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49W

第一篇: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山峽變平原平疇千頃田—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位於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藉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乾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於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鑑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託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藉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餘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幹支柱,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託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羣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後投資150餘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國小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並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於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採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採,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xx年已無煤可採,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後塵”。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説:“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後靠什麼?”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裏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佈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 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於五座煤礦的大量開採,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餘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鋭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藉以生存。 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後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託皇城相府旅遊景區“近水樓台”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遊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二、合理規劃 奮力攻堅xx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台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 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遊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為依託,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為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為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為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其發展規劃為八大工程: ㈠、填溝造地工程。 填溝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點骨幹工程,是溝底村改變歷史上缺乏好地耕種的唯一途徑,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基礎與依託。為此,決定投資1159萬元,在兩道溝造地:一是樊水溝,二是王莊溝。該兩溝每條溝長兩公里,溝底至山頂120餘米,溝平均寬度為220米。從xx年到xx年四年填溝造地500畝,畝均投資2.3萬元,動用土石172.5萬方,畝均3450方。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溝造地240畝的任務;xx年到xx年完成王莊溝造地260畝的任務。以此作為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發展高效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產出、高收入。 ㈡、塘壩工程。 溝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溝”有一股地下泉水,長流不息。然而歷史上卻有水未用,任其順溝而下,白白流去。為了對新造土地實行自流灌溉,計劃投

資120萬元,在此處興建小型塘壩一座,設計庫容量為10萬立方米。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水澆地。 此項工程xx年秋動工,xx年秋完成。 ㈢、經濟林與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工程。 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規劃山嶺瘠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計770畝,佔總耕地的71.%,全部作為經濟林基地,以種植優質核桃為主。xx年退耕430畝,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務。山嶺坡樑規劃為生態林基地,計1500畝,xx年完成600畝,xx年全面完成。兩項總投資70萬元。 ㈣、排洪渠工程。 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資60萬元興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為使農林產業穩定發展,投資70萬元,修築引水隧道160米,xx年動工,xx年貫通。 ㈥、田間道路工程。 為改善落後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築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為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為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遊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為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佔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儘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為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閒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為遊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後的休閒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為據點,開通旅遊線路一條,讓遊客在休閒之際尚可巡遊觀光。此工程計劃xx年籌建,xx年完工,總投資xx餘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後,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為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溝底村的幹部羣眾提前介入,及早動手,於xx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後,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儘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鉅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為此,溝底村發出集資創業的號召。全村羣眾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資122萬元,同時集體籌資76萬元,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剷車、汽車以及空壓機等大型機械六部,首先使填溝造地工程如期進入實戰階段。 xx年4月,填溝造地骨幹工程啟動運轉。樊水溝上下,機聲隆隆,車水馬龍,艱苦奮戰,熱火朝天。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冰雪嚴冬,人歇機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溝被一截截淹沒填起,平疇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溝”塘壩工程通過投標承包,按照圖紙設計開始上馬。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三、眾志成城 “好夢初圓”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奮戰,溝底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好夢初園”,八大工程初現端倪。 填溝造地工程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骨幹項目,工程之大,曠古未有,為此,他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投入進行建設。到目前為止,已動用土石55萬方,投資370餘萬元,在樊水溝造出土地160餘畝;同時,在xx年春季全部進行了培熟,並分別種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塊北國“平原”展現在溝底羣眾面前。他們按照計劃,再戰今年一冬,使樊水溝下段80畝大田如期實現。 塘壩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壩高23米,壩長120米,壩頂寬5米,工程總量1 .38萬立方。 這項工程,不僅為農業產業實現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其壩基為將來開通旅遊線路打下了基礎,同時為“老母掌”發展旅遊業打開了交通大門。 經濟林與生態林工程歷經一年時間,已建成林業生產基地1030畝。其中,退耕還林430畝,植造“晉龍”一號、二號核桃優良品種34000株,佔應退耕770畝的近60%,xx年底將全面完成退耕任務。水土生態涵養林已建成600畝,佔計劃1500畝的40%,植造側柏10萬株。 排洪渠工程現已完成300餘米,佔工程總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長160米,淨高4 .2米,寬4米,工程總量6000餘方,現已基本貫通。 田間道路工程是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為此,該村經過去冬今春的建設,投資4.7萬餘元,建成交叉成網的田間道路13條,總長5公里,使昔日的羊腸小道變成車輛馳行的寬闊大道。 旅遊休閒度假村工程目前已與沁水縣鄭村鄉王街村初步達成聯合開發的意向(因“老母掌”屬王街村轄境),並以皇城相府旅遊景點為軸心,與周邊史山、郭峪、大橋等村聯合發展旅遊產業,以此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基地。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四、幾點借鑑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託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後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併為此提供了成功範例,值得借鑑。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為,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為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幹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借鑑。當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實際,不可能照搬溝底的模式去發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續發展之路卻是永恆的。 第三,危而思進,艱苦創業,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前進動力。他們在富裕起來之後,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敏鋭地審視到失去煤炭資源後的嚴重危機,從而積極應對、大膽作為。填溝造田就是一項積極應對危機的成功實踐。它利在當今,造福後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疇數十公頃的高效農田,無論在溝底,還是在陽城全縣,絕無僅有。我們深信,規劃全面實現後,溝底村必將是一個“山上山下一片綠,北國水鄉賽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溝底村的這一有

