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鄉村振興現狀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一、調查目的

關於鄉村振興現狀調查報告

1、通過線上、線下兩種途徑發放問卷,回收、分析數據結果,調查南湖鎮人民對南湖鎮鄉村振興發展基本狀況的瞭解程度、態度、村落變化的認知,以及從他們的角度瞭解鄉村振興得到的實際成果,得到較為客觀準確的調查數據,經過整理分析後交給政府有關部門作為參考,從而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南湖鎮的實施。

2、通過訪談的方式,向鎮鄉村振興辦及村民委員會有關的負責人瞭解南湖鎮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在人才、環境、文化、產業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使青年大學生羣體對南湖鎮鄉村振興工作目前的成果、遇到的困難以及未來的規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3、以社會調研的方式,提高大學生對鎮鄉村振興工作的瞭解度和參與度,同時也達到向鎮內羣眾宣傳推廣鄉村振興工作的目的。

二、調查時間

2023年3月15-2023年4月15日

三、調查對象

南湖鎮人民政府、各村村民、村委會

四、調查方法

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實地訪談

五、調查過程

(一)南湖鎮基本情況

南湖鎮現轄16個村112個社5602户22322人,耕地面積5.98萬畝,人均2.7畝;其中果園3.2萬畝,人均1.4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3.5%。2013年底建檔立卡人口1132户4317人,貧困發生率18.17%。

經過7年的動態管理,現有建檔立卡已脱貧户1171户4502人,監測對象113户462人,其中脱貧不穩定户20户86人,邊緣易致貧户89户356人,新納入突發嚴重困難户3户14人(陳莊1户6人、石陽1户4人,曹灣1户4人,致返貧風險全部為因病)脱貧不穩定户3户15人(北關1户6人,致返貧風險為因病;南門1户4人,雙堡1户5人,返貧風險全部為因學)。

今年風險消除85户357人(其中邊緣易致貧户71户293人,脱貧不穩定户14户64人),剩餘監測對象28户105人(其中脱貧不穩定户6户22人,邊緣易致貧户18户63人,突發嚴重困難户4户20人)。

(二)我鎮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鎮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鄉村人力資源匱乏

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鎮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佔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後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鎮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佈不均勻,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於幾個鄉村。

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鎮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裏,同時,隨着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

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鎮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户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

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鎮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有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複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2.鄉村生態環境欠佳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鎮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

一是部分羣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難以改變,致使“髒、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

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落後狀態,大部份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於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户散養和小規模養殖佔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3.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

我鎮對於大規模健康養殖、種植產業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

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鎮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後。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六、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幹部資源向基層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

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着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

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鎮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

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衞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閒、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於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遊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養老的生態樂園。

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衞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蓬勃發展,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試點示範,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範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及模式。

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藉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遊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遊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 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薦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採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