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4.27K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多篇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篇1

近年來,全國範圍內醫療糾紛數量明顯上升,醫患矛盾有激化的趨勢。醫生與病人之間缺乏信任和理解,打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這主要表現在:

(1) 醫患衝突不斷髮生,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2) 醫療糾紛以醫療過失為主轉變為以非醫療過失糾紛為主。

(3)處理難度越來越大,對其處理以行政為主體轉變為以法院為主體。

(4)醫療糾紛易於引發社會的反應,並構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5) 醫療糾紛的賠款額越來越高。

中國醫師協會2004年《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將近3/4的醫師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護。醫院平均每年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患者打砸醫院事件5.42起,打傷醫師5人,單起醫療糾紛最高賠付額達300萬元,平均每起賠付額為10.81萬元。日趨緊張的醫患關係嚴重衝擊着醫療服務市場,醫護人員土氣低落。然而,醫療糾紛數量上升的同時,醫療事故數量並沒按比例上升。艾力彼認為,醫療技術並不是糾紛的主要的原因,醫患矛盾有其更深刻的社會根源。

再讓我們來看這樣的事例。2006年深圳山廈醫院因為病人家屬衝擊醫院,影響正常醫療秩序,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醫院在無奈之下,發給臨牀一線醫護人員每人一項鋼盔,以求自保。

我想,只要是一個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人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持續下去,因為它將影響到我們國家的未來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醫患關係是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醫患關係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係,是醫療人際關係中的關鍵。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説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兩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説,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羣人之間多方面的關係”。

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到以下幾點。

(1)醫方因素:醫療質量問題,醫風醫德問題,醫患溝通問題,技術性違規問題,“以藥養醫”問題等等各種技術和體制方面的問題;

(2)患方因素:主要是對醫療工作不瞭解,認為治不好就是醫院有過錯,並認為醫方收取貨幣就理所當然要治好病,還有一些患者及其家屬的無理取鬧事件;

(3)社會因素:主要是解決醫患糾紛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媒體炒作引起社會公眾對醫院信譽的質疑;

(4)醫學本身的因素。

其實,我們可以瞭解到深知體會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不能換位思考。

醫生給患者看病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活動,醫患之間的協調和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醫療服務離不開和諧的醫患關係。美國功能學派社會學家帕森斯和福克斯將醫患關係的特點歸納為四點:(1)支持:在醫患關係中,由於接受了對病人提供保健照顧的義務,醫生變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間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並且盡力為處於依賴狀態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顧.(2)寬容 在醫患關係中,病人被允許有某種方式的行為舉止,而這些舉止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允許的。病人的某些行為和舉止之所以得到寬容是因為,生病期間病人對他的疾病不負責任,只要他繼續承擔病人角色並承擔希望和盡力恢復健康的義務。(3)巧妙地利用獎勵 在醫患關係中,為了在獲得病人的服從時提供另外的支持,醫生有能力建立並巧妙地利用一種獎勵結構。通過控制病人非常重視的獎勵,就可以增加醫生的權威和病人的依賴性。(4)拒絕互惠 在醫患關係中,儘管醫生給病人以支持,並且比較寬容患者的偏離常規的行為,但醫生通過在人際反應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來保證醫患關係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説,醫生了解病人的真實感情,但不以允許病人瞭解自己的真實感情作為回報。

簡單的來説,我們要求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醫務人員要為患者着想,視病人為親人,滿腔熱忱地關懷患者,千方百計地為病人減輕痛苦;患者也應當增加對醫務人員的理解,認識醫療工作的高風險性和不可預知性,增強對醫務人員和對醫療工作的信任。

從目前的情況看,醫患關係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醫患關係完全技術化

醫學高技術應用於臨牀治療,大大提高了醫學對疾病的診治能力,但是美國著名醫生劉易斯 ? 新技術的出現使醫生對患者的關心、愛好和親密快速減少了,醫生忽視了對患者生命的關愛,淡化了對病人的理解和尊重,使醫患關係演化成了醫生 —— 機器 —— 患者的關係。托馬斯説: “ 觸摸是醫生最為古老而且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動作 ……”。這是幸運還是悲哀?也許,我們可以努力淡化高技術對醫患關係的影響,相信只要努力,我們可以做到!

(2)醫患關係不斷趨向市場化

市場為醫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但是市場化為醫療事業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本來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成了與病人交換的籌碼。是的,只要我們努力,白衣天使的純潔光芒會重回身邊,讓我們行動並期待吧!

(3)醫患關係不斷民主化

在對待疾病的問題上,醫患雙方地位越來越平等,醫患關係變得越來越民主化。“病人選醫生”就是最好的明證。

(4)醫患關係日益法制化

隨着整個社會生活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醫患關係的發展還會展現其它的發展趨勢,僅從目前狀況來説,醫患關係在發展趨勢方面上述趨勢將會不斷增強,成為不遠的將來醫患關係的幾個突出特徵。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要強調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醫生與患者溝通,瞭解與疾病有關的信息,才能夠作出更加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例如醫務人員一般要詢問病史以防不當治療。另外,患者相對於醫務人員來講,缺少醫學知識,主要是在醫務人員的安排下接受治療,所以處於一定的被動和服從地位。因此,醫務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才能滿足患者對醫療信息的需要,並且是醫患雙方實現平等。還有,醫患之間如果沒有溝通,缺乏真正互相信賴,與患者或者家屬之間發生誤解和糾紛就難免了。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如果把即將進行的醫療行為的效果、可能發生的併發症、醫療措施的侷限性和可能出現的危險性等等,在實施醫療行為之前與患者或者家屬進行溝通,讓他們在瞭解正確的醫療信息後,再作出醫療決定就會有助於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準備,以後出現不令人滿意的結果時,能夠理解和正確對待,有效減少醫療糾紛。

針對醫患關係現狀,發展趨勢及出現原因,我對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誤治現象,這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才的培養。

其次,也是當前要重點強調的,加強醫患溝通,建立人文關懷的醫患模式。這關鍵在於提高醫療人員的醫德和加強全民對醫療工作的認識和理解。醫務人員要始終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尊嚴和人格,恪守救死扶傷的醫德,有效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全面瞭解患者,以便為患者更好地服務。患者要理解醫學的高風險性和探索性,尊重醫務人員,積極配合治療、恢復和保持健康。

