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生結題報告多篇

欄目: 學生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78W

學生結題報告多篇

【第1篇】中學生消費狀況調查與研究結題報告

中學生消費狀況調查與研究結題報告

研究班級:高二 244班

研究成員:鹿如強、張璇、張浩、張帆、郝旺

組 長:胡拯綱

人員分工:

胡拯綱——整體負責、設計問卷、組織座談、採訪、整理並完成調查報告.。

張浩、郝旺——上網調查資料、分發和收集調查問卷、打字、撰寫。

鹿如強——整理問卷和調查的數據、實地採訪。

張帆——組織座談會,實地採訪校園內的教師及同學、整理資料。

胡拯綱——採訪、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和論文並打印成果。

指導老師:陳雲

研究方式:理論學習、上網搜索、查閲資料、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座談會等

研究背景:

伴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已發生着轉型。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通訊發達、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時代的——高中生的消費已成為商家爭奪的生產經營新動力。琳琅滿目的飾品、漂亮的服裝、款式新穎的文具,所有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我們,刺激着我們的消費慾望。面對現代市場的誘惑,我們高中生的消費出現超常,觸發我們學習小組的極大關注與思考,為更深入的調查、分析高中生消費現狀,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研究目的:

(1)從榆社中學學生的消費額、消費準則、消費對象等方面,瞭解目前榆社中學學生的普遍的消費狀況,進而透視高中生的消費現狀。

(2)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3)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實踐、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

研究過程:

1月立題、(本站範文網 http://fanwen.)制定計劃方案

1月分工佈置任務、搜尋資料和理論學習

根據我們寄宿制學校實際及調研的安全,我們把調查對象鎖定在自己的學校,經過分工,相關理論的學習,設計調查問卷、網上搜索、整理資料、採訪、座談等研究性學習活動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二十三個選擇題以及三個開放題,我們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效果良好。

研究結果分析:

一.理性分析榆社中學學生消費狀況:

1.你認為你家的經濟狀況是:0.5%的同學認為非常富有,1%的同學認為富有,43%的同學認為中等,55.5%的同學認為一般。這表明三中學生普遍認為自家的經濟並非十分富有。

3.每個月零花錢的數目:

其中200元以上者,41%是男生,59%是女生,女生的零花錢較男生多些。

4.對零花錢的使用:52%的同學有計劃,19%的同學不堅持計劃,48%的同學無計劃但有節制, 36%的女生無計劃有節制,64%的男生有計劃,相對而言男生的計劃性較強。對零花錢不能夠很好地安排及管理,消費較自由,容易造成盲目消費、隨意性強。

5.對零花錢的自主支配程度:

45%能夠支配

17%偶爾能

6.零花錢的開銷結構

零花錢的流向構圖:

排序

選項

百分比

(1)

零食/飲料

48.8%

(2)

學習輔助書籍

32.4%

(3)

服裝/鞋子

26.6%

(4)

社會交往

25.4%

(5)

課外書報

(6)

vcd/dvd/影帶/mp3

15.8%

(7)

電腦軟件/上網娛樂

13.5%

(8)

其他

在消費結構中,物質消費佔絕對優勢,精神投資比重少。零用錢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買零食”,而購買學習資料、課外書報的比重較低。“請客送禮”與友情交往的開支居第四,同學生日、節日互贈禮物日趨高級,甚至在飯店擺酒祝福。對於無任何經濟來源的學生來説,這種消費明顯是不合理的。

此外,我們還設置了三道開放題

如,其中問及如果你有一大筆錢會如何使用。多數同學認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並把剩餘的存入銀行

《中學生消費狀況調查與研究結題報告》出自:本站範文網

【第2篇】“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

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

“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

結題報告

根據《關於在“十五”期間開展教育課題研究的通知》精神,2001年6月---2004年7月,薊縣教研室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的實驗研究工作,經過為期三年的認真研究和探索,現已如期結題,並取得了預期成果。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世紀發展教育的客觀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從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從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塑造適應新世紀經濟全球化人才競爭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2001年6月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確立了基礎教育發展的總方向——素質教育。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使我們明確了這輪新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協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學生髮展為本是改革的中心任務。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落實這些先進的理念和任務,就必須轉變原有的一些教學理念,改革障礙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適合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在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國教改都不約而同的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關鍵凸顯出來。世紀之交,第三次全教會吹響了向素質教育進軍的號角。國家站在整個民族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力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新的時代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於我國的傳統教學思想束縛了教師,再加上教育體制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考試,從國小到中學形成了應試教育的格局。以陳舊的教學內容侷限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怎樣來改變這種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開展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題研究,迴應和反應了時代對教育的需求。

目前,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指導下,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廣大教師正在大力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新的這輪課程改革,是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的,這需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淡化學科界限;自主選擇合適的教育載體,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服務,為終身學習服務。教學強調均衡性、合作性、選擇性和共創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邏輯延伸,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高形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於中國小生的成長來説,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施過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和培養要求學生手腦結合,是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需要的基礎教育,因此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不能缺位的,必須在實踐中進一步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任務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研究的任務:

1.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

2.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3.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4.通過創新性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具有紮實基礎知識與技能,能積極進行創新思維,善於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與方法,形成有實踐價值的實驗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案例、實驗經驗論文等。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的研究,要堅持運用各種教學理論的新體系,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以及江澤民總書記的“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的指示,根據我國國情吸收發達國家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改革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進行教學原理、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可行性、適用的範圍,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國小素質教育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構建課堂教學新體系的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

本課題實驗從2001年6月起批准立項到2004年7月結束,研究時間持續3年多,中途無間斷,研究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6月—2002年7月,確定實驗校和子課題,制定可行性實驗方案。

2001年6月-8月,利用三個月時間,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文件,並對全縣各中國小進行認真分析論證和篩選,把全縣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確定劃分為不同層次課題研究試驗校。批准實驗校根據本身教育資源確定子課題,撰寫可行性課題研究方案。

2001年9月-2002年3月,課題組成員開始研究論證,並及時掌握子課題校研究進展情況。2001年6月,結合薊縣中國小教師中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薊縣教研室制定下發了《關於薊縣中國小、職校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實施意見》。在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中,倡導全縣各學校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推進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改變落後的教學結構,構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2002年4月-5月,結合我縣教育教學實際,探索出適合我縣教育的教學模式、理論框架及其操作體系。如縣教研室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擂鼓台中學的“立體效應”型教學模式;馬伸橋中學的“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等包括各學段各學科多個課堂教學模式,有利地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

2002年5月底,在對全縣承擔子課題研究的學校調研的基礎上,縣教研室中心課題組組織了全縣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和所取得初步成果的交流活動,會上有8所學校的8個子課題組,分別代表不同層次的學校將開題一年來研究進展情況及撰寫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交流,並把這些典型經驗和先進的教學模式向全縣推廣,推動了薊縣中小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2002年5月-6月,根據全縣課題研究實際,制定下發了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推動了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開展。通過在全縣中國小、職校廣泛開展此項活動,調動全體教師積極主動參與教改,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正確處理了“五個關係”:即前瞻性與現實性的關係,教科研與教師學科基本功、一般基本功的關係,教學改革與常規教學的關係,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基礎與能力的關係。深入開展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思維方式的“四基”教學,着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題的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我縣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還邀請北京三十五中特級教師、教科室主任顧義羣講授“雙主教學”理論與實踐。教研室主任、主管主任和各學科教研員為全縣中國小領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講座8場,舉行新大綱、新教材輔導、六年級教材教法和高中會考專場輔導16場,有的學科結合輔導與講座,還展示了的創新教育優秀課。對幹部教師增強教改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教學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階段:2002年9月—2004年1月,重點探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體系。

在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基礎上,《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組的領導和教師更加深刻認識認識到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課題組成員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手段,及時瞭解了全國各地在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先進經驗。縣教研室又組織全縣的課題組骨幹教師,到山東臨淄、江蘇洋思和河北衡水等名校學訪,學習先進經驗,回來後認真進行學習心得體會交流,進一步深化本課題的實驗工作。

