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41K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旅遊管理論文範文 篇一

第一,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具備良好的環境意識,但是缺乏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環境行為表現相對滯後;第二;極少數學生比較缺乏環境方面的知識,環境態度也不太明確,環境意識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第三,當代大學生接受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來自於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等,因此要加大學校環境教育力度,開展廣泛的環境教育;努力推進學校對環境教育的制度化,促進學校環境教育的平衡發展;建立健全環境道德行為的激勵和監督體制,引導大學生的樹立積極向上的環境保護行為和意識。環境問題主要源於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人為破壞,而這種損害環境的行為又是同人們對環境缺乏正確認識相連的,只有提高全民的環境文化素質,從心理、習俗、情趣、倫理等方面對環境進行再認識,才能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使人類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環境保持協調。

2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促進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良好的旅遊環境,只有具備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吸引遊客的注意,激發人們旅遊的願望。因此,環境保護為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基礎,提供了基礎,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健康發展。通過旅遊人們走進自然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領會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理,提高了對保護自然的認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同時通過發展旅遊可以實現對部分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減少資源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減輕污染排放為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促進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

3提高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當今社會環保題已經成為熱點,我們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積極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對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環境意識的提高,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素質文明而且有利於樹立責任意識。進行環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們大學生的環境意識,但是自覺性的提高也很重要,在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過程中發揮着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生在今後作為旅遊業的主導力量,他們言行影響着整個旅遊業的發展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形象,可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當代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環境意識自覺性普遍較低,所以要加強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環保意識要靠自覺,而不僅僅是靠簡單的教育。其次。教育與自覺的不同在於:教育主要強調我們應該怎樣做,而自覺卻強調的是我們應該做什麼,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我們的理論知識,而自覺是養成我們的行為。再次,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一個認識水平和認識程度,產生於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公共環境的一種感受,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定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環保意識過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4旅遊管理專業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二

一、改革的背景

畢業論文既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本科教學過程中最後階段綜合訓練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項學習任務。同時,也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水平和本科生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步驟。其目的應該是全面考察學生的知識面,掌握知識的深度以及運用理論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作為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旅遊管理專業,在實際的人才培養環節中卻存在着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學生畢業後不能適應旅遊行業的需要等問題。究其原因,很多院校的學生在畢業論文環節中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因此,需要對傳統的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進行改革。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針對這一現象和問題,參照理工科院校的畢業設計思路,結合旅遊管理專業的特點和本校的實際情況,對2009級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改為旅遊線路產品設計進行了大膽有益的嘗試。

二、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一)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特點是應用。與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區別在於,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大,而且強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統一。實行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本身就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旅遊管理專業具有明確的行業指導性,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主要為旅行社、旅遊景區以及旅遊行政單位等培養旅遊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紮實,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強以及專業操作技能熟練和外語溝通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應用型和創新型管理人才。傳統的畢業論文寫作,由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較少,與企業行業接觸的機會少。因此,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時出現理論為主,論文選題比較空泛,既沒有自己的觀點而且畢業論文的實際價值也比較小。而畢業設計則是要求學生在進行專業實習之時,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習工作經驗,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統一,完成自己的線路設計與營銷。

(二)滿足社會與企業發展對旅遊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紀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在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中也明確提出:“着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旅遊企業面對日益紛繁複雜的市場變化,急需能夠直接參與和適應旅遊企業經營活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在學生畢業之前就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旅遊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聯繫,並且自己動手參與整個線路設計與營銷過程,既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以開拓思維,增強實際動手能力,同時也更好地鍛鍊了社會與企業所需的素質與能力。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傳統的畢業論文寫作,很多學生因為畢業實習監管不嚴,並沒有真正到旅遊企業中進行實習,而是找個相關單位在實習鑑定表上蓋章了事。由於沒有在旅遊企業中的實習經歷與前期的準備和訓練,再加之現在網絡資源與報刊雜誌的便利,畢業論文寫作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理論與實際相脱離,形成空泛之説,既無針對性又無實際價值。另外一種是畢業論文的抄襲和拼湊現象較為嚴重。畢業論文答辯環節主要是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就題論題式的提問,學生通常背一背論文就可以應付,對於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並無太大幫助。畢業設計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必須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這就需要學生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學生要完成一條旅遊線路產品設計與營銷,涉及旅遊管理專業所學的旅遊市場營銷、導遊業務、旅遊社經營管理、景區管理、旅遊資源學等核心理論課程,而且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然後進行資料分析團隊分工運作,再到整條線路的市場宣傳與營銷,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自動性與積極性。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營銷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提高。

