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旅遊文化畢業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51K

旅遊文化畢業論文參考(精品多篇)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 篇一

淺談中國旅遊文化發展

摘要: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其中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近幾年來,旅遊業的興起也反應了經濟水平發展提升,也展示了文化事業的繁榮進步,本文就旅遊文化的內涵和形式及意義做了相應的闡述。

關鍵詞:旅遊文化內涵 形式 意義

近年來,隨着人們物質文化的提高,旅遊產業的發展也加快了腳步,各種大型節假日旅遊套餐,特色旅遊線路,經典旅遊行,紅色之旅等詞彙紛紛出現。旅遊無疑成為人們休閒度假,放鬆心境的一種方式,旅遊不僅是觀光,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是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藝術性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特色產物。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發現旅遊文化,剖析深層內涵

文化旅遊就是以旅遊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閒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遊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遊體驗的旅遊活動的集合。

1.1文化資源的體驗過程

旅遊文化存在地域差異,以文化的交叉互動相互融合,並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祕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的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也是感受旅遊文化的一個獨到之處,它給人一種特殊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承載着旅遊文化的內涵,並以景點為媒介,體現了審美情趣的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

1.2文化活動的再現過程

旅遊文化也指鑑賞異地傳統文化、探求文化名人古蹟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特色文化活動為特定目的的旅遊。這種文化活動在現行的旅遊中還較為時尚。這種文化活動是一種傳播過程,是一種旅遊文化重複再現過程。具有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蹟、建築、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1.3文化背景的還原過程

旅遊的項目包含眾多,但是近些年來,人們更加註重其中旅遊的文化背景和深層次的內涵,在相應的歷史遺蹟條件下,真是重現當時的歷史情景,展現歷史文化風貌,還原歷史,扣人心絃,在這一過程中,把文化背景的作用突出的展現出來了,這一特點也與遊客的需求息息相關。其目前較為普遍的是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遊活動,包括歷史遺蹟、建築、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特色旅遊。也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

2 研究旅遊文化,區分內在層次

2.1歷史文化,重現歷史

歷史文化文物所展現的歷史風貌,其中所包含歷史知識更具文化內涵,對曾經的社會關係,文化風俗很好的展示,是旅遊者所關心和進一步瞭解的,歷史文化旅遊就更注重這一方面的導向,及時的給民眾以歷史教育,真實反應當時社會的情境,影響人們珍惜歷史文化,樹立民族感和對歷史的繼承感。

2.2現代文化,展現風範

現代文藝作品給人以陶冶情操,養心凝神,提升欣賞境界,在旅遊活動中廣泛存在,新的科學技術展覽、令人驚歎,從而在旅遊文化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旅遊者對科技的追求,追求環保高新等科技,促使創新發展得到繼承。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一個積極方面。展現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是提升國力,凝聚人心的過程,不僅展示的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民族的向心力。

旅遊文化畢業論文 篇二

淺析旅遊文化營銷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寧波東錢湖的旅遊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利用旅遊文化營銷的相關知識,通過對區域的文化定位分析,形成特色的區域旅遊文化,同時通過統一的旅遊文化產品研發與整體文化營銷,加強對區域旅遊產業的推進發展。

關鍵詞:旅遊文化;營銷;寧波東錢湖

一。東錢湖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寧波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側,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湖的東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緊依平原,東錢湖作為海跡湖泊,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天然淡水湖。

南北長8.5公里,東西寬6.5公里,環湖一週約45公里,全湖面積為20平方公里左右,比杭州西湖大四倍。

東錢湖周圍眾山並列、秀峯崢嶸,千姿百態;眾山眾水匯成煙波浩淼的東錢湖。

因而素有“西子風韻,太湖氣魄”之稱。

隨着多年來東錢湖地區旅遊產業建設的發展,已開發了陶工島、小普陀、野生動物園等多個景點,以及陶公釣磯、餘相書樓等“錢湖十景”。

結合寧波東錢湖的區域定位來看,隨着寧波城市化進程像大多數國內外都市發展的軌跡逐步靠攏,即正走逐步向由單核心發展向多板塊並進的發展階段,

東錢湖正位於城市東擴和南發展區域的重要地帶,是未來中心城區、港口產業帶的輻射服務區域,同時隨着軌道4號線、繞城高速、南外環等交通配套設施的建設完成,

東錢湖離東部新城的距離將縮短至10分鐘,離老城區的距離將縮短至20分鐘。

寧波東錢湖的新城建設規劃也指出要把文化創意產業、會議產業、旅遊產業、總部經濟四大產業作為未來的東錢湖支柱產業,以旅遊休閒為核心靈魂,圍繞度假會議、

文化產業等其他產業,打造旅遊休閒、商務辦公、度假居住的匯聚服務中心,在旅遊產業的帶動下,最終東錢湖將如同杭州西湖、武漢東湖一樣,建設成為未來寧波都市休閒示範區的建設基地,

寧波乃至長三角地區的“後花園”,由此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對寧波東錢湖而言可見一斑。

二。目前東錢湖旅遊產業的發展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旅遊發展統一規劃

從東錢湖旅遊產業佈局可以看出,目前東錢湖地區已開發了不少旅遊景點、休閒娛樂配套設施、但這些設施分佈分散,而且功能較為單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錯落了不少湖景別墅,這些別墅大多開發利用了一線湖景土地,缺乏整體規劃,缺乏城市配套。

同時如果從產業結構來看,旅遊產業在東錢湖仍處於弱勢,東錢湖鎮上仍處於鄉鎮經濟階段,家庭作坊式製造業居多,各類基礎設施仍無法充分滿足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各項需要。