再次,要強化醫務人員和患者的法律意識。醫務人員應維護患者的隱私權和知情權,患者也應明確自己的權力與義務,並且強化溝通意識。

再次,社會應該加大醫療投資,奴隸實現醫療資源的均衡分佈,重視農村地區的醫療發展,完善醫療方面的法律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對媒體的炒作實施干預。

總之,我們要我們要為構建和諧醫患關係不遺餘力。

作為一個醫學生,默唸着醫學生誓言: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我感到了肩上責任之重大。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篇2

隨着醫療糾紛的顯著增多,醫患矛盾也不斷激化並呈現暴力化傾向。在一篇名為《亟待改善醫院執業和發展環境》的文章中列舉了導致醫務人員執業環境越來越差的幾大因素:

醫患糾紛觸目驚心

據20xx年中國醫師協會對114家醫院進行的調查顯示,20xx年至20xx年間,每家醫院平均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打砸事件5.42件,打傷醫師5人,平均每起醫療糾紛賠付金額10.81萬元。儘管醫療設施越來越完善,醫務人員的醫學水平和學歷都越來越高,但醫患糾紛事故依然存在,並且逐年升級,以至於開始上演一場場醫患之間的“武打劇”。

醫務人員人身沒有保障

據中國醫師協會調查,很多醫生對自己的執業環境感到不安,有的甚至恐懼。從北京協和醫院王任直教授被患者家屬圍攻毆打,到四川華西醫科大學附一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凱被患者用菜刀砍傷致殘,以及湖南中醫學院著名血液病專家王萬林教授被其所救治的患者連捅46刀,不幸身亡,各地醫生所受的人身侵害可謂事件愈演愈烈。

醫療風險危及醫院生存

醫療風險已成為醫院頭號危機。現在醫院院長們普遍有“三怕”:一怕要命、二怕鬧事、三怕賠錢。醫院和醫生普遍感到的壓力,使得他們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時畏首畏尾,嚴重影響了及時有效的救治。

由以上可以看出,醫療糾紛始終是影響醫患之間關係的主導因素,而由醫療糾紛產生的後果已經嚴重影響了醫生的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也因此,大多數醫務人員都感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並嚴重影響醫療工作的正常秩序。

患者篇:

説起在就醫過程中與醫務人員的關係,有45.45%的人認為關係一般,32.95%認為跟醫務人員的關係比較好,而非常融洽的佔2.27%,有13.63%的人則認為比較差,5.7%則在就醫過程中跟醫務人員相處得非常糟糕。整體看來大部分患者在就醫過程中與醫生相處的還算較好,並沒有發生過大的糾紛甚至衝突。

在對醫院的選擇上,有18.7%的人以價格是否公道為優先選擇條件,而有37.41%的人選擇了醫療技術領先這一項,有10.79%的人選擇了交通方便或者離家近,有25.17%則以服務態度佳,口碑良好為先決條件,37.19%選擇大型設備完善,資金雄厚,僅僅只有0.74%選擇了聽信廣告宣傳。大部分人在就醫的時候,還是會選擇醫療技術好,設備完善,資金雄厚的大醫院,而這也許就是一些大型醫院醫患糾紛頻發的原因之一吧。

就醫時,醫護人員讓無法忍受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上,有13.63%的人認為醫生在工作時使用的醫學專業術語太專業,不樂意與患者或家屬溝通,有27.27%認為醫務人員態度惡劣讓人難以接受,有22.72%人選擇了就診手續太繁雜,醫護人員不細心引導,有29.54%的人認為醫護水平太差,延誤患者治療讓人難以接受,而6.81%人則討厭醫務人員索要紅包,利慾薰心。大部分患者依舊比較重視就醫時接受的服務,包括醫務人員的態度等,當我們患病就醫時,希望得到的是一個温暖的環境和體貼的照顧。

當患者遇到醫療糾紛時,有27.27%的人選擇面對面投訴醫護人員,有17.04%會向醫院設立的舉報電話進行投訴,有4.54%選擇往醫院公設的意見箱投信,有12.5%的人通過第三公正方投訴,有38.63%的人只會向家人或者朋友傾訴,而不會採取一般的投訴手段。調查看出,大部分的患者已經學會使用自己掌握的方式,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採取合理合法的手段進行投訴,但依舊有1/3左右的人面對自己的遭遇而只向家人或朋友訴説,不採取投訴手段。

在就醫的過程中,有15.9%人曾經受到過醫務人員的惡劣服務態度,有35.22%難以與醫務人員的溝通,有19.31%當遭遇到醫患糾紛時苦於無處投訴,9.09%遇到醫患糾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而有20.48%沒有遇到過醫患糾紛問題。

而涉及到患者自己與醫務人員的關係時,有高達71.59%的人認為他們之間僅限於醫療的供與求關係,6.81%認為彼此之間存在利害關係,會考慮向醫務人員塞紅包以求得更好的服務和治療,只有9.1%認為彼此之間是朋友關係,能夠和睦相處,另外有12.5%的人認為這個問題説不清楚。在大多數患者心裏,依舊把醫務人員放在了了彼此不相干,只存在供求關係的地位上,能夠真正跟醫務人員和睦相處的僅僅是少數不到10%的人。

至於如何重新樹立醫務工作者在公眾心中的形象,有13.63%希望醫務人員能學學心理學,理解患者心理,38.63%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調整心態,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原則,7.57%的人希望能夠讓自己多瞭解一些醫學基本常識,掃除各種溝通障礙,18.18%的人希望醫院加強管理,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19.69%的人希望醫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工作能力,有4.72%選擇了其他。

一直以來,醫患關係是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共同關心的敏感話題。醫療糾紛頻繁發生,且影響範圍越來越大,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引起了廣泛關注,醫療糾紛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對於患者來説,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合理,患者享受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差,醫療保障不到位等原因,使原本就患有疾病的患者們心中充滿了怨氣。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宣揚“以人為本”,但在醫療環境來説,真正要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多為患者着想,多一些耐心,加強醫患雙方的溝通。

創造和諧的醫患關係,要靠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醫務人員肯付出更得一些,收效就會更好一些。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篇3