效作為贏得了民心,凝聚了黨心。工程開始之初,雖然在少數村民中存在着疑慮,但隨着工程建設的突飛猛進,特別是偌大一塊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之後,溝底的羣眾振奮起來了,紛紛自覺投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同時,不少村民還主動提出再集資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辦香園溝煤礦行停產關閉的一段時間裏,溝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後,尤其是當羣眾看到廣闊的前景後,思想煥發,一心創業,使全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第二篇: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山峽變平原平疇千頃田—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位於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藉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乾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於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鑑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託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藉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餘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幹支柱,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託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羣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後投資150餘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國小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並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於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採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採,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2014年已無煤可採,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後塵”。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説:“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後靠什麼?”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2014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裏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佈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推薦打開本站:)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 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於五座煤礦的大量開採,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餘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鋭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藉以生存。 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後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託皇城相府旅遊景區“近水樓台”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遊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二、合理規劃 奮力攻堅2014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台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 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遊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為依託,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為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為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為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其發展規劃為八大工程: ㈠、填溝造地工程。 填溝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點骨幹工程,是溝底村改變歷史上缺乏好地耕種的唯一途徑,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基礎與依託。為此,決定投資1159萬元,在兩道溝造地:一是樊水溝,二是王莊溝。

第三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步伐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步伐

發佈時間:2014-03-31部門 :嘉興市環保局 字號:[ 大 中 小 ]

在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嘉興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地提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決策:以城帶鄉,以鄉補城,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共享現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市委、市政府的這一決策不僅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嘉興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加快嘉興城鄉文明互相融合的需要

在推進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工作中,還必須看到,它是在我們以往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在更廣泛的領域內賦予其更新的內涵,提出更高的、可以達到的目標。因此,充分地、客觀地、科學地估價目前我們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的基礎,全面地認識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長處和短處,將有利於我們突出工作重點、克服無的放矢。

一、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內涵及意義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和部門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如何認識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如何推進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對城鄉一體化建設形成共識,把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工作做好,這不僅是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最後能否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量化指標。

(一)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內涵

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是從協調我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關係,全面推進我市社會經濟發展這個層面上提出來的。其核心是確立生態優勢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城鄉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等各項工作中的導向作用,以推動我市現代化建設各項目標的實現。

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就是將經濟、社會與生態作為一個整體的複合系統來考慮,把城鄉生態一體化作為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最為重要的方面,努力打破經濟與生態對峙的舊觀念,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發展道路,徹底改變疏於和忽視農村環境保護的傾向,按照建設生態城市的要求將城市化地區與農村化地區的生態環境統一納入到一個大系統中來規劃、發展。根據嘉興的城市性質和定位、規模,原有綠地基礎、氣候、地理等客觀因素,綜合考慮生態功能區佈局,建立協調的城市、鄉鎮與自然環境的生態環境體系。