三、改革的思路與實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

在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與校企合作單位四川康輝國際旅行社的鼎力合作之下,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工作與2012年正式啟動。本次畢業設計改革以推動學校教學改革進程,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綜合素質與能力,依託校區合作單位,充分發揮學校、企業、教師與學生的優勢與能動性,形成產學研相結合一體化形式的思路。要求學生以團隊方式運作完成以成都出發至周邊2-3日遊的旅遊線路產品設計與營銷方案。所設計的旅遊線路產品可是觀光旅遊線路,也可以是專項旅遊線路,包括吃、住、行、遊、購、娛六大旅遊要素。而且要求旅遊線路產品應具有創新性與實用性,必須是旅行社常規經營線路以外的產品。

(二)實施方案

1.明確目標,統一認識

對我校2009級旅遊管理專業實行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最初很多同學與老師不是很能接受。學生覺得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相比,需要實地考察,花費時間與資金。而且是團隊運作方式,協調容易出問題。教師方面,有老師認為畢業論文改設計增加了自己的指導工作任務與難度。因此,在實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專門成立了旅遊管理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工作小組,由學校領導、院系領導、企業代表、指導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共同組成。並且與師生進行多次會議與座談,讓大家明確此次改革的目的與意義,統一思想與認識。

2.學生分組,下達任務

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2009級旅遊管理專業64名同學按照8人一組自願組合的原則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設小組長一名,負責該小組線路產品的總體方案。其餘小組成員依次負責旅遊線路產品的可行性分析、旅遊線路產品的構成要素分析、旅遊線路產品的費用核算與市場報價分析、旅遊線路產品的旅遊行程、旅遊線路產品的市場營銷方案、旅遊線路產品的途中導遊詞、以及景點導遊詞。指導教師對自己負責的小組下達具體的設計任務。每位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習工作經歷以及自己所擅長的領域選擇任務。

3.實地考察,設計線路

每個小組內部的同學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圍繞以設計成都出發至周邊的2-3日的短途旅遊線路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旅行經驗、實習經驗以及相關書籍與網絡資源等等,初步擬定出本小組旅遊產品線路。然後由組長率隊分赴成都周邊進行線路的實地考察。在完成實地線路產品踩點、踩線等的實地考察之後,將資料進行彙總分析,然後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分工完成任務,再由小組長提交總體方案。

4.優選線路,統一營銷

在8個小組提交定稿以後,學校邀請旅遊行業的專家、旅行社的企業家以及學校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對8條線路根據線路產品的完整性、創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市場潛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和答辯,最後優選出一條旅遊線路產品。再根據這條線路產品的營銷方案,由64名同學通過我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師大校園旅行社以及校企合作單位四川康輝國際旅行社這些平台,共同實施完成該營銷方案。

5.組團遊覽,綜合考量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宣傳營銷結束後,通過師大校園旅行社組團進行遊覽。而且被選出線路的小組成員具體負責整個旅行團的具體運作與安排,如旅遊團的計調工作、導遊工作以及市場協調工作等。最後每位同學的畢業設計成績按照項目評選和營銷業績,以及個人在小組中承擔的工作量與任務難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四、改革的啟示

我校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改畢業設計初步探索的成功,實現了旅遊線路產品的產、供、銷與教學的產、學、研的有機結合,為未來旅遊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鑑。同時畢業設計對學校、企業、教師與學生也形成“共贏”局面。學校積累了實踐教學的經驗,對於深化教學改革起到積極的示範效應;旅遊企業豐富了線路產品,擴大知名度,提升美譽度,同時增加企業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教師豐富了實戰經驗,對教學進行創新與改革指明瞭方向;學生增強了實踐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旅遊管理論文 篇三

摘 要:當前,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推動了我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步伐。生態旅遊業作為傳統旅遊的行業的昇華,該行業發展的情況將直接影響着整個旅遊業。但目前在發展自然環境的同時,出現了資源保護不當等現象。文中詳細探究了生態旅遊的行業的發展狀況,闡述了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並根據我國生態旅遊的行業的現存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這些建議和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生態旅遊 經濟管理 措施。

生態旅遊在我國是一種新型的旅遊方式,因此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對經濟利益的過分關注,終將引起自然景區的高負荷運轉,因此,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旅遊生態業,使該行業為國民經濟增長帶來更高的效益,做好現存機制下生態旅遊的行業經濟管理十分有必要。只有加強對生態旅遊的經濟管理,才能使其朝着更規範、更標準、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處,共同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

