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國小開題報告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69K

國小開題報告多篇

【第1篇】國小高年級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與研究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國小高年級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與研究

課題的提出

現實意義:

在一次次考試後我們經常會聽學生髮出這樣的感慨: 唉呀!這道題目怎麼沒看清楚。 我審題不夠仔細! 我沒理解題意。 這樣的解釋從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們更應該追根溯源,更進一步剖析是什麼導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不足,又是什麼原因讓學生題目都沒有看懂。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對數學閲讀能力的不足。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那種佔據學生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閲讀,學生就沒有了學習的願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然而,談到閲讀,我們常常誤認為那是語文老師的事,數學教學只要讓學生會思考、會解題就足夠了,課外閲讀可有可無。然而有多少語文閲讀能力很強的學生遇到數學題就犯糊塗,這樣的例子我們並不鮮見。

另一方面由於是在國小階段,老師總感覺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敢放手讓學生通過閲讀來獲得新知,該閲讀的時候不是被教師代替就是電腦課件代替,學生讀的機會少,甚至一節課,學生沒有機會讀書,課堂上往往是學生聽的多,而讀的少。這種 包辦 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 社會數學化 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一些 產品説明書 股市分析 都需要數學閲讀。因此,數學教學中須重視數學閲讀,培養學生以閲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成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 導航 。

理論意義:

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數學課標指出, 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 ,而 數學閲讀 則是讀者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因而專家強調: 數學教學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 ,所以,若要切實加強數學自主學習的思維訓練,最為重要的一個基點就是強化 數學閲讀 。

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轉變的需要。隨着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深入,強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也隨之改變。作為教師應充分吃透新課標理念,充分挖掘教科書的閲讀資源,充分發揮教科書的教育功能。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當學生遇見不會的時候,教師可適當點撥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閲讀、思考、討論。教師是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學會閲讀的促進者。

創新意義:

雖對數學閲讀能力的探討有很多,也對其重要性達到了共識。但大多數的研究都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案例。本課題重在通過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閲讀能力的研究,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充分利用教科書的資源,交給學生數學閲讀的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住以閲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

課題的定義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閲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數學閲讀過程同一般閲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閲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

數學閲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特別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如應用題、文字題、圖表題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彙等構成。

數學閲讀不是機械地認知數學語言,按照數學教育心理學的説法,數學中的閲讀是指選擇那些對於產生有效的猜測或指向問題解決來説是最必要、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線索的技能,只有這樣的閲讀才是有效的。

數學閲讀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以閲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符合現代化的先進教育思想。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研究目標

(1)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閲讀的作用,有效地發揮數學閲讀的教學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2)通過課題研究,讓老師體會到閲讀數學課本內容的重要性,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時,在閲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

研究內容

(2)探索出適合高年級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方法。

讓學生進行數學閲讀,不是放手讓學生自己隨意讀,教師要深刻鑽研教材,要根據教材內容,確定哪些內容需要讀,在什麼時間讀,讀什麼,怎樣讀才能使學生愛讀、會讀、讀出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①對教材中概念、公式閲讀方法指導的策略研究。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這些內容語言精煉、準確、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教學中通過哪些策略讓學生能深入理解內容,是本課題需研究的問題。

②對計算題閲讀方法指導的策略研究。

計算題教學不僅僅是純計算,有的學生答案做對了但題目卻讀錯了,有的學生沒有理解四則運算的含義導致算錯。主要是平時很少讀題,加強計算題閲讀指導,對正確理解文字題、應用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③對圖形題閲讀方法指導的策略研究。

看圖題在國小各冊教材中佔有不小的比重,對於課本上的圖片、線段圖、幾何圖、統計圖等,有一部分學生看不懂圖或説不清圖意。這部分內容教師如何組織學生看圖,如何理解圖中一些關係,如何讓學生用數學語言完整的進行表述,才能讓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並學會從多角度、用不同的敍述表達圖意。

④對應用題閲讀方法指導的策略研究。

應用題教學一直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最頭疼的是做應用題,考試時不少學生應用題失分最多,許多學生不會讀題,看不懂題,理不清題中的數量關係,因此,應重視應用題閲讀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閲讀應用題的技巧,培養學生嚴密、有序的思維,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3)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課內外數學閲讀習慣的行動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研究思路

(1)組織本課題成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閲讀能力。

(2)分別設立實驗班和對照班,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有目標、有對照的逐步完成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數學閲讀能力的策略。

(3)進行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對比,通過進一步分析、探討,再次完善其能力。

研究方法

(3)行動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實驗研究科學、規範、合理。

(4)個案研究法:對典型的教學案例進行解剖,採用多種方法,進行全面、細緻、深入的分析,從中揭示教學規律。

研究路線與實施步驟

本課題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通過調查、探索、研究等環節,積極探索學生在數學閲讀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此問題的策略,所需時間一年。本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準備階段(xx.6-xx.8)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組織專題培訓。

召開課題開題論證會和實驗老師培訓會議;

確立研究對象(本校六年級學生),對實驗班(五四班)進行前期調查。

設計課題的研究目標與具體實施方案,並進行自我論證。

實施階段(xx.9-xx.5)

第一階段

(1)通過問卷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閲讀活動調查表》和抽樣分析,瞭解學生現有的數學閲讀水平,對常見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從而分析出其不會閲讀的原因。同時撰寫 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閲讀能力的現狀分析 調查報告,為下一步研究做好準備。此項任務由翟素娟老師負責。

(2)蒐集各種適合高年級學生數學閲讀的方法,探究相關經驗,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初步梳理出可行性措施及方法。此項任務由和志娟老師負責。

(3)聘請專家(中心校李書平校長、市教科研苗東軍)擔任課題顧問指導。

第二階段

(3)進行實驗班與對照班相結合、相對比的研究形式,對每一階段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學習成績等進行調查,不斷地調整方法。同時兼周召開一次專題研討會,逐步完善教學中的閲讀能力。由王麗萍老師負責。

(4)完成階段性研究總結。由蔡雅雅老師負責。

總結階段(xx.5-xx.6)

(2)課題成果的彙集、寫出課題研究報告與結題報告,申請課題結題評估。由課題組長薛麗霞負責。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相關管理制度和經費保證,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嚴格科研製度和考核標準,建立激勵機制,提供專門的科研經費支持。

研究能力的保證。整個數學組成員,都有很強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年輕有活力,好學愛專研。同時學校不僅優先考慮讓課題組的成員外出學習,還會定期聘請課題研究方面的專家進行講座,對研究的課題進行指導。

時間的保證。每週四固定的教研活動,為課題組的成員提供了較好的條件,確保了研討的次數和時間。

考核評價的保證。在本學校的教科研考核這一塊,學校對每一位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給予了高達十分的獎勵。

今天,我作為課題主持人能在這兒宣讀開題報告,感到十分的光榮和高興!希望各位老師和專家能對此課題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大家!

