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會計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4.04K

會計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多篇】

大學本科會計生畢業論文 篇一

會計計量模式的現實選擇

一、會計計量概述

會計計量是指用貨幣或其它量度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的過程。其特徵是以數量關係來確定物品或事項之間的內在聯繫,或將數額分配於具體事項。其關鍵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和計量單位的確定。計量單位是指計量尺度的量度單位,我國會計法規定的“會計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説明我國財務會計計量單位是相對穩定的名義貨幣單位。計量屬性主要指要予以計量的某一會計要素的品質或方面,其存在可以選擇多方面,如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等。會計計量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成本、損益等方面的計量,並以資產計價和盈虧決定為核心。在會計實務中,會計計量應堅持三項基本質量標準:即同質性、證實性和一致性。實踐證明,會計計量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密切相關,是現代會計發展動力之一。

二、會計計量的變革中會計觀念變革

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在強調收益計量收益且相對穩定的傳統會計環境中,歷史成本因其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有利於反映資產經營責任履行情況的優勢而被廣泛推崇。然而,現代會計環境及信息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了根本變化。全球性通貨膨脹促成了現行成本法等通貨膨脹計量模式的適時提出;隨着世界經濟局勢的巨在變化,高新技術被大量的採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規模的企業聯合和兼併,以及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加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決策的相關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來越來高,歷史成本計量受到了嚴重挑戰。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價值計量基礎可以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化和風險,具有高度決策相關性,並且,能披露傳統會計所無法處理的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等會計信息,使資產負債表更能體現企事業價值,提高了會計信息在經濟信息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歷史成本法“一統天下”的神話,引起了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必然引起傳統會計觀念的變革。因此,會計理論的根本改善,將可能始於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

1、可靠性與相關性的二難選擇

在傳統會計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原則與歷史成本原則及穩健主義緊密相聯,反映了會計人員傳統的價值取向,即會計應以事後反映為主,而這種反映必須是客觀、中立、證據確鑿的,且排斥主觀的估計和預測,以降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財務風險,更進一步説是降低會計人員的職業風險。相關性就是會計信息所表現出的這種影響判斷和決策差別的能力。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很難兩全,可靠性是面向過去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而相關性是面向未來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可靠性的目的在於事後反映,而相關性的目的在於決策;相關性中的預測和及時性要求,可能影響信息的可靠性,而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時性和預測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關性也會大大削弱。

歷史成本計量是所有會計計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關性的價值計量將取代其成為會計計量的中心,這無疑是可靠性與相關性權衡的結果。首先,歷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對的,歷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確認、計算、分配和備選方案,使損益計算嚴重失實。其次,通貨膨脹和知識經濟時代資產新概念的衝擊,使歷史成本法的根本優勢——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擊,以名義貨幣為計量單位,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在物價變動的環境中,既不能反映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一般物價變動,也不能反映被計量對象的個別價值變動,這樣,歷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諸如商譽、技術、人力資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則可能根本無歷史成本可循。因而,無論從客觀實際還是從歷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性為藉口強調成本計量而排斥價值計量是站不住腳的。

2、權責發生制的困惑

傳統會計的收入實現又稱收入確認規則,包括以下三項內容:交易和事項的發生,資產價值的可計量性,收益過程基本完成。但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現代會計計量需求的衝擊。

(1)交易和事項的發生。傳統會計觀念認為,企業必須作為參與交易的一方,強調以商品和勞務的銷售作為確認營業收入的依據。然而,在現代經濟環境中,即使企業的經濟業務過去沒有實際發生,銷售業務沒有出現,價值計量仍可成為資產計量的工具。自創商譽的確認計量就不是以企業購併業務的發生為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計量依據僅是證明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給企業的合約,並不是實際的交易,其再計量的依據也不是實際交易,而是未實現的市場公允價值。因而,此項原則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動搖。

(2)資產價值的可計量性。權責發生制下的營業收入是一定時期內提供商品或勞務而流入企業的資產,假如資產的價值不能客觀地計量,那麼就不應視為已經發生了營業收入。然而,在現代會計業務中,有許多未來現金流入的價值是不確定的,只能通過預測估算的方法確定其價值;可見,資產價值的可計量性作為收入實現標準又有一定的`鬆動。

