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農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6W

農學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農學畢業論文 篇一

【關鍵詞】農學;畢業實習;問題;對策

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是建立在農學理論基礎上,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高等學校本科畢業實習質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學校擴招導致的人均佔用教育資源減少,“三農”問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是新形勢下高等學校亟待解決的課題。目前在農業類本科院校,畢業實習環節存在如下問題:(1)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實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對待實習主動意識淡薄,對導師依賴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方面,導致從思想上不重視畢業實習。(2)生產實習環節缺乏有效的監控,導致有些同學在此環節有應付現象。其中,考研學生和工作的學生目標不同,對實習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統一安排收效較差。(3)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試驗做的還不錯,但是論文寫作水平較差,主要是由於部分學生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求知慾不足,對行業缺乏基本的瞭解,難以應付論文設計及撰寫等綜合性的工作。這導致學生很難在畢業論文中寫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國本科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出現師生比例不足、教師指導學生過多、畢業實習上經費較少、研究命題缺乏創新性等現象,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了提升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質量,作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瞭如下對策。

1 建立科學的選題機制,提高論文質量

科學的論文選題機制是形成高質量論文的基礎。農學類畢業論文選題類型及導師的研究方向應在學生選題前公佈,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選題。比如考研學生採取偏向於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實習,就業學生應偏向於應用實踐方面的實習,這類崗位就需要紮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但無論選什麼題,都應重視其在技術方法和農業應用方面的開拓和創新,杜絕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複別人做過的工作。另外,論文選題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時間考慮到小麥、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長髮育週期。

2 擴充條件保障措施,增強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繫

多方位吸納實習資金來源,為學生優質畢業設計提供保障。一是,藉助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改革試點項目、部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藉助校企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學生到企業去完成畢業實習,實行聯合培養制度。從而增加畢業生到基層鍛鍊的機會,學習當季農作物整個生育期各方面的農業知識,瞭解當地農作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況,促進生產、科研與教學的聯繫。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融匯貫通,有助於其更好的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也讓學生獲得了一定基層實踐經驗,對今後工作的開展十分有益。

3 加強科技寫作訓練,提高科技寫作水平

在實習開始前,增加農學類專業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科技論文檢索、閲讀、寫作的能力,讓其結合自己課題查閲資料、寫開題報告。通過科技論文的寫作訓練,提高了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畢業論文寫作水平。另外,鼓勵本科畢業生髮表科技論文,並獎勵一定的稿費,激勵學生寫科技論文的積極性。

4 加強院系的宏觀調控,合理安排畢業實習

院系應加強畢業實習工作的宏觀調控。負責學生工作輔導員、班主任應該密切配合,經常舉辦特定專題的學習交流報告會。同時,農學類本科生增加《農學類專業導論》,主要由系主任及相關領域的教授講課,邀請農業領域的傑出校友來做專題報告,提高學生投身農業科研的興趣。在生產實習環節採用不同階段抽查的方式與實習單位聯繫,關注整個實習動態。在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和指導教師進行雙向選擇的同時,進行合理宏觀調控,根據導師的經費數額、職稱等方面的條件限制選報名額,達到最優的培養質量。

為解決農學類畢業生試驗的季節性問題,採取畢業實習提前開始的辦法,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讓學生提前選導師,實行導師負責制,提前進入實習狀態。如棉花類、水稻類以及相應栽培實驗可以在第六學期計劃安排;小麥類宜在第七學期安排。這樣靈活安排可以使學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實際情況,為論文數據分析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5 探索學生參與評價畢業設計的新模式

現在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有畢業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畢業論文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於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後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好的效果。

總之,目前我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對其質量進行監控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能使農學類專業本科教育中本科畢業論文這一重要環節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魏俊嶺,郜紅建,張自立。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470-473.

[2]P維言。新形勢下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問題與對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177-178.

[3]徐曉峯。淺議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嶽慶玲,周巖。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問題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29-229.

農學畢業論文 篇二

關鍵詞:現代化大農業;農學;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31-02

現代化大農業是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由落後的傳統農業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現代化大農業人才是強農的根本,農業院校承擔着培養高層次農業人才的重任。在這種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應該轉換培養模式,走實現自身價值的特色化發展之路,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對高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這也是體現高校社會職能、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為了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對農業人才的需求,我們在農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改革。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和專業素養。

一、明確培養目標

農學類專業主要以大田農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綜合性等共同特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農學專業學生除了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紮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知識外,同時還應該具有科研管理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能力等專業技術能力,能夠在農業及其他相關領域從事與農業相關的教學與科研、經營與管理、研發與推廣等工作的綜合型、應用型農業高科技人才。