一、探究並剖析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重要性。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簡稱: IUCN,於 1983 年提出的,之後於 1993 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將其定義為: 維護當地人民生活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此術語強調的是: 在保護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遊。隨着經濟、科技的發展,對生態旅遊也做了新的定義。它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條件,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準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態系統,開展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最終獲得身心愉悦的旅遊方式。總之,協調好生態自然、管理機制、發展規劃是推動我國生態旅遊的行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內涵是: 通過對生態的保護和觀賞來達到旅遊的目的,從而實現旅遊價值,此外,生態旅遊經濟管理還存在經濟價值,旅遊景區要增加經濟收入來更好的促進旅遊管理。由於自然景觀以自身富有特色的資源,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做好對生態旅遊的管理,是保護生態、發展旅遊的行業的關鍵,文中就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必要性做了探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社會生活的價值鏈的作用。自然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同時也為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條件,推動了社會學、考古學、人文學等多個學科的進步。由於近年來急切發展生態旅遊業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採和使用,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自然災害不斷髮生,因此,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是建立社會生活價值鏈的重要保障。

( 2) 保護不再生資源。生態資源具有不可逆行,一旦遭到破壞,終將無法恢復,因此,做好生態資源的保護工作是人類一項長遠而艱鉅的任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科技、交通工具等都在快速發展,這些領域的發展無疑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在追求高經濟效益時引起了一系列併發症,當管理不當時,極易出現資源被破壞的現象,甚至惡性循環,所以,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工作,是保護不再生資源的根本。

( 3) 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糧。旅遊活動主要包含對大自然的欣賞和對人文環境的觀賞兩大部分。通過旅遊可以使人們的身心得到放鬆,為生活增添了諸多色彩,還可以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而旅遊的行業的出現和發展,正好解決了人們這一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所以説做好生態經濟管理能夠滿足人類不斷增加的精神追求。

( 4) 對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生態旅遊能夠直接或者是間接影響到經濟效益,例如: 旅遊者在單個旅遊過程中,將會增加行為之出,提高經濟增長點; 又如: 旅遊者的其他消費行為,帶動經濟發展。總之,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區域不斷進步的重要保障。

二、當前生態旅遊的行業存在的問題。

( 一) 盲目性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

在對生態景區沒有進行調查、科學分析時,盲目開發和利用資源。尤其在開發新景區時,急於追求過高的經濟效益,在缺乏總體規劃和事實論證的前提下,盲目發展,最終造成一些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浪費現象,這種重開發思想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由於我國目前在開採和利用自然資源時,在管理方面的欠缺、執法力度的不完善等問題,使自然遭受極大的威脅,所以,在後期發展生態旅遊業時,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

( 二) 破壞生態平衡現象比較嚴重。

例如: 在一些自然景觀區,被修上了賓館、索道、娛樂場所等,不僅造成景觀與建築之間格格不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自然景觀原有的韻味,導致生態平衡嚴重遭受破壞。此外,由於這種不科學的規劃和建設,背離了在自然景區開發生態旅遊項目的初衷,失去了發展生態旅遊的意義。

( 三) 不注重環境保護。

據資料分析瞭解到: 我國大部分生態旅遊景區的土壤、水源等自然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當前已有超過 53條河流屬於重污染; 約 136 條河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給人們的安全飲水帶來了巨大威脅。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發展旅遊的行業還存在諸多條件欠缺,但如果不能科學規劃,輕視管理,不注重環境保護,終將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發展。

( 四) 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

當前,由於旅遊資源產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經營者和管理者為了謀求更高的經濟效益時,粗放經營的行為,會直接破壞到自然資源。這種情況下,我國旅遊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導致管理漏洞出現。這種資源保護在缺乏全局意識狀況下,引起了盲目開採和利用資源,終將導致生態旅遊景區的運營狀況不斷下降。此外,在部分自然景區出現管理能力不足,監督機制欠缺等現象比較嚴重,這些都會影響整個旅遊的行業的發展,抑降低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水平。

三、解決生態旅遊問題的建議和措施。

針對上述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及當前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了解到,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行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措施,來解決生態旅遊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管理漏洞,就此,筆者結合自身對旅遊的行業的瞭解,及實踐經驗,總結並歸納出幾點措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為推動生態旅遊業提供積極的影響,避免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諸多不利因素,具體內容是:

( 一) 突出特色資源,完善管理機制。

在開發和利用旅遊資源時,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方特色,這就需要對該旅遊景區的自然資源、形成機理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瞭解構成生態旅遊系統的相關要素,突出特色資源,來吸引更多的旅遊者。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着整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為了進一步完善生態旅遊的管理機制,需要結合該地的旅遊特色,借鑑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和管理方法,並對相關體制、法律及政策等進行統一,得到最適宜發展該地區生態旅遊業發展的管理機制。除此之外,在制定管理方案和完善相關管理機制時,要對旅遊數量加以控制,避免由於人流量過大給生態帶來破壞。