(3)收益過程基本完成。收入確認原則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在一個經營週期或收益過程完成以後,營業收入才會全部實現。然而現實情況是: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和人力資源的計量都可以不考慮收益過程是否完成,通貨膨脹會計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中持有利得的計價並不考慮其是否真正實現。傳統會計的費用配比原則認為:費用是產生營業收入所耕的資源。由此,費用確認與收入確認兩者是密切相關的,確認費用不能孤立地進行,不能與收入的發生分割開來。因此,費用的確認亦稱費用的配比,如果費用與收入沒有直接關聯,則須採用系統而合理的分攤方式確認,費用的這種分攤過程是傳統會計最重要的實務,卻也正是現代會計學家批評的重點。因為費用分配過程看似基於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然而主觀判斷和估計卻充斥其中,不論存貨計價、固定資產折舊,還是間接費用的分配,都存在多種方法和選擇,損益計算幾乎成了一個任意調節的過程。這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可靠性倍受責難的地方。此外,由於知識和金融資產所帶來的未來現金流入或流出都是極不確定的,與之相對的收入、費用本身也具有不確定性,若將此費用勉強配比的話,就很難解釋企業的損益。倒不如干脆採用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現金流動制,反而能避免人為的分配和估計。

3、穩健主義原則的弊端

穩健主義可以説是經理人員、審計人員、投資者和會計人員共同的“價值取向”。人們給其的定義是“會計人員要低估資產和收益,高估負債和損失”。穩健主義可以追溯倒中世紀託管人對其責任解脱所採取的策略,而穩健主義的最大批評是其在強調穩健的同時喪失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在會計計量領域最能顯示這種弊端。第一,在穩健主義原則下,人們只傾向確認或資產;只接受具有歷史成本的資產計量,而不接受對資產價值的預測和估計,忽視“能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入”這一資產的本質特徵,只強調資產價值的可驗證性,因而將對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有巨大價值的會計信息拒絕於會計報告之外。第二,只反映不確定的收益。例如,對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可以提取備抵資金,而對物價變動引起的資產持有利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利得不予反映,這種以犧牲會計數據的真實性為代價的穩健主義,在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充分揭示”和“重要性”原則要求甚高的今天,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在穩健的背後潛藏着極大的投資決策風險。

會計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範例 篇二

(一) 會計與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關係

1 。現代會計發展與經濟環境的關係

2 。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影響

3 。近代會計思想的發展與演變

4 。信息技術與會計變革

5 。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辯證關係分析

6 。當前我國會計環境若干問題的探討

7 。會計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8 。近代會計發展史研究

9 。會計信息質量與資本市場發展

10 。會計學科發展趨勢研究

11 。轉型經濟時期會計的特徵分析

12 。經濟全球化與會計國際化

13 。不同經濟體制中的會計模式問題

14 。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對會計學科體系的影響分析

15 。現代會計在經濟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功能分析

16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環境分析

17 。企業目標 。會計目標與內部會計控制

18 。會計環境的變化將導致會計理論的重構

19 。試論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時空觀

20 。行為科學與行為會計研究

21 。金融危機中的財務與會計問題研究

22 。法律制度與會計監管模式

23 。法律制度與會計模式

(二) 中國會計法規體系建設問題

1 。中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框架結構研究

2 。進一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想

3 。貫徹執行和進一步完善《會計法》方面的問題

4 。我國會計法規與其他相關法規的協調問題

5 。會計人員管理法規與規範

6 。會計法設計的重大會計理論問題研究

7 。完善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思路與措施

8 。影響會計準則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

9 。會計準則的“政治程序觀”與“經濟後果觀”分析

10 。會計準則與會計信息質量

11 。中外會計準則制定模式比較

12 。基本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的關係

13 。試論我國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

14 。會計理論發展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

15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進建議

16 。試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17 。中國會計制度的變遷及其基本規律

18 。從會計舞弊案例看會計準則與制度改進和完善的主要路徑

19 。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經濟後果研究

20 。我國會計準則執行機制的構建

21 。會計準則國際協調與趨同研究

22 。對我國XX會計準則的思考

23 。試論企業會計準則中的理念轉變

24 。損益表現和資產負債表現的比較研究

25 。試論目標導向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

26 。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

27 。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會計準則的執行

28 。以真實與公允理念引導會計準則的制定

29 。高質量會計準則問題研究

30 。關於會計準則的性質研究

31 。中美XX會計準則比較

32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比較研究

33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問題

(三)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會計管理

1 。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會計改革

2 。現代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基本功能

3 。公司治理與企業會計管理系統

4 。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會計管理模式

5 。內部人控制現象的會計學分析

6 。現代企業制度與現代理財觀念

7 。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税務會計

8 。會計準則對企業納税影響

9 。產權制度與現代企業會計

10 。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理論

11 。企業貨幣資金控制體系

12 。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 。會計控制的關係

13 。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質量

14 。企業管理創新的會計學分析

15 。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的基本關係

16 。內部會計控制在XX公司的運用

17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係

18 。公司治理與會計準則的實施

19 。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20 。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執行

