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區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77K

關於全區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花卉產業是充滿活力的綠色朝陽產業,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為此,針對我區花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總結了我區的一些做法並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思考。

一、我區推動花卉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我區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調整結構興產業、農民增收求致富、突出特色樹品牌、提高質量促效益”為目標,聚力發展花卉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產業振興的我區實踐之路。

(一)因地制宜,推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針對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我區不斷強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力扶持幫助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發展花卉種植。區政府瞄準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因地制宜,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大規模進行花卉種植,增加農民收入。二是高位統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區政府制定印發了《區花卉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科學指導全區花卉產業大發展,並在政策、資金、科技、市場信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三是成立專門機構進行服務指導。先後成立了我區蔬菜花卉辦公室、區農業特色產業服務中心,負責制定全區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指導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示範及推廣。2022年,全區花卉種植面積6.1萬畝,年產鮮切花55.66億枝,花卉農業產值34億元,加工產值55.5億元,鮮切花種植面積、產量穩居全國縣(區)第一,花卉大產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被譽為“高原花都”。全區有5.5萬人(約佔全區人口的六分之一)從事花卉生產,花卉產業成為推動當地鄉村產業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二)黨建引領,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我區緊緊圍繞產業強區發展思路,堅持把服務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工作重點,積極幫助花卉經營主體解決發展中的用地難、融資難、土地流轉難等困難和問題,不斷強化黨的領航定向作用,優化產業發展營商環境。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區政府先後出台了《區人民政府關於推動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政產學研農五位一體創新推動花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扶持政策》等文件。二是建立鏈長制。按照“一條產業鏈、一位區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個工作專班”,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工作體系,區級領導作為各條產業鏈上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服務員”,對花卉、磷化工、現代裝備製造等八大重點產業,進行點對點重點扶持。三是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區屬國有獨資擔保公司為小微企業和“三農”開展融資擔保業務,切實降低小微企業和“三農”綜合融資成本,解決融資難困境。四是政銀合作創新推出“花惠貸”。以農户、村小組、村委會、鄉(鎮、街道)四級信用創建為抓手,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花惠貸”“花企貸”等金融產品,實行“整村授信”,支持花卉經營主體進行生產設施升級改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40餘家高端花卉企業入駐,強勁推動了當地花卉產業發展壯大。

(三)科技支撐,助力產業提質增效。我區重視加強科研研發和新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打好“築巢引鳳、基地示範、新技術推廣、數字花卉”的科技組合拳。一是吸引專家工作站和高端花企落户我區。國家林草植物新品種我區測試站、國家級花卉植物新品種測試站、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工作站、國際花卉新品種展示圃、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磷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區花卉從業者培訓基地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落户我區,形成“三站一圃三中心”的技術優勢。二是打造出一批科技示範基地。陸續建立了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資源保存與育種平台,標準化技術平台,國家級玫瑰、杜鵑、非洲菊、香石竹花卉植物新品種測試站,國際花卉新優品種展示圃,省花卉綠色高效種植技術示範基地。三是新技術得到及時推廣運用。完成了月季、百合、繡球等7種花卉的《花卉栽培技術規程》培訓教材編印,讓花卉生產有章可循,有技術可依靠,極大地提高了花卉A、B級花的比例和產量,花卉畝均產出效應大幅提升。無土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灌溉、土壤監測、病蟲害防治、環境調控、採後保鮮處理等技術普遍運用,成為行業標杆。四是數字賦能花卉產業提質增效。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產業發展創新升級,投入使用“種花幫”科技服務平台,“花田在線”數據中心和“惠農天下”電商交易平台,建成“花卉網紅直播基地”8家。

(四)合作社帶動,創立花卉優質品牌。我區發揮專業合作社的聯農帶農作用,把千家萬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提高農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花卉產業健康發展。一是打破傳統種植模式。成立了“農字號”花卉專業合作社102家,為農户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經驗交流平台,實行統一分級標準,進行統一收購、採後處理、包裝加工和銷售。合作社不僅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打破和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還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營銷的種花好手和市場能人,傳統農民逐漸向“市場型、技術型”職業農民轉變。二是引導產業空間佈局。在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下,我區花卉逐步形成了以集中區、輻射區的佈局,構建了以玫瑰為主,康乃馨、非洲菊、百合和繡球花為輔的發展格局。我區花卉產業逐步從小散型向專業化、規模化邁進,從單一低端型向多樣化高品質型轉變。三是創立優質花卉品牌。註冊“玫瑰”“繡球”“康乃馨”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形成“林奇玫瑰”“張良玫瑰”“雲上俏”繡球等348個品牌,其中:愛必達“迷你玫瑰”榮獲2019年全省“10大名花”、林奇玫瑰榮獲2020—2021年全省“10大名花”。