(二)旅遊產業鏈不夠完善

以現代旅遊業中旅遊核心競爭力=自然風光+人文資源+觀光購物+主題產品+特色娛樂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東錢湖地區的主要旅遊吸引力還僅在於五項之一的自然風光,即處於旅遊產業的觀光旅遊這一初級階段,大部分遊客旅遊時間處於週末或節假日階段,平時很少,旅遊逗留時間短,很少超過兩天。

旅遊產品體驗度不夠,娛樂、購物、餐飲等相關旅遊特色產品缺乏,除錢湖魚乾、土家菜點之類的初級旅遊產品外,遊客來東錢湖旅遊後沒有可供選擇的特色旅遊產品。

並且旅遊文化資源發掘不足,沒有充分挖掘東錢湖地區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遊文化資源,造成旅遊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藴,缺乏從文化上吸引旅遊者二次觀光的旅遊動力。

(三)重大旅遊項目少

由於整個東錢湖區域尚未經過高度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旅遊產業的發展必須經過重大項目的推動和支撐,以解決經濟增長、人員結業、產業調整等多項問題,

而從東錢湖歷年的引進重大項目來看,1999年啟新高爾夫、2001年雅戈爾動物園、2002擴建湖心景區、2003新建福泉山景區、2008年建成兩家五星級大酒店、2012年旅遊環湖騎行帶,

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個大項目,旅遊接待能力落後於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又拖累類旅遊產業發展,使整體旅遊產業處於既不能發展二產、三產發展速度又低於期望值的尷尬境地。

(四)旅遊營銷缺乏統一協調

東錢湖區域內雖然目前景點眾多,但各景點、賓館、飯店都有各自的營銷隊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銷活動也缺乏統一的組織,對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門,

很多旅行社到了東錢湖都不知道與誰聯繫,更無論普通遊客了,由於各自為政也使旅遊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僅僅限於單方面,沒有有效的統一商業運營模式,

沒有獨立的旅遊公司與旅遊直通車,沒有統一的旅遊線路規劃設計,最終觀光客多於休閒度假客,旅遊產業有環無鏈,產業規模效應無法顯現。

三。利用旅遊文化營銷方式推動東錢湖旅遊產業發展

遊客讓渡價值的大小是決定遊客是否滿意的基礎,顧客讓渡價值是指顧客從擁有和使用的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價值與為取得該產品或服務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遊市場營銷的目的是可贏利地創造顧客價值,開展旅遊文化營銷,挖掘景點文化價值,重塑景點品牌形象,是旅遊營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是提高遊客讓渡價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增強旅遊景點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那麼針對寧波東錢湖區域,我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旅遊文化營銷方式呢?

(一)找準區域旅遊文化定位

就東錢湖區域而言,實際存在着得天獨厚的旅遊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錢湖石馬是我國迄今發現規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遺存,

為研究南宋社會發展史和墓葬雕刻藝術提供了重要實物;佛教文化-區域內的天童寺為佛教禪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曆史,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影響很大;

阿育王寺為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曆史,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中外。

福泉山麓大慈禪寺在南宋時期曾名振浙東,有“千僧過堂”之説,是為千年甲剎;茶文化-福泉山山頂3600餘畝茶樹環坡而栽,樹形圓潤成壠,依山起伏,形成“茶嶺碧波”景觀,

蔚為壯觀,以“東海龍舌”和“福泉白茶”最為代表,傳説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東海龍舌”後龍心大悦,從此廣為盛傳;儒官文化-北宋時期王安石曾任鄞縣縣令,體恤民生,

深入實際,組織民眾起堤堰、決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眾多古湖工水利遺蹟,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義、剷除奸佞而聲名遠播,留傳下“一門三丞相、四世兩封王”的佳譽美談。

其餘如商文化、佛教遺產文化等都具有明顯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結合,形成了集多種文化特色於一體的東錢湖特色區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產品

目前東錢湖特色旅遊產品不多,只有在找準文化定位後,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強的旅遊產品,如仿製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產品、錢湖魚乾蝦乾、特色農產品等,而這些產品靠個體農户或企業是沒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過政府部門統一協調,組織特色旅遊文化產品研發,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形成東錢湖獨特的文化旅遊產品。

同時東錢湖旅遊定位中的會議旅遊、商務旅遊、休閒旅遊等多種旅遊模式也為旅遊文化產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場營銷渠道,如在餐飲方面可以加強東錢湖特色菜系的研究,

重點在於湖鮮菜系和農家菜系,逐步將特色菜的種類、口味、營養等歸納總結,形成特色菜行業標準並加強品牌推廣;在住方面可儘量依託已有的文化區位,

如福泉山、陶工島等都是文化特色明顯的區域,在古文化建築內品茶、觀光、餐飲、會務可以給遊客不一般的消費感受,同時除已有的高檔酒店外,

還可以引進中檔酒店及農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體的旅遊接待網絡;在主題活動上可以結合文化定位適時推出文化主題旅遊,如錢湖捕魚、福泉採茶、佛事慶典等,

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遊客源,有效形成旅遊地的特色文化魅力產品。

(三)加強文化營銷推廣整體性

目前,導遊員是主要的文化價值傳播媒介,但大多數東錢湖旅遊景點出於成本因素,沒有自己專門的導遊機構和人員,而是由旅行社的導遊來解説和詮釋景點的文化,

如果導遊的解説不到位,沒有將景點的文化內涵有效地傳播出來,容易給遊客造成 “該景點不值得一看” 的誤解,這對景點的產品價值和形象價值無疑是個不可估量的詆損。

因此,在旅遊文化營銷推廣時不但設計開發要符合遊客的需要,而且在遊客遊覽和欣賞的同時,要以適當的方式將景觀隱含的文化價值揭示並傳播到遊客中去,使遊客能感受到文化的薰陶,景點的價值。

這就要求景點的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營銷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一個整體,並在統一領導下運行,由於景點與旅行社間的特殊關係,景點在考慮充分發揮旅行社的人力資源優勢時,可以採取縱向一體化戰略,即通過控制一個關係專用性旅行社來控制導遊,從而加強文化營銷的推廣整體性,提升景點的遊客價值。

參考文獻:

[1]菲利普 ・ 科特勒。營銷管理[M]。梅汝和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佟君,趙建坤。導遊文化知識 [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2.