21 。企業的內部控制的目標與方法研究

22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問題研究

23 。會計判斷與盈餘管理

24 。會計估計與盈餘管理

25 。試論會計職業判斷中的責任問題

26 。企業內部控制框架初探

27 。論會計職業道德與內部控制

28 。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評價

29 。內部控制的執行監管研究

30 。利用內部審計加強內部會計控制

31 。會計控制的委託代理分析

32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構造及其分層設計

(四) 會計管理體制 。會計監督和會計信息質量

1 。關於強化會計監督的思考

2 。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

3 。中外會計管理體制比較研究

4 。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的新特點

5 。會計監督的基本理論問題

6 。會計監督規範化問題

7 。財務總監製度的發展與優化

8 。會計委派制的發展與優化

9 。會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

10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中外比較

11 。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透視

12 。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革

13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方法

14 。會計報表附註信息的利用

15 。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

16 。企業信息的自願披露與強制披露

17 。會計監管與審計的關係

18 。關於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思考

19 。剖析財務造假的手段及防範措施

20 。企業進行會計操縱的動機研究

21 。試論企業會計披露的透明度問題

22 。透明度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23 。表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研究

24 。試論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結構層次

25 。試論會計師的職業判斷問題

26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27 。會計政策選擇與公司盈餘管理

28 。試論財務報表附註的撰寫

29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分析

30 。試論業績報告的改進

31 。會計誠信建設的思考及對策

32 。會計職業自律機制研究

33 。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

34 。會計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35 。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對會計人員能力的要求

36 。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監管機制創新

37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經濟學思考

38 。試論會計披露的透明度

39 。試論單位負責人作為會計責任主體的職責

40 。會計監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41 。試論會計的。不確定性與會計信息質量

42 。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論分析

43 。會計信息披露違規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 企業財務會計問題

1 。會計理論結構的探討

2 。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

3 。財務會計目標探討

4 。試論會計計量中的會計估計問題

5 。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

6 。試論會計估計與會計信息可靠性

7 。試論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體系

8 。試論現行財務報告的侷限性及其改進措施

9 。試論資產的計量理論

10 。資產的定義及其特徵研究

11 。負債的定義及其特徵研究

12 。收入要素及其特徵

13 。試論收益 。收入和利得的關係

14 。費用的定義及其特徵研究

15 。試論支出 。費用 。成本和損失的關係

16 。會計要素基本關係研究

17 。現值會計研究

18 。試論會計要素的確認標準

19 。會計方法選擇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20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

21 。資產計價方法的選擇

22 。資產減值會計研究

23 。金融工具及其信息披露

24 。無形資產會計研究

25 。中期財務報告探討

26 。分部會計報表問題探討

27 。或有事項會計探討

28 。會計計量屬性探討

29 。公允價值會計問題

30 。試論公允價值計量

31 。我國公允價值運用探討

32 。公允價值計量問題的國際進展及其在中國應用的思考

33 。從金融危機看公允價值計量的問題與改進

34 。公允價值與相關性

35 。公允價值與穩健性

36 。全面收益會計問題

37 。網絡經濟條件下的財務會計問題

38 。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

39 。歷史成本計量屬性

40 。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問題探討

41 。租賃會計問題

42 。經營租賃的真實動機

43 。反傾銷會計研究

44 。穩健原則和會計中的不確定性

45 。債務重組會計研究

46 。非貨幣性交換會計問題研究

47 。所得税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48 。會計利潤與應税所得的差異分析

49 。穩健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50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51 。對實質重於形式會計原則的認識

52 。借款費用處理的理論與方法探討

53 。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問題研究

54 。期貨會計探討

55 。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探討

56 。股份支付的會計問題探討

57 。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處理問題探討

58 。持有待售非流動資產的確認與計量

59 。股東權益稀釋會計探討

60 。試論××會計原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61 。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

62 。運用現金流量表分析會計收益質量

63 。資產減值內部控制探討

(六) 特殊行業與特殊業務會計問題

1 。社會保障會計

2 。環境保護會計

3 。人力資源會計

4 。通貨膨脹會計

5 。養老金會計

6 。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探討

7 。小企業會計問題

8 。非銀行金融機構會計問題

9 。基金會計問題

10 。證券公司會計問題

11 。中止經營會計問題

12 。境外子公司外幣會計報表折算問題

13 。企業集團的若干會計問題

14 。企業清算會計問題

15 。權責發生制在政府會計中的應用

16、。股票期權會計

17 。反傾銷會計問題

18 。非營利組織會計問題

19 。養老金制度與養老金會計問題

20 。中美養老金會計比較研究

21 。合併會計報表問題研究

22 。中美反傾銷會計比較

23 。政府與非營業組織會計問題探討

24 。現金流動會計探討

25 。行為會計問題研究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平衡公式改革

27 。綠色會計要素的確認

28 。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探討

29 。企業併購會計研究

30 。商譽會計問題探討

31 。合併會計報表問題研究(可以具體化)

