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要點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K

第一課草原

六年級語文上冊知識要點總結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慶春,文章選自《內蒙風光》,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我們學過他的文章有《母雞》。全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三幅動人的畫面: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3.“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蒙漢情深"?我從“熱情迎客、親切相見、盛情款待、聯歡話別”四個場景中體會到了“蒙漢情深”。

4.句子理解:

(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着惜別之情。

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的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叫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第1句直接寫草原景色,第2句寫了作者的感受。在寫景中融入感受的好處有:能使情與景融為一體,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由景生、情以景顯的藝術效果。

第二課丁香結

1.《丁香結》是作家宗璞(pú)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丁香結象徵生活中解不開 的愁怨。實寫丁香花的形象。虛寫寄託於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創造出了一個深 遠的意境。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告訴我們面對生活中不順心的事,要像他一樣,樂觀、坦然、瀟灑地面對。

2.詩句“芭蕉不展丁香結”選自李商隱的《代贈》。意思是芭蕉的蕉心尚未展開,丁香的花蕾叢生如結。

詩句“丁香空結雨中愁”選自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手卷珍珠上玉鈎》。意思是: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3.説説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

作者從生長環境、氣味、形狀、顏色和象徵意義等方面描寫了丁香。

4. 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丁香結引發了作者“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的人生思考。

“我”的理解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所以我們面對生活中不順心的事,要像丁香一樣,樂觀、坦然瀟灑地面對。

5.句子理解:

(1)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這裏“積雪”指什麼?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積雪”指白丁香。從“香氣直透毫端”可以看出。“積雪”是形容丁香顏色雪白,因為真正的雪是不會有香味的。

(2)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雨中丁香有怎樣的特點?想象下這幅畫面。作者為什麼説“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雨中丁香的特點:格外嫵媚。雨中的丁香是一副朦朧綽約,線條模糊,顏色嬌柔融合猶如一幅色彩邊緣模糊、柔和婉約的畫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十分動人。不禁讓作者贊同古人將丁香和微雨聯繫在一起。

第三課古詩詞三首

1.《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月夜下,詩人舟伯暮宿時所見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第一句點題;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後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

3.詩句的意思:

(1)移舟泊煙渚,日幕客愁新。

意思是: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旅客心頭。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原野空曠,天幕低垂在樹林後面,清澈的江水倒映出明月陪伴在我身旁。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 士)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組詩(共五首)。此詩為第一首,寫的是坐船時見到的景色,描繪瞭望湖樓的美麗雨景。

5.詩句的意思:

(1)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意思是: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好似蹦跳的珍珠跳進船艙。

(2)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意思是: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霎時雨散雲飛,望湖樓下明淨的水面如同遼闊的藍天。

6.《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詞題)。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悦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7.詩句的意思: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意思是: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爽的夜風吹來了蟬兒的 鳴叫聲。田野裏稻花飄香,像在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

(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意思是:天邊偶爾可見點點星光閃爍,山前稀稀疏疏地飄起雨點。往日熟悉的土地廟附近的樹林旁的小客舍,轉過溪橋,突然出現在眼前。

8.含”月”的詩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四課花之歌

1.課文表面上寫花,但實際上是寫人,作者利用花來寄託自己偉大的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弛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

2.各國的國花:

(1)中國國花:牡丹花

(2)荷蘭國花:鬱金香

(3)日本國花:櫻花

(4)韓國國花:木槿(jǐn)花

3.有關“花”的詩句: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第五課七律長征

1.《七律長征》是毛澤東的一首七言律詩,是他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即將取得勝利時,滿懷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熱情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氣概。詩中寫到了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五嶺山脈、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首聯)“不怕”是全詩的詩眼,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頷聯)運用了誇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紅軍藐視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頸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尾聯)對全詩的總結。“盡開顏”表達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時的喜悦之情。

3.理解詩意: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意思:紅軍不怕長征途中無數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裏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 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3)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意思: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着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意思: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4.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表現了紅軍戰士藐視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豪邁的氣概。