[3]菲利普・科特勒。市場營銷導論 [M]。俞利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楊古城。龔國榮。南宋石雕[H]。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5]舒衞英 寧波發展市域經濟與旅遊產品佈局研究[H]。寧波:經濟論壇,2007.

[6]袁穎 寧波東錢湖南宋佛教文化遺產及其可持續性利用[H],寧波:寧波黨校學報,2007.

旅遊文化畢業論文 篇三

淺談旅遊文化傳播使者

早在1977年,旅遊人類學家Valene Smith主編的。《Hosts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書中,指出,旅遊中“主人”和“客人”兩種文化的接觸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遊者與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兩種文化在不斷的借鑑和適應中走向趨同。

旅遊者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原有的文化帶到了旅遊目的地,影響了當地居民,也對自身文化產生一定影響。

首先,旅遊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是人們為了休養、娛樂和運動等目的,離開日常生活範圍所進行的暫時性的地域空間移動。

由於傳播的雙向性特徵,旅遊者負載着原有文化內涵,前往相異空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發出者。

他們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礎上,接觸新事物,接受新信息,達到更新知識的目的,同時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遊目的地傳輸,影響旅遊目的地的發展

其次,旅遊是一種基於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間的人類行為,它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跨文化傳播。

它是一種接觸“真實世界”而非“媒介世界”的直接傳播方式。

它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接的、互動的、即時的、感知的交流與傳播,而不是那種通過媒介來間接、外在地獲得真實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傳播。

因此,旅遊中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是基於人際交流的傳播形式,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溝通、交流。

而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則以新的角色活動於新的環境中,他們可能不受其原有身份的約束,但卻無法脱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習慣,並要把自己的文化傳播至目的地。

第一,旅遊滿足了旅遊者的文化需求。

旅遊活動實質是一種心理和情感體驗,旅遊者的文化需求是以精神需求為主的。

例如,居住在舒適寬敞的洋房裏的歐美人為了滿足旅遊者對異域古昔生存方式的體驗的心理需求喜歡住一住北京的四合院或雲南的傣族山寨。

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難免會來兩串“糖葫蘆”加兩塊 “油炸臭豆腐”。

旅遊者在進行這一行為時決不會將其作為一種維生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異己文化現象來看待和體驗。

第二,旅遊實現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旅遊者之間的交流。

在同一旅遊羣體中也許會有來自不同地域的旅遊者。

不同文化背景的旅遊者聚集在一起進行旅遊活動,難免會發生文化上的碰撞和衝突。

比如,經濟發達沿海城市的遊客和西部地區的遊客,北方遊客和南方遊客,外國遊客和中國遊客,國際團隊中的不同國家的外國旅遊者,在飲食、生活習慣、思維觀念、行為方式上總會有所差異。

文化差異導致不同旅遊者之間行為方式的模仿,來自發達經濟地區的旅遊者的物質優越感和文明的言談舉止可能會引起其他旅遊者的效仿。

經廣大研究者表明,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的消費具有明顯的揮霍傾向。

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受其他旅遊者消費行為示範作用的影響。

首先,對客源地文化的影響

旅遊者從旅遊地回來,旅遊者根據自己對當地文化的認知、體驗而向他人或自身社會轉述而形成的文化傳播對自己經歷和旅遊地風光人情的轉述、回憶和主動進行的文化傳播。

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範文一:一帶一路旅遊文化特徵研究 篇四

摘要:隨着OBOR戰略的實施,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便成為當務之急,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是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旅遊文化;特徵

現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旅遊文化的繁榮,“一帶一路”(以下簡稱為“OBOR”)是21世紀國中國為了實現“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合作”而提出的戰略構想。隨着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聯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OBOR戰略開始付諸行動。OBOR分為陸路與海路。陸路從西安向西,橫穿西亞抵達歐洲荷蘭的鹿特丹。海路從長三角、珠三角沿東南亞向西,經非洲過黑海最後抵達歐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紀下的OBOR一端為日益崛起的中華經濟圈,另一端連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共同體———歐州聯盟,中間是經濟潛力巨大的西亞、東南亞和非洲。在OBOR戰略構想下,經濟的發展與文明的對話,必將促進國內外旅遊業的發展,研究OBOR戰略下的旅遊文化特徵,對促進旅遊、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OBOR背景下旅遊文化特徵研究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明確指出“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支持沿線國家申辦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因此,OBOR戰略沿線必將呈現出人類古代文明繁榮的鮮活再現、為欣賞旖旎風光的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線路遊、沿線OBOR友好城市互辦旅遊推廣活動遊、體育活動交流觀光、參與、體驗遊和“新海上絲綢之路遊輪遊”等5大特徵,相應的文化也呈現出這五大特徵。

1.1人類古文明的鮮活再現

絲綢之路是跨越文明、貫穿古今的古代經濟發展之路,對絲綢之路的重遊是對人類古文明的探索與考察,具有旅遊和文化挖掘發現的雙重意義。2014年,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三國聯合遞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將絲綢之路沿線的人類古文明推向新的歷史舞台。透過OBOR,不僅可以探索考察中國自秦、漢至清的燦爛文明與文化,而且還可以探索考察西亞、中亞、歐洲諸國的文明發展史,對比中外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差異。