32 。套期保值的會計問題研究

33 。破產清算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理論比較

34 。資產證券化中的會計處理問題

35 。關於破產清算會計若干問題的思考

36 。企業會計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比較研究

37 。資本保全與會計模式研究

(七) 註冊會計師及審計

1 。全球金融危機與審計制度變革問題研究

2 。現代審計在強化企業風險管理(含內部控制)中的作用機理研究

3 。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與註冊會計師審計變革研究

4 。中國新審計準則的實施效果評價及改進研究

5 。註冊會計師行業監管模式研究

6 。新信息經濟環境下的審計基本理論方法創新研究

7 。特殊普通合夥制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8 。企業內部控制的應用研究

9 。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探討

10 。中國審計規範體系建設及執行效果研究

11 。產權保護導向的審計法律制度重構問題研究

12 。中國政府部門的內部控制問題研究

13 。國際鑑證業務準則及其影響

14 。資本市場舞弊及審計對策

15 。公司財務欺詐及審計對策

16 。風險導向審計

17 。盈餘管理與審計質量的相互關係研究

18 。審計風險模型的演進研究

19 。統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

20 。審計市場集中度與審計質量的關係研究

21 。中國審計準則的執行問題研究

22 。政府治理與國家審計的相關性研究

23 。審計職業判斷

24 。審計重要性水平

25 。審計獨立性

26 。審計失敗與風險控制

27 。期望差距問題

28 。審計市場集中度與審計質量的關係研究

29 。中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戰略研究

30 。中國的審計環境研究

31 。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關係研究

32 。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分析

33 。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研究

34 。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與實踐

35 。審計質量控制問題研究

36 。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問題

37 。新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對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影響

38 。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關係研究

39 。審計職業道德準則的制定與實施

40 。我國實施獨立審計準則的若干問題

41 。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問題研究

42 。績效審計研究

43 。經濟責任審計

44 。××公司審計案例分析

45 。政府審計風險

46 。會計師事務所諮詢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47 。政府審計準則建設問題

48 。獨立審計準則問題

49 。內部審計準則問題

50 。分析程序運用問題

51 。審計信用危機治理

52 。會計師事務所鑑證業務的發展策略研究

53 。電子審計證據的蒐集與評價研究

54 。財務信息審核或審閲或執行商定程序的有關問題

55 。註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制度研究

56 。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問題

57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風險控制研究

58 。註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與保護措施

59 。註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

60 。審計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61 。網絡審計若干問題研究

62 。網絡經濟時代審計問題

63 。CPA代理納税問題研究

64 。CPA管理諮詢問題研究

65 。政府採購審計問題研究

66 。集團公司審計問題研究

67 。交易循環劃分與審計有效性關係

68 。小規模企業審計

69 。試論會計風險與審計風險

70 。試論會計判斷與審計判斷

(八) 會計教育問題

1 。會計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2 。我國大學本科會計教育改革設想

3 。會計學科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發展

4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問題

5 。會計人才的評價 。選拔與激勵機制

6 。會計機制與會計人員的自律機制

7 。大學本科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問題

8 。會計職業道德

9 。財務管理學科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改革與發展

10 。註冊會計師人才培養與註冊會計師專業方向課程體系改革

11 。會計教學方法探討

12 。會計本科學習階段的思考

13 。會計與財務教學

14 。網上評教體系功能作用

15 。會計 。審計 。財務課程中的多媒體教學問題

16 。會計 。審計 。財務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問題

17 。會計 。審計 。財務專業中的實踐教學問題

18 。構建會計人員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19 。大學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革途徑