二、轉變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充實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着重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實踐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1]。現代化大農業背景下,要求農業人才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知識並重,即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聯繫,能夠快速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並指導實踐,所以對實踐教學要求更多,因此學校設置“3+1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大學本科為四年,學生在學校學習三年,主要完成基礎理論課程及實驗課程,最後一年在企業或者是涉農單位開展各種專業實踐、畢業實習、專業實訓等內容。通過在企業和涉農企事業單位一年的實踐鍛鍊,着重提高學生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更加系統化,有效地彌補了學校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同時,通過實踐鍛鍊也讓學生對農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自己有了客觀的定位,看到了自己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和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了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增強,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更加深了對本專業的瞭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顯著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培養關鍵能力

現代社會的經濟、科技形勢發生了巨大變革,在這種社會形勢下,如果長期固守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必然會導致農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不相適應,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脱離。傳統的課程體系,突出的特點是專業壁壘森嚴,專業色彩濃厚。除公共課程外,多數的課程設置都是圍繞一個狹窄的專業培養目標。作為新時代的農業複合型人才,除了應該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還需要具有獲取知識能力、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溝通能力、羣眾工作和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要促進學生知學統一,具有創新性和創造性。所以,在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中,應避免課程體系單一、結構失衡,突出綜合知識、綜合技能、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增加邊緣性交叉性課程,具體可以分成幾個類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程、科技講座課程、身心教育課程和文化素質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包括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素質拓展與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包括法律法規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經濟管理課程、交際與禮儀課程、文學基礎等課程。改革後,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等人文素養。

四、改革實踐教學方法

按照重視能力培養、拓寬知識領域的教育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定位、學科發展、專業指導思想和特色,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學生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教學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的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在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中,教師結合實際,給學生以適當的科研獎勵,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熱情。同時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學生切身感知到農業科學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聯繫與農學專業相關的交叉學科,如作物化學調控、作物逆境生理學、農業推廣學、綠色食品生產等,將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與基礎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及生產實踐相結合。結合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提升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內容,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融合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刪減掉不同課程實踐教學中的重複內容,減少課時,節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選修其他專業課程,拓寬知識領域。通過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人才培養模式。

五、加強創業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創業是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現代化大農業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農業人才。2008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更大程度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2]。這説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提升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決就業問題的又一有效途徑。當前,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壓力的日益增加。面對這種形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根據農學類專業的特點,利用依託墾區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創業培訓環境,開展農資經銷、特色農產品開發、種子生產與經營、動植物生產等相關的創業培訓,從國家政策、市場經濟分析及管件技術環節上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除了開展創業課程外,還舉辦創業大賽、創業工作坊、創業知識講座、創業案例分析等,聯繫知名企業家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業教育。由於創業本身就體現了開辦和首創的艱辛與風險,因此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還應該不斷完善培訓模式、規範培訓標準,提高培訓質量,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從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大學生的創業經驗來看,大學生畢業後,先“就業”獲得對在公司工作的“經驗感知”,而後從事“創業”活動,其“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因此,在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就業教育。

六、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本科畢業論文是整個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既是對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對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綜合檢驗[4]。農學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擔當着指導農業生產的重任,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針對當前農業院校畢業論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論文創新性不強、重複選題、對實踐指導性弱、論文寫作不規範等,學院建立健全了畢業論文實施細則,制定本科畢業論文管理規章制度,組建督查組,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實施、教師指導、答辯等環節進行監督,對畢業論文中出現的問題實行追責,建立畢業論文的獎懲制度,完善導師制度。入學教育中增加導師與學生交流環節,將導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向學生公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課題組。由於農學專業的畢業論文多與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密切相關,農作物的生長週期比較長,一般需要一年,因此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早進課題組,儘早開展畢業論文的研究。鼓勵大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等科研培訓計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靈活安排畢業論文答辯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畢業論文,有助於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宏濤,曹麗穎,吳a冬。關於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8-50.

[2] 萬榮根,曲小遠。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市場化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9-83.

[3] [美]德雷克・博克。迴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第2版[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08-211.

