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通用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4W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通用多篇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 篇一

按照市政府研究室的通知要求,近日,我鎮對“三農”工作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鎮基本情況和農村現狀

_鎮共有35個村民委員會,406個村民小組,農業户13669户,農業人口51981人,農村勞動力26708個,全鎮耕地面積76941.03畝,其中旱田11995畝,水田64946.03畝。目前,我鎮通過農業招商引資,已形成大湖養蟹,堤塘養魚,網箱養鱔,池塘養鼈的水產模式和林地養雞的種養格局。並且積極倡導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增值,引進了深圳望家歡蔬菜配送公司投資400萬元開發九真水生蔬菜深加工項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徵用規劃,進入實施階段。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鎮農村雖然發展較快,但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尤其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農村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條件改善不明顯。

由於種。種原因,對農村的社會服務設施,環境改善,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較少,造成對農業的投入與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和農村生產發展的需要不協調。加上我鎮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普通存在水利工程和設施老化,險危工程增加,導致水源浪費和供水不足,致使一些良田好地成了“望天收”。渠道、池塘淤積嚴重,灌溉能力大幅下降,農村基本沒有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制約了農業生產較快發展。

二是農民綜合素質較低,創收渠道窄,收入增長緩慢。

我鎮總人口72655人中,近70%是農村人口。同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由於思想觀念落後,擇業面窄,大多數農民只能守着幾分田土過着温飽的日子。在技能素養方面,一技之長的人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只能賣苦力打粗工,沒有多餘的資金去投資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如果廣大農民的收入沒有突破,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觀。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

農業技術、農田水利、金融服務、醫療衞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鄉村規劃,這些都是與廣大農民羣眾密切相關,關注程度的大事。根據調查,我鎮農民ZUI需要解決的是:醫療衞生、子女上學和增加收入,可見,農民關注的問題,也是當前我鎮供給嚴重不足的問題,雖然目前加大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建設,但尚處於起步階段,農村公共衞生醫療水平低下的狀況沒有改變。

四是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

農村穩定和諧面臨壓力,部分基層組織運轉面臨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組織在廣大羣眾中的威信。

三、解決途徑和發展方向

1、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我鎮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水產畜牧養殖,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工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壯大現有的九真超市、文鶴米業、天宇服裝城、水生蔬菜深加工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使農民羣眾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的進程中,真正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創造主體。不斷拓寬農民增收門路,提高農民收入。只有農村勞動力的就業不斷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才能保證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積極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為外出勞動力牽線搭橋,避免盲目外出,無功而返。保護外出民工利益,他們付出勞動,就應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加大對外出勞動力技能培訓,拓寬他們的就業門路,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經營,為農民進城經商提供保障,引導農民自主管理、自我管理。

3、全面落實農村政策。

嚴格兑現糧食直補,全部取消農業税,減輕了農民負擔。不斷強化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和管理,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完善徵地程序,切實保護失地農民利益。提高農業抵禦風險能力,積極推進農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4、切實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加強對換屆後村“兩委”成員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帶領羣眾致富的本領。大力實施“村村通”油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文明生態村創建和經濟薄弱村幫扶等工程,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實行嚴格的農村工作目標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加強督查考核,嚴格兑現獎懲,確保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政績贏得羣眾的信賴和支持。

5、增加投資。

主要用於農村的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用電、通訊、廣播電視,對農村廁所、廚房、圈舍,中國小校舍和衞生所進行改造,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校舍環境條件改善的投資力度,在短時間內清除村級國小的安全隱患,為廣大農村學生提供安全、明亮的教室,逐步改善村級教師待遇和生活環境,留住教師,保證農村教育正常運轉。還要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和垃圾處理設施。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 篇二

今年以來,會昌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以富民增收為主要目標,以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為重要載體,着力打破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補齊“三農”工作“短板”,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濟發展、脱貧攻堅、農業農村工作,確保全縣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平穩向好高質量發展。現將上半年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重點難點,集中力量攻堅

1.全力打好脱貧攻堅硬仗。一是強化調度推進。把脱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狠抓脱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在脱貧摘帽後嚴格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個不摘”要求,常態化調度推進脱貧攻堅工作,不斷加大對貧困人口幫扶力度,持續鞏固脱貧成果。建立了調度督促、定期報送、跟蹤問效機制,定期跟蹤進展情況,以務實舉措狠抓整改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十一項內容”以及受疫情影響收入減少的貧困户清零等“十一個清零”已全部完成。全縣剩餘未脱貧人口213户777人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已達到脱貧標準,為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開展扶貧扶志感恩行動。開展了“機關幹部下基層,連心連情促脱貧”活動,組織全縣132個縣派結對幫扶單位和19個鄉(鎮)全體幹部,深入幫扶村與貧困户同吃同住同勞動,宣講扶貧政策,推進感恩自立教育;組織扶貧先進典型和脱貧先進典型分赴各鄉(鎮)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話脱貧,頌黨恩”基層巡迴宣講,推動感恩自強培育;開展了“最美”系列評選表彰,選樹自主脱貧典型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感恩自力激勵和自尊治理氛圍。三是狠抓整改落實,促進脱貧攻堅工作質效提升。對中央脱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問題、國家和省級脱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問題等各類監督發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建立了相應的問題整改台賬。截至6月底,中央脱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的28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2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的3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個,國家脱貧攻堅成效考核指出的26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6個,舉一反三做好脱貧攻堅共性問題查找的20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0個;省對市、縣(市、區)脱貧攻堅成效考核發現的15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5個。