20 。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對大學會計教育的衝擊

(九) 企業財務管理問題

1 。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創新

2 。戰略財務管理問題

3 。債務重組的財務與會計問題

4 。資本成本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5 。股票期權制與企業理財

6 。資金結構理論評述

7 。投資組合理論

8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9 。資金成本研究

10 。股權激勵及其對財務的影響

11 。企業財務能力分析

12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13 。財務風險管理

14 。收入管理

15 。股利政策

16 。股利分配的影響因素及其經濟後果

17 。企業適度負債研究

18 。我國××企業實行民主理財的調查報告

19 。企業財務控制機制

20 。非持續經營企業的財務管理

21 。管理層收購中的財務問題

22 。企業財務分析指標與體系

23 。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問題

24 。財務理論與財務實踐背離情況的調查及其協調對策研究

25 。行為財務理論綜述

26 。企業集團管理控制模式選擇及實施

27 。基於財務報表分析的證券投資策略研究

28 。認股權證在投融資中的功能作用

29 。內部資本市場的相關問題研究

30 。EVA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運用

31 。公司價值評估模型及其評價

32 。公司治理對公司價值的影響

33 。信息披露與公司融資成本

34 。財務風險管理

35 。財務困境研究

36 。財務治理模式探討

37 。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

38 。再融資方式與成本的比較

39 。資產重組與債務重組

40 。投資決策需要考慮的問題

41 。ABC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

42 。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

43 。內部資本市場配置效率

44 。內部資本市場文獻評述

45 。內部資本市場與外部資本市場的比較

46 。××國有企業股利支付率分析

47 。××國有企業分紅案例分析

48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優化與公司治理效率

49 。公司財務風險的預警與防範

50 。公司治理與財務管理

51 。跨國公司財務管理問題研究

52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3 。企業併購效應研究

54 。基金投資

55 。企業融資動機與原則

56 。會計準則與盈餘管理

5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資本市場監管

58 。預算管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探析

59 。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60 。企業績效評價研究

(十) 成本管理會計改革與創新

1 。當代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新發展

2 。當代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

3 。企業資本運營機制

4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與企業理財

5 。行為會計的基本理論問題

6 。行為會計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7 。責任會計與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

8 。責任會計與企業約束和激勵機制

9 。作業成本會計及其應用

10 。建立現代成本控制體系

11 。成本計算方法的改革

12 。成本考核與分析指標

13 。變動成本法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應用

14 。成本控制戰略

15 。環境成本管理

16 。社會責任成本管理

17 。人力資源成本管理

18 。質量成本管理

19 。成本粘性問題研究

20 。時間在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21 。成本動因分析

22 。價值鏈成本分析

23 。生命週期成本管理

24 。成本管理理論與實務國際動態

25 。論成本規劃

26 。企業成本管理目標研究

27 。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在存貨計價中的應用

28 。物流成本計算與控制

29 。供應鏈成本構成與管理

30 。國有建設單位會計核算研究

31 。建設項目審計問題研究

32 。投資者保護機制研究

33 。財務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研究

34 。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探析

35 。研究成本支出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係

36 。企業成本管理理論的現狀及應用研究

37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38 。資源消耗會計的研究(淺析資源消耗會計)

39 。資源消耗會計與作業成本會計的比較研究

40 。資源消耗會計的應用問題研究

41 。成本戰略成本管理分析方法研究

42 。成本戰略管理應用問題研究

43 。透析上市公司盈餘管理

44 。作業成本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研究

45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動因分析及對策

46 。企業戰略成本控制體系研究

4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研究

48 。製造型企業質量成本控制研究

(十一) 計算機在會計、審計 、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問題

1 。計算機會計系統內部控制

2 。建立管理會計電算化系統

3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設計的若干問題

4 。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運行

5 。計算機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

6 。EDP會計的控制與審計

7 。電算化系統審計的若干問題

8 。EDP會計實驗室建設的若干問題

9 。現代會計信息系統與ERP

10 。××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

11 。ERP系統業務流與資金流同步問題探討

12 。ERP產品成本控制系統設計

13 。投資時機與投資規模分析的Excel應用

14 。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大學本科會計生畢業論文 篇三

會計誠信及會計誠信建設問題

在自然經濟和傳統文化層面上,誠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強調的是內在品德修養,追求的是人格高尚,境界崇高,更側重於精神方面的追求,會計誠信問題的經濟學思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二字具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忠義禮智信”是人們提倡併力求遵守的行為準則。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説過:“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又説:“信則人任焉”。荀子認為:“養心莫善於誠”。老子也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把“本真”看作精誠之極至。這些聖賢哲人的論述,生動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在當時社會經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條件下,市場交往不發達,誠信更多停留在“自省”、“自律”程度。因此,重農輕商,重義輕利是其主要特徵,誠信的形式和內容都比較簡單。但如今的情況截然不同了,會計誠信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現實物質利益聯繫如此緊密。

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我們對於如何建立市場制度的認識很有限,大多是書本知識,經過近20年的實踐,使我們懂得了建立市場制度最根本的是兩條:一是“產權明確”,產權不明確就無法交換,資源優化配置就無法實現;二是“交換必須平等、自願、沒有欺騙”,如果不自願、不平等、不誠信,市場就會提供錯誤的信號,資源優化配置也無法實現。如果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們搞市場制度的目的就沒有實現,市場制度的優越性也就沒有了。因此,不搞欺騙,講求誠信,是建立市場制度的基礎條件之一。

