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基礎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71K

基礎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基礎教育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鄉鎮基礎教育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_____縣_____彝族、布朗鄉是我縣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為鞏固我鄉“兩基”成果,創建和諧教育,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全鄉共有17所國小,在校學生735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84人,教師5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84%。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30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12人,教師2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輟學率達:1.8%。

20xx年全鄉共有16所國小,在校學生752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41人,教師5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27%。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30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30人,教師2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2%,少數民族入學率達91%,國小輟學率達:0.27%。

20xx年全鄉共有16所國小,在校學生76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63人,教師5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小輟學率達:0.0013%。有一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286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21人,教師24人,學歷合格率達100%。入學率達96.1%,少數民族入學率達92%,輟學率達:1.23%。

_____鄉歷屆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利用羣眾會、家長會、廣播、黑板報、等方式大力宣傳,在這貧困民族山區得到良好了的落實。

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20xx年起,國家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免除全部學生書費和雜費,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380人,人均12元每月。

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免除學雜費,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經費補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60人,生均28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720人,生均30.00元。享受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補助300人,生均100.00元。

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免除學雜費,每生每年54.00元,公用經費補助每生每年70.00元。享受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169人,生均230元,享受較少民族寄宿生生活補助300人,生均300.00元。

三、制約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因素

1、學校硬件設施較差。一是目前全鄉善有一師一校學校7所,涉及學生200餘人,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難度較大。二是教育設施滿足不了現在的教育水平,很難啟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智力開發。

2、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教師素質偏低,教法單一,對 “新課改”掌握不深,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上收不到良好得效果。二是教師力量不足,很多教師都在超負荷工作,大部分都在上兩門以上的課程,致使自己的專長難以發揮。

3、學校軟件設施較差。

4、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部分大中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多數羣眾有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導致學生對學習得興趣不濃。

5、人民羣眾整體素質較底,經濟意識淡薄。一是全鄉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糧食、烤煙為主,而糧食、烤煙產量低,全鄉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無法送子女到高一級學校深造。二是家長對教育的認識和支持力度不夠。如很多家長在督導自己孩子的學習上不夠。

【第2篇】鄉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

××*鄉位於××*縣城西北方向8公里處,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10033人,與金峯鄉、大佛鄉、分全鄉、三教鄉、市中區白馬鎮、童家鎮接壤。“十一五”建設的前三年,是我鄉有史以來完成投資最大項目最多的一個時期,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1億元,是“十五”期間的10倍。全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有效促進了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

1、交通建設突飛猛進。20xx年至20xx年,全鄉完成通村水泥公路18公里,實現投資400萬元,提前3年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斷頭路和聯網路30公里,修建碎石路10公里,建成農村客運站1個,招呼站15個。

2、電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20xx年至20xx年,實施全鄉四個行政村(永樂村、羅心村、和平村、田家溝村)農網改造工程,新增變壓器8台,提高了電網的安全可靠性和廣大村民的用電質量。

3、水利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20xx年至今,我鄉進入了一個水利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時期。20xx年農業綜合開發渠系防滲整治工程,共投入資金400萬元,整治毛壩渠系主渠2.7公里,支渠12公里;20xx年元月,國家投入資金4600萬元,新修大佛水庫右分乾渠,我鄉涉及5個村15個村民小組約8.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5000餘人,該工程的建設,基本解決了全鄉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20xx年至20xx年,實施紅層找水打井600餘口,解決4000餘人人畜飲水困難;20xx年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投入資金150萬元,解決農村3352人飲水困難。

4、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至20xx年底,全鄉安裝固定電話1500餘門,入户率達50%,移動電話平均每100人擁有40部,實現村村通廣播和閉路電視。

5、集鎮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發展。全鄉集鎮新建門市28個,新增集鎮住房4500平方米,安裝排污管道300餘米,集鎮人口達600餘人。新建自來水廠1個,用水普及率達100%,集鎮綜合功能日益增強。

6、城鄉統籌發展初見成效。20xx年,新建農民集中居住點4個,實現農村居住集中居住50餘户,“井分路”沿線一幢幢亮麗的新活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同時,全鄉災後重建新建農房228户,投入資金20xx餘萬元。20xx年至20xx年,全鄉新建沼氣池500餘口,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7、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建成了××*醫院住院大樓,標準化村衞生室改造2個,逐步改變了農民就醫條件;中國小教學儀器設備圖書及體育藝術設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20xx年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前三年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為我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總體建設水平相對滯後。我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生產鄉鎮,雖然已規劃了65公里聯網路,斷頭路,但設計標準低,建設難度大,必須依靠國家政策和項目的投入;現有鄉道和村道建設標準低,養護和管理十分困難;農網改造不徹底,村民用電質量仍然較差;集鎮用電、交通、飲水、排污等網絡建設不夠完善。

2、要素制約日益突出。全鄉爭取用於發展建設的項目資金雖每年都有增長,但總量仍然有限,難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

3、資金籌措渠道和民間投資領域不寬廣,如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三、20xx年至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

1、總體目標

根據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我鄉發展水產、兔業、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思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支持,加快交通、電力、城建、旅遊、社會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打造××*後花園,建成鄉村旅遊環線努力奮鬥。

2、基本要求

20xx年至2022年,我鄉基礎設施建設要再上新台階。要實現“項目規劃超前化,項目實施打捆化,項目建設網絡化”。

①項目規劃超前化。即在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建設週期及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從而在規劃設計中適度超前,保證項目實施後能在一個較長時期滿足需求。

②項目實施打捆化。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多個項目打捆使用或一個項目重點打造某一片,從而打造亮點,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③項目建設網絡化。即根據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化佈局和建設的要求,建成交通運輸網、電力網、水網,從而產生循環經濟效益。

四、20xx年至2022年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項目

1、交通

按照網絡化的要求,建成四條環線:碑坳兒至土桔子環線,羅心1組經羅心3組至××*醫院環線,××*醫院經東山紅村、尖缽村至××*加油站環線;硬化通向外鄉 鎮的出境線路,永樂村至金峯平店村線路;田家溝村至金峯鄉五星村線路,觀塘村至三教鄉線路,磚房村至白馬鎮、童家鎮線路,尖缽村至三教鄉農樂村線路。從而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

2、電力

積極爭取東山紅村、五一村、磚房村、躍進村農網改造工程,力爭2022全部實施;同時根據發展的需求,努力爭取已改造幾個村的變壓器增容改造,達到全面改造電網,實現村民用電滿意的目標。

3、水利

爭取項目資金,實施對田家溝、永樂、躍進、尖缽等村毛壩支渠、尾段防滲整治,搞好田間便民渠系改造;努力爭取紅層找水和安全飲水項目,基本實現家家飲井水的目標。

4、集鎮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科學規劃,提升形象,適度擴張的原則,新建一條商貿街道,實現集鎮原有舊房全部拆除重建,改擴建貿市場,完善集鎮休閒設施,污水處理,垃圾轉運,電網改造等市政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完善村鎮規劃,實現農民相對集中成片居住,不斷完善農村交通、文、體、衞設施。

5、旅遊基礎設施

農村新建農家樂10個,建成集休閒觀光、休閒垂釣、生態農業為一體的觀光旅遊點10個,打造規模花卉苗木基地5個,初步建成以四大環線為紐帶的觀光旅遊帶。集鎮餐飲服務業上檔升位,打造5家以××*無公害特色魚和特色兔為主打品牌的餐廳。

6、社會事業基礎設施

爭取項目,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和美化、綠化工程,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爭取8個村的標準化村衞生室改造,配備各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加大村莊建設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優美村莊。

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3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基礎設施,是提升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現代化農村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已成為農村發展最為突出的制約因素。

根據中共**縣委辦公室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XX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課題調研的通知》(巍辦通〔XX〕10號)文要求,我局牽頭組織了交通局、水利局、農業局、畜牧局、扶貧辦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調研組,於XX年3月12日開始,對我縣XX年末的有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開展了調查研究。具體做法一是由職能部門綜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縣相關基礎設施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二是由各鄉鎮在本鄉鎮的範圍內開展調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形成本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調研材料提供給我局參考,三是調研組深入有關部門和鄉鎮去實地查看、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情況及建議。在此基礎上,調研組綜合總結了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和我縣所面臨的形勢,討論提出了部分關於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年末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1、交通方面。全縣通車裏程達到1867公里,公路網密度為0.85公里/萬平方公里,按人口總數統計為61公里/萬人。其中一級公路7公里佔0.36 %,二級公路36公里2%,三級公路34公里佔1.8%,四級公路587公里佔31.45%,等外級公路1293 公里佔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彈石路579公里,實現60%的鄉鎮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彈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鄉鎮和65%的村民委員會開通公交車。全縣境內“三橫三縱”的公路主骨架和“連縣、連鄉、連村、連景”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2、農田水利方面。全縣現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64座,小庫塘2316件,水窖3.6萬個,抽水站141座,機井155眼; “三面光”溝渠640多公里,佔全縣引水溝渠總長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2.7平方公里。全縣可控水量達1.07億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萬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達54.9%。完成農村人畜飲水工程60件,共解決全縣11.15萬人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穩產農田25萬畝,擁有大中型拖拉機87台,小型拖拉機313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602台工,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002萬瓦特,機械耕耙面積達7.1萬畝。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變電站1座和35kv變電站4座,第一、二期農網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區農網改造項目後,新建35kv線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線路522公里、400/220v線路1316公里,更換(新裝)高耗能配電變壓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實現了全縣所有自然村通電。建成節能灶58452户,沼氣池10546口,太陽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發電機3500瓦。

4、林業方面。完成退耕還林12.4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5.5 萬畝,荒山荒地造林6.9萬畝;實施天保工程管護森林215.9萬畝;完成人工造林27萬畝(其中華山鬆18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44.5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7%。全縣共有6個國有林場和10個鄉鎮林業站,54個天保站點,建成林木種苗基地2個,成立森林防火隊2個。

5、畜牧方面。畜牧獸醫綜合服務網絡上建成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9個,鄉鎮服務站所場16個;牛凍精改良服務網絡上建成凍精改良站點45個;動物防疫體系上建成縣級獸醫防治站1個,鄉鎮畜牧獸醫站點14個;改造和新建標準衞生牛廄10.1萬平方米,羊舍2.5萬平方米,豬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飼草料加工貯備設施配套農户鍘草機239台,建青貯氨化窖3.33萬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場17個,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個,建成移動基站、聯通基站70座,架設光纜770公里,固定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8.4部,移動電話用户達6.8萬户,互聯網用户3076户,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初級中學15所,國小83所,教學點216個(其中一師一校點168個),幼兒園66所(其中社會力量辦園64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所。全縣校舍建築中還有危房面積71614平方米,佔校舍總面積的28℅,其中中學c級危房425平方米,d級危房21617平方米,國小c級危房100平方米,d級危房49472平方米。

8、衞生方面。完成縣人民醫院的整體搬遷工程,完成青華、五印、紫金、廟街、巍寶山、牛街、大倉7個鄉鎮衞生院國債建設項目,完成縣疾控中心檢驗大樓、縣血防站、保健院業務樓建設項目;完成75個村級衞生室改造建設項目。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以縣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為網底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

9、文體方面。實施“兩館一站”項目工程後,建成縣文化館和縣圖書館;建成南詔、巍寶山、大倉、永建、牛街、廟街、五印、紫金8個鄉鎮文化站;建成農民體育活動場地309個;完成縣體育活動中心建設項目的總體規劃。

二、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問題

1、鄉村公路等級差。雖然我縣的公路通達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級低,縣與鄉、鄉與村之間的公路路面窄,路況差,村組公路多數為等外級公路,抗災能力低,缺橋少涵的問題比較普遍,晴通雨阻現象非常突出。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是我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為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人流、物流發展等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因素。

2、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一是我縣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體工程設計標準低,病險水庫較多,現有的大部分已超過規定使用年限,抗災減災能力低。二是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低,特別是山區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業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設施滯後,我縣的穩產農田不多,農業旱澇保收不穩定,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經濟增收困難。四是全縣還有近10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問題。

3、能源建設工作任務艱鉅。一是我縣電力骨架網布局不理想,5個110kv、35kv變電站主要集中在縣城東部,西部山區無高壓輸電線路和35kv變電站。二是一、二期農網改造時由於投資限制,規劃設計不完善,加之全縣還有近2萬多農户未進行農網改造,甚至還有少部分“無電人口”存在,供電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現在實施的沼氣池建設項目因補助資金少,農户自籌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設進度慢,全縣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上難度比較大。四是我縣目前所計劃的水電站和風電站建設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約,前期工作進度緩慢。

4、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文體上:一是全縣還有6個鄉鎮文化站需要進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農村文化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少,很多村沒有圖書室、文化室等;三是全縣81個村委會中僅有24個村委會有體育活動場地34塊,遠遠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國小現有校舍建築中危房面積還佔總面積的28℅,“危改”工作任務仍然艱鉅;二是學生和教師的住房使用面積遠遠滿足不了目前需求,現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隨着一些國小分校點的撤併,許多學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滿足不了撤併後的需要。衞生計生上:一是大部分農村衞生機構房屋因建築面積小不達標,並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縣計生服務站搬遷新建難度大,且9個鄉鎮計生服務所有7個需要改擴建,2個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農村衞生計生機構缺乏基本醫療設備,難以開展好服務工作。

5、其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是農業服務站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尤其是村級條件更差,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業發展需要;二是還有部分自然村沒有通廣播電視,致使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存在盲區;三是由於農民收入較低,農村通訊設施入户率和網絡化程度極低,對市場瞭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時;四是多數農村村莊無消防基礎設施,無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抗禦火災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莊生活環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存在重建輕養現象,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由於養護責任不落實,缺乏後續投入和維護管理,難於發揮其效益。

6、農村項目規劃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嚴重滯後。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一是由於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以及強有力的措施保證,規劃時往往只考慮到目前的狀況,沒有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超前意識不強,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致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了發展需要,與農村的發展和農業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二是在項目前期工作上,雖然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對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加深,但由於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高質量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前期工作的項目不多,未形成項目的良性滾動遞補格局,特別是國家擴大內須,加大投資力度以來,由於我縣多數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夠,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爭取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

7、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一是近幾年來,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增加很多,但對農村交通、水利、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來説,資金的投入量遠遠滿足不了建設的發展需要。二是項目建設資金實行國家、省、州和縣的分級配套政策,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除國家補助的資金外,省、州配套資金少,縣財政無力配套,形成投入結構上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致使建設進度慢,工程質量相對較差。

8、項目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多種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農村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佔用土地和林地的協調難度大;二是由於上級專款下達滯後,延誤了項目建設施工的黃金期,致使工程質量難保障和建設資金的增加;三是我縣山區面積大,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又點多面廣,原材料運輸距離遠,成本高,管理難度大;四是我縣農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質偏低,對項目的實施認識淺,支持力度弱。由於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加大了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和實施難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順利實施或無法實施。

三、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抓住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機遇,認真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在現有建設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實施規模,切實改變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儘早實現全縣縣鄉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彈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並實現彈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爭取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制;三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努力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積極推廣沼氣、秸杆氣化等清潔能源,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灶。積極爭取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切實解決農村用電難、用電貴的問題。儘早啟動無電村電力設施建設,力爭使這些村莊早日通電。認真開展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開發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開工建設;四是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優先解決血吸蟲病區及水污染嚴重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努力爭取非血防區羣眾飲水安全工程,徹底解決全縣的人畜飲水問題。五是進一步加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解決農業服務站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確保技術服務的順利開展和農業科技進村入户。六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爭取新一輪的鄉鎮衞生院和計生服務所建設,積極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七是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重點抓好移動基站、電信基站建設工程和電信網絡光纜建設項目,做好鄉鎮綜合信息傳輸網建設工程及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切實為三農服務劣實施基礎。八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重點解決村內道路、排水、垃圾處理等突出問題。

四、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XX年是國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全面擴大內需,加大投資力度,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縣爭取農村基礎建設項目的關鍵之年。為儘快改變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項目的論證、申報和爭取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並完善項目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

1、科學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一是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做好我縣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編制縣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要有前瞻性,要結合國家政策,從適應未來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需要出發,在充分研究我縣目前的基礎條件上,科學提出我縣短期、中長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區域佈局和政策措施,積極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的龍頭作用。二是突出重點,認真做好各涉農部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行業專項規劃是在調查研究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現實政策和發展需要,從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出發而科學編制的,其主要作用是科學指導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是縣總體規劃科學編制的依據。涉農部門要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編制,並按規劃的內容分階段、有步驟、有計劃地認真組織實施,確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三是因地制宜,切實做好村鎮的發展規劃。各鄉鎮在制定村鎮建設發展規劃時,要結合實際,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有重點、有特色,科學合理地確定本地範圍內小集鎮佈局、產業佈局和項目建設佈局,有計劃地控制自然村的發展,引導自然村人口向小集鎮聚集,為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留出空間。

2、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規劃、編制可研、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環境影響評價、土地(林地)審批、項目審批等。前期工作開展的好壞和所做材料的深度是影響項目審批和實施的重要因素,直接關係到向上爭取國家和省、州對項目建設的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各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要培養專業的人員來做此項工作。一是要採取必要的鼓勵措施,加強項目的收集、整理,完善各行業的項目儲備庫。二是要圍繞國家投資方向、產業政策和市場資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及時對項目進行篩選,做到滾動儲備。三是對已經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想方設法向上爭取和自籌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切實開展好項目前期工作,為爭取建設資金打實基礎。四是根據我縣的優勢和特點,包裝、策劃一批競爭力強且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去招商引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中央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出台十項政策措施來擴大內需,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我們要抓住這個良好機遇,堅持“建設靠項目,吃飯靠財政”的思路,踏踏實實搞好項目的申報和爭取工作,發揮項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因此,各部門在項目爭取工作上一定要主體明確,突出重點,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優化、民生工程、生態環境等領域,抓緊爭取並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投資見效快的重大項目。一是要認真研究上級投資政策,篩選一批體現我縣特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競爭實力、對縣域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上報,力爭進入中央、省州的項目庫和發展規劃盤子。二是各級各部門要及時溝通,積極捕捉項目動態信息,切實轉變工作觀念,樹立起“爭、跑、要”的思想,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上下聯動,加大對中央、省州投資項目的爭取力度。三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好部門優勢,多部門聯合,主動與中央、省、州有關部門溝通聯繫,瞭解信息,共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發展良策,積極爭取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四是要多措並舉,充分調動幹部羣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全民招商的社會氛圍,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招商戰略,做好涉農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