2.緊抓鄉村產業振興這個重點。始終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突出位置,積極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上半年已完成早稻種植面積18.04萬畝,佔市政府下達我縣早稻目標任務17.3萬畝的104.28%,完成中稻種植面積3.89萬畝,佔任務3.69萬畝的105.42%;全縣耕地翻耕率99.73%,翻耕面積達到到30.1萬畝,全縣撂荒地面積7.46萬畝,撂荒復耕率95.56%,完成撂荒地翻耕7.41萬畝。持續鞏固臍橙、油茶、煙葉、肉牛、稻(蓮)蝦共作等農業特色產業,進一步穩面積、提品質、增效益。按照“一枝獨秀、百花齊放”思路,加速發展蔬菜產業,主推貝貝小南瓜品種,兼顧發展其他蔬菜,已完成大棚搭建1168畝,種植貝貝小南瓜6740畝;20__年4月中旬,國家標準委公佈了第十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會昌縣貝貝小南瓜種植標準化示範區成功獲批,成為全市唯一獲批的項目;以西江鎮、莊口鎮、小密鄉、白鵝鄉等鄉(鎮)作為富硒種植示範點,全力唱響富硒蔬菜品牌。完成煙葉移栽1.88萬畝,約定煙葉收購量4.69萬擔。生豬存欄19.5萬頭,出欄20.1萬頭;肉牛飼養量達到了5.43萬頭,出欄1.42萬頭。稻(蓮)蝦共作生態綜合種養總面積已達6000畝以上,其中今年已投產的約5000畝以上。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4.8519萬畝,佔市計劃任務5.82萬畝的83%;完成新造高產油茶0.4萬畝、新造森林藥材與香精香料林0.98萬畝以及建設筍用和筍材兼用毛竹林0.1萬畝。繼續打擊非法育苗和市場無證苗木銷售,嚴格苗木調運程序,扶持網棚假植大苗。加大招商力度,提升農業產業水平。上半年共引進洽談招商引資項目4個,計劃投資達20億元。紮實推進鄉村旅遊開發,清溪鄉盤古嶂、周田鎮紫雲山漂流、文武壩鎮古坊村、洞頭鄉畲族村、筠門嶺鎮營坊村等鄉村旅遊點建設已初步成型。全縣共發展農家旅館、農家樂43家。

3.把握生態振興這個關鍵

一是突出“三個重點”:首先是突出抓好“四個重點”區域,即緊盯村莊屋場整治各類亂象。緊盯農貿市場,消除農貿市場內外“髒、亂、差”現象,做到划行歸市、流商歸攤、坐商歸店。緊盯景區景點,認真總結此次承辦全省旅發大會的經驗,進一步加強景區周邊環境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不良現象整治,實現景區的淨化、綠化、亮化、美化。緊盯交通幹線,對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公路、縣鄉道路沿線的違法鐵皮棚進行依法拆除,全面清理沿線可視範圍內存量垃圾、雜物。今年1至6月份,共清理垃圾40706噸,清理村內水塘1206 口,清理村內溝渠638公里,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553噸,清理亂堆亂放7465處,規範畜禽散養3319户,整治亂搭亂建7881平方米。

二是是突出解決“四個難點”問題。即解決“髒”的問題,全面清理村莊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解決“亂”的問題,全面整治亂搭亂建、“線亂拉”等行為。解決“差”的問題,加快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總投資7.9億元)等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每個鄉(鎮)確定一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規範家禽家畜散養行為。解決長效機制建立難的問題,加強保潔員的日常管理,加強對垃圾清運公司的日常考核,通過制度的有效執行倒逼工作落實。

三是突出抓好“四項創建”工作。以衞生圩鎮、衞生社區、衞生村、衞生單位等系列先進創建活動為抓手,在全社會掀起“創衞”的浪潮,引導廣大幹部羣眾積極投身環境衞生綜合大整治行動,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不斷提高羣眾的文明意識和衞生意識。

四是強化三個保障。強化資金支持,縣財政安排環境大整治資金5000萬元,其中:為全縣265個村(居)每個村安排5萬元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資金;對衞生圩鎮、衞生社區評比獎補資金430萬元(一類鄉鎮30萬元、二類鄉鎮20萬元、三類鄉鎮10萬元),重點整治項目資金1540萬元;對獲得市級清潔衞生單位的獎勵8千元、縣級清潔衞生單位的獎勵5千元,國家衞生鄉鎮獎勵5萬元,省級衞生鄉鎮獎勵3萬元。強化隊伍建設,按服務人口的4.2‰要求足額配備保潔員,全縣現有農村保潔員1907名,月平均工資800元由縣財政保障到位,加強了對保潔隊伍的考核管理。強化督查考核,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全縣重點工作考評和績效考評內容,採取督促檢查、暗訪和第三方檢查評估等方式,對存量垃圾處置不到位、羣眾反映強烈以及列入整治清單的“三線”沿線鐵皮棚拆除不及時、不到位等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每月通報考評審核結果,對工作滯後的鄉(鎮)、單位進行約談,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4.強化文化振興這個保障