1.1.1博大豐富的漢前文明

OBOR的陸路起點西安,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其歷史變遷是華夏文明發展的縮影。以西安為中心輻射出的旅遊圈,能充分體現中華古文明。西安早在漢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將人們帶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兵馬俑則展現出了大秦帝國的強盛國力。對OBOR起點城市的考察,人們可以領略漢前中華文字的形成變化、陶器製作工藝、古建築的特徵、古代天文體系、別樹一幟的中國數學及絲綢文化等等。

1.1.2影響深遠的漢文化

漢代是中華歷史上科技與文化發展的一個輝煌時期,從漢代建立到滅亡的四百多年間,漢代王朝與古羅馬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兩大帝國,漢王朝雄踞東方,開拓了OBOR的絲綢之路,開闢了東西經濟文化技術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漢代,西南絲綢之路也在這個時期開闢,從天府之國的四川成都,到緬甸、印度,將漢朝先進的文化技術傳播到東南亞。因此,漢代是OBOR戰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遊OBOR的內涵與文化功能在於探索和考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漢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築文化,有著名詩歌“秦時明月漢時關”為證,可見漢代的建築科技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還有史學瑰寶的《史記》和《漢書》;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還保留着這種比較原始的造紙術,對人們瞭解漢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漢代的《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以及地震儀等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深入瞭解和考察探索漢代文化,對OBOR旅遊品質的提升、內涵建設、轉型升級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1.1.3輝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以強大國力為依託,以蓬勃發展的世俗文化為主體,表現出了內容豐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樣的特點,而這種特點大量汲取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更多的表現出對外文化的輸入輸出,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其中絲綢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橋樑和平台作用。輝煌的隋唐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之一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暢通和頻繁。考察OBOR線路,不少歷史遺蹟和名勝景點都是對唐朝文化的重新認知。就科技而言,隋唐發明了火藥,將印刷術發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剛經》,建造了輝煌的長安城和趙州橋。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個歷史時期詩人輩出,影響深遠,如初唐的陳子昂、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園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高適,晚唐詩人杜牧和李商隱等。OBOR線路考察詩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對認識和發揚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義,並提升了OBOR區域旅遊的品質與內涵。位於OBOR線路上的文化旅遊景點眾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繪畫、書法、樂舞於一體,有很高的旅遊、考察、研究價值。輝煌的隋唐文化促進了亞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而隋唐文明遺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佈在OBOR,因此對OBOR旅遊線路的開發,是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轉型升級的新領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鼎盛時期,是品質旅遊和文化旅遊的重要內容。宋朝時期,文學、科學、理學、史學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蘇軾,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散文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書法家,對中華後世影響深遠。宋代還有無數的著名畫家,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意境,如今被製作成3D技術重現的《清明上河圖》等。此外,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為代表的史學,陶瓷窯為代表的手工業,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南北宋時期文化的OBOR綜合規劃,是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提升途徑。

1.1.5文學藝術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國疆域廣闊、國力強盛的時代。元朝進行了大一統,促進了少數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發展,各民族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特別是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對當今國家發展戰略乃至世界和平共處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因此,重回元朝時代的OBOR線路,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面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繼承元代文化,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呈現出平民化與世俗化。在文學方面,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傳入中國,出現了西學東漸的萌芽。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OBOR的南線,明朝文化深遠的影響着東南亞和南亞。隨着絲綢文化的不斷影響,中國的庭院建築隨之傳入西方。

1.1.6歷史鉅變中的清代文化

中華民族領先世界文明幾千年,而到了清代,由於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和自大,直接導致了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未能影響中國,從而使中國淪為後來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為了防止明朝復辟,清關閉了南方的泉州、寧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駐紮重兵,嚴重影響了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與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國力強盛,國內安定,因此這一時期的小説、戲劇和繪畫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清代後期逐步落後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反封建思想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和特徵。1.1.7神祕的中西亞文化中西亞位於亞非歐三洲的交界地帶,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樞紐和中間連接點,承擔着連接亞洲中華經濟圈和歐盟兩大經濟體的作用。中西亞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資源。中西亞還是人類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有輝煌燦爛的古巴比倫,是伊斯蘭教、__和猶太教的發源地。研究考察OBOR線路,不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國中國,還能接觸神祕的中西亞文化,最後抵達體驗歐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條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線路文化興起

OBOR大戰略下,國內旅遊將此作為旅遊轉型升級發展的契機和平台,各地紛紛以OBOR為依託,出台《XXX旅遊總體規劃綱要》,形成精品線路遊,並以精品線路為平台,提升精品線路文化。精品線路將極大的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促進文化的交流。隨着三部委聯合推出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的頒佈,建設精品線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華的旅遊資源帶,彙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古羅馬均被OBOR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類古文明的歷史及進程。據新華網報道,國家旅遊局將2015年確定為“OBOR旅遊年”,推動了國際旅遊的發展。北方線路上,甘肅出台《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景區總體規劃綱要》,計劃至2020年建成20個遊客容量為300萬人次的大景區,形成華夏尋根線、黃河風情線、民族風情線、中醫藥養生線、紅色旅遊線等主題精品品牌線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靠OBOR戰略體系,着眼於優越的旅遊資源和天然的區位優勢,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和非洲開放的最前沿,把絲綢之路做成品牌,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大旅遊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陝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發展戰略為契機,加快把OBOR線路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開拓旅遊文化發展新境界。

1.3OBOR沿線城市文化交流頻繁

OBOR戰略體系下,國內城市之間,國際城市之間,OBOR線路帶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寬廣深入。OBOR戰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線路體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亞歐陸橋城市文化交流

從西安經蘭州,通過烏魯木齊出國境線,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烏魯木齊將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成為絲綢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內容廣泛,涵蓋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於促進城市、區域的共同繁榮。