4、切實做好項目的實施管理工作。一是各部門齊抓共管,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相關職能部門要堅決執行各項優惠政策,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投資成本;項目實施單位要抓緊組織實施,認真管理,確保進度和質量;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大對項目建設工作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二是建立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發改、經濟、城建、國土、環保等有關部門對項目立項報批、規劃選址、徵地拆遷、招投標等工作環節,要採取統一協調,特事特辦的原則,限期完成各項審批手續。對於計劃新開工的項目,發改局、經濟局要全力做好前期協調工作,城建、國土等相關部門要提前介入,做好引導和配合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項目儘早開工建設。三是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全面落實項目建設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在工程項目的立項、報批、設計、預算、招標、施工、驗收、審計等環節,均要嚴格按規定程序辦理,杜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四是加強協調配合,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項目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建設中需要各部門、各鄉鎮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門、各鄉鎮一定要站在識大體、顧大局、講政治的高度搞好服務。五是繼續堅持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實施責任機制,將領導包抓建設項目拿入目標責任考核,強化分工負責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好項目任務的分解落實工作。

5、提高金融部門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扶持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帶動農業綜合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引導企業和農户積極建設一些與其自身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性設施。二是為了降低金融部門的信貸風險,鼓勵信貸資金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目前農村經濟薄弱,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的情況下,政府要完善信貸擔保機制,抓住當前政策性貸款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機遇,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作為貸款擔保資金,確保銀行貸款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從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三是為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要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貸款實施優惠利率和財政貼息的政策,配合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對項目建設貸款貼息的爭取力度,鼓勵農業企業貸款建設與其生產經營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6、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加快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關鍵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於我縣縣級財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而國家、省、州的項目資金扶持力度又滿足不了建設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一是在努力爭取上級財政對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制定相應措施,堅持“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國家、集體、農民和社會各界相結合的多渠道農業投資體系,在税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民間投資給予優惠和鼓勵,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為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很多,由於目前農業效益不高,農民收入不多,許多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讓農民集資修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改善服務環境,加大招商力度,通過招商引導民間資本和企業資金積極投入和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支農資金的安排是分部門管理的,這種管理模式造成了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力量分散,不利於統一和協調,形不成合力。因此,根據我縣農村的實際情況,涉農部門在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要整盤考慮,充分做好項目爭取的前期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防止項目投資過於分散,不能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7、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我縣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積極做好引導。一是各鄉鎮在制訂村鎮發展規劃時,要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充分徵求和吸納農民羣眾的意見,對於農民自主參與、直接受益的建設項目,要通過政府資金引導,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投資投物搞建設。二是要進一步引導建設好“一事一議”制度,堅持羣眾自主原則,尊重農民羣眾意願,通過“一事一議”充分調動項目區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工作中,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羣眾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第4篇】街道社區狠抓基礎,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調研報告

*年是街道不平凡的一年,因河西“奧體”中心和新城建設,沙洲街道面臨整體拆遷、規劃,拆遷任務繁重,規模空前,矛盾突出。非典疫情的防範控制,“三小車”集中整治兑換,雙創(爭創國家衞生城市、爭創國家環保示範城市)等突發事件及重點工作給街道穩定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保證街道拆遷及其它重點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狠抓基礎,強化防範,制訂預案,及時鈍化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我們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認識,明確責任。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工作方針,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一切工作無從談起。穩定工作實行“屬地化”管理,明確街道工委書記為街道穩定工作第一責任人,村黨總支(支部)書記為村穩定工作第一責任人,街道工委成員按聯繫點實行分片包乾負責,成立街道穩定工作班子,建立穩定工作辦公室,各村和各有關單位均成立了相應的工作班子,層層落實穩定工作責任制。街道主要領導與各行政村簽訂了社會穩定工作責任書。將穩定工作納入街道綜合考核,穩定工作情況與責任單位的經濟、精神文明、黨建“三位一體”考核有機結合起來,街道嚴格按規定查究領導責任,行使“一票否決建議權”。

二、突出重點,加大不穩定因素調處力度。在認真貫徹“打防結合,以防為主”方針的基礎上,街道工委制定了穩定工作制度,街道每月堅持一次“拉網式”、“地毯式”排查,將排查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彙集,建立不穩定糾紛檔案,對排查發現的不穩定因素按性質和輕重緩急進行梳理分類,詳細記入檔案,做到一目瞭然,有底有數。綜合200*年度街道排查及羣眾上訪情況分析,街道穩定工作重點是拆遷工作。

集中體現在有的農户強調家庭困難、房子少,拆遷要價不切實際;而一些企業認為有訂單合同,停產拆遷造成的損失太大,拆遷要價過高;330户“雙拆户”(拆違、拆遷同時進行)要求補償拆遷款;村民徵地要求二次分配矛盾(要求分配村、組集體公益設施賠償款);遷入不滿xx年的800多個外遷户口要求安置保養費等拆遷矛盾。另外,繞城公路綠化帶農村土地流轉補償款,“三小車”整治兑換矛盾,非典疫情防範控制過程中個別老百姓的不理解等等,這些矛盾的及時化解,是街道做好其它工作的前提。一年來,我們加大各類不穩定因素的調處化解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穩定工作預案。二是暢通穩定工作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員制度,穩定工作信息一日一報,有事報事,無事報平安。三是加大調處化解力度。耐心做羣眾思想工作,加大拆遷政策,法規宣傳及其它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廣大村民的法制意識,依法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00*年度,街道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20起,調解率達100%,調成率達95%以上,控制羣眾上訪事件5起。

四是控制重點人頭。對各類矛盾的重點人頭認真排查,建立檔案,實行跟蹤工作,重點教育,重點防控。三、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街道共聘用專職聯防人員43名,護村、護廠員54名,佩戴袖章日益巡邏,參加街道轄區安全防範工作。羣防羣治工作的不斷完善,為維護本地區的安全起了積極的防範作用。盜竊機電動車,居民區入室盜竊、單位內部盜竊等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創安”活動紮實有效地開展。200*年度獲“市安全街道”稱號。安置幫教措施到位,全街道22個幫教對象,幫教率100%,無脱管、漏管現象,無一重新犯罪。禁毒工作成效顯著,200*年,轄區內原吸毒人員沒有1人重新復吸,吸毒,販毒案件為零。深入做好“四個納入”工作,切實做到“三個確保”指標。“xx”問題處理得力。至目前為止,轄區內沒有發現“xx”人員,也沒有“xx”宣傳材料的流入。綜治工作的強化,有力地維護了街道的穩定。

【第5篇】大學生基礎設施建設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今年暑假已經結束了,我已經回到學校繼續學習了。回顧自己在暑假的日子,我感到十分的充實,因為自己度過了一個不尋常的暑假。在暑假裏,我參加了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鍊了自己,這是我最值得慶幸的事情。什麼事情都是在經過之後才會感到事物的不尋常,我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只要自己一直不斷的努力,我就可以做好!

為了慶祝建國六十週年,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中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我們組建了社會實踐小分隊,對遼寧省本溪市的城市基本設施建設變化進行調研。本人將從建國六十年來本溪市城市基本設施變化的事實着手,根據本溪市的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本溪市的電訊事業建設,本溪市的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築項目的建設,本溪市煤炭、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的建設以及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淨化等環保水利項目的具體情況,抽絲剝繭,找到書中的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之處,從而切實地體會本溪地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妙所在。

(一)天造仁賜,山城本溪

本溪,因其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城市別具一格。山在城裏,城在山中,樓在山上,峯在樓底。本溪坐落在遼寧東部山區,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山城。本溪轄本溪、桓仁兩個滿族自治縣和四個城區,總面積8420平方公里,漢、滿、朝、回等35個民族的157萬本溪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生存、創造。本溪歷史悠久,廟後山考古挖掘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本溪物產豐厚,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林業資源、水利資源和旅遊資源,是國家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是豐饒的煤鐵之城;本溪自然景觀奇特,高山、怪石、洞穴、林海=地熱、泉水、瀑布,應有盡有,美不勝收。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本溪打破了封閉的“內陸意識”,不斷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目前已同美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幾百家合資企業,並與世界59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和文化往來。本溪走出了山城,走向了世界。隨着社會發展的需要、產品結構的調整、旅遊資源的開發,本溪又在構築新的“山水工業城”。本溪這座城市正以它的獨特身姿展現於世人。

【第6篇】關於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調研分析報告

為了進一步摸清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充分了解我縣的新農村建設情況,同時為了自己畢業以後的從政道路鍛鍊自己的安排統籌能力,我在暑假期間和我的同學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走訪,也在縣級有關部門同志的幫助下,現將我們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年來我縣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在縣委和政府的重視下,我縣把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根據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和市“百村十鎮”示範工程的總體要求,我縣重點開展了“334示範工程”、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村村通”工程和其它社會服務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4示範工程”。第一批“334示範工程”共安排示範鎮3個,示範村30個,示範村莊42個,其中縣級示範村莊28個。據瞭解,到今年6月底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三整治”的工作任務。縣級示範村莊整治建設共投入資金將近一千萬元,通過一年建設,示範村莊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污水溝塘全面治理,垃圾柴草全部集中處理,户户飲上安全水。連户水泥路通户率達到97.5%,新改自來水430户,完成改水户佔99.6%,新改衞生廁所820座,衞生廁所覆蓋率達88%,拆除破舊房屋112間,清理垃圾1788噸,排水系統基本建成,衞生保潔長期管理機制逐步落實①。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縣指導、鎮組織、村實施”的指導模式,以小河道堤防加固、小水庫除險加固等為重點,增強了全縣水利基礎設施抗災保豐收保安全能力。對惠濟渠第四期除險加固工程、羅埠節水改造示範工程、農村飲用水安全等工程總投資達2404萬元,目前這些項目正在積極實施之中。同時,我縣通過積極爭取,XX-XX年間將有2座小型水庫和5條河道主幹渠獲得每座80萬元、每條河60萬元國家和省定額專項資金補助,共計460萬元。②

——“村村通”工程和渡改橋工程。我縣“村村通”工程自XX年正式啟動以來,一直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投資6800多萬元,動工工程419公里,澆築混凝土320多公里,還有200多公里正在實施路基工程。目前全縣100%的鎮和99.8%的行政村都已通公路,已形成了縣與鎮、鎮與鎮、鎮與村之間的農村公路網絡。在今年的六個渡改橋項目中,南河橋已建成通車,牛首橋、張老橋分別完成工程總量的85%和45%。③白立河等渡改橋工程已經完成地質鑽探進入招標階段。睢縣客運總站、河南睢縣長途客運站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農村電網建設。“xxx”期間,睢縣農村電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境內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所5座,總容量307400千伏安。其中在農村電網實施的“户户通電”工程,共投資28萬元,解決了邊遠地區未通電農户達388户,基本實現全縣範圍家家户户通電。④這一工程重點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農村電網結構薄弱、配電設施陳舊和安全性差的問題,使電網的健康水平和裝備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羣眾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在農村實施的電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

二、我縣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縣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與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相比,尤其是同縣城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同時,隨着建設進程的加快和深入,遇到的困難也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儘管中央、省、市都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投資額度顯著增加,但由於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資金投向也過多傾向於交通、能源、旅遊等全局性的基礎產業,真正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十分有限,所佔比例並不大。而動員社會力量,多渠道籌資參與新農村建設方面總體來説還做得不夠,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如我縣農村仍面臨着嚴重的飲用水安全危機,至XX年底,農村尚有飲水不安全人口36.32萬人,佔農業總人口的34.59%。而廣大農村由於經濟發展比較滯後,相當部分村級集體經濟來源少,增收難度大,缺乏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興辦公益事業的能力;農民收入低,羣眾雖有建設美好家園、改善生存環境的迫切願望,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形成上下聯動的投資合力。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規劃與科學的管理。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渠道複雜,建設的內容和項目也比較雜亂,每個肩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部門都掌握一塊項目資金,如能統籌安排,集中使用,捆綁投入,實行各投其資、各計其功的管理考核辦法,資金的使用效率會大大提高,建設的成效也會更加明顯。遺憾的是,由於管理體制上的缺陷,各部門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很少相互溝通和協調,建設缺乏規劃指導,佈局零亂,致使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建設質量不高,建設成本加大,投資效率降低。其中,也不乏某些落後分子投機取巧,中飽私囊!

3、基礎設施建後管護不力。目前農村一些主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好後由於產權單位不在當地,而地方政府又缺乏管護費用和長效管理機制,對一些偷盜等破壞行為打擊不力,很多設施尚未達到使用壽命就已經報廢。同時,屬於村裏的一部分公共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日常維護管理也缺少相應的長效機制。如鎮級文化廣播站在綜合配套改革後,原有的61名專職管理廣播的人員現在僅剩12人從事此項工作,約有一半的人員被抽調在其他部門,由於沒有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持,大部分鎮的調頻電台都已閒置不在使用,而村廣播室也僅限於播送一些會議通知和病蟲害情報以及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農民渴求的致富信息和農業先進技術播放的很少。

4、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工作合力不強。目前,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着有部署有要求、有規劃有政策但卻無具體落實措施的問題。各級政府都有實施綱要,但政府職能部門具體實施時卻大都變樣,對新農村建設提口號多,做具體服務工作少,措施落實乏力,有的還存在為部門爭利益、向羣眾爭利益的做法。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以更大的規模和力度在全社會展開,為切實做好此項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議認真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協調指導整合各方力量發揮綜合效應。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十分複雜和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部門和人員的參與,為加強協調指導工作,我縣已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並組建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極大地推進了我縣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但通過一段時期的運轉和磨合,也暴露出部門對新農村建設重視不夠,彼此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投資分散形不成合力,綜合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等問題。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必須加強協調指導,通過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管理辦法的完善、獎懲措施的落實,去不斷激勵和調動部門的工作熱情和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統籌安排各類基建項目、集中使用各種建設資金、提高投資使用效果、發揮綜合效應的目的,使農民的生存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切實的改善。

2、進一步完善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點,而各地情況又千差萬別,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認真做好各項規劃,尤其是鎮村建設規劃就尤為重要。建設規劃要把“村興、民富、路暢、山綠”放在首位。制定具體規劃前應先徵求人民羣眾的意見,尤其是村莊布點規劃要經村民充分討論,堅持羣眾自願原則,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選點,並經公示無異議後上報。中心村莊布點規劃要整村推進,相對集中,做到規劃一個村,完善一個村,不能依照領導意圖遍地開花。農業、財政、交通、發改、衞生、水務、教育、民政、勞動、廣電、文化等部門要圍繞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文化科技建設等,結合本部門實際,及早謀劃生產發展、安全飲用水改造建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要加強規劃管理,嚴格按規劃建設,嚴防建設和整治的隨意性。

3、增強村級自身發展能力。發展村級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轉功能,是解決村級建設資金不足的根本性辦法。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村制宜,努力尋找發展經濟的結合點,以壯大村級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如把村莊整治建設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和農產品市場建設結合起來;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私企業集聚小區;如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發展休閒旅遊經濟。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高村級經濟實力,增強村級經濟興辦公益事業的能力。

4、加強工程建成後管護。把對基礎設施的管護放在與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農村基礎設施長期存在的“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問題,充分發揮使用效益。首先,規劃階段必須考慮運營管護經費,將其納入項目總投資或明確管護經費來源,建立管護經費保障機制。其次,對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引進市場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營模式。如有條件的行政村,應制定衞生保潔、綠化養護、河道管理等長效機制,做到制度、人員、經費“三落實”。第三,對純公益性項目由財政安排一定的管護經費,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確保農村和農民長期受益。

5、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羣眾參與。建設新農村,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投入是關鍵。新農村建設,政府決不能包辦代替,只有建立農民直接參與的激勵機制才能確保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一是廣泛宣傳,以培養新型農民為動力,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大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激發農民投身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沒有社會主義的新型農民,就永遠難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二是推進農村管理民主,發揮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三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要認真履行政府職責,抓好宣傳引導、規劃指導、組織協調、資金整合、政策激勵等工作,抓好農民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四是要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典型示範作用,引導農民自覺自願參與新農村建設,主動投工投勞,並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礎設施建。

四、我縣新農村建設的光輝前景

根據國家和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我縣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地區,國家專撥專款建設新農村。村村合併、小區建設已開始動工實施建設。縣政府決定在三年的時間內完成整個任務的70%,在五年內全面完成任務。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在規劃區建設的新型住宅小區心裏總有一種説不出的激動,各家各户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別墅,也過上了城裏人的日子,我們大家還期待什麼呢?