( 二) 做好景區的規劃和評估工作。

在建設旅遊景區時,需要了解當地的相關資源和景觀的構成要素,以此制定可行的投資方案,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生態旅遊資源強調的是: 在保護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所以開發者要對資源進行評估,並明確不同資源之間的優越性及發展趨勢,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避免盲目投資給生態旅遊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這種科學的規劃、評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開發模式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對提升經濟效益有積極的影響。

( 三) 全面提升景區的服務質量。

景區管理部門應從兩大方面來進一步完善對旅遊者的服務工作,一方面是: 提高生態景區的各項服務設備,保證這些硬件設施能夠滿足遊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是: 強化服務培訓工作,景區管理部門可以定期開展培訓班以及討論會等,促使工作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包含: 服務技能、服務態度等,為實現生態區的人性化管理奠定良好的條件。此外,這一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保證其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性。

( 四) 實行全面創新的理念。

為了實現生態旅遊業的全面發展目標,實行創新非常有必要。首先要從管理制度上進行創新,注重生態旅遊區的人才培養,可以採取專題講座、會議等多種形式,不斷促進工作人員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從而實現景區管理的標準化、專業化和科學化。其次在管理上進行創新,生態景區管理人員要借鑑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避免走傳統管理上的老路,結合地方特色,積極優化該生態旅遊景區的內部結構,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最後,需要創新旅遊產品,以有效的管理體系,促使旅遊地區發揮更大的地方特色,來吸引更多的遊客。除此之外,要採用科學的經濟管理滿足不同層次的旅遊需求,保證旅遊資源的經濟利用率。

四、結束語。

綜上,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是旅遊管理、經濟管理和生態管理相結合的產物,同樣是一門交叉學科。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生態旅遊業帶來機遇同時也產生了挑戰,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生態旅遊業,必須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制定可行性的經濟管理方案。生態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在生資源,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使這些現有的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同時,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文中以生態旅遊業的相關內容為基石,闡述了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並根據當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問題提出了幾點措施,做到統籌生態管理、經濟管理、旅遊管理三大方面,最終為實現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筆者希望更多人士參與到生態旅遊的行業的發展中來,推動該行業走向更高的發展平台。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四

【關鍵詞】教學模式;實習;創新;途徑

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3+1”教學模式就是按旅遊管理專業本科四年的時間劃分,3年在校學習,1年在校外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撰寫。這種教學模式無疑調整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強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下面對“3+1”教學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3+1”教學模式的緣由

就專業個性而言,旅遊管理專業本身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具有明確的行業指向性,主要為旅行社、旅遊景區以及旅遊行政單位和外事接待單位培養專業操作技能熟練、適應面較廣的專業管理人才。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實踐教學具有與理論教學一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踐環節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服務技能和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更是為了學生今後能真正勝任旅遊行業的管理工作,同時也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與加強。

然而長期以來,旅遊管理專業教育中的實踐教學頻遭狹隘理解乃至認識誤區,不少教學管理者和從教者在觀念上將實踐教學僅僅視為依附於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旅遊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活動普遍呈現出瑣碎化和零散化傾向,嚴重阻滯了本專業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生專業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這種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不良局面,根本原因在於,眾多地方性高校所設旅遊管理專業都是作為管理學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還有部分是在歷史學,地理學基礎上派生和發展的。無論那類地方高校的旅遊管理專業均存在不切實際地搬用普通高校以理論教學為主、而輔以實踐教學的發展模式,有的實踐教學環節猶如蜻蜓點水,嚴重背離了旅遊學科發展的特點,不利於專業的發展。現行各高校專業課課程門類與學時數也在壓縮,所以我校作為地方高校,旅遊管理本科首先採用了“3+1”教學模式。