1.3.2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為核心區,通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海峽西岸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包括了中國最有活力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連接了日本、韓國等許多大中城市,對東亞的穩定和促進東亞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瞭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國-南亞-西亞城市文化交流

從成都、重慶經雲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城市,促進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1.3.4東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從東三省向東連接綏芬河、海參崴出海口,向西連接俄羅斯赤塔,通過老亞歐大陸橋抵達歐洲。目前,東北方向已開通“津滿歐”、“蘇滿歐”、“粵滿歐”、“沈滿歐”等“中俄歐”鐵路國際貨運班列,並基本實現常態化運營。隨着OBOR線路高鐵的建設運營,東北方向的經濟帶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城市間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廣將出現繁榮鼎盛的新局面。

1.4體育活動文化交流

體育活動文化交流對促進國家之間、城市之間、民族之間的瞭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就曾經以“小球撬動了大球”,通過兵乓球的比賽展開了對美國的外交。如今的國際化體育賽事如NBA、F1、奧運會、洲際運動會、足球等,都是國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戰略體系下,體育活動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過開展體育活動文化交流,加深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瞭解,對實現區域和平穩定共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1.5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於秦代,繁榮於隋唐,鼎盛於明代,以廣州為起點,連接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其中最為著名的鄭和下西洋。2013年,國家主席提出了建設“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從而拉開了建設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現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對區域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區域一體化、區域繁榮穩定有着重要意義,並與亞投行遙相呼應,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兩大戰略舉措。

2OBOR旅遊文化新內涵及其發展趨勢

OBOR戰略體系下,隨着高鐵的建設發展、亞投行的建設運行,OBOR旅遊承載着傳播古代文明,發揚人類文明,建設現代文明的重任。在體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同時,也體驗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遊呈現出旅遊文化互補、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平衡發展、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文化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等新內涵與發展趨勢。

2.1國內國際旅遊文化互補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華。目前,旅遊文化已經趨於大眾化,對旅遊文化的研究也進入瓶頸階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旅遊文化的單一和旅遊文化的互補性不強。實際上,旅遊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是廣泛存在於旅遊活動中的[2]。旅遊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旅遊目的地對旅遊興趣產品、服務的開發、再生產及營銷;(二)不同類型的旅遊者特徵、體驗模式及行為。就這兩點而言,只有旅遊文化互補,旅遊文化才能發展。OBOR線路涉及眾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類文明和現代文化,因此,出現極強的旅遊文化互補,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

2.2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平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蓬勃發展。隨着國內外旅遊的發展,對外文化輸出趨勢明顯,而對內文化輸入、吸收、演變的趨勢緩慢,這就呈現出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不平衡發展的現象。國內很多景區接待的遊客多為境內遊客,境外遊客較少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出境遊方面,出境遊甚至超過了經濟發展增速[3],遠遠高於入境遊,不僅產生了國際旅遊的不平衡發展,也導致了國際旅遊文化失衡現象。OBOR戰略下,境內境外旅遊有機結合,成為系統旅遊下的兩個有機部分,這兩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統一在OBOR下,因此國內外旅遊文化輸入輸出成為OBOR旅遊文化的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將出現均衡發展的態勢。

2.3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

OBOR是貫穿古今文明的線路,將中國古文明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共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有着悠久的歷史。中國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術、教育、哲學、科技、學制等,都有着歷史意義,與現代文明一起,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2.4文化發展推動社會發展

OBOR戰略體系的目的在於促進沿線沿路城市和區域的共同發展,用文化的發展來推動社會的發展。新的文化帶來新的旅遊消費觀念,人們在日益國際化的旅遊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識,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通過在旅遊活動中幫助他人、自覺排隊、低碳出行等行為,影響和推動交際文化的發展。為適應OBOR戰略體系的發展,教育、外交、建築、交通等也融合了國際文化內容,這些新的內涵特徵一起推動社會的發展,為共同富裕和區域發展創造條件。

3啟示

對OBOR旅遊文化特徵及新特徵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啟示:

3.1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的交流互鑑

OBOR是實現區域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戰略舉措,必須加強國際間的戰略合作,相應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強國家間、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依託亞洲,促進亞非歐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目前,中國已同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卡塔爾、科威特等多個國家簽署了同OBOR建設相關的合作協議,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OBOR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隨着OBOR建設中的互通互聯,泛亞洲高鐵網的建設,國際間的戰略合作將進步一步加強,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發展主題。

3.2充分利用亞投行的戰略平台,加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

亞投行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簡稱,縮寫為AIIB,總部設在北京,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是OBOR支撐的經濟戰略平台,能為“絲綢之路”基金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應充分利用亞投行的戰略平台,加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加快中華文明文化的輸出。截止2015年4月,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埃及、瑞典等國先後已同意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成員國已達57個,大多數是OBOR戰略體系下國家,這不僅為OBOR產業合作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還有利於OBOR戰略體系下旅遊文化的健康發展。應充分利用亞投行的經濟戰略平台,為旅遊提供一體化支付等提供經濟便利,在此基礎上,儘快完善一體化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3.3加快落實國家旅遊局的全局戰略規劃行動

2015年,國家旅遊局從全局出發,制定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遊合作發展戰略規劃》,該規劃在組織專家進行3輪討論後,形成定稿,包括實施重點行動等內容。OBOR核心城市和區域早在OBOR戰略提出後,已經做出OBOR的發展佈局,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旅遊節慶、旅遊營銷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實國家旅遊局的全局戰略規劃,有利於國內旅遊的健康發展和旅遊升級,促進出境入境旅遊的平衡發展。