第六課狼牙山五壯士

1.《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接受任務(略)—— 痛擊敵人(詳)——引上絕路(略)——頂峯殲敵(詳)——跳下懸崖(詳)五部分內容。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2.寫作特點:點面結合法。“面”——人物羣體,“點”——每一個戰士。作者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全面而又細緻地展現了五壯士痛擊敵人的情景,刻畫出戰鬥的激烈場面

3.表示團結一心的成語:同仇敵愾、眾志成城

表示勇敢頑強的成語:臨危不懼、勇往直前

表示行動堅決果斷的成語:斬釘截鐵、當機立斷

4.與報國有關的詩句:

(1)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3)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第七課開國大典

1.課文記敍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課文是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敍述的,先講大典前,再講大典中,最後講大典後。

2.描寫氣勢大的四字詞語;排山倒海、鋪天蓋地

描寫場面的四字詞語:熱火朝天、車水馬龍

第八課燈光

1.作者王願堅,寫作背景:解放戰爭時期。課文以燈光為線索,採用倒敍的手法,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敍述過去的事情,結尾又回到燈光,使得文章首尾呼應、結構緊湊

2.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説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第九課竹節人

1.課文回憶了作者童年時代做竹節人、玩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卻自己也偷偷玩竹節人的情景,表現了童年遊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悦與滿足。

2.同一篇課文,閲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採用的閲讀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3.體現童真童趣的詩句:

(1)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2)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

(3)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楊萬里《舟過安仁》

第十課宇宙生命之謎

1.《宇宙生命之謎》是一篇科普説明文。課文主要介紹了“地球之外其它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激發了我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寫作特點:課文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順序來介紹的。

3積累:

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會與科學有關的名言: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

4.科學證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

第十一課故宮博物院

1.《故宮博物院》是一組非連續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組成,有對故宮博物院進行全景介經的説明性文字,有關於太和門被燒的故事,以及來自官方網站的遊覽須知和平面示意圖

2.材料一是篇説明文,文章沿着故宮的中軸線,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對故宮主體建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故宮博物院是一座“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突出了故宮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佈局統一的特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材料二講述了有關太和門的故事,

材料三是一張圖片,截取了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的部分內容。

材料四是一張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示意圖上用陰影標示出了目前故宮還未開放的區域。

3.故宮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又稱紫禁城或故宮博物院,它是清明兩代的皇宮。

4.故宮的“三大殿”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後三宮”指: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第十二課橋

1.《橋》是一篇微型小説。作者是談歌。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敍了一位 老共產黨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把生的希望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橋的故事。

2.小説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3.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説的三要素。

4.情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

5.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6.小説按照篇幅及容量可以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説(小小説)。

7.按照表現的內容可以分為:神話、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宣等。

8.按照體制可以分為:章回體小説、日記體小説、書信體小説、自傳體小説。

9.按照語言形式可以分為:文言小説和白話小説。

10小説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11.小説刻畫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

12.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橋”。

13.寫作特點:

(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

2)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14.老支書的高貴品質:臨危不懼、捨己為人、不徇私情。

15.小説最後才點明老支書和小夥子的關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課文最後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這樣寫構思新穎,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讓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16.積累與“橋”有關的詩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17理解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這是一個比喻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洪來勢兇猛,不可阻擋的氣勢。“咆哮”突出了山洪的聲音大,“狂奔”寫出了水流速度快,“勢不可當”寫出了洪水來勢迅 猛。

(2)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這裏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人們在山洪暴發時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3)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心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寫老漢嚴厲地訓斥一個違反紀律的黨員。“衝”“揪”“吼”寫出了老漢很生氣。最後一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聯繫後文我們知道這個小夥子就是老漢的兒子,文章這樣寫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4)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這裏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木橋在洪水的衝擊中,在人們的重壓下即將斷裂的危急情景,也為下文寫木橋的轟塌埋下了伏筆。

第十三課 窮人

1.《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短篇小説,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復活》、《戰爭與和平》等。

2.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窮人的悲慘生活,讚揚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3.本文主要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

4.課文中省略號的作用:

A、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B、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

C、表示語意的跳躍;D、表示説話結巴,欲言又止。

5.積累同情窮人的詩句: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理解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撫養成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

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3)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説,“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 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説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説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説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決定時前後思考的過程,説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第十四課在柏林

1.《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説,字數不到400字。作者是美國作家奧萊爾,小説構思精巧,沒有描寫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截取戰爭後面的一個生活場景,通過刻畫戰爭中平民百姓的悲劇形象,表現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出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理解句子:

(1)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這句話是環境描寫,渲染了人們極其沉重的心情與車廂內悲哀的氣氛,發人深省。

口語交際

請你支持我

1.能根據對象,把説服別人的具體理由講清楚。

2.能設想對方可能的反應,恰當應對,獲得對方支持。

快樂讀書吧

1.《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説,講述了阿廖沙四歲到十一歲的童年生活。

2.《小英雄雨來》是中國作家管樺的一部中篇小説,在抗日戰爭中,雨來不斷成長,完成了多項重要任務,最終如願參加了游擊隊。

3.《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説。以一個四年級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長為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他身邊的故事,滲透着父子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以及對祖國、人民的愛。

4.怎樣理解小説的人物形象?

(1)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我們還可以通過小説的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3)小説還會借環境描寫來突顯人物形象。

5.小説的閲讀要素:

(1)小説人物眾多,理清人物關係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故事。

(2)關注故事情節,以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第十五課 夏天裏的成長

1.《夏天裏的成長》是作者樑容若《夏天》裏的片段。課文按“總-分”結構,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句話,從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山、地、河、鐵軌、柏油路,以及人類三個方面,一層一層地説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

2.本文是一篇説理性散文。

3.理解句子:

(1)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不過夏天的長是飛快地長,跳躍地長,活生生地看得見地長。

這句是該自然段的中心句。“飛快地長”、“跳躍地長”、“活生生地看得見地長”説明生物的生長速度很快。朗讀時,這些詞語要重讀,要讀出節奏感,語速稍快,

(2)鄰家的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個把月不過來,再見面,它已經有了媽媽的一半大。

作者選取了代表性的動物—小貓、小狗、小雞、小鴨,表現了夏天動物生長迅速的特點。

(3)六月六,看谷秀。

意思:穀子長勢如何,能否取得豐收,在歷六月六這一天,就能看個八九不離十。

(4)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

意思:是處暑的時候,穀子如果還不穗,就沒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5)人也是一樣,要趕時候,趕熱天,儘量地用力地長。

藴含的道理:一定要珍惜時間,積極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積累經驗。4.仿寫:

句子A:一塊白石頭,幾天不見,就長滿了苔蘚;一片黃泥土,幾天不見,就變成了草坪菜畦。

仿寫句:一畦韭菜芽,幾天不見,就長出了寸把長;一棵南瓜秧,幾天不見,就變得碩果累累。

句子B:草長,樹木長,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稻秧長,甘蔗長,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來。水長瀑布長,河也是一天一天地變深。

仿寫句;路長,鐵軌長,縫隙是一天一天地變小。人長,知識長,能力是一天一天地提高。

5.積累和農業有關的諺語:

梨花白,種大豆。

六月六,看谷秀。

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

第十六課盼

1.《盼》的作者是鐵凝。本文是一篇記敍文,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是“盼”。敍述“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買醬油穿雨衣、如願穿上新雨衣的經歷,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詳細、具體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我”的心情變化;焦急——激動——興奮——失望——高興。

2.寫作特點:

(1)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2)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相結合;

(3)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方法,使文章生動活潑。3.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會長雲彩嗎?(改為陳述句)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不會長雲彩。

4積累含"雨”的詩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5.句子理解:

(1)怎麼?雨衣上竟然還長着兩隻袖筒,不像那種斗篷式的:手在雨衣裏縮着,什麼也幹不了。穿上這件情況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怎麼?”這句話引起下文,突出了“我”看到雨衣上有兩隻袖筒時驚喜的心情。“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突出了“我”對新雨衣的喜愛之情。

(2)每天放學路上我都在想: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就總是“晴”呢?