二、確保“3+1”教學模式的途徑

(一)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羣建設

課程羣(Curricula Group)來源於國外針對現行教育中學科門類過細,過多問題而提出,,它符合是世界範圍內學科、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之要求,也滿足我國高校專業課課程門類與學時數壓縮的改革之需。 何謂課程羣,國內高教界至今沒有權威的確切定義。高校普遍傾向認為: “課程羣”是由內容上密切相關、相承和滲透,具有互補性的幾門系列課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並配備相應的教學大綱,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進而獲得整體優化,是具有學科優勢的連環式的課程羣體。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課羣建設,確保理論教學的系統性,並與旅遊行業實踐相結合。根據這一原則設置課程,進行課程羣組建。由於我校旅遊管理是大工商管理專業下分離的。充分利用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教學基礎平台,突出管理特色,促使基礎課程中管理類和經濟類與旅遊科學相結合。為此構建了六大旅遊管理專業課羣,即:旅遊管理課羣、旅遊經濟課羣、旅遊文化專業基礎課羣、酒店管理與服務課羣、旅行社與導遊實務課羣、旅遊資源與規劃課羣。例如:旅遊管理課羣中“管理學、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區管理”作為課程羣建設,從內容上看,相互之間的內容縱向有傳承運用關係,通過集體備課,教師在授課時避免內容上的重複,發揮整體效益,達到最佳效果。再如,酒店管理與服務課羣,把酒店管理與服務結合起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前台管理與服務,餐飲管理與服務,客房管理與服務,都是理論與實驗室實訓課結合,讓實驗指導教師也參加大綱編繪,輔助完成課程教學。此外在旅行社與導遊實務課羣、旅遊資源與規劃課程羣中大為提高實踐課程比例,增設設計性與綜合性實驗。實踐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課程羣”的建設,打破課程間壁壘,優化課程體系,達到了整合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樣即保證了學生理論學習的完整性,避免了重複內容的學習,又達到縮短學時數的要求,使學生順利完成3年在校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習。

(二)因材施教,加強實習環節的不斷創新

1.原有旅遊專業實習操作模式的利弊

我校原來的專業實習操作模式是專業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採用集中實習的方式。時間在12周,都集中在一兩家酒店實習。實習後回學校再進行大四的理論學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第八學期還有4周-6周畢業實習。有利的是:專業實習集中統一,大四學生基本在校,雖然畢業實習在外,但也短暫,所以學生日常管理方便容易。弊端是:對於實習的酒店而言,由於實習時間在三個月,酒店一般採用的是頂崗實習,前期的入職培訓在一個月左右,頂崗2個月,工作技能剛熟悉時,就面臨實習結束,這樣就加大了人力資源培訓成本,不利於校企合作。對於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而言,一般要求學生最好能結合專業實習工作,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寫出學以致用的論文。而旅遊管理專業實習時間放在第六期,還有部分理論知識學習要在第七學期完成,就降低了學生髮現問題,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對於學生而言,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有學生願意到旅行社、景區實習,但在這種“一刀切”的模式下就不可能。

本着“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原則,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須對原有實習模式進行改造,對專業實習時間和方式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

2.“3+1”教學模式中,“1”的突破

基於旅遊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3+1”教學模式中,“1”即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在校外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於旅遊管理專業而言,就是採用專業實習與畢業時間相結合,校外做論文與校內做論文相結合。

具體而言,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全期,第八學期前4周畢業實習,後12周畢業論文寫作。如果學生集體實習,可以將專業實習與畢業實習連續進行,也有利與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同時提高了學生畢業就業率。有的學生在企業簽約後,可以申請在校外請指導教師,並與校內論文指導老師聯繫,在校外完成畢業論文撰寫。

3.專業實習的實施和有效管理

專業實踐環節中,遵循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實習方向,必須是旅遊管理相關部門與經濟實體,酒店、旅行社、景區景點、旅遊行政部門等。實習方式採用集中實習和自主分散實習相結合,自主實習學生管理由家長和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進行管理;集中實習由用人單位和學院專任教師協調共管。為了保證學生安全,避免出現實習缺位的情況,學院建立了一套實習管理信息系統,學生與指導教師聯繫有一套長效機制。通過幾年實施後,監督管理到位,學生、家長、單位都比較滿意。