主要參考文獻: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xx。

卲光華 《數學閲讀 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話題》[m] 1999第十期。

李星雲,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xx.91 96.。

顧安國,讓數學閲讀走進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xx,(7)59 60。

馬雲鵬,國小數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32 33。

李佐峯,周淑芬.國小數學教師知識擴展[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xx.207 209。

【第2篇】國小數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下面為大家分享了國小數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借鑑!

題目: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複雜系統,勿庸置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隨着課改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多位目標、生活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生成……成為熱門詞語和熱門話題。我們的課堂日益呈現新變化、新氣象。然而,我們還是在許多的課例中發現,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許多課堂表面上熱鬧、生動,試圖體現新課改的種種新理念。但靜心反思時總覺得有許多缺憾。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效率意識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也是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目前,國小數學課堂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課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仍然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學習中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於以上考慮,提出“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的課題實驗。

三、研究的目標、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概念、法則、公式、性質、數量關係和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方法。

2、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敏鋭的感知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獲取新知識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

子課題設計:

1、學習目標定位的準確性、可行性。

2、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學情境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3、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保證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保證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4、注重課堂教學的細節。包括板書設計、習慣養成、位置移動、引導點撥、課堂總結……

5、開展多元化的數學學習評價。

研究重點: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1、研究思路:

通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教學的觀念: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增強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2、研究過程

實驗時間為三年,主要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xx.2—xx.3)

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主體教育論》及有關信息、資料,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2)實踐探究階段:(xx.3—xx.11)

依據研究方案,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理念、方法、實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強日常溝通,不定期的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研討、分析實驗情況,完善方案。並將研究資料及時彙總使用,不斷髮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3)實驗的總結階段: (xx.11—xx.12)

①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②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③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鑑定活動。

3、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運用行動研究法來研究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學生對具體措施的反應,努力做到“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

(2)觀察法: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要素進行第一時間的記錄和描述。

(3)比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師,平行班對比等,分析相關要素的關係。

(4)調查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學後調查,把握當事者的感受和課堂教學實效獲取“定性”與“定量”的雙重資料。

(5)個案法: 對部分研究對象儘可能蒐集更多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探討對採取提高效率後的成果。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 部分教師理念異化為目標,在隱藏目標的泛化、擴大化與多維目標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熱鬧的“多言堂”、頻繁的合作與討論,使得不少課堂“形”聚“神” 卻散。

(3) 部分課堂過分地拉長學生親歷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學習的整體效率下降。

(4) 過度地依賴學具操作、數學知識泛生活化的現象,造成學生數學化思考缺乏,阻礙着課堂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課堂過分地強調了學生的自主與課堂的生成,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有畏首畏腳的現象和被弱化的趨勢。

2、創新之處:

我們作為農村的一線教師,與新課程密切接觸幾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題目變活了,錯誤變多了,分數變低了”。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課改,我們從農村國小的視角出發思考着。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要求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用數學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學起來是很困難的。新課程注重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和實踐體驗性,很多家庭作業形式也由原來的書面作業轉變成操作實踐性作業,有的則需要在家長的幫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難實施見效。農村國小教學條件及硬件設施相對較差,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或實踐活動往往由於學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師或個別學生的演示驗證一下,大多數學生無法親歷實踐的過程,無法在操作中觀察、分析和體驗。動手能力弱在農村國小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某些老師仍然迷信於題海戰術,高耗低效,讓學生練技巧出成績,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當作彰顯自己教學業績的籌碼。

六、預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完成時間 負責人

階段成果

總結出較系統的、可操作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切實提高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公開課 xx年5月

學生數學素養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由單向發展向綜合形延伸。 競賽、檢測 xx年9月

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業務水平得到提升,培養出區教學骨幹2~3名。 證書 xx年6月

教科研理論成果突出,在區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以上。 發表 xx年12月

最終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理論體系,在一定範圍內有較大影響。 論文集 xx年6月

培養出市、區教學骨幹2~3名,區學科帶頭人1~2名。 證書 xx年6月

我校數學教學質量居全區前列,在全區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 競賽、檢測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專業引領:

聘請教研室領導等作為本課題的顧問,定期來我校做專家講座,聽實驗教師的隨堂課,進行隨機檢測,與其他學習的班級做比較研究。

2、優質團隊:

由學校領導、教導主任、區骨幹教師、區教壇新秀、優秀一線教師組成。

3、管理經驗:

我們提出“確立效率意識 ,促進師生髮展;強化系統意識,形成教育合力;增強責任意識,發揮引領作用;加強規範意識,保證研究質量”等課題開展組織策略。探索實踐課題實驗的激勵機制,可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

4、理論基礎:

課題參與者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等均具有較強的理論素養,前期研究比較到位,已有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獲獎。

5、經費保證:

學校能提供課題實驗所需的經費,保證給予方便。

【第3篇】國小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開題報告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十分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兒童品德的培養,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倍受重視,從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加強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為我國國小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豐厚的借鑑經驗。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頒佈的新教學大綱,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均進行了調整。為培養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現適切性,力求與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徵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實現方式體現階段性,由低年級體驗性活動逐步向高年級反思性活動推演。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將品格教育列為各國教育應進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國的第二次教育高峯會議和1997年總統的《國情諮文》都強調了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英國在1999年9月頒佈的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肯定真理、正義、誠實、信任、責任感等美德。