(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意義

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是一種現代條件下城鄉生態環境高度融合、互補、互動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是城鄉經濟、社會走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和可

持續發展並與自然生態環境高度和諧統一的必經之路;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實踐“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必然選擇。

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隨着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高速發展,長期以量的擴張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壓力不斷加大。統籌城鄉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已越來越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對加快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通過強化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建設,高度重視對城鄉污染源的控制。特別是加快水污染防治的進程,淨化城鄉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消除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的城鄉生態環境制約因素。二是通過促進城鄉經濟結構、產業佈局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發展生態農業及其產業鏈的延伸,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經濟的發展潛力,使我市的經濟運行內在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三是通過使傳統的城鄉污染梯度轉移型向城鄉生態環境互動互補型轉化,使農村化地區的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的獨立過程,也包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治理和污染控制,更包含了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協調的社會進步。四是通過高度重視農村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使城鄉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機統一,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使之成為調節城鄉生態的平衡領域。五是通過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經濟、社會發展觀,充分認識城鄉生態環境的融合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和理念,這點非常重要。

二、近年來我市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工作的情況

從上世紀末的“98治太”以來,我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建設等各項基礎性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在工業、生活和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還是在環境綜合整治、生態保護和恢復、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一)生態縣(市)示範區和生態村鎮建設取得初步成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工作,在提出建設“生態嘉興”之前,我市所轄的五個縣(市)均被列入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的平湖、海寧、桐鄉相繼完成了創建工作,在經省環保局組織的預驗收的基礎上,國家環保總局於2014年11月上旬對這三個市的生態示範區建設進行了的驗收。驗收組認為:平湖、海寧、桐鄉三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重視,氛圍濃厚,特色明顯,成效顯著,符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各項要求。對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具有很好的示範和借鑑意義。在生態示範鎮的建設方面,秀城區餘新鎮的省級生態示範鎮建設於11月通過市級驗收,並已通過省環保局的核驗。平湖市新倉鎮、海寧市周王廟鎮和秀洲區洪合鎮的生態鎮建設規劃已通過論證,其餘鄉鎮的規劃正在編制或準備中。有些生態鎮建設進度較快的鎮還在積極進行 “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的創建。另外,我市還有7個村通過了生態示範村驗收。

在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我市及所轄各縣(市)相繼又開始了生態縣(市)

的建設工作。

(二)與《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緊密銜接,編制《嘉興生態市建設規劃》

全省生態省建設動員大會以後,市政府責成由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會同市環境保護局等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嘉興生態市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充分考慮《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嘉興市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完成了《規劃》編制,並於今年3月通過了市政府和省生態辦聯合組織的專家論證,2014年4月由市政府印發各縣(市、區)政府、市各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規劃》在全面、客觀分析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和特徵的基礎上,指出了我市生態建設工作中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不足,進而強調了我市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我市生態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分階段建設步驟。整個《規劃》將全市區域依生態功能劃分為3類生態功能區。根據不同生態特點謀劃生態建設未來,重點啟動建設生態產業、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生態水系、生態林及綠色通道、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文化建設七大保障工程。同時,着手構建“五大體系”:即倡導循環經濟,着力推進經濟結構合理的生態經濟體系。加強環境治理,着力推進舒適優美的生態環境體系。注重資源保護,着力推進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抓住關鍵環節,着力推進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着眼以人為本,着力推進文明健康的生態文化體系。通過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科技手段以及加強合作與交流,切實保障生態市建設。力求經過2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安全可靠、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濃郁江南水鄉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市。

(三)生態市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全省“生態省”建設動員大會後,根據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浙江”的工作部署,我市結合實際情況,將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目標任務與生態市建設的目標任務相融合,確定了近期生態市建設的各項主要工作任務。一是建立健全領導機構,以切實加強對生態市建設的組織領導。為加強對生態市建設工作的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黃坤明書記為組長,陳德榮市長為常務副組長,市委常委、祕書長蔣唯民、副市長沈雪康為副組長和市級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嘉興市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並設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加強對生態建設工作的領導。二是於2014年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生態市建設動員大會,部署生態市建設的各項任務,努力動員全社會力量,全力打造“生態嘉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坤明同志作了題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全力打造“生態嘉興”》的動員報告。陳德榮市長要求在推進生態市建設中,必須根據實際,突出重點,攻破難點,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把生態市建設工作穩步推向深入。會上陳德榮市長代表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各縣(市、區)2014-2014年及2014年度市、縣(市、區)長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和《各縣(市、區)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2014年度實施計劃》。三是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於生態市建設情況的報告,並作出了關於建設生態市的決定,決定號召全

