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農業技術推廣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6W

農業技術推廣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篇一

摘要:農業技術推廣對於農業進步來説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複雜的工作,需要對農業技術有很高的瞭解,掌握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

農業技術推廣受到技術和方法的制約,也受到經濟水平和社會條,我國農業的巨大進步離不開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促進了我國農業產量的提高、產品品質的完善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農業技術不斷的被認可和應用之後發揮着巨大的作用,農業技術推廣成為了連接技術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重要手段。我國在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成立了專門的政府組織,根據農業產品的分類、種植、方法等形成農業推廣體系。在社會不斷的發展中,農業技術推廣也有着重大的改變。

技術的多樣性、專業性、簡便性等讓推廣方法更加的豐富。

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應該對推廣的形式進行研究,分析推廣中遇到的問題,探討如何提高推廣效率的組織方法。

1、農業推廣的形式

農業推廣在我國農業進步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中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推廣方法。現有的推廣形式中,商業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農業技術推廣,幫扶性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型農業技術推廣等有很多的推廣體系。隨着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新的推廣形式在不斷的湧現,這對於農業技術推廣有着重要的意義。現將幾種農業推廣形式進行論述,研究其推廣的意義。

1.1、商業性農業技術推廣

以產品銷售或者產品收購為目的的農業推廣模式。推廣工作的開展需要與其他農業服務相關聯。這種技術推廣的主要目標是現代化產品,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市場銷售的能力都要求比較高。

銷售的方式,一般是由專業公司來研究、推廣和投入,為農民提供相關的市場信息,讓農民瞭解到產品的具體技術,最終把產品發放到農民手中。

產品的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應該以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推廣,誇大產品功能只能是誤導農民購買,在產品的推廣方面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才能預防此現象的發生。

1.2、項目專項農業技術推廣

是根據專題項目合作開展的推廣模式。在特定的區域內,組織相關的單位根據影響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目的是促進當地農民生產發展的一種推廣。這種推廣的主要推動還需要政府的扶持,各級政府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幫助農民進行生產的新方法。其推廣的意義有可能改變農業生產的格局。讓農業項目得到國家的重視,進行全面的開展農户推廣服務。

1.3、幫扶性農業技術推廣

扶貧一直是我國政府提倡的重要任務。幫扶性農業技術推廣是政府、機關、企業等共同扶貧的任務。在扶貧的過程中一般都包括技術支持,請專家來對先進的技術進行講解。這種方式雖然比較陳舊,但是對於農民來説非常有利。在對農業技術推廣時,給貧困單位一些資金支持,讓農業技術推廣更有效果。但是這種推廣方式也存在着缺點,很多時候沒有對扶貧單位進行細緻的瞭解,盲目地進行資金支持,提供給農民技術支持,但是農民的認識程度不夠,投資的新技術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先進的技術卻沒有實用性。

1.4、科研型農業技術推廣

這種推廣模式主要是指單位以及其研究成果緊密連接。在生產中不斷研究,進行實踐,最終完善技術。許多的研究人員和機構主動地尋求技術推廣,推廣的對象要求有一定的技術,如果沒有較高的技術能力,需要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能獲得技術。其推廣的主要特點就是需要技術新,專業性強。參與者需要有意願去了解專業知識,接受技能培訓。但是在科研型農業技術推廣時,還是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廣的對象大部分都是農民,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才能培養出專業的、實用性的人才。該推廣模式是很多農業技術的重要來源。很多學校和科研機構都在不斷的研發自己的農業產品,在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後,開始對其產品進行推廣。

2、農業技術推廣的目的及意義

建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不僅僅的形成簡單的技術管理,而是建立生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下,形成經濟、社會和生態相統一的農業環境。推廣機構的建立需要讓農民瞭解到如何使用生態資源,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的生態資源,來保持農村的生態平衡。

目前,農業技術不斷提高和發展,為了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需要打破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的禁錮,建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目標。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實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斷提升現代農業技術,用新的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培養出新型的農業人才,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才能夠不斷的提高我國的農業實力。很多國家的重要政治力量就是農民,國家成立農業組織也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為農民服務。