醫患關係本應成為最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關係變得日趨緊張,且嚴重衝擊着醫療服務市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被所醫治的患者打罵、傷害,傷醫、殺醫事件不斷上演;媒體輿論充滿了公眾對醫者的幸災樂禍、挖苦諷刺,甚至傷醫、殺醫被視為患者維權理所應當的手段之一;醫護人員則滿腹委屈與憤怒,有的消極怠工,有的全副武裝,有的採取防衞醫療。試想,如若醫護人員與患者相互敵對、相互失信、相互傷害,那麼醫療技術將停滯不前,醫療水平必然變得保守、退卻,最後的勝者將是病魔,屆時民眾的生命將得不到有效保障。新環境下,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1 當前醫患關係現狀

醫患關係是一種最基本且特定的人際關係。究其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醫患關係應定義為以醫生為中心的羣體 ( 醫方 ) 與以患者為中心的羣體 ( 患方 ),在醫療活動中所建立的特殊人際關係.換句話説,醫患關係是個羣體關係,它不僅僅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它還會對社會和諧安定造成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於醫療體制改革時期,醫患關係本應和諧穩定。然而近幾年來,醫療糾紛事件逐年上升,醫患關係日益緊張,醫療糾紛矛盾升級,進而演化成醫療暴力,患者就醫時心存疑慮,醫生行醫如履薄冰,醫患雙方的誠信嚴重缺失。據央視新聞 20xx 年調查顯示:59.8% 的醫務人員受過語言暴力,13.1% 受過身體傷害,僅有 0.05% 的醫患衝突是因醫療事故和差錯,絕大多數因患者對醫療效果不滿意、不信任醫生的治療方案及覺得醫護人員態度不好。醫院的耳鼻喉科和急診室最易發生暴力傷醫案件。

醫患糾紛的頻繁上演,不論是給醫方還是患方,甚至給社會秩序,都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1) 擾亂醫院正常的就診秩序,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受到影響;(2) 醫患糾紛發生後,佔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以及人力、物力、精力進行調解處理,但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3) 醫患雙方之間的誠信度越來越低,醫患矛盾更為尖鋭,醫患關係更為緊張;(4) 醫院救死扶傷、醫務人員醫者仁心的聲譽和形象受到極大的損害;(5) 阻礙臨牀醫療技術的正常開展以及醫療水平的逐步提高;(6) 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2].

2 當前醫患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2.1 醫院方面

(1) 醫院管理水平較低,管理觀念落後。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民羣眾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而醫院仍然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醫院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較低,辦事效率較低,管理存在漏洞,如就診程序繁瑣、醫療環境複雜、收費標準不透明等,管理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管理觀念還需進一步改進。(2) 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當前一些醫務人員對前來就診的患者缺乏耐心、細心、關心和愛心,依舊保持看病不看人的傳統觀念,未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得患者的人格未得到尊重,患者的精神未得到撫慰。(3) 醫院對醫務人員的監管不到位。長期以來,醫院對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只注重業務技術培養,缺少必要的人文素質培養和行為建設監督,使得一些醫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態度冷淡生硬,或者在醫德醫風方面存在不正之風,甚至少數個別醫務人員出現了貪腐現象。(4) 醫患溝通不到位。良好的醫患溝通是醫患關係和諧的橋樑,但是目前醫院的醫療活動過於強調依靠醫療儀器設備,忽視了醫生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患者在醫院就診,希望能夠與醫務人員多交流溝通,以此獲得與自己疾病相關的信息,然而醫務人員往往態度冷淡或寥寥幾語,或者溝通內容往往過於專業化,使得患者一頭霧水或聽不懂,導致醫患溝通不通暢,遠遠未達到溝通目的[3].(5) 醫院醫療技術水平較低。醫學是一門需要不斷進步的科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加之醫療對象千差萬別,要求醫院的醫務人員不斷提高醫療業務技術水平;但現實中,一些醫院尤其基層醫院往往對技術水平缺乏追求,醫務人員臨牀經驗不足,經常出現漏診、誤診,或者責任心不強,忽視了患者病情的複雜性,延誤最佳就診時機,造成誤治的嚴重後果,也引發醫療投訴甚至醫療糾紛。

2.2 患者方面

(1) 患者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與醫學水平本身侷限性之間存在矛盾[4].由於醫學知識未全面普及,患者的醫學知識相對缺乏,加上綜合素質和理解能力的參差不齊,不能正確認識醫學的特殊性和侷限性,也不能充分理解醫療工作的高風險,從而在就診時對醫務人員寄予過高的期望,一旦醫療效果達不到患者期望的結果或與患者期望的結果有偏差,就可能引發醫療投訴甚至醫療糾紛。(2) 患者的法律意識淡薄、申訴渠道不通暢。隨着我國法律法規的健全與普及,人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一些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如果對醫療服務或醫療效果不滿意,會藉助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但是這些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患者在全部就醫人羣中只佔少數。實踐中由於患者法律意識淡薄,發生醫患矛盾時申訴渠道的不通暢,維權成本較高,加之社會上職業醫鬧的影響,患者維權往往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如在醫院拉橫幅、打砸醫院、毆打傷害醫務人員等。(3) 醫患之間的低信任度。隨着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以及自主參與意識的增強,患者不安於被動的求醫角色,在涉及自身健康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想知道的'更加清楚透徹,但實踐中醫療服務往往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如診療過程中對檢查、用藥不透明,醫院的價格公示欄形同虛設,侵犯了患者的合法利益;同時,個別醫務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診療過程中收受紅包、過度檢查、開大處方等,極大損害了醫務人員在人民羣眾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得一些患者在就診時先入為主的對醫務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不信任或存有懷疑,加劇了醫患之間信任度的大幅滑坡。