面實施《嘉興生態市建設規劃》,力爭到2014年把嘉興建設成為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安全可靠、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市。四是已由市政府行文下達了市級各部門《2014-2014及2014年度嘉興生態市建設目標任務責任分解計劃》,明確了各部門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的職責。市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嘉興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嘉興生態市建設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各縣(市、區)的生態建設目標責任制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五是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均已專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生態建設工作,併成立了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全市五個縣(市)均已完成生態縣(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和專家論證,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和海寧市的人大都作出了關於建設生態縣(市)的決議。

(四)工業企業的長效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通過“98”治太、“一控雙達標”等專項行動和落實工業企業長效管理措施及關停“十五小”、限期淘汰落後的生產設備、工藝技術和清理整頓不法排污企業等工作,我市的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了達標排放,結構性的污染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顯著削減,實現了總量控制目標,使我市水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區域有所改善。一是加快了嘉興產業帶規劃編制,調整產業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提高工業廢物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污染綜合治理。在加快我市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生產力佈局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加強對重點污染行業和重點污染企業的調整及治理,從源頭上防治污染。二是加強工業區建設,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向工業區集中。改善了工業區的環境質量。不但從源頭上嚴格控制了污染,而且加快了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三是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在促進企業生產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全市有近50家企業開展“綠色企業”創建、“清潔生產”審計和“綠色產品”認證為一體的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化建設。四是加大環保監控力度,在水重點污染源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對污染源實施24小時監控,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包含市級、五個縣級控制中心和企業的三級在線監測網。2014年在繼續擴大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網覆蓋面的同時開拓了廢氣在線監測新領域,目前已完成2家煙氣在線監測試點。

(五)城鎮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覆蓋面進一步增加

一是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取得顯著進展。截止目前,全市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含管網)已完成投資二十多億元,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2萬噸/日。大部分鄉鎮和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工程是採用市場化融資、專業化管理模式。為進一步加快污水入網進度,市政府已下發《關於切實抓好污水入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採取各項具體措施,努力使具備入網條件的企業全部入網,以促使具備入網條件的單位儘早按標準入網,充分發揮嘉興市污水處理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改善我市的水環境質量,早日建成“生態嘉興”。二是日處理5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期工程建設已於2014年6月投入運行,日處理200噸生活垃圾的二期工程也於2014年8月開始試運行。現每天可處理垃圾600噸,使我市及平湖、海鹽城關鎮及乍浦鎮的生活垃圾得到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三是以工業區集中供熱設施建設為重點,拆除分散的小鍋爐,在提高熱效率的同時減少了污染物排放,使集中供熱、供氣有

了較大的發展,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六)生態農業的建設得到穩步推進

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各級農業部門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和高效農業、進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加快平原綠化等為主要任務,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結合生態村建設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利用畜禽養殖業糞便製造有機肥、養蚯蚓、建造沼氣池等新措施,形成了生態和經濟的互動和良性循環,既解決了污染又節約了能源,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使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流失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是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充分利用秸稈這一有機肥資源。全市推廣了多種形式、省工省力的秸稈還田技術,既培肥了土壤,又可控制秸稈焚燒,還可補充多種養分,減少化肥用量。二是根據土壤監測結果和地力分等定級,因土因作物合理配施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化肥。全市每年推廣平衡施肥技術300萬畝以上。三是積極調整化肥使用結構,重點推廣多元素專用肥、有機無機活性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尤其是引進高科技產品緩效控釋bb肥,使氮素利用率有較大的提高。四是以開展農產品無公害基地和綠色產品認證為楔機,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民開展無公害生產管理與技術培訓,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五是以綜合利用為原則,推進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在農村大力推廣建設沼氣池,通過建造三格式化糞池,實施固液分離,採用沼氣發酵技術,推行“豬—沼—菜(果、桑)”生態模式。