五、後評

短短的暑假過去了,我和我的同學們整天在縣裏的部門來回穿梭,在各個鄉鎮的村落收集數據,雖然很辛苦,但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份完整的調研報告,即使辛苦也是值得的。很感謝那些支持我們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們,不僅給我們提供有關資料,在後期也幫助我們整理調研報告……

這個暑假我收穫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隨着國家經濟建設的逐步加強,在十二五期間着力建設中原經濟區,我相信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① 《XX年關於我縣“334示範工程”年終總結報告》

② 《XX年睢縣水利局規劃實施綱要》

③ 《河南睢縣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工程的工作總結

④ 《睢縣人民政府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

【第7篇】基礎設施調研報告

省政府為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全面覆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年全省安排6000萬元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xx年安排1個億,xx年將增加到1.2億用於開展農村三項文化活動。為更好地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開展的“春節回鄉見聞”調研活動的相關要求,我們通過集體座談、徵求意見等形式就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初步探討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建制鄉(鎮、場、區)16個,行政村104個,農業人口28.9萬人。近年來,我縣的農村文化事業在全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大潮中,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為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專項資金,為農村文化活動送來了“春風”和“及時雨”,改變了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的“一窮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礎建設得到加強。xx年省政府為開展我縣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51.6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加強基礎建設、鞏固文化陣地,全縣16個鄉鎮均建立了文化服務站,配備了專(兼)職文化幹部18名,建村級文化活動室或陣地96個。部分鄉鎮還添置了文化活動用品及體育健身器材,開辦了圖書室、電影院、文化茶園、文化娛樂室,全縣已有10個鄉鎮68個行政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自xx年12月份開始,已在全縣各鄉(鎮、場、區)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場次,觀看人數達9.4萬餘人次。送戲下鄉245場次,觀看人數達23.5萬餘人次。舉辦村級文化培訓班參加人數達1000餘人,為農村文化站送書1200餘冊。三是羣眾文化顯現生機。近年,我縣不少集鎮的羣眾自發組織起來,唱歌跳舞,健身娛樂。村級文化活動也開始發展,共成立業餘演出團體24個,每年文藝演出124場,觀眾人數達到9.92萬人次。一些村還成立了農村開心樂隊、威風舞龍隊,每逢節慶、假日文藝團體便自發組織到全鄉、鎮、村巡迴演出,得到農村羣眾的好評和首肯。走進我縣農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看書讀報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規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風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風隨處可見。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我縣農村文化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通過調研發現,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一是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些基層幹部思想上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工作擺不上位置,往往“説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時不要”。甚至認為“唱唱跳跳,打打鬧鬧”對“城市生活不可少,鄉村可搞可不搞”。這是農村文化發展緩、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賬太多,投入不足。雖然黨委、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非常重視,省政府的專項資金也能足額及時下拔,但由於我縣在資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難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基礎薄弱的現狀。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主要以鄉鎮為主,而鄉鎮由於捉襟見肘的財力和抓經濟的壓力。三是隊伍建設不力,文化人才匱乏。我縣文化事業單位缺乏擔綱專才,對全縣文化不能很好發揮引領作用,對農村文化發展也關注較少;鄉鎮文化幹部經常變動,或長期“挪用”,業務難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應付的多;民間文化人才又相對集中城區,農村百難挑一。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職能未轉變。近年,文化主管部門不少精力陷於舉辦活動等具體事務,從宏觀上規劃、指導、推進全縣文化發展,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着力較少,對業務單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裏忙、館裏閒,未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不利農村文化建設擺上位置和積極推進。

三、幾點建議

1、解決好認識和位置問題。當前,我們已進入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於解決當前農民羣眾基本温飽後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於破除和抵禦農村落後、愚昧、低俗的惡風陋習,提高羣眾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村持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縣是農業大縣,只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只有農民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我縣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從長遠和發展看,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也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將其提上日程,擺上位置,真抓、重抓、實抓,是當務,也是職責。

2、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從我縣文化事業的現狀看,農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參與性增強,已不滿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樂”。各級應把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切實加大投入,逐步改變羣眾文化活動場地、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狀態。上層應變“蜻蜓點水”的“送”文化為實實在在的“建”基礎,多給以物和資的投入。基層要將農村文化建設切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剛性、長效投入機制,改變投入“隨意”,工作“應景”狀況。同時,通過積極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農村文化基礎建設。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培養。面向社會招賢納才,解決文化事業單位青黃不接、人才奇缺問題。鄉鎮要建立健全文體服務中心,配齊專職人員,穩定工作隊伍。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幹,建立一支紮根基層、融於羣眾的農村文化指導員(文化義工)隊伍。通過強化“軟件”建設,保障各層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農村文化積極健康發展。深化改革,轉變職能。要堅持以民為本,確立羣眾文化是基層文化工作重點,並納入各級工作目標考核,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實。文化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弱“辦”強“管”,致力於縣級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和協調、服務,為滿足羣眾文化需求構建良好環境。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改變一些單位、一部分人懶散無為狀態,強化職能,激發活力,切實發揮羣眾文化、農村文化建設“領頭羊”作用。各事業單位可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積極開拓文化市場,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活動,不斷增強自我發展實力。

文學院李皓楠 鳳城市城市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鳳城市城市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作了關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城市建設方面的有關報告,報告涉及鳳城市十幾年來的城市發展情況,現代化改造,以及城市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等幾個方面。體現了六十年來,鳳城人民為家鄉改造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這次調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響應學校號召,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利用假期時間,徹底走一遍“實踐出真知”的路子。調研方法主要是採取到相關部門(主要是鳳城市人民政府以及鳳城市城建局)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採訪,並接合親身感受擬寫報告。其中也結合了一部分網上搜索的資料圖片,和自身拍攝的實景圖。以體現新時期,小城市的驚人變化和發展。體現我黨的英明領導。下面是我調研報告的具體方面:

一. 鳳城自然狀況與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鳳城是距丹東六十公里的縣級城市。市區人口30萬人。是邊境著名的旅遊勝地。境內有風光秀麗的鳳凰山,環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鳳凰山庇佑,小城氣候温和。生態環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於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產煤炭資源,境內亦有金礦礦脈分佈,故人均自然資源佔有率是中國平均值的3倍以上,因此,採礦業每年的收入佔到市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資源方面,由於背靠長白山餘脈,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內有愛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條。水資源總量33.64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量達到5831立方米,位於遼寧省前列。水能資源極為豐富。

境內的鳳凰山,被評為國家級旅遊區,因其險峻,尤其受到登山愛好者的喜愛,遊客絡繹不絕。為鳳城市的旅遊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鳳城轄區內,還有利用優異的農業生產環境而科學致富的著名新農業生產基地——大梨樹 每年,大梨樹除了種植大量高價值五味子外,還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憑藉經濟發展的迅猛勢頭,舊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和和諧新農村建設已全面進行。業已成為全國構建和諧新農村的示範基地。

總之,鳳城市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特別豐富。生態環境良好。

(二)城市早期基礎設施落後,城市建設相對滯後

鳳城早在清代時期,就是經貿重鎮,是僅次於丹東的沿邊貿易城市,並且,由於鳳陽書院(如今的鳳城市第一中學——省重點中學)因學生連續幾屆考中晚清狀元而遠近聞名.在19世紀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較於丹東市區劃內的其它地區,是相當健全並且高質量的。簡而言之,就是那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城市。風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經過了時間的打磨之後,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敗下陣來,不斷地老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建國之後,舊城改造幾十年,但是效果不明顯。70年代,市區內僅有3棟四層高樓房。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鳳城市區的面貌僅比普通農村的面貌相對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為主,城市供暖系統落後,基本依靠有煙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統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情。並且很大一部分地區使用公共廁所,公共衞生達不到小城市標準,相對較差。

下圖為老鳳城南大街,此為二十世紀20年代照片。當時,基礎設施的建設雖説質量不高,但是和全國大部分小城鎮的水平相當。

鳳城城市基建的落後,當然與鳳城典型農業經濟城市的城市面貌分不開。城市80%以上人口為農業勞動人員,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因此城市的現代化就始終在和地級市龜兔賽跑。到了80年代中期,市內共有主幹道3條,城市面積5513全市主幹道為一條瀝青馬路。城區面積狹小。交通不便,市民出行基本依靠自行車。冬季取暖方面,參加城市統一供暖的居民比例,仍然不到40%(當然這個比例在98年之後就開始大幅提升,但之前推廣的相當緩慢。主要原因是居民不願意承擔相對昂貴的供暖費用,而選擇相對便宜的蜂窩煤取暖。關於取暖方面的調查,筆者共向成邊地區發放30份調查問卷,發現其中74%的居民因經濟問題,拒絕集中供暖)。

城市主建築則是以80年代國中期的老建築,城市沒有的到應有的更新。進入九十年代初期,城市開始得到發展以及改造。但是速度緩慢。下圖是90年代鳳城市交通主要道路的照片(其實xx年時仍是如此)。由此可見,發展程度還 是相當緩慢的。

我們也知道,進行城市建設不是旦夕之事,只有依靠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同時,發展城市規模,加強舊城改造,也必須與當地實際的生產力水平,以及人民經濟收入成正比。即如果盲目的建造那許多與實際經濟水平不相符合的高樓大廈,過高的房價和高級的配套基礎設施,依靠居民微薄的收入,是消費不起的。所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隨着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鳳城的gdp增長率與國家的9%的基本水平相當,有時略高),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較之以前也提升了好幾倍。政府用於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的預算,也成倍的增加了。無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循序漸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正確的。在這次調研中,我也瞭解到,政府工作於資金支配的相當一部分,用於保障市民的生活,並且對於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政府也是給予了實在的補貼。未將政府資金用於大興土木,而是用於改善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切實生活水平。足見我市“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二.新世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步前進

(一) 交通道路建設飛速,城市交通以及對外聯繫環境良好

隨着近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鳳城市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首先是城市主幹道質量得到了飛躍,判斷一個城市規模的大小,首先的指標就是交通發展狀況,這一點,與早些年,國家推出的“想致富,先修路”的號召,頗為相似。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鳳城市內,道路寬度增加,主幹道鄧鐵梅路以及石橋路都已開闢為雙向二車道。相較於之前的泥路以及石子路,路面環境有很大的改善。並且,為了更好的招商引資,方便市民生活。市政府又加大了城市道路基建投資力度。xx年時全市公路長度在50-55公里,xx年,全市公路長度增加到70公里。

如今,鳳城市與外部的交通良好,境內有沈丹鐵路、鳳上鐵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貫穿。鐵路總長195公里,大小停車站23個。公路幹線11條。總長1344公里。與各鎮區形成了聯絡網。鳳城距丹東機場78公路,距丹東港63公里,距大東港90公里。陸海空三方面運輸都很便利。主幹道貫穿整個城市。

關於公交系統的建設,xx年時,全城有公交車輛60台,xx年達到106台。近乎翻了一倍。加上數量不少的出租車,基本解決了市民的出行問題,實現了機動車和人力三輪車的換代。公交系統的進步,當然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最耀眼的成就。

(二) 積極發揮社會主義能動性,合理治理河道,建設水利工程。

之前,鳳城市對於貫穿城市東西的二道河的利用一直不夠重視,這條主要河流的唯一功用即是城市排污。導致在短短數年之間(xx年後更加嚴重),河流即被污染,氣味難聞。河水漂浮物到處都是。一到夏季,蚊蟲以及傳染病滋生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並且,由於堤防措施稍顯單薄,因此,一到雨季,河水上泛,政府就不得不組織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河道的搶險救災。在九八年全國大洪水之際,二道河上游也出現了決 此為鳳城的老河畔和老橋,如今此橋依然不在,被載重更大的橋樑替代。此張照片十分難得。

堤現象,對城市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近五年(xx-xx),隨着政府財政的極大充裕,通過招商引資,在河的一側建起了規格相對較高的河畔新城(高標準住宅區)。同時,對河流進行污染治理,加固堤防,修整延河兩岸的綠化帶。致使河畔成為鳳城的城市地標之一,二道河污染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建成了兩個小型的水閘蓄水庫。並通過建立防洪壩,對河流進行了旱蓄澇瀉的治理,由大堤和水庫雙方面成功解決了水患。對於二道河河畔的一期改造工程以及對二龍河的綜合治理工程,不能不説是近十幾年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以及鳳城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

下圖為如今的新河畔建築羣。此為河畔夜景,可見變化之大。

(三) 積極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方面,城市的基建變化

上文已經提到,鳳城市的早期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大量破舊平房的存在,不僅影響着城市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也極大的阻礙着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舊城區存在大量的瓦房以及三四層高樓房。這些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極大的束縛着城市現代化進程。於是從xx年起,政府便通過對外引資,引進兩個新項目,即河畔新城以及蘇華苑兩大高級居民住宅區的建設,徹底改變二道河北岸的主城區形象。經過近3年的努力建設,兩大住宅區基本完成並交付使用。城市居民平均住宅面積由xx年的8平方人,米/人,增加到xx年的16.17平方米/人。足足增長了一倍。 下圖為新建的河畔小區,遠處樓房正在施工。

隨着城市整體市容面貌的改善,鳳城作為現代化小城市的形象,也隨之初步確立起來。最近,在火車站附近,又有資產投入2億元的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建成後,相信會成為鳳城的新風景。與此同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主城區基建設施改造全面開始,大量的平房瓦房被拆遷,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樓房。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由xx年的70公頃,占城區的5%,擴展為xx年280公頃,佔總城區的25%。(北京在經過奧運的城市基建大換血後,主城區綠化率為34.51%。而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而鳳城只是個縣級市,所以,25%在全國小城市綠化率內比較,已基本達到中等水平)。

與此同時,城市集中採暖工程得到發展。相當一部分居民,告別了依靠煤炭過冬的狀況,換為暖氣。xx年以來,能源利用的升級也在繼續,居民由之前的煤氣消耗,過渡到了天然氣消耗,平均每人45立方米。新能源的推廣,不但適應了時代的形勢,響應了國家的號召,更是節能環保的新舉措,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到了60%(煤炭能量的利用率只為20%,相較於天然氣的高利用率,是極大的能源浪費。並且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城市的大氣污染現象(尤其是粉塵污染)得到進一步緩解。每逢冬季,煙霧瀰漫的狀況終於得到改善。

政府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成功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城市面積也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年的17平方公里。

三、調研的結果以及啟示

通過此次的調研,全面的觀察並直觀的體會到了鳳城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努力。並且,切身體會到了這是通過鳳城人民多年來勞動換來的成果。從中,我們必須看到,各樣的建設,都是在黨的正確政策方針的引領下,地方人民團結一致的結果。在這期間,鳳城堅持構建和諧社會的文明推廣活動一直在進行,並且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貫徹冒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在其旗幟下,凝聚出巨大的力量。

四、建議和結語

我們可以發現。如若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那麼切實保障人民羣眾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因此,鳳城市才會在長期的城市規劃中,集中力量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使鳳城不斷的朝四化的最終目標前進。

下面我對此次調查報告作一個簡單的小結,並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城市綠化問題,鳳城市的地表綠地面積達到73%。這已經是很高的數,但是,市區內,應建設更多的綠化帶,朝花園城市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可以學習大連市的先進經驗。如果城市的綠化率很高,同時又受到鳳凰山旅遊業的帶動,鳳城市的旅遊經濟,定會大步向前。依靠鳳凰山,我市完全可以建成綠色旅遊為主的現代化城市。

其次,治理污染,鳳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就是改善地區水質以及水污染狀況的成功範例。治理水的同時,進一步減輕鳳城市的工業污染,使之成為良性循環,今年我們高興的看到,政府執行國家政策,對城市市區內的重工業以及污染企業,進行了外遷。這無疑是明智的。如果堅持治污,鳳城再擴大城市範圍,發展城市規模,那麼,鳳城就擁有了申請宜居城市的資格。環境優美,基建強大,硬件設施先進,這些定會為城市帶來新活力。

再次,我們要從鳳城市的發展中,總結出經驗,堅持黨的政策,構建文明社會,政府鼓勵工業投資的基礎上,加大力度轉變產業結構,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同時,不急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生態經濟相協調的城市發展路線。

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堅持將發展經濟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先位置,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在新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着三駕馬車的動力,即進口,投資,出口。而國家目前需要做的,便是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儘量擺脱投資在經濟增長之中的大比重。積極擴大內需。對於地方性政府,應以發展經濟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同時兼顧社會協調和可持續性,盡力完善基礎設施。在本身由於地域有限,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最適宜的方法,是在不對境內資源進行破壞性開發的同時,盡力擴大招商引資。通過這幾年市政府的財政報告發現,政府每年都在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業已在城市北邊擴建新興工業開發區,每年的引資額度都成正增長。經濟發展,政府財政結餘就會增加。只有充足的基建經費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才會獲得確實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就會隨之提高。也就達到了城市基建服務人民羣眾的最終目的。同時,城市發展更加註重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居民素質,這裏我們分別可以依靠鄧小平理論作為經濟發展的指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諧發展觀理念來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爭取城市發展走良性循環道路。在搞建設的途中,堅持實事求是,要發展,要可持續發展,要統籌兼備。依靠踏實實幹,來做出成績。

此次調研,仍是不全面的。我通過了解市政有關部門的城市建設數據以及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城市的部分地域發放傳單。進而彙總作出調研報告結論。因此,難免存在考慮不周的以偏概全的問題。另外,此次問卷調查,還不分採用了分層抽樣的方法,來了解市民各階層對於城市建議的滿意程度。但由於數量過少(共20份,結果是基本滿意和滿意的佔到了70%以上),此次不列於報告數據陳述。

最後,我相信,鳳城人,會以新的思想以及實際的行動,構建新的現代化城市。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農村基礎設施,是提升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現代化農村的重要物質基礎。當前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已成為農村發展最為突出的制約因素。