2.3 其他方面

(1) 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新一輪的醫改正在逐步推行、不斷探索中,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而醫患關係也是對醫療體制改革的一種挑戰,需要完善的制度來規範和維護。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問題仍然在不同領域不同羣體中存在,高投入的醫療費用與患者低水平的收入矛盾突出,當患者期望值較高,而醫療結果與期望值差距甚遠便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產生醫患矛盾。(2)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區間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目前醫療體制下,醫療優勢資源往往集中於大城市大醫院,而基層醫院尤其貧困山區或者農村的醫療資源獲得較少。在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大醫院,物資、人員、技術以及設備都可以應付各種緊急事件,相比之下,基層醫院則難以應對,這也會在某種層面上引起醫患矛盾。(3) 媒體輿論的錯誤導向。隨着傳播媒介的完善和發展,社會事件的公開透明度越來越高,社會公眾可以藉助各種網絡媒介發表自己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然而,由於部分媒體記者在報道事件時失實,未調查清楚便加以報道評論,片面的將醫療糾紛的責任歸咎於醫方,公開對醫院及醫務人員進行譴責,導致社會公眾在不明事實的情況下發表錯誤或者帶有偏見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社會公眾,也極大地損害了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形象,使得社會公眾對醫方產生不信任或敵對心理,更加加深了醫患矛盾。(4) 法律法規不健全。近年來,雖然我國相繼頒佈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規範醫療衞生行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患者的利益,但從總體來看,整個醫療衞生行業仍然缺乏完備健全的法律法規來防範醫療糾紛,在醫療糾紛發生後缺乏必要的政策規定來緩解糾紛、解決問題,使得部分患者撇開法律途徑維權,反而採取非正常甚至偏激手段進行維權,更加激化了醫患矛盾。

3 解決醫患關係問題的對策

3.1 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維護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權益,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醫療衞生體制,明確政府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職責,運用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體現社會的公益性,同時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推動醫院積極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加大政府對醫藥衞生行業的經費投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放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增加可報銷的診療項目,降低個人支付比例,使人民羣眾看得起病;制定完善、合理的醫療價格體系,提高就診費、治療費、手術費等,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降低化驗、檢查等費用,合理收治患者,降低醫療費用;結合地區差異,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切實落實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制度,緩解患者看病就診難的現狀,消除人民羣眾看病貴的思想,從宏觀角度上減少醫患矛盾。

3.2 加強醫院管理,轉變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

建立健全醫院規章制度,規範和約束醫務人員行為;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建立必要的監督管理制度和監督管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醫務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優化醫院就診環境,簡化就診程序,明確收費標準,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借鑑國外醫院先進管理經驗,吸取先進的醫院管理觀念,改變原有的醫院管理模式,注重培養教育醫務人員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嚴格完善的醫療服務標準,通過定期學習、培訓、考核,逐步提高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進一步加強醫患溝通,注重提高醫務人員的醫患溝通技巧,改進醫患溝通方式,耐心傾聽患者訴説,運用親切、通俗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取得患方對醫務人員的信任,與患方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3.3 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動,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推動醫患關係的健康發展

網絡媒體是醫療衞生行業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的橋樑,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動,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能夠有力推動醫患關係的健康發展,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基礎[5].由於醫患關係已經成為當前的社會熱點關注問題,媒體往往會參與到發生的醫療事件之中,它們的報道對醫患關係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醫療機構應當重視與網絡媒體的關係,及時向網絡媒體提供準確、全面、真實的信息,讓網絡媒體在第一事件瞭解事實真相,第一時間據實報道,讓社會大眾瞭解事實真相,發揮正面的輿論引導作用。此外,醫療機構還應主動聯繫網絡媒體,定期宣傳醫患關係和諧健康、團結向上的形象,報道宣傳醫院新技術新業務以及醫務人員先進事蹟等,傳遞正能量,讓社會大眾重塑對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重新樹立對醫院、醫務人員的良好信任,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

3.4 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積極探索完善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

醫學是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身的一門科學,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這也就決定了醫療服務的高風險性。醫療服務的效果是否讓患者滿意,服務態度是否讓患者覺得滿意,都是當前醫患關係的焦點。然而目前調整醫患關係的法律法規並不完善,不論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還是《侵權責任法》,均沒有系統、全面地對醫患關係之間可能存在的問題作出規定,加之訴訟時間長、成本高、舉證難,在出現醫患糾紛時患方往往避開法律途徑尋求救助。因此,進一步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健全醫療糾紛相關法律,在立法上平衡醫患雙方的權益,引導醫患雙方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切實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6].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完善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如設立第三方調解機構,通過該機構的介入,將醫療糾紛引出醫院,由第三方調解機構進行處理,既能降低醫患雙方的維權費用,也能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取得醫患之間的信任,將醫療糾紛處理向健康方向引導。

3.5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促進社會公眾對醫療知識的瞭解,全面支持醫療衞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大眾獲得醫療信息有了捷徑,但由於醫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科學,面對網絡的海量信息,患者很難甄別良莠,因此仍需要醫學專業人員的幫助。衞生行政管理部門與醫療機構應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普及防病治病知識,讓社會大眾瞭解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體,提高社會大眾對醫療技術存在特殊性、侷限性及高風險性的認識,縮小醫患之間的醫療知識差距。只有讓患者認識到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侷限性和高風險性,瞭解醫務人員為保護患者生命健康付出的艱辛,才會真正理解醫務人員,進而積極支持醫療衞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篇4

近年來,醫患關係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明顯上升,引發的衝突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是構建和諧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

(一)醫患關係中的不和諧是當今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深化諸多社會矛盾的局部表現,是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誤會,與其稱其為“矛盾”,毋寧稱為誤會更來得準確些。醫患之間沒有什麼根本性矛盾,其目標是一致的,敵人是共通的,那就是疾病和死亡。在和疾病與死亡的殊死搏鬥中,病人和患者結成生死友誼,這才是醫患關係的主流,君不見梁山好漢不打不相識,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新型醫患關係必將建立。切不可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的當,一有誤會就武斷地指責某方,使醫患誤會愈演愈烈。而一些不法之徒,從中漁利,暗自推波助瀾。緣於醫患糾紛養活了一大幫人,除了“醫鬧”,還有借醫患糾紛賴以生存的一些行業。患者、醫生相互防範,不僅患者牢騷滿腹,醫生也怨氣沖天,不信你看流行在醫生中的民謠:“國家投入不到位,救死扶傷常欠費,八方攤派排着隊,醫院經營要納税,流通混亂藥價貴,轉嫁醫院來替罪,談判爭利增國資,反説單位在受賄,各種檢查週週有,層層領導忙勾兑,醫院債台高如山,院長書記難入睡,醫生捱打又捱罵,流血流汗又流淚,醫鬧點火忙煽風,醫生醫院喊救命,醫患關係成敵對,兩敗俱傷肥了誰?”雖然未免偏頗,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心態可見一斑。

