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畢業論文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畢業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物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正確認識、評價物流產業的效率也越來越重要,利用DEA方法分析我國各地區物流效率,結果發現我國物流產業規模效率較高,絕大多數省市處於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純技術效率偏低,導致物流技術效率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與物流效率無關。我國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問題,應在注重提高物流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改進管理,優化物流資源配置。

論文關鍵詞:物流,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

近些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各地區新的經濟熱點,而如何使剛興起的物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而對各個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效率評價,能過正確判斷該地區物流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和其他地區的區別和差距,對各地區物流業的規劃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DEA模型及理論簡介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評價具有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的數學規劃方法,是運籌學、管理科學、系統科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1]。其實質是利用數學規劃模型,根據一組關於輸入輸出的觀察值,計算每個DMU的觀察值與效率前沿面的距離來估計有效生產的前沿面,再將各DMU與此前沿做比較,從而進行效率的比較。,若DMU觀察值落在此效率前沿面上,DMU具有完全效率,效率值為1。

觀察值若不落在此效率前沿面上,DMU為相對無效率,效率值為0到1之間,其間的差距則代表無效率程度。DEA還可以判斷各個DMU的投入規模的適合程度,給出各DMU調整其投入規模的方向和程度。DEA模型具有與其他目標評價方法不同的優勢:不必先對各類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輸入和輸出數據不受計量單位的影響;不需要主觀確定權重,這就避免了主觀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無需知道各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之間的函數關係,可以同時計算多輸入和多輸出指標。

1957年Farrell[2]在Debreu和Koopmans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多投入、多產出的DMU效率測度方法,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將經濟效率分為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技術效率反映的是在給定投入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獲取的最大的產出能力,配置效率是分析如何以最優的要素投入組合生產最優的產品組合,技術效率與配置效率的乘積等於總的經濟效率。

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3]提出規模報酬不變模型,這是最基本DEA模型,因此也稱為CCR模型。用不變規模報酬模型進行效率評價時,必須假定各決策單元是位於最佳生產規模,否則所測的效率值中,就包含規模效應的影響。為測算生產單元的純技術效率水平,Banker,Charnes 和Cooper[4]在1984提出了可變規模報酬(BCC)模型。

二、基於DEA的物流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一)輸入指標主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三方面考慮,人力方面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業人員人數代表物流產業從業人員人數(萬人);物力方面選取物流網絡里程的度量,理論上講應該是五種運輸方式按實現的價值增加額的加權和,但限於數據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只考慮物流網絡里程中最主要的鐵路、內河航道和公路三種方式,並以其簡單加總後的總和來度量物流網絡發展狀況;財力方面選取了各地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代表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二)輸出指標主要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評價,在數量方面,我們選取各交通運輸方式的貨運量(萬噸)來表示;在質量方面我們選取了各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產值數據,在統計中包含了電信業的產值,而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只有在國家層面有統計數據,因此,本文采取全國各省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業產值代替物流業產值(億元)。

三、我國各省物流效率實證分析

使用DEAP2.1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來自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鑑(2010年的數據),在可變規模報酬和產出不變假設情況下,即在使用DEAP2.1軟件時選擇投入主導的BCC模型,將技術效率(T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與規模效率(SE)。純技術效率説明的是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物流投入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及管理的總體情況,反映了在產出不變條件下投入最小的能力。規模效率反映了我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物流發展規模及增長潛力情況,本質上也是管理水平的反映。

2010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單位物流產業效率的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從總體上看,我國物流效率偏低,平均技術效率也即綜合效率僅為0.712,平均純技術效率為0.775,平均規模效率較高,為0.929,而技術效率是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乘積,而2010年我國的物流產業規模效率較高,説明我國物流效率偏低除了總體水平不高之外,主要是由於純技術效率偏低造成的。因此,我國物流業在資源配置及管理上,在人員、設備及物流生產理念上,都存在不少問題。

crste不考慮規模收益時的技術效率(綜合效率);vrste考慮規模收益時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scale考慮規模收益時的規模效率(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是對綜合效率的細分;最後一列i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從綜合效率看,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安徽、山東、寧夏都達到了完全技術有效,即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同時有效。綜合效率最低的有云南、青海、新疆等,主要就是由於這些省整體經濟環境差, 物流業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備都跟不上造成的。

