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9W

關於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調研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接續推進全面脱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脱貧攻堅工作中給錢給物不如建起一個好支部、培養一批好乾部,要實現全面脱貧奔小康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就必須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實現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助推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如期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內培外引優選“領頭羊”

當前農村人口外流嚴重、村支部書記選人難問題日益嚴重,選優配強村幹部隊伍,真正錘鍊出一支熱愛農村、實幹苦幹、開拓奮進的“三農”幹部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最基礎的條件。一是打通內培、外引兩條通道,內部取“才”,注重在本村挖掘培養,特別是從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能手等人才中培養選拔村支部書記;外部引“才”,加快推進相關政策出台,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採取現象機關幹部下派、跨村跨支部選任等方式。二是全面推行農村幹部人才備案管理,縣級組織部門對各村黨支部書記及後備幹部進行統一備案教育管理,建立完善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求的個人綜合素質能力評價體系,統籌整合使用縣域幹部人才資源,為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內培外引”打牢基礎。三是着眼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熱情,打破村支部書記農民身份壁壘,把優秀村幹部公開選拔為鄉鎮領導幹部,進一步強化優秀人才走向基層、優秀人才來自基層的鮮明用人導向。四是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幹部獎勵報酬掛鈎辦法,統籌專項資金為村幹部購買補貼養老保險,不斷強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激勵保障,徹底解決村幹部上升渠道、經濟收入、社會保障等後顧之憂,全面激活村幹部幹事創業激情和擔當實幹意識。

二、以產興業打造“新引擎”

沒有產業支撐的振興是難以持續的,產業發展不能侷限於農產品本身,要因地制宜培育產業,因勢利導壯大產業。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重點,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由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封閉發展向外引內聯轉變,鼓勵村集體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二是推廣“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主體+農户(貧困户)”模式,通過發揮種養大户、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引領,通過土地、林地、房屋等資源要素、產業經營鏈條定向協作,各類涉農資金整合量化注入以及村集體經濟項目經營參與等方式渠道,完善村級合作社經營管理和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相匹配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台和第三方財務管理和審計制度,防範生產經營風險和內部管理風險。三是鼓勵集體經濟抱團發展、聯村共建,通過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業態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等在農村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盤活集體資產,增強集體發展活力,不斷完善集體資源資產管理增值制度,建立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健全扶貧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發揮村集體經濟帶貧益貧作用。四是開展帶頭人培育行動,吸引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和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廣泛藉助應用信息技術和電商平台,發展“農場雲”“體驗式農業”等新模式,使原料區、加工區、體驗區、展示區、物流區、銷售區有機銜接,讓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閒旅遊、電子商務等多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三、治融合激發“新活力”

鄉村治理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鄉村治理機制,激發鄉村新活力,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牢堅實基礎。一是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把民主集中制原則切實貫徹到村民自治的全過程,健全村級“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完善村級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嚴格落實《X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辦法》,加強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村務公開程序。健全村務監督機制,推行“一事一監督”工作方法,對重大事項進行全面監督,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二是完善基層議事協商制度,健全“一約四會”村民自治制度,主動適應農村人口流動和經濟結構變化,探索建立村民小組議事協商機制,為不同羣體參與議事提供平台,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三是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褒獎懲戒作用,健全村級“愛心超市”和“紅黑榜”“問題牆”等制度,將村民自治管理與村民積分、道德評議、精準脱貧相融合,引導、激勵村民參與村莊治理。四是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注重扶志、扶智、扶技相結合,以志願者服務小隊為主力軍,以專題講座、集中宣講、流動宣講、先進典型現身説法等方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引導農民樹立現代價值觀念,增強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