(二)、既然醫生患者是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並肩和病魔死亡作戰,兵法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大獲全勝仍然是大多數。君不見大勝時醫患雙方彈冠相慶,送錦旗感謝信的絡繹不絕,稱道之聲不絕於耳,又是“救命菩薩”,又是“再生父母”。其中不少患者心聲催人淚下。

醫院如戰場,有贏就有輸,一旦不利就反目成仇,老拳相向,不管什麼原因,一概説“我不懂”、“我是醫盲”,好象法律和輿論給了醫盲以特權,一句“我不懂”就為胡攪蠻纏、無理取鬧找到了理直氣壯的理由。就象我不懂法就可以鬧法院,就可以去襲警,就可以殺人放火,這是法制社會所不容許的,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所無法容忍的。自古以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醫生盡力醫院盡責也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如果病人一死就要追究醫院和醫生的責任,那可能醫生上班就不是戴鋼盔的問題了。

(三)勿庸諱言,醫生行業中有行為不檢點者,有以權謀私者,甚而至於有“白眼狼”,象我黨有幾個貪腐分子不能改變我黨的光輝形象一樣。廣大的醫護人員救死扶傷、忘我奉獻。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總是把人民的健康安危放在第一位。曾幾何時,醫者風頭正盛,粉絲如雲。君不見歷來有不能作良相當作良醫的説法。君不見非典肆虐,所有的白衣天使都是“最可愛的人”。非典過去了,醫生卻被小人了一把。不僅“妖魔”而且還“化”了。有幾個不良分子,不能把醫護人員都看成壞人,就象有幾個“醫盲”或“醫鬧”不能把病員都看成“醫鬧”是一個道理。有人別有用心地大造輿論,把衞生行業問題無限誇大,把廣大衞生工作者一棍子打死,不是唯恐天下不亂便是企圖趁渾水摸魚,從中漁利,以致於病人醫生之間相互防範,就象兩個兄弟在夜色中相向而行都懷疑對方是鬼魅。這夜色究竟是什麼呢?其實良知應該清楚。

(四)、試想,試問,沒有醫生的安全,哪來病人的安全?醫生也是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基本的權益需要維護。馬斯洛人類需求論説:安全是僅次於生存的需求。如果醫生沒有安全感,成天誠惶誠恐,就不要説開拓創新(探索和創新是醫學的靈魂),就連最基本的常規工作都很困難。大不了請病人另請高明,成都不行有北京上海,北京上海不行有巴黎紐約,巴黎紐約不行還可以等到22—23世紀。到頭來患者反而不知道該到哪裏就醫了,這才是真正的“看病難”。這對於患者安全嗎?健康所繫,生命所託。病人來就醫誰不想首先要安全,但端着錄相機、揣着錄音筆來看病,你想有安全,醫生有安全嗎?醫生不安全,他能給你安全嗎?面對着攝象機、錄音筆、家屬患者防賊一樣的目光,有人説:“白求恩老先生如果活着,恐怕也要挾起皮包回加拿大了吧!”雖然是假設,我深以為然。如果在醫患關係中也搞“有罪推定”,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那就難免墮入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以發現敵人、製造敵人為已任的魔道。

(五)、從概念上説,醫患關係是涵蓋患者和醫療保障體系、醫學科學、醫療機構及醫生與患者關係四者的總和,只是前兩者看不見摸不着,醫院和醫生便成了發泄的靶子。

沒有了原合作醫療賴以生存的人民公社,勞保醫療得以附麗的國有企業,原來享受公費報銷的幹部如今也要掏腰包,如果是“一根針一把草”年代,也掏不了幾個錢,如今是新藥新技術多,病房檔次多,看病嘛,誰願意讓身體吃虧,能用高檔藥我為什麼要用普通藥,能用高新技術為什麼要用普通技術,能請大專家為什麼要看小醫生,能住高級病房為什麼要住普通病房。殊不知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需要自己掏腰包,而且這一掏還不是一個小數目,於是氣便不打一處來。於是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批評醫院技術落後,條件太差,專家太少,一方面又罵醫院收費太高,亂用高新技術;一方面廉價的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另一方面收費較高的大醫院車水馬龍人滿為患。提供低檔廉價服務的醫院患者不來,提供高檔而價高服務醫院又該捱罵。

醫院不禁要反思:親愛的患者,您究竟希望我們怎麼辦醫院?最後終於明白了:患者希望星級醫院的享受,雞毛店的收費,高新技術的服務“一根針、一把草”的收費,最好不收費,至少不能自己掏腰包收那麼多費。如果患者不願交費,目前公立醫院又還沒有修煉成慈善機構,總需要有人埋單。有人説工業化國家才能養活老齡化社會,我們的國情是還沒有進入工業化社會就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看來全民醫保的希望要落空,但朝醫院發氣有什麼用呢?

辦醫院也難,辦城市醫院更難,隨時處在醫患關係的風口浪尖,患者層次多,需求複雜,病情危重疑難。設施差了病人提意見,設備陳舊病員不滿意,待遇差了好醫生要跳槽,市場價格日漸高漲,醫藥價格降了又降,政府撥款鏡花水月,降低成本隔靴搔癢,院長點石成金無術,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供需關係的矛盾並非僅存在於醫患之間,似乎對其他行業的不滿,可以理解和寬容。房價高嗎?買不起大的買小的,買不起貴的買廉價的;教育收費貴嗎?讀不起貴族學校的讀平民學校,讀不起大學讀職中;電信貴嗎?打不起手機打街邊機。每個公民都理直氣壯地要求保障生命和健康權益,這個責任便歷史地落在了醫療行業的頭上。但醫療行業是多麼希望有能力挑起這個重任。

(六)、醫學科學是一把雙刃劍;造福於人的同時又會傷害人。民間不是有種説法“是藥三分毒”。如何趨利避害,是醫患雙方共同目標。長命百歲是人生的理想,古已有之,只不過從前是皇家專利,而今人人想玩一把,誰不想煉成長生不老之壽、金剛不壞之身。