在農業推廣體系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為農户家庭經營服務,為農户增加收入,關心農民的經濟利益。對於推廣體系來説,能為農民創造利益,維護農民權益,表明了農業推廣的意義。

結束語

農業技術推廣是需要不斷髮展,和不斷深入研究的過程。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能力,建設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隊伍,不僅僅是把技術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是根據農户的實際情況將推廣技術放到農户的手中,讓農户可以瞭解到更多的推廣信息,定期為農民進行技術推廣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通過政策的扶持以及項目的推擠,不斷的為農民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向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滿足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

參考文獻

[1]張洪軍。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形式與方法[J]。吉林農業。2014(23):26.

[2]李俏,王建華,張波。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社會化:衍生邏輯與推進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7-13.

[3]賈磊。面向農民的農業技術推廣問題分析――以交易成本理論為視域[J]。懷化學院學報。2013(07):40-41.

[4]朱燁,吳賢榮,張俊飈。基層農技人員對農業科技入户工程的價值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31-35.

[5]張文明,劉飛翔。綜合農協對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的作用[J]。福建農業學報。2014(11):1146-1149.

農業技術推廣論文 篇二

摘要: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制約發展和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水稻是我國百姓食用量最大的農作物,如何用較少的面積生產出數量較多、質量好的糧食,是農業的發展現階段的重點。現如今,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通過農業的技術推廣,用新技術栽培水稻,是促進水稻種植,提高產量的根本對策。從農業的生產的實際入手,對農業的技術推廣的要點加以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切實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

關鍵詞:農業的技術;推廣;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1、前言

農業的是我國基礎產業之一,它直接關係到糧食的生產與產量,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新農村發展建設的背景下,農業的技術的推廣與栽培手段的創新,是解決農業的問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的有效對策。水稻生產是我國農業的產物中產量最多的,也是人們最喜愛的糧食作物。在我國,水稻種植基本上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熱量充足、太陽輻射強,季風差異明顯。如何克服冬季種植問題,解決氣候乾燥帶來的影響,通過技術手段落實栽培,是提高產量,保證水稻大範圍生產的關鍵。

2、農業的技術推廣的意義

我國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的生產直接關係到百姓的生存問題,作為農業的大國之一,農業的技術的推廣直接關係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解決農業的問題和農民問題,緩解城鄉壓力的有效辦法。面對糧食日益緊缺的現狀,要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單單依靠擴大土地種植面積來解決,更要從技術方面做好完善,結合現代化科學技術,實施新農業的生長方針。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由於條件、設備、地區、交通、信息等原因,導致農業的技術生產的水平一般,水稻產量也不多。推廣農業的技術,強化水稻的栽培技術,能夠轉變農民生產的意識,減少病蟲害的威脅,並改變傳統的生產技術,儘可能的增大水稻產量和質量,解決我國糧食問題。

3、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3.1、育苗選擇

水稻育苗分為不同的種類,每種育苗的產量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水稻栽培技術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水稻生產區域的氣候和環境條件,選擇高質高產的水稻育苗。特別是在壯苗生產期間,必須推廣農業的新技術,做好整平和壓實處理,通過適當的施肥澆灌水稻,並調整土壤的酸鹼性。

3.2、播種準備

播種前的準備工作需要測試水稻發芽的狀況,將種子在常温水中浸泡4h左右,再將其置於器皿中,定期觀察種子發芽狀況,成活率需達到80%以上。整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浸泡種子前需要曬種,目的是保證酶的活性,時間在3h左右;選種時採用一定比例的鹽水進行浸泡,水與鹽的比例控制得當,並用清水處理種子,保證温度適宜。

3.3、田間管理

落實科學的管理,從肥水處理和病蟲害防治兩方面強化管理,是農業的栽培技術順利推廣的關鍵。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定期對土地進行施肥,確定泥土之間的混合比例,給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解決水資源的灌溉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及時完成澆灌,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實現及早治療。