1、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

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誠信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進入市場經濟以後,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換方式的發展,人們很難再遊移於社會經濟之外,而具有了更為明顯的社會性和現實性。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德追求進入到物質生活領域,財經會計論文《會計誠信問題的'經濟學思考》。這種誠信理念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傳統文化的誠信強調“克己復禮”,那麼現代誠信則強調“互利”和“雙贏”。因此,誠信在倫理學家看是道德資源,在經濟學家看則是經濟資源,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在經濟活動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壞,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鏈條中斷。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環節上,生產、運輸、賒購、賒銷等都存在委託代理關係。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使交易鏈條中斷。如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銀行,信用就是其發展的基礎。離開信用,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無法發展。而且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的作用越重要。

2、誠信是企業取勝的法寶

縱觀中外的成功企業,都把誠信作為追求和必備的品質之一,無一不是以誠信為本而發展壯大的。如被譽為“醃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學就是“忍耐加誠實”。在1875年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為了守信,他賠本收購,後來連自己的企業也破產了,但他堅信“一個誠實的人不會在商場上倒下”,仍在四處借債履行合約。後來他成為商場巨人,他的醃黃瓜、番茄醬全球聞名。他的成功是經營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質的成功。

3、誠信既是財富,又是財源,還是財力

“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誠信在會計行業尤為重要,正像中國現代會計先父潘序倫先生指出的那樣,“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誠信不僅是一種責任,更與重大利益相關。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將付出成本。對會計行業而言,誠信既是財富,又是財源,誠信還是財力。誠信是財富,是指它有助於會計業務的開拓,市場的佔有;誠信是財源,是指它不僅可以使客户增多,擴大實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潤;誠信是財力,是指誠信品牌是一種極大的無形資產。誠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場化與國際化的通行證。

大學本科會計生畢業論文 篇四

會計財務專業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專科及以上學歷教育為對本專業學生集中進行科學研究訓練而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撰寫的論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專會計財務專業畢業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隨着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斷深化,市政工程項目投資呈現出明顯的多渠道發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對市政工程財務管理有足夠重視度,提高市政工程財務管理的規範性和系統性。財務管理貫穿在市政工程建設全過程,只有做好財務管理控制,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對資金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當前我國市政工程財務管理措施尚未完善,在具體應用中容易有問題出現,因此,必須要明確市政工程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控制策略,本文就此展開了研究分析。

1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必要性

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貫穿在工程施工全過程,從整體性角度出發,實現對資金運轉的集中管理和控制。當前我國在企業制約方面逐漸減少,效益好、效率高企業在競爭中更具優勢,利用財務管理,能夠更好的滿足資源優化配置需要。

2市政工程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財務管理的意識和制度存在問題

雖然市政工程管理工作中財務管理有廣泛應用,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仍有部分管理人員未能對財務管理重要性有清楚認識,甚至有單位財務管理工作尚未落實在工程建設全過程,工程財務管理存在有落後和被動問題,增大企業資產流失,經營管理過於混亂,監督管理難度大。當前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還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範圍經濟制度等因素影響,市政工程項目承包商未能做好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教育,財務管理中容易有成本核算混亂以及税費託繳等問題出現,影響市政工程財務管理有效性,給承包商、政府等帶來嚴重影響和損失。

2.2市政工程財務成本核算隨意性大

市政工程施工單位同樣屬於社會經濟組織,成本核算需要其獨自完成,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包含企業生產經營全部盈利和虧損等,以此準確評價企業財務管理狀況,給予科學合理監督控制。但是有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有成本核算環節混亂問題,未能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和規範,比如在基礎材料收取派發、票務管理等方面,未能嚴格按照規範執行,導致市政工程項目預算資金與成本投入之間存在有較大的偏差。成本核算缺乏規範性,財務報表準確性將很難得到保證,不僅會影響施工企業的正常運行,甚至還會損害到企業投資收益以及社會效益。

2.3工程財務處理不規範,資產管理不到位,決算缺乏及時性和全面性

財務管理人員受到自身經驗水平和工作習慣等因素影響,多數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缺乏規範性,利用虛開非法票據等方式減少不合理支出,在工程應收款入賬方面缺乏及時性和真實性,存在有騙取國家財政撥款等財務行為,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有嚴重影響。另外,很多工程項目財務管理部門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未能嚴格按照規範在竣工三日內向財務管理部門提供驗收報告、投資情況表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內外部審計部門工作開展難度,同時還會對之後資料檔案歸檔造成一定的影響。

3市政工程財務管理策略

3.1健全市政工程財務風險控制

市政工程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的優化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第一,明確市政工程項目的具體決策依據、流程和權責制度等;第二,詳細把握概預算編制依據、內容和流程,使各項預算審核得到有效落實;第三,明確各款項付款方式,嚴格按照合同中約定內容支付價款,避免有提前支付等情況出現。