有人説是醫院在誘導患者過度健康消費。我倒認為是患者的上述需要在誘導醫院的發展,滿足患者的需求總是作為服務行業的醫院的首要目標,不管你的科技含量有多高。

醫學科學太無能了,發展太慢了,全球的疾病確診率僅70%,一些嚴重危害人類的疾病如“非典”、“愛滋”人們束手無策;新的疾病不斷湧現;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如果人類在生命和健康問題上繼續這樣“窩裏鬥”,醫學科學危矣!醫療事業危矣!我們多麼希望人人享有醫學科學的最新成果,健康地跨入下個世紀。

二、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對策

(一)以人性化服務為中心,尋找服務創新點。當前衞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羣眾日益增長的衞生健康需求與醫療服務的供應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集中的表現就是羣眾看病難、看病貴。而醫患關係不和諧,醫患矛盾、醫患糾紛、甚至醫患衝突,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政府要推進醫療衞生事業的科學發展,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年加大衞生事業投入,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擴大醫療服務供給,緩解醫患雙方的供需矛盾,特別是要加大對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的建設力度,努力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處理醫患糾紛。按照既保護患者合法權益,又保護醫院方合法權益,更保障醫學科學正常發展的原則,不斷完善和補充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制定既兼顧醫患雙方利益,又約束醫患雙方行為的《醫療糾紛處理法》,出台醫師定期考核辦法、處方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進一步規範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確保醫患糾紛能得到依法處理,從源頭上避免產生“醫鬧”現象,杜絕“鬧而優則賠”。

(三)完善醫療風險制度,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建立覆蓋整個醫療服務行業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通過槓桿作用及其風險分擔機制,實現醫療風險責任的社會化。在建立醫療風險制度後,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患者及家屬可不直接找醫院,找醫生個人,只需與保險公司交涉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避免醫患雙方衝突的發生和升級。同時,繼續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不同形式、多層次的醫療保險制度。

(四)嚴格醫療機構監管,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醫療衞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各類醫療機構的全面監管,對不具備行醫資格的醫療機構要依法予以堅決取締。各類醫療機構要堅持以服務病人為中心,以提高質量主題,規範醫療管理。認真執行各項醫療技術規程,落實醫療質量管理制度,提高診療技術水平,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堅持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嚴禁醫務人員收入與醫藥服務收費直接掛鈎,堅決取締科室承包、藥品回扣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執行藥品集中招標制度,杜絕藥商在醫院帶錢促銷藥品的現象,努力降低患者的醫藥費用。建立醫療費用陽光制度,認真做好收費諮詢工作,讓患者和家屬隨時查詢費用情況,讓患者放心。

(五)加強醫患雙方溝通,促進雙方理解包容。醫療機構要對醫患溝通從形式、渠道、內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進行規範管理,做到“一個要求、兩個技巧、三個掌握、四個留意、五個避免、六種方式”。“一個要求”:醫務人員要有誠信,對病人或家屬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兩個技巧”:多聽病人的詢問,多向病人介紹病情、治療效果、用藥和檢查目的,關心病人在就醫過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個掌握”:及時掌握病人的病情發展變化、醫療費用情況和病人的社會心理;“四個留意”:留意溝通對象的情緒、受教育程度和對溝通的感受、溝通對象對疾病的認知度和對溝通的期望值;“五個避免”:避免強求病人即時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語言或詞語、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醫學專業詞彙、避免強求改變病人觀點和避免壓抑病人情緒;“六種方式”:預防為主的針對性溝通、互換對象溝通、集體溝通、書面溝通、協調同意溝通和實物對照形象比喻溝通。

(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切實維護醫療秩序。高度重視醫療機構與媒體的溝通聯繫,新聞媒體要客觀如實報道醫療衞生服務活動,廣泛宣傳醫患糾紛的法定處理途徑和方式,以及不按程序處理的法律後果,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一旦發生醫患糾紛,要高度重視,引導媒體適時介入,公開事實真相,發佈處置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消除羣眾誤解,尤其要加強網絡信息監控,嚴防媒體炒作。同時,要分清責任,依法處理,對於因醫療機構的問題引發的醫患糾紛,醫療機構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並舉一反三,積極採取措施予以改進。對於個別患者家屬借醫患糾紛尋釁滋事、損壞醫療機構財物、搶奪病歷資料、衝擊或圍堵診療場所、侮辱或毆打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擾亂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等行為,公安機關要依法予以打擊。對於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集,要控制現場

醫患關係調查報告篇5

近些年來, 隨着社會體制的轉變、經濟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傳統的醫患關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挑戰,醫患關係作為一種在醫療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醫生角色與患者角色之間的人際關係也產生了新的動向。

一、醫患關係的現狀與變化

(一)、醫患關係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縣的醫患關係日趨緊張,縣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6-8例左右,鄉鎮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3-5例左右,而賠償的數額縣級醫院一年一般在5-12萬元左右。全縣有50%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其家屬用暴力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的情況;45%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在醫院內圍攻院長或醫務人員;2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納住院費用;28%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去世後,其家屬不肯運走而陳屍醫院。隨着醫療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機構規模的擴展、患者就醫人數的增加,發生的醫患糾紛案件逐年上升。2007年以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發生醫療糾紛22起,其中2007年發生5起,08年6起,09年1—5月份11起。縣中醫院一位主治醫師曾被患者家屬踢傷下身,一鄉鎮醫院院長曾被威脅要從樓上摔下去,縣醫院一位兒科醫生被患者家屬圍攻,後不得不請來公安幹警保護十餘小時,今年我縣桐林鄉一患兒因患“喘息性肺炎”在縣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家屬停屍於醫院搶救室二天,直到公檢法三家出動…….令人擔憂的是,上述事件已不是偶然發生的個別事件,患方向醫務人員施暴的事件在全縣各醫療單位時有發生,表明醫患關係緊張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警覺,

現階段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患者對醫療診療工作和醫學知識缺乏瞭解,對醫療診療的效果期望值過高。二是醫療費用自付比例增高,醫療費用與期望療效不相符。三是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四是有些醫院確實存在因醫務人員工作過錯,導致損害患者的事情。五是輿論和媒體的報道有失公允,武斷地確定醫院存在過錯,引起公眾對醫院信譽的質疑。六是有些糾紛的產生完全是患者因經濟利益的驅動。