紮實推進鄉風文明行動,加強對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科技文化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堅持文化下鄉活動,組織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進校園、鄉村、社區活動。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全縣1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佔95.9%)已通有線電視,通有線電視户數4.36萬户,通直播衞星户户通用户4.08萬户,直播衞星無線電視已全部覆蓋。將“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特色村莊”“生態旅遊村”“生態文化村”,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全域旅遊格局加速成型。6月12日下午,20__年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與會代表和嘉賓分兩組觀摩考察了我縣和君小鎮、中國花谷·小密花鄉旅遊項目,與會代表嘉賓對我縣打造以“教育、文化、旅遊及它們的關聯產業”為產業結構,以“生態文明、宜居宜業、人才聚集、天人合一”為生產生活形態的特色小鎮的做法給予讚賞;以景區堅持以花為媒,依託花卉產業,做足“花樣”文章,發展現代休閒農業,打造鄉村旅遊產業,實現農旅融合、協同推進,探索“旅遊+鄉村振興”新路徑給以了充分肯定,其中成功經驗值得借鑑。獨好園紅色旅遊項目加快實施,正如火如荼推進漢仙巖國家5A級風景區的創建工作,我縣北、中、南三大板塊構成的全域旅遊格局逐步形成。

5.夯實治理有效這個基礎

強化黨的領導,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抓重點、補短板、促提升,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推進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在麻州鎮開展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試點工作,在洞頭鄉上東坑村和河頭村開展村小組撤併試點工作,目前各試點工作按要求穩步推進。加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多村治理體系建設,在周田鎮下營村、筠門嶺鎮大照村開展了農村社區試點創建,在文武壩鎮塔豐村、莊埠鄉下基村開展綠色社區創建工作。大力推進村(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同時制定完善了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充分發揮其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規範引導作用,積極弘揚了公序良俗,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建立村(居)務監督委員會275個。印發了《會昌縣村(居)紅白理事會指導規範(試行)》的通知, 進一步規範了民主決策。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推動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有效整合。持續深入開展鄉風文明行動,整治大操大辦、相互攀比、厚葬薄養、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倡導現代文明婚喪禮俗新風。紮實開展道德“紅黑榜”評議活動。深入推進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實踐,加強鄉村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深化“普法”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保持農村和諧穩定和羣眾安居樂業。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羣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6.築牢生活富裕這個根本

依託農產品增收、引導就近創業、鄉村旅遊業、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政策和整村推進,加大產業幫扶力度。舉辦了7場大型針對滯銷縣域產品的網銷活動,累計銷售超過200萬元;整合四通一達等物流快遞公司7家,建成郵政便民驛站59家,開通配送線路4條,引進小密千鮮匯冷鏈物流和同城配送服務,全縣布點近400個社區(村組)團購點(鄉鎮130個),實現了定期、定時配送。加大創貸扶持力度,發揮促創業帶就業作用。截止6月底,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6664萬元,佔全年發放任務的67%,直接扶持576人實現自主創業,帶動1500多人就業;鼓勵返鄉農民回鄉創業,為返鄉農民工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908萬元,較好地推動了農民就業。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243個行政村均已通客車,全面實現了通客車率達100%的目標,全縣25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實現全覆蓋,農村公路養護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飲水安全已全面解決到位;新建108所公有產權村衞生計生服務室已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投入3000餘萬元實施鄉鎮幼兒園標準化建設項目15個,投入3908.98萬元實施校建項目18個,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全縣243個行政村村委會所在地4G網絡和寬帶網絡實現全覆蓋。民生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真正讓羣眾生活生產更加便利,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節節攀升。

7.穩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

已完成19個鄉鎮“三改合一”示範村確定,制定了試點內容與推進計劃,確定了試點村名單。全縣19個鄉鎮全面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員界定數量、股權設置、成立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全縣累計發放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15367本。

(二)積極實踐探索,努力開拓創新

按照中央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會昌小密鄉村振興發展試驗區,探索鄉村振興和農旅融合發展之路。該項目規劃範圍約4.7萬畝,涉及小密鄉石背、杉背、半逕、蓮塘、小密等5個行政村,項目總投資27.5億元,試驗區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培育“一帶產業”,打造“一路風光”,建設“十四大項目”,着力打造以花卉為特色的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蒞臨考察後,均對該項目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和農旅融合發展的做法表示肯定。

(三)夯實保障措施,確保三農工作成效

1.高位推進,保障有力。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完善縣、鄉、村三級書記直接抓鄉村振興工作格局,出台系列強農惠農文件,以會議、督查等形式層層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加快推動農業增效、農村變美、農民致富。

2.部門聯動,匯聚合力。出台《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明確目標任務,要求各部門按照職責,細化詳實操作規程,強化資源聚集,加強協調配合,匯聚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

3.健全機制,構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領域,促進各類資金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完善鄉村振興戰略財力保障機制,統籌更多財力向“三農”傾斜。統籌債券資金用於支持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和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財政惠農信貸通”和“農業產業振興信貸通”等政策性涉農貸款投放。充分運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政策,強化農業項目、農村基礎設施有地保障。夯實人才支撐,鼓勵引導優秀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加大農業農村領域引進高層次人才力度,加大激勵關懷力度。形成了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全力抓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但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雖然在不斷增加,但總體規模偏小、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輻射帶動力不大,農業產業化進程仍需進一步加快。二是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突出。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有資金不足,縣級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資金有限,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以擴大經營規模。三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薄弱。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育和培訓力度不夠,思維意識不強,發展的大局觀念不強,發展的長遠眼光不足,不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缺乏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續抓好脱貧攻堅鞏固提升。堅持脱貧不脱責任、不脱政策、不脱幫扶、不脱監管,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不斷排查發現並解決脱貧攻堅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鞏固提升脱貧成效,確保脱貧人口穩定脱貧、逐步致富,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是大力發展高質量現代農業。推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貝貝小南瓜培育發展成為首位產業和全市標杆,打響“貝貝小南瓜”品牌。加快臍橙產業發展升級,強化柑橘黃龍病防控,徹底清除病樹;高質量推進標準化生態建園,全面提升生態化、標準化種植水平,促進臍橙產業在現有基礎上量質提升。抓好油茶產業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鞏固傳統產業煙葉生產,推動會昌桔柚、肉牛、小龍蝦等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園、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市場平台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電商等新業態,促進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無縫對接,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