我國一貫有重視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從1981年開設國小《思想品德》課程以來,品德教育改革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始終沒能有效地實現理念和操作的實踐性整合,成為導致品德教育實踐中的知識化、簡單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傾向的原因之一。課程作為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必然承擔着改變德育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偏低的責任。值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加強國小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國小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勢在必行。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研究將以在實驗區試教的新教材為依託,圍繞國小品德課程建設展開,驗證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體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國外影響比較廣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等,對於這些模式我們應合理地進行借鑑,使其成為我國品德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國內現已被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動道德教育模式、體驗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實驗區應靈活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任何一個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進行闡釋,因此,在國小品德教育中不能採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應以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將德育模式運用於具體的兒童品德培養中,並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編寫和實施 新教材是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現形式,又是教學實踐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課題將藉助新教材推動實驗區的課程改革,同時積極吸取實驗區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推進新教材的編寫,使實驗區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實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1、對品德課程本質特徵研究

(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品德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進展

(2) 現階段品德課程發展呈現出的新特點

(3) 適合我國國情的品德課程的構建方式

2、國小品德教材編寫研究

(1)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問題研究

(3) 教材綜合資源體系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3、國小品德教材實施研究

(1) 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新教材與生活性特質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主動參與、自主建構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民主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2) 教材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材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對教材的評價

學生對教材的評價

不同實驗區對教材的評價

4、評價研究

(1) 品德評價的理論研究:

品德評價的本質研究

品德評價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評價的功能研究

(2)品德評價實施工作的研究:

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標準

收集和分析數據與證據

設計評價工具

明確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劃

(四)品德師資的培養和培訓

新課程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參與,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本課題將探索有效師資培養和培訓的內容、途徑,提升教師的品德課程開發參與意識,確保培養培訓工作與新教材開發實施的同步進行。

(五)品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被列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課程形態,在品德課程開發中也應突出地方品德課程和校本品德課程的有效開發,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課程的開發

2、品德校本課程的開發

(六)品德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品德課程資源是品德課程建設的基礎,除去教材以外,還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於學生品德發展的多種資源。

1、品德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

2、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七)品德課程內部以及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1、《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的銜接研究

2、國小品德課程與中學品德課程的銜接研究

3、品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由於我國的課程開發一直存在'大一統'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關於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外已經有一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借鑑,但對於國內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以期填補我國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於促進我國教材開發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二) 行動研究

本着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並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三)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四) 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五)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鑑的經驗。

(六)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xx年12月,開題會。

xx年1月~xx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並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xx年3月~xx年6月,各

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國小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國小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二) 國小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五)典型課例集

(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七) 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八) 行動研究

本着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並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九) 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十) 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十一) 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鑑的經驗。

(十二) 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xx年12月,開題會。

xx年1月~xx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並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xx年3月~xx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xx年7月~xx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國小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國小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三) 國小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 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五)典型課例集

(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第4篇】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教學研究課題實驗開題報告

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們:

經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領導小組審批,教師進修學校確立的《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教學研究》項目,被確立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下面僅就開題的有關問題報告如下:

一、本課題立項的背景

21世紀是一個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獨立思考水平。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要求我們要通過更為主動、高效的學習來發展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國小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目前在國小六年中合計的閲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閲讀能力?

在新世紀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已成為改革和發展之潮流,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它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學校教育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與課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而語文拓展閲讀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對學生自我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對學校教育及語文學科的拓寬、延伸和補充。

基於此,我們提出“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的實驗研究,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展與延伸,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並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為此,我們向吉林省新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了“拓展性閲讀教學”立項的申請。經過課題規劃領導小組的論證研究,於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的學習流程。

拓展性閲讀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而對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説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拓展性閲讀的預期效果,我們初步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

(1)明確拓展性閲讀的內容、方向,給學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2)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3)在教師指導下將各自蒐集的資料加以歸類、整理。

(4)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加深對拓展性閲讀主題的理解。

2、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整理歸類。

(1)資料的收集

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蒐集相關資料,以填寫“拓展閲讀卡”的形式進行記錄,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全面的瞭解,以便指導學生進行歸類、交流。

(2)資料整理歸類

在學生收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以及整理歸類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進行指導。

3、檢查落實

給學生制訂讀書計劃,設計“拓展閲讀卡”,裏面要填寫的內容:閲讀時間、書名、作者、優美詞句摘錄、主要內容、收穫與感想等。並且在閲讀量、質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文章閲讀。篇幅:低年級300字左右,中年級800字左右,高年級在1000字左右。文體安排:低中年級以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為主,高年級逐步擴大範圍。

低中年級學生課外讀物可由老師指點或推薦,高年級可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教師通過定期檢查“閲讀卡”,瞭解學生拓展閲讀的執行情況,並督促學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閲讀任務,養成習慣,鍛鍊學生的拓展閲讀意志。

4、展示成果

讓學生定期彙報階段性的課外閲讀成果,使其相互借鑑,表揚先進,鞭策學困生。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固定園地,讓學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詩擂台、美文點評,中外名人,知識集裝箱、身心保健、先看後説等。這樣,既激發學生開展拓展閲讀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其課外閲讀的意識和習慣。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琿春市一小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學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確定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學校幾年來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承擔了吉林省教育科學“九五”、“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學校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較高的管理水平,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學校擁有一個藏書十幾萬冊的圖書館,並且全面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了一條查閲書面資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提前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同時開設了微機課,為學生拓展性閲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學習,四、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網查閲資料的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藴。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學生家裏也配有電腦,為學生的拓展性閲讀提供了便利。

3、本課題負責人承擔全市《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以來,多次組織全市國小語文教師開展培訓及研討活動,極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進程。,曾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研員。

參研人員中,張桂豔老師是教師進修學校教務處副主任,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董麗紅、劉春霞兩位教師不但是學校的教學研究管理人員,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幹教師。張世花老師是州級名師,郝麗媛和寧玉參兩位老師是州級骨幹教師。她們都是我市國小語文教學骨幹,是善於潛心鑽研的科研型教師。

4、課題組一定會緊緊依靠顧問組,形成合力,協作研究,攻關結題。

四、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建立健全實驗組織機構。

2.定期召開例會,研討,聽取實驗教師彙報。

3.按時培訓實驗教師。創造條件為實驗教師提供各種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視野,增強信心,提高素質。

4.實驗教師按時寫教學反思,積累資料,及時獲得信息及反饋。

各位領導,老師們,基於上述各種情況,我們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導下,在琿春市一小李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在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本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第5篇】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説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着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如下是關於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論文開題報告的範文,供大家參考。

1、課題名稱:

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研究現狀

在眾多開展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課題中,進行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改革嘗試的還鮮有人為。

(2)課題研究的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是對國小高年級數學課堂中多元智能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同時是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充實。因此,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新的《數學課程標準》10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驗。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的名言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道出了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新課標的理念,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做到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數學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的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中的學習問題,最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實踐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有利於帶動教師業務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論是1個開放的、不斷生成中的理論,開展這樣的研究,必然會使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獲益匪淺。因為,多元智能理論對國小數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師應更新知識結構,善於學習、接受新教育理念,瞭解新的教學動態。其次,教師應具備全能意識與技能,創設能鼓勵各種智能發展的學習環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為教學中教師的身教最有説服力、最具示範性。再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團隊合作。多元智能教學需要多元化教學技能,而教師個體能力畢竟有限,很難集全能、多面手於1身,客觀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共同探討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案,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同時,研究有利於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研究中教師必將帶來全新的課堂,實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實驗研究就是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讓學生能主動地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讓學生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能應用於生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在是實踐上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學生的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積極現實意義。

3、課題研究的範圍和基本內容:

1、研究範圍的界定:

研究對象:實驗國小56年級

概念界定:

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研究的基本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

2。研究在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幾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3。構建適合實驗國小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認真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學習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論、《數學課程標準》等1些相關理論或文件精神,摘錄對課題研究有借鑑的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供學習和研究借鑑,做好資料的收集和存檔工作。

2、問卷調查法: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56年級學生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用以瞭解學生的數學發展現狀與不同學生的智能強項,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採取相應的策略與手段。

3、行動研究法:結合教學實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勤於將自己從課題研究中獲得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4、個案分析法:重視對典型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分析,從中尋找課題研究進展的突破口。

5、經驗總結法.

5、研究假設和理論依據:

1、研究假設:通過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生活的數學與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題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繫.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平台,讓每個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且成就積極的自我.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數學課程理論、教育理論

6、研究階段: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組織有關教師對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論證。

3.做好對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收集理論依據,以保障課題的順利開展。

本階段是實驗工作的關鍵階段,必須認真組織實施,抓好每1個環節,這個階段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結論,對整個實驗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蒐集材料,設計出針對高年級學生實際情況調查的智能光譜問卷

2.實施調查研究,對調查和測量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分類統計,比較、尋找原因,提出教育設想,撰寫各個子課題報告。

3、課題組成員分別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研究在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 解決問題4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構建適合實驗國小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課題組有關成員進行課題研究的再次論述。

5、做好課題階段小結,每學期1次,根據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正課題實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關課題研究的資料(個案、論文、學生成長追蹤記錄、家長學校教學情況等)。

3、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成果論證

4、成果推廣。

7、成果的形式和課題組成員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課題中期:完成《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論文

最終成果:《借鑑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國小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負責人:王玉玲國小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經擔任過國家級105重點課題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和市級課題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趙鳳君、李宏宇:研究在國小數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蘇惠賢、劉素豐、王恩瑞:研究在國小數學統計與概率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後如何向生活延伸.

8、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1.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的研究非常重視,通過必要的經費支持

2.本課題的研究人員是由學校領導、中層幹部、數學教師3種成份組成,學校有必要的儀器設備。。

9、參考文獻:

《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 1983年

《生活教育10講》 4川教育出版社 1989.5

《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第6篇】國小體育小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體育小課題研究是中國小體育教師以自己在教、學、研、訓、賽、考、培等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由教師個人或幾個人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共同研究,取得結果,服務於實踐的校本教研形式。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國小體育小課題開題報告,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國小體育小課題開題報告課題名稱:

以學科整合為抓手,進行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研究

課題提出的背景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為指導,堅持 突出特色、全員參與、陶情益智、快樂健體 原則,立足校內資源,豐富內容,活化形式,從而深入推進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大體育課間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基礎上發展和創造的一種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師生緊張的工作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實效。

我校專職體育教師3名。每週開設3節體育課,每天上午兩節課後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下午三節課後為課外體育活動課,上下午各有5分鐘的眼保健操。活動器材的制約,活動安全的高壓都直接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也直接體現在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很差,活動技能很低,缺乏體育興趣的惡性循環中,課外活動開發的不是很充分,部分時間被其他老師臨時佔用,進行體育活動的班級少,即使有活動也是在無序的狀態下進行。

因此,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深知:體育 大課間 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將會提高我校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全民健身在我國已深入人心,校園羣眾性體育運動的開展更是百花開放,但各校在組織競技性體育運動會的背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動不經常,活動內容死板老套,參與者有壓力等方面不足。而體育大課間活動已經許多城市開展和研究過,但大部分都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

體育大課間活動發展的趨勢: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運動慾望;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形式設計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大課間活動要力爭突出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動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場地,做到 小場地、大課間 ;積極探索把大課間活動作為一種校本課程的新途徑,把大課間活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大課間活動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人身安全,讓充滿活力的大課間、讓學生喜愛的大課間、讓安全有序的大課間出現在我市的各個校園。

課題研究依據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研究的內容:

牢固樹立 健康第一 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改革學校課間操,優化課間操的時間、空間、形式、內容和結構,使學生樂於參加,教師敢於參加,主動的掌握健身的方法並自覺的鍛鍊。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積極創新,力求以活動勵德,以活動輔智,以活動健體,以活動塑美,以活動促勞,促進學生五育全面和諧的發展。

優化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設備及管理,開放場地設施,提高其使用率,發揮其育人效益。

預期目標:

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結合音美科技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推動教職工校園文體活動進一步開展,營造積極向上的學風。並形成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觀,確保 健康第一 思想落到實處。

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

組織各類競技、趣味、羣體活動,全面提高學校師生的綜合素質。

組織師生創造、改制各類體育活動器具,開發適合師生健身需要的各類器材,開發校本體育課程。

落實學校全民健身 快樂參與 健康發展 理念,推動學校發展。

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採用問卷的方法適時向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和老師對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的效果,並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

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加強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課間活動主題,對每一階段實施的情況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撰寫論文,根據課題研究進行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研究措施:

時間保障。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任何教師不得擠佔大課間活動時間,若遇陰雨天就改在室內進行,如:室內遊戲等活動。