根據中共**縣委辦公室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xx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課題調研的通知》(巍辦通〔xx〕10號)文要求,我局牽頭組織了交通局、水利局、農業局、畜牧局、扶貧辦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調研組,於xx年3月12日開始,對我縣xx年末的有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開展了調查研究。具體做法一是由職能部門綜合分析提供xx年末我縣相關基礎設施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二是由各鄉鎮在本鄉鎮的範圍內開展調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形成本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調研材料提供給我局參考,三是調研組深入有關部門和鄉鎮去實地查看、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情況及建議。在此基礎上,調研組綜合總結了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和我縣所面臨的形勢,討論提出了部分關於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年末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1、交通方面。全縣通車裏程達到1867公里,公路網密度為0.85公里/萬平方公里,按人口總數統計為61公里/萬人。其中一級公路7公里佔0.36 %,二級公路36公里2%,三級公路34公里佔1.8%,四級公路587公里佔31.45%,等外級公路1293 公里佔69.25%。其中有油路140公里,水泥路48公里,彈石路579公里,實現60%的鄉鎮通油路,98%的行政村通彈石路,93%的自然村通公路,100%的鄉鎮和65%的村民委員會開通公交車。全縣境內“三橫三縱”的公路主骨架和“連縣、連鄉、連村、連景”的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2、農田水利方面。全縣現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64座,小庫塘2316件,水窖3.6萬個,抽水站141座,機井155眼; “三面光”溝渠640多公里,佔全縣引水溝渠總長的35%,整修加固河堤1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2.7平方公里。全縣可控水量達1.07億立方米(其中工程蓄水6444萬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達54.9%。完成農村人畜飲水工程60件,共解決全縣11.15萬人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成穩產農田25萬畝,擁有大中型拖拉機87台,小型拖拉機313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602台工,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002萬瓦特,機械耕耙面積達7.1萬畝。

3、能源方面。已建成110kv變電站1座和35kv變電站4座,第一、二期農網改造和完善西部地區農網改造項目後,新建35kv線路12.5公里,新建和改造10kv線路522公里、400/220v線路1316公里,更換(新裝)高耗能配電變壓器476台,改造户表56237户,實現了全縣所有自然村通電。建成節能灶58452户,沼氣池10546口,太陽能12700平方米,微型水力發電機3500瓦。

4、林業方面。完成退耕還林12.4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5.5 萬畝,荒山荒地造林6.9萬畝;實施天保工程管護森林215.9萬畝;完成人工造林27萬畝(其中華山鬆18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44.5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7%。全縣共有6個國有林場和10個鄉鎮林業站,54個天保站點,建成林木種苗基地2個,成立森林防火隊2個。

5、畜牧方面。畜牧獸醫綜合服務網絡上建成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9個,鄉鎮服務站所場16個;牛凍精改良服務網絡上建成凍精改良站點45個;動物防疫體系上建成縣級獸醫防治站1個,鄉鎮畜牧獸醫站點14個;改造和新建標準衞生牛廄10.1萬平方米,羊舍2.5萬平方米,豬舍3924平方米,禽舍7260平方米;飼草料加工貯備設施配套農户鍘草機239台,建青貯氨化窖3.33萬立方米;建成牲畜交易市場17個,交易棚600平方米。

6、信息化方面。建成450兆基站4個,建成移動基站、聯通基站70座,架設光纜770公里,固定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8.4部,移動電話用户達6.8萬户,互聯網用户3076户,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0.5%和96.1%。

7、教育方面。建成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初級中學15所,國小83所,教學點216個(其中一師一校點168個),幼兒園66所(其中社會力量辦園64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所。全縣校舍建築中還有危房面積71614平方米,佔校舍總面積的28℅,其中中學c級危房425平方米,d級危房21617平方米,國小c級危房100平方米,d級危房49472平方米。

8、衞生方面。完成縣人民醫院的整體搬遷工程,完成青華、五印、紫金、廟街、巍寶山、牛街、大倉7個鄉鎮衞生院國債建設項目,完成縣疾控中心檢驗大樓、縣血防站、保健院業務樓建設項目;完成75個村級衞生室改造建設項目。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以縣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為網底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

9、文體方面。實施“兩館一站”項目工程後,建成縣文化館和縣圖書館;建成南詔、巍寶山、大倉、永建、牛街、廟街、五印、紫金8個鄉鎮文化站;建成農民體育活動場地309個;完成縣體育活動中心建設項目的總體規劃。

二、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問題

1、鄉村公路等級差。雖然我縣的公路通達率很高,但存在公路等級低,縣與鄉、鄉與村之間的公路路面窄,路況差,村組公路多數為等外級公路,抗災能力低,缺橋少涵的問題比較普遍,晴通雨阻現象非常突出。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是我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瓶頸,為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人流、物流發展等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因素。

2、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一是我縣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主體工程設計標準低,病險水庫較多,現有的大部分已超過規定使用年限,抗災減災能力低。二是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低,特別是山區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業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設施滯後,我縣的穩產農田不多,農業旱澇保收不穩定,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經濟增收困難。四是全縣還有近10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問題。

3、能源建設工作任務艱鉅。一是我縣電力骨架網布局不理想,5個110kv、35kv變電站主要集中在縣城東部,西部山區無高壓輸電線路和35kv變電站。二是一、二期農網改造時由於投資限制,規劃設計不完善,加之全縣還有近2萬多農户未進行農網改造,甚至還有少部分“無電人口”存在,供電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三是現在實施的沼氣池建設項目因補助資金少,農户自籌能力弱的因素,致使建設進度慢,全縣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上難度比較大。四是我縣目前所計劃的水電站和風電站建設因各方面的因素制約,前期工作進度緩慢。

4、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文體上:一是全縣還有6個鄉鎮文化站需要進一步新建和完善;二是農村文化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少,很多村沒有圖書室、文化室等;三是全縣81個村委會中僅有24個村委會有體育活動場地34塊,遠遠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需求。教育上:一是中國小現有校舍建築中危房面積還佔總面積的28℅,“危改”工作任務仍然艱鉅;二是學生和教師的住房使用面積遠遠滿足不了目前需求,現有的大部分已是危房;三是隨着一些國小分校點的撤併,許多學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教室和宿舍滿足不了撤併後的需要。衞生計生上:一是大部分農村衞生機構房屋因建築面積小不達標,並有部分危房需要改造;二是縣計生服務站搬遷新建難度大,且9個鄉鎮計生服務所有7個需要改擴建,2個需要新建;三是90%以上的農村衞生計生機構缺乏基本醫療設備,難以開展好服務工作。

5、其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是農業服務站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尤其是村級條件更差,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業發展需要;二是還有部分自然村沒有通廣播電視,致使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存在盲區;三是由於農民收入較低,農村通訊設施入户率和網絡化程度極低,對市場瞭解和信息的掌握不及時;四是多數農村村莊無消防基礎設施,無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抗禦火災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村莊生活環境差;五是好多公益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存在重建輕養現象,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後,由於養護責任不落實,缺乏後續投入和維護管理,難於發揮其效益。

6、農村項目規劃缺乏前瞻性,前期工作嚴重滯後。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一是由於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以及強有力的措施保證,規劃時往往只考慮到目前的狀況,沒有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超前意識不強,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致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了發展需要,與農村的發展和農業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二是在項目前期工作上,雖然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對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加深,但由於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高質量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前期工作的項目不多,未形成項目的良性滾動遞補格局,特別是國家擴大內須,加大投資力度以來,由於我縣多數基礎設施項目前期工作的深度不夠,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爭取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

7、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一是近幾年來,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增加很多,但對農村交通、水利、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來説,資金的投入量遠遠滿足不了建設的發展需要。二是項目建設資金實行國家、省、州和縣的分級配套政策,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除國家補助的資金外,省、州配套資金少,縣財政無力配套,形成投入結構上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順利實施,致使建設進度慢,工程質量相對較差。

8、項目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多種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農村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佔用土地和林地的協調難度大;二是由於上級專款下達滯後,延誤了項目建設施工的黃金期,致使工程質量難保障和建設資金的增加;三是我縣山區面積大,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又點多面廣,原材料運輸距離遠,成本高,管理難度大;四是我縣農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質偏低,對項目的實施認識淺,支持力度弱。由於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加大了項目建設資金的投入和實施難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順利實施或無法實施。

三、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抓住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機遇,認真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在現有建設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實施規模,切實改變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儘早實現全縣縣鄉公路油路化,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或彈石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並實現彈石化;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爭取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機制;三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力度。努力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積極推廣沼氣、秸杆氣化等清潔能源,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灶。積極爭取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切實解決農村用電難、用電貴的問題。儘早啟動無電村電力設施建設,力爭使這些村莊早日通電。認真開展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開發的前期工作,促使工程早日開工建設;四是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度。優先解決血吸蟲病區及水污染嚴重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努力爭取非血防區羣眾飲水安全工程,徹底解決全縣的人畜飲水問題。五是進一步加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解決農業服務站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確保技術服務的順利開展和農業科技進村入户。六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爭取新一輪的鄉鎮衞生院和計生服務所建設,積極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七是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重點抓好移動基站、電信基站建設工程和電信網絡光纜建設項目,做好鄉鎮綜合信息傳輸網建設工程及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切實為三農服務劣實施基礎。八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力度。重點解決村內道路、排水、垃圾處理等突出問題。

四、加強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

xx年是國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全面擴大內需,加大投資力度,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縣爭取農村基礎建設項目的關鍵之年。為儘快改變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穩步發展,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的重要性,做好項目的論證、申報和爭取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並完善項目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

1、科學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一是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做好我縣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編制縣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要有前瞻性,要結合國家政策,從適應未來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需要出發,在充分研究我縣目前的基礎條件上,科學提出我縣短期、中長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區域佈局和政策措施,積極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的龍頭作用。二是突出重點,認真做好各涉農部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行業專項規劃是在調查研究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現實政策和發展需要,從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出發而科學編制的,其主要作用是科學指導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是縣總體規劃科學編制的依據。涉農部門要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編制,並按規劃的內容分階段、有步驟、有計劃地認真組織實施,確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三是因地制宜,切實做好村鎮的發展規劃。各鄉鎮在制定村鎮建設發展規劃時,要結合實際,堅持和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有重點、有特色,科學合理地確定本地範圍內小集鎮佈局、產業佈局和項目建設佈局,有計劃地控制自然村的發展,引導自然村人口向小集鎮聚集,為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留出空間。

2、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規劃、編制可研、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環境影響評價、土地(林地)審批、項目審批等。前期工作開展的好壞和所做材料的深度是影響項目審批和實施的重要因素,直接關係到向上爭取國家和省、州對項目建設的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各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要培養專業的人員來做此項工作。一是要採取必要的鼓勵措施,加強項目的收集、整理,完善各行業的項目儲備庫。二是要圍繞國家投資方向、產業政策和市場資源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及時對項目進行篩選,做到滾動儲備。三是對已經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想方設法向上爭取和自籌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切實開展好項目前期工作,為爭取建設資金打實基礎。四是根據我縣的優勢和特點,包裝、策劃一批競爭力強且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去招商引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3、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中央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出台十項政策措施來擴大內需,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我們要抓住這個良好機遇,堅持“建設靠項目,吃飯靠財政”的思路,踏踏實實搞好項目的申報和爭取工作,發揮項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拉動作用。因此,各部門在項目爭取工作上一定要主體明確,突出重點,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優化、民生工程、生態環境等領域,抓緊爭取並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投資見效快的重大項目。一是要認真研究上級投資政策,篩選一批體現我縣特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競爭實力、對縣域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上報,力爭進入中央、省州的項目庫和發展規劃盤子。二是各級各部門要及時溝通,積極捕捉項目動態信息,切實轉變工作觀念,樹立起“爭、跑、要”的思想,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上下聯動,加大對中央、省州投資項目的爭取力度。三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好部門優勢,多部門聯合,主動與中央、省、州有關部門溝通聯繫,瞭解信息,共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發展良策,積極爭取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四是要多措並舉,充分調動幹部羣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全民招商的社會氛圍,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招商戰略,做好涉農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

4、切實做好項目的實施管理工作。一是各部門齊抓共管,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相關職能部門要堅決執行各項優惠政策,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投資成本;項目實施單位要抓緊組織實施,認真管理,確保進度和質量;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大對項目建設工作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二是建立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發改、經濟、城建、國土、環保等有關部門對項目立項報批、規劃選址、徵地拆遷、招投標等工作環節,要採取統一協調,特事特辦的原則,限期完成各項審批手續。對於計劃新開工的項目,發改局、經濟局要全力做好前期協調工作,城建、國土等相關部門要提前介入,做好引導和配合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項目儘早開工建設。三是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全面落實項目建設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在工程項目的立項、報批、設計、預算、招標、施工、驗收、審計等環節,均要嚴格按規定程序辦理,杜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四是加強協調配合,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項目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建設中需要各部門、各鄉鎮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因此,各部門、各鄉鎮一定要站在識大體、顧大局、講政治的高度搞好服務。五是繼續堅持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實施責任機制,將領導包抓建設項目拿入目標責任考核,強化分工負責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好項目任務的分解落實工作。

5、提高金融部門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扶持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帶動農業綜合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引導企業和農户積極建設一些與其自身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性設施。二是為了降低金融部門的信貸風險,鼓勵信貸資金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目前農村經濟薄弱,有效抵押資產不足的情況下,政府要完善信貸擔保機制,抓住當前政策性貸款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機遇,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作為貸款擔保資金,確保銀行貸款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從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三是為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距,要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貸款實施優惠利率和財政貼息的政策,配合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大對項目建設貸款貼息的爭取力度,鼓勵農業企業貸款建設與其生產經營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6、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加快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關鍵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於我縣縣級財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而國家、省、州的項目資金扶持力度又滿足不了建設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一是在努力爭取上級財政對我縣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制定相應措施,堅持“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國家、集體、農民和社會各界相結合的多渠道農業投資體系,在税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民間投資給予優惠和鼓勵,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為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很多,由於目前農業效益不高,農民收入不多,許多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讓農民集資修建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改善服務環境,加大招商力度,通過招商引導民間資本和企業資金積極投入和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支農資金的安排是分部門管理的,這種管理模式造成了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力量分散,不利於統一和協調,形不成合力。因此,根據我縣農村的實際情況,涉農部門在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要整盤考慮,充分做好項目爭取的前期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防止項目投資過於分散,不能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7、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我縣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積極做好引導。一是各鄉鎮在制訂村鎮發展規劃時,要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充分徵求和吸納農民羣眾的意見,對於農民自主參與、直接受益的建設項目,要通過政府資金引導,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投資投物搞建設。二是要進一步引導建設好“一事一議”制度,堅持羣眾自主原則,尊重農民羣眾意願,通過“一事一議”充分調動項目區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廣大農民自覺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工作中,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羣眾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中央在一號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我們基層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作為鄉鎮政府,貫徹落實上述要求,必須廣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斷加大農業項目的爭取力度,以項目建設的大突破,帶動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大改善,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不僅是履行政府執政為民基本職責的需要,也是解決當前農村“三最”問題的現實途徑。

一、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幾年來,鎮以改造增效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向上爭取,全力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圍基本形成。鎮村兩級組織抓項目的機遇意識、主動意識明顯增強;積極申報爭取項目的熱情普遍高漲;廣大羣眾參與、支持、服務項目建設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全鎮上下抓項目建設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落户我鎮並得到實施建設的項目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額度越來越高。僅年,全鎮用於鎮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投資就達到1753.5萬元。全年硬化鄉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級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畝,完成安全飲水工程2處,解決3000餘名羣眾吃水問題。衞生院綜合樓、司法所、福利院、村委會改擴建和村級無線廣播網絡等一系列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年,我們圍繞年初八屆二次人代會確定的xx萬元農村項目建設目標任務,目前已落實到位了覆蓋8個村的6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達2100萬元以上,大部分項目已正式啟動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建立健全了項目建設的運行機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加強全過程監管,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得到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四是項目效益發揮較好。通過村級道路硬化、末級渠系改造、農業綜合開發、安全飲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建設,鎮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提高,為實現農民增收目標,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做法

針對鎮級財力捉襟見肘,村級組織集體經濟實力不強,農民羣眾尚不富裕的實際,我們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着力點和突破口,緊盯目標,搶抓機遇,凝聚力量,完善機制,科學實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項目建設改善農村面貌,造福一方羣眾。

(一)統一思想認識,建立工作機制。一是統一思想認識。通過黨委中心組集中學習、每年召開兩次關於項目建設的固定專題會議,引導班子成員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踐行執政為民宗旨的高度,增強抓好項目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進一步準確把握項目建設的方向、目標和工作重點,在全鎮幹部中形成了“抓發展必須抓項目,不抓項目就是不作為”的發展共識;同時通過召開專題會議、入户宣講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羣眾樹立“抓項目建設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和為鎮委中心工作服務的大局意識。二是夯實工作基礎。在全鎮範圍內廣泛調查摸底,認真疏理彙總,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分村設立與完善項目儲備庫,並按照“先急後緩,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實行動態管理,確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設重點,分步推進實施。三是建立工作機制。鎮委成立了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六大工作專班,落實責任,明確任務,嚴格實行“領導牽頭,目標管理,專班運作,經費包乾,考核獎懲”,在項目工作推進過程中形成了“每週碰情況,每月報進度,季度結硬帳,全年嚴獎懲”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建設質量。堅持把提高工程質量作為關鍵環節來抓,強化全過程監控,確保把每一個實施項目建設成為羣眾滿意工程。一是堅持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經濟適用”的原則,聘請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在深入實地認真勘察的基礎上,科學制訂規劃和施工方案,並層層徵求項目區幹部羣眾意見,反覆進行論證,認真修改完善,力求規劃設計的可行性和實效性,為工程建設提供科學有效的藍本。二是精選施工隊伍。在工程的發包與施工單位的選擇上,堅持看資質、看績效、比價格,嚴格按要求公開對外發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隊伍、最低的建設費用,建設質量最過硬的基礎設施。三是嚴格工程監理。在聘請中介監理機構進行監理的基礎上,組織經驗豐富的本地人,組成項目建設督查專班,與監理機構一道,嚴格按照工程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單位按時按質按量施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到位。積極配合上級職能部門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查驗收,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後籤。四是優化施工環境。由班子成員牽頭,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項目所在區駐村幹部、村組幹部組成專班,專事項目區矛盾糾紛及遺留問題的摸排處理工作,做到項目未動,糾紛先調,積極爭取項目區羣眾的支持與理解。