4、農業的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的技術在實際推廣和落實管理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水稻的栽培也受到了各種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生產意識不夠科學,對技術的創新認識不到位,再加上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制約,使得他們不敢去嘗試新的農業的技術,生產方式過於保守。與此同時,國家政策的支持也不到位,農業的技術過於保守,只是通過報紙宣傳推廣新技術,沒有將技術與實際種植生產工作結合起來,對農業的工作的指導也不到位,沒有建立一支服務水準高的隊伍。

5、提升農業的技術推廣的建議及對策

5.1、提高農民的自我投入意識,創新農業的技術機制

農民對新技術的領悟能力較差,因此,往往處於被動接受農業的種植技術,遇到實際問題不知怎麼解決,無從下手。與此同時,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就要具備良好的競爭環境,加大各縣政府,鄉鎮的農業的技術培訓及交流,同時設置競爭機制,實現不同地區的資源整合,做到不同地區相互競爭比拼,共同進步,強化農業的技術推廣人員的服務質量,確實落實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為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5.2、科普農業的技術推廣知識,完善農業的推廣體系

落實和推廣好農業的技術,栽培好水稻的生產,就必須做好科學普及,提高廣大農民羣眾的科學意識,以健全的制度推廣技術。具體而言,我國農業的生產部門和相關的技術推廣單位,要對農民進行教學,鼓勵他們引進高產、高質量的種植物。政府也要加大投資,成立專門去田地裏幫助農民實際解決問題的團隊,制定規範化的管理標準,針對不同地區的環境和土地、生產狀況實施技術推廣,逐漸解決農民在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如病蟲害、灌溉等問題,從而推廣先進技術,確保農業的生產的高質量。

6、結語

中國的農業的改革的不斷深入,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是關鍵。水稻作為中國西南部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要提高經濟收人水平,保證中國人口的吃飯問題,就必須藉助水稻生產,為百姓提供高質量的糧食。對此,農業的部門要做好技術推廣工作,採用現代化技術實施栽培,並做好技術的推廣和宣傳,轉變農民的生產意識,落實好嚴格管理,切實提高水稻栽培種植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譚繼春,宋國志,郭豔明,等。水稻綠色栽培技術要點[J]。北方水稻,2015,(5):53,74.

[2]宇金玲,鄒開福,呂春和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的,2011,(5):175.

農業技術推廣論文4800字 篇三

淺談影響生態農業推廣的因素

摘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是農業大國,如何更好推廣生態農業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本文以河南焦作市的一個村莊為實證研究對象,通過調查運用多元線性迴歸模型得出生態農業基建支出和人力資本是影響該村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 多元線性迴歸模型 建議

一、引言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馬世駿院士為代表的學者就指出,要以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概念與觀點來指導農業的研究與實踐。1981年,馬世駿先生在農業生態工程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了“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生態工程建設原理。1982年,葉謙吉教授在銀川農業生態經濟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生態農業—我國農業的一次綠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國的“生態農業”這一術語。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決定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方向。

我國的農業具有發展分散,農業結構單一,粗放式經營的特點,這就要求按照生態農業的理念和規律,因地制宜的建設高產、優質、低耗、可持續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經過30年的發展,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從無到有, 從小範圍試驗到大面積實施, 全國各地區的生態户、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蓬勃發展起來。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態農業的技術體系, 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但同時也應看到其中的很多問題,許多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

陳學軍(2010)在對“生態農業的金融支持”的討論中得出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創新金融產品;建立補償風險機制以及信用擔保體系加大資金;張燕(2011)在“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中得出要建立適應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在生態農業的制度的研究提出了:加快管理制度,科技創新及推廣制度,法律制度等的建設;王堅(2007)在中國產業化研究中提出建設農業生態基地;積極推廣農產品認證制度;開發生態農業產業鏈等;王利羣(2011)通過規範分析得出要對農民進行學歷教育,專業技能,網絡信息化,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培訓;在區域化研究領域,有劉亞菲(2006)對江西省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模式的分析,指出其制約因素,並提出對策和措施;王金爽等對盤錦市的生態農業發展綜述。