根據我縣城鄉教育差異,課題組成員可根據薊縣《關於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的意見》的要求,指導和探索各學段、各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式。在教研室“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的大模式下積極創建各學科的教學模式。如:國小語文的“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高中語文的“立體效應”模式,中學語文、數學的“協作實踐、點撥反饋”模式等等。不同的教學模式都強調了“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將課堂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的過程;以人為本,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我們還通過研究課、研討會、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系列交流活動,促進全縣中國小任課教師掌握《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實質,引導教師從實際出發,注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性,使培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設計和要求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進行整體優化,並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貫徹《天津市中國小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發現、認識新知識、新事物,獲得新思想和新方法,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2003年4月中旬,全國首屆“和諧杯”新課程理念優質課評選活動在我縣舉行。在這次評選活動中,我縣也推選了一批學科教學骨幹教師參評,對我縣中國小今後開展的課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一次展示新課程理念下和諧教學課堂模式的講課比賽,也是總結交流課題成果和經驗的研討會,又是一次聆聽專家、學者講解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怎樣上課、評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報告會。為我縣教育系統廣大幹部教師提供了一次向參加優質課評選的各省市兄弟學校教師學習的好機會,提升我縣幹部教師新課程理念,推動我縣中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教科研活動的開展。

2003年6月上旬,我們先後邀請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等專家為我們教研員作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改革系列講座。並把課改系列講座內容刻錄成光盤發放到各鄉鎮教委和國辦校,供基層校領導和教師學習。暑期我們又舉辦了以新課改理論知識為內容的全員培訓活動。2003年8月初,對國小業務校長進行培訓,舉辦專家講座,並分別對國小各學科參加新課改教師進行培訓。各學段學科教研員深入各鄉鎮、國辦中國小的課題實驗校指導課題的研究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反饋,有力地推進了課題研究的進展。

2003年下半年,重點研究、構建有利於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形成可供操作的教學案例和實施辦法。我們進行了區域性教研,分別組織了上倉片,下倉片,邦均鎮片,下營片,擂鼓台片等鄉鎮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觀摩課、研討課和典型課活動,從中總結經驗,確立適合我縣不同地區的教學模式,並擇優向全縣推廣。

在分片教研,典型課引路的基礎上,課題領導小組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進行研討,對課堂教學及其模式進行反思,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應情況,最後進一步確立了我縣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科教學創新模式,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同時制定了我縣中國小課堂教學的《學科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評價體系,包括課堂教學、教案、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生評價教師四大方面。

為鞏固實驗成果,肯定實驗者的成績,我們對點校的實驗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採取了聽取彙報,查閲資料,深入課堂,師生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課題的進展情況,特別是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情況進行了調研和評價,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三階段:2004年2月—2004年7月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徵集和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

在前兩個實驗階段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各種研究資料的收集、數據的統計和終結性成果的總結工作。中國小各學段教研員深入基層校開展聽課調研,特別是深入山區、庫區、邊遠地區的學校,進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和指導。集中解決在新課程實驗、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畢業班教學管理以及開展課題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每到一所學校,分別召開中層幹部、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學生座談會,聽推門課,然後與學校領導反饋意見,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召開座談會二百多次。聽課一千多節,聽課教研中,發現典型課給予推廣,舉辦各學段學科教學觀摩課二十八節。認真落實市教研室制定的《課堂評價標準》,檢查各基層校開展課堂教學創新創優活動以及第五屆中青年教師“雙優課”自評互評情況,指導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各學科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總結出具有普遍性、實用性的教學成果,創建“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教學精神的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並把各學科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典型課例向全縣推廣,推動薊縣中國小素質教育深入開展,全面提升薊縣中國小教育教學全面上水平。

薊縣康各莊中學承擔的子課題《構建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構建了預習、檢測、解疑、總結規律、反饋的“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實現了“四轉變”,即:教學思想上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本;教學方法上變結論教學為發現探索;教學手段上變單一傳統教學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教學評價上變區分為激勵。學校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下營鎮初級中學生物學科承擔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效果。傳統的生物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生物教師孫鳳同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積極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主動學習方式。他要求學生把書本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實踐中,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主動獲取生物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學習科學方法。他帶領學生對山區可食性植物進行認真調查,走遍了薊縣北部山區,總面積1350km2,進入過170多個自然村,訪問了上千人,對23種野菜進行了Vc含量鑑定,採集製作植物標本153件,製作昆蟲標本76種(20盒),學生小論文110篇,蒐集編寫菜譜180種,編寫藥膳37種,總結各種治蟲方法30餘種。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製作以野菜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也初步瞭解了野菜採集、運輸、淺加工等實用技術。

開展了“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種類的調查”研究性學習。對北部山區的基本概括、農林果的分佈狀況、蟲災頻繁的原因、農林果害蟲種類、習性、棲境、防治的一般措施等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查,寫出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市教委中學處和縣教育局領導的好評。

兩個研究課題:“薊縣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調查”和“薊縣北部山區農林果害蟲的種類調查與防治”被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五單位作為“種子方案”推薦到 “國家青少年活動中心教育資源管理庫”。天津市教委中學處的領導參觀我們的研究性學習展覽後,當場做出由市教委中學處出資金,包銷售,出書的決定。《下營鎮初級中學研究性學習初探》一書向全市發行。

在教改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下營中學《在生物教學中實施STS教育紀實》一文獲“新世紀杯論文評比”一等獎。《天津市北部山區可食性野生植物的調查報告》一文獲“雙成果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為市級教科研成果。《在生物學科實施STS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獲“新世紀杯優秀論文二等獎”並被認定為市級教學成果,還有三篇論文被評為縣級一等獎。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經過三年的實驗,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形成了一系列課題成果,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一)使廣大教師明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1、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內容的創新。許多學科教材的內容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驗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學內容,或調整教材順序,或開展課外活動,儘可能彌補教材之不足,充實、擴展有關教學內容,為開發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例如國小數學課題實驗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自己尋找素材補充、調整教學內容。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整理和複習課中,教師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魚兒喬遷新居時,在哪個物體中最舒適、最寬敞。教師出示三個不同的魚缸後,讓學生先觀察,再往魚缸裏倒水,讓學生觀察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創新精神和實踐能的培養在於教學資源的創新。教學的場所主要包括教師和課外活動場所。由於空間的限制,教室很難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創造空間和材料。於是,我們以教室內的牆壁、牆角、黑板等為資源,設置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圖書角”、“實驗角”,開闢了以及時發佈學生嘗新思維火花和觀察日記為核心的“作文月賽”“我愛學數學” “校園藝體活動周”“每週學英語”等系列活動,給學生儘可能創設鍛鍊思維品質、發展個性、特別是創造性的園地。還讓學生有目的地參加“新世紀、我能行”等社會實踐,讓學生了解和體驗社會,鼓勵學生自由地,甚至標新立異地進行探索或創造活動,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

3、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手段的創新。我們利用學校提供的有利條件,主動學習製作CAI課件的設計等,把計算機引入課堂。教學手段的創新,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有利於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斷的興奮、不斷的激動中展開思維活動,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上地理課《大氣的垂直分層》,雖然教師備課時製作課件的時間多花了一點,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它要比黑板上畫一畫,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畫也畫不出來,而多媒體上應有盡有。這樣的教育有利於學生的知識長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學習活動落到實處,就必須靈活運用能激發學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多種教學方法,例如體驗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某種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個生活片斷,讓學生在裏面擔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員體驗生活一樣地去開展他們的學習活動;內容不完全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全部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地在內容上製造一定的空白地帶,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的結論,主動參與到對知識內容的構建中去;挫折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演示預先安排好的思維受阻的現象,讓學生看到教師在解決問題時所經歷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後又克服了思維上的障礙,最終找到了正確的結論。

5、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氛圍的創新。在教學中,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是環境,我們經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為創設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鋪石;創立學習共同體,活躍課堂氛圍;運用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激活課堂氣氛;運用多媒體,活躍課堂氛圍。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充滿想象、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保證。

6、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學反饋的創新。作業是教學反饋的重要形式。批改作業,用“×”、“√”等判優劣正誤,學生看後往往要麼不高興,要麼無所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改變了方式:批註應注意什麼問題、加上鼓勵性評語、要求學生反思悟錯等。這樣做調動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認真改正錯誤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強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了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我們對實驗前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測試對比,並結合三年來學生學習成績和參與各項比賽獲獎情況的統計分析,看出學生通過本課題實驗創新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增強。表現在:

1、學生對事物有了較廣泛的興趣,有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於發問,善於發問,樂於發問,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2、在解決問題時,能逐步養成思維的發散性、集中性與新穎性,並逐步養成主動地、多渠道地求知的習慣。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鋭的觀察力,能從多角度觀察事、發現事物的特點。

4、喜歡動手,善於把事物重新排列組合,創造新的事物,有試圖用各種新的創造技法去解決問題的習慣。

5、想象力豐富,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不斷產生新的設想。

6、有創造毅力,不怕困難有獲得成功的自信心。

創新的同時更紮實了學生的基礎,我縣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在全市中、大學聯考等大型考試中,我縣的大學聯考一次上線率、重點率名列農口五縣第一,其他各種考試也始終名列前茅。會考合格率達99%、優秀率達65%以上。

(三)建立了考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把國小學段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作為重點來研究,把它看成是積極推動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國小各學科實行學生學習水平評價,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三個有利於”和“一個加強”:即有利於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有利於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提高;加強對學生學科能力、學習情感與創新的培養。國小各學科學生學習水平評價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測試與學習情感考查相結合,筆試、口試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平時測評與終結性測評相結合,達到分項檢測與綜合評價相統一,全面評價每一位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國小各學科教研員確定試驗校和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新教材試教、學科教學評價和創新教育作為教研工作的重點,深入開展知識、技能、學習情感專題研究,在建立國小考查學科“分項檢測、等級評價”的基礎上,擬定了《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對考查學科的檢測內容、方法、要求和標準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評價重視知識、能力的評價,更注重學習情感的評價。加強對國小考試學科的管理與指導,改革監控和評價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經過研究探索,實踐運用,學生素質教育綜合評價體系逐漸完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之後,我們又深入基層校進行調研,進一步掌握教學評價方案在學校實施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完善《薊縣國小考查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完成《薊縣國小考試學科學生學習水平測評指導意見》(試行稿)的修訂工作,使國小有關學科的教學評價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評價體系

(四)創造了一大批先進的教學模式,撰寫了大批有價值的經驗論文。

第三階段中,我們徵集了國辦中國小、鄉鎮中國小等不同層次的學校和城區、山區、庫區和邊遠地區等不同地區學校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撰寫的論文、經驗等100多篇,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案例、教學課件80多份。教研室中心課題組舉行了課題結題總結報告會。以總結匯報、經驗交流,優秀教學案例評比和優秀課展示的形式舉行全縣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推廣課題實驗經驗。

中國小各學科已探索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典型經驗,構建多個教學模式,湧現了多個有實用價值典型課例。

高中學科創建的語文“聯想拓展作文”教學模式;化學“導學—探究”化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政治“三自一導”教學法;薊州中學的“雙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楊家樓中學《地理學科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中數學“問題——猜想——探究——應用”教學模式;“異步目標,導學模式”;官莊鎮教委的《以培養自學能力為主題,以思維規律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城關鎮中學的《加強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國小學科創建了“協作實踐,點撥反饋”,“以讀代講,感悟教學”,“單元授課,激情導學,協作實踐,能力發展”模式,國小數學的“自學——探究”模式;城關國小《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策略的研究》。

在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途徑過程中,有一大批論文、經驗發表和獲獎:

2003在市教研室教研信息化工作彙報會上夏守山主任以《搞好教研網絡建設,開展好網上教研》為題,向市教研室領導和彙報了薊縣教研室在“非典”時期開展網上教研的經驗;

2003、7在天津市教研信息化工作推動會上,張秋亮以《技術提升教研,創新決勝未來》為題,向全市各區縣教研室介紹了薊縣教研室開展信息化教研的經驗;

2004年《天津教育》第一期,將以《北方風來滿眼春——走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薊縣教研工作》為題,從領導重視、教研員職能轉變、課改培訓、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課堂教學面貌的變化等方面報道薊縣教研室的認真搞好新課程實驗的做法和經驗。

劉曉英、趙永華執筆的《“導學諧振,主動探索,主體發展”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一等獎;

牛士誠、於俊文、邵煥芝合寫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與認識》刊登在2003年7—8期《天津教育》上。

邵煥芝撰寫的《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或2001年素質教育新世紀論壇徵文市級二等獎;《實施教學創新,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獲2002年市教育學會綜合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二等獎;

高中化學教研員李忠《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獲2003年天津市中國小第九屆教研教改“雙成果”二等獎;

國中“異步目標,導學模式”被收錄在市教科院、薊縣教育局聯合主編的《走進教科研》一書;

國中英語教研員吳守利《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探索》被收錄在張建昌主編的天津市九年義務教育《學科素質教育指導》一書中。

五、課題研究後的體會與思考

(一)課題研究後的體會: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須先行。

2、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保證。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尋求解決辦法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途徑。

4、教師創造性水平的發揮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基本前提。

(二)課題研究後的思考:

1、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的範圍十分大,課題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面廣量大,而我們子課題的研究僅僅侷限於中國小課堂教學這一領域,如何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也是今後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2、我們目前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小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只是初步的,是培養一種意識,當前,在權威的評價機構還沒有完整科學合理可操作化的體系之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究竟怎樣進行界定與評價,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在實施國家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又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其中許多課題與我們研究的課題有聯繫,因此,我們應該乘着這股“東風”,進一步深化、細化地延伸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總之,通過三年的課題實驗研究,我們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有了和大的提高。今後,我們要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學會的領導下,進一步搞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升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為天津教育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第3篇】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力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中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二十一世紀是經濟時代,人類已進入信息化社會、學習化社會,因此,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是擺在每個學生面前的迫切課題。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扶着小孩子走路,目的是要他學會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知識經濟是二十一世紀的經濟主流,會學習的人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

我校“優化學法指導,培養創新能力”鎮江市立項課題已在二00二年六月順利結題。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並能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法進行系統分析,進行自主學習,本課題的提出就是上一課題的延伸,在此基礎上,解決選擇學習方法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達到“學會學習”。

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的界定

學力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綜合性學力是指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創造性學力的複合。

所謂元認知,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是指人們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具體地講,就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的活動中,學生自覺地調動,選擇元認知知識,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調節,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具體指:教給學生的元認知知識,積累學生的元認知體驗,訓練學生的元認知監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元認知能力屬於學力範疇,通過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旨在使學生不僅能學、會學,而且使學生具備在未來能夠自我生存和發展,並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能力。

本課題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一種新的途徑,為教改提供一個新的方向,以“三個方向”教育理論為指導,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針,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性能力。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現代認知心理學。人的元認知能力,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識,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在人們的各種活動中,元認知都發揮着十分重要的監控、調節功能。有關實驗證明,元認知與思維品質(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存在着困果聯繫。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可分為目標系統、材料系統、操作系統、產品系統和監控系統幾大部分,其中監控系統處於支配地位,對其他四個系統起着協調控制作用。而學習的監控系統的最重要核心成分就是自我監控。

2、系統理論。從系統理論角度分析,學習活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存在着許多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既包含學生主體方面的因素,還包括學習環境方面的因素。任何學習活動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壞直接取決於這些因素是否合理、有效、協調地發揮出積極作用,這就要求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對學習系統中的各有關因素進行積極、主動、科學、合理的調節、控制,從而使它們協調一致地對學習活動起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

3、當代教學論。當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的活動的主體,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教學活動,便是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學過程的本質就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以認識活動為主的身心全面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能糾正傳統教學的弊端。

(三)研究的目標和任務

通過本課題研究,課堂教學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定能學會學習方法,掌握學習的策略,綜合學力將得到發展和提高。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會探索到學生的綜合學力的優化途徑,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水平定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具體研究目標是:

(1)學生掌握並能靈活運用問題解決中元認知的一般思維程序。綜合性學力得到全面提高。

(2)教師掌握並能靈活運用各類問題解決中的元認知的優化策略和常用的訓練方式。教師業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構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和思維訓練的方式,深層次地推進素質教育。

(四)研究的對象

本課題研究定位是實踐應用性研究,研究的對象是兩個方面:

(1)各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元認知策略及其訓練方法。

a.解答應用題的元認知策略及其訓練。

b.分析短文的元認知策略及其訓練。

以上述兩個子課題為突破口,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再向其它教學內容和其它學科輻射推廣。