制度保障。制定大課間活動班主任、體育教師的職責,建立了領導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藝體教師指導制、活動評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學校要求大課間活動師生全員參與,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保護者,同時也是活動者。體現全面健身,融洽了師生關係。大課間活動器材原則上由學校購置,部分師生自制。

安全保障。加強安全宣傳和管理,按類別劃定活動區域,師生必須在指定活動範圍內活動。所有場地均安排教師進行現場活動指導,並督促學生安全。

組織保障。學校為成立大課間活動領導小組,加強該項活動的領導,使大課間活動真正落到實處,促進該項活動高質量進行。

課題研究步驟

xx年5月進行體育教師和班主任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制定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實施大課間活動方案;

xx年3月份對學校開展大課間活動進行總結,展示活動成果,並進一步完善。

完成結題報告(20_____年3月)

年3月進行課題後期期調查分析,並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向全市推廣大課間活動研究成果。

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課題小組明確職責分工,責任到人。

課題小組成員繫一線體育專職教師,素質高,具有敬業精神,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高的業務水平。

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具體落實到體育組實施。

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製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遊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9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國小體育小課題開題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7篇】國小體育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説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着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體育論文開題報告,歡迎來參考!

國小體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題目來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三、閲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四、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與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內容、需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及解決思路

六、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如工具書、計算機輔助設計、某類市場調研、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條件等)及解決的辦法

七、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八、開題報告範文:中學生缺乏體育興趣原因分析與對策

中學生缺乏體育興趣原因分析與對策

一、開題報告範文:題目來源

社會實踐

二、開題報告範文:研究目的和意義

體育興趣是人們力求積極認識和優先從事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聯繫的意向活動。如果一個人對體育活動感興趣,他就會積極參加,熱心投入,活動的結果將是需要的滿足並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緒體驗,所以體育興趣是體育參與的基本動力之一。

在體育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還有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每到上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總會找出種種藉口向老師請假不上課或根本不到課堂上課。

但如果學生對參加體育活動有了興趣,他們就會把學習與體育鍛煉作為自身的需要,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克服主觀困難,以利於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本課題的研究能夠為廣大體育教師尋找學生缺乏體育興趣的原因提供參考,同時對於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調動學生在體育課或體育活動中的積極主動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三、開題報告範文:閲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以上即是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參考範文

【第8篇】《國小生厭學情緒的預防》開題報告範本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約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這就是説厭學心理普遍存在。事實上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厭學情緒,只是表現程度不同罷了。學生的厭學題目已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擺在我們眼前的題目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題目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我校多數學生來自於外來務工家庭,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教育孩子也沒有方法。本着一切為了孩子,讓孩子愉快地學習這一宗旨,我們提出了國小生厭學情緒的預防這一課題。本課題的研究從我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意圖通過調查、觀察,找出學校中的厭學孩子,對他們的厭學原因進行分析、討論,找到根本原因,吸收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我校教師的實踐經驗,研究總結矯正和預防的方法,消除他們厭學情緒,變得愛學、樂學,重新點燃他們學習愛好的火花,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樹立學習的信心,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深造展上堅實的奠基石。

二、國內研究現狀及水平發展:

目前的研究,對於學生厭學的表現有了明確的闡述,主要表現為留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煩意亂,坐不住,無耐心,尤其是對書寫、計算有厭煩心理,作業拖拉,難以按時完成,字跡潦草,經常出錯。雖經教育難以改變,嚴重時出現説謊、逃學、出走。成因也分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但是具體的預防矯正的辦法還沒有,需要我們進行深進的實驗的研究,總結出一套科學、系統的預防厭學的方法才能使每個孩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三、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依據:古羅馬的昆體良(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他非常重視家庭、學校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學校裏,緊張的智力活動與遊戲、休息應交替進行,對自卑、脆弱、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教師應多加鼓勵,避史體罰孩子,充分考慮孩子身心健康,15世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vittorino)主張,應該創造幽雅的校園環境和寬鬆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創辦的宮廷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校園地處郊外湖濱,四季花香,綠草如茵,校園內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師的教學手段生動有效,教育目標旨在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學者、苟子、漢朝的王充等就學習心理也有不少精闢的闡述。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活動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啟發。現代教育理論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才會喜歡學習。

2、心理理論依據:《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它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又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學會學習。學生只有既會學,又愛學,才能使學習活動高效而順利地進行。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厭學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願意學、樂意學。

四、研究內容及方法:

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進行深進剖析,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考查、把握學生已出現的厭學情緒的來龍往脈,找到導致厭學情緒產生的癥結。

【第9篇】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説明材料。小編收集了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閲讀。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一、課題開題報告含義與作用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後,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准的選題計劃。它主要説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説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麼水平,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説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瞭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

(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麼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准立項。

(八)現有基礎。主要是人員基礎和物質基礎。很多課題對人員和設備方面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條件都沒有,這個課題同樣不能立項。

(九)經費估算。就是課題在哪些方面要用錢,用多少錢,怎麼管理等。

開題報告的寫作

(一)開題報告的組成。三個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次要部分:標題、署名、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

(二)開題報告的結構與寫法。

1、課題名稱。題目必須與內容一致。確切、中肯、具體、鮮明、簡練、醒目。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2、署名。在題目的下面,必須簽署課題研究單位,一般不寫撰寫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負責。

3、開題報告可以不寫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4、前言。前言是開題報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應説清楚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的準備、開題緣由、開題意義,開題前所進行的調查情況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直截了當,並實事求是,要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不要面面俱到,不着邊際,文不對題;或一步登天,言盡意止,不留餘地。

5、正文。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佔報告的主要篇幅,它是報告的主體。正文部分必須對再次論證的內容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包括研究前的觀察、測試、調查、分析、學習,材料形成的觀點和理論。如調查的問題、現狀和實質,產生問題的原因及其發展趨勢。正文部分是開題報告的關鍵部分,它體現了課題組的水平,同時也可以看出今後課題研究的狀態和水平。撰寫開題報告的正文部分,同樣要掌握充分佔有材料,要認真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整理,經過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組織,最後得出正確的觀點。可採用圖表來集中反映數據,要注意少而精,數據必須準確無誤。正文部分要層次清楚,觀點鮮明,邏輯性強,大標題涵蓋小標題,小標題服務於到標題,標題統帥內容,內容説明標題。