但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分析過於籠統,大部分在於理論敍述,很少有數據分析和計量;2、研究缺乏持續性,導致很多對策沒有時效性,依舊是幾大方向;3、生態農業有很強的區域性,目前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大多還在全國層面,對區域的研究也不太深入,沒有可實施性。

本文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選擇河南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上馬村這一區域進行調查,把影響該區域生態農業推廣的因素量化,進行迴歸分析,得出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給出相應的建議。

本文的結構:第一部分主要是模型的建立,包括指標選取和數據説明,初始模型假定,模型檢驗,模型修正和模型分析;第二部分給出主要結論,並在此基礎上深入。

二、模型的建立

(一)指標選定及數據説明

本文所選的1990—2006年數據是來自於《中國統計年鑑2008》和《河南統計年鑑2008》,以及實際蒐集到的資料統計、計算、分析而得。現對相關變量給予説明。

1、生態農業實際產值Yi

已知該地區第i年農業產值佔河南農業產值的比重Wi1,調查到的該地區農業中相應年份農、林、牧、漁等生態農業比重Wi2,河南農業產值ni,以1990年的農村消費物價指數為100,算得各年相應的消費物價指數ci,由以下公式算得第i年的生態農業實際產值Yi

Yi = niWi1Wi2/ci(i = 1990,1991.。.2006)

2、生態農業基本建設支出X1i

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即政府財政直接用於發展農業和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各種固定資產投資,是發展農業的物質載體和基本要素。該地區的X1i由下列方式給出:

X1i = XWi3Wi4/ci

其中X是河南投到農業基本建設的資金的序列,Wi3是投到該地區的比重,Wi4是投到生態農業的比重,ci同上。

3、人力資本水平2i

由於人力資本存量數據的不易獲得性,我們以比例的形式給出。首先使用教育年限法,以該地區歷年從事農業人員數和其受教育狀況計算人力資本存量,根據該地區人口資料有關受教育的分類,將教育層次分級,以各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權數基值並作適當調整得存量H:

H1 = ∑HEimi H2 = ∑HAimi

其中,HEi為第i學歷層次的從事生態農業的人數,HAi為第i層從事農業人員總數,mi為第i學歷水平的受教育年限,將文盲半文盲m1定為0.5年,國小m2為6年,國中m3為9年,高中m4為12年,大學及以上m5為16年 , X2i = H1/H2。

4、生態農業科技投入X3i

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是指用於農業科技引進、研究和推廣的支出。同樣的,X3是投入河南省的科技資金序列,Wi5是投入到該地區的科技資金比重,Wi6是生態農業所佔比重,X3i=X3Wi5Wi6/c

5、生態農業環境投入X4i

環境投入是指用來進行環境改善,環境保護,抵制自然災害等支出,這些數據由調查直接可得,平減過消費指數即得。

6、其他生態農業支出X5i

其他生態農業支出包括除以上其他以外的所有用於跟生態農業有關的支出,主要包括對生態產出的檢測標準的完善投入,產出和市場的對接服務支出,以及相應的政府管理體系的投入。此項主要用剩餘法算得,同時隨物價做相應調整。

(二)初始模型假定

Y = C0 + C1X1 + C2X2 + C3X3 + C4X4 + C5X5 + e 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初始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下圖:

該模型R2=0.9742,2=0.9625可決係數很高,F檢驗83.147,明顯顯著,但 X1、X3的係數為負,與預期相反,且係數的t檢驗不顯著,這表明很可能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三)模型檢驗:

算得各解釋變量的相關係數,得下列矩陣

由相關係數矩陣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係數較高,確實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四)模型修正

1、現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模型優化,篩選最佳模型(表中列出了所有迴歸模型,其中一元迴歸模型只取了Y關於X2的模型,括號內為t值):

根據以下標準:

I 係數符合經濟意義,不能為負

II 所有解釋變量全部顯著

III 可決係數要高,此模型中要大於0.93

篩選得模型2,3,7,9符合。

2、對2,3,7,9模進行自相關性檢驗(DW檢驗)

DW3=0.809 < DL=1.015

DW9=0.89 < DL

以上兩個模型明顯存在正相關,排除。

剩下的2,7模型的自相關性均無法判斷,DW介於DU和DL之間。

3、對2,7進行異方差檢驗(White檢驗)