三是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抓實“户”為基礎,以動員羣眾、組織羣眾為着力點,以結果運用、利益聯動為抓手,常態化開展農户衞生評星活動。紮實推進美麗宜居試點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按照《會昌縣村莊環境常態化長效管護工作方案》要求,健全鄉村基礎設施、服務場所、環境衞生等長效管護機制,持續維護好新村新貌。

四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供水、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目標,全面提升農村公路服務能力和品質,爭創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全力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湘水系統治理工程,抓好應急備用水源工程。

五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強農村兒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制定和完善應急醫療救治預案,開展應急醫療救援演練;補齊衞生應急服務體系的短板,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優撫安置制度。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平台設施。

六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着力盤活土地,積極開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試點,完善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平台。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喚醒農村“沉睡資源”。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台建設,保障村級集體資產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着力盤活機制。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點培育以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為代表的小農户類職業主體,依託產業組建專業化服務組織,解決小農户生產經營服務短板問題。

七是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深入推進黨建標準化工作,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鄉風文明行動,持續推進婚喪禮俗、不孝敬老人、賭博等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專項整治。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加快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機制,提高服務羣眾、維護穩定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 篇三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總院《十一五規劃》中“三農”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的精神,北苑分院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努力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現將北苑分院20__年度三農服務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習領會文件精神計劃部署工作

今年以來,分院領導多次召開科以上幹部會議,組織學習總院《十一五規劃》與<<三農服務行動綱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通過學習討論,大家都重新認識新三農、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根本方針,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對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意義重大。總院作為北京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從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綜合性院校,非常適時的將此項工作列入了《十一五規劃》,北苑分院作為總院一分子,也充分認識到了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準備積極投身到這項工作中。

為了使為三農服務工作落到實處,北苑分院成立了“三農”服務領導小組,由宋曉光院長任組長,張淑華書記任副組長,主要由培訓學校擬定工作計劃並承擔具體工作,其他部門配合工作。

二、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北苑分院為三農服務的主攻方向 為了更好的服務“三農”,以宋曉光院長為首的領導小組會同培訓學校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多次開會討論研究,根據總院對北苑分院的整體定位,以及北苑分院的資源優勢,確定北苑分院三農服務主要方向為大力開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前培訓,加強各類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幫助鄉村建立文化站和文化大院。

三、在先期調研的基礎上,紮實開展工作

今年,分院繼續與平谷區大華山鎮泉水峪村為北苑分院支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地。宋曉光院長先後四次親自帶隊下鄉與鎮、鄉、村各級代表進行座談,瞭解農村形勢,掌握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

1、以北苑培訓學校為具體實施部門,先後在平谷、順義、昌平等地面向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展建築崗位和特殊工種(高、低壓電工)的就業前培訓共計500人次,解決了部分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難題。

2、北苑分院組織家政培訓班。經過前期調研、立項、招生到家政培訓班開辦歷時半年左右的時間,共舉辦家政培訓班三期,培訓200餘人次。生源主要來自平谷、延慶、昌平、朝陽等地農村婦女,通過保潔、護理、花卉知識的培訓掌握了家政服務技能,拿到了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頒發的北京市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書,增強了能力與自信,找到家政服務崗位工作,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間接地為首都建設貢獻力量。

3、積極響應總院推出的“掛職鍛鍊,服務三農”活動,分院先後召開科以上幹部動員會和全校職工動員大會。使大家充分認識到了此項活動的重大意義,報名踴躍,有十幾位教職工主動報名,積極表示願意投身此項工作,為總院服務“三農”貢獻力量。

四、存在的不足

1、由於人力、財力所限,北苑分院在做這項工作時明顯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今後需要更多的積累經驗。

2、工作思路需要進一步擴展,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深入開展工作。

五、20__年的工作設想

1、分院上下繼續加強學習,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深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建立第二個幫扶基地。與幫扶基地建立聯繫制度,定期與不定期地深入鄉下,深入瞭解農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迫切需求,分院自己能解決的不遺餘力,不能解決的,及時反饋總院,尋求總院支持。

3、繼續加大培訓學校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崗前培訓,以滿足更多鄉鎮的需求。

4、分院黨總支在全體黨員中號召建立扶貧基金,以解決一些鄉村家庭生活困難和子女上學難的現實問題。

六、幾點請求

1、雖然北苑分院對這項工作報有極大的熱情,但是客觀條件所限,攤子不能鋪得太大,力爭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請總院領導理解。

2、工作中如遇困難需總院幫助時,懇請總院相關部系能給以支持,再次表示感謝。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 篇四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問題,持續保持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是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十五”期間阜寧縣的三農工作勢頭良好,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業增效成果顯著,農村社會大局穩定,同時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就此進行了專門調研,現形成報告如下:

一、十五期間三農工作的主要成效

1、農民增收取得歷史性突破。預計_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比九五期末增長965元,年遞增5.29%。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於四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性扶持。自_年全面實施農村税費改革以來,中央、省、市、縣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來扶持農業、反哺農民,使農民得到了實惠。農民負擔逐年減輕,農民承擔的費用及勞務由_年的1.95億元(人平240元)減少到_年0.42億元(人平56元)。累計發放三項補貼5101萬元,其中種糧補貼4021萬元、良種補貼700萬元、農機補貼380萬元。二是種植業增勢明顯。_年種植業產值8.42億元(_年不變價),比_年增13%。三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較快。“十五”期間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訓不斷增強、職業中介服務成效顯著。新增勞務輸出48031人次,新增勞務收入約1.09億元。至十五期末全縣已轉移農村勞動力20.17萬人,農民外出勞務收入12.11億元。四是林牧漁業量效雙增。全縣_年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5億元,農民來自林牧漁業的人均收入達1200元。

2、農業增效成果顯著。首先,農業經濟持續增長。_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60萬畝,總產近71萬噸,比_年增18.3%,單產440公斤,比_年增3.8%;棉花栽植面積近8萬畝,單產皮棉82公斤,比_年增15.5%;油料播種面積19萬畝,總產近3.3萬噸;疏菜特經複種面積發展到35萬畝,是_年的1.5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糧食結構調整上擴大了小麥、水稻的種植面積,縮小了小雜糧的面積,優質高產小麥、水稻的品種應用比例達86%,_年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生產的區域特色逐步形。全縣形成了河南片優質糧油生產,城郊及沿線棚室蔬菜生產,沿河、沿蕩水面立體種養,阜益沿線加工蔬菜,渠北旱糧及優質果品等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域。農作物品種利用不斷更新。全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由“九五”期末的95%上升到目前的99%。科教興農步伐加快,新型實用技術得到普及。水稻、三麥、棉花、油菜、玉米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年平均應用面積在100萬畝以上,水稻育秧實現了旱育化,棉花生產做到雙膜育苗、覆蓋栽培;保護地栽培在多種作物上得到應用,累計推廣面積近45萬畝次;秸草還田和平衡配套施肥年推廣面積均達80萬畝次;全縣病蟲草綜合防治率達95%以上,為九五期末的1.32倍,三麥、水稻後期病蟲及棉花棉鈴蟲統防統紿率達90%。農業示範工程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先後建立了縣鎮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村級農業科技示範方,累計建設面積超過12萬畝。其次,林牧漁業有了長足發展。林業生產上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生態防護能力進一步增強;林業結構得到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林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資源總量不斷擴張;林權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全縣現有成片林35.2萬畝、四旁樹木5000多萬株、活立木蓄積量131.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16.6%、農田林網控制面積110萬畝、建成綠色通道252.6公里,“十五”期間先後被確定為省級楊樹產業基地縣、國家生態公益林建設試點縣和生態防護林工程項目縣。_-_年連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綠化先進縣,_年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光榮稱號。畜牧業上的優勢生豬、家禽穩定發展。生豬年飼養量達240萬頭、年出欄商品豬150萬頭、苗豬飼養量達220萬頭、家禽飼養量達3600萬隻。羊、兔、鵝為主的食草家禽養殖有了明顯增加,畜禽生產規模化、區域特點明顯,生豬規模養殖達30%,家禽達70%,全縣形成了四大產業帶即:沿渠苗豬產業帶、河南商品豬產業帶、沿射陽河家禽產業帶、沿蕩水禽產業帶。良種畜禽全面普及。全縣良種二元母豬、三元商品豬比例逐年增高,達55%。良種蛋雞、肉雞、草雞比例達85%。漁業上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十五”期末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達25.4萬畝,_年可實現水產品總產量5萬噸以上,可實現漁業產值9.2億元,林牧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林牧漁業佔農業的比重不斷增加,達62.5%;林牧漁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品牌林牧漁業發展勢頭較好。“十五”期間全縣有9個產品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產品、三個獲省產品、7個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產品、16個無公害基地。休閒林牧漁業初露頭角,林牧漁業外向化程度不斷提高。羊寨的桃花園、公興的垂釣中心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林牧漁業產品的年出口創匯達_多萬美元。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雛形。全縣形成了由眾多龍頭牽引的蔬菜產業化、稻米產業化、棉花產業化三條產業鏈。全縣擁有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龍頭加工企業70家、年經營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2家、年實現經(運)銷額超10萬元的農民經紀運銷人1.52萬人。12個農產品獲省市名優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4個、獲得國家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31個、綠色食品1個。第四,農業綜合開發成效明顯。“十五”期間全縣先後實施並完成農業綜合開發第五期、第六期土地治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項目3個和世行二期項目,累計改造中低產田16.23萬畝,完成投資1.12億元,通過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的實施改善了農田基本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提升了項目區種植水平。第五、水利工作得到強化。以防洪保安為主,重點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設。“十五”期間,全縣共做土方5600萬方、疏浚大中溝渠4132條、加修圩堤840公里、新建改造閘站橋樑1137座,鑿井24眼,增加供水人口25萬人,發展防滲渠道132公里。第六,農業機械程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拖拉機由九五期末的397台猛增至865台、聯合收割機由450台增至920台、農田排灌動力機械由9622台增至15179台,特別是插秧機在縣內試驗示範取得成功,在全縣迅速推廣251台。