綜上所述,我市在生態環境建設、治理和保護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基礎,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為下一步全面、深入開展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建設時間長、範圍廣、難度大、要求高,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今後我市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工作將根據《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城市、農村環境保護一起抓,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相結合

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相結合是有序推進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建設,最終達到建設目的的重要手段。在將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工作與生態嘉興建設工作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按照《嘉興生態市建設規劃》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全市各鎮《生態鎮建設規劃》全面啟動。

在實施《規劃》過程中,按照要求逐年制定實施計劃,落實年度建設任務,使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一體化建設建設走上有序的軌道。

(二)加強宣傳,大造氛圍,強化羣眾的生態意識

主要是採取多種形式、手段。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及街道、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市建設和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宣傳,對各級領導和企業法人、經營者進行可持續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知識的培訓,在全市上下形成人民積極參與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將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一體化的工作內容與生態市建設任務相融合

進一步貫徹落實《浙江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和《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生態建設工作中重大生態項目的實施。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生態市建設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對各縣(市、區)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以確保順利完成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全面、紮實地推進生態市建設。

(四)突出重點,努力改善水環境質量

依法採取限期入網治理的強有力措施,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和污水入網進度。切實加強江浙邊界斷面水質監控,充分發揮蘇州與嘉興建立的兩市協調機制,逐步削減盛澤上游印染噴絲等污染企業,減少排放總量。以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為突破口,大力普及生態農業技術,繼續抓好畜禽養殖業、種植業污染防治和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力爭達到我市確定的近期和中期工作目標。

(五)實施生態建設工作中的各項環境保護工程

逐步建立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城市網絡體系為目標,着重抓好生態工業、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通過“萬里河道建設整治、萬頃綠化造林”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及城市社區和農村村鎮建設等途徑,共同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形成以濕地、綠地、環保產業為依託的水淨、氣淨都市生態環境。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原則,在生態建設多元化投資方面進行探索,提倡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樹立一批樣板工程,突出典型、示範的帶頭作用,促進城鄉生態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

(六)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決策和綜合協調

為使我市有限的環境容量及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資源效能和環境承載力。高度重視對污染源的有效控制,通過對城鄉“三廢”的整治、淨化城鄉環境。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工藝技術水平,加強污染防治能力,嚴格環境行政執法的同時,根據我市環境資源容量、分佈的特點,進一步優化生產力佈局,推進工業區的生態化建設,從而突破我市環境容量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的“雙贏”。

城鄉一體化是城鄉聯動發展的高級形式。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一體化的建設既是一個過程,也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嚴格遵循《嘉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規劃,精心組織、全面實施,那麼市委、市政府的這一決策,一定會成為我們各級政府和部門落實“三個代表”和“五個統籌”的實際行動。

第四篇:統籌城鄉發展,走有xx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目標和要求。這“五個統籌”的各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其中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要位置,因為它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五個統籌”的“牛鼻子”,只有統籌城鄉發展,才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要實現城鄉