(五)隊伍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針對行業高端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我區通過外引和內培方式,不斷提升花卉產業大軍職業素質。一是積極“引才借智”。引進高端人才及專家工作站,重點解決新品種選育、引進、馴化等科研難題。目前,專家工作站已入駐院士2名、“長江學者”1名。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簽訂合作協議,掛牌11個科研實踐基地,積極探索“科研院校+人才+產業”發展模式。二是培養鄉土人才。培養花卉專業技術人員1100人,花卉經紀人、中間商900餘人。在專業人才隊伍的帶領和推動下,我區花卉產業成為科技支撐強、品種全、農户參與廣、市場前景佳的“美麗產業”,全區超半數農村家庭靠種植鮮花脱貧致富,紅紅火火奔小康。

(六)示範創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一縣一業”示範創建為契機,我區對標國際、國內市場,全面落實“抓有機、創名牌、育龍頭、佔市場、建平台、解難題”6項措施,補短板、促發展,使全區花卉產業在規模化、綠色化、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等方面明顯提升,為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示範縣建設,我區累計爭取中央、省、市專項獎補資金1.15億元,累計申請專債資金12億元,直接投入各種花卉產業發展資金12.73億元,實施花卉產業相關項目49個,推動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13個、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示範基地20個、我區花卉產業現代化示範園1個、國際花卉交易物流中心1個。

二、我區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受土地政策、內部因素疊加影響,現階段,我區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全區花卉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基本上還停留在產業結構調整前的水平,已不適應當前花卉產業發展的需求,甚至成為限制產業化發展的瓶頸。一是花卉種植區內水、電、路、氣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直接影響了花卉生產中關鍵技術的使用和種植效益。二是花卉生產設施落後,仍以傳統低端大棚為主。全區花卉種植面積6.1萬畝,達到高標準設施栽培的種植面積只有0.7萬畝。三是花卉生產基地規模化、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較低,與現代花卉標準化生產基地存在較大差距。

(二)技術創新與品牌打造不夠,核心競爭力不強。一是花卉品種老化。種質資源挖掘利用不夠,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花卉新特優品種。二是種苗對外依存度高。85%的種苗需靠進口,種植品種和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自主創新能力弱,導致我區花卉發展比較被動和脆弱,利潤大部分流向了上游的品種引進、種球繁育環節。三是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花卉產業科技資源整合不夠,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成果轉化率低,全區有自主知識產權花卉種苗432種,推廣使用的僅21種。四是科技人才緊缺。科技創新資源和力量碎片化突出,高端人才面臨結構性短缺,花卉人才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五是花卉產業區域公共品牌尚未形成。“晉花”品牌省外認知度低,資源優勢還未形成產業競爭優勢。

(三)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附加值低。一是物流體系不完善。在花卉採後保鮮處理、包裝、冷鏈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方面發展滯後。二是市場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區花卉交易主要依賴呈貢斗南交易市場,不僅運輸成本高,而且由花農直接面對市場,風險較大,不能保證產品優質優價。我區花卉還被貼上“斗南花卉”的標籤,導致我區花卉鮮有人知。三是一、二、三產融合開發利用不足,存在“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狀況,花卉產業附加值低。四是數字花卉建設有待加強。

(四)經營主體散弱小,產業提檔升級難度大。全區花卉龍頭企業、規模企業比重低,花卉種植散户羣體較大,生產力水平偏低。散户種植面積佔總種植面積的70%,花卉企業散弱小情況突出。由於高標準設施栽培建設成本高,經營主體短期內投入資金大,成本回收週期長,種植散户因資金薄弱、政策不明確等因素制約,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技術推廣和應用少,生產力水平整體偏低,短期內總體實現高標準設施栽培和綠色生產提升改造難度較大。