3、農村社會大局基本穩定。為了保持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着重做好農民負擔的監控、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維護、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實、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管理等工作。嚴格控制和減輕農民負擔。堅決執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預決算制度。對涉農税收、價格和收費實行“公示制”,對經營收費和服務性收費進行專項治理,對涉及農民負擔方面的羣眾信訪和舉報做到及時接待、及時調查、及時處理、及時反饋,對農民負擔方面的基礎數據和資料實行微機化管理,定期開展農民負擔執法檢查。堅決維護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集中進行了土地承包法實施前的培訓和宣傳貫徹,全縣共培訓760多人次,印發宣傳材料5600份,對土地二輪承包工作進行了後續完善,累計補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9萬份,累計簽訂土地承包合同209652份。基本做到“三到户”即:“田塊分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到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户”。對土地流轉行為進行規範,接待並處理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糾紛209人次。健全並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相應的工作班子特別是村級的二組一會(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村民代表會議)初步建立並正常開展工作,村務財務按季進行理財公開,重大的村務、財務事項都通過村民代表及時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強化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全縣普遍實行村賬鎮代理,按季進行結賬記賬,定期進行財務審計,村級三項資金由縣統一進行預算審批、集中統一審核撥付,村級債務化解取得初步成效,淨化解村級債務6000萬元。

二、當前三農工作面監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農民增收面臨一系列因素的制約。一是落後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需要,加大了農民增收的風險;二是錯位的農村產業結構不能適應農村發展新形勢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收的空間;三是低下的農業科技水平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延緩了農民增收的速度。農業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農民增收的速度。農業科研體制的不暢是制約農民增收的關鍵。農業科技發展的不足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四是扭曲的農村方針政策不能適應日益深化的農村改革需要,影響了農民增收的環境。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個寬鬆的外部政策環境,而目前的政策環境卻存在各種缺陷與不足。宏觀政策的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不利的政策環境。由重工輕農宏觀政策導向的慣性作用而導致的農業資源流失及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因素。國民收入再分配存在明顯非農偏好。儘管國家對農業投入的絕對額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遠遠低於財政支出的增長,無論是財政支農佔財政支出的比重、農業基建投資佔基建投資的比重,還是農業投資比重都呈下降趨勢。部分微觀政策不到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和優質優價的政策因多種原因未能很好地貫徹執行,存在限收拒收,壓級壓價和給農民打“白條”的現象。由於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民進入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收取高額城市增容費的歧視性户籍政策等使農民進入城市的難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步履維艱,形成不利於農民增收的就業結構。五是萎縮的農外就業途徑不能適應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需要,限制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六是薄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制約了農民增收的潛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然而,我縣農業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卻難以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薄弱的農業基礎設施使農民增收的基礎不牢。由於農業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基本農田保護不力,土地肥力遞減,效率低下;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閒置浪費,甚至破壞嚴重,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公路發展滯後,交通不便,流通受阻;郵政通訊網絡不健全,信息閉塞,交通不暢;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低下。

2、農業增效後勁不足。農業生產上主要存在市場化生產不足,農業增產與增效矛盾突出。大宗農產品市場總量飽和,積壓賣難;同時優質農產品明顯市場供給不足。農業增產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現象比較普遍。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報酬率偏低。現有農機具結構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農機具技術檔次低、農機服務產業化程度低、農機服務體系因設施、手段不健全面服務功能差。林牧漁業增效潛力不大。全縣森林資源總量較少、林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樹種單一、木材加工業發展滯後,大徑材加工規模偏小、加工層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種率不高、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差,水產上的苗種質量不高、養殖基地不配套塘口老化、水產產業鏈不夠完整,畜牧水產的檢測、檢疫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快且組織化程度偏低。現有龍頭企業偏少、偏小,龍頭企業與農户及農產品基地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產銷關係不穩定;農業生產的產業特色不明顯,基地建設滯後;各類農民經紀人和合作經濟組織作用不突出,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業資源開發項目區不夠集中連片,不能發揮規模效益;存在重建輕管現象;項目投入不足,招引“三資”辦法不多。

3、農村社會不穩定的一些隱患依然存在。農民負擔方面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規定出入較大,資金大部分被鎮級佔用,卡外亂收費現象仍然存在,服務性收費不夠規範且隨意性較大,因收取税費組織小分隊到農户家中扒糧抬物在少數地方仍然存在。農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少數村組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遲遲落實不到位,隨意調整或收回農户承包地、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隨意違法截留土地流轉收益、不尊重農民意願違法強行徵佔用農户承包地在少數村組仍有發生。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數村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組織的建立不夠民主、村務財務公開的時間不夠及時、內容不夠真實全面詳細、重大村務財務事項的民主決策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實到位。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和適用,現有的制度沒有完全執行到位,部分村組的財務結報和核算不夠及時規範,村級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級債務負擔較重,個別村組幹部存在着貪污、侵佔、挪用、揮霍集體財物問題。