從純技術效率看,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海南、西藏都達到了完全有效,這説明近幾年西藏、海南的物流業發展健康、有序。物流純技術效率較低的是雲南、新疆、黑龍江等,這些省可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等方式來解決的。

從規模效率看,總體上較高,均值為0.929,完全規模有效的有天津、河北、內蒙古、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湖南、重慶、四川等,規模效率較低的只有西藏和青海,這説明西藏和青海的投入產出沒有達到規模最優狀態。

從規模報酬看,山西、遼寧、浙江、廣東屬於規模報酬遞減階段,這説明這些省物流業沒必要再增加投入量,而應當考慮加強投入資源的管理,充分利用現有的物流資源,以使其達到最大的產出效果。其他各省都處於規模報酬遞增或不變階段。

四、結論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高速公路、港口碼頭、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目前物流產業整體效率仍然較低,而且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物流效率並沒有明顯的差距,説明我國物流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普遍較低,而且地區間的差距不大,總之,我國物流規模提升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本文利用對當今時代進步、物流管控模式特點的分析過程,重點就現階段高等院校後勤型物流管控狀況進行説明,詳細闡釋了對高校後勤物流系統進行綜合化管控的效用性及構建高校中高效型後勤物流運作體系的規劃,最終給出完成規劃應解決的問題及改革的實施手段。

關鍵詞:高校後勤;物流管理;社會化構建

當今,物流行業是一個令大眾矚目的重點話題,其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出的影響作用不弱於電子型商務、信息產業。物流模式構建的效用高低已在很大程度上關聯着各類企業的效益與發展,因此,當今各類物流企業均非常重視物流成本的節約、操作過程的效率、服務質量的改進。然而實施此番操作的前提條件即為首先構建出一個高質量、操作性強的物流運作體系。

一、高等院校後勤物流綜合化管控的迫切性

我國現實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過去計劃型經濟體制中逐漸成熟並穩固下來的,計劃型經濟模式下構建出的高校後勤物流體系是集約化的後勤系統保障機制。由於高校教育、科學研究及人才塑造目標的不斷提高,此類自我保障式的後勤物流體系嚴重製約着校方將全部精力及教育資源置於教育品質的改善上,其已成為高教系統改革中不斷加重的負擔。

第一,教育資本的缺失導致須對高校物流系統實施最先進的集約化的管理模式,由此來贏得後勤物流的綜合化管理。

第二,高校教育後勤工作一直是小而全的模式,全力擔負着原本需靠社會或至少也要依靠高等院校及社會來一起擔負的後勤保障性工作,那時高校的物流系統管理始終處於自保或半自保的內部運作態勢。

二、現實高校物流系統的運作目標

(一)由封閉型管理向開放型管理轉變,由自保優化型向全局優化型轉變

以往的高等院校後勤物流保障工作的眼界一般只侷限於自身學校、本單位的區間內,雖然高校的物流業務管理亦為以物流費用最低化及經營收益最高化為追求目標,然而因為他們未能認識到物流運作費用不單單依靠本部門及本單位來管控,而是其要受制於整個利益鏈條的限制,所以,其所達到的只是一個少數優化,而並不是一類全流程型的優化模式。

(二)打造服務觀念,提高客户認可度

服務型觀念的塑造是經濟發展系統和管理組織系統始終重視的問題。過去在高校後勤範疇內的物流運作管理過程不十分重視給總體物資供應流程提供服務,所以其亦不可實現使客户充分認可的程度。當代物流運作管理不但施予周到、便捷的運送、儲存、配貨、管護等類型的商業性服務,也施予物流訊息的採集、整合及外輸等服務產品。高校後勤物流業務的運作以實現客户認可為基本宗旨,完整、周密地服務於本行業的“上帝”。