(1)課題、問題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現實背景、歷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據:政策依據;理論依據;實踐依據。

c、問題的研究現狀:國內的、國外的,省市縣內外的研究的,單位研究現狀及問題點評,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進行了那些研究?

d、問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應用價值;科學價值;改革價值。對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包括對本校、本地區的教育工作實際存在的問題)或回答教育理論問題有什麼意義?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會有什麼貢獻?

e、問題研究的意義: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實踐意義;方法論意義。

以上幾點要求做到:少而精;針對問題;能指導操作;表述簡明、準確,有具體貫徹要點,涵蓋子課題,能理解把握。

(2)課題的界定:對課題題目的界定;對條件詞、關鍵詞的界定,包括內涵與外延。

(3)改革的主張、研究設計。

a、研究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可以是哲學的、政治理論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b、研究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分目標,目標要實在,要可行。和內容。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瞭。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

c、研究的具體內容。內容要緊扣課題的目標來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則與策略:方法、原則與策略的理論支撐;方法、原則與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則與策略的活動性。課題研究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確定研究方法時要敍述清楚“做些什麼” 和“怎樣做” 。

e、課題研究的步驟。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各階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標、任務;各階段的主要研究步驟;本學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預測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課題研究擬取得什麼形式的階段研究成果和終結研究成果。如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論文、經驗總結、調查量表、測試量表、微機軟件、教學設計、錄像帶等。其中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g、有效的組織保障: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在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踏實實去幹。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是要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瞭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h、其他保障:如課題組活動時間;學習什麼有關理論和知識,如何學習,要進行或參加哪些培訓;如何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課題經費的來源和籌集;如何爭取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如何與校外同行交流等。

6、簡短的結語。開題報告的結語要簡潔,可以對課題管理部門提希望,給研究人員提要求,可以表示課題組的態度和決心。

7、可以寫上引文註釋和參考文獻。撰寫開題報告時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數據、論點、文章要按要求註明出處。反映出課題組嚴肅的科學態度,體現出開題報告的科學依據,同時也是尊重他人勞動的體現。可以是頁末注(腳註,在本頁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後或篇後注)、文內注(行內夾註)和書後注四種。

開題報告也可以有“致謝”。對於曾經指導、參加過選題、論證,或對此工作提供建議或便利條件,而又沒有在課題組的同志,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

開題會上,有關專家必須詳細審查開題報告,向研究者提問質疑。但開題會不同於成果鑑定會,更主要的應該是完善方案。在確定研究有明顯價值的前提下,論證雙方應全力討論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修改補充方案。

專家審查的內容包括:

1、選題是否當,是否符合立項條件;

2、課題論證是否充分;

3、負責人的素質或水平是否能承擔此課題;

4、課題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當;

5、資料準備如何;

6、最終成果預測如何;

7、是否具備完成本課題所需的其他條件;

8、經過比較,本課題是否有更合適的承擔人;

9、其他原因(加以説明)。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10篇】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研究開題報告

一、目的和意義

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國小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從學生長遠的發展考慮,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格外重視。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學習是學生的事,也是老師的事,但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的事,必須堅定不移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相比,有很多的優越性,學生是存在着明顯的個性差異,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提供展示與進行互補的平台。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增強,還淡化了教師的權威和促進了教師主導性角色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平等和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它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增強了自信心,也使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了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的新型學習任務,學生之間的關係也由過去單純的競爭關係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的關係。因此小

組合作學習能全面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理論依據

1.課前深度預習,提出質疑。

因為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預習的習慣,更沒有預習的方法,所以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生預習的動員工作和指導工作,這一環節相當重要。我要求學生所有課型都要提前預習。預習時,先反覆閲讀文本,爭取做到對預習內容“胸中有全局”,然後不放過任何一個字,大膽質疑,最後完成預習學案。

2.課上合作釋疑,展示互評。

上課時,學生先在小組內合作討論每個人預習時提出的質疑,老師此時要關注各組的討論情況,思考水平,特別關注學優生和學困生。然後教師把甲組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乙組,乙組完成不了的問題交給丙組,在規定時間內各小組選出主講人,完成板書,上講台向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其它組的同學專心聽,認真看,積極評,並做好記錄。教師此時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點評,並有預見性提出新問題或針對性的處理辦法,將學習內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去發現評講者的問題,教育學生如何評價和對待其他學生的發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課堂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學、探索、實踐的過程,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動發展的個體,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渴望表達、渴望體現自身價值的願望,這樣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不同的課型上課流程略有不同,但這一環節始終是教學設計時的主體。

3.當堂測試,檢測效果。

根據不同的課型,在學生自主學習結束後,教師要設計部分達標訓練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測,課堂檢測要像考試一樣,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教師要將所有學生的當堂測試題認真批改,做好記錄,小組評比。這樣,教師就能真實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蒐集、提煉歷史上與“合作學習“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精華,收集國內外教育教學的相關理論,不斷充實自己的“合作學習”理論,改進自己的科研實踐和教學實踐。

【第11篇】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課題,已經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正式列為山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今天我們召開課題開題會,對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從現在起,全面啟動課題的研究工作。

一、課題的提出

自全國“九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國小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國小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於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國小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國小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後,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節”等問題。因此,加強“國小德育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就在於通過研究找到如何使學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讓學生信服學校的德育。通過研究從理論上弄清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瞭解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闡述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討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科任教師之間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學校德育效果,摸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上,一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互相促進的學生德育工作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象的發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的各部門之間、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要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要形成有機整體,協同作戰,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為德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才奠基,為社區的發展服務。”

四、研究的內容

為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着重抓了對德育現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採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

想品行形成規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為中心,以日常行為規範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劃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為規範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閲讀、興趣活動、環境薰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本着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乾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為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為一體。

(3)全方位的原則。堅持“大德育”的教育觀,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管理網絡。一是由政教處――班主任組成一個教育管理網絡;二是由教導處――任課教師組成一個教學育人網絡;三是由總務處――職員組成一個服務育人網絡;四是由少先隊――中隊組成一個活動育人網絡;五是由大隊委幹部――中隊幹部組成一個自主教育網絡。

3、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拓寬德育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方法轉變。

(2)抓課堂滲透,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準結合點,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3)堅持德育人格化,實現教育活動化。針對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計劃的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傳統性教育活動、陣地性教育活動、實踐性教育活動、開放式教育活動,把德育內容貫穿於各項活動之中。

