟學課堂上。該學科的教育不但擁有較為抽象的知識,也存在數學相關的推理,單憑多媒體的使用並不能使同學們真正的瞭解。

最後,將經濟學進行數學化的處理[2]。西經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對其進行分析的形式不但包含量性的,也包含定性的。定量的分析是利用數學得到完成的,然而還需要對西方的經濟學相關的思想以及成果進行發掘。數學作為使用的工具,可以對研究的工作起到正確的輔助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會起到錯誤的輔助作用,導致錯誤的加深。因此,理論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其表達的形式無關,而和其思想有着直接的關係。

二、對西方的經濟學的教學進行改革的相關思路

(一)將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融合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西方的經濟學知識構建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框架,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相應的添加有關的圖形或者資料,使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得到有效的增強。但是,同時也應該對多媒體技術具有的侷限以及缺點有何深刻的認識[3]。例如,當老師對數學相關公式進行推導的時候,應用多媒體就難以進行呈現,則必須應用傳統教學書寫板書的形式進行一步一步的推導。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將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融合。例如,老師也可以將教學的資料在校園的網絡中進行共享,為同學們提供資料獲取的平台。與此同時,當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利用網絡平台與老師或者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是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融合

西方的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因此,應用理論與抽象理論使其得到存在的基本。所以,在西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對其理論進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分析,還要同學們能夠根據國內以及國外的經濟特點,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判斷和解決。但就我國現階段西經的教育中,依然存在兩級分化的狀況,不是注重理論知識的一味灌輸,就是注重難懂的數學知識的推導。因此,就會導致同學們對西經的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可能會望而卻步。想要使其得到避免,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儘可能的應用與生活實際相貼合的案例,使同學們感受到西方經濟學的親切感。

(三)創新性教學與結構性教學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教育中,西方的經濟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實踐和理論的相融合,並且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學習過程。因此,同學們只有對該知識的理論構架有所掌握,才能夠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對經濟的分析中。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在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安排上任然處在相對較少的情況中,導致同學們對該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只能算是淺顯的階段。由此可見,此種教育的模式致使教育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使同學們對本學習課的創造性以及自主性受到強烈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教育者應該根據該學科的特徵以及同學們的實際情況,對課時進行合理的分配,讓同學們可以充分的瞭解該學科的知識發展。與此同時,還要使同學們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得到增強,轉變應試教育的單一考核方式,將強複合型的考評模式。

結論:

綜上所述,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革新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摸索以及創新的長期的過程。在這種革新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夠使西經這門學科的教學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取決於學校和社會之間共同的協作,同時也取決於教育者以及同學們的探究與溝通。最終,使同學們可以對問題進行更好的思考以及解決。

參考文獻:

[1]陳曉樂。教育新常態下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基於“黑板經濟學”的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0):171-172+179.

[2]鄒淼。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問題初探——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9):152-154.

[3]王紅偉。《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兼談國外教學經驗[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02):205-207.

西方經濟學論文 篇七

一、西方經濟學的性質

西方經濟學作為高校財經類、管理類本科生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接觸的最早的專業基礎課,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跟高中課程比較,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學習方法的一大轉折點,其理論性強,專業程度高,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經濟理論和大量的經濟模型的大學新生,學生們普遍都產生了畏懼心理,都有牴觸情緒。那麼如何教好這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就成了廣大教師的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由於西方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的特點,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數效用論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來考察消費者行為就給出了關於消費者偏好的三個假定等,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都是藉助抽象的數學模型來解析經濟現象,應用數學分析工具來經濟學論題是很常用的方法。

西方經濟學在消費者行為、生產理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就業失業、貨幣供給、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方面的理論為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鑑。鑑於西方經濟學特殊的課程特點,很多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感覺困難。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要求學生端正自己的態度,轉換自己的角色,從高中的灌輸式教學轉換為自我學習為主,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探索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二、貴州民族大學學生特點

筆者長期以來一直從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工作,且擔任過四年班主任,經過與學生接觸,發現我院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普遍有以下特點:

1、數學基礎薄弱。貴州民族大學商學院學生普遍具有數學基礎薄弱的特點。由於西方經濟學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結合、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數學基礎,我院經濟學和金融學專業該課程一般是大一下學期開設,其他專業是大二上學期開始開設。而學生大一的時候僅僅學了高等數學,概率和統計還沒接觸,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導致學生普遍不願進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關的數學知識,從心理上就產生了畏懼。

2、感性認識多於理性認識。我院學生對老師授課課程中關於經濟學家的逸聞趣事很感興趣,而一旦講到圖形、表格、函數公式推導等內容時則表現得較迷茫。經濟學分析中的實證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數學思想,理性成分相對較多。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大多處於被動狀態。根據筆者教學實踐經驗來看,筆者在第一次課的時候會提出學習三步驟的要求: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後習題。但是在後面的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並沒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學習上非常被動,沒有預習的同學上課大多都聽不懂,由於西方經濟學是一個系統性的課程,其理論連貫性很強,最終會產生惡性循環,一學期下來都聽不懂;有些即使暫時聽懂,但是沒有真正理解,過後不久就會忘記;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題,不去琢磨,就會出現“眼高手底”的現象。