(二)、醫患關係的變化

1、醫患關係的間接化

醫學高技術的應用,使診療方式正在逐步向自動化、信息化、遙控化發展。醫生更多的是通過儀器設備獲得病人的生理、生化指標等數據或身體部位的圖像攝片,併為自己的診療提供依據,使醫患之間的溝通減少,關係日漸淡化。長此以往,醫患關係將日趨失衡和緊張。

2、醫患交往的經濟化

醫院逐漸成為向社會提供醫療保健和服務的特殊經營者,而廣大患者也成為坦然享受醫療服務的特殊消費者。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也滲透到醫患關係中,醫患關係逐漸成為有償服務的經濟關係,患者對醫療費用的關注度也大大提高。

3、醫患關係調節方式的法制化

隨着患者及其家屬的法律意識增強,廣大患者不再對醫院的過錯保持沉默和諒解,而是採取多種方式甚至法律手段來保護自身權益,如請醫療專家、法律專家作為自己的代言人,以求一個“説法”

4、醫患地位的平等化

醫療事業的發展,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局面將會逐漸被打破。事實上,這幾年患者的自主權倍受關注,從“以病人為中心”到“病人自主選擇醫院、醫生、藥店”,都是一種人本意識的強化,醫患地位的平等化還體現在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上,這打破了以往醫療方式,醫療過程由醫生説了算的封閉局面。

二、產生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醫患糾紛的產生,既有醫療體制內的因素,也有醫療體制外的因素;目前學術界認為導致醫患糾紛矛盾的主要是社會、醫方、患者方三大因素。

(一)社會因素

1.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 國家醫療衞生經濟政策和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政府對醫療投入不足。許多醫患矛盾的焦點在“錢”上,患者希望少花錢看好病,而醫院為了生存、發展,想方設法增加醫療收入,謀求更多的經濟效益,醫務人員的收入與醫療服務收費掛鈎,各種經濟指標的考核壓力是扭曲醫療行為、加深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

2.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醫療保險覆蓋面太小,參保羣眾的個人自付比例過大,大病後鉅額醫療費用與羣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存在着過大的差距,是醫患關係不和諧的重要因素。

3.藥品配售型市場結構不完善,物價政策不到位。藥價虛高是配售型市場結構所導致的,也是引起醫藥領域腐敗和加深醫患矛盾的又一重要因素。

4.媒體對醫患矛盾進行不恰當的渲染。部分媒體對醫患矛盾過分渲染炒作,缺乏對醫療工作高風險和侷限性的理解,片面地將醫患關係理解成商業流通中的消費行為關係,一些負面報道的失實,嚴重傷害了大多數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積極性,也疏遠了醫患雙方的關係。

5.職業“醫鬧”的出現,使原本緊張的醫患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尖鋭起來了。

6.醫療技術、藥物技術的水平與醫療需求有一定差距。

7. 宣傳、教育的意識形態的反思。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等等。

8、社會福利事業的國際差距大,社會財政整體醫療投入的不足等。

(二)醫方因素

1.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不高,部分醫務人員法制觀念淡薄,缺少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和掌握,病歷書寫及相關醫療文書的記錄不重視,自身行為不規範,不尊重病人的.人格尊嚴、價值以及應該享有的選擇權、知情權,參與權等權力。職業道德感不強,醫療服務中的欺詐行為、“紅包”、“回扣”問題,也是引起醫患矛盾的一個方面。

2.缺乏正確的溝通技巧。良好的溝通技巧可增強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和依賴性,即使醫療過程中或結果不是很理想,病人也容易理解。反之,就醫過程中醫生與病人沒有進行充分和準確的溝通,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極易引發醫患矛盾。

3.舉證倒置、過分謹慎行醫。為了防範醫療糾紛,部分醫生過分謹慎行醫,如履薄冰,怕醫療糾紛,從而過分檢查、過分用藥、過分治療,加重了病人的負擔,最後有的還是出現差錯,就更加謹慎、更加小心,如此不良循環,最終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再緊張。

4.醫療技術水平不高,誤診、漏診、治療效果不理想,甚至發生差錯事故是導致醫患糾紛的直接原因。

5.息事寧人,助長了“醫鬧”的產生與發展。一但發生醫療糾紛,院方為求平安,政府為保和諧,即便院方無過錯,也不得不給予患方適當經濟補償,從而助長了患方“醫鬧”風氣的日盛。

6、醫方因素還醫院管理科學的不發達,醫院管理制度的時代侷限性,醫院管理者的整體素質的高低不齊等。

(三)患方因素

1.患者對健康的過高期望與醫學常識相對缺乏的矛盾。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對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和治療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實際上,就醫療工作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有一個過程。而每個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個體差異,也會直接影響着病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再加上有些疾病是無法預測和治癒的,現代醫療技術還未能達到萬無一失的境界。但是患者有時就不能理解,看好病是應該的,看不好就一定是醫方的責任。無視醫療工作是高技術、高風險和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一門科學。

2.患方對醫方過高的期望值與有限的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患者來就醫時是懷着對醫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就誤以為醫方沒有盡心盡職,就要求醫方承擔責任。特別是病情惡化或死亡時,患方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難以承受這巨大壓力,患方會因“人財兩空”而遷怒於醫方,甚至引發暴力事件,使醫方蒙受委屈和損失。也有個別的患者素質太差,總想着少花錢看好病,甚至想看完病後再從醫院撈一筆,惡意敲詐醫方,以獲取不正當利益。

3.患者的維權意識、參與意識增強與法治意識淡漠之間的矛盾。隨着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對整個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檢查、診斷、治療、用藥、手術方案及收費情況要求醫方及時告知,要求參與對病情診治方案的選擇和決定。當患者感到自己的尊嚴和權利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障時,極易誘發醫患矛盾。而當矛盾發生後,患方常認為通過法律途徑不能使自己的權利得到足夠的維護,繼而採取非理性的維權行為。更有甚者,明知無理,也要通過“醫鬧”來脅迫醫方讓步。