(五)土地政策不配套,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制約。一是輔助設施建設用地規模受限。按照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規定,“作物種植類輔助設施用地規模控制在種植生產用地規模10%以內,最多不得超過15畝”。這一規定,限制了花卉企業輔助設施建設用地規模,導致花卉採後加工處理比較粗放,嚴重製約花卉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二是輔助設施建設用地需求缺口大。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規定,“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應當通過統籌林地、草地、園地等其它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整治為耕地等方式,補足同等數量、質量的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耕地‘進出平衡’按照‘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州市調劑為輔、省級適度調劑為補充’的原則優先在縣域範圍內落實”。我區受水源地保護、林地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及權利人種植意願限制,耕地“轉出轉進”難以實現平衡,且難以達到耕地地類、等別及質量同等。全區可用於“進出平衡”的後備資源有限,無法保障設施農業生產設施及輔助設施用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花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六)綠色生產覆蓋率不高,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在生產設施建設方面,推廣高標準設施綠色栽培面積0.7萬畝,只佔花卉種植面積的11.4%;在花卉生產方面,推廣應用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和肥水循環利用技術1.0091萬畝,只佔花卉種植總面積的16%;在花卉病蟲害防治方面,推廣應用花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2.5萬畝,只佔花卉種植總面積的41%;全區花卉產業綠色生產覆蓋率不高,花卉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環保壓力大。

三、促進我區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一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資金,整合省、市、區各項支農專項資金,扶持花卉產業發展,完善花卉種植區配套基礎設施。二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並設立政府獎補資金,鼓勵引導花卉種植户建設現代高標準設施大棚。三要統一規劃,對花卉生產基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提升改造。

(二)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一要加快培育優新品種。建立良種繁育場、花卉品質改良中心,加快國內花卉野生資源的開發、馴化和示範推廣,同時加強對國外花卉品種的引進和培育。二要提高全產業鏈科技含量。在生產設施建設技術、生產配套技術、基質原料配方、採後保鮮處理、冷鏈運輸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持續強化花卉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作用。三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調整科研經費投入方向,並建立相應的成果轉化考核評價機制,為專家工作站和龍頭企業的深度技術合作搭建平台,將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推動花卉科技成果轉化。四要繼續引進高端科技人才,並加快培育鄉土人才隊伍。五要着力打造“花卉”“玫瑰”等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公共區域品牌,提高我區花卉知名度和品牌效應。

(三)延伸產業鏈,構建現代花卉產業體系。一要打造一批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在花卉全產業鏈的育種育苗、種植生產、採後保鮮處理、包裝加工、冷鏈物流、交易銷售等關鍵環節,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信譽過硬、市場公認的龍頭企業,完善花卉產業鏈。二要推動數字花卉建設。重點集成推廣花卉種植環境監測、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花卉智能分級分選、自動化採後處理等技術,着力打造花卉產業基礎信息數據資源庫,推進花卉生產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數字花卉產業鏈。三要大力發展花卉精深加工。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先進的花卉精深加工技術,不斷研發花卉精深加工新品,將花卉生產從農業領域逐步延展至食品、日化、醫藥、保健等領域,提升產業附加值,延伸產業價值鏈。四要推動“農旅融合”。充分發揮花卉產業的集聚作用,規劃建設一批花卉主題突出的“一村一品”特色村,開闢花卉觀光旅遊精品景點線路,大力發展以花卉為主導的現代觀光農業,促進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五要舉辦花卉旅遊節。探索舉辦集旅遊、展銷、訂貨、評比等多元素於一體的花卉旅遊節,提高“花卉旅遊目的地”的知名度。

(四)提高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促進產業提檔升級。一要充分發揮我區花卉產業發展協會“組織、協調、引導、服務”等橋樑紐帶作用,按照社會化、市場化原則,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把小農户引入“一縣一業”發展大格局。二要加大對花卉合作社和花卉聯合體的扶持和引導力度,完善組織經營方式,提高花農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協作化生產,促進花卉產業提檔升級。三要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頭作用,藉助龍頭企業進行科技推廣,對一些中小企業和家庭式的生產進行資源整合,做足土地流轉和整村連片改造的文章,做優銀政、銀企、銀農合作的扶持與服務,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羣眾增收致富,促進花卉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五)爭取政策支持,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要以省“一縣一業”示範創建和花卉產業集羣建設為契機,積極爭取省、市自然資源部門根據“耕地‘進出平衡’按照‘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州市調劑為輔、省級適度調劑為補充’”原則,在全市,甚至全省範圍內重點保障我區花卉產業項目輔助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二要推動省級有關部門修訂高標準農用地設施農業建設管理相關辦法,落實“作物種植類輔助設施用地規模控制在種植生產用地規模10%以內”的規定,取消“最多不得超過15畝”的限制,規範設施農業長效發展。

(六)加大環保力度,推動產業綠色發展。一要統一規劃,對傳統低端大棚進行集中連片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高標準設施栽培,減少傳統種植方式對環境的污染。二要推廣應用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及肥水循環利用技術、花卉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環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