農學畢業論文 篇三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着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佔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台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幹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築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性行為,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四)動手能力弱化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紮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後選育出6個小麥品種,6個玉米品種,4個小豆品種,2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藉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閒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於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於培養掌握觀光休閒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遊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幹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並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覆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閒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繫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農事學》在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週3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後,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30學時理論課、10學時實驗課和9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16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8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週末參加不少於12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瞭解農村、瞭解農民、瞭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週一次3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於12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後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後完成調查報告,採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後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採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後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三、都市型農學專業的建設成效

農學畢業論文 篇四

關鍵詞:農業院校 農學類 研究生 就業

隨着我國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對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農業院校應抓住機遇,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培養農學類研究生綜合素質,向社會輸送高質量農業技術人才。然而,在這種形勢下,研究生就業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社會不可能提供足夠的適合研究生就業的崗位,另一方面,研究生由於自身的各種原因,這兩者決定了現階段農學類研究生不可能實現完全的就業。如何改變這種情況,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2010年我校農學類研究生就業現狀分析

1、就業率

2010年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類畢業研究生共計85名,其士畢業生9名,碩士畢業生76名。截止2010年12月15日,博士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碩士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29%。總的就業形式良好,並沒有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從各專業來看,作物信息科學和作物遺傳育種兩個專業就業率偏低。

2、就業結構

9名博士畢業生,其中6名博士是委培或定向,全部選擇了高校和科研院所。76名碩士畢業生中,33人到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管理及相關工作,5人攻讀博士學位,2人出國工作,17人選擇到事業單位工作,15人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業。總體來説,農學類研究生的就業面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和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沒有人考取國家或地方公務員,也沒有個人創業或靈活就業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農學類研究生就業取向比較單一,就業視野不夠開闊。

3、就業途徑

9名博士畢業研究生全部選擇了高校任教和科研院所從事科研。碩士畢業生中有2名畢業生經導師推薦出國工作;5名畢業生攻讀博士;5人通過煙草系統招聘考試進入煙草局工作;4人通過用人單位到校園招聘就業;4名定向、委培畢業生回原單位工作;33人通過到目的地參加招聘求職;19人通過熟人介紹就業,其中朋友和親人介紹就業11人;8人通過師兄師姐介紹到煙草公司上班。我校農學類研究生科研時間緊張,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間和實驗室忙於畢業論文,難以集中精力求職。找工作主要途徑還是通過自己參加招聘和投遞簡歷,有時需要在好幾個城市之間來回奔波,參加各類型的考試和麪試,或者現場招聘,

二、影響我校農學類研究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我校農學類研究生就業中突顯出來的各種問題,諸如某些專業就業率偏低,就業取向比較單一,就業途徑不夠拓寬,這些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所造成的,具體有以下幾種:

1、社會偏見制約農科類研究生的就業

目前,社會偏見對農學類研究生就業影響較大。社會偏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對農業存在偏見。某些研究生專業的生源基本上為調劑生,立志從事與農業相關領域工作的研究生不多,即使是願意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研究生,也大多傾向於研究所、農業院校或與農相關而工資待遇都很不錯的事業單位,一般不願去農業生產第一線。其次,來自農業系統以外的社會偏見。不少用人單位一看到涉農院校或涉農專業的研究生簡歷,就以不符合招收條件而回絕。另外,地方農業院校相對於其他重點院校來説並不具備明顯優勢,有時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文憑的份量和學校的名氣。其實,很多農業院校農學類研究生雖然以“農”為主要研究方向,但通過三年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所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使他們完全有能力適應不同工作。

農學畢業論文 篇五

首先教學與生產結合不緊密,課程設置方面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能體現農業生產的地區性特點。大部分江蘇省各農業職業院校仍然以傳統農業需要設置專業和課程內容,缺乏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鄉土課程內容。其次,專業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實踐動手能力不強。部分涉農專業的教師往往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生產實踐的鍛鍊,對土地、對農業的感情不深,對農業生產實際不太瞭解,上課時照本宣科,紙上談兵。對於教授涉農專業的老師來説實驗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場所,但是田埂間更應該是涉農專業的教師應該涉足研究的場所。農職院校培養目標有別於農業本科大學,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是農業職業院校的直接培養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要求學生去進行理論的研究,而是要求學生會實踐、會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領導過於考慮生源數量,過於考慮招生市場需求,重複跟班地進行着一些非農專業的建設,對涉農專業鼓勵發展策略不夠多,無法形成學院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解讀日本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二戰後日本的農業教育快速發展,正規的日本農業教育逐步形成了三個層級,即大學本科(含碩士、博士的培養)、農業大學校(相當於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大專層次的高職院校)和農業高等學校(相當於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中職)。農業大學校在日本共有42所,還有15所短期大學設有農學系。

(一)從國家政策上來講,日本對農業職業教育鼓勵政策較多

在新修改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中規定,國家積極扶持農業技術教育,對農業學校進行財政補助。日本農林水產省管轄的農業職業學校實行免費教育,其經費來源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分級撥款。日本政府還專門設立了“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包括農業專業教師都需進行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從業能力。