(三)強化後期管護,發揮項目效益。堅持把基礎設施後期管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基礎設施建設管護辦法,確保基礎設施效益的充分發揮。一是推行水利設施協會管護機制。通過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等組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使各項工程後期管理及運行維護趨於規範有序。二是推行農村公路發包管護機制。結合實際,採取專業隊伍,鎮級統籌,分段劃責等多種靈活方式,充分發揮項目區企業、退職幹部和無職黨員作用,鎮級發包鄉道,村級負責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設施專人管護機制。對村級廣播、辦公場所等,由村組幹部負責管護。

三、切實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雖然我鎮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體情況來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仍然趕不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生產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結合近年項目建設的實際,主要有以下四個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

(一)解放思想不夠,視野不開闊。在項目爭取上,受經濟條件和地域環境的影響,部分幹部羣眾視野不夠開闊,爭搶意識不強,走出去的力度還不夠大;對項目建設發展形勢瞭解把握不夠,依賴性強;期望值高,缺乏鍥而不捨的精神,心理承壓能力弱。我們必須要在進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轉變觀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強幹部羣眾的開放、創新意識,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充分發揮村級主體作用,不斷提高項目規劃和實施的操作性,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環境。

(二)鎮村財力較弱,配套不充分。從目前情況看,我鎮產業結構單一、規模偏小,支撐作用較弱,實力不強,有限的地方可用財力維護基本運轉已實屬不易,配套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更顯力不從心。加之受國家政策因素的影響,國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項目爭取越多,投入越大,債務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我必須要在進一步加快發展,增強鎮域經濟實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寬新的籌資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機制,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資金保障。

(三)羣眾尚不富裕,自籌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鎮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4089元,總量雖然呈逐年增長趨勢,但受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與農民羣眾生產生活需求對比,仍顯不足;特別是外出務工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人才和勞力大量外流,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籌資籌勞能力不強,效果不夠明顯。我們必須要在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農民收入,集聚農村人才。

(四)體制機制不順,管護不到位。近幾年,我們結合實際,探索建立了一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礎設施管護而言,體制尚不健全,特別是管護資金來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級管護方式也就能簡則簡,投入能少則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效益的充分發揮。我們必須要在進一步加大管護機制的探索實踐上下功夫,健全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責任,加大經費投入,儘快探索推行切合實際的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實施辦法。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研究項目爭取和建設的新形勢和新特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機制,特別是在健全管護機制上積極探索,為發揮項目作用,造福羣眾不懈努力。

【第8篇】基礎教育調研報告範文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正深刻影響、改變着我們的教學。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如何?根據自己在三個月的實習期間裏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歷史課課堂管理現狀問題問卷調查表”,並在漢陰中學高一年級進行了實地調查。

1 問卷調查

1.1調查對象和方法

酷合自身在實習三個月的時間裏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歷史課課堂管理現狀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呃高一年級的四個班級的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各班各50份。高一(7)班共收回45份,有效卷40份;高一(10)班共收回48份,有效卷47份;高一(16)班共收回50份,有效卷47份;高一(18)班共收回47份,有效卷46份;調查問卷共24小題,均為單選題。每題共四個選項,分別是:a、總是100%; b、大多時候75% c、偶爾25% d、從不0%

調查問卷主要從明瞭課堂目標、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追求自己的興趣、體驗成功、收到迅速,真實的反饋、受到合理的約束、整合學習的時間、與同學積極交往、得到與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共10項問題進行調查。

1.2 調查結果

下面着重就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2 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過多強調對學生的管束和學生的順從,而較少給學生留出自由的空間。我國現階段的課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為特徵的傳統管理階段,很多地區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基本上是傾向於課堂秩序的控制和維護教師的權威,在絕大多數學校裏,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是安靜的課堂,能夠控制的課堂,學生聽從指揮的課堂。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時間久了,學生也習慣了,所以他們不會經常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提出改進我們的教學的意見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上,學生花在小組和全班活動的時間極不平衡,絕大多時候課堂上進行的是單一的全班活動,課堂交往時間比重的失調導致學生個體意識的缺乏。我國中國小課堂有兩個顯著特點:

⒈與師生交往的時間相比,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極少;⒉在本已極少的學生交往時間中,學生個體與全班學生的交往佔據主位,而學生個體之間的交往較少,學生個體與小羣體之間以及小羣體與小羣體之間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與之相適應,我國中國小課堂中,學生的交往身份基本上也只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另一種是作為靜態背景下的班級成員。

再次,我們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教師往往對活躍而愛表現的學生予以較多的關注,而對沉默的學生缺少關愛、缺少尊重,以至於在課堂交往中,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的“貴族”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淪落為交往的“奴隸”,甚至出現了教師教學失明失聰的現象。

2.2 相應對策

一、營造民主寬鬆的交往氛圍是課堂交往和諧進行的基礎。

1、養成平等對話的教學風格。現代教育學認為,教與學的平等互尊是促進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其個性和需求;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實現,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發現、創造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形成開放、自由、靈活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2、信任並鼓勵學生參與交往。教師真誠的信任、賞識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的交往信心,“夥伴式”的師生關係,又可增進學生的“向師性”,促進師生友誼,提高教學效果。

二、實現合作學習,強調生生互動。合作學習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合作學習是一種促使學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本形式。

最初學生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的,作為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如何合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三個步驟上掌握這一過程:學會珍惜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評估。

第一步,讓學生必須懂得珍惜合作。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材料分給小組成員,但要注意資料的“故意殘缺”,即一個人不能佔有全部資料,要求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學生必須共享所有的資料,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才能完成任務。合作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使其意識到彼此的需要,彼此能夠互相幫助。

第二步,學生在逐漸適應合作後,教師可以先讓他們參與塑造團體形象、增強小組凝聚力的活動。如讓小組設計橫幅或海報展示小組的名字和標誌。為了確保每個人都參與設計,可以要求在內容上必須有每個成員的作為。在學生慢慢學會了合作之後,教師就可以組織各種團隊競賽,如“知識接龍”,“辯論賽”等。需要注意幾點:①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組。每個小組包括人數相同的不同興趣、不同智力、不同特長的成員;每小組在以上方面總體水平要持平。②每個小組內部自己明確分工,如蒐集信息的,處理信息的,統籌策劃的等等,每過一段時間角色要輪換。不同角色之間輪換時,也是角色的前任者和後繼者交流經驗之時。④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力爭團體冠軍,成員之間資源和方法共享才能共贏。

為了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學生需要有機會討論所發生的事情,並且評價他們合作是否成功。得到評價和反饋後,合作的頻率和質量都能得到改進。每次組織合作時,教師都應明確表示,每個組的評分不僅要依據最後結果,同時要看小組成員間是否進行了很好的合作—尤其是他們開始活動的速度、他們認真和投入的程度,組員彼此傾聽時的認真程度,組員是否成熟且得體地互相對待,是否每個組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總之,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可以培養學生的“競合”精神,讓學生既要學會在啊競爭中勝出,還要學會在合作中超越!

三、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師的課堂交往技巧。

1、教師要學會實現心理角色換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實現師生雙向互動。馬斯洛認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依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當低層次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的這一高層次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滿足的時候,人們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產生積極進取的渴望,也才會有開朗的性格,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師只有深入瞭解學生需求、願望的動機,才能創設相應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保證教育最佳接受效果的出現。

2、教師應該擅長使用一些小炯巧。如,準時上課、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等獲取心理優勢;掌握課堂提問、師生對話與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的策略和具體方法必將營造出優質高效的課堂交往。

刻無定法。我們的教學本就是充滿激情和生命理想的師生共識、共享和共進的過程,讓我們師生雙方用心用智慧去實現和昇華這一過程。

基層教育調研報告範文

【第9篇】文學院李皓楠 鳳城市城市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鳳城市城市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作了關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城市建設方面的有關報告,報告涉及鳳城市十幾年來的城市發展情況,現代化改造,以及城市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等幾個方面。體現了六十年來,鳳城人民為家鄉改造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這次調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響應學校號召,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利用假期時間,徹底走一遍“實踐出真知”的路子。調研方法主要是採取到相關部門(主要是鳳城市人民政府以及鳳城市城建局)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採訪,並接合親身感受擬寫報告。其中也結合了一部分網上搜索的資料圖片,和自身拍攝的實景圖。以體現新時期,小城市的驚人變化和發展。體現我黨的英明領導。下面是我調研報告的具體方面:

一. 鳳城自然狀況與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鳳城是距丹東六十公里的縣級城市。市區人口30萬人。是邊境著名的旅遊勝地。境內有風光秀麗的鳳凰山,環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鳳凰山庇佑,小城氣候温和。生態環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於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產煤炭資源,境內亦有金礦礦脈分佈,故人均自然資源佔有率是中國平均值的3倍以上,因此,採礦業每年的收入佔到市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資源方面,由於背靠長白山餘脈,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內有愛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條。水資源總量33.64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量達到5831立方米,位於遼寧省前列。水能資源極為豐富。

境內的鳳凰山,被評為國家級旅遊區,因其險峻,尤其受到登山愛好者的喜愛,遊客絡繹不絕。為鳳城市的旅遊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鳳城轄區內,還有利用優異的農業生產環境而科學致富的著名新農業生產基地——大梨樹 每年,大梨樹除了種植大量高價值五味子外,還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憑藉經濟發展的迅猛勢頭,舊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和和諧新農村建設已全面進行。業已成為全國構建和諧新農村的示範基地。

總之,鳳城市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特別豐富。生態環境良好。

(二)城市早期基礎設施落後,城市建設相對滯後

鳳城早在清代時期,就是經貿重鎮,是僅次於丹東的沿邊貿易城市,並且,由於鳳陽書院(如今的鳳城市第一中學——省重點中學)因學生連續幾屆考中晚清狀元而遠近聞名.在19世紀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較於丹東市區劃內的其它地區,是相當健全並且高質量的。簡而言之,就是那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城市。風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經過了時間的打磨之後,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敗下陣來,不斷地老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建國之後,舊城改造幾十年,但是效果不明顯。70年代,市區內僅有3棟四層高樓房。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鳳城市區的面貌僅比普通農村的面貌相對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為主,城市供暖系統落後,基本依靠有煙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統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情。並且很大一部分地區使用公共廁所,公共衞生達不到小城市標準,相對較差。

下圖為老鳳城南大街,此為二十世紀20年代照片。當時,基礎設施的建設雖説質量不高,但是和全國大部分小城鎮的水平相當。

鳳城城市基建的落後,當然與鳳城典型農業經濟城市的城市面貌分不開。城市80%以上人口為農業勞動人員,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因此城市的現代化就始終在和地級市龜兔賽跑。到了80年代中期,市內共有主幹道3條,城市面積5513全市主幹道為一條瀝青馬路。城區面積狹小。交通不便,市民出行基本依靠自行車。冬季取暖方面,參加城市統一供暖的居民比例,仍然不到40%(當然這個比例在98年之後就開始大幅提升,但之前推廣的相當緩慢。主要原因是居民不願意承擔相對昂貴的供暖費用,而選擇相對便宜的蜂窩煤取暖。關於取暖方面的調查,筆者共向成邊地區發放30份調查問卷,發現其中74%的居民因經濟問題,拒絕集中供暖)。

城市主建築則是以80年代國中期的老建築,城市沒有的到應有的更新。進入九十年代初期,城市開始得到發展以及改造。但是速度緩慢。下圖是90年代鳳城市交通主要道路的照片(其實xx年時仍是如此)。由此可見,發展程度還 是相當緩慢的。

我們也知道,進行城市建設不是旦夕之事,只有依靠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 。同時,發展城市規模,加強舊城改造,也必須與當地實際的生產力水平,以及人民經濟收入成正比。即如果盲目的建造那許多與實際經濟水平不相符合的高樓大廈,過高的房價和高級的配套基礎設施,依靠居民微薄的收入,是消費不起的。所以,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隨着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鳳城的gdp增長率與國家的9%的基本水平相當,有時略高),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較之以前也提升了好幾倍。政府用於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的預算,也成倍的增加了。無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循序漸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正確的。在這次調研中,我也瞭解到,政府工作於資金支配的相當一部分,用於保障市民的生活,並且對於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政府也是給予了實在的補貼。未將政府資金用於大興土木,而是用於改善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切實生活水平。足見我市“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二.新世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步前進

(一) 交通道路建設飛速,城市交通以及對外聯繫環境良好

隨着近年來的市場化改革,鳳城市的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首先是城市主幹道質量得到了飛躍,判斷一個城市規模的大小,首先的指標就是交通發展狀況,這一點,與早些年,國家推出的“想致富,先修路”的號召,頗為相似。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鳳城市內,道路寬度增加,主幹道鄧鐵梅路以及石橋路都已開闢為雙向二車道。相較於之前的泥路以及石子路,路面環境有很大的改善。並且,為了更好的招商引資,方便市民生活。市政府又加大了城市道路基建投資力度。xx年時全市公路長度在50-55公里,xx年,全市公路長度增加到70公里。

如今,鳳城市與外部的交通良好,境內有沈丹鐵路、鳳上鐵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貫穿。鐵路總長195公里,大小停車站23個。公路幹線11條。總長1344公里。與各鎮區形成了聯絡網。鳳城距丹東機場78公路,距丹東港63公里,距大東港90公里。陸海空三方面運輸都很便利。主幹道貫穿整個城市。

關於公交系統的建設,xx年時,全城有公交車輛60台,xx年達到106台。近乎翻了一倍。加上數量不少的出租車,基本解決了市民的出行問題,實現了機動車和人力三輪車的換代。公交系統的進步,當然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最耀眼的成就。

(二) 積極發揮社會主義能動性,合理治理河道,建設水利工程。

之前,鳳城市對於貫穿城市東西的二道河的利用一直不夠重視,這條主要河流的唯一功用即是城市排污。導致在短短數年之間(xx年後更加嚴重),河流即被污染,氣味難聞。河水漂浮物到處都是。一到夏季,蚊蟲以及傳染病滋生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並且,由於堤防措施稍顯單薄,因此,一到雨季,河水上泛,政府就不得不組織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河道的搶險救災。在九八年全國大洪水之際,二道河上游也出現了決 此為鳳城的老河畔和老橋,如今此橋依然不在,被載重更大的橋樑替代。此張照片十分難得。

堤現象,對城市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近五年(xx-xx),隨着政府財政的極大充裕,通過招商引資,在河的一側建起了規格相對較高的河畔新城(高標準住宅區)。同時,對河流進行污染治理,加固堤防,修整延河兩岸的綠化帶。致使河畔成為鳳城的城市地標之一,二道河污染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建成了兩個小型的水閘蓄水庫。並通過建立防洪壩,對河流進行了旱蓄澇瀉的治理,由大堤和水庫雙方面成功解決了水患。對於二道河河畔的一期改造工程以及對二龍河的綜合治理工程,不能不説是近十幾年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以及鳳城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

下圖為如今的新河畔建築羣。此為河畔夜景,可見變化之大。

(三) 積極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方面,城市的基建變化

上文已經提到,鳳城市的早期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大量破舊平房的存在,不僅影響着城市現代化的步伐,同時也極大的阻礙着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舊城區存在大量的瓦房以及三四層高樓房。這些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極大的束縛着城市現代化進程。於是從xx年起,政府便通過對外引資,引進兩個新項目,即河畔新城以及蘇華苑兩大高級居民住宅區的建設,徹底改變二道河北岸的主城區形象。經過近3年的努力建設,兩大住宅區基本完成並交付使用。城市居民平均住宅面積由xx年的8平方人,米/人,增加到xx年的16.17平方米/人。足足增長了一倍。 下圖為新建的河畔小區,遠處樓房正在施工。

隨着城市整體市容面貌的改善,鳳城作為現代化小城市的形象,也隨之初步確立起來。最近,在火車站附近,又有資產投入2億元的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建成後,相信會成為鳳城的新風景。與此同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主城區基建設施改造全面開始,大量的平房瓦房被拆遷,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樓房。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由xx年的70公頃,占城區的5%,擴展為xx年280公頃,佔總城區的25%。(北京在經過奧運的城市基建大換血後,主城區綠化率為34.51%。而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而鳳城只是個縣級市,所以,25%在全國小城市綠化率內比較,已基本達到中等水平)。

與此同時,城市集中採暖工程得到發展。相當一部分居民,告別了依靠煤炭過冬的狀況,換為暖氣。xx年以來,能源利用的升級也在繼續,居民由之前的煤氣消耗,過渡到了天然氣消耗,平均每人45立方米。新能源的推廣,不但適應了時代的形勢,響應了國家的號召,更是節能環保的新舉措,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到了60%(煤炭能量的利用率只為20%,相較於天然氣的高利用率,是極大的能源浪費。並且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城市的大氣污染現象(尤其是粉塵污染)得到進一步緩解。每逢冬季,煙霧瀰漫的狀況終於得到改善。

政府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成功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城市面積也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年的17平方公里。

三、調研的結果以及啟示

通過此次的調研,全面的觀察並直觀的體會到了鳳城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努力。並且,切身體會到了這是通過鳳城人民多年來勞動換來的成果。從中,我們必須看到,各樣的建設,都是在黨的正確政策方針的引領下,地方人民團結一致的結果。在這期間,鳳城堅持構建和諧社會的文明推廣活動一直在進行,並且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貫徹冒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並在其旗幟下,凝聚出巨大的力量。