(三)減低運行成本,優化服務模式

在物流系統中除物資流通速度的提升之外,因為物資週轉過程資源消耗過高而又總體上不可能讓所運商品提升價值,更不能改善物流商品的實用效果,因此依靠減小物流運作費用是加大商業產出的主要渠道。

物流系統作為“第三種利潤資源”,此利潤空間的拓展基本是憑藉節約過程。由此關聯到怎樣有效使用現實物流資源來實現工藝設施的配置問題。

(四)依託訊息化、科學化方法實施管理

依託微機、網絡、雲計算、數據資源可完成、便捷、迅速的運作、管控過程,促使高技術與智能化管理模式應用到物流運作過程中,對社會資源(包含人工和財務)的節省和系統運作的實效性均可發揮出積極的促進功能。

三、實施高校後勤物流體系運作模式創新

(一)實現高校後勤的社會型管控

大部分的高校對其後勤都實施外表上的“單塊建制,程序分離”,構建了後勤業務經濟運作實體,名曰“後勤服務實業集團”或“後勤服務實業總公司”,高校後勤工作的管理框架及運行體系向社會服務型、公司實體型推進了一個層次,然而其利潤獲取的自主權及調配權並未達到分明,從本質上來説並未完全實現企業式獨立運作,構建當代新型企業經營制度,高等學校後勤工作的社會化變革,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我國新型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需要,並依照建立當代先進型企業經營制度的需求對以往的後勤管控模式和運作體制實施徹底變革。

(二)建立適合高校後勤的內部管理體制

組織機構劃分過細,實體過於分散,會出現效率不高,相互扯皮推諉的現象。需對性質職能相似的小實體進行合併,並將管理職能實現集約化。

(三)成立區域物流中心

傳統的高校後勤體制下,物流資源分散在各個高校。“一家一户辦後勤”,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複勞動,後勤社會化改革為各高校物流資源的整合帶來了契機,使得各高校的物流資源有可能打破部門限制,校際限制,而走向資源共享。

四、結語

高校後勤要利用當前良好的環境和技術,堅持“市場導向、企業運作、統籌規劃、開放有序”的物流發展原則,以提高物流效率、增加透明度、監控質量關、降低物流成本為核心,加大物流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積極推進物流資源整合,合理進行後勤物流的區域佈局,樹立競爭意識,提高服務質量,逐步建立高校後勤物流一體化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黃城武。略談高校後勤社會化管理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求知導刊,2016(03).

[2]李輝。高校後勤社會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6(13).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三

一、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醫藥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出現,人們將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這也促使中國醫藥行業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隨着醫藥需求的快速增長,發展物流是醫藥製造業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據全國重點企業物流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醫藥製造業物流規模不斷擴大,但物流效率、物流服務水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物流作為現代生產型服務業,是企業降低成本、獲取第三利潤源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背景下,醫藥製造業更需要大力發揮現代物流在行業轉型中的作用。如何完整地展示醫藥物流中心的物流成本結構,並對其進行物流成本分析及成本控制,也成了各醫藥物流中心迫切關注的問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現狀:從國外知名的期刊上看,其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微觀企業物流成本的研究,從企業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約束條件下的供應商選擇、物流及配送系統的設計、運輸及倉儲策略等。同時更加側重於從實證研究角度來研究企業物流成本的控制、優化策略及相關數學分析模型。本文則將從供應商選擇策略、庫存及倉儲策略、運輸及配送策略三個主要方面來綜述國外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現狀。