結果如下:

模型2

R2 = 0.256431,P = 0.597552

模型7

R2 = 0.402251,P = 0.271913

可以看出兩個模型均不存在異方差,但考慮到P值越小越好,綜合分析,認為模型2更優。

4、最優模型

Y = -2.544551 + 23.38843X1 + 39.75376X2

t值 (8.322649) (8.802230)

R2 = 0.97,2 = 0.967

5、模型分析:

模擬程度分析:由模擬結果可知,最終模型的模擬結果比較滿意,擬合度較高,説明最終模型預測效果較好。

經濟意義分析:

從預測結果看,基本建設支出每增加1個單位,生態農業產值增加23.39單位,人力資本水平每增加1,產值增加39.75,顯然,基建和人力資本對產值有重要的影響。

三、引申

從統計數據的過程來看,現在還很少有具體的關於生態農業直接的數據,這也增加了數據獲得的困難,好在該調查地區較小,人口相對較少,作者對此地區又非常熟悉,所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從Y值來看,生態農業產值逐年增加,比率不斷上升,説明生態農業正逐步推廣,但從相對值上看,生態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此地區的模擬迴歸方程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還不夠,規模不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還不足,所佔比率不高,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動力還有待進一步體現。同時,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的推廣,學習渠道和培訓機會的稀缺更使得推廣難上加難。

雖然模型方程中未體現其他三種因素,但並不代表其次要性。從以下圖示可看出

生態科技投入正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只是該地區每年的投入資金相對較少,但可喜的是,每年的增長率正不斷上升,可預見以後的10到20年定能成為主要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力量。由於生態農業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時間性,在此地區是根本因素的,不一定是其他地區的根本因素。而且按照目前的情況,以上兩點是關鍵,但隨着生態農業的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其他因素就很可能成為關鍵,所以更需要那些關注生態農業發展的人能夠實證分析,給予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建議。這也是本文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希望激發更多對生態農業的量化研究,創新出更優的計量模型。

在生態農業的推廣中,建立一個良好的的融資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從主體上看政府作為基本建設支出的主體,加大農民真正所需的基本設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一系列的監督機制,確保資本的有效率,但政府每年的財政支出是有限的,所要投入的領域又是相對無限的。我們不能依靠政府來解決所有的事;所以可以藉助市場經濟的強大力量讓企業進入生態農業領域,這就需要政策上的傾斜,真正形成農業產業化,打造農產品的知名品牌,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生態產品的監測標準,定期通過媒體發佈檢測排名;另一方面作為生態農業的主體農民,可以通過生態農業貸款優惠以及自有資金的保險制度來擴大融資渠道;最後要建立健全有關融資的法律法規,減少融資漏洞。

對於農村的人力資本問題,一方面可以對農民再教育,但很顯然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農村情況,識字率,時間精力以及興趣,都導致農民進行傳統學習的機會成本過高;因此需要創新農民的教育模式,開展專業技能培訓但培訓方式還有待斟酌。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和筆者的生活經歷,典型的示範效應在農村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增加農村現存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大學生回到家鄉發展,為農村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還可以通過大學教育的側重,用巧妙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

參考文獻:

[1]齊英。安陽市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生態農業,2004

[2]王利羣。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素質,構建新農村人才支撐[J]。農業與科技,2011.6

[3]陳學軍,周華雯。長株潭城市羣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廣西教育,2010.6

[4]張燕。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2

[5]張燕。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制度路徑[J]。晉陽學刊,2010.6

[6]王堅,陳潤洋。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化戰略與城鄉可持續發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7.5

[7]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J]。資源科學,2010.6

[8]李金才,張士功,邱建軍,任天志。我國生態農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初探[J]。農業科技管理,2006.12

[9]徐巖。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23.3

[10]劉亞菲。江西省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對策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1

[11]王金爽,楊玉明,趙麗麗。盤錦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J],農業經濟

[12]唐芳。河南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分析[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13]漆雁斌,陳衞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