3.4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

隨着OBOR戰略的實施,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便成為當務之急,這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機,是實現文化的展示與傳承的途徑與方法。培養能面對不同文化,不同習俗的旅遊者的專門人才,不僅要求具有很好的處理旅遊行業的專業綜合知識,包括接機、酒店入住、報關、旅遊景點導遊等素質,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門或者幾門外語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能冷靜面對各種問題,靈活機智的解決風俗文化問題,友好周到有耐心的處理導遊過程問題等多方面能力素質,是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內在訴求。

參考文獻

1、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徐菊鳳旅遊學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與泰山文化旅遊城的形象策劃(CI)陳傳康,王新軍旅遊學刊1996-01-18

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範文二:旅遊文化與現代旅遊經濟研究 篇五

摘要:

在旅遊產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處理好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關係,促進旅遊業與世界接軌,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使我國的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朝着又好又快的趨勢發展。

關鍵詞:旅遊文化;現代旅遊經濟

近年來,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與衝擊。中國的旅遊業要想與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相適應,就要創設一條現代旅遊經濟的道路,將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內在關係處理好,促進旅遊業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一、文化與旅遊

1、旅遊與文化的本質聯繫。

旅遊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着必然的聯繫。所謂的旅遊,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徵。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後,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遊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遊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遊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遊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遊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祕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遊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遊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遊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遊業的內在靈魂。

旅遊業現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旅遊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繫。旅遊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遊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遊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遊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遊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遊客的觀賞願望,尤其是滿足遊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遊經濟文化與旅遊文化經濟

當代旅遊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為基礎的。只要有旅遊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遊作為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遊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遊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徵: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遊文化是指與旅遊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遊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並從整體上構成旅遊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遊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遊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羣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遊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遊服務,可以給遊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遊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遊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遊文化特徵,都間接表明旅遊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遊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遊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遊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遊文化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旅遊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遊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遊業起着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遊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遊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範圍也非常廣,這是旅遊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遊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遊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遊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並把旅遊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遊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遊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遊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結語

在旅遊產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處理好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的關係,促進旅遊業與世界接軌,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使我國的旅遊文化與旅遊經濟朝着又好又快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劉趙平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2-01

2、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張海燕;王忠雲;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04-20186有關旅遊文化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 篇六

淺析中國旅遊保險商品體系

引言

據國家旅遊局對較大旅遊安全事故的統計, 2006年至2009年,國家旅遊局共收到各地報送的涉旅突發事件211起,造成540多人死亡、1650多人受傷。2010年前10個月,共收到各地報送的涉旅突發事件38起,造成111人死亡、340人受傷。可見旅遊需要保障。雖然旅遊保險應需而生,卻得不到充分的關注。為切實加強旅遊保險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深化“旅保合作”,國家旅遊局、中國保監會決定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開展“旅遊保險宣傳週”活動,並將其納入行業“安全生產月”活動的總體安排中。由此可見,旅遊保險已經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然而,目前旅遊保險業在中國仍正處於探索階段,旅遊保險商品稀缺、還不成熟不完善,同時國人對旅遊保險的認識還很模糊,旅遊保險需求不足。

本文以投保主體為建立旅遊保險商品體系的主要依據,便於進一步明確旅遊保險商品開發的範圍和類型,為旅遊保險商品開發提供指導性意見;同時也為旅遊保險有針對性的實施營銷策略奠定基礎。

一、旅遊保險的概念界定

根據旅遊的含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對保險定義,筆者將旅遊保險的概念界定為:旅遊者、旅遊企業或其他投保人,根據旅遊保險合同的約定向旅遊保險人支付旅遊保險費,旅遊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在旅遊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證金責任,或者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時承擔賠償保證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旅遊保險的投保人可以是旅遊者個人、旅遊企業,也可以是其他相關個人或組織;被保險人通常是旅遊者或相關旅遊從業者;保險標的是旅遊保險合同中規定的旅遊者或相關旅遊從業者自身及其財物;保險人目前主要是保險企業;受益人一般是旅遊者或相關旅遊從業者本人或其指定的其他受益人;保險方式為旅遊保險合同。

二、中國旅遊保險商品發展簡史及現狀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才開始辦理旅遊保險商品業務,但是旅遊保險商品以旅行社責任險為主。直到1999年中國人壽保險在國內首家推出了《旅遊意外保險》條款,隨後其他保險企業紛紛仿效,旅遊保險漸成規模。2004年留學歐洲的中國留學生創辦了“窮遊網”,聯合全球領先的安聯保險集團和世界最大救援機構之一:蒙迪艾爾,為全球的窮遊網網友出境旅遊提供旅遊保險服務。這是中國專業旅遊保險商品探索階段的開始。

目前,旅行社責任保險雖然仍是中國旅遊保險市場的主要商品,但各保險企業已競相推出不同種類、不同保障範圍和程度的旅遊保險。例如中國平安保險推出的旅遊保險有境外旅遊保險-快樂旅程E款、國內旅遊-自助遊保險、國內旅遊-户外運動保險、國內旅遊-自駕遊保險。其保障項目包括意外傷害、意外殘疾、意外身故、醫療費用補償、緊急醫療救援、高風險運動、旅行延誤、履行期間家庭財產保險、行李託運損失、隨身行李損失、旅行票證損失等多種類型。

這些旅遊保險品種多以旅遊類型命名,但保障項目的重複性大,而且保障標準和程度參差不齊,保險內容和保障範圍仍具有很大的侷限性,造成旅遊保險商品繁多雜亂、魚龍混珠的局面。因此,旅遊保險商品市場亟待整理、規範、擴充和完善。

三、旅遊保險商品體系初探

1、旅遊企業投保的旅遊保險

由旅遊企業投保的旅遊保險主要有:旅行社責任保險、旅遊交通保險、旅遊餐飲保險、旅遊飯店保險、景點景區旅遊保險、購物場所責任保險、娛樂場所責任保險、會展旅遊保險等。以上旅遊保險中,除會展旅遊保險之外,保險其投保人是各旅遊企業;被保險人及受益人均是旅遊者以及受旅行社委派併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其保險標的有所區別:

旅行社責任險的標的是旅行社在組織、接待旅遊活動中,由於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導致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

娛樂場所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是娛樂場所經營者在其經營的娛樂場所內,因疏忽或過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險人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購物場所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是購物場所經營者在其購物場所內,因疏忽或過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險人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包括由所購物品質量問題引起的損失)。

景點景區旅遊保險的保險標的是因景區(景點)的疏忽或過失發生意外事故,造成景區(景點)內接待的被保險人(包括根據景點的規定享受免票待遇的旅遊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

旅遊餐飲保險的保險標的是餐飲經營者在其餐飲場所現場提供與其營業性質相符的食品時,因疏忽或過失造成第三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人身傷亡。

旅遊飯店保險標的是在飯店場所內,因飯店經營者疏忽或過失造成接待的被保險人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旅遊交通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在乘坐承運人提供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指客運飛機、客運列車、客船、旅遊大巴車)的途中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

會展旅遊保險的保險標的是展覽會的舉辦單位(含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或參展單位、或場館單位、或承攬施工單位等與展覽活動相關的其他單位,或上述單位僱請的人員在會展場所進行展出工作、裝卸展品、運轉機器以及其他與展覽相關的活動中,因疏忽或過失引起的下列各項損失或費用:(1)對於所租用展覽場所的建築物、各類固定設備及地面、地基的損失;(2)由於所僱請的工作人員的人身傷亡引起的撫卹金、醫療費和其他有關費用;(3)由於第三者的人身傷亡,所引起的撫卹金、醫療費和其他有關費用。

2、旅遊者投保的保險

由旅遊者投保的保險主要有旅遊產品保險、自助旅遊保險、自駕旅遊保險等。此種類型的旅遊保險商品被保險人是旅遊者自身及其財產;受益人是旅遊者本人或其家人。

旅遊者保險是為遊客提供旅遊風險保障的一系列保險產品之總稱,如旅遊意外險等。對於以下游客在旅遊期間可能遭受的風險:因遭受意外傷害、突發急性病等情況造成身體傷害風險;因遭遇航班延誤、證件遺失等事件造成旅行不便風險;因隨身財物被盜、住宅發生火災等原因造成財產損失風險;因突發事件需要緊急救助支持等。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約定負責給付保險金及提供救援服務。

自助旅遊保險是為自助遊遊客提供的、以突出自助遊期間風險保障的一類旅遊者保險。由於自助遊擁有自行設計線路、自行組織的特點,因此遊客可根據行程中涉及的活動、地區以及容易發生的風險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或選擇支持自選方式購買的產品來自行設置保險方案及保額。

自駕遊旅遊保險是為旅遊者自駕車外出旅遊時面臨日常行車的風險外及一些特殊的風險時,提供保障轉嫁風險的保險類型。旅遊者可以根據日常行車性能、對複雜的路況熟悉程度、旅遊線路擁擠程度、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發生概率高低、旅遊目的地治安、氣候、地理情況等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

3、相關旅遊從業者投保的保險

相關旅遊從業者投保的旅遊保險主要指旅遊意外險。

相關旅遊從業者出團離不開事故多發的汽車,離不開災難最嚴重的飛機,因此這實際上是一份危險係數極高的工作,非常需要多一份保障。筆者建議相關旅遊從業者除了具備基本的五險之外,還可以投保旅遊意外險。旅遊從業者投保的旅遊意外險與旅遊者投保的旅遊意外險基本相同,只是旅遊者的旅遊意外險有時間限制,而旅遊從業人員的旅遊意外險沒有時間限制。

四、小結

以上旅遊保險商品體系是筆者個人意見,仍需補充完善,尤其保險公司應進一步調查研究具體可行旅遊保險商品,完善旅遊保險商品體系。

中國旅遊文化論文 篇七

談中國旅遊文化產業的思考

隨着我國旅遊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旅遊與文化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旅遊文化產業的綜述研究,分析了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現在我國旅遊文化產業存在對旅遊文化產業開始重視但是實際投入較低,缺乏對旅遊文化產業的一種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旅遊文化產業的人才稀缺,對旅遊文化的保護不足。可以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系列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遊文化產業,加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抓住新的《旅遊法》實施的機遇,嚴格法律制度,制度產業政策來更好的發展我國旅遊文化產業。

隨着我國旅遊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旅遊文化產業也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旅遊文化產業必將發展成為旅遊產業的核心。先階段,我國很多旅遊景點還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簡單的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人,很多遊客的旅遊也只是簡單的觀光旅遊,隨着遊客的需求不斷提升,這種旅遊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要提升旅遊產業的層次,必然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文化應該作為旅遊的核心來發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要提升旅遊產業,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是必然之路。