3.2加強財務管理意識,健全財務體系

首先,對市政工程財務管理重要性有清楚全面認識,做好對財務管理人員職業素養以及專業技能等方面培訓,增強市政財務管理隊伍綜合素養;其次,明確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之間的關係,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使幫助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在工作內容方面包含企業會計報表、經營效果評價等,會計核算為財務管理最為重要方式和途徑,在工作內容方面以企業記賬報賬為主;最後,增強管理市場秩序,市政工程必須要由業主單位做好信息的及時更新和發佈,建立第三方審核機制,實現對招投標行為的規範和完善。

3.3加強成本核算,對資金成本給予全面性監管

做好市政工程成本核算,給予科學全面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夠為財務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撐。首先,施工企業各部門在申請撥款時,需要先由審計和規劃部門對支付審核表進行審核,之後由業務管理部門提交至財務管理部門,採取逐層遞進財務審核方式,更好的滿足財務管理工作實際需要;其次,財務管理部門成本核算工作的開展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健全審核程序,按照審核程序做好各方面審核,將其呈報至企業管理層;最後,結合審核結果及時做好資金使用規劃的優化和調整,充分展現財務管理靈活性特點,確保整個財務管理工作處於動態控制。

3.4做好資金計劃管控,規範工程資金使用

利用預算管理系統等,實現對資金預算管理和使用方面的有效管理,市政工程建設單位需要根據工程進度定期提交資金計劃,嚴格按照付款程序進行款項支付,從各個施工環節出發提高財務信息管理透明化,確保各項工程款支付得到有效監督,控制工程預付款不超過合同規定範圍,避免有資金沉澱和不足等問題出現。

4結束語

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不僅關係到市政工程建設成本和花費,同時對市政工程建設質量和建設進度有重要影響,當前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還存在有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市政工程財務管理工作必須要結合工程項目實際情況,做好問題的分析,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和策略,提高市政工程財務管理有效性,更好的滿足市政工程施工建設需要,支撐城市發展進步。

大學本科會計生畢業論文 篇五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趨的問題

一、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當前國際會計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是會計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要發展經濟,就必須融入國際經濟潮流中,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自然就得走向國際化。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標誌着我國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而“國際趨同”也成為此次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中的關注點。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需要更準確、客觀地反映各種越來越複雜的經濟業務。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以及國際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使得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更高質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財務信息的需求愈加強烈。這必然會對建立和完善一套全球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提出迫切需求。中國加入WTO以後,加快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全球資本市場的步伐,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新會計準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制定和發佈的。新會計準則體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順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的需要。

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還有相關的應用指南構成。此次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併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鑑。新會計準則主要有八大變革,分別是:“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更名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突出相關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則;更注重公允價值;存貨管理辦法變革;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變革;債務重組方法變革;企業合併會計處理方法變革;合併報表基本理論變革;金融工具準則變革。這些新的變革,正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相趨同的產物。

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的發佈,有利於“走出去,請進來”,有利於世界其他國家瞭解中國。對於新準則的變化,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加強業務學習,從而帶動財務會計行業的發展,這樣又會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引發整個社會的發展。新會計準則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並且對決策更加有用。“決策有用觀”是主要思想,完全貼近了國際準則。新的會計準則以市場為導向,站在債權人、投資者乃至社會公眾的角度來提供有用的信息。

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發佈和實施,使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指定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實現了“實質性趨同”。對於我國企業來説,學習和施行新準則雖然要付出時間、人力等成本,但和國際準則的趨同無疑將使投資者更加信任中國的資本市場和財務報告,也將進一步刺激國內和國際的資本投資。

二、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面臨的挑戰

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很多理念和做法與中國目前的會計規定和實務有相當大的差異,有的可以説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因此,要在一年之內實施所有這些準則,對中國各企業來説,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發佈新會計準則以來,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表現在:會計及相關專業技術、實務操作。新準則所帶來的變化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例如公允價值、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資產減值的影響;更多、更高地依賴於管理層的判斷,例如對公允價值、資產減值的判斷;信息披露的要求與過去相比非常詳盡,例如金融工具的列報和披露,企業分部的披露。

公允價值的引入,影響到多種會計要素在多種情況下的計量,識別其對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和範圍對管理層來説是一個挑戰。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資產減值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原準則已經提出。但是,新準則下,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長期資產的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允許轉回。這是與國際準則的主要差異之一,也是新準則最為突出的中國特色之一。對減值損失做出最為可靠的判斷,對管理層來説也是一個挑戰。

所得税會計與過去相關規定相比,對於很多企業來説,將是非常大的改變:強調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税基礎之間所存在的暫時性差異,並將這種暫時性差異對企業的影響分為遞延所得税資產和遞延所得税負債分別加以處理;要求企業一律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遞延所得税:將所存在的應納税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税負債,將所存在的可抵減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税資產。