4.拓寬專業實習的平台,搭建旅行社集中實習橋樑

教育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學校在最後專業實習學期,要保證學生都要順利完成實習工作,除了提供吸收人力資源較多的酒店供學生選擇外,要儘量拓寬實習的平台,增設旅行社行業,提供學生導遊、計調、外聯等實習崗位,使部分愛好旅行社和導遊工作的學生,自己又沒有能力聯繫到旅行社的學生能自主選擇,由學校聯繫多家旅行社,旅行社對實習學生進行一定的選拔後,進入旅行社行業實習。以前學校只提供1-2家酒店實習,主要是酒店對人力資源需求量大,做基層工作員工素質要求不高。旅行社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高,大多是中小型旅行社,能容納學生實習的數量較少。因為旅行社行業屬於知識、人才密集型企業,作為旅遊業的龍頭企業,旅行社擔負着開發旅遊產品、引導旅遊消費潮流的責任。如果沒有極好的綜合素質,這個作用就無從體現。因此,旅行社的從業人員的文化含金量比旅遊業其他部門的從業人員要高。從某種意義上講,旅行社經營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員工的素質。每一家旅行社需要的員工數量雖然較少,但隨着旅遊業的不斷髮展,旅行社也意識到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要進行人力資本長效投入,注重從企業內部挖掘人才,把實習學生作為人才儲備,畢業後大部分學生都會成為該企業的核心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較高。與此同時,學校也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在2、3年級時做好一些職業准入資格考試。如導遊和海外領隊資格考試,搭建好旅行社集中實習的橋樑,省內一批旅行社也成為學校實訓實習的基地。此外隨着旅遊業向縱深發展,近幾年各景點景區(特別是主題公園)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劇,專業實習的平台還能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 張金霞。應用型本科旅遊管理專業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探討[J].中國校外外教育。理論,2008,(4).

[2] 陳鋒儀 庫瑞。旅行社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M].2009.

旅遊管理論文 篇五

旅遊學刊 雙月刊 1997年第1期 "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綜論 ---兼與楊森林商榷 ◆ 餘書煒 本文有感於楊森林的<"旅遊產品生命週期論"質疑>一文①而作。楊文提出的質疑總體上來説頗中要害,很有份量。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產生於國外,國內旅遊學界對這一理論只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況。楊的質疑,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但筆者認為, ...

<區域旅遊規劃>教學大綱 (供旅遊管理本科專業使用) 課程編號:07100780 課程名稱:區域旅遊規劃 課程類型:專業限選課 總學時:36 講課學時:28 實驗(實踐)學時:8 學分:2 先修課程:旅遊資源學 一。 課程的目的與任務。 科學的旅遊規劃是保證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旅遊規劃的發展現狀,旅遊規劃的對象和概念,瞭解旅遊規劃的理論體系,熟悉 ...

旅遊規劃與開發 1. 旅遊系統:由旅遊客源市場子系統。旅遊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統。旅遊企業子系統以及旅 遊支撐與保障子系統4個部分組成,具有特定的結構。功能。目標的綜合體。 2. 旅遊規劃:在旅遊系統發展現狀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趨勢 有以及旅遊系統的發展規律,以優化總體佈局。完善功能結構以及推進旅遊系統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的的戰略設計和實施的動態過程。 3. 旅遊規劃的功能:在市 ...

對旅遊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 [摘要] 本文是一篇文獻綜述與理論歸納類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遊社會 學在國外的開展狀況:綜合評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論觀點。學術著作以及代表人物, 具體包括旅遊社會學研究的發展演進觀。新迪爾凱姆學説。衝突批評理論。功能學派。韋 伯主義。形式主義/現象學和民族方法學派, 以及符號互動主義等7種理論流派。文章的第 二部分嘗試性地建構了旅遊社會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內 ...

<旅遊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旅遊心理學 學時:36學時 適用專業:旅遊管理。旅遊英語 開課部門:旅遊系 一。課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務 本課程針對旅遊。休閒。飯店管理。服務等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了解到涉及旅遊活動的心理學問題,比如説旅遊者的心理因素,旅遊活動和旅遊服務的心理學問題以及旅遊中的人際關係的問題等,使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概念及理論,能 ...

摘要:本文基於雙因素理論,利用Eviews軟件對影響中國東。中。西部遊客滿意度的關鍵性因素進行選取與分類,並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對其關聯繫數進行衡量比較,發現東部地區的遊客滿意度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針這種現狀我們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灰色系統理論:遊客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02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 ...

海洋旅遊功能區劃的理論解析 海洋旅遊功能區劃是包含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的動態發展過程,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完整的理論體系是研究海洋旅遊功能區劃重要基礎,而地域分異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區位理論是進行海洋旅遊功能區劃的主要理論來源。 一。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是自然景觀多樣性形成的基礎, 即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差 ...

[摘 要] 社區參與旅遊發展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旅遊業發展中的重要體現,基於社區參與理論的商業模式是引導社區居民參與旅遊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附近社區的旅遊商業發展模式的探究,希望可以促進周邊旅遊企業的合理開發與發展,形成商業的集羣化產業,最終提高該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關鍵詞] 社區參與:731遺址: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對策 [中圖分類號] F470 [文獻標識碼] ...