(2)元認知策略訓練與綜合性學力培養的研究。含下列子課題:

a.不同年級段元認知訓練的序列研究

b.語言活動的元認知性質研究

c.學業不良學生的元認知特點研究

d.元認知訓練促綜合學力的研究

三、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02.6-2001.12)確定課題,編制方案,申報立項,組織開題,理論學習。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2.1-.1)完成各子課題研究,完成語、數《精品教例薈萃》各一冊,《元認知訓練序列及方法例談》三本書的編寫、出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6)寫好研究報告,收集整理材料,組織結題活動。

(二)具體的做法

(1)制度建設

a.教研組保障。教研組圍繞“元認知課題”研究展開活動,()每週一聽,聽取同行元認知實踐,每週一評,大家都來談談自己的所思所得,並寫成書面材料。

b.教科研之夜保障 每週四晚,學校領導掛帥,教師人人蔘與學術沙龍,交流從其他報刊雜誌上學到的元認知知識。

c.月考核保障。每月月考核,專門就“元認知課題”研究評分,包括:論文、上課、教研等

d.理論學習保障。要求每位教師撰寫學習筆記,每週至少。

e.評優評先保障。在“元認知課題”研究上作出特殊貢獻者予先評優評先。

(2)各階段具體措施

①改革備課,吹響課題研究的序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是將課題研究落實到課堂的'關鍵。改革備課,強化三要,將課題研究落到實處。

一、要胸有成竹。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打無準備之仗。針對學校元認知課題研究,在教學設計時,每堂課至少有一處課題研究點,做到上課時胸有成竹。要求分欄備課,寫出自己元認知課題研究的策略。

二、要循序漸進。對認知課題的研究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段來螺旋式上升,要有一個漸進過程,否則就成了一盤散沙。從學習領會自己任教學科的大綱精神;把握年級段的學科教學特點;充分地梳理本學期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單元備課;知識點備課;編寫每節課的具體操作的教案,是一個系統過程。

三、要集思廣益。眾人拾柴火焰高,發揮集體的智慧,走從集體備課到個體創新的路子。每週一次集體備課,以備課組為單位,把教材分析和元認知課題怎樣實施為主要討論對象,進行活動,要求有發言,有記錄,有成效。學期初由各備課組組長上報有關集體備課的內容,安排計劃,平時不定時地抽查、巡查,學期末上交有關材料,完成對各備課組的定性分析。

②改革上課,奏好課題研究主旋律。

首先,課題研究引領學校教**流。開設元認知課題研究課。一是教給學生知識和經驗。

如對興趣、愛好、能力等個性心理方面的知識以及對記憶、理解、注意、想象等認知過程的認知。經驗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所獲得的體驗、經歷的知識的總和,如學習活動的策略、適用的條件和範圍等。二是指導學生把握控制點。控制點是指個體對影響和決定自己行為和活動的原因的看法,有內控和外控之分。如果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的學習活動及結果歸因於自身的內部因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能控制學習的進程和結果,這樣的學生屬於內控型。事實證明,內控更有利於學生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因此,要讓學生多從自身找原因,適應環境,改變自身。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能力的相信程度,它直接影響着學生對其學習行為的自我監控、管理、調節過程。引導他們總結“我比原來進步了多少”,鼓勵他們增強勇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要求學校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次課題研究探索課,分語數條線活動,每週一聽,聽課時人人發言,上課教師就本課堂課題研究設計意圖,評課教師就本課堂課題研究個人見解作為發言內容。

其次,課題研究吸引專家前來指導。教師上課後將教案形成案例,除了自我剖析,還請丹陽進修學校、教研室等諸多領導專家修改、撰寫專家點評,聽取專家意見。

再次,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輝煌。我中心校每年五月的課題研究公開課,由六位教師執教,其中經過兩次試教,注重實踐研究,向全鄉教師展示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一年更比一年優。特別是二00四年十月的“課題研究進課堂賽課”活動真可謂萬紫千紅總是春,形散而神聚,使大家對元認知課題研究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有了質的飛躍。

③改革方法,打造課題研究的品牌。

一、打造教科研之夜。我們把每週四晚上命名為“教科研之夜”,讓教師有了一塊完全屬於課題研究的時空,利用教科研之夜的時間,由曹志林主任統一安排,語、數教研組長協作或去圖書室閲讀有關書籍,或召開學術沙龍,或説課評課,或師徒交流,或論文宣講等等,早安排,早準備,有記錄,有考勤,有實效。

二、打造專家效應。請進來,走出去,學校讓一些中青年骨幹教師外出聽課,回來談收穫,把課題研究隨課改主流前進;又請進專家來校作講座,特別是專門請了南京師範大學的譚頂良教授專程來校作元認知講座,使廣大教師對元認知有了更透徹的認識。

三、打造課題研究書刊。每月末每位教師上交課題研究論文或教學案例隨想,對所交文章進行評比,擇優印發《延陵教研》的月刊,提高了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將元認知研究成果彙編成《學會學習》一書。

④改革渠道,發展課題研究的陣地。

爭取家庭、社會配合,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影響學習元認知能力的環境因素還包括社會文化價值觀、家庭養育態度和方式以及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等。因而,培養學生短文分析中的元認知能力,也需要得到家庭、社會的配合。我們專門召開了學生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實驗課題的內容、目的,希望家長能積極配合,在家中注意培養學生短文分析中的元認知能力。同時我們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得到社區單位的大力支持。

四、實驗的效果及分析

(一)學生方面

1、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四(1)班學生實驗前後的數據顯示: 實驗人數:45人

明確學什麼 知道怎樣學 合理評價自己

實驗前 23 8 7

實驗後 43 38 35

數據證明:對學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元認知能力培養,其產生的效果明顯高於“自然狀態”下的能力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形成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很有意義,學生逐步從“學會”轉為“會學”;自學能力明顯增強,個性特長也得到充分發揮。

2、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

由於學生是有計劃地學習,再加自己有了一定的監控能力,並從學習中獲得了一定的樂趣和歡樂,因而自我學習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3、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實驗使學生養成了“自控”能力,使心靈不斷充實、完美,達到了自律的最高境界。通過動機、情緒、意志、自控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心靈不斷得到淨化,抗挫折的能力不斷增強,戰勝困難的毅力得到磨練,自控教育讓學生懂得了豐碩的果實,要用自己的汗水與勤奮去獲取。學生通過一系列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思想行為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高、抗干擾能力強,成了自己的主人。

4、實驗樹立了學生的自我意識。

首先是認識自我,對自己的性格、氣質、興趣、能力等有了中肯的認識,知道自己的不足與長處,從而揚長避短。其次是悦納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樹立自信。再次是反思自我。

(二)教師方面

1、實驗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為了使實驗取得成效,我校教師要學習科研理論,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實驗中也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自控教育的過程也成為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創新的過程。

2、實驗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轉變。

本課題研究,教師的教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得到主動,學得科學,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鬆,教得靈活。

3、實驗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得到優化。

實驗變“教師言”為“學生學”,課堂上七嘴八舌,眾説紛紜,再不是從前那種冷冷清清,教師一言堂了。學生成了學生的主人,與他人共同討論,其樂融融。

4、實驗使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增強。

針對本課題,廣大教師在不斷學習思考,實踐過程中,科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針對新問題,採取新策略,探討新方法,增強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

5、實驗使教師的教學成果輝煌燦爛。

通過實驗,促進了教師教學成果的提升,元認知獲獎論文總計5,拔尖人才人數達12人,各年級評優獲得喜人成績,其中市級獲獎兩節,片級獲獎三節。

五、課題研究的反思

(一)“培養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力”是新課程的需要。

課題研究多方面與新課標相吻合,成了推進新課標的好渠道,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出自主、和諧、充滿個性的課堂氛圍,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二)“培養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力”是信息化社會的需要。

課題研究促進學生學習會計劃,學會反思乃至學會學習,這正是信息化社會所需要的,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三)“培養元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學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課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學力,很好地把知識和能力聯繫起來,極大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基本能力,其中學力是其中之一。