4、國民素質,整體患者的科學水準、道德水準的提升落後。

三、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對策

醫患溝通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

(一)、政府承擔公共衞生和維護羣眾健康權益的責任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基礎。

加快衞生事業發展,努力解決好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根本措施。應該看到,當前衞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羣眾越來越高的衞生健康需求與該水平醫療服務的供應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集中的表現就是羣眾看病難、看病貴。而醫患關係不和諧,醫患矛盾、醫患糾紛、甚至醫患衝突,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儘管目前絕大多數的醫療機構都是公立醫院,但是相當多醫院的正常運行主要靠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收取的費用,醫院設備購置、規模擴大靠收費的積累,醫療服務收入由醫院自行支配。這種機制的直接後果是醫院過分注重經濟收入,而忽視羣眾利益。這也是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就必須研究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二)、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保障。

1、實施客户關係管理,強化質量管理

在市場經濟時代,病人是醫院工作的中心,作為醫院服務的對象,病人是醫院利潤的最終來源,擁有病人是醫院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與病人建立長久而穩定的關係,就需重視病人的利益,瞭解病人的心理特徵、就醫行為,給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設法滿足其需求。

改善企業與客户之間關係的管理機制,和醫患關係的改進具有共同的基礎:企業要以客户為中心,而醫患關係的改進也需以病人為中心, 企業需要重視客户利益,以滿足客户需求為出發點,醫患關係的改進也必須重視病人利益,給病人讓度價值,千方百計滿足病人需求。企業通過為客户提供快速、周到、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達到企業利潤最大,改進醫患關係也是為了達到吸引和保持更多病人的目的,實現醫院的價值。

改進醫患關係的同時,應狠抓醫療質量。要切實把好“三關”,一是人才建設關,大力培養和引進有用人才,負擔科技興院的重任;二是專科建設關,抓重點、揚特色,努力抓好專科建設;三是科研項目關,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新技術開發,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缺陷。

2、對醫療隊伍進行教育和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1)、轉化醫護人員治病觀念

一些醫護人員把病人當作“零件損壞的機器”,只注重治病,不注意待人。尤其是隨着臨牀專業分工越來越細,醫者對人體越來越小的局部進行越來越深的研究以及越來越專的診斷與治療,而對於全部整體的人的注意力卻逐漸減少,這就在醫者思想上不由自主的積澱了“看病只是對付病人某塊組織物”的意識。醫護人員的頭腦中整天充滿着各種影像、圖示、波形和數據,而患者那種被疾病所折磨的痛苦形象卻逐漸模糊不清,淡忘了對於病人作為人所應付出的情感關懷與人文關懷。這種情感“物化”現象,對改善醫患關係極為不利,醫療服務模式必須實行“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

在醫療服務走向市場的今天,尊重患者的合法權利已成為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中的必須條件。特別是隨着我國法律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問題成為醫護人員不可迴避的問題。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把患者的合法權利變成了若干具體的法律條文,如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等等。這相對於以往患者的病歷保密,不允許病人翻閲病歷等老規矩來説,是醫護人員一時還難以適應的。因此,醫院必須在組織學習這些法律條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積極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2)、強化服務意識,實施病人滿意工程

充分認識到醫療服務作為一種有別於其他服務行業的特殊性服務,同樣要遵循市場規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是人們對醫學也有了更為廣泛和全面的瞭解,觀念文化和政治上的種種變化,使得今天的許多患者已不再是逆來順受的被動方,他們能夠在醫療過程中提出更多自己的見解並做出自己的理性決定。維繫醫療服務和醫患關係的,已不僅僅是醫生的醫療技術和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超越技術、經濟的尊重的服務。因此,把患者作為醫療服務、醫患關係的中心成為健康領域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真正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以病人滿意為工作準則和行為準則。

. (三)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關鍵

良好的醫患關係的建立,除了政府部門、醫院管理層、醫療隊伍的努力之外,患者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許多醫療糾紛的發生都是由於患者對於醫療服務行業的特殊性瞭解不足,對醫院寄予不恰當的依賴,對醫療效果抱有過高的期望,一旦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而產生焦躁甚至憤怒心理,導致不理智行為而造成的。

1、讓患者充分了解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主動影響和降低患者

的期望值

首先,醫學本身具有高風險性和探索性,現代醫學還有許多未觸及的領域,還有許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疑難問題,醫療技術的侷限客觀的存在着。加上醫護人員的醫療技術也存在差異,即使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致承認醫療確診率僅為百分之七十,各種急症搶救的成功率也只在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之間。進醫院不等於進保險箱,醫生並不是包醫百病的神仙,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能違背。其次,就醫是一種特殊的消費行為,醫生看病是一個複雜的高智能過程,除了專業的知識,還必須有一套嚴謹的就醫程序來作為保證。醫院的規章制度、運行秩序是經過科學的提煉和總結制定出來的,不能為方便某個人而破例。再者,醫護人員作為普通人的一員,也具有大眾所具備的七情六慾,過失與缺點,不能苛求醫護人員時時刻刻的表現都完美無缺。只有讓患者對以上三個方面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患者的期望值才能有所下降。

期望值作為患者個人主體的主觀願望,醫院不能運用硬性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只能夠儘自己所能引導患者建立正確合理的期望值。醫院可以與廣大羣眾建立互動關係,向社會闡述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和非人力因素,讓羣眾瞭解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難處,解答例如藥品費用為何居高不下等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取得廣大患者的理解與支持。同時,可以開展各種醫療諮詢活動,讓醫護人員走向社會,把各種基本的醫療知識、醫療過程傳輸給普通民眾,自然有助於醫院開展工作。

2、對於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予以尊重並使之充分享有

醫院醫療服務過程的透明化操作是降低患者期望值最有效的方

法。以往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的不信任,懷疑其“開大處方”、“賺黑心錢”等,皆因服務過程不透明產生。醫院可以採取類似其他一般性服務行業的個性化服務體系,如對同一種病症,可向患者提供不同的處方,由患者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心理緊張程度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案,這樣,醫藥費用高低,治療週期長短,都由患者自主選擇,降低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賴性,也就減少了醫患關係緊張的可能性。

要建立新型醫患關係,作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主體的醫院應付出更多的努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實際行動取得社會及大眾的理解與支持,尋求自身的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