這是對“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急迫和無奈。

(3)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這裏通過寫我的反常舉動,表現出了“我"對雨的喜愛之情。

(4)吃過晚飯,雨還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鼓點逗引我出去。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門的急切心情。

第五單元寫作指導意見:

1.中心意思確立後,怎樣才能把這個意思表達得更全面、更充分呢?

(1)可以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方面或者選取不同的事例來寫。

(2)在圍繞一個意思表達時,要將重要部分寫得詳細些、具體些,才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第十七課古詩三首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有“詩豪"之稱。全詩通過描寫黃河蜿蜒奔騰的壯美景色,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2.古詩的前兩句運用了誇張手法,直接寫出了黃河波浪滔天的雄偉氣勢;後兩句展開想象,借用古代神話傳説,從側面烘托出黃河雄偉的氣勢。

3.詩句意思:

(1)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意思:九曲黃河夾帶着綿延萬里的黃沙,從遙遠的天邊蜿蜒奔騰而來。

(2)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意思: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頭——銀河衝去,和傳説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牽牛織女家。

4.判斷:“九曲"指河流有九處轉彎。(×)

“九曲"形容河流轉彎很多。( √ )

5.《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他的詩歌成就尤高,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6.《江南春》這首詩描寫了美麗如畫的江南風光,詩中景物有聲有色、有遠有近、動靜結合,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春景的高度讚美與無限神往。古詩的前兩句寫明朗之景,後兩句寫煙雨之色。

7.詩句意思:

(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意思:廣闊的江南地區,到處鶯啼陣陣,綠樹掩映着紅花,依山傍水的村莊、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意思:這裏還有數不清的寺廟,眾多亭台樓閣掩藏在迷濛的煙雨之中。

8.《書湖陰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全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的庭院景色,表現了詩人與湖陰先生的深厚友情,表達了詩人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前兩句寫庭院中的景緻,後兩句寫院外的景色。

9.《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是詩人王安石題寫在楊驥屋壁上的。楊驥,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鐘山時的鄰居。

10.詩句意思:

(1)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意思:茅屋常被主人打掃乾淨得不生青苔,院內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親手種植的。

(2)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意思:院外,一條溪流環抱着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彷彿推開屋門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第十八課只有一個地球

1.《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説明文)。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用詞嚴謹、表達生動。作者科學地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2.本文的主要觀點是: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圍繞這一結論,作者先向我們介紹了地球美麗、渺小和資源有限,然後用科學研究的結果證明無法移居其它星球,最後得出結論: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3.本文主要説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

4.積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標語: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5.句子理解:

(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讚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説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瞭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繫。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範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説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3)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準確地點明瞭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 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瞭範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範 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説明的嚴謹性。同時,“至 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説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 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5)“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説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着人類,孕育着萬物。而“破碎”一詞在這裏指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第十九課青山不老

1.《青山不老》本文選自樑衡的“新聞四部曲”之一——《沒有新聞的角落》, 以我進村採訪的所見所聞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統領全篇的中心句是'青山是不會老的"。

2.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沙漠,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讚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

3.課文以“青山不老”為題,作用是:點名了文章的主旨,襯托出老人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4.會判斷文中兩個破折號的作用:

A、表示解釋説明;

B、表示語音延長;

C、表示意思轉折。

5.積累關於"植樹”的諺語:

現在人養樹,來日樹養人。

人要文化,樹要綠化。

第二十課三黑和土地

1.《三黑和土地》詩人蘇金傘於1948年9月創作的詩歌。主人公是三黑,土地是主人公賴以生存的支柱。詩歌表現了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悦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

2.詩歌傳達了這樣的信息: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無邊的幸福感,土地就是農民的命,甚至比命還重要。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狀態。

寫倡議書

1.倡議書的適用範圍:當自己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時,就需要寫一份倡議書。

2.倡議書的內容包括:標題、稱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3.寫倡議書在內容和格式上需要注意的問題:

(1)標題要寫明倡議的主要觀點,讓讀者一看便知。

(2)稱呼應該根據倡議的對象來寫,可以寫在標題下方頂格處,也可以直接寫在正文中。

(3)正文是倡議書的主體,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寫清楚現狀及問題所在,明確倡議的重要性;

第二,分條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可以是指向問題解決的策略,也可以是指向問題預防的策略;

第三,寫一兩句鼓動性的、呼籲性的語言,以增強倡議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4)與書信相似,倡議書同樣需要署名與日期。

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

1.《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這兩則短小的文言文,講的都是與中國古代藝術家有關的故事,敍事簡潔,餘味悠長.

伯牙鼓琴

1.俞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説,《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真正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2.我國古詩常提及伯牙、鍾子期的傳説,如:

鍾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孟浩然《示孟郊》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王安石《伯牙》

3.《伯牙絕弦》體裁:文言文,選自《呂氏春秋.本味》。

4.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這個世上再也沒有能像鍾子期這樣聽得懂他的琴聲的人了,所以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原文作答),以此表達對“知音"鍾子期的悼念。

5.鍾子期死後,伯牙為什麼“破琴絕弦”?(原文作答)。

“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6.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知音難覓,更感受到了知音之間互相欣賞、彼此珍視的濃濃之情。

7.古今交友名言名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譯文: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想着高山時彈琴,鍾子期説:“彈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會兒,伯牙又想到流水,鍾子期説:“彈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湯湯的流水。”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斷絃,終生不再彈琴,他認為世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書戴嵩畫牛

1.《書戴嵩畫牛》是蘇軾為唐代畫家戴嵩的《鬥牛圖》寫的一篇題跋,講了一件趣事。

2.《書戴嵩畫牛》體裁:文言文,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戴嵩,唐代畫家。人物:實事求是的牧童、及時改正錯誤的杜處士。這則文言文説明了一個道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原文作答)

3.藴含的道理: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4.譯文: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數以百計。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了畫軸,用錦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着。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着説:“這張畫畫的是鬥牛啊!牛打鬥的時候,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 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翹着尾巴在鬥,錯了!”杜處士笑笑,覺得他説得 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説:“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

第二十二課月光曲

1.《月光曲》這裏指貝多芬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叫曲》或《月光》,作於1801年。

2.貝多芬,德國偉大音樂家,尊稱為“樂聖",作品:《命運》、《田園》、《合唱》。

3.《月光曲》是一個傳説,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4.寫作特點:實在的事物與聯想相結合。( 課文第九自然段)

實寫;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

5.積累貝多芬的名言:智慧、勤勞和天才,高於顯貴和富有。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6.句子理解:

(1)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 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

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升起,海面灑滿銀光。此刻的音樂輕幽、舒緩。

第二幅:月亮升高,穿過輕紗似的微雲。此刻的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波折。

第三幅:月光照耀,海面波濤洶湧。此刻的音樂強音樂驟然響起,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

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豐富的聯想!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時而激烈。清新、夢幻的境界,優美和諧的曲調,讓我們不得不歎服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2)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裏是舒適、安逸的。

“彷彿”,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第二十三課京劇趣談

1.京劇是我國戲劇文化的瑰寶,享譽海內外。

2.《京劇趣談》由兩篇與京劇相關的小短文組成,介紹了京劇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特點以及在動作造型方面的獨特之處。

3.京劇中“亮相”的高妙之是處在於“此時無聲勝有聲”,用靜突顯出雙方武藝的高強並顯示必勝的信心。

口語交際

1.書法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是藝術長廊中的珍寶。

2.《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傑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作品中的字飄逸遒勁、婀趣多姿。王羲之也因此被稱為我國曆史上的“書聖”。

交流平台

如何做課堂筆記,養成做課堂筆記的良好習慣?