統籌發展,除了體制的配套和保障外,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鎮水平、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黃泰巖教授認為:城鄉一體化的核心是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具體講,就是要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來實現城鄉生產方式一體化、生活方式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由此,建設系統的任務就是為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城鄉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市場體系一體化搭建平台,營造環境。平台構建合理,環境營造舒適是城鄉空間結構和資源佈局優化,農村人口空間和職業轉移順利的關鍵。由於各地自然地理、歷史傳統、交通區位等的差異,城鄉一體化道路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要探索出一條有xx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首先必須對xx市情有一個清醒而準確的認識。xx市委書記廖炎秋同志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用“優劣並存,喜憂參半”來概括xx市情的基本表徵。這既認識到了xx交通區位優,城市發展快,經濟來勢好,文化淵源深的有利方面,也認識到了xx受到xx雙重夾擊,缺乏產業支撐,觀念狹隘等劣勢。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走城鄉一體化道路,才能避免外資留不住,內資往外流的“過水丘”命運,變劣勢為優勢,化憂為喜。首先必須解決兩個認識問題,一要有開放的雙贏觀。加快城市化進程,並不是以與xx平起平坐,鼎足而立為出發點,而是以促進市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為目的。要有海納百川、靠大聯大、一體發展的襟懷和膽識,堅決革除“寧當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過去總想與大上海平起平坐的江蘇、浙江等省,現在都極力爭取融入大上海的經濟圈,以做大上海的小老弟為榮。xx距xx均為一小時左右車程,我們要找準產業聯結點,既融入衡陽經濟圈,也融入郴州經濟圈。不做“過水丘”,而要做承xx的中轉站,甚至還要有把xx創建成為珠江和長江兩大經濟帶聯繫停靠點的大氣。二要有比較的優勢觀。xx在湘南地區的交通區位和歷史人文優勢顯而易見,與xx市其它縣市比較,xx的城鎮空間佈局和資源集聚都有自己的特點。一是xx城與建制鎮差異明顯,,建制鎮居民和農民空間轉移方向集中於xx城,形成了市域範圍內xx城無可替代的經濟吸附力和人口轉移吸引力。如xx縣x差別不大,很難形成絕對中心地位。二是建制鎮發展先天不足,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力不強。新市鎮有一定基礎,由於耒水航運的中斷,長期發展停滯,京珠高速開通後才剛有生氣。如xx縣,新縣城剛搬遷,長期有縣無城,縣域經濟缺乏中心,只得依附於xx市,而他們x等建制鎮發展較好。基於以上認識,我認為必須走xx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xx城儘量做大做強;建制鎮突出發展重點、優化功能定位。努力構建以來陽城為中心,包括新市、小水、竹市等鎮在內的半小時經濟圈,充分發揮經濟圈的集聚、輻射、吸引、帶動作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從而解決xx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堅持走有xx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強化四個統一。一要做到城鎮規劃編制統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是先導。要統一編制市域佈局規劃,特別注重環xx城半小時經濟圈的規劃,以此總攬城鎮建設規劃,促進城鎮有序發展和人口梯度轉移,統一編制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構建覆蓋城鄉的環境、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統一編制城鄉用地規劃,合理佈局建設用地、住宅用地、農業用地與生態用地。規劃編制要高起點,科學合理地對城鎮進行發展定位和功能分區,帶動招商引資和城鎮資源的升值。xx作為中部地區一個普通的縣級市,靠現有的城市資源和設施進行招商,其引力和潛力是有限的,我們要通過城市規劃的調整,提升城市檔次,完善城市功能,實行“概念招商”,建制鎮更要如此。二要做到城鎮建設監管統一。我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城鎮建設統一監管力度,對規劃、設計、施工等各環節實行全程監管。一方面是為了確保質量,杜絕各類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是為統籌兼顧,防止盲目跟風、千鎮一面,從而喪失地域特色。三要做到城鎮經營運作統一。這個統一不是管得過多、統得過死,而是把城鎮市場化經營的各個方面調控在一個宏觀的“度”之內,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在一個最佳的點上,實現雙贏。有的地方在搞開發時門檻太高,農民實現空間轉移後,口袋已被掏空;無法再實現職業轉移,不得不迴歸土地或外出務工,形成空心城鎮。我們要降低農民市民化的門檻,讓農民進得來、活得下、富得起。四要做到城鎮管理模式統一。要改變重建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加強整體素質建設,

增強服務意識,全面提高城鎮市容市貌、風景名勝、道路交通、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特別是對剛轉移到城鎮的農民,要大力開展生活方式、市民規範、職業技能教育,使農民進城入鎮不僅是表面的轉移,而是質的變化。

第五篇:統籌城鄉發展,走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

統籌城鄉發展,走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目標和要求。這“五個統籌”的各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其中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要位置,因為它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五個統籌”的“牛鼻子”,只有統