1.供應商選擇策略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Mooret和Fearon主張價格、質量和產品交付是影響供應商選擇策略的重要準則,他們認為線性規劃方法可以成為供應商選擇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這一思路的影響下,Gaballa首次從實證角度將數學規劃方法應用於供應商的選擇。Anthony和Buffa開創了一個單目標的線性規劃模型用以支持企業的戰略採購計劃,但是訂單成本、運輸和驗貨成本等因素未被考慮到該模型中。Narasimhan和Stoynoff將一個單目標混合型整數規劃模型應用於某大型製造企業,以優化面向供應商羣體的訂單分配及物料獲取過程。Turner為British Coal公司提出了一個單目標線性規劃模型,該模型在考慮供應商能力、最大訂單量、最小訂單量、顧客需求,及區域佈局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總折扣價格的最小化。Sharma等人提出了一個非線性的混合型整數目標規劃模型用以解決供應商選擇問題。他們在模型會考慮了價格、質量、產品交付和服務等因素,所有的準則均作為目標物流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物流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Benton在多品類、多供應商、資源限制和數量折扣的條件下,應用拉格朗日放鬆法開發了一個非線性規劃和啟發式過程模型用於供應商的選擇。該模型目標是實現採購成本、庫存持有成本和訂單成本的最小化。Ghodsypour和n開發了一個決策支持系統(DDS),用於減少供應商數量和對供應商的商業夥伴數量進行管理。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sypour和n為例,他們在2001年討論了在多供應商、多種標準和供應商能力限制的約束條件下,供應商選擇決策中的物流總成本問題,他們開發了一個混合型的整數非線性規劃模型,並進行了相應的數學實例分析。

2.庫存及倉儲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庫存與倉儲問題,很早就被國外學者納入關於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範疇,因而國外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也取得豐碩的成果。

1913年,FordHarrisr在其論文中首次發表了著名的經濟訂貨批量(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模型;隨後,Clark和Searf開始研究多級庫存,並於1960年分析和建立了一個不考慮批量的N級流水系統(Serial System)。他們證明了對於考慮貼現和存儲成本的N級流水系統來説,其最優庫存控制策略是所謂的最大訂貨水平(Order-up-Level)策略。

在這些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後邊的學者相繼從不同的問題和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經典模型。例如:經濟生產批量模型、允許缺貨的經濟訂購批量模型、經濟訂購批量折扣模型、物料需求計劃(MRP)與及時化生產方式(JIT)庫存模型等等物流管理。

而關於庫存成本方面的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就。例如:ri和christos在對現有文獻中的庫存模型進行回顧與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5種成本應該被視為關鍵性成本:(1)損壞成本;(2)持有成本;(3)缺貨成本;(4)機會成本;(5)補貨成本。en-Lembkea和YehudaBassok於2005年討論了基於延遲定製化戰略的庫存模型,他們認為採用延遲製造戰略來維持其庫存戰略能夠帶來可關注的利潤增長。

3.運輸及配送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運輸是物流系統的一大支柱體系,它被認為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國外學者對物流運輸成本的研究涵蓋了宏觀、微觀的各項運輸及配送成本問題,具體研究成果如下所述。

Krugman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指出貿易成本規模在經濟地理模型中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Henderson等人也強調了運輸成本在貿易和收益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影響;Kumar和Hoffmann分析了貿易、運輸成本和適度全球化之間的多重聯繫;而HensRunhaar和RobvanderHeijden探討了公共政策對貨物運輸成本的干預,以荷蘭的紙質印刷品的物流為例進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貨物運輸成本對供應鏈中的貨物運輸需求進行管理控制的機制。

除此之外,國外的一些學者對如何測量運輸成本進行了嘗試,開始使用到岸價對離岸價的比率作為測量海運成本的工具,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質疑,反對者認為,用到岸價對離岸價的比率計算出來的成本不能提供與時間變化趨勢相同的足夠信息。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國外物流成本研究體現出很強的實用性與針對性,研究內容和問題十分廣泛,研究成果也很多。他們對物流成本的具體構成及相互影響的認識存有許多差異。他們集中於對物流成本優化策略、方法及技術等實操性的研究很多,而對於物流成本理論體系等相關基礎理論的研究卻相對較少。

國內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現狀:我國對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引入我國也僅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開發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較強的各類物流成本測算模型,例如:物流成本總量的測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規模的測算模型、物流業成本水平的測算模型等。