三、“十一五”期間三農工作的目標定位及主要推進措施

1、全方位、多渠道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農民增收問題解決不好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全縣經濟增長;不僅關係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是三農工作的ZUI終目標,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三者之間,農民增收是中心,農業增效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經濟基礎,農村穩定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和保障。“十一五”期間農民增收的目標定位應考慮到我縣處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欠發達縣份、農業大縣的實際情況。將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率確定在4%至6%之間為宜。同時要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強烈推進。一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地立足自身優勢,通過市場規律的研究,以市場為導向。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為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取向;把勞動密集型與科技密集型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更要依靠科技,打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佔領技術的制高點,提高產品附加值;儘量避免重複建設,避免產業雷同現象的發生。縣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輻射面廣、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能及時根據市場狀況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的龍頭企業。提倡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格收購,按農户出售產品數量返還部分利潤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關係。按照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原則,選擇主攻方向,培育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開發建設農副產品的原料生產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經濟格局,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奠定基礎。三是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主動適應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趨向,把鼓勵自主創業和實現充分就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民非農化進程。狠抓勞務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進程。健全市場導向的流動就業機制,通過強化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四是強化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營造有利於農民增收的良好環境。政府和有關方面應當提高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紮紮實實按農民需求解決農民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價格、生產、庫存以及氣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和經營。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廣大農民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自我服務能力。加強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在財政、信貸、税收等方面,切實體現對農業的優惠和支持政策。特別是要嚴格按照《農業法》的有關規定,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切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為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與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多行業、多環節促進農業增效。農業生產上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種植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全面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一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化進程。着力構建五大農業技術體系:“良種繁育供技術體系,省工、節本、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無公害農產品以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體系,設施農業栽培技術體系,農業防災抗災技術體系。二是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嚴格保護耕地資源,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擴大綠肥使用,增施有機肥,控制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的質量。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儘快形成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加工全過程質量標準體系,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三是重點抓好標準化糧田建設、外向型農業建設、升級農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建設。建設稻麥兩熟標準糧田4萬畝,秸草還田、有機肥施用和平衡施肥技術在全縣160萬畝糧田推廣。建成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10萬畝左右,出口創匯農產品比重達20%以上。每年引進新品種30個以上,推廣10個以上,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兩次;積極推廣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低耗種植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質量控制與標準化生產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可持續發展技術;大力推廣設施農業配套技術,積極開發應用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林牧漁方面着力抓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圍繞生豬、家禽、意楊、水產打造四個“十億元”產業,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綜合開發以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根本任務。“十一五”期間計劃爭取各類開發項目投資1.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27.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5.6萬畝,新增排澇面積7.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4.5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780萬公斤。農業機械方面圍繞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機械化產業化為目標,加快農機裝備結構戰略性調整和適應性調整,推動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和技術升級,加大新式農機具推廣力度,重點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化工程、三麥精少量播種工程、特種經濟作物生產和多種經營機械化工程、農產品低温烘乾、保鮮、深加工機械化工程。

3、全力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農民負擔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的制度建設,切實規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的收取使用,強化對違規違紀行為的督辦查處,有效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逐步建立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方面縣鎮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促裁機構,及時搞好土地承包矛盾的處理工作;提高結辦糾紛的執法手段,提高結辦率,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力度,使之達到家喻户曉。切實加強土地承包的微機化管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方面進一步強化制度組織建設,定期規範地進行村務財務公開,組織羣眾對村級重大村務財務事項及時進行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定期組織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檢查和督查,不斷提高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經常化、規範化水平。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按照財政部新頒發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切實規範村賬鎮代理的運作程序。定期進行財務審計和農村財務管理薄弱村清理整頓,及時對財務信訪問題進行調查處理。按照“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積極穩妥地做好村級債務化解。

做好三農工作總結 篇五

為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三農”工作決策部署,__鄉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目標,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實現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品牌建設、農民收入增加、農村改革等有新成效,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現將20__年“三農”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__鄉幅員面積39平方公里,位於縣城北部,轄十個行政村85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户數2989户,總人口10671人。轄區內地形以小丘為主,氣候温和宜人,平均氣温在15℃以上,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50毫米,植被葱鬱,草木覆蓋面積廣。__鄉是純農業鄉,系縣水稻主產區,有“小烏克蘭”、“天全米倉”之稱,水稻珍品“香穀米”相傳為古代貢品。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蔬菜等,主要畜產品有生豬、長毛兔、羊、家禽等。逢農曆二、五、八趕集。

20__年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入11553元,截至20__年10月底全鄉人均純收入約為12645元,預計12月底全鄉人均收入能達到12651元,增加額1098元,增幅9.5%。

二、產業發展規劃及目前現狀

(一)產業發展規劃

按照“綠色發展、特色發展、轉型發展”戰略,堅持走“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文化興鄉”的道路,圍繞“一帶兩翼”產業佈局,着力做大規模主導產業,“一帶”即天老路農旅融合產業帶,重點發展山藥、金銀花、七彩林、藤椒等產業;“兩翼”即雲頂、巖峯茶產業示範片,巖峯在管護好現有茶苗,雲頂茶產業基地輻射帶動大田、桐林發展。

(二)發展現狀

1、傳統產業持續鞏固。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持續健康發展,油菜等糧油作物增產增收;生豬、長毛兔、禽類等傳統畜禽養殖較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2、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李家村、程家村、永興村建成三個山藥種植示範基地,引導大户流轉土地,完成山藥種植面積達570餘畝,其中永興村300畝;溪口村、大田村、張家村、石橋村、永興村等村打造林竹種植示範片,種植、管護筍用竹1083畝;建立雲頂村、巖峯村兩個茶葉產業基地,規劃種植面積3000餘畝,完成種植面積達2200畝茶葉。

3、小微產業競相發展。以桐林為核心基地的羊肚菌產業不斷壯大,鄉域內種植面積達523畝,成功舉辦羊肚菌採摘節。在李家村、石橋村種植藤椒250餘畝。在大田村、程家村、永興村栽種金銀花近300畝。今年在巖峯村新發展羊肚菌350畝,正在建設之中。

三、農業基礎不斷夯實

整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涉農“一事一議”、基本口糧田建設、水土保持、革命老區建設、土地整理等項目11個,總投資1600餘萬元,已完成和正在實施永興村、桐林村道路建設3條5公里,新建桐林村便橋1座,啟動桐林村安全飲水工程。