四、建議和結語

我們可以發現。如若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那麼切實保障人民羣眾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和核心。因此,鳳城市才會在長期的城市規劃中,集中力量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使鳳城不斷的朝四化的最終目標前進。

下面我對此次調查報告作一個簡單的小結,並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城市綠化問題,鳳城市的地表綠地面積達到73%。這已經是很高的數字,但是,市區內,應建設更多的綠化帶,朝花園城市的方向發展,這一點,可以學習大連市的先進經驗。如果城市的綠化率很高,同時又受到鳳凰山旅遊業的帶動,鳳城市的旅遊經濟,定會大步向前。依靠鳳凰山,我市完全可以建成綠色旅遊為主的現代化城市。

其次,治理污染,鳳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就是改善地區水質以及水污染狀況的成功範例。治理水的同時,進一步減輕鳳城市的工業污染,使之成為良性循環,今年我們高興的看到,政府執行國家政策,對城市市區內的重工業以及污染企業,進行了外遷。這無疑是明智的。如果堅持治污,鳳城再擴大城市範圍,發展城市規模,那麼,鳳城就擁有了申請宜居城市的資格。環境優美,基建強大,硬件設施先進,這些定會為城市帶來新活力。

再次,我們要從鳳城市的發展中,總結出經驗,堅持黨的政策,構建文明社會,政府鼓勵工業投資的基礎上,加大力度轉變產業結構,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同時,不急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生態經濟相協調的城市發展路線。

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堅持將發展經濟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先位置,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在新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着三駕馬車的動力,即進口,投資,出口。而國家目前需要做的,便是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儘量擺脱投資在經濟增長之中的大比重。積極擴大內需。對於地方性政府,應以發展經濟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同時兼顧社會協調和可持續性,盡力完善基礎設施。在本身由於地域有限,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最適宜的方法,是在不對境內資源進行破壞性開發的同時,盡力擴大招商引資。通過這幾年市政府的財政報告發現,政府每年都在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業已在城市北邊擴建新興工業開發區,每年的引資額度都成正增長。經濟發展,政府財政結餘就會增加。只有充足的基建經費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才會獲得確實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就會隨之提高。也就達到了城市基建服務人民羣眾的最終目的。同時,城市發展更加註重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居民素質,這裏我們分別可以依靠鄧小平理論作為經濟發展的指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和諧發展觀理念來提高人民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爭取城市發展走良性循環道路。在搞建設的途中,堅持實事求是,要發展,要可持續發展,要統籌兼備。依靠踏實實幹,來做出成績。

此次調研,仍是不全面的。我通過了解市政有關部門的城市建設數據以及利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城市的部分地域發放傳單。進而彙總作出調研報告結論。因此,難免存在考慮不周的以偏概全的問題。另外,此次問卷調查,還不分採用了分層抽樣的方法,來了解市民各階層對於城市建議的滿意程度。但由於數量過少(共20份,結果是基本滿意和滿意的佔到了70%以上),此次不列於報告數據陳述。

最後,我相信,鳳城人,會以新的思想以及實際的行動,構建新的現代化城市。

【第10篇】強化糧食局基礎設施保障安全情況調研報告

強化糧食局基礎設施保障安全情況調研報告

安全工作事關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事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體現着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黨中央和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特別是近幾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出台了《安全生產法》、《工傷保險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深入開展了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強了安全生產宣傳培訓工作,嚴格了安全生產事故的責任追究等等。但是,目前糧食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形勢與小康社會的目標仍然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糧食部門的安全工作,除了安全目標管理的糧油保管、生產經營、機器設備、化學藥品管理、防火防盜等安全責任事故管理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要加強_____部門糧食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安全。

一 、加強糧食部門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的緊迫性

糧食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無糧不穩是歷史經驗證明了的客觀事實。糧食經營、糧食流通、在保障糧食安全中起着決定性作用。近年來,隨着國家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隨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的糧食產量平穩豐產。

目前,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購銷加工企業發揮着_____縣糧食安全的主渠道作用,但近十多年來國家有關方面在地方糧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沒有資金投入,省、市、縣也沒有相應的建設資金,導致糧油倉儲設施建設落後,糧油加工逐年萎縮,批發市場散亂,現代物流發展緩慢。從現狀看,糧食產量的逐年增加與糧食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的矛盾十分突出;這一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影響國家以最低保護價收購糧食這一政策的落實,勢必造成農民賣糧難問題的再現,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影響我縣的糧食安全。

從全縣的糧食產量、商品糧數量和統計儲備量總體看似乎是能保障糧食安全,但實際並非如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甚至包括各級政府更多注重的是糧食流通產生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其應急功能,導致市、縣級的糧油儲備靜態規模小,糧油庫分佈格局不合理,不能適應應急需求。以我縣近兩年的稻穀產量看,每年產量9000萬公斤左右,可加工大米6000多萬公斤。以全縣63萬人計算,人均每年可用的主要口糧大米只有100公斤左右。如果省外大米一但不能進入我縣,就會使我縣的主要口糧大米需求造成緊張。在自然災害增多和國際、國內糧油價格波動頻繁的背景下,各級政府應該從滿足應急需求的角度出發對糧食儲備基礎設施進行重新規劃、修建。此項工作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或隱患

(一)糧食倉儲設施的問題或隱患

1.由於現在的糧油庫主要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規劃佈局的,與現在的糧食生產及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導致出現兩類現象:一類是倉儲條件較好的儲備庫基本能按照儲備要求承擔儲備任務;另一類是位於鄉鎮的糧庫,承擔着收購、中轉的儲備任務,但多年來一直沒有修繕,破舊不堪,倉容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國家以最低保護價收購糧食,需要儘快修繕或建設,增加倉容,以保障糧食流通。

2、糧庫在基礎設施、保管條件、機械裝備、信息系統、自動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上其儲備條件很差。這些倉房大都處於牆體開裂、屋面漏水、門窗簡陋、地面起沙,年久失修,部分瓦屋面倉庫倒塌嚴重,已需大修不能使用。

3. 糧食倉儲的散裝、散卸、散儲、散運的“四散”作業和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底,信息化程度不高。

4、保糧設施配備不足。微機檢測、環流燻蒸、機械通風僅佔有效倉容的六分之一,影響了糧食的安全儲存。

5. 多年糧食倉儲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原糧儲備,成品糧油儲備庫是糧食倉儲設施建設中的空白。

6. 糧庫內的烘乾設備一直是我縣糧食儲蓄中的空白。

(二)糧油加工的問題或隱患

1.儘管我縣的菜油加工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總體水平還停留在“小、散、差”的層面上,建設佈局、企業規模、設施裝備、科技含量、技術創新、產品檔次、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等各個方面與先進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競爭實力仍然較低,全行業形不成整體優勢,造成有效資源浪費,並存在設備老化的缺陷。

2.由於歷史的原因,加工企業按行政區域重複建設,糧油加工企業集團為數不多。當年引進設備新建和進行技術改造的國有糧油加工企業轉制後經營困難,效益低下,全行業加工能力嚴重過剩,開工率較低。

3.糧油加工主食品的工業化、產業化滯後,不能滿足城鎮居民對糧油加工產品的營養、快速、精細的增長需求。

4.糧油產品的深度加工和資源利用停留在淺層次、初加工階段,產品結構單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5.雜 糧產量在糧食產量中佔有一定的比重,但對雜糧的開發利用重視不夠,沒有成為糧食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糧油批發市場的問題或隱患

1.儘管糧油批發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我縣糧食主產區的地位、與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其它省在糧油批發交易量、手段、設施、信息等各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

2.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要承擔中央和省、市、縣地方儲備糧管理,經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自行採購糧食、加工轉化和市場銷售,企業之間集約化的資產整合和規模化的經濟合作還未形成。

3.各鄉鎮或縣城對本轄區內的糧食交易數量沒有科學的估測,且在批發市場的建設方面缺乏統一的規劃和佈局,沒有統一的糧食批發市場,導致各地糧食市場有場無市或者是有市無場的現象為數不少,市場交易、服務、信息等設施不完善。

4.政府對糧食批發市場的投資和社會資本比重較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四)現代糧食物流的問題或隱患

1.運輸方式落後。糧食運輸採用傳統的包裝運輸方式。糧食收購、儲存到中轉運輸環節,包、散轉換,資材耗費大、拋灑損失多、摻混雜質情況嚴重。

2.裝卸裝備水平不高。糧食裝卸以傳統方式為主,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散糧裝卸和運輸設施(備)不足,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落後,各種運輸方式及其銜接配套有待優化,物流網絡有待完善,電子商務體系幾乎為空白。

3.組織化程度低。糧食物流資源分散,無序流動,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銷脱節,缺乏統一協調的宏觀力度,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建設資金不足。糧食屬於微利經營行業,企業很難籌集資金投入,影響企業積極性,現代糧食物流發展緩慢。

四、加強糧食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安全的建議

(一)政府應做出科學、合理的糧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1.各級政府應該綜合考慮自然環境特點、人口分佈特點、糧食主產區和銷區分佈格局等狀況進行縣鄉級糧油收儲庫規劃佈局,設立重點收儲倉庫。整體佈局須科學、合理,形成一個能滿足應急需求和市場流通的收儲佈局系統。

2.糧食加工企業應該置於全縣整體發展的格局下作規劃,加工企業必須進一步整合、提升,向集團化方向發展。

3.糧油物流中心的佈局也必須置於全縣整體發展格局下作規劃,避免重複建設或有場無市現象的發生。建議每一個鄉鎮在所轄範圍內至少建立一個集糧油收購、批發、質量檢測等複合功能為一體的、且規模適當的糧油物流中心。

(二)建議政府每年設立專項資金用於糧食基礎設施建設

本着“一次規劃、分期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做好至2022年的糧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建議從20xx年起,每年從財政預算中設立專項資金用於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的主要用途如下:

1、修繕儲備設施,增加糧食儲備,提高儲備質量。開展倉房維修改造工程,對全縣不同程度存在維修改造的糧食倉儲企業進行一次規劃、分期實施、逐步完善,以確保糧食倉儲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好;加強糧食收購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建設和完善庫區的地坪和糧食烘乾設施;加強糧食倉儲企業散裝、散卸、散儲、散運的“四散”作業程度,提升機械、自動和信息化水平;完善保糧設施,提高微機檢測、環流燻蒸、機械通風、檢化驗設備等保糧設施比例,實現綠色、安全、高效、實用的生態儲糧保管技術的全面應用,確保糧食質量安全。

2.支持現有糧油加工業進行結構和佈局調整,同時通過資源整合、優化重組,實現糧油加工業由小型、分散和低水平向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轉變,形成企業集團,創建龍頭企業和優質品牌,提升糧油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支持發展綠色和無公害的糧油加工主食品以及集約化生產、配送、連鎖營銷配套工程;支持我縣特色農業優勢,進一步開發雜糧加工的方便食品,全面推進糧油主食品工業化進程,滿足消費趨向膳食方便化、健康營養化、品種多樣化的需要;支持開發一批糧油精深加工新產品,使糧食加工向食品加工產品和相關工業產品延伸,實現糧食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後的增值目標。

3.支持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場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大力推進糧食市場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應用水平。

4.支持散裝、散卸、散運和散儲“四散”作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優化設施的銜接配套,重點給予資金扶持。

(三)理順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管理模式

由於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管理理念陳舊導致國有糧油企業資產閒置,經營效益低,浪費了糧食基礎設施。理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與糧油購銷企業之間的關係,保證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國有糧油購銷企業有一定的調控權,以發揮國有糧油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過國有資產入股於糧油企業,通過控股來實現調控權。建立現代股份制企業,可以盤活部分糧油企業的資產,提高糧食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實踐中要杜絕政企不分和放手不管的兩種極端現象。

(四)探索科學、有效的投融資機制

從我縣的糧食基礎設施現狀看,達到滿足各級政府的應急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的資金缺口還很大。目前糧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比較單一,糧庫或糧油購銷公司還期望政府的投入, 但政府的財政收入規模還比較小,沒有大包大攬的能力。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地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導向,綜合應用招商引資、企業自籌、職工參股、資產重組、資產置換等形式的投融資機制。通過資產和土地置換,盤活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資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所屬資產,大多是以前的糧站、糧庫。這些站、庫、點分佈在各個鄉鎮、甚至村落。對那些較邊遠、不具備批量收購糧食的庫點,或是地處中心城鎮、具備房地產開發等商業價值的庫點,可以通過拍賣或資產置換的方式進行盤活,拍賣所得款項或置換得到的收益,用於重新選址,建設現代化糧食倉庫,適應新時期糧食收購和保管需要。

建議政府設立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資金的管理嚴格按照預算資金的管理程序進行,資金使用的審批權歸屬於糧食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為了調動糧油企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建議各級政府的資金髮放方式採取以獎代補。此外,為了加強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規模效益,須加強各級、各類資金的整合使用工作。

(五)探索糧庫與加工廠、糧油市場聯合經營的共贏機制

糧庫與加工廠、糧油市場的聯合經營可以盤活一些固定資產,提高糧油企業的經營效益,進而減少一些糧食基礎設施的建設量;原糧庫與加工廠的聯合,一方面能為加工廠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也便於儲備糧的輪換;成品糧庫與糧油市場聯合經營既可以加快成品糧的輪換更新,也有利於糧油市場的糧源供應。

【第11篇】民宗局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狀況調研報告

民宗局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狀況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_____縣義務教育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為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去年年末“兩基”工作已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順利實現“普九”。但是財困民貧、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約着_____民族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認真研究_____民族基礎教育工作,找準_____基礎教育落後的成因,研究和探索_____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況

_____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介於北緯23°29′—24°28′,東經104°31′—105°36′之間,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縣、丘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在建的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雲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縣城所在地蓮城鎮,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485公里。_____歷史悠久,5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國故地,1913年設置_____縣,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縣轄18個鄉(鎮)、174個村委會(社區)、295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7%,境內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氣温16.7℃。居住着壯、漢、苗、瑤、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個世居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7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12萬人,佔總人口的94.64%,少數民族人口47.28萬人,佔總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縣耕地面積62.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7畝。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914萬元,財政總收入1363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88萬元),財政總支出54643萬元,教育總支出19979萬元,教育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6.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0公斤。目前,全縣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4萬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二、20xx年-20xx年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42所(含教學點378個),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辦高中),職高1所,中心學校21個(所轄國中25所),幼兒園17所(含15所民辦幼兒園)。全縣教職工總數6314人,其中:代課教師662人,佔教職工總數的10.4%。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高中50.7%,國中72.3%,國小84.36%,幼兒園100%。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國中在校生34482人,國小在校生9314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2200人。全縣校舍建築面積643661平方米,中學生均5.2平方米,國小生均4.7平方米,全縣危房面積39600平方米。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91%,輟學率為0.73%;國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為94.14%,年輟學率為3.89%,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100%。

(2)、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辦高中),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中心學校23所(含附設國中),完小494所,教學點362個,民辦幼兒園2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6601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6008人,代課教師59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學75.68%,職業中學76.36%,國小86.07%,幼兒園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職業高中),國中34273人,國小85217人,幼兒園(班)2813人。入學率:高中20.56%,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30%,國小99.11%,幼兒園(班)21.00%,分別比20xx年上升2.

1、2.

6、0.

20、9個百分點。輟學率:國中3.43%,國小0.71,分別比20xx年下降0.