(二)從課程設置上來講,日本農業職業學院比較尊重

學生的主體角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日本農業大學校和日本農業短期大學學制分為兩年,課程設置以學科為核心,分為一般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設置方面內容較為廣泛,有農產、畜產、林產、作文、外語基礎、時事等綜合課程。一般基礎課程主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選擇。一般基礎課中與國際化相關的課程佔到相當大的比例。如國際農業市場、國際文化等,這些課程的設置主要為了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思維能力。專業課程中分為必修課、理論課和實踐課三類。日本農業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每所學校都設有為教學服務的實習農場,面積最大有250畝,最小也有50畝。學生是學校實習農場的主角。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經常在實習農場幫忙,到大二時他們會建立自己的研究課題。畢業論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數據都是他們親自在實驗室或是農場實驗基礎上得到的數據。論文答辯過程中各專業老師會針對數據等提出比較尖鋭的問題。

(三)日本農業職業學院最大的亮點就是專業課教材比較多樣化

任課教師從各級農業部門和農業科技部門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農業科技人員擔任,沒有統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師自編教材。這些兼職教師的聘用,有利於發揮兼職教師的潛力,給學院教學和科研注入生機和活力。另外各農業學院採取靈活的實踐學分制,重視利用社會教育的場所、設施、人力資源等對大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學生在外所有與專業有關的實踐都能得到學分。

三、艱難中尋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進行有效深入的專業內涵建設

內涵建設具體體現在深化課程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加強實訓地建設三個方面。作為以農為特色的院校需對現行專業進行合理調整,發展壯大符合現今經濟產業化結構的涉農專業課程,不符合的需大膽擯棄,在專業上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在課程建設方面要始終把握專業建設規律,尊重社會事實,要將專業的發展緊緊與區域經濟聯繫起來。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採取靈活的機制,加強涉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涉農專業內涵建設提供力量保障。實訓基地建設是涉農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實訓基地的建設直接關係到學生技能培養環境的好與壞。

(二)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採取公平靈活的評價系統

無論是對待老師或者對待學生,都要尊重他們。在統籌規劃學院涉農專業的評價系統時,對待實踐內容的傳授,對待實踐內容的演習與實踐,給予老師充分的肯定,給予學生充足的學分。只有採取較為靈活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教師會樂於帶學生去展開實踐,學生會樂於參與實踐,社會會給予學院一定的回報,形成良性循環。

(三)形成學院獨特的農業精神和農學文化

農業精神與農學文化不是空談,更不是“作秀”。它要成為鼓勵全院師生愛農敬業,奮發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這個時代的楷模,他終身奉行的宗旨是“學為農民,生為農民,造福農民”。他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做到了。當科學實驗與經典理論相悖時,他更是敢於大膽懷疑與創新。當代農業職業院校的老師與學生不能認為袁隆平離我們很遙遠。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經也很平凡,最初他也僅是在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的農學老師。因為他志向高遠,因為他愛崗敬業,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們每所農業院校都要將像袁老這樣的老一輩的農學家作為學院的楷模典範去景仰,要逐漸形成自己學院獨特的農業精神與農學文化體系,老師與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會熱愛農學,關心學院的發展。

(四)加強對外科技指導

自2009年開始,江蘇省涉農學校專業教師直接被派到縣(市,區),駐在村,實現學校與地方對接,科技與產業對接,教師與示範户對接,實施“三對接”政策。這是農業職業院校發揮傳統專業的辦學優勢,集中人才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重要體現。通過這種科技指導,教師可以藉此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轉化在產業上,增強在當地經濟的輻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這種類似的科技指導活動要多開展,而且要有更為實效的對接普通農户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農户享受研究成果,帶領他們共同致富。

四、結語

農學畢業論文 篇六

關鍵詞:農業類;梅西大學;高等教育;經驗;啟示

1949年前,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體制主要是學習日本或者德國模式,後轉而學習美國,1949年後進行到全面學“蘇”階段;20世紀80年代後再次向美國學習,借鑑美國高等教育模式。體系頻繁變更、直接拿來主義,再加上政策導向為主、高校缺乏自主,偏重短期目標、缺乏長遠規劃等原因造成我國學科專業設置較為混亂。我國農學類專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培養環節大多延續老的傳統,在培養現代農學類創新型人才中很難有突破。目前我國現有農業高等院校59所,在校人數大約9萬人,平均每萬名農業人口中擁有在校大學生1人,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但就是這些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很多人在畢業時覺得農業收入低、工作累、沒有發展前途而轉行,繼續做農業的學生,通常因實踐能力差、所學知識落後等原因不能勝任工作崗位。要解決這一困擾我國農業類高等教育發展的桎梏,吸取先進經驗無疑是個好方法。