四、村級集體經濟得到發展

通過流轉土地、盤活國有、集體資產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4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人均達26.5。

五、住户抽樣調查工作有序進行

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報表工作,每月按時上報紅軍村10户記賬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台賬。定期進行記賬户培訓,提高記賬質量,做到日清月結、不重不漏,嚴格按照“六有六無”標準記賬。今年記賬工作電子化,我鄉圓滿完成目標任務,截至11月電子記賬户已達到80%。

六、鄉村振興試點示範村紅軍村打造情況

__鄉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方針,以產業為基礎、以民居為關鍵、以生態為依託、以鄉風為靈魂、以富民為根本,實施“11332”戰略,對鄉村振興試點示範村紅軍村進行整村打造,弘揚紅軍精神、傳承農耕文明、發揚山歌文化,彰顯本地特色,穩步推進紅色旅遊與農旅融合發展,建設功能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友好、運行管理通暢的鄉村振興試點示範村,努力建成具有特色的“五美鄉村”。

1、聚焦一個主題基地建設,凸顯田園綜合體核心要素。紅軍村擁有人文、歷史、文物等紅色資源,我們在紅軍總部舊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周圍方圓1公里範圍內建設紅色主題教育基地,通過實施紅軍村改造一期工程,修復了紅軍總部舊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紅色文物,修建了荷塘、改造了紅軍廣場、新建了練兵場等。通過整體風貌塑造和基礎設施完善,使紅軍村教育基地向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教育等多功能教育基地延伸。近來,已接待各類考察學習、參觀旅遊、開展主題活動等團隊120餘場次。

2、聚焦一條環線建設,拓展田園綜合體縱深載荷。以紅色教育基地為中心,修建集觀光步遊、便利產業發展的環形道路4.6公里。現觀光旅遊環形道路正在進行道路黑化,適當位置設置觀景平台,一覽或拍攝__梯田、雲中紅軍村、特色規模產業等美景,為整村推進創造條件。紅軍村二期工程已啟動,將對環線內180餘户房屋及庭院進行個性化改造,使民居具有本地特色,並將紅軍村按照4A級景區標準進行打造。同時,大力改善了村內道路、飲水、電力等基礎設施,配置和建設旅遊接待要素,新建了1個旅遊接待點、1家特色民宿、1家星級農家樂、4家紅軍食堂、多個土特產購物點等,真正讓遊客吃得好、耍得好、願再來。

3、聚焦三大產業發展,增強田園綜合體經濟收益。堅持“有機、綠色、優質”的產業發展定位,通過召開院壩會、組織外出參觀、大户示範帶動等方式,轉變羣眾傳統觀念,引導羣眾通過土地流轉、到示範基地務工、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發展山藥、七彩林、油茶等特色產業,不斷延伸和拓寬增收渠道,帶動羣眾致富奔康。目前,已建立370畝山藥、100餘畝油茶苗圃種植基地各1個,正在建設800畝七彩林種植基地。

4、聚焦三大特色文化弘揚,提升田園綜合體底藴內涵。紅軍村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地方,漫長的歲月和長期的發展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山歌文化、紅色文化,我們將十八道水農民藝術團掛牌在紅軍村,吸納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人才,開展文藝演出活動,讓農民羣眾在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自覺抵制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

5、聚焦兩大機制模式完善,保障田園綜合體健康運行。以“綠美__”為切入點,實施“143”即:“組建1個機構、健全4支隊伍、構建3大機制”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新模式,解決農村“髒亂差”的問題。堅持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制度機制,完善村規民約,倡導婚喪嫁娶文明新風,不斷強化自治管理;結合“七五”普法教育,開展法律七進活動,在紅軍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引入“法治教育長廊”,不斷強化法治教育;同時,通過農民夜校,增設德孝課堂,以文化傳承__道德,通過評選“敬老孝老好人”“最美家庭”等活動,引導羣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七、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整治、農村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1、組織各村經常性對轄區內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清理,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2、加強對養殖户面源污染處理的宣傳,採取強硬措施關閉了畜禽養殖禁養區內適度規模及以上養殖場,對全鄉適度規模及以上養殖場進行了全面整治,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3、全面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加大巡查、宣傳和處罰力度,積極引導農户採取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措施,採用科學施肥、施藥等措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4、全面推進河長制,細化工作舉措,加強了河道管護治理。

5、加強場鎮環境衞生整治,規範店鋪店招行為。營造了良好的農村生活環境,創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八、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依然十分薄弱,羣眾普遍關心的發展難等道路配套基礎設施仍然滯後,嚴重製約產業發展。

二是產業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程度不高,主導產業規模不大,示範帶動效應還不夠明顯,農民增收乏力。

三是無專業營銷推廣人員,銷售信息不暢等現象。

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時,市場意識、商品意識和品牌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九、工作打算

明年我鄉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全面完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

1、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步伐,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確保按時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2、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和綠色農產品發展,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現代林業、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3、加快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依託農業項目資金完善農村農業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4、強化脱貧攻堅工作。要加強組織領導,突出抓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小額貸款等措施,確實做到精準幫扶、精準脱貧。

5、抓好農業技術推廣,積極推廣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栽培,無公害蔬菜及綠色農產品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新技術;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糧增產錢增收。

6、抓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補貼、農業政策性保險等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7、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倡導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8、認真落實各項助農增收措施,推動農村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確保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