三、提高教學效果的思考

針對以上我院學生特的特點,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標要明確。進入課程學習之前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西方經濟學要達到的目標是結合社會需要來培養人才,即社會需要什麼人才,要求有什麼知識結構能力。首先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基本功,對理論體系把握清楚,重點掌握,西方經濟學成為很多學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學生學完後能達到考碩士研究生沒問題。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做到課前預習,課中跟老師思路走,課後複習思考三步驟。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力,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第一節課就應該給學生充分講解什麼是西方經濟學、為什麼要學習西方經濟學以及如何才能學好微觀經濟學,該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從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態度,引起足夠的重視。從筆者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們通過第一次課後,基本上都能認識到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學好這麼課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下足夠的功夫,有信心學好西方經濟學。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筆者多年來講授西方經濟學,與學生接觸較多,學生普遍反映西方經濟學理論性強,圖表模型多,學習起來抽象,枯燥乏味。教師在教授課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授課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模式,多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採用重點內容老師講解,學生討論消化的模式,理論聯繫實際,多結合身邊新穎的、生活化的案例來闡述經濟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挖掘學生的潛力。如“蛛網模型”可以利用農民生產的實例加以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除了利用多媒體進行PPT展示以外,還要給學生進行視頻教學,給學生介紹主流經濟學網站,多瞭解掌握經濟熱點問題,讓他們主動進行瀏覽學習,拓寬視野,提升學習興趣。我院學生與經濟學大師正面接觸的機會不多,除了學校邀請專家講學作報告以外,要利用網絡自己主動接觸獲取相關信息,就要在上課的時候由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而不是一味地講書上的內容。

再次,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知識點具有相類似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講解,以便幫助學生温故而知新。由於我校是二本,學生的基礎比國內某些一流院校學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數學基礎。部分學生在理解問題的時候反應稍微慢點,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點耐心,能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尤其是某些聯繫比較緊密的知識點。如無差異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為什麼都是向右下方傾斜且都是凸向原點,收入預算線與等成本線等,可以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最後,要求學生課後多做習題,鞏固學習效果。由於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強,各知識點銜接緊密,且有較多的圖表,需要一定地數學基礎,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點部分要多複習,能很好的將數學知識利用到經濟學上來,用數學理論解決經濟問題,如一階倒數與邊際分析方法。因此必須要求學生除了課堂認真聽講外,在課後要多做習題,教師每講完一章要多佈置習題,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

另外考試方式的轉變也很重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是衡量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科學的考核方式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從筆者教學實踐來看,我院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在平時上課不重視,專等老師期末劃重點,然後把老師的重點一抄一背,保準能通過,這也成了學生們的考試法寶。因此要打破學生的這種依賴心理,要採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首先教師在上課第一節課就要明確告訴學生期末絕不會劃重點,重點就在平時上課內容中;其次考試題目多樣化,除了常規習題外,還要有開放式的論述分析題,讓學生利用經濟思維方式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筆者認為應該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來督促學生平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改變“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學習法。

四、總結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抽象、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學科,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從思想上給予重視,端正態度,教師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掌握教學方法,因人施教;學生要掌握學習方法,教師和學生相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方經濟學的論文 篇八

一、引言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當代世界的市場經濟學,這是很多西方經濟學家根據自身對西方多個國家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探索所總結出的相關理論。具體而言,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到目前為止,西方經濟學已經形成一整套概念、理論和較為完整的體系。

二、對西方經濟學二重性的認識

西方經濟學具有二重性,即階級性和實用性,在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中,對其二重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同的社會羣體或個體都有着不同的經濟利益。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會針對同一個經濟問題作出不同的解釋,並且會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這種不同一方面由認知程度導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其內容往往會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團體。雖然很多西方經濟學家都不太願意公開承認西方經濟學的階級性,但是,他們自身的階級立場已經非常明確,在研究相關經濟學問題時,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總是從其階級立場來看待問題,以維護階級利益為最終目的。

三、關於西方經濟學中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烙印的認識

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從中瞭解到其帶有很深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烙印,所以,其中的理論觀點主要是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闡述,但是,我國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來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在西方經濟學內容學習過程中,必須恰當選擇,對不合理的內容要堅決捨棄。例如,在西方經濟學中,其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既定前提,微觀理論中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宏觀理論中將工會當作是壟斷勢力,並且將其看做是造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通過深入學習上述理論內容,並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實際,從中認識到,我們不可以將上述所有理論進行盲目接受,必須以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上述內容。但是,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家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對於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此,我們必須虛心接受,並以此來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所探索到的規律和經驗,是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一般規律和經驗,這些規律和經驗的運用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我國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必須適當地借鑑和學習這些經驗,其中包括所提出的供求理論、企業如何決定產量和價格理論以及市場失靈理論等。

四、關於學習和借鑑西方經濟理論的認識

學習和借鑑西方經濟學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建設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重點會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第二,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而這兩方面的內容與西方經濟學中“市場對資源起基礎性作用”以及“減少或減輕經濟波動”的內容要求相一致,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應該着眼於我國經濟的發展,重點對其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進行學習,而且要以批判性眼光來借鑑其中的理論知識。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無法充分滿足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條件,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理論運用的範圍必須進行合理控制。第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制度、法律法規等還不太完善,但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是對完善經濟制度社會所作的分析,我國在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之前,西方經濟學中市場機制理論的應用範圍必須進行合理控制,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西方經濟學的作用。第三,我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口數量較多,而人口壓力會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應用造成較大的束縛,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其人口數量較少,所以因個體經濟行為的輕微變動所形成的集合效應並不顯著,但是,受人口因素的影響,這一效應則會非常顯著,併產生較大沖擊。

五、小結

綜上所述,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根據其所處的社會形態總結的經濟發展規律和經驗,其表現出明顯的階級性和實用性。通過深入學習西方經濟學,從中瞭解到,在利用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指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運用相關理論,實現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邁克爾·佩羅曼,張建剛。西方經濟學與和諧文明的衝突[J].國外理論動態,2012(9).

[2]鄭美華。英才實驗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