1梅西大學簡介

梅西大學是新西蘭最大的一所教育和研究學府,於1927年建校,原為農學院,60年代後相繼成立獸醫學院、理學院等,目前是新西蘭唯一一所真正的全國性大學,現下轄五所學院,分別是商學院、科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梅西大學在商學、獸醫、農業科學、工程、航空和藝術等學術研究方面極為出色,梅西大學在全球大學實力綜合排名在283位(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名校排行榜),農學專業世界大學排名19位,在農業類教學具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和研究水平。筆者作為國家留學基金委首批農學類高等教育教學法出國研修項目留學人員到新西蘭梅西大學留學訪問,系統學習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一些理論基礎;與專業課教師就他們獨特的上課方式、所用數字化資源開發、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研討;旁聽了部分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參與一些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實驗和實訓。通過這一系列學習,深刻體會其辦學特色鮮明、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靈活,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

2專業設置

梅西大學農業類大學本科專業有兩個,分別是農業科學和農業經濟。農業科學(AgriScience)專業下設三個方向包括農業(Agriculture)、園藝學(Horticulture)和馬類(Equine);農業經濟專業(AgriCommerce)下設五個方向,包括農業經濟(Agricul-turalEconomics)、農場管理(FarmManagement)、國際農業貿易(InternationalAgribusiness)、毛利農業貿易(MaoriAgribusi-ness)和鄉村價值(RuralValuation)。研究生學位有四種:榮譽本科學位(BachelorDegreeswithHonours)(四年),碩士學位(MastersDegree)(必須獲得本科榮譽學位或研究生學位並且平均成績為B的才能選讀),研究生學位(PostgraduateDiplomas)和哲學博士(DoctorofPhilos-ophy),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及興趣選擇,較之國內的研究生設置更為靈活。

3培養過程

以本科園藝方向為例,一年級有可以選擇的必修課,包括科學、經濟、統計和農業企業,這種結構設計為學生將來課程學習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二年級接觸一些必修的專業課,如園藝體系和管理、農業企業、農業技術、植物病蟲害、植物科學和土壤科學。三年級將選擇至少五門課。取得學位還必須有一個為期至少26周與專業相關的全職實踐工作,需要提供兩份報告以評分,完成期為整個學位學習中的夏季空閒期,時間較為靈活。它的培養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統計類是農業專業基礎課,單獨列出;

(2)綜合研究課程開設在三年級,單獨列出;

(3)經濟與產業類課程是專業培養中很重要的一個大部分;

(4)無畢業論文與答辯環節;

(5)專業實踐環節必須完成,學生自主在假期安排。

4課程學習

梅西大學一年分兩個學期,每個學期學生大概要學4-5門課,一個學期長4個月,每門課要求150小時,每門課每週至少10-12學時,通常每週講授一次課,其他時間實踐或做作業。每門課大多由一個團隊承擔。以284.101ProductionHorticulture(15credits)園藝生產課程為例。其課程學習目的如下:

(1)描述新西蘭園藝產業及相關行業。

(2)用適當的術語來描述所選的蔬菜和水果的生產系統。

(3)解釋對於選定的園藝設施和農作物,環境和作物的耕作方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4)描述在入門級園藝師如何能整合科學與技術和管理植物生長。

(5)在一個簡單的場景中描述,在無土栽培系統的植物生長的影響因素。

(6)解決在經濟和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基本作物生產問題。課程目的簡單明確,可操作性強。與教學結果直接相關的是教學成績評定。學習更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平時成績佔45%,考試成績佔55%,每次作業都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及佔成績的比重都非常明確,因此評分更透明,學生學習目的更明確。

5實踐教學

梅西大學農業實踐教學通常結合學校自己的農場,給學生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很少像我們的實踐課,大多是參觀性的或者演示性的,學生只是靠眼睛看靠耳朵聽,實踐教學效果極差。如觀摩梅西學生上農業產品產量測算實驗,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去自己挖甜菜,根據自己挖出的甜菜產量去估算整個地的產量,實驗設置與實際生產關聯,非常實用;再如草場產量估算,將整個草場分片,學生分組,每個組管理幾片草地和餵養一羣羊,學生根據自己估算的草場產量去餵養羊,餵養三個月,最後檢驗自己的成果並總結。還有的讓學生學會如何當農場經理,讓他們制定出三年的農場管理計劃,包括確定管理人員人數、生產上的某些任務和利潤指標等。

6啟示

與社會需求的密切結合貫穿於梅西大學農業類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是他們培養的核心。