做課堂筆記的幾個要點:

一是老師所講的重要內容。

二是有疑之處,需要進一步印證或思考的,

三是聽課過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與傳統戲劇有關的詞語:

亮相:

①戲曲演員上下場時或表演舞路時由動的身段變為短時的靜止的姿勢,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緒,加強戲劇氣氛。

②比喻公開露面或表演。

③比喻公開表示態度,亮明觀點。

例句:剛剛結束冬訓的中國女排,將在今晚首次亮相。

行當:

①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來劃分,如京劇的生、旦、淨、醜。

②行業。

例句:他是哪一個行當的?

壓軸:

①把某一齣戲排為一次戲曲演出中的倒數第二個節目(最後的一齣戲叫大軸子)。

②一次演出的戲曲節目中排在倒數第二的一齣戲,現也指一場演出排在最後的較精彩的節目。

例句:今年“六一”演出,我們班的舞蹈作為壓軸節目最後一個登場。

行頭:

①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包括盔頭、靠、衣服、靴子等。

②泛指服裝(含談諧意)。

例句:小姨笑着對媽媽説:“看咱這身行頭,不錯吧!”

跑龍套:

①在戲曲中扮演隨從或兵卒。

②比喻在人手下做無關緊要的事。

例句:他就是一個跑龍套的,沒什麼了不起的。

唱白臉:

在傳統戲曲中勾畫白色臉譜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決矛盾衝突的過程中充當嚴厲或令人討厭的角色(跟“唱紅臉”相對)。

例句:這件事情需要咱倆一起來解決,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花架子:

①指花哨而不實用的武術動作。

②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實用價值的東西,也指形式主義的做法。例句:工作要講實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

對台戲:

①兩個戲班為了互相競爭,同時演出的同樣的戲。

②比喻採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與對方競爭或反對、搞垮對方。例句:請你以大局為重,不要與我們唱對台戲。

粉墨登場:

粉、墨:搽臉和畫眉的化粧品,引申為化粧。化粧上台演戲。也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例句:華爾街新晉權貴開始粉墨登場。

字正腔圓:

(説或唱)字音準確,腔調圓潤(多用於戲曲或曲藝)。

例句:他的唸白、唱腔都字正腔圓,表演得聲情並茂。

有板有眼:

板、眼:音樂戲曲的節拍。指表演的腔調合乎節拍。也形容言語、行為有條有理。例句:他做起事來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科班:舊時招收兒童,培養成為戲曲演員的教學組織,現也泛指正規的教育或訓練。專業對口,在所從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學習、有所研究的人。

例句: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科班出身的人越來越多。

與音樂、繪畫、書法、文學等藝術相關的成語: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例句:玉燕,我遇上了你,真所謂高山流水,相見恨晚啊!

天籟之音:形容聲音好聽。

例句:蒙古馬頭琴彈奏出的天籟之音令我陶醉。

餘音繞樑: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例句:她的歌聲餘音繞樑,令人久久沉浸其中。

黃鐘大呂:形容音樂或言辭莊嚴、正大、高妙、和諧。

例句:洞簫牧笛我們固然需要,但我們更需要黃鐘大呂。

輕歌曼舞: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例句:這定一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舞劇,台上輕歌曼舞,台下如坐春風,所有人都享受其中。

行雲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約束,就象漂浮着的雲和流動着的水一樣。例句:這篇史章的文筆好似行雲流水,極其自然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 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

例句:眼前的一座座冰雕,造型奇特,巧奪天工,看得人眼花繚亂。惟妙惟肖: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例句: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親,無論是言談還是舉止,都惟妙惟肖。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例句:這段精彩的描寫在全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例句:爺爺飽蘸濃墨,大筆一揮,筆走龍蛇,寫下一首詩。

妙筆生花:比喻傑出的寫作才能。

例句:他們滿懷愛國熱情,人人大顯身手,個個妙筆生花。

栩栩如生: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例句:展會上的手工藝品件件雕刻得棚棚如生。

第二十四課少年閏土

1.資料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説是《狂人日記》。主要作品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雜文。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2.《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説《故鄉》。課文主要情節:相識—相處一分離。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3.課文以回憶的方式展開,依次介紹了月下看瓜剌猹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重點回憶了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新鮮事指: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其中,“看瓜刺猹"這件事敍述得最詳細。