總之,課題研究使教師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對深化學校教學改革,推進學科教學素質化發揮了積極作用。課題研究培養鍛鍊了老師,提高了他們教科研能力,提升了學校的教科研水平。但是,由於時間、條件限制,我們只在語文、數學學科的典型課例作了一些探索,其他方面還將在以後深化研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4篇】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

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

我校《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20xx年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紮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20xx.9-20xx.8)

(一)準備階段:(20xx.9-20xx.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20xx.1—20xx.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20xx.1—20xx.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20xx年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鍾玲、鄒慧君、

【第5篇】大學生科研創新實驗項目結題報告

摘要:

項目成員:

趙** 計算機學院**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毛** 計算機學院**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李** 計算機學院**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指導教師:

宋** 講師博士

選題背景與意義:

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繪製與動態模擬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提出了許多針對植物這一特殊對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研究此次項目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拓寬視野,鍛鍊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敢於創新,大膽實踐。

科研初步收穫和體會:

首先進行了瞭解及熟悉使用vue5軟件,我們學習掌握了導師推薦的計算機圖形學專業教材,對計算機圖形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數學基礎,理論是科研的基礎,通過理論的學習,我們規範了圖形學的科研思路,在對計算機圖形學、生物學相關知識及開發環境——vue5學習之後,我們閲讀了相關論文,開始了自己的自然場景建模與繪製的科研。

正文:

一、選題背景:

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繪製與動態模擬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提出了許多針對植物這一特殊對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較好的結果。植物的建模可進一步細分為模型表示與建模方法兩個部分,模型表示、建模方法與繪製三者之間是相互依賴和密切相關的,一般結合在一起實現。對於自然景觀的真實感建模與繪製,國外有很多相關軟件,國內雖然支持過類似方面的研究項目,但專業軟件的報道極少。

同樣對於我們來説,對於該項目有極大的興趣,現階段包括未來前景表明,計算機中的動態建模將有很大發展,現在就瞭解和學習一些相關知識,將來也可以傾向這一方面進行更多的學習和研究。對該項目所需的專業知識之前只有大概瞭解,並沒有深入的學習、分析,但是興趣是最大的動力,研究此次項目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拓寬視野,鍛鍊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敢於創新,大膽實踐。

二、成員及分工:

總的來説,該小組裏,趙旭升和李雪梅同學總體來説善於接受新的知識,比較擅長軟件的學習和應用,動手能力強, 思考深入,能夠很好的將新學習到的知識加以思考達到融會貫通。

而作為組長,趙旭升同學能夠有一個總體的規劃和佈局;李雪梅心思細膩,擅長處理複雜精細的部分。出於此考慮,由趙旭升主要對軟件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應用,李雪梅則重點攻克建模中最複雜的幾個點,如渲染等。

而另一位組員毛玉婷則更擅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於圖形學的算法有濃厚的興趣,鑑於此,毛玉婷主要學習和研究對於建模的基礎——圖形學。

協調配合:

總體的知識是每個組員都要學習和研究的,但由於時間精力有限,安排不同的組員重點研究不同的部分,然後及時討論,向其他組員講解,其他組員提出問題,共同探討學習。 導師指導情況:指導老師宋成芳老師對建模方面有所研究,帶領我們探討此科研的命題方向、創新點等問題,並向我們提供軟件,推薦參考書目。除此之外,宋成芳老師還指導我們制定不同階段的.研究學習任務,對於不懂的問題及時引導及講解。總之,導師的引導在此科研項目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創新點與特色:

本次科研項目綜合應用計算機圖形學和生物學理論,重點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規模動態植物建模和實時繪製方法。我們以視覺效果和實時效率為主要目的,着力保證形態真實感和運動真實感,而不是嚴格忠實於動力學與生物學理論。採用幾何與圖像混合式表達方法來對植被等對象進行建模,並採用較為特別的方法對場景進行繪製。

建模對於現代來講雖然已經不再是一個難題,但是真實場景的植被建模涉及到户外的天氣、光照以及植物的陰影等,特別是怎樣在短時間內對大規模的植被進行真實感建模仍然是個有待研究的問題。本項目着重於此,進行一系列的學習和研究。

科學意義:

對於自然景觀的真實感建模與繪製,國外有很多相關軟件,國內雖然支持過類似方面的研究項目,但專業軟件的報道極少。直接從國外購買這些軟件成本並不低(大型造型軟件的插件價格大約100美元,提供源代碼開發的speedtree軟件的每個單機license價格為8500美元)。探索新的高效建模和可視化技術,開發自主版權的植被建模與繪製平台,對於我國在軍事仿真,園林設計,森林防護和數字娛樂的發展非常重要。

同樣對於我們來説,研究次項目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拓寬視野,鍛鍊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敢於創新,大膽實踐。

四、進展情況與初步成果:

該項目自20**年9月科研立項以來,在宋成芳導師的指導下,在我們項目組三個人(毛玉婷、李雪梅、趙旭升)的點點滴滴的學習鑽研下,歷經一年的時間,結題在即,對該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作一小結。

09年暑假和**年9月,項目組三個同學進行了大學生科研立項的前期資料信息瞭解和選題工作,經過仔細瞭解,結合專業背景及個人興趣組合,我們三個人選擇了計算機圖形學方向,並有幸得到了宋成芳導師的指導。宋成芳老師根據我們的計算機基礎情況及自己的研究方向,給我們選取了“自然場景的真實感建模與繪製”這一科研課題。在宋成芳導師的悉心指導和我們自己的認真準備下,9月下旬,我們成功的申請了校級科研立項。

第一階段:瞭解及熟悉使用vue5軟件。針對我們的情況,導師要求我們先掌握好計算機圖形學支撐專業繪圖軟件vue5,在此,我們感謝導師給我們提供了vue5軟件和學習指導書目。10月11月份,我們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抽出時間學習掌握vue5軟件,在我們面前打開的是一個專業豐富的三維建模畫圖軟件,通過該軟件,我們進一步感受到計算機圖形學的應用。

第二階段:我們學習掌握了導師推薦的計算機圖形學專業教材,對計算機圖形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數學基礎,理論是科研的基礎,通過理論的學習,我們規範了圖形學的科研思路,

這一部分也是比較富有挑戰性的。在學習圖形學的同時,根據老師的建議,我們閲讀了相關生物學圖書,對自然場景中的生物生長規律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從而可以明確植物生長規律,遵循自然現象,最大限度的接近現實。

第三階段:在對計算機圖形學、生物學相關知識及開發環境——vue5學習之後,我們閲讀了相關論文,開始了自己的自然場景建模與繪製的科研。在該階段,我們深切體會到科研的艱鉅與科研取得進展的喜悦,增強了對計算機的熱愛和各位老師的敬愛。

回首這一年的科研時間,我們深切的體會的科學研究的博大精深和自己在科學麪前的淺薄無知。“自然場景的真實感建模與繪製” 充分利用幾何模型在可控變形,圖像在外觀細節表達等方面的長處,實現融合幾何和圖像的混合式樹的多分辨率表示。

植物的模型表示應當具有三維幾何,便於動態模擬,能夠提供不同距離和視角下的逼真效果,以保證模型在形態上的真實感;為了高效地獲得真實感,以紋理圖像來表達細節和外觀。

本次科研項目基於導師的科研成果,綜合應用計算機圖形學和生物學理論,重點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規模動態植物建模和實時繪製方法。我們以視覺效果和實時效率為主要目的,着力保證形態真實感和運動真實感,而不是嚴格忠實於動力學與生物學理論。採用幾何與圖像混合式表達方法來對植被等對象進行建模,並採用較為特別的方法對場景進行繪製。

五、收穫與體會:

一年的科研立項“自然場景的真實感建模與繪製”即將結束,回顧這一年的時間,我們又困惑,有喜悦,但無論如何我們收穫了青春大學時代的一次美好的記憶。

友情,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之所以我們最終還是走了過來,是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彼此信任,互相體諒,共同思考解決的思路,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老師的知道下,在我們自己的努力下,我們一步一步,邁着稚嫩的腳步,一步步歪歪斜斜的走了過來。幾年以後我們工作後大家可能就不在是同學,不再是師生了,但是閒暇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偶爾記起在一起共同努力項目的開心,會記起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的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學習到了一些計算機圖形學的知識,瞭解到計算機圖形學的一些前沿信息,學習掌握了計算機三維繪圖軟件vue5 vue5中物體的創建與編輯;對物體的編輯有:選擇,移動,旋轉,扭曲,縮放,改變材質顏色,分散,複製,導出等。圖像的渲染;取景;材質等內容。學習瞭解了植物的建模可細分為模型表示與建模方法兩個部分。植被場景的繪製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基於純幾何和傳統光照明模型的真實感繪製;其二,基於預採樣的光亮度重用方法。三維模型建模方法是計算機圖形學的重要基礎,是生成精美的三維場景和逼真動態效果的前提等等專業知識。這次科研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學到一些平時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術。對於我們而言,研究次項目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拓寬視野,鍛鍊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敢於創新,大膽實踐。

這次科研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一些珍貴的品質。堅持,“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堅持,“千淘萬漉雖心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是一種堅持,當我們面對困難,一連好多天找不到思路和方法的時候也是一種堅持,因為堅持,所以我們不折不撓,因為堅持,我們一如既往,因為堅持,我們走到了今天,因為堅持,我們還會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感謝這次科研中的許許多多的小糾結,感謝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小挫折,在這些糾結和挫折面前我們堅持了,我們經歷了,我們走過來了,我們覺得內心是強大的。“我始終不願拋棄我的奮鬥生活,我極端重視由奮鬥得來的經驗,尤其是戰勝困難後所得的愉快;一個人要先經過困難,然後踏進順境,才覺得受用、舒服。”

勤奮。來到大學之後,偶爾也會懷念高中大學聯考時候的辛苦的充實着。因為勤奮,所以充實,所以有收穫。在這個科研最初開始的時候,因為我們對計算機圖形學近乎沒有過專業的接觸,所以遇到了好多困難。包括後期學習使用軟件繪圖和自己動手繪圖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好多困難,這些時候,我們能做的,只有勤奮。花更多的時間去閲讀相關資料,嘗試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戴爾卡耐基説:“一個懶惰心理的危險,比懶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過多少倍。而且醫治懶惰的心理,比醫治懶惰的手足還要難。因為我們做一件不願意不高興的工作,身體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無聊。反過來説,如果對於這種工作有興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覺到十分舒適。因不適宜的勞動,使身心憂鬱而患成的病症,醫生稱為懶惰病。”經過這次科研,我們更加認同。

很感觸在大學時代可以有一次屬於自己的科研經歷,經歷這次科研,我們知道了自己的稚嫩和諸多不足。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學習好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視野,閲讀相關專業學術論文,更好的去鍛鍊歷練自己,作為一個工科學生,更加註重實踐所學專業知識,我們會注重多和同學交流學習討論,多和老師交流學習,我們會更加努力勤奮的度過餘下的大學時光,收穫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在此,再次感謝我們的導師宋成芳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中,他給予了我們諸多幫助,我們銘記在心。

【第6篇】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格式

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格式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20xx.9-20xx.8)

(一)準備階段:(20xx.9-20xx.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20xx.1—20xx.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20xx.1—20xx.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20xx年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第7篇】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課題結題報告

19xx年以來,我校承擔常熟市總課題《聚集素質教育,優化音樂過程的研究》的子課題《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藝術表現能力》的實驗研究,我們課題組積極進行探索和實驗,引導學生在藝術教育天地裏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自我創造,自由發展,經過三年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全體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素養,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促進了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課題實驗的過程:

(一)課題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課題研究首先將重點放在唱遊教學上。唱遊教學是學與玩的教學,國小低年級學生剛從學前階段過渡到國小學習,還具有許多學前兒童的特點,他們的直觀形象記憶比邏輯記憶發達,雖好奇但注意力不持久,雖好勝性強但又顯得比較脆弱,同時他們又表現出愛唱、愛跳的天性,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會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動作,喜歡把自己當成音樂中的一個角色,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思維和動作,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音樂的知識範圍,來創設一定的情景,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唱、玩、跳,使之從小喜歡音樂,樂於學習音樂,激發情趣,培養樂感,提高藝術表現能力,因此在實驗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學生是自己的心理髮展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使其通過學會聽不同的音樂,並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

2、平等對待原則:心理教育只有在愉快活潑、樂觀向上的心理氣氛中才能有效地進行,只有從尊重學生出發,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學生才會打開自己的心扉,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點面結合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才能使每位學生的個性健全的發展。

在研究中,我們採用了實驗法,從情感領域方面加以探索,不斷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進行唱遊活動。

(二)課題實驗的步驟和措施

1、第一階段(1999.3~1999.8)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實驗方案。

2、第二階段(1999.8~2000.6)是具體實施階段,主要採用了以下幾條措施:

⑴立足課堂重開發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着重對學生的課堂開發,先讓學生認真聆聽唱遊音樂,感受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引起情感的共鳴,熟悉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等,體會音樂的基本情緒,只有充分的熟悉了音樂,才能進行編排唱遊動作,以進一步理解與表現音樂的形象。唱遊活動可由老師設計編排,然後給學生示範講解,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即興創編等。

a、教師示範講解

根據少兒善於模仿的特點,教師採用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使學生對音樂和動作有一個完整的印象,然後根據樂曲指導學生進行舞蹈的表演,或根據歌詞設計動作,讓學生從模仿到創作,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表現能力,如律動、歌表演、集體舞等。

b、學生即興創編

唱遊動作大多來源於現實生活,因此,凡是在唱遊中反映的是國小生所熟悉的內容,就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啟發他們積極的思考,鼓勵他們大膽地創編,讓學生有機會即興唱、即興跳等,激發他們的表現力。

⑵參與活動重實踐

掌握知識技能的.最好途徑是實踐,因此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對於激發他們的表現力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可根據教材精心設計各種音樂遊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如《聽音接力》《小貓釣魚》等遊戲都可以選用,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的,個別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表演,使音樂教學的內容更豐富,更深刻。

3、第三階段(2000.7~2001.3)為實驗總結階段,主要是繼續實驗,提高總結。

二、研究的成果

實驗班中的學生能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王佳妍等同學在課餘時間排練的舞蹈《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在校觀摩活動上表演,受到全校老師的一致好評。學生能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塑造形體美,老師學生合作排練的舞蹈《偉人曲》在xx年市國小生文藝會演中獲三等獎;在20xx年的元旦文藝會演中,排練的舞蹈《摘葡萄》、《茉莉花》,獨唱《冰糖葫蘆》分別獲等級獎,一堂歌表演公開課《小雨沙沙》在梅李片音樂評優課中獲二等獎;本課題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充分認識並開拓了學生表現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三、對本課題的評價

本課題經過全體課題成員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在實驗班中學生做到邊聽音樂邊表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美和形體美,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把學生的潛意識審美引導到了有意識的審美中,突破了思維侷限性,從感受到理解音樂,充分認識並開拓性表現出音樂的藝術美,最終達到創造性的自我表現,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第8篇】《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結題報告

京口實小 崔恆娟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兩門德育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綜合課程。它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在近幾年的探索中,教師對這兩門綜合課程逐漸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課程逐漸走向開放,很多學生獲得了積極體驗與社會生活經驗。然而,就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還有許多領域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解決。

二、課題的界定及理論支撐

陶行知先生説:“創造始於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説是創造性的基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充滿好奇和疑問,進入“問題情境”,為自主探究、自我建構打下基礎、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打開一扇窗,鋪設一條道,讓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由飛翔。

近幾年,各學校雖然在德育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層次的、對諸多問題的統整思考,學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當學生走進社會這個大背景時,來自家庭環境的衝擊以及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使得他們無所適從。因此,本課題以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影響因素為理論框架,通過分析國小德育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調查梳理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出現的問題,並聯系起來加以系統分析與研究,提出協同解決的策略,對解決國小德育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學習方式的問題將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本課題將以《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為載體,通過抽樣調查,分析目前國小品德課堂教學的現狀,梳理國小品德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策略,為課程改革中國小品德新課程的實施提供實踐和理論的支持。

學習材料:

1、朱小蔓主編《道德教育論叢》,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紀教育啟示錄》,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國教育報》,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寶華:《綜合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XX

……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將通過調查,分析瞭解目前國小品德課程的實施現狀,梳理出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瞭解現狀、梳理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切實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內容