6.1專業設置靈活實用,層次豐富

梅西大學農業類本科專業設置以大農業為主,學科少但學科層次豐富,設置專業目的性明確,真正做到了依據學生特點和學習目的進行分層教學。如農業科學專業,學生畢業時可以拿兩種學位,一種是農業科學學位,一種是科學學位,農業科學學位的學生可以選擇深造,而科學學位的學位大多畢業後去工作,同一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因為培養目標不一樣也會有所不同。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結合自身特點和目的,如很多學生家裏經營農場畢業後就業方向很明確,他們從入校就知道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在校園裏需要學習什麼,學習動機明確。專業方向設置上緊貼國家現狀和發展方向,如農業經濟專業下設的農場管理、國際農業貿易方向與新西蘭是以農業及農產品出口為主的國家經濟現況相符,如開設的毛利農業貿易方向是與新西蘭社會成員組成相關。我國的本科教學大多隻設專業不設方向,每個專業培養方案受國家本科專業目錄和培養要求限制,自主性較差,同一專業每個學校開設課程類似,統一性很好但不能因材施教。專業設置不能突出學校本身特色,也不能根據學生本身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學生在選專業時較盲目,對專業瞭解很少,很多學生對專業無興趣導致學習動力不足,畢業後也大多未在本專業發展。

6.2培養過程基礎寬,突出專業性

以園藝專業為例,梅西大學園藝是在農業科學專業下設的一個方向,方向學制三年,最少修24門課程就可畢業,很多課程如食品與農業產業鏈、土壤肥力與肥料等專業針對性不強,可以供不同專業學生選修,這樣更利於專業間的融合和基礎的寬厚。我國的園藝是一個專業,大多學制四年,僅必修課就有40多門,還有大量的選修課和實踐環節。眾多的課程中有很多課程與專業相關性不大,分散了專業核心課的課時,還將專業知識分成碎片,學生很難去融會貫通。與我國園藝專業相比,梅西大學園藝方向無單獨開設的實踐環節,這並不是説他們缺少實踐,相反他們的實踐環節可以在課程內由教師自主安排,教師課程安排靈活度更好,很多課程講授直接在大田完成。而我國由於擴招,很多農業院校基地面積不能滿足學生實際操作,實踐以參觀式為主,效果較差。梅西大學本科無畢業論文與答辯環節,提交生產實踐報告或生產經營報告完成最後的實踐環節;我國的本科專業畢業要求一刀切,提交畢業論文、進行畢業答辯是必修環節,設置不夠靈活。

6.3注重過程教學與實踐教學

梅西大學無單獨設置的實踐教學,每門課每週至少10-12學時,通常每週講授一次課,其他時間實踐或做作業,即講授與實踐比例大約為1:4~1:5。課程學習目的明確,以園藝生產課為例,學期初分給學生一片地和一定的經費,讓他選擇感興趣的一種作物如種植番茄或土豆,從最初的地塊規劃、買種子、種植、管理、採摘、出售都是學生自主完成,通過種植過程的不同環節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通過發現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並通過各種渠道解決掌握知識點,通過完成作業學生會把理論知識點串起來,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我國設置課程中大多追求知識體系的系統化,講授與實踐比例為2:1,理論講授過多,學生動手較少,沒有實踐印證的理論知識很快會被遺忘。同樣是園藝專業,園藝生產我國授課內容上大多側重於生產環節,主要上三門課:果樹栽培學、蔬菜栽培學、花卉學,每門課基本要上兩個學期,就是一門果樹栽培學也要學習至少十幾種果樹的栽培,學時長教學內容繁雜,重點不突出,老師教了太多“知識”而沒有掌握知識的方法,往往在學期結束後學生好像學到了很多知識,但真正給個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往往束手無策,學生學習效果並不理想;內容上基本是生產技術的講授,對於目前我國園藝產品生產較為重要的產前及產後很少涉及,不利於學生對整個園藝產品產業的概念形成。綜上所述,新西蘭梅西大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成功經驗,對我國廣大農業類院校的辦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這本,如何能夠培養出適合我國國情、市場需要,真正熱愛農業生產並能深入一線的優秀人才,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深入調查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董鳴燕。國外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76-79.

[2]劉法虎。中國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99-102.

農學畢業論文 篇七

關鍵詞:實踐教學模式教育創新頂層設計實踐教學平台體系質量監控與評價

1.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近1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依靠合併、升級和擴招等措施的推動,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隨着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張,教育質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迫切需要通過有效制度和機制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進行建設和監控,確保其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此,教育部於2001、2004年分別出台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主旨是培養高質量的創新性人才。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作用已日益彰顯。2009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並在該校聽了五節課,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國小教師座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國內外的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説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的教學方法,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説,我們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並且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為什麼成效還不夠明顯?我覺得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我們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幹一陣子而是幹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我們正在研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想通過改革來努力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縱觀全國高校的實踐教學現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着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1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動手能力差。這一則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二則由於中國的基礎教育設施普遍不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數沒有動手或很少動手做過實驗或參與實踐,基本上是“出了學校門,再進學校門”、在書桌上面度過的。