黃巖提出了基於橫向控制、縱向控制以及供應鏈為對象的計算機網絡控制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假設銷售、生產、採購和售後服務四個環節的物流成本分別是物流過程的函數,然後建立各部分的成本函數和總成本函數,最終構建了以物流成本的預測、計劃、分析、信息反饋和決策等步驟為主體的橫向控制和以過程為基礎的縱向控制以及以供應鏈為對象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控制。

柳鍵、馬士華從供應商缺貨對購買方的影響出發,引入有效庫存水平概念,創建了在供應和需求都不確定的情形下倉庫和零售商的庫存模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安全因子整體優化的思路和方法。

李慧對物流作業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與作業量的相關關係進行了研究,引入線性迴歸預測與控制原理對物流作業成本預測和物流作業量的優化控制這一概念,並提出了多種作業的正態線性迴歸模型物流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文。

張令榮,楊梅提出了基於價值鏈的作業成本法,分析一體化物流成本的數學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可以預測或模擬成本數據,並通過有關矩陣對應的變量,求取較優解或最優解,以便於物流成本控制。但是有所不足的是此模型僅僅是理論上的假設,並沒有進一步的分析和實證

田肇雲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潛在價值的策略。他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夠減少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成本、增加利潤,改善企業的現金流,提高客户服務質量,併為企業贏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石明虹,滕芳提出製造業企業內部物流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探討了物流評價體系的量化方法,他們主張從內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庫存物料管理能力、內部物流佈局能力和內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個方面構造評價指標。

張餘華,翁君認為供應鏈物流中,物流作為整個供應鏈子環節,其決策最終必須服從供應鏈,單純對系統自身優化具有很大侷限性。他們認為在供應鏈的背景下,物流系統優化將會遇到來自系統內部和外部的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會加劇優化的難度。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本文針對物流人才供需不能對接的問題,提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得物流管理專業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進而解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社會需求;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隨着物流產業的不斷髮展,物流業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日益明顯,對我們高職院校來説,為了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更好地與社會需求對接,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兼顧學院自身辦學條件,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

2013年10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列入了由國務院審批的重大專項規劃系列,該文件明確了3個發展定位:

一是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二是職業院校的使命定位。

三是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

在職業院校的使命定位中指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社會管理創新、勞動者技術技能發展,讓每個人都成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機會,創造更大的人才紅利。以此為契機,各高職院校學習借鑑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同時結合我國國情、物流行業、企業特點,自身教學資源和辦學條件不同,制定並實施了靈活多樣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但是總的來説都是圍繞着“校企合作,訂單培養”來展開的,沒有以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及其未來3~5年的社會需求為參考點,無法更好的為區域物流產業集羣服務,也無法更好的滿足社會的潛在需求。

二、社會對物流人才需求多樣化

隨着區域經濟的不斷髮展,物流職業崗位體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動態的系統,這要求物流人才不僅要具備首任崗位的專業技能,也要具備發展崗位的專業知識;而且就業者受利益驅動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也經常更換職業崗位,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初次就業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而且還要關注其日後的擇業需求;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當前就業必備的基礎知識技能,而且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另外,企業引進物流人才更加理性,對綜合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不僅對其引進的物流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要求,而且對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團隊意識及溝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社會經濟區域發展需要來研究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轉變為滿足社會當前需求及其潛在需求,提倡在深入進行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確定滿足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體系。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着其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市場的特性,基於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主要服務區域的經濟特色及其發展趨勢,結合生產企業、商貿流通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明確定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以河北省的職業院校為例,“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物流管理專業方向的設置應緊密結合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物流行業發展和企業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專業符合需求,技能適用崗位”的同時,結合學院的辦學資源突出“一專多能”,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

採用不同形式,對區域經濟、行業特色和專業人才需求等進行調研,分析物流人才層次的差異性及物流職業崗位羣需要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以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為中心進行專業方向調整及教學內容設計。