1、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現狀調查

2、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標實施、教材處理、學生學習方式)

3、根據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門、實驗學校協同研究,共同分析對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實踐經驗資料和觀點支持。

五、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

1、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現狀調查

品德課程已經實施了有8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課堂上呈現的教學方式並沒有多大的變化,沒有體現出改課程的特點,為課程目標服務。在教師、學生中筆者就這門功課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問卷訪談和調查。其中問卷調查涉及實驗國小、中心校、普通完小,具體訪談對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學生、擔任該學科的教師、骨幹領導等。基本涵蓋了本課程涉及的所有對象。在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教師不知如何指導孩子學習,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基本採用的是講解式教學,相應的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是接受式學習,學習的過程仍然是習誦、模仿和完成習題。具體表現為課堂上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講解、辨析、填空。

2、國小品德課堂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訪談中可與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課堂上開展活動,課堂的秩序就是混亂的,教師無法控制,教學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證。這也是教師不願意採用活動方式來組織教學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過學生和教師對學習方式的選擇,同樣可以看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本課程的應採用學習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應該説,品德課程的兩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從事該課程的教師對此都是有所認識的。但問題是不知道在活動中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實現哪些課程目標,所以我們説很多教師對該課程活動性的認識又是淺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當課堂上學生“動”起來的時候,往往會失控。

3、根據課堂中學生學習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學生在品德課堂中究竟需要怎樣的學習方式?

a、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指學生在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學習積極的參與者。這裏的 “自主”至少有兩層意思:對於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充分認同和肯定;對於教師角色的認定更傾向於引導者、指導者、組織者等。

b、其次應該是以體驗為主的體驗學習。體驗學習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學習的過程的體驗,二是指學習的結果的體驗。體驗式一個動態的概念。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創設和學習有關的情境,這個情境可以是模擬的,也可以是真實的。然後圍繞這個情境進行教學。整個過程都要求學生親驗、親歷、親為。

c、應廣泛採用探究性學習。探究其實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結論後並不是探究性學習的結束,而是要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得學生彼此得到啟發。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便可以採用同樣的思考方式。

d、品德課堂還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評價。教師要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習成員的參與度、親和度、整合度。

需要説明的是,其實各種學習方式都是互為表裏的,沒有一堂品德課是可以單一採用某種學習方式完成的。

六、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組於XX年開始承擔該課題的研究,研究的對象為國小品德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從而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模式,培養學生打破時間和時空的界限,多方面獲取信息渠道,養成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又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學生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兩年多來,在各級專家的親切關懷和精心指導下,課題組教師積極探討,紮實工作,實驗立足於品德課堂,探求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等學習的有效策略。課

[3]

【第9篇】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怎麼寫

我校《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紮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9-.8)

(一)準備階段:(.9-.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1—.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1—.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鍾玲、鄒慧君、潘功蘭、吳曉潮、薛葦、鮑濤、餘麗娟、汪翠霞、劉娟娟、朱啟宏、樑蘭萍

2、根據實際,實驗研究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心理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與學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使全校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了什麼是心理學,什麼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對個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極大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

學校辦學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了能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我們開展以下活動。

①建立個案庫。學校經過班主任的詳細瞭解與觀察確定了少數有較重心理困擾及障礙的學生作為個案跟蹤輔導對象,由年級組輔導教師一月一次開展交流談心活動並做好記錄,認真分析行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後期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輔導個案庫成員有20餘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教育,大多數學生能正常地學習,正常與同學交往,處事能力大有增強。

個案一: 五(3)班吳某,大腦有疾患,精神經常興奮,失控。一年來在年級組教師跟蹤教育輔導下,現在能正常隨班就讀。學生評價:他上課能靜心下來聽課,下課也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隨便攻擊別人。

個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動,學習不能專心,課堂上行為隨意經常無故攻擊人。如今學生評價:上課能安靜上課,作業能及時完成,魯莽行為有所改善。

個案三:四(2)班徐某,表現為不與同學交往,平時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封閉自我。現在學生評價:如下課與同學玩耍,上課也能發言,集體活動表現也較積極。

個案四:四(1)班韋某,表現為個性偏激主觀,遇事衝動,以自我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與爺爺發生衝突,因而舉起斧頭砍爺爺被及時制止。現在家長評價:與人相處時較友善,學會怎樣文明理智去解決問題,能夠尊敬家長,遇事願意與家長溝通。

……

②舉辦專題講座。為提高廣大學生調控自我行為的能力和素質,學校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每學期不少於一次,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安師院教育技術系任其平教授,致力於教育研究,他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藉助講座形式與廣大學生交流,讓學生受益匪淺。底我校邀請了《知心姐姐》雜誌社的編輯來校為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③舉辦心理健康板報。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健康專題板報展,讓學生們認識心理學,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更多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我調控的方法。

④開設心理諮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的煩惱通過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輔導教師能很快給學生諮詢回覆,引導學生學習,疏導學生思想。高年級組的心理輔導教師還組織五年級優秀學生成立了諮詢小組,共同商討成長中的煩惱,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並且影響着學校教育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

一是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更多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聘請了三院保健主任給家長做《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報告;9月請安師院的嚴雲堂教授為六年學生做《關注學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講座,對於高年級學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厭學、説謊、早戀等現象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廣大家長深受啟發。9月請任其平教授給一年級家長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國小生生活》報告。各類專家指導講座,讓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從而科學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是利用《家教週報》報紙,心理板報、廣播站及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介紹現代教育觀,讓他們知道減負減什麼,家庭的民主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等有關知識,幫助家長建立現代育人觀,人才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還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寬鬆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三是對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家長進行案例教育,進行對話,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繫,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某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與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愛,祖父母望孫成龍要求嚴格,父親不關心他還經常打罵,不准他與母親見面,孩子一度處在崩潰邊緣,在校表現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與同學正常相處,攻擊性強,對不利於自己的任何言論存在強烈的敵意,並且有自傷發泄行為,學習成績也一路下滑。教師發現後馬上與家長聯繫,結合家教理論向家長陳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議,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係。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並對孩子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家校合力,該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得到有效矯治,學習成績也重拾升勢。

(3)調節班主任工作心態,促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班級來實施,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學生成長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將班主任列為課題組成員,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聽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課題組與教導處一起利用週三的教研會邀請安師院的任其平教授給本校教師進行了《關注心理,關愛生命》、《國小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任教授就新時期教師面對的壓力及如何調試自我心態給教師做了具體詳細的心理上的指導,同時就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做了科學的指導,讓廣大教師深受啟發,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水平,學校每學期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教育案例分析會,讓班級管理工作比較突出、學困生轉化比較成功的班主任給全體教師介紹經驗,讓廣大教師在交流中啟迪,在討論中感悟,從而不斷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師的整體育人水平。

(4)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科教育活動相結合,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向學生的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①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語文、思品、自然等學科可以陶冶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數學、科學課可以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體育課鍛鍊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

②積極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淨、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今年學校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活動,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創編新童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常常沉靜於寬鬆和諧氛圍中。校園裏宣傳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懸掛在走廊間,校風校訓赫然省目,牆壁上的學生書畫作品一學期更換一次等,這些使整個校園給人一種書香悠淳,潔靜典雅的心靈感染,時時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中央雕塑噴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和諧優美,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麗薰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相容的心態。

③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自己組織,少先隊活動孩子們歡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提高能力,同時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開展衞生評比、三好生評比、文藝表演等競賽活動;又如針對學生從眾心理強,熱情大方的特點,組織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修養,促其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構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為學生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髮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實到外顯的行為上。

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學習、活動、生活的行為上。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意從行為角度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為了使教師的行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學校對教師進行正確教育行為的訓練。

第三,課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在各科課堂教學中體現心理教育,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流露失敗、無奈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影響學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於活動中。

學校開展多種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交互,師生平等融合,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心理教育講座和宣傳教育,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識,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在下面四點:(1)、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2)、能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樂於幫助別人,尊重別人;(3)、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適應環境;(4)、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一百多人次獲獎。

3、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經驗。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湧現出一大批心理素質好、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骨幹力量。他們在構建學生心理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我校成功舉辦了班主任經驗論文研討會,10月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會。這些活動為老師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論文在市、區交流,鍾玲老師案例獲市“走進學生心靈”案例二等獎,鄒慧君工作案例《點燃學生心的燈》獲區一等獎等。