4.寫作特點;作者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塑造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小説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特點。

5.積累魯迅的名言:

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句子理解: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裏出賣罷了。

“素”,向來的意思。“新鮮事”是指閏土對“我”講的那許多關於農村、海邊的事。“如許”是“如此”、“像這樣”的意思,句子從兩個方面述説這些新鮮事:一是海邊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貝殼,二是講關於西瓜被猹等動物咬食破壞的危險。這句話表達了“我”對少年閏土的羨慕和欽佩。

(2)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狹窄。

這句話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爺”,整天生活在大院裏,不能廣泛地接觸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狹窄。這句話表達了“我”對自己所 處環境的不滿,流露了對農村豐富多彩生活的嚮往。

第二十五課好的故事

1.《好的故事》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創作於1925年。當時魯迅生活在北洋軍例統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黑暗,就像處於異常"昏沉的夜”魯迅在夢境中看見了遠方水鄉的美麗風景,但這一風景剛出現即消逝,表現出他的悵惘和失望,而課文中對夢境裏那“好的故事”的描繪,則表現出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好的故事》作者將夢幻與現實相交織,既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對抗,也揭示出作者內心世界的向善追求。作者通過一個夢幻的、好的故事,表現了對於昏沉現實的否定,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3.本文在表達方面很有特色,主要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開頭和結尾都寫到“昏沉的夜”,形成呼應。營造出一種昏沉、悲涼的氛圍,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極的情緒。中間描繪了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反映出作者開朗的心境。兩種截然不同的情調和情緒,形成了鮮明對比,給讀者以強烈的衝擊。

4.作者對夢境的描繪十分精彩, “好的故事”的特點是“美麗、幽雅、有趣”。

5.本文在表達方面的另一個特色是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從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寫作的夜晚時分,其實另有深意,暗指當時中國的黑暗社會。文中“昏 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而文中夢境裏的美好幻象則象徵着遙不可及的願 景。

5.難理解的詞語:

石油:指煤油。

膝髁:指膝蓋。

四近:周圍鄰近的地方,形容距離不遠之處。

伽藍:指寺廟。

雲頭:看起來成團成堆的雲。

潑刺:擬聲詞。形容魚在水中跳躍的聲音。

奔進:形容水的動態。

皺蹙:收縮。

6積累:

①形容景色優美的詞語:山明水秀 鳥語花香 百花齊放 花紅柳綠 鶯歌燕舞

②描寫景色的詩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第二十六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1.《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寫的回憶性散文,是一篇紀念性文章。課文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

2.文中五個故事的小標題是:談《水滸傳》、笑談“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車伕、關心女傭。

3.寫作特點:用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4.全文脈絡清晰,敍事清楚。採用了倒敍的寫法。第部分是果——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後幾部分是因——魯迅先生受到愛戴的原因。在敍事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着“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基本主題。

5.積累:

形容生活困苦的詞語:一貧如洗 風餐露宿 居無定所

第二十七課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1.《有的人》是1949年11月1日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寫的一首詩。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首詩不僅表達了對魯迅的懷念,而且通過兩種“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向魯迅先生學習,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2.通篇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本詩的主要特色。第1節中的兩個“活”和兩個 “死”要通過對比加以區分;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 “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3.語境填空:

①由“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我想到的形容人物品質的詞語:捨己為人、無私奉獻,還想到了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②“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用一個成語概括"他”的下場:遺臭萬年。

第八單元交流平台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1.關注文章的題目;

2.抓關鍵句;

3.寫一件事的文章抓起因、經過、結果;

4.邊讀邊擬提綱,再將各部分內容連起來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我們要靈活運用。

書寫提示

1.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楷書用筆方圓並施,點畫稜角分明,結構精妙。人們常説的“顏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書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勁。《玄祕塔碑》是其楷書代表作之一。

2.柳公權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其書法以楷書著稱,在當時極負盛名,民間有“柳字字值千金”的説法。其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並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fǚ)ǚ)並稱“楷書四大家”。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祕塔碑》、《馮宿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