籌城鄉發展,才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除了體制的配套和保障外,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鎮水平、走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黃泰巖教授認為:城鄉一體化的核心是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具體講,就是要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來實現城鄉生產方式一體化、生活方式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由此,建設系統的任務就是為農民市民化,農業工業化,城鄉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市場體系一體化搭建平台,營造環境。平台構建合理,環境營造舒適是城鄉空間結構和資源佈局優化,農村人口空間和職業轉移順利的關鍵。由於各地自然地理、歷史傳統、交通區位等的差異,城鄉一體化道路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要探索出一條有xx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首先必須對xx市情有一個清醒而準確的認識。xx市委書記廖炎秋同志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用“優劣並存,喜憂參半”來概括xx市情的基本表徵。這既認識到了xx交通區位優,城市發展快,經濟來勢好,文化淵源深的有利方面,也認識到了xx受到xx雙重夾擊,缺乏產業支撐,觀念狹隘等劣勢。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走城鄉一體化道路,才能避免外資留不住,內資往外流的“過水丘”命運,變劣勢為優勢,化憂為喜。首先必須解決兩個認識問題,一要有開放的雙贏觀。加快城市化進程,並不是以與xx平起平坐,鼎足而立為出發點,而是以促進市域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為目的。要有海納百川、靠大聯大、一體發展的襟懷和膽識,堅決革除“寧當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過去總想與大上海平起平坐的江蘇、浙江等省,現在都極力爭取融入大上海的經濟圈,以做大上海的小老弟為榮。xx距xx均為一小時左右車程,我們要找準產業聯結點,既融入衡陽經濟圈,也融入郴州經濟圈。不做“過水丘”,而要做承xx的中轉站,甚至還要有把xx創建成為珠江和長江兩大經濟帶聯繫停靠點的大氣。二要有比較的優勢觀。xx在湘南地區的交通區位和歷史人文優勢顯而易見,與xx市其它縣市比較,xx的城鎮空間佈局和資源集聚都有自己的特點。一是xx城與建制鎮差異明顯,,建制鎮居民和農民空間轉移方向集中於xx城,形成了市域範圍內xx城無可替代的經濟吸附力和人口轉移吸引力。如xx縣x差別不大,很難形成絕對中心地位。二是建制鎮發展先天不足,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能力不強。新市鎮有一定基礎,由於耒水航運的中斷,長期發展停滯,京珠高速開通後才剛有生氣。如xx縣,新縣城剛搬遷,長期有縣無城,縣域經濟缺乏中心,只得依附於xx市,而他們x等建制鎮發展較好。

基於以上認識,我認為必須走xx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xx城儘量做大做強;建制鎮突出發展重點、優化功能定位。努力構建以來陽城為中心,包括新市、小水、竹市等鎮在內的半小時經濟圈,充分發揮經濟圈的集聚、輻射、吸引、帶動作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從而解決xx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堅持走有xx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強化四個統一。一要做到城鎮規劃編制統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是先導。要統一編制市域佈局規劃,特別注重環xx城半小時經濟圈的規劃,以此總攬城鎮建設規劃,促進城鎮有序發展和人口梯度轉移,統一編制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構建覆蓋城鄉的環境、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統一編制城鄉用地規劃,合理佈局建設用地、住宅用地、農業用地與生態用地。規劃編制要高起點,科學合理地對城鎮進行發展定位和功能分區,帶動招商引資和城鎮資源的升值。xx作為中部地區一個普通的縣級市,靠現有的城市資源和設施進行招商,其引力和潛力是有限的,我們要通過城市規劃的調整,提升城市檔次,完善城市功能,實行“概念招商”,建制鎮更要如此。二要做到城鎮建設監管統一。我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城鎮建設統一監管力度,對規劃、設計、施工等各環節實行全程監管。一方面是為了確保質量,杜絕各類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是為統籌兼顧,防止盲目跟風、千鎮一面,從而喪失地域特色。三要做到城鎮經營運作統一。這個統一不是管得過多、統得過死,而是把城鎮市場化經營的各個方面調控在一個宏觀的“度”之內,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在一個最佳的點上,實現雙贏。有的地方在搞開發時門檻太高,農民實現空間轉移後,口袋已被掏空;無法再實現職業轉移,不得不迴歸土地或外出務工,形成空心城鎮。我們要降低農民市民化的門檻,讓農民進得來、活得下、富得起。四要做到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