同時,定期分析崗位和職業能力的變化和新要求,從實際的行業需求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中重新定位專業的發展,遵循學習規律、遵循人的職業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圍繞職業能力調整課程體系,確保畢業生滿足市場需求。根據物流職業崗位和崗位羣的要求,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教學比例,突出職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原則,按認知與體驗、崗位實訓與技能考證、綜合模擬實訓與頂崗實習三個層次構建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

(三)構建需求導向的專業教學團隊及教學方法

針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調整等改革,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行優化調整,要求教師既要具有理論教學的能力,還要具有實踐教學的能力。堅持“內培外引、培引結合”的原則,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制定專任教師培養規劃,加大專業教師實踐鍛鍊和動態管理的力度,完善雙師教師素質的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建設具有“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

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特點,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四)構建需求導向的管理和評估制度

建立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全方位監控。完善教學督導機制,改革各教學環節教學質量評價、考核制度,健全教學信息的收集、調控、反饋制度。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完善各教學環節的質量評價、考核標準和工作規範,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質量考核評價標準。

定期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通過用人單位的反饋及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的體驗,對教學工作質量進行全面監控,確保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構建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以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緊緊把握職業人才市場的脈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對物流人才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全面推動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樑建軍。中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2]張士。社會需求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3.

[3]陶春柳。基於需求鏈的高職物流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3.

[4]柳冰。社會需求導向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論壇研究,2011.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五

1、企業生產物流管理的主要內容

首先,進度控制,這也是整個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數量的多少和生產質量的高低對於企業來説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對生產中的規律進行總結,找出生產的各階段的特性,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生產工作的統籌,實現時間上的高度統一。其次,合理的控制生產物流的各個環節,協調好生產量、銷售量及庫存的關係,控制好這三者之間的比例,同時儘可能的減少不合格產品的出現,在不增加庫存的基礎上確保生產滿足銷售的過程。

2、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及策略的應用

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中,關於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的歷史也是比較漫長的,而且也形成了一些較為實用的方法,在實際的應用中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本文就某公司在生產物流管理系統中的開發進行簡單的分析。

2.1公司的基本狀況

作為一個資歷較深的國有企業,該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類別是比較多的,而且相關的生產工藝也是比較成熟的,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整個的生產週期,對於企業的成本控制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公司決定進行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更好的提高企業的效益。

2.2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方法及策略應用

某公司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採用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和原型法綜合的方法,先用SSDM進行系統分析、系統實施,在系統設計過程中採用原型法,將該公司資訊網進行局部“複用”於本公司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中,在對於公司的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一個客觀的分析和總結,將這些數據作為參考,很好的開發出適用於本公司發展的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統開發的成本和時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2.3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目標

該公司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系統開發實施,把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引進到企業的管理工作中,同時採用生產物流的計算機管理,提高生產物流的快速適應性和準確性。不僅能夠很好的對整個生產物流有一個全面的把控,同時能夠及時的反饋相關的信息,為領導的決策提供準確的參考信息,實現連貫性的生產、物流的全過程。該公司在進行系統建立的時候精簡了不少的交叉性的生產過程和物流運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首先,詳細的數據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並且要涉及到市場的需求量、車間的生產量和生產計劃、倉庫的庫存量等等多個方面,並且要將這些數據進行共享。其次,減少閒散的生產管理人員,實現小組作業的管理方式,定期的進行生產狀況的數據統計,實現量化管理。第三,採用電子軟件進行庫存的管理和控制,實現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四,建立及時有效的系統維修和管理機制。