4、編輯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冊。廣大家長通過講座,參與學校活動,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並嘗試積極動筆撰寫了教育論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寫的《抓好思想教育,幫助孩子立志》一文獲省一等獎,儲流傑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獲省優秀論文。

5、近幾年師生心理無嚴重扭曲現象。個案庫的成立使學校個別心理狀態較差的學生及時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他們進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績。

6、建立家訪登記卡,規範了家訪工作。

7、促進了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

幾年來,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師生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一個台階。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安慶市“震憾心靈”教育故事優秀組織獎,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安慶市示範家長學校大觀區科普特色學校及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九、反思與啟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主動、健康地發揮。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能居高臨下的説教,應多和學生談心,和他們交朋友,讓學生敢於接受教師,願意和教師説心理話。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師益友”。

2、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心理諮詢工作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將直接影響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向縱深方面發展。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制約着學校可持續發展,因此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訓,讓他們有意識的參加此項工作,將會有效地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第10篇】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怎麼寫

我校《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紮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9-.8)

(一)準備階段:(.9-.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1—.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1—.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鍾玲、鄒慧君、潘功蘭、吳曉潮、薛葦、鮑濤、餘麗娟、汪翠霞、劉娟娟、朱啟宏、樑蘭萍

2、根據實際,實驗研究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心理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與學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使全校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了什麼是心理學,什麼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對個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極大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

學校辦學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了能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我們開展以下活動。

①建立個案庫。學校經過班主任的詳細瞭解與觀察確定了少數有較重心理困擾及障礙的學生作為個案跟蹤輔導對象,由年級組輔導教師一月一次開展交流談心活動並做好記錄,認真分析行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後期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輔導個案庫成員有20餘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教育,大多數學生能正常地學習,正常與同學交往,處事能力大有增強。

個案一: 五(3)班吳某,大腦有疾患,精神經常興奮,失控。一年來在年級組教師跟蹤教育輔導下,現在能正常隨班就讀。學生評價:他上課能靜心下來聽課,下課也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隨便攻擊別人。

個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動,學習不能專心,課堂上行為隨意經常無故攻擊人。如今學生評價:上課能安靜上課,作業能及時完成,魯莽行為有所改善。

個案三:四(2)班徐某,表現為不與同學交往,平時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封閉自我。現在學生評價:如下課與同學玩耍,上課也能發言,集體活動表現也較積極。

個案四:四(1)班韋某,表現為個性偏激主觀,遇事衝動,以自我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與爺爺發生衝突,因而舉起斧頭砍爺爺被及時制止。現在家長評價:與人相處時較友善,學會怎樣文明理智去解決問題,能夠尊敬家長,遇事願意與家長溝通。

……

②舉辦專題講座。為提高廣大學生調控自我行為的能力和素質,學校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每學期不少於一次,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安師院教育技術系任其平教授,致力於教育研究,他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藉助講座形式與廣大學生交流,讓學生受益匪淺。底我校邀請了《知心姐姐》雜誌社的編輯來校為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③舉辦心理健康板報。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健康專題板報展,讓學生們認識心理學,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更多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我調控的方法。

④開設心理諮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的煩惱通過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輔導教師能很快給學生諮詢回覆,引導學生學習,疏導學生思想。高年級組的心理輔導教師還組織五年級優秀學生成立了諮詢小組,共同商討成長中的煩惱,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並且影響着學校教育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

一是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更多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聘請了三院保健主任給家長做《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報告;9月請安師院的嚴雲堂教授為六年學生做《關注學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講座,對於高年級學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厭學、説謊、早戀等現象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廣大家長深受啟發。9月請任其平教授給一年級家長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國小生生活》報告。各類專家指導講座,讓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從而科學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是利用《家教週報》報紙,心理板報、廣播站及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介紹現代教育觀,讓他們知道減負減什麼,家庭的民主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等有關知識,幫助家長建立現代育人觀,人才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還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寬鬆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三是對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家長進行案例教育,進行對話,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繫,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某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與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愛,祖父母望孫成龍要求嚴格,父親不關心他還經常打罵,不准他與母親見面,孩子一度處在崩潰邊緣,在校表現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與同學正常相處,攻擊性強,對不利於自己的任何言論存在強烈的敵意,並且有自傷發泄行為,學習成績也一路下滑。教師發現後馬上與家長聯繫,結合家教理論向家長陳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議,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係。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並對孩子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家校合力,該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得到有效矯治,學習成績也重拾升勢。

(3)調節班主任工作心態,促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班級來實施,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學生成長過程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將班主任列為課題組成員,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聽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課題組與教導處一起利用週三的教研會邀請安師院的任其平教授給本校教師進行了《關注心理,關愛生命》、《國小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任教授就新時期教師面對的壓力及如何調試自我心態給教師做了具體詳細的心理上的指導,同時就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做了科學的指導,讓廣大教師深受啟發,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水平,學校每學期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教育案例分析會,讓班級管理工作比較突出、學困生轉化比較成功的班主任給全體教師介紹經驗,讓廣大教師在交流中啟迪,在討論中感悟,從而不斷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師的整體育人水平。

(4)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科教育活動相結合,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向學生的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①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語文、思品、自然等學科可以陶冶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數學、科學課可以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體育課鍛鍊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

②積極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淨、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今年學校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活動,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創編新童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常常沉靜於寬鬆和諧氛圍中。校園裏宣傳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懸掛在走廊間,校風校訓赫然省目,牆壁上的學生書畫作品一學期更換一次等,這些使整個校園給人一種書香悠淳,潔靜典雅的心靈感染,時時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中央雕塑噴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和諧優美,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在觸動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麗薰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相容的心態。

③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自己組織,少先隊活動孩子們歡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提高能力,同時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開展衞生評比、三好生評比、文藝表演等競賽活動;又如針對學生從眾心理強,熱情大方的特點,組織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修養,促其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構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為學生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髮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實到外顯的行為上。

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學習、活動、生活的行為上。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意從行為角度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為了使教師的行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學校對教師進行正確教育行為的訓練。

第三,課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在各科課堂教學中體現心理教育,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流露失敗、無奈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影響學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於活動中。

學校開展多種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交互,師生平等融合,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心理教育講座和宣傳教育,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識,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在下面四點:(1)、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2)、能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樂於幫助別人,尊重別人;(3)、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適應環境;(4)、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一百多人次獲獎。

3、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經驗。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湧現出一大批心理素質好、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骨幹力量。他們在構建學生心理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我校成功舉辦了班主任經驗論文研討會,10月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會。這些活動為老師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論文在市、區交流,鍾玲老師案例獲市“走進學生心靈”案例二等獎,鄒慧君工作案例《點燃學生心的燈》獲區一等獎等。

4、編輯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冊。廣大家長通過講座,參與學校活動,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並嘗試積極動筆撰寫了教育論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寫的《抓好思想教育,幫助孩子立志》一文獲省一等獎,儲流傑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獲省優秀論文。

5、近幾年師生心理無嚴重扭曲現象。個案庫的成立使學校個別心理狀態較差的學生及時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他們進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績。

6、建立家訪登記卡,規範了家訪工作。

7、促進了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

幾年來,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師生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一個台階。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安慶市“震憾心靈”教育故事優秀組織獎,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安慶市示範家長學校大觀區科普特色學校及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九、反思與啟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主動、健康地發揮。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能居高臨下的説教,應多和學生談心,和他們交朋友,讓學生敢於接受教師,願意和教師説心理話。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師益友”。

2、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心理諮詢工作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將直接影響學校心理諮詢工作向縱深方面發展。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制約着學校可持續發展,因此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訓,讓他們有意識的參加此項工作,將會有效地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第11篇】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格式範例

國小生心理課題結題報告

我校《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紮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説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着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國小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國小生心理健康立足於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樂於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係,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週期三年(.9-.8)

(一)準備階段:(.9-.12)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1—.12)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1—.8)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並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彙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任其平(安師院教育系教授)

課題負責人:王澤潤

課題組長:徐一文

課題組成員:潘家寶、舒萍、張麗、葉代娣、朱秀華、鍾玲、鄒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