_匕日_函l_萏-l衞__嶇霍匾瞄Ⅲ●疊盔齟 墨絲查墊竺蘭墨!塑旦型 旅遊凝視:從福柯到厄裏 劉丹萍 (華南理工大學藏辯與酒店管理學院,廣東廣攪510006) [摘要]1992年,以朱歇爾・福柯(MichelFoucalllt)有關"甏視"的著逮為基礎。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裏(Johnu唧)提出"旅遊凝視"理論。厄裏認為,"旅遊凝視"是旅 ...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第10卷第1期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 旅遊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 ● 劉趙平[摘 要]旅遊影響研究是旅遊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到人們普遍關注的同時,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個熱點問題。,導,.相關學者判斷。① 一。相關基本概念 作為旅遊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旅遊的影響研究可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旅 ...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六

關鍵詞:旅遊管理 應用型人才 培養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階段的穩步發展,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明顯,將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學校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成為越來越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選擇。近年來,旅遊產業蓬勃發展,我國的旅遊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旅遊專業人才,特別是中高級管理人才的主要培養者。旅遊管理本科院校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出現了相較於高職高專和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諸多短板。因此,旅遊管理本科院校嚮應用型本科教育轉型已成為我國旅遊高等教育發展和質量提升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

一、我國高校旅遊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經過 30 年的發展,旅遊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壯大,結構日趨完善,現已形成了大專(高職)、本科和研究生(碩士、博士)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至2012年底,全國旅遊院校共計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職業技術學校1139所。2012年全國旅遊院校旅遊相關專業在校生共計107.34萬人,其中旅遊高等在校生數為57.62萬人;旅遊職業學校在校生數為49.72萬人[1]。雖然旅遊教育以本科生人數居多,但是在現實中本科以上人才培養及就業都處於尷尬的局面。

業界普遍認為旅遊專業本科人才不好用,實際操作能力不如高職高專,理論程度不如碩士。這種旅遊專業本科生“專而不專,能而不能”的尷尬局面使得就業比例越來越低,歷年來旅遊專業本科畢業生在行業內就業人數比例一般僅在10%-20%之間,從而也導致近幾年旅遊本科專業院校和專業辦學萎縮的局面[2]。

二、旅遊管理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多元的知識結構

旅遊人才多元的知識結構包括:1.深厚的基礎知識,掌握深厚的旅遊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是日後得以進一步發展與創造的基礎;2.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想在旅遊行業中有所作為,成為有用的旅遊人才,就必須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掌握應有的從事本專業工作所需要的旅遊服務的程序、操作規範和技能;3.廣博的相關性知識,在旅遊一線,各種突發性、應急性問題會經常出現,這就要求旅遊人才不僅具備精深的本專業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管理學、心理學、人際交流和溝通等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所遇到的問題處變不驚,迎刃而解。

(二)完善的能力結構

現代社會經濟和旅遊業發展瞬息萬變,知識更新頻率加快,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所學旅遊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工作實際問題,能應用已有知識和能力在旅遊職業領域成功立足。能夠把豐富的旅遊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轉化應用於實際問題,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具有勝任旅遊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旅遊技術創新和二次開發的創新能力。此外,還要有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應變能力,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旅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能力。

(三)全面的綜合素質

旅遊應用型人才的素質不僅包括德智體美的基本素質,還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旅遊應用型創新人才能夠在旅遊職業領域成功立足,能進行旅遊新技術、新服務、新產品的創新。必須要有創新的個性特質,在組織創新氛圍的影響下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創意的產生和創新的推進。

三、旅遊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四階段課程體系

旅遊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以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逐步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學術”四階段式課程體系。第一學年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第二學年開設的課程目的在於打造學生的專業能力;第三學年開設的課程重在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第四學年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畢業答辯等培養學生的學術水平。通過四年的培養,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從業綜合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優化實踐教學,着重培養應用性人才

注重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旅遊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因此教學環節中應加強實踐教學。課程在設置上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學習及自我學習能力。主要由課堂參與、獨立作業、小組作業、外出考察、畢業論文組成。開設帶有研究性質的實驗課,將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納入某項課程的研究之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旅遊活動深層次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綜合的研究能力。

多引入探討式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學方法從單一的課堂講授向多樣化的互動式、參與式教學發展。使用案例討論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和參與精神;運用電子教學、多媒體教學和實地教學,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實務感;引入角色模擬教學法,可引導學生在特定環境下進行角色體驗,增強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採用專題研討教學法,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和學術探索精神。

重視校內外實踐基地。校內外實踐基地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職業能力培養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動手能力的培養,還包括知識的應用、技能的掌握、經驗的積累、職業意識、習慣態度的養成與職業創新等。同時,旅遊教育培養的人才,其就業上崗後的服務和管理行為大多是相互聯繫的羣體活動,因此必須十分注意對學生合作能力、公關能力、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行業有真實的認知。