2.4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

該公司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設計工作應該自頂向下地進行。首先設計總體結構,然後逐層深入,直接進入每一個模塊的設計,並利用前面所述的形式原型法的開發策略和麪向對象模型的開發方法。讓用户可以逐步瞭解和認識系統,加強用户的介入意識,使系統更好的為企業服務。整個系統考慮到操作方便易懂的特點,並按照整體系統結構的模塊化、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即在每個系統中、程序中都採用將系統分成10個模塊,讓操作者都能從桌面上很容易操作程序,使普通水平的職工容易使用並接受。所有各模塊均由一個菜單統一管理,將系統功能模塊放置在桌面上,用户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從菜單上調用某一模塊,來完成自己要完成的工作。模塊與模塊之間不是孤立的有着一定的內在關係,根據實際情況和實用性、模塊之間主要是依靠數據文件傳遞信息,使各模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生產物流管理子系統是關鍵,加上物資供應子系統構成整個系統的核心,通過該系統的建立,可以提高生產物流速度,縮短生產週期;提高庫存的週轉率,降低庫存資金的佔用。生產計劃管理菜單主要根據公司生產計劃情況,工程用料計劃情況,採購及庫存情況及各分廠的實際生產輸入信息通過數據庫進行管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加工處理如根據合同的簽訂,變更修改生產計劃生產中出現的臨時問題進行彙總平衡。輔助決策部門對各種產品的生產和協調。庫存管理由物資入庫、出庫、庫存管理及庫存統計等業務功能構成。入庫管理工作主要是對採購的物資進行驗收、核對入庫,並以合同庫中的相應合同執行情況及時修理以及對庫存信息數據庫中相應物資庫存數據及時做出修改和增添。出庫管理根據各部門領料單及物資調撥單進行物資發放,並及時修改庫存數據中相應物資的庫存數據及有關出庫信息等。庫存管理主要是對庫存物資進行盤點,產生庫存信息報表,並建立和維護庫存信息數據庫,為物資計劃提供依據。物資統計是根據物資入庫、出庫及庫存信息,對物資計劃執行、資金佔用、物資消耗利用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為物資計劃制定輔助決策提供參信息和依據。

3、結論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企業對於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視和開發不僅能夠很好的帶動我國的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也增強自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各企業也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狀況,選擇適合自身的方法模型的選擇,並且一旦選擇好方法模型需要建立長期開發的思想準備,因此,適當的方法模型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也需要企業各個部門的全力配合,才能夠真正的實現企業生產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真正價值。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闡述了物流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並且提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具體方案,為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根據相關的理論、實驗和訓練,有效的建立新型的培養模式,從而更好的促進物力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現狀;解決的措施

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就是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在2001年的時候,很多高校進行了“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養計劃,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到2009年的時候,已經建立了以管理學科為理論依據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系統,其中融合了相關的管理、經濟、工學內容等。全國建立的“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也由原來的一所發展為二百八十四所。

隨着人們對物流產業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也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物流人才,相應的也促進了大量物流專業的設立。

1.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案

在進行研究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不但需要學生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質,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要不斷的加強理論、實驗和訓練,建立專業的理論知識,使用專業的技能技術,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1以理論為基礎,增加專業理論知識

所謂的理論知識主要是指專業或行業對有關崗位和崗位羣體所準備的相關理論知識。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系統,表現自身特點,並且融合符合實際的專業知識,使得知識理論系統更加的全面合理。減少反覆講解和相互分割情況的出現,使得課程不能符合實際社會的發展。

課程內容要根據不同的實際要求進行合理的安排,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並且要進行良好的師生互動,從而更好的滿足學生的研究心理,以便學生能夠更加熟練穩固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物流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對計算機和英語進行充分的瞭解,這樣也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全面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

1.2以實驗為基礎,加強專業使用能力

在學習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時候,很多的學生都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基礎的把握,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差。為了更好的解決學生的實踐能力問題,可以進行實驗教學的物流綜合模擬實驗、物流實訓實驗和有關的實驗網絡課程。

但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實際演練,就需要構建實驗平台,健全相關的實驗器械。為了支撐實驗教學的相關軟件,像供應鏈管理、軟件提升、物流模擬教學軟件等,利用這些軟件對物流的實際過程進行模擬訓練,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進行交流和溝通,並且鍛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效的融合課堂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1.3通過實訓平台,建立創新觀念,培養創新能力

構建穩固的校內外實習基地,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實習、並且深入瞭解實習、不斷進行實習,還能有效的掌握一些信息技術。