一、當前國內旅遊文化產業研究綜述

從中國知網的統計數據來看,與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學術成果有126,102條結果,可以看到,對於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成果已經非常豐富。最早開始把旅遊與文化結合的研究出現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談到了人文因素在風景名勝建設中的作用,俞慈韻(1986)分析了旅遊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經對旅遊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旅遊文化產業的概念、內涵和旅遊建設中文化因素的運用。進入21世紀,對旅遊文化產業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高潮期,每年的學術成果自2001年開始超過了1000篇,特別是最近幾年,從2008年開始,每年的研究論文超過了10000篇,對於旅遊文化產業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豐富。現在研究成果開始集中在旅遊文化產業的具體的運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過,從研究成果的質量來看,以定性研究為主,還缺乏高質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二、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國內外旅遊文化產業,是伴隨着經濟社會的成長,人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方式的變化而逐漸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後,全球旅遊經濟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06年達到5萬億美元,2008年達到5.9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將突破7萬億美元;全球文化產業以年均6.7%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06年全球文化產業增加值接近1.5萬億美元,2008年達到1.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2萬億美元。旅遊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具有增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西方發達國家的旅遊文化產業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費場和產業鏈條,旅遊文化產業佔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旅遊產業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遊發達國家,如美國、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旅遊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都超過10%,有的國家高達20%;從文化產業看,世界主要文化產業強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總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國、日本達到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之間,韓國高於15%。而目前我國旅遊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剛剛超過了4%,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只有3%,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旅遊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存在,但在改革開放以後,具有真正現代旅遊意義的旅遊才發展起來,自從1978年以後,國家尤其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從最初的旅遊事業轉變成經濟產業,自1992年以來我國不斷推出以中國文化為主旋律的旅遊主題,對促進我國旅遊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強勁,迅速成為新興產業。2008年我國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5300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達17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1400億元;文化產業持續增長,總產值突破20000億元,增加值大約7600億元。

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影響下,不僅世界經濟走向衰退,而且國內外旅遊文化產業也受到一定的衝擊影響。其中,全球國際入境旅遊大幅度下滑,旅遊產業主要指標增長率與上年相比也出現下降,2008年全球國際旅遊入境人數9.24億人次,增長率僅達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個百分點;旅遊增加值達到58,900億美元,增長率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個百分點。我國入境旅遊也受到一定的影響,2008年入境旅遊人數1.30億人次,下降約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5,300萬人次,下降約3%;旅遊外匯收入400億美元,下降約5%。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增長率將低於3%;全球旅遊總收入增長率低於5.6%。全球文化產業也受到打擊,許多國家文化產業增幅出現下降,我國文化產業由於還是有限開放的產業,與國際場關聯度不高,因此總體發展態勢平穩,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長速度。

三、現階段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研究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從以上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到,雖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一定影響,但我國的旅遊業發展迅猛,旅遊文化產業也有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來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但現在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還是有很多問題:

(一)對旅遊文化產業開始重視,但是實際投入較低

旅遊文化產業也有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來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但是,很多重視停留在表面,實際上對於旅遊文化產業的投入還比較低。政府對於旅遊業的投資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旅遊景區景點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由於旅遊文化產業不好把控,對於旅遊文化產業的投入還是很少。企業對於旅遊業的投資也是集中在能迅速獲取利潤的行業和部門,沒有真正重視旅遊文化產業。 (二)缺乏對旅遊文化產業的一種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開始説旅遊文化產業這個詞,但到底什麼是旅遊文化產業,什麼是旅遊文化產業的內涵和核心,如何來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大家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現在的學術研究來看,旅遊文化產業的基本概念和內涵都還是比較混亂,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和模式,從學術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業,都需要一個清晰明確的旅遊文化產業的標準和基本理解,這是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

雖然我國的法律建設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但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是嚴重不足,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建設。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法律體系,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一個嚴格的保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深入開發和研究,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現在我國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還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

(四)旅遊文化產業的人才稀缺

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離不開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人才,特別是高端的人才,旅遊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素質,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懂文化,又懂旅遊,這樣的綜合化人才還非常稀缺。另外,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必然要對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去與旅遊有機結合,這樣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五)對旅遊文化的保護不足

隨着我國的環保事業的發展,國家和國民都開始越來越注重對於環境的保護,對於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制度也越來越規範,但是對於文化的保護還很不足。在旅遊文化產業,很多項目都比較急功近利,尋求短期利益,缺乏對很多優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護。

四、發展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投入

要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加強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正確引導,讓整個旅遊文化產業可以有一個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加強資金的投入,不能把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系列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勵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在法律上對旅遊文化產業有一個基本的保障,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讓企業願意對旅遊文化產業長遠投資,鼓勵和引導旅遊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三)整合特色的旅遊文化產業

任何一種旅遊文化的形態,其整合力越強,其特色越加顯明,其文化個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個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學價值,旅遊文化特色才能產生轟動效應,才可能轉化為更好的經濟效益。旅遊文化特色的發展對旅遊市場佔有率產生着重要的影響,而旅遊市場化又帶來了旅遊文化整合的機遇,促進旅遊文化特色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求利性原則和公平競爭的原則,無疑要求人們在開發旅遊資源之時,預先就要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旅遊文化特色觀念,然後在旅遊市場的建設中進行旅遊文化的整合。

(四)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

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旅遊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素質,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懂文化,又懂旅遊,這樣的綜合化人才還非常稀缺。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相關專業的建設,鼓勵業界人才的進步,鼓勵人才的綜合化培養,並加強給人才的待遇,靠高報酬來吸引人才的發展。

(五)抓住新的《旅遊法》實施的機遇,嚴格法律制度,制度產業政策

今年10月1日,隨着新的《旅遊法》的實施,我國的旅遊產業格局將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國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制定產業政策,建立監管機制,高度重視旅遊文化安全,建立有關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遊文化發展迅速的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旅遊文化機構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隨着我國旅遊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旅遊與文化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旅遊文化產業的綜述研究,分析了我國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現在我國旅遊文化產業存在對旅遊文化產業開始重視但是實際投入較低,缺乏對旅遊文化產業的一種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遊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旅遊文化產業的人才稀缺,對旅遊文化的保護不足。可以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系列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遊文化產業,加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抓住新的《旅遊法》實施的機遇,嚴格法律制度,制度產業政策來更好的發展我國旅遊文化產業。

參考文獻:

[1]陸林。旅遊地理文獻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謝彥君。基礎旅遊學[M]。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

[3]李雲。麗江旅遊企業財務管理現狀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6.

[4]吳光玲。關於文化旅遊與旅遊文化若干問題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1)。

[5]李雲。滇西北民居客棧遊客滿意度研究――以麗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為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