4

6、0.02個百分點。全縣有校舍建築面積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縣國中學生均校舍面積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國小生均建築面積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59所,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 、完中4所、職高1所、民辦高中1所、國中24所、國小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學點365個、幼兒園27所。有國小教學班3105個,在校生83987人;國中教學班622個,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學班144個,在校生7546人。有國小專任教師3549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7.35%;有國中專任教師1955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5.40%。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9.2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62%;國中階段入學率97.01%,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2.63%;7—15週歲“三類殘疾”入學率71.31%;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現有青壯年總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為0.73%,抽考復盲率2.50%。全縣國小校舍建築面積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國中校舍建築面積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從以上三年的數據來看,我縣教育發展發展勢頭較好,響應了國家提升教學質量集中辦學的政策,校點逐年減少,教師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項指標均呈良性發展,去年年末“普九”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是全州最後一家實現了“普九”驗收。

三、_____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

根據我縣“縣大、財困、民貧,人口多、基礎差”的實際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雲南省“兩基”攻堅計劃》,在認真算清實施普及教育的“總人口帳、貧困學生人口帳、普及帳、校舍帳、教師帳、資金帳”的基礎上,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_____縣委、_____縣人民政府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_____縣兩基攻堅方案》、《_____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方案》、《_____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暫行規定》、《_____縣普九工作責任追究制》和《_____縣縣處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掛鈎聯繫普九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級、各部門明確了“普九”工作的責任。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順利實現“普九”,我縣各級各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法律法規,講解實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動人民羣眾積極參與“普九”。 一是全面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義務教育法》宣傳活動。縣人民政府將《義務教育法》印製、張貼到學校、村寨、集市、街頭醒目位置,並將《義務教育法》摘要印成冊發到各鄉鎮學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致全縣適齡兒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營造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會氛圍;以“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大打‘普九’攻堅戰”為主題的宣傳動員;每天滾動播放“普九”宣傳標語,及時報道“普九”專題快訊。 三是利用標語的宣傳功能,在公路、學校、村寨等醒目位置製作宣傳牌100多塊、宣傳標語1萬多平方米,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國家、省、州有關義務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九”宣傳活動。幾年來,縣、鄉召開“普九”工作專題會議515次,宣傳、研究和佈置“普九”工作,各鄉鎮利用標語、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車、派出“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開展“普九”文藝演出等形式,對“普九”工作進行宣傳,全縣僅出動“普九”宣傳車輛就多達2100多輛(次),“普九”專題文藝演出378場,“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宣傳60000多人(次)。宣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電視上有圖像、廣播裏有聲音、牆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縣深入人心,引起強烈的共鳴,社會各界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氛圍較為濃厚。如珠街鎮老山坡村小組長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學生開學兩週後還沒有上學,他挨家挨户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賣了自家的耕牛幫助8名學生解決生活費,並幫學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將8名學生送回學校;篆角鄉沙牛村張昭福積極配合“普九”工作,經常到村民家宣傳《義務教育法》,每年還組織村民舉辦“普九”文藝演出,在他的宣傳動員和教育下,該村70户人家65名適齡少年,幾年來無一人輟學。在_____,像魏仕才、張昭福這樣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四、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為使我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貧困學生學有所助,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經費用在學生的身上,做得專款專用。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財政經常性收入,20xx年為5255萬元,20xx年為6034萬元,20xx年6804萬元,20xx年為7513萬元,增長比例三年分別為14.82%、12.76%、10.42%;財政對教育撥款20xx年為10803萬元,20xx年13135萬元,20xx年1543萬元,20xx年18407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國小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國中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財政撥發的年生均公用經費:國小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國中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費附加:20xx年依法足額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223萬元,並全部用於教育。20xx年中央農村税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共2071萬元,用於教育980萬元,其中用於義務教育980萬元,做到專款專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開展勤工儉學:20xx年全縣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195萬元,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勤工儉學收入國小131萬元,生均14.77元;國中75萬元,生均21.20元。教職工工資:全縣教職工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二是認真貫徹“兩免一補”政策和結對幫扶政策。為使“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我縣制定了《_____縣貧困生救助辦法》。20xx年全縣共有4940名教師結對幫扶了19531名學生,獻愛心補助金額達117055元。639名國小、國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享受免雜費補助,總金額為3683156.52元,其中免費教科書為2022706.52元,免雜費為1668450元,同時有913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費制”補助,金額為85640元。20xx年,全縣共有77981名中國小生享受春秋兩季學期免費教科書補助,總金額為595.92萬元,全縣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學金髮放1586人,發放經額30.52萬元。20xx年全縣有77981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爭取到上海南匯區萬祥鎮商會教育扶貧捐資6萬元,全縣各鄉鎮募集到貧困學生助學資金達50.6萬元,掛鈎鄉鎮的縣級各部門,也通過捐資捐物,加大了對鄉鎮貧困生的救助。“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多渠道、多途徑幫扶的開展,基本解決了中國小生因貧輟學的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國中學生輟學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現在的2.63%;國中階段入學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現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教育部已認定我縣實現“普九”。

五、制約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

雖然我縣民族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普九”得到省人民政府驗收,貧困生救助長效機制效果明顯,有效地推動我縣“控輟保學”工作,掃盲與成人教育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發展較快,非義務教育的辦學力量不斷髮展壯大,重點項目實施順利,學校建設加快,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加,校園文化建設上了新台階,教師隊伍建設和師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質量取得新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提升,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鞏固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縣通過實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縣各校點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各項設施明顯改善,但為實現“普九”,大部分校點撤併,現有的校舍非常擁擠,給學校的安全帶來隱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住在校外或投親靠友寄宿的現象。一些校舍非常簡陋,老的危房還沒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現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農村校點配套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宿舍擁擠,食堂不夠,廁所緊缺,實驗儀器配給率低下等硬件設施都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投入繼續完善。

(二)經濟落後,人口素質低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

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後,農村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已得到緩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農村説的“孩子讀書不成氣難,孩子讀書成氣更難”的説法。由於我縣貧困面大,中央和省級下撥的“兩免一補”經費難以滿足貧困地區的辦學支出和貧困生多、面廣量大的缺口,學校實行收費“一費制”後,給教育公用開支帶來壓力,辦學經費緊張。由於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家長對供孩子讀書問題漠不關心,平時不注意和關心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學僅僅只是為了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長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含義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在我縣的苗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羣眾中表現比較突出。

(三)教學點多,代課教師數量大,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由於我縣教師缺口過大,現仍有代課教師55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8.09%,邊遠地區校點教師素質偏低,加上教學任務過重和社會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配置不盡合理影響了邊遠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教師配備中,素質好、有教學方法和能力的教師多數集中在城鎮和條件較好的校點任教,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區難以留住好的教師,造成了老師不安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師資配置形成城區超編,邊遠山區師資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導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導和辦學評估跟不上,學校自主辦學成果的評估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對辦學成果缺少客觀評價,不能及時向社會公佈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_____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制約我縣民族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政府重視、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把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

雖然我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造成這種落後狀況有其客觀的原因,但也和我們長期以來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有一定關係。建議上級黨委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當前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保證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在農村實行“一費制”以後,在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政府在公用經費投入上的責任,不斷加大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惠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持。我縣經濟落後,財困民貧,要在經費投入、資金安排、人力調配等方面始終堅持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政策,探索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模式,並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提高入學率,鞏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能夠優先適度超強發展。建議縣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國家財政投入,改善當前校舍擁擠、教學設備不全、師資不足和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入學率問題。

(二)堅持依法治教,強化執法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是辦好教育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建議把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單列,直接劃撥給教育職能部門,並確保逐年增長。對違法擠佔、截留、挪用教育專項經費情節嚴重的單位、個人依法嚴肅處理。加強社會對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成立義務教育經費督查組,依法定期檢查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情況,確保中國小公用經費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現的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建議加大對僱傭童工的企業等行業和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或監護人的查處力度,杜絕適齡少年外出動工,確保入學率。

(三)整合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

建議設立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引進和培養培養短缺學科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把城區的部分師資分流到邊遠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和支教,縮短城鄉師資差距,提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為了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評定教師職稱上,教育部門應適當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的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應多培養地方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隊伍,能吃苦耐勞,樂於貢獻,在邊遠民族地區能蹲得,教好書,改變邊遠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現在我縣代課教師還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並且其前途渺茫,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應增加編制,列入財政預算,解決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重視好代課教師隊伍工作,對部分優秀代課教師應降低門檻,把他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因為他們已紮根在農村,是邊遠地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四)廣泛動員社會應有力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應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和興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通過發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發展和扶持落後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

【第12篇】關於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省政府為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構建全面覆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年全省安排6000萬元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xx年安排1個億,xx年將增加到1.2億用於開展農村三項文化活動。為更好地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開展的“春節回鄉見聞”調研活動的相關要求,我們通過集體座談、徵求意見等形式就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初步探討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建制鄉(鎮、場、區)16個,行政村104個,農業人口28.9萬人。近年來,我縣的農村文化事業在全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大潮中,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為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專項資金,為農村文化活動送來了“春風”和“及時雨”,改變了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的“一窮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礎建設得到加強。xx年省政府為開展我縣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下拔了51.6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加強基礎建設、鞏固文化陣地,全縣16個鄉鎮均建立了文化服務站,配備了專(兼)職文化幹部18名,建村級文化活動室或陣地96個。部分鄉鎮還添置了文化活動用品及體育健身器材,開辦了圖書室、電影院、文化茶園、文化娛樂室,全縣已有10個鄉鎮68個行政村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自xx年12月份開始,已在全縣各鄉(鎮、場、區)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場次,觀看人數達9.4萬餘人次。送戲下鄉245場次,觀看人數達23.5萬餘人次。舉辦村級文化培訓班參加人數達1000餘人,為農村文化站送書1200餘冊。三是羣眾文化顯現生機。近年,我縣不少集鎮的羣眾自發組織起來,唱歌跳舞,健身娛樂。村級文化活動也開始發展,共成立業餘演出團體24個,每年文藝演出124場,觀眾人數達到9.92萬人次。一些村還成立了農村開心樂隊、威風舞龍隊,每逢節慶、假日文藝團體便自發組織到全鄉、鎮、村巡迴演出,得到農村羣眾的好評和首肯。走進我縣農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看書讀報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規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風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風隨處可見。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我縣農村文化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通過調研發現,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一是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些基層幹部思想上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工作擺不上位置,往往“説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時不要”。甚至認為“唱唱跳跳,打打鬧鬧”對“城市生活不可少,鄉村可搞可不搞”。這是農村文化發展緩、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賬太多,投入不足。雖然黨委、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非常重視,省政府的專項資金也能足額及時下拔,但由於我縣在資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難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基礎薄弱的現狀。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主要以鄉鎮為主,而鄉鎮由於捉襟見肘的財力和抓經濟的壓力。三是隊伍建設不力,文化人才匱乏。我縣文化事業單位缺乏擔綱專才,對全縣文化不能很好發揮引領作用,對農村文化發展也關注較少;鄉鎮文化幹部經常變動,或長期“挪用”,業務難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應付的多;民間文化人才又相對集中城區,農村百難挑一。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職能未轉變。近年,文化主管部門不少精力陷於舉辦活動等具體事務,從宏觀上規劃、指導、推進全縣文化發展,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着力較少,對業務單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裏忙、館裏閒,未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不利農村文化建設擺上位置和積極推進。

三、幾點建議

1、解決好認識和位置問題。當前,我們已進入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於解決當前農民羣眾基本温飽後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於破除和抵禦農村落後、愚昧、低俗的惡風陋習,提高羣眾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農村持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我縣是農業大縣,只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只有農民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我縣的跨越式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從長遠和發展看,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也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將其提上日程,擺上位置,真抓、重抓、實抓,是當務,也是職責。

2、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從我縣文化事業的現狀看,農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參與性增強,已不滿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樂”。各級應把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切實加大投入,逐步改變羣眾文化活動場地、設備、器材和現代傳媒、網絡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的狀態。上層應變“蜻蜓點水”的“送”文化為實實在在的“建”基礎,多給以物和資的投入。基層要將農村文化建設切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剛性、長效投入機制,改變投入“隨意”,工作“應景”狀況。同時,通過積極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農村文化基礎建設。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培養。面向社會招賢納才,解決文化事業單位青黃不接、人才奇缺問題。鄉鎮要建立健全文體服務中心,配齊專職人員,穩定工作隊伍。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幹,建立一支紮根基層、融於羣眾的農村文化指導員(文化義工)隊伍。通過強化“軟件”建設,保障各層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農村文化積極健康發展。深化改革,轉變職能。要堅持以民為本,確立羣眾文化是基層文化工作重點,並納入各級工作目標考核,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實。文化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弱“辦”強“管”,致力於縣級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劃、指導和協調、服務,為滿足羣眾文化需求構建良好環境。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改變一些單位、一部分人懶散無為狀態,強化職能,激發活力,切實發揮羣眾文化、農村文化建設“領頭羊”作用。各事業單位可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積極開拓文化市場,開展有償服務和文化產品經營活動,不斷增強自我發展實力。

【第13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情況調研報告

本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是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大的戲頭是有效開發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定位於國家課程、地方管理、學校開發,其功能在於: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研究態度和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過本次對12所中國小調研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在我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存在極大盲區和偏頗,實施現狀令人堪憂,部分學校形同虛設、名存實亡,課程推進舉步維艱。國中尤為突出,村小更加嚴峻。

公立學校尚且如此,民辦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問題

“難”,一是難度大,二是困難多。領導認識難,教師認同難,實施過程難,評價方式難,課題開發難,課程管理更難,最終是推進“難上難”,效果“零歸零”。體現在:

一差認識:課程認識錯位,導致定位不明,課程計劃落實不力

國家課程計劃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從國小三年級到高中每週3課時,課時安排遵從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但我縣目前實際是國小常1~2課時/周,國中0~1課時/周。同時,絕大多數學校和教師仍被以往的課程思維定勢所束縛,還未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將其視為單純的活動課程,或等同於學科課程。

1、課程內涵理解偏失

幾乎所有學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綜合實踐活動,弄不清綜合實踐活動包括指定領域(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和非指定領域(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等),把綜合實踐活動包含的四大指定領域截然分割,上綜合實踐活動課只上勞技課或信息技術課。更沒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的優點在於“無本”,亮點在於“開發”。

2、勞技課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課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經驗性的課程,它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圍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來組織學習活動的,是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主線幫助學生選題展開的。它注重學生的活動過程,強調指定領域和非指定領域互為補充、互為滲透,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而勞技課是一門學科課程,它主要是傳授知識與技能。勞技課僅作為非課改年級,不能作為課改年級中一門獨立課程。而絕大多數學校把勞技課作為課改年級的一門獨立課程來上,並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

3、信息技術課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課

信息技術課是市教委指定的課程,屬地方課程,是傳授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不論是課改年級還是非課改年級都必須開設。但所有學校均將信息技術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同一化。

二差師資:教師來源單一,導致角色不清,任課教師履職不力

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差,不僅差在任教者對該課程的理解和活動方案的指導,當前更差在數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導致任課教師的質不高

由於認識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課教師的安排多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隊”的人員。然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所有課程領域中綜合程度最高、開放性最強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較之其他課程領域藴藏着更多的不確定性和關聯性,涉及更加廣泛複雜的課程資源。因此對任課教師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別在管理、組織、研究、指導能力上,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2、教師的專職化,導致任課教師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所有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都應當成為學生的指導教師。……學校不應指定少數幾個教師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應專任而非專職。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點所決定。然而,絕大多數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的安排上,來源渠道窄,並有專職化的傾向。

這無形地限制了任課教師來源的面,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人人有責、優勢互補、合作提高”的選教原則。當遇到專業問題時,難以及時解決;涉及跨學科領域時,難以溝通與合作。

3、角色的錯位化,導致任課教師的導不夠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活動化,倡導學生自主選題、主動實踐,要求教師把學習和活動的權利還給學生,並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包括對學生選題的指導,對學生活動方式的指導,對學生活動過程和方法的指導。然而,所有學校均將綜合實踐活動囿於課堂內,不敢讓學生到社區調查、觀察收集材料。同時,絕大多數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存在一包到底的現象,沒能體現學生是活動主體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極端,放任學生自由活動,忽視教師的指導。

三差資源:主動實施欠缺,導致研究不實,課程資源開發不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無本”的課程。作為必修課,國家既沒有課程標準,也無教材,只有《指導綱要》,加之學生個體千差萬別,決定了課程內容的高度開放,實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課,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因地制宜,圍繞“服務社區,走向社會,珍惜環境,關愛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進行課程內容開發,並對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額、缺財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對該課程實施主動性的喪失,致使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仍停留於嘴上。

四差方法:教學模式僵化,導致評價不高,實施過程暢通不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重在落實“從生活走向課程,從課程走向社會”的理念,善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實施探究性學習。但絕大多數學校仍固守接受性學習,不能將兩種學習方式有機結合,不能認識到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內容,將該課程同其他課程機械割裂,課程意識和課程觀缺失,面對綜合實踐活動無從下手,不知怎麼上,何時上。

在評價方式上,多數學校沒有這個概念。即或是個別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也仍以知識為本位,偏重於結果,完全違背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質。

二、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課程意識

認知的缺失,認識的錯位,特別是領導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知與同化的乏力,是我縣目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難的主要根源。為全面有效推進課改,端正領導的認知是關鍵。故須清洗頭腦,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師資水平,切實轉變觀念,增強課程意識,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課程計劃。

2、關注學生實際,重視資源開發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特別是課題的開發,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課題來源要尊重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也特長,體現每所學校特色,反映所轄社區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問題與課題,或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問題並提升為課題,在學生自主選擇課題和指導教師(組)基礎上,施行小組教學。

3、加強校本研究,落實三維目標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作用;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優勢互補、共同指導;充分發揮常規教研功能,加強校際間交流與合作。在課程實施中,應制定實效性研究方案,指導學生細化活動計劃,關注學生活動過程,注重活動過程資料積累,加強師生間、生生間交流與合作,授之以漁,教給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機會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切實落實三維目標。

【第14篇】農村基礎工程運行機制建設調研報告

全面提升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大城市帶大郊區、城鄉發展不協調這一突出矛盾,堅持不懈地深入實施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核心、以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保障的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着力從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入手,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體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全面系統的思路、辦法和體制機制。xx年6月**被批准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xx年以來,**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5%,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收入差距從xx年2?66∶1縮小到xx年的2?62∶1,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城鄉居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和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局面。

一、“四大基礎工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紮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xx年初,我市開展了以“還權賦能”、“農民自主”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目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一是確權頒證基本完成。截止xx年底,全市共有257個鄉鎮(涉農街辦)、2661個村(涉農社區)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涉及農户190?04萬户,紮實開展了覆蓋全域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向農户和村組集體頒發了“五證兩卡”,其中:向村組集體頒發集體土地所有證3?37萬本;向農户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158?28萬本,林權證54?21萬本,集體土地使用證149?94萬本,房屋所有權證145?67萬本;向農户頒發耕保基金卡和農民養老保險卡。二是新型耕地保護機制初步形成。截止xx年底,發放耕地保護基金11?7億元,涉及農户111?8萬户。三是農村產權流轉有序推進。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區(市)縣設立農村產權交易分所,鄉鎮設立農村產權流轉服務站,搭建農村產權流轉的有形市場。截止xx年底,確權頒證後實現農村產權流轉共計6?63萬餘宗,金額33?62億元。

(二)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xx年11月以來,我市以村(社區)為重點,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為關鍵,着力構建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的分類供給機制、經費保障機制、設施統籌建設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五大機制,目前,今年的村級專項資金7?1億元已經全部劃撥到位。全市首批啟動了111個村(社區)的村級融資建設項目,其中63個村(社區)已進入項目實施階段,融資9100萬元用於村級道路、水利設施等建設,形成了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財政投入機制。羣眾廣泛參與村級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項目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評議的過程,農民自主、自願、自治得到充分體現。幹部作風和工作觀念明顯改觀,實現了幹羣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尊重農民意願、尊重農民自主決策的風氣正在逐步形成。經第三方調查瞭解,全市村(居)民對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的知曉度、參與度總體達到90%以上。