新準則規定了分部報告的披露要求。相關性會對企業信息系統的設置和相關的業務流程產生重要影響,企業不但需要關注相關性的管理信息,還需要記錄並披露相關的財務和會計信息。企業需要按照要求對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進行區分,並區分主要報告形式和次要報告形式。對於主要報告形式,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費用、分部利潤、分部資產、分部負債等。

執行新會計準則時,企業自身的會計處理需要按新準則的要求進行更新,保證在新準則下能夠以有效的、兼顧成本與效益原則的、及時的和適合持續操作的方式生成數據信息。

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側重於與投資者、監管者、銀行、信貸評級機構建立有效的市場溝通機制,要求企業對財務、人力資源、資金、銷售、税務、其他財務與非財務部門的員工及其關鍵管理人員安排針對性的培訓。

三、對我國會計準則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準則制定程序

1.加強會計理論研究,安排準則制定計劃

準則制定機構應該對會計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並處於研究工作的最前沿,合理預期會計問題出現的時間及類型並研究經濟環境對準則的影響;還應該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總體上安排準則制定計劃,不使準則的制定出現“救火式”的狀況,從而使具體準則制定工作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各方的意見和可能對利害關係人的影響。

2.積極採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增加準則制定的透明度

在形式上充分利用發達的互聯網技術,事前公佈議題,討論結束後迅速發表相關公告。

(二)加強準則執行情況的監督管理

財政部應將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情況作為財政監督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的重點之一,並對有關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審計準則體系的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或延伸檢查。

與國際趨同不僅僅是一項會計實務,它的進程需要企業內部全面貫徹、執行一系列的(步驟、系統和人員方面)變化。但是,與國際趨同的目標旨在強化會計信息的質量和互相之間的兼容性,它的實施將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助於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資本市場的發展。有鑑於此,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進程已經迎來了最佳的契機。

大學本科會計生畢業論文 篇六

公允價值會計利弊

一、公允價值的定義

FASB在《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指出:公允價值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設將一項資產出售可收到或將一項負債轉讓應支付的價格”,IASB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願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

我國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IASB的基礎上添加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雙方應當是持續經營企業,不打算或需要進行清算、重大縮減經營規模,或在不利條件下進行交易”的補充。新會計準則指出,公允價值應具備的三個條件:(1)信息公開;(2)雙方自願;(3)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公平交易。由此可見公允價值既可以是基於事實性交易的真實市價,也可以是基於假設性交易的虛擬價格。

二、公允價值會計的優點

支持者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使會計信息更能反映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真實價值。

財務報告的目標是以決策有用為主導,兼顧反映受託責任。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必須滿足可靠性和相關性等一系列質量特徵,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它主要取決於信息的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公允價值作為提高相關性的重要計量屬性,代表着財務會計的發展方向。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和貸款危機中,歷史成本會計就暴露了不能真實而迅速地反映金融機構財務狀況,無法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缺陷。公允價值會計反映當前經濟條件下被投資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價值,更加強調假定交易及其價格的市場屬性,要求作為公允價值的交易價格是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客觀評價,反映市場對金融工具中的未來現金流量淨現值的估計,能夠真實地反映交易的實質,增進了財務報告使用者可獲取財務信息的質量。公允價值的變化反映了經濟情況發生的變化對金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影響。

三、公允價值會計的缺陷

反對者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是對主流會計模式即歷史成本會計的嚴重背離,公允價值會計強調相關性但是缺乏可靠性,採用公允價值計量需要對金融工具的市場價格進行重新估計,確認由價格波動引起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導致企業利潤劇烈波動,加劇金融市場風險,引發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的使用在報表使用者和編制者之間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其強調的相關性是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在股價數據的主觀反映,公允價值的確定實際上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主觀決策,導致公允價值會計提供的信息缺乏可靠性,目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缺乏為公允價值計量提供的指南。IFRS9沒有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必須與客觀環境相匹配,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為的影響,用經驗數據來指導準則制定本質上違背了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係原理。如果按照這樣的準則行事,管理層更有可能操縱報表進行盈餘管理。當市場情況演變成螺旋式下跌時,價格嚴重背離資產價值,公允價值會計的“順週期效應”會把問題嚴重地放大。此時如果仍然按照公允價值為計量基準,市場將持續失去信心,陷入惡性循環。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金融界和會計界的論戰結果雖然表明公允價值會計不是誘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但是公允價值會計仍然不能完全洗清罪名。

四、公允價值的推廣與運用

在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生物資產等17個具體準則中運用了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的應用範圍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經濟發達程度等客觀環境密切相關。結合我國的客觀經濟發展狀況,市場條件與發達國家在某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不能盲目擴大公允價值的應用範圍。但擴大資本市場、發展市場經濟,客觀上又要求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嚴把開放公允價值的應用範圍的同時,要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準則要求改進我國公允價值會計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