1.2新入校的大學生和部分年輕教師,受中國教育習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對新時期實踐教學在培養創新、創造、創業“三創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實踐教學環節長期得不到各有關方面的足夠關注。

1.3校內實踐環節多具封閉性、延後性和被動性。中國大學的校內實踐環節,一般都是成熟的實踐內容,且多為驗證性實踐,不利於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加之社會需要的前沿技術得不到及時補充,造成體系封閉,新知識內容想要成為成熟案例,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後。更有一些大學實踐教學內容多年一成不變,學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夠訓練,長期造成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1.4校外實踐環節效率普遍比較低下。大學校外實踐環節的設置本身即出於校內實踐長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實踐環節能充分而完整地實施,就能夠完成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結合的人才培養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後,本科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反映在實踐教學體系上尤為明顯。而且學生就業壓力大,實踐教學教師數量有限,造成校外實踐質量下滑,效率偏低,無法達到預期的實踐培養目標。

1.5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實踐成本高。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的開展與完成,需要有足夠的經費支持,而長期以來由於各大學實踐教學經費普遍不足,加上物價上漲等因素,致使實踐教學開支不斷增大,造成實驗室和校內實驗基地建設相對滯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理想甚至難聯繫,嚴重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穩定保障與提升。

1.6未能構建起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原有的實踐教學各環節大多圍繞理論教學設置,成為理論教學的簡單驗證或重複,加之實踐教學安排分散,各環節之間缺乏科學、有效的銜接與整合。

1.7實踐教學基地難以保證。一是一些實踐教學接受單位鑑於技術和管理的保密性,擔心學生會教學使其商業或技術祕密泄露,不願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實踐教學時間相對較短,與接受單位所要求的時間較長形成矛盾;三是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接受單位正常的工作進程。四是安全隱患的存在和責任分擔不明確,導致實踐教學接受單位產生無形壓力。

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如何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加快教學基地建設,促進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是中國各高等院校需要認真面對和研究、探索的新課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以來,連續設立專門研究項目,資助必要的研究經費,開展此項研究探索與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2.農林大學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探索論文

2.1改革探索的總體思路。

面對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及其變化趨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充分認識到新世紀要求高校培養的本科人才不再是過分強調“知識型”為主的“專門化”人才,而是要培養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與實踐的着眼點是從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入手,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抓手,以提高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2改革探索的基本內容。

2.2.1從頂層設計入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發揮實踐教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作用的體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索構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大模塊(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十大環節(軍事訓練、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專業勞動、生產勞動、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科研訓練、畢業論文)、三個層次(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且成龍配套的實踐教學新體系。這個體系的構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漸進的科學規律,又涵蓋了從課程到專業進而開展綜合實踐的全面實踐能力的培養。

2.2.2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為目標,更新實踐教學內容。

①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課程教學實習,形成生物學綜合實習。

②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以及適應現代化工程製造、研發為目標,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

③以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2.3加大投入,統籌規劃,搭建滿足各層次各類專業需求的“三類”實踐教學平台。

“三類”實踐教學平台是,以學生基礎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基礎實踐平台;以滿足學生專業基礎與初步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專業實踐教學平台;以加強學生綜合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綜合生產實踐平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具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學校在選址上充分利用楊凌“三級”環境優勢,形成了旱地—半乾旱地—水地三類實踐教學區分佈,立足於西北乾旱地區開展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建立了乾旱地區、半乾旱地區以及水地農業實驗站,充分滿足了各類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隨着學校多學科格局的逐漸形成以及當今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該校近年來又根據不同學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優勢農科專業”、“以現代工程技術提升傳統工科專業”以及“以社會科學定位觀測加強經管文法等專業”的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基礎實踐教學平台進行了資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內、聯繫區域、拓寬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實踐教學需求。

2.3.1立足校內、以滿足學生基礎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平台。

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系統整合各類實驗室,建立了語言、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工程、電工電子、測繪、微生物等9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和38個院級教學實驗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內基礎實踐教學平台。

②在校內新建或改建農業與生命科學教學實驗園區、動物生產教學實驗園區、林學與園林教學實驗園區、工程訓練中心、新天地設施農業科技園、博覽園、社會科學定位觀測站等,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基本認知實踐教學和部分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