(三)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維護和保障羣眾的各項民主權利,我市着力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充分調動和保護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健全乾部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全面推行鄉鎮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公推直選。按照公開內容明細化、公開形式多樣化、公開程序規範化的要求,建立完善黨務、政務和村(居)務公開制度。二是完善基層治理機制。創建了村民議事會、監事會,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的同時,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和社會管理主體地位,形成了農村政經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村級組織架構。三是積極推行社會評價。完善民主評議體系,形成了區(市)縣、部門和鄉鎮(街道)領導幹部、村(社區)幹部、普通黨員“四級社會評價網絡”和“下評上、民評官、基層評機關”的社會評價機制。

(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xx年7月,我市召開土地綜合整治現場會議,提出了充分利用農村建設用地減少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鈎這個政策,爭取用5—6年的時間對全市農村300萬畝耕地和30萬畝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綜合整治,每年整理耕地60萬畝,新增耕地面積4—5萬畝;每年整理農村居民點用地5—6萬畝,騰出農村建設用地3—4萬畝,每年改造6—8萬户農民的居住條件,用5—6年的時間使大約40萬户農民搬入新居。現場會後,按照土地綜合整治的新標準和要求,全市已啟動金堂三溪鎮、蒲江縣大興鎮等4個鄉鎮的綜合整治項目;已確定xx年首批啟動整鄉推進的24個鄉鎮,省國土資源廳已批准項目52個。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農民羣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中,有的農民參事、議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農民羣眾的民主意識、民主能力有待培養。

二是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夠。個別區(市)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農村產權制度;確權頒證後,農村產權流轉的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完善;推動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缺乏社會資金的投入;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村資產還不能真正向資本轉變。

三是部分地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由於涉及人地矛盾、違法違規佔地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個別區(市)縣存在畏難情緒,害怕暴露的問題難於處理;害怕激化農村長期以來積累的利益矛盾,沒有勇氣把多年以來歷史遺留的各種疑難問題解決好。

四是基層幹部的觀念和工作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有的基層幹部還存在“代民作主”的慣性,怕把事情給農民講清楚,怕把事情交給農民自己辦,工作方式簡單。 三、幾點建議 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市委確立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發展目標,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豐富和完善。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是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一項重要手段。要進一步完善推進運行機制,深化農村“四大基礎工程”,促進城鄉和諧相融、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努力實現現代田園和現代城市的有機統一。 (一)充分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農村“四大基礎工程”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要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 一是要加大“四大基礎工程”的宣傳力度。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壩壩會、院落會等會議和開展知識競賽、創編文藝節目、網絡宣傳等豐富的活動,真正把“四大基礎工程”的目的、意義和有關的政策講清、講透,把推進“四大基礎工程”變成羣眾的自覺行動。

二是要尊重農民羣眾的意願。由於各地的條件和基礎不一樣,羣眾認識水平和具體面臨的問題有差別。因此,在推進“四大基礎工程”具體工作中應當始終尊重羣眾的意願,認真聽取羣眾的意見,發揮羣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羣眾的意願作為推動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三是要切實保護好農民羣眾的權益。“四大基礎工程”是促進農村發展、給農民羣眾帶來實惠的惠民工程。要始終把羣眾得實惠、農村促發展作為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讓絕大多數羣眾真正得到實惠和好處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形成廣大羣眾主動參與、共創共享的新機制。 (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農民要致富、農村要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應當加快市場化改革的步伐,構建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一是要深化確權頒證工作。進一步明確土地權屬,在認真做好農村土地清理和違法違規用地處理基礎上,對農村自留地、未到户土地使用權等開展全面確權到户工作。同時,對村級債權債務進行清理、清償,明確集體房屋等其它集體資產權屬,努力做到將集體房屋等設施的使用權屬和集體經營性資產(含未清償的債權債務)全部股份量化到户,使農村集體資產權屬徹底明晰,在此基礎上建立以產權和資本為紐帶、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農户自願參加為基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機制。

二是培育農村市場主體。對原村級所有的集體企業或者經營實體實施改造。積極引導城市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等進入農業領域,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能力的現代農業的市場主體。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採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權入股等形式,以產權為紐帶、以農户自願聯合為基礎、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支持和鼓勵農民通過“小拆院並院”集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結合優勢農產品規模化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農產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項目、開發特色旅遊和旅遊產品,發展產權明晰的二、三產業實體。 三是完善農村產權流轉體系。完善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功能,及時修訂完善交易規則和交易流程,完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網絡,加快農村產權要素流轉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民產權權益保障機制,確保權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深化農民的產權意識,積極培育農民羣眾行使自己權利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糾紛調處機制,進一步強化農村產權糾紛調處機構職責,保障產權流轉過程中出現糾紛和侵權時能夠得到及時、便捷的調處和維護。

四是以促進社會資金投入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按照“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理念和“四性”規劃原則,在制定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集中居住區規劃、農村生態建設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全域**範圍內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大力開發集體建設用地就地就近集中使用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給予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充分的彈性空間,鼓勵支持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户聯合,自主實施或引入投資者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並集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探索大範圍內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流轉的途徑和辦法,讓農民羣眾得到更多實惠。 (三)充分依靠羣眾推動基層矛盾問題的解決。堅持“只組織不干預、只引導不拍板、只協調不做主”的工作原則,把主動權和決策權交給羣眾,讓羣眾全程參與,自己處理自己的事,自主解決各類矛盾問題。通過完善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構建“村兩委+議事會”的村級治理模式,民主選舉設立村(社區)議事會、民主監事會和調解小組,促進農民羣眾主體作用的發揮。 (四)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是一個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但不能將這四方面工作孤立起來,還必須與其他各項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推動,才可能取得實效。

一是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廣災後重建中農村土地、房屋產權抵押擔保貸款的經驗和辦法,建立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權流轉擔保體系,探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探索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加大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

二是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農村發展環境建設、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離不開公共財政的投入,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交通、農田水利和飲水安全保障以及農村醫療衞生服務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是健全統籌城鄉的户籍、就業、社保體系。結合推進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進一步健全城鄉一體的户籍、就業、社保服務體系。(五)推動基層幹部觀念和工作方式的轉變。要適應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要求,加大對基層幹部的培訓,促進觀念的轉變和做好農村工作的本領。 一是要加強基層幹部的培訓。採取多種形式,特別是現場培訓的形式,加強對村兩委成員、駐村幹部、組幹部等與羣眾長期“打交道”的基層幹部的培訓,把握好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政策、內容、要求,增強帶領羣眾推進“四大基礎工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是要善於做好羣眾工作。基層幹部要深入羣眾,擺正與羣眾的關係,端正對羣眾的態度,增進對羣眾的感情,工作重心要下移,重實際、辦實事、求實效,切實轉變過去“代民做主”的工作作風。要引導農民羣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有效地把各種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是改變工作方式方法,典型引路。俗話説,眼見為實。發揮典型示範的作用是推進基層工作的重要方法,觀念轉變的捷徑就是讓他親眼看到這條道路好。要集中力量抓好典型,以點帶面,通過典型來推進面上的工作。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四大基礎工程”是在我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實踐基礎上,在加快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背景下創新形成的一整套農村工作辦法措施。它涉及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是推進農村加快發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工程。**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們將在各位領導、各位委員的領導和支持下,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努力把“四大基礎工程”建成羣眾擁護、主動參與、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民心工程。

【第15篇】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_____縣義務教育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為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去年年末“兩基”工作已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順利實現“普九”。但是財困民貧、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約着_____民族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認真研究_____民族基礎教育工作,找準_____基礎教育落後的成因,研究和探索_____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況

_____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介於北緯23°29′—24°28′,東經104°31′—105°36′之間,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縣、丘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在建的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雲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縣城所在地蓮城鎮,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485公里。_____歷史悠久,5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國故地,1913年設置_____縣,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縣轄18個鄉(鎮)、174個村委會(社區)、295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7%,境內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氣温16.7℃。居住着壯、漢、苗、瑤、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個世居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7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12萬人,佔總人口的94.64%,少數民族人口47.28萬人,佔總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縣耕地面積62.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7畝。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914萬元,財政總收入1363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88萬元),財政總支出54643萬元,教育總支出19979萬元,教育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6.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0公斤。目前,全縣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4萬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二、20xx年-20xx年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42所(含教學點378個),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辦高中),職高1所,中心學校21個(所轄國中25所),幼兒園17所(含15所民辦幼兒園)。全縣教職工總數6314人,其中:代課教師662人,佔教職工總數的10.4%。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高中50.7%,國中72.3%,國小84.36%,幼兒園100%。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國中在校生34482人,國小在校生9314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2200人。全縣校舍建築面積643661平方米,中學生均5.2平方米,國小生均4.7平方米,全縣危房面積39600平方米。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91%,輟學率為0.73%;國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為94.14%,年輟學率為3.89%,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100%。

(2)、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辦高中),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中心學校23所(含附設國中),完小494所,教學點362個,民辦幼兒園2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6601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6008人,代課教師59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學75.68%,職業中學76.36%,國小86.07%,幼兒園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職業高中),國中34273人,國小85217人,幼兒園(班)2813人。入學率:高中20.56%,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30%,國小99.11%,幼兒園(班)21.00%,分別比20xx年上升2.

1、2.

6、0.

20、9個百分點。輟學率:國中3.43%,國小0.71,分別比20xx年下降0.

4

6、0.02個百分點。全縣有校舍建築面積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縣國中學生均校舍面積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國小生均建築面積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59所,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 、完中4所、職高1所、民辦高中1所、國中24所、國小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學點365個、幼兒園27所。有國小教學班3105個,在校生83987人;國中教學班622個,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學班144個,在校生7546人。有國小專任教師3549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7.35%;有國中專任教師1955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5.40%。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9.2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62%;國中階段入學率97.01%,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2.63%;7—15週歲“三類殘疾”入學率71.31%;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現有青壯年總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為0.73%,抽考復盲率2.50%。全縣國小校舍建築面積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國中校舍建築面積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從以上三年的數據來看,我縣教育發展發展勢頭較好,響應了國家提升教學質量集中辦學的政策,校點逐年減少,教師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項指標均呈良性發展,去年年末“普九”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是全州最後一家實現了“普九”驗收。

三、_____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

根據我縣“縣大、財困、民貧,人口多、基礎差”的實際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雲南省“兩基”攻堅計劃》,在認真算清實施普及教育的“總人口帳、貧困學生人口帳、普及帳、校舍帳、教師帳、資金帳”的基礎上,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_____縣委、_____縣人民政府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_____縣兩基攻堅方案》、《_____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方案》、《_____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暫行規定》、《_____縣普九工作責任追究制》和《_____縣縣處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掛鈎聯繫普九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級、各部門明確了“普九”工作的責任。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順利實現“普九”,我縣各級各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法律法規,講解實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動人民羣眾積極參與“普九”。 一是全面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義務教育法》宣傳活動。縣人民政府將《義務教育法》印製、張貼到學校、村寨、集市、街頭醒目位置,並將《義務教育法》摘要印成冊發到各鄉鎮學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致全縣適齡兒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營造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會氛圍;以“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大打‘普九’攻堅戰”為主題的宣傳動員;每天滾動播放“普九”宣傳標語,及時報道“普九”專題快訊。 三是利用標語的宣傳功能,在公路、學校、村寨等醒目位置製作宣傳牌100多塊、宣傳標語1萬多平方米,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國家、省、州有關義務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九”宣傳活動。幾年來,縣、鄉召開“普九”工作專題會議515次,宣傳、研究和佈置“普九”工作,各鄉鎮利用標語、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車、派出“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開展“普九”文藝演出等形式,對“普九”工作進行宣傳,全縣僅出動“普九”宣傳車輛就多達2100多輛(次),“普九”專題文藝演出378場,“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宣傳60000多人(次)。宣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電視上有圖像、廣播裏有聲音、牆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縣深入人心,引起強烈的共鳴,社會各界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氛圍較為濃厚。如珠街鎮老山坡村小組長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學生開學兩週後還沒有上學,他挨家挨户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賣了自家的耕牛幫助8名學生解決生活費,並幫學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將8名學生送回學校;篆角鄉沙牛村張昭福積極配合“普九”工作,經常到村民家宣傳《義務教育法》,每年還組織村民舉辦“普九”文藝演出,在他的宣傳動員和教育下,該村70户人家65名適齡少年,幾年來無一人輟學。在_____,像魏仕才、張昭福這樣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四、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為使我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貧困學生學有所助,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經費用在學生的身上,做得專款專用。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財政經常性收入,20xx年為5255萬元,20xx年為6034萬元,20xx年6804萬元,20xx年為7513萬元,增長比例三年分別為14.82%、12.76%、10.42%;財政對教育撥款20xx年為10803萬元,20xx年13135萬元,20xx年1543萬元,20xx年18407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國小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國中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財政撥發的年生均公用經費:國小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國中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費附加:20xx年依法足額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223萬元,並全部用於教育。20xx年中央農村税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共2071萬元,用於教育980萬元,其中用於義務教育980萬元,做到專款專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開展勤工儉學:20xx年全縣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195萬元,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勤工儉學收入國小131萬元,生均14.77元;國中75萬元,生均21.20元。教職工工資:全縣教職工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二是認真貫徹“兩免一補”政策和結對幫扶政策。為使“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我縣制定了《_____縣貧困生救助辦法》。20xx年全縣共有4940名教師結對幫扶了19531名學生,獻愛心補助金額達117055元。639名國小、國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享受免雜費補助,總金額為3683156.52元,其中免費教科書為2022706.52元,免雜費為1668450元,同時有913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費制”補助,金額為85640元。20xx年,全縣共有77981名中國小生享受春秋兩季學期免費教科書補助,總金額為595.92萬元,全縣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學金髮放1586人,發放經額30.52萬元。20xx年全縣有77981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爭取到上海南匯區萬祥鎮商會教育扶貧捐資6萬元,全縣各鄉鎮募集到貧困學生助學資金達50.6萬元,掛鈎鄉鎮的縣級各部門,也通過捐資捐物,加大了對鄉鎮貧困生的救助。“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多渠道、多途徑幫扶的開展,基本解決了中國小生因貧輟學的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國中學生輟學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現在的2.63%;國中階段入學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現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教育部已認定我縣實現“普九”。

五、制約_____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

雖然我縣民族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普九”得到省人民政府驗收,貧困生救助長效機制效果明顯,有效地推動我縣“控輟保學”工作,掃盲與成人教育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發展較快,非義務教育的辦學力量不斷髮展壯大,重點項目實施順利,學校建設加快,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加,校園文化建設上了新台階,教師隊伍建設和師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質量取得新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提升,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鞏固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縣通過實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縣各校點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各項設施明顯改善,但為實現“普九”,大部分校點撤併,現有的校舍非常擁擠,給學校的安全帶來隱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住在校外或投親靠友寄宿的現象。一些校舍非常簡陋,老的危房還沒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現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農村校點配套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宿舍擁擠,食堂不夠,廁所緊缺,實驗儀器配給率低下等硬件設施都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投入繼續完善。

(二)經濟落後,人口素質低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

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後,農村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已得到緩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農村説的“孩子讀書不成氣難,孩子讀書成氣更難”的説法。由於我縣貧困面大,中央和省級下撥的“兩免一補”經費難以滿足貧困地區的辦學支出和貧困生多、面廣量大的缺口,學校實行收費“一費制”後,給教育公用開支帶來壓力,辦學經費緊張。由於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家長對供孩子讀書問題漠不關心,平時不注意和關心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學僅僅只是為了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長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含義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在我縣的苗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羣眾中表現比較突出。

(三)教學點多,代課教師數量大,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由於我縣教師缺口過大,現仍有代課教師55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8.09%,邊遠地區校點教師素質偏低,加上教學任務過重和社會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配置不盡合理影響了邊遠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教師配備中,素質好、有教學方法和能力的教師多數集中在城鎮和條件較好的校點任教,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區難以留住好的教師,造成了老師不安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師資配置形成城區超編,邊遠山區師資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導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導和辦學評估跟不上,學校自主辦學成果的評估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對辦學成果缺少客觀評價,不能及時向社會公佈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_____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制約我縣民族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政府重視、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把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

雖然我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造成這種落後狀況有其客觀的原因,但也和我們長期以來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有一定關係。建議上級黨委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當前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保證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在農村實行“一費制”以後,在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政府在公用經費投入上的責任,不斷加大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惠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持。我縣經濟落後,財困民貧,要在經費投入、資金安排、人力調配等方面始終堅持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政策,探索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模式,並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提高入學率,鞏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能夠優先適度超強發展。建議縣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國家財政投入,改善當前校舍擁擠、教學設備不全、師資不足和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入學率問題。

(二)堅持依法治教,強化執法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是辦好教育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建議把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單列,直接劃撥給教育職能部門,並確保逐年增長。對違法擠佔、截留、挪用教育專項經費情節嚴重的單位、個人依法嚴肅處理。加強社會對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成立義務教育經費督查組,依法定期檢查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情況,確保中國小公用經費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現的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建議加大對僱傭童工的企業等行業和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或監護人的查處力度,杜絕適齡少年外出動工,確保入學率。

(三)整合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

建議設立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引進和培養培養短缺學科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把城區的部分師資分流到邊遠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和支教,縮短城鄉師資差距,提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為了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評定教師職稱上,教育部門應適當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的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應多培養地方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隊伍,能吃苦耐勞,樂於貢獻,在邊遠民族地區能蹲得,教好書,改變邊遠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現在我縣代課教師還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並且其前途渺茫,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應增加編制,列入財政預算,解決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重視好代課教師隊伍工作,對部分優秀代課教師應降低門檻,把他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因為他們已紮根在農村,是邊遠地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四)廣泛動員社會應有力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應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和興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通過發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發展和扶持落後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