在實際參觀和實習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髮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並且通過實際的操作練習,更好的掌握相關的物流技巧。通過實驗的方式,模仿真實的崗位流程,找到其中的問題所在,並且有效的解決問題,為畢業生進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相關崗位工作。

2.物流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構建方式

有效的利用三大平台,融合物流管理的專業特點,建立了以理論、實驗、實訓三個方面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

2.1融合理論實驗的人才培養模式

理論教學幫助實驗教學,實驗教學進一步提升理論教學質量。傳播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知識保存量,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把書本中的內容通過實驗的模式具體的表現出來。

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可以有效的改善理論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模式。這樣的人才培養形勢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模式。

2.2實訓和理論相互融合的培養模式

理論教學強化實訓教學,實訓教學幫助理論學習。在實訓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瞭解物流的整體發展過程,不斷的加深認識,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認知來加強理論的學習。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提升能夠更好的順應社會的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巨大的幫助。

2.3實驗和實訓相互融合的培養模式

實驗教學幫助實訓教學,實訓教學深化實驗教學。從虛擬的物流實驗教學轉化為實際的崗位培訓,讓學生能夠提前感受崗位訓練,在崗位實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掌握相關的工作技巧,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有效的加強了學生的創新觀念,把實驗課程中的實際問題融入到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利於實際問題的處理和解決。

3.物流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

3.1提升知識系統,健全課程構造

專業知識系統主要是通過知識範圍、知識模板和知識單元三個部分組成。各個知識範圍都和物流管理專業有着密切的關聯,知識板塊就是對這些知識範圍內的物流管理專業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各個知識構造都是一些知識單元所拼成的,知識單元屬於教學單位,並且具備較強的知識系統,是課程構造的主要部分。物流管理學內容比較繁雜,並且科目也比較多,具有整體的科學特性。它不但需要吸收科學範圍中的相關研究成果,還需要有關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

在整體的知識體系方面,和物流專業有着密切聯繫的知識範圍,也就是二級學科,主要內容有經濟學、統計學、法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和工程等。健全完善的知識系統能夠有效的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程,所以高校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對物流進行界限的劃分,融合市場中的實際物流管理需求,依據相關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實際的辦學標準,合理的選擇適當的知識板塊和科學的知識單元進行融合,而且在實際教學的時候,還要進行適當的整理和反思,強化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2改變教學觀念,運用創新性教學方式

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隨着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現在的學生更加容易被新鮮和具有挑戰性的事物吸引。差別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觀念和模式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根據老師所建立的創新實驗訓練,把教學、科研和實踐有效的融合起來,根據老師的研究項目和研究方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第二是多種物流競賽通道,利用自主研究、老師引導和專家指點的方式,把實際操作和創新精神有效的融合到競賽的過程中去。

第三是根據相關的案例進行互動式教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一種輕鬆愉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熟練的對企業的相關事務進行判斷。案例教學鼓勵學生對所有合理的答案都保持合理的懷疑態度,要敢於迎接挑戰,發表自己的觀念,讓學生深入實際,把課堂中的知識融合到實際的物流模式訓練中,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合作,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系統的融合能力,有效的鍛鍊學生的綜合素養。

3.3構建實踐平台,強化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專業性強、操作性強和實用性強,在教學的時候不但要進行理論知識的傳遞,還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

所以構建教學實踐系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本文主要根據物流公司的實際特點,融合相關的物流企業,和企業一起建立相關的實訓基地,不斷的改革校內的實訓環境。把企業帶入學校,建立相關的實訓訓練,進一步增加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含量;引入物流行業中有關的企業業務準則,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導入企業文化,陶冶學生,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把學校教育和企業有效的融合起來,實現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貢獻,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少妮。論職業能力視角下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J].西部大開發(中旬刊),2009,(12):41-41

[2]衡容。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1)

[3]曹俊明,林永希。借鑑供應鏈思維推動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物流技術,2015,34(3):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