(三)重視旅遊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

目前很多院校現有旅遊管理專業教師大多是從相關學科通過一定的短期培訓或自學方式轉入本專業的,所學知識不繫統,再加上沒有從事過實際旅遊工作,很難勝任他們所承擔的課程教學任務,更談不上承擔大型的科研任務,必將影響到畢業論文質量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要求旅遊院校推行“雙師制”,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其次,旅遊院校也可以從旅遊企業中選聘兼職教師,增加專業課“現場教學”的學時比例,從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緊密銜接;鼓勵專業教師進行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聽説能力和應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局。2012年中國旅遊統計年鑑[Z].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3

[2]宋大為。應用型旅遊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0,(30):31-33.

作者簡介:

旅遊管理論文 篇七

陝西省鄉村旅遊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到現在,經歷了20餘年的發展,已成為陝西省旅遊業重要組成部分。陝西省鄉村旅遊在快速發展進程中,顯示着顯著的正面政治、經濟、文化效應的同時,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社會、生態等負面效應不斷擴大,嚴重影響其生命週期長短。陝西省地域遼闊,下轄十市一區鄉村旅遊發展狀況各不相同,負面效應各具特點,面對這種情況亟需尋找一種新的管理方法來綜合應對。適應性管理是一種動態的、可持續的、系統的對社會、經濟、文化、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管理的方法,綜合了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發展的要求,以達到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系統可持續性要求的和諧統一,在眾多領域都有其應用前景。鄉村旅遊開發在對鄉村旅遊地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也涉及到如何進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社會利益平衡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適應性管理理論無疑能提供有力的指導。基於此,本文將陝西省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動態性與適應性管理的動態管理模式相結合,以陝西省十市一區鄉村旅遊發展目的地為對象,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和梳理相關研究理論的基礎上,採用文獻收集與多途徑數據採集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鄉村旅遊發展理論、適應性管理理論、旅遊地理學相關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陝西省各市、區及不同人文自然條件區域為空間分佈單元,實地調研,分析、總結、評價、研究,針對陝西省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態勢,架構了各市及不同人文自然條件區域的政府管理、自身管理、產品供給與需求管理、基礎設施供給與需求管理、空間佈局規劃管理、人才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等適應性管理框架,推動陝西省鄉村旅遊全面、健康、持續發展。

本論文由六章組成。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闡述了研究背景、立論依據、研究目的意義、內容與技術路線,並對國內外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鄉村旅遊理論、適應性管理理論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綜述、評價。

第二章基本概念與理論部分主要探討了旅遊地生命週期理論、鄉村旅遊發展理論、適應性管理理論、旅遊地理學等相關理論。

第三章是論文的重點部分之一,闡述了陝西省鄉村旅遊發展歷程、管理模式、發展模式、空間佈局、產品開發、經營現狀等,對總體需求、供給、效應、人文、自然、社會生態等方面存在問題進行了系統全面分析,為陝西省十市一區鄉村旅遊發展問題診斷打下基礎。

第四章、第五章為論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對陝西省十市一區鄉村旅遊遊客行為特徵、社區居民影響感知、態度、供給系統、環境承載力、政府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綜合評價,認為西安市、寶雞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處於旅遊地生命週期發展階段,咸陽市、渭南市、銅川市處於旅遊地生命週期起步階段,延安市、榆林市處於旅遊地生命週期探索階段。

第五章對處於不同旅遊地生命週期階段的陝西省十市一區鄉村旅遊目的地存在問題進行診斷,針對診斷問題從需求與供給、效應、環境以及其他因素方面提出適應性管理方案。反饋、實施方案,對方案應用進行監控和評估,根據結果提出調控對策,結合方案與調控對策進一步調整方案,最後架構陝西省不同生命週期階段城市、不同地域的鄉村旅遊需求與供給、效應、環境以及其他方面的適應性管理框架。

第六章為研究總結部分,闡述了基本結論,創新之處、研究不足與以後研究的方向。

論文通過“理論研究+一線調研+實踐應用”的模式,架構了陝西省鄉村旅遊適應性管理框架,有效降低了陝西省鄉村旅遊發展的負面效應,有利於延長陝西省鄉村旅遊目的地的生命週期,探索了適應性管理理論在鄉村旅遊研究中的實踐應用價值。豐富、深化了鄉村旅遊相關理論研究,並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論文中所構建的鄉村旅遊適應性管理框架也可為我國西北地區乃至全國鄉村旅遊管理提供借鑑和參考。

該文是旅遊方面論文範文,為你的寫作提供相關參考。

旅遊方面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