(4)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種制度――家校信息通報制度、家校聯繫卡制度、學校開放日製度,做到要求統一、目標明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

4、從抓常規管理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堅持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國小生守則”具體化,便於學習,便於操作。一是開展學習“規範、守則”知識競賽,堅持明理到位;二是執行“規範、守則”,堅持行為訓練到位;三是指導“規範、守則”,堅持矯正到位;四是教師率先垂範,堅持示範到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從愛生入手,構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堅持從情感入手,着眼於建立一種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充分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功能,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1)廣泛開展愛心教育活動。堅持用愛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

【第12篇】《國小生厭學情緒的預防》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

“國小生厭學情緒的預防”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約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這就是説厭學心理普遍存在。事實上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厭學情緒,只是表現程度不同罷了。學生的厭學問題已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起跑線上的教師,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急需解決,我們肩負的任務重如泰山。我們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對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要及時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問題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一片蔚藍的天空。

我校多數學生來自於外來務工家庭,他們的家長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教育孩子也沒有方法。本着“一切為了孩子”,“讓孩子愉快地學習”這一宗旨,我們提出了“國小生厭學情緒的預防”這一課題。本課題的研究從我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意圖通過調查、觀察,找出學校中的厭學孩子,對他們的厭學原因進行分析、討論,找到根本原因,吸收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我校教師的實踐經驗,研究總結矯正和預防的方法,消除他們厭學情緒,變得愛學、樂學,重新點燃他們學習興趣的火花,幫助這些學生走出困境,樹立學習的信心,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深造鋪上堅實的奠基石。

三、國內研究現狀及水平發展:

目前的研究,對於學生厭學的表現有了明確的闡述,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煩意亂,坐不住,無耐心,尤其是對書寫、計算有厭煩心理,作業拖拉,難以按時完成,字跡潦草,經常出錯。雖經教育難以改變,嚴重時出現説謊、逃學、出走。成因也分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但是具體的預防矯正的辦法還沒有,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實驗的研究,總結出一套科學、系統的預防厭學的方法才能使每個孩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四、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依據:古羅馬的昆體良(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論家,他非常重視家庭、學校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學校裏,緊張的智力活動與遊戲、休息應交替進行,對自卑、脆弱、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教師應多加鼓勵,避史體罰孩子,充分考慮孩子身心健康,15世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vittorino)主張,應該創造幽雅的校園環境和寬鬆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創辦的宮廷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校園地處郊外湖濱,四季花香,綠草如茵,校園內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師的教學手段生動有效,教育目標旨在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學者、苟子、漢朝的王充等就學習心理也有不少精闢的闡述。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活動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啟發。現代教育理論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才會喜歡學習。

2、心理學理論依據:《心理學》指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它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又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學會學習。學生只有既“會學”,又“愛學”,才能使學習活動高效而順利地進行。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厭學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願意學、樂意學。

五、研究內容及方法:

1、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考查、把握學生已出現的厭學情緒的來龍去脈,找到導致厭學情緒產生的癥結。

2、組織力量通過創設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改進各學科的教學方法、向家長傳授教育方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的運用,對厭學學生進行輔導和矯正,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3、在實驗教師的分析與研究中,重視心理方法和多學科方法技術的綜合運用,形成一套系統、科學、有效的厭學情緒預防方法,並且具有可推廣的價值。

4、通過實驗,進一步掌握學校心理保健工作的規律,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德、智、身、心全面發展。

研究方法:實驗法、調查法、觀察法、案例分析法、實驗總結法。

六、工作步驟:

一、準備階段:(xx年7月3日——8月30日)

二、摸底調研階段:(xx年9月1日——11月1日)

三、研究階段:(xx年12月——12月)

四、成果驗收階段:(1月——3月)

七、 課題參與人員的組成:

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馬金爽

組員:宋永紅、劉美玲、段曉南

實驗教師:劉鋭、王敏、張琦、周鳳英、夏鳴震、徐秀娟、程慶麗、裴韓、馬寬瑛、裴國輝、孫召晶、郭昊、朱麗娟。

課題領導都是以往課題研究的先進個人,他們撰寫的科研論文都在教育雜誌中發表。實驗教師也是學校的科研骨幹教師和優秀的青年教師,都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

八、現有基礎:

在“十五”期間我校承擔了國家級課題兩項,省級重大課題兩項,其中有三項科研課題已經順利結題,一項正在準備結題。省十五重大科研課題“改革學科評價模式的研究” 我校的課題材料在省專家階段性驗收中受到好評,在全區科研祕書長會上展覽,供其他學校學習借鑑。省十五重大科研課題“龐光輝識字寫字教學法” 順利結題,我校被評為課題先進單位,馬校長在結題現場做了《用生命擁抱科研,在科研中感悟成功》的經驗介紹。有三位實驗教師被評為先進個人。教育部專項課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實驗” 順利結題,我校被評為先進單位。

通過課題的研究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骨幹教師,他們的科研成果分別國家、省市級的獎勵,部分成果在教育雜誌上發表。

九、資金保障:

學校成立了課題資金保障小組,以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第13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開題報告

本課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研究》於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學會申報立項,經河南省教育學會評審,准予立項,並被列為河南省教育學會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現開始實施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説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國小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着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複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複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複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於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並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複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採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閲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1月——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後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着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麼效果?聽課時着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週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並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後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起到什麼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週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彙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14篇】國小英語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詞彙教學是是英語教學的基礎,也是一個重難點。因為國小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較差,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所以記憶的持久性不強容易遺忘,詞彙拼寫不清,詞義容易混淆。沒有好的詞彙教學方法英語詞彙看起來枯燥乏味,不少學生感到記憶起來很吃力,掌握其用法則更困難。然而,如果教師能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運用思維規律選擇教法,幫助學生不斷地充實和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強化刺激學生的第二信號系統,達到足夠的輸入量,學生就可能形成對詞或詞羣的抽象思維和感受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的英語詞彙學習方法進行研究。如何改變現在英語詞彙教學中的機械操練,死記硬背,機械重複等弊端?如何使國小生以積極的態度,易、快、多地牢記單詞?如何使新詞給孩子們留得第一印象生動而深刻?成為我們國小英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小英語詞彙課教學方法的研究,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積累詞彙量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負責本小課題的老師共同擔任我校全學段的英語教學,因此能接觸到我校所有學英語的學生。我們力圖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蒐集日常教學中的奇思妙想,學習優秀的經驗,積累高效的英語詞彙教學的方法,結合我校實際,藉以激發學生擴大詞彙量的興趣,提高其擴大詞彙量的能力。詞彙教學方法的改進可以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以趣激情、寓教於樂,樂中提升”的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英語詞彙課教學方法研究旨在探索出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的將枯燥的詞彙轉變為學生樂於接受的`、生動有趣的形式的方法。讓學生在創設的語言環境中習得單詞的讀音,拼寫及運用,讓導入的新單詞給學生留下生動、深刻的印象,有效地降低學生記憶單詞的難度。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本課題所研究的詞彙課教學法可以廣泛應用於我校的常規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從這一方向展開研究:

國小英語新授單詞的教學方法設計與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的目的:

1.幫助學生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掌握更多的詞彙,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詞彙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記憶詞彙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利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情景設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4.利用生動有意思的詞彙課排除學生記不住詞彙的心理壓力;

5.通過探索出的詞彙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單詞的第一認知能力。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實際的詞彙課教學法,通過詞彙課的設計與具體操作,讓學生寓學於樂,使學生掌握有效地記憶和運用單詞的方法,為他們今後的英語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實踐性較強,因此,主要採取觀察法,實驗法,並輔以文獻研究法。

1. 觀察法: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觀察、瞭解學生記憶單詞的特徵和規律,從而據此探索出適應其記憶規律的方法。

2. 實驗法:針對選擇的研究課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實踐研究,然後有目的的整 理課堂教學工作經驗,提煉出有助於學生高效記憶、掌握英語單詞的教學方法,並轉而將這些方法應用於教學實踐,檢驗其有效性,再修改、提升。

3. 文獻法:收集整理,借鑑國內外有關詞彙教學方法的理論和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努力突破、創新。

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任務分配:

本課題的研究週期為一年(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主要有以下階段;

1.準備調查階段(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學習相關理論,選定課題進行申報立項。

2.課題實施階段(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

第一,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國小英語新授單詞的教學方法設計與研究

第二,全面實施課題研究。

3.課題總結階段(2013年1月至2013年05月)認真總結實驗結果,以總結,論文,調查問卷、試驗單等方式呈現究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通過積累、實踐與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學情、能提高學生四會單詞記憶效率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聽、説、認讀、寫單詞的基礎上,提高單詞記憶效率,全面提高英語聽、説、讀、寫綜合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3、掌握英語的正確高效學習策略,尤其是單詞記憶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終身學力。

4、突破英語單詞好學難記的瓶頸,較大幅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改變英語教學中基礎知識不紮實的現狀。

【第15篇】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

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背景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許多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升學的影響,教師在作業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作業'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針對性、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教師評價方式單一……這些問題一方面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致使很多學生產生了不喜歡做作業、怕做作業甚至厭學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干擾了教師從作業中獲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業反饋的效果,影響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優化。

基於以上問題的思考和課程改革對作業的要求,我擬申報'國小數學作業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二、立論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2、在我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的設計往往只偏重作業的認知功能,忽視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的發展功能、作業的評鑑功能以及認知心理學功能,作業評價單一,往往侷限於學生對錯的判斷。目前好多學校和地區對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都進行了研究,很多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了一些具體的制度來,對學生布置的作業量和書寫時間有一個嚴格的限制,促使教師佈置作業合情合理。對作業設計也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作業形式靈活多樣,適合學生年齡段的生理特點,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和開放性,使學生願做作業、樂做作業。為了解'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我們藉助網絡搜索了部分資料,還查閲了部分科研方面的報刊及專著。從目前我們檢索到的資料看,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蘇州市、浙江省寧波市等相關學校及教科所有關於國小作業設計的研究,該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等指標上有明顯地提高,學習負擔有所減輕,但範圍較廣沒有分化到細節,這些都有助於本課題實施研究。

(二)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理論。作業設計同樣應以人為本。國小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通過國小數學的學習,讓人人在數學上都到得到發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了真正貫徹落實新課標,進行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同時它還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並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因而我們倡導自主性作業、合作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在作業練習中進一步發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3、元認知理論。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家庭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和監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家庭作業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有些家庭作業則可以考慮家長的參與和同學的合作,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

4、新課標關於作業的新理念。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着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每一次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1、開展國小數學有效作業內容的研究,以從教材中精選作業、根據教學內容改編作業、拓展作業為研究切入點,在實踐過程中,讓數學作業目標更多元化,內容更豐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真正達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服務的目的。

2、開展國小數學有效作業形式的研究,以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保留數學作業佈置中的優點,創新作業的形式,使課內外數學作業能有效地成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

3、關注學生個個體差異,開展國小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研究。根據作業量、作業難度、學生年級進行分層次作業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數學學習質量提高。

四、課題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準備階段。

1、收集資料,並通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對現階段數學作業的內容、形式和數量的意見;對今後數學作業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對前測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和理論分析,並寫出研究方案。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

第二階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實施階段。

1、研究人員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進行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作業設計研究。

2、定期組織交流作業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學生作業。

4、分析試用效果,進一步完善作業形式。

5、課題組撰寫相關論文。

第三階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總結階段。

1、收集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檢測,整理數據,撰寫研究報告。

2、對各種材料進行總結、整理、分析,撰寫論文。

3、撰寫研究總結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1、理論創新:在作業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着眼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願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實踐創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擔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研究的豐富的經驗,雄厚的資源以及數學組強大的教研力量,對目前國小生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展開調查,構建有效作業設計的標準,以此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建立切實可行的有效作業設計的機制。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在國小生數學作業設計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為載體構建'有效課堂'、' 有效教學'、' 有效教育',最終實現教學雙贏、師生共同發展。

七、理論意義與研究價值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教學中變得十分重要。使作業設計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作業設計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專業支持:我漢語言本科畢業,工作十二年,一直從事國小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多次參加省級市級課題研究,多次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可以從面上推進研究工作的進展。

2、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課題負責人有一定理論與研究能力,對國小數學作業有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關注,對教育教學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負責人還查閲了豐富的文獻著作,蒐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調研,分析工作開展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