2.3.2聯繫區域,以滿足專業實踐為目標,構建了區域化實踐教學平台。

西北農林科技大充分學利用學校位於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的區位優勢,積極加強與楊淩示範區的合作,為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創新、創業訓練搭建了平台。各學院根據學科和專業特點與對口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使學生就近進入工廠、企業瞭解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生產等全過程。目前在本區域內共建立了各類實踐教學基地31個。如該校機電學院與楊凌天工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天工工業設計研究所”,該校動科學院與陝西省飼料廠、楊凌本香集團、綠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業共建了動物科學與醫學實踐基地,該校園藝學院與鼎天濟農公司、綠嘉農業商貿有限公司、新綠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

2.3.3拓寬校外,以滿足綜合生產實踐為目標,構建校外實踐教學平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技術服務為紐帶,在學校所在地楊凌區以外分層次、分區域,按專業特點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國16個省(市)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60個。該校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數量充足、學科專業覆蓋面廣的優勢,把學生的創業創新訓練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充分接觸生產一線,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就業渠道,經風雨、見世面、增才幹、長能力,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創新訓練真正落到了實處。

2.4建立健全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為使實踐教學真正發揮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目標,確保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至關重要。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規範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同時加強“過程監控”,以保障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農林大學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初步效果

3.1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3.1.1按照辦學指導思想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總體設計和改革。調整實踐課程學時、學分的對應關係,將實踐教學課程學時與學分對應關係由原來的18∶1調整到32∶1,同時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重;課程實驗學時在32學時以上的單獨設課;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安排上,要求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於30%,其中綜合性實踐不得低於20%。集中進行的綜合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科研訓練等,1週記1學分。實驗學時達到80%的課程,按照實驗技能課程對待。並要求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應占開設實驗課程總數的90%以上。與此同時,為了突出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將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從2004級本科生試點、2005級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夠創新與技能8學分方可畢業。

3.1.2形成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模塊、十大環節、三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

按照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四個模塊,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論文)、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軍事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進行整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獨立設置了課程模塊,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將實踐教學環節劃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生產實踐三個層次和“三個階段”,與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合理匹配。基礎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安排,以課程實驗為主,重點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主要在1-2年級完成。專業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安排,進行教學實習和技能訓練,強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在2-3年級完成。綜合生產實踐層次主要結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安排,重點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級完成。

通過將軍事訓練、生產勞動、專業勞動、社會實踐、課程實驗、課程論文(設計)、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十大環節作為培養方案的大類課程之一,從而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實處。

3.1.3系統整合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綜合化教學實習。將每學年第二學期末期與暑假定為“實踐教學周”,各專業一至三年級在實踐教學周至少安排1-4周綜合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實踐週數不得少於10周。

3.2創新“模塊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必要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以培養能力為本位,以適應市場為原則,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建立“厚基礎、寬專業、強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基本要求指導下,建立了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科研與創新訓練、創業實踐等四個實踐教學模塊。

3.2.1課程實驗模塊按照實驗內容、性質及目標,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創新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重點對基礎科學各類課程中的重要定理、現象、過程進行驗證性和事實説明性實踐,從而使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農、理科專業課程教學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礎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重點對基礎科學、專業技術科學各類課程中涉及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安排綜合性實驗。在專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農學類、動物科學類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進行全面整合,開設了植物生產學和動物生產學綜合實驗,同時將生命科學類、食品科學類專業的專業生產課程教學實驗整合為生物技術綜合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良好。

設計創新性實驗以學生為主體,實驗方案、過程、結果分析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根據近年來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計劃及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生物技術類專業積極開展了設計創新性實驗。

3.2.2教學實習模塊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載體,以更新實習內容為核心,積極探索各類專業實習教學模式。

整合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基礎課程教學實習,實施生物學綜合實習。

增設綜合性強的生物學課程教學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該校將植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土壤學以及動物學野外教學實習進行總體調整,實習內容由單純的植物學課程實習改為以植物學實習為主,包括動物學、生態學、土壤學和氣象學等課程的部分內容,形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實習。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實習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應用綜合性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節約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本。這一改革從2005年起步試行,2006年全面實施。2008年,該校共有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植保、製藥工程、園藝、設施、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資環、草業、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科學、林學、園林共17個專業56個班級1661人進行了這一生物學綜合實習。通過對這一改革進行跟蹤調查,教師和學生普遍反映實習效果很好。

全面開展“工程訓練”實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工程意識。

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以培養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工程製造、研發為主和以培養非工科類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的工程訓練實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年來在實踐教學內容改革中邁出的一大步。根據專業學科不同,該校對所有本科專業增加不同層次的工程訓練實習項目,並納入實踐教學環節,每週記1學分。將工程訓練分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個層次,其中甲層次主要面向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機械工程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工程製造、研發能力為主;乙層次主要面向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非機械類工科專業,以培養學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製造能力為主;丙層次主要面向非工科專業進行認知實習,以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