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3W

鄉鎮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人才隊伍建設調查報告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一級行政建制,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承擔着農村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重要職責。為了進一步摸清我市農村人才隊伍數量、構成及存在的問題,市人才辦決定開展實地調研,採取座談、問卷和走訪等形式,弄清農村最基本的人才需求,為我市研究制定引進高層次人才、緊缺型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據,真正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服務好人民羣眾。

本次調研選取**鎮。該鎮地處溮河區西南部,南灣湖上游,距市中心27公里。全鎮總面積285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63個村民組,總人口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該鎮屬山區,且特色產業鮮明,農村人才的開發、引進、使用及面臨問題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鎮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一)黨政人才隊伍情況

1.機構設置

該鎮經區編辦核定機構為4中心2所,即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村鎮建設發展服務中心、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和國土資源所、民政與勞動保障所。

2.編制設置

人員編制為行政編29名,其中黨政領導職數9名,機關工勤人員3名。事業單位編制44名,其中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編制13名,村鎮建設發展服務中心編制7名,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編制2名,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編制14名,國土資源所編制4名,民政與勞動保障所編制4名。

實有人員為行政人員16名,其中黨政領導11名,行政空編13名;工勤人員3名。事業單位人員35名,空編9名。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10名,空編3名;村鎮建設發展服務中心6名,空編1名;文化事業發展服務中心1名,空編1名;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0名,空編4名;國土資源所4名;民政與勞動保障所4名。

表一 略 **鎮黨政人才隊伍編制情況統計

3.人員構成情況

黨政領導11名,60年代2名,70年代5名,80年代4名,其中研究生學歷1名,本科學歷8名。人員年齡梯次結構搭配相對合理,基層工作經驗豐富。

總的來看,黨政人才隊伍空編較多,政府部門運轉較為緊張。急需複合型人才充實管理隊伍,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二)事業單位人才隊伍情況

1.教育系統

(1)概況:全鎮現有學校16所(中心校本部、5所聯合中心國小及10所村級國小),其中10名學生以下的教學點4個,10-50名學生的國小6個。在校學生3905人,87個教學班,入學率100%。中國小在編教師共計271人,實際在崗教師248人(調研員6人,長病不能上班8人,外校借調5人,本期調出4人),其中省級骨幹教師5人,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48人,區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36人。專任教師學歷符合規定及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為100%,高層次學歷佔38%以上。

表二 略 **鎮教育系統學校情況統計

(2)年齡結構:50歲以上教師102人,佔教師總數的37.6%。師資水平有待提高,中老年教師知識結構老化,高層次學歷教師比例偏低,不能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教師隊伍具體構成情況如下表:

表三 略 **鎮教育系統人才隊伍構成情況統計

(3)教師工作量情況:

中國小在編教師共271人,實際在崗教師248人,人均周工作量15節。其中中學教師103人,28個教學班,人均周工作量12節;中心國小教師43人,16個教學班,人均周工作量16節;村小三個教學班的配5位教師,人均周工作量21節;教學點一個班一位教師,全天候上課,每週34節。

(4)教師收入及生活情況

本次實地調查,分別採訪了中學和村小教師。中學教師明睫雅xx年參加工作,本科學歷,任教七年級兩個班語文。每月工資2300元左右,每月自己租房費用130元,做飯開銷600元左右,每月通訊費用60元左右,家在市內,週末回家每月往返車費80元左右。黃龍寺國小教師樊鋭,xx年9月參加工作,本科學歷,每月工資2100多元,學校提供住房一間,每週往返市內交通費用40元,週五下午回家車少或沒車,週日下午要提前到校,變相延長了工作時間。另有20位教師家住信陽市,孩子在市內上學,每天早來晚回,每月需要交通費用近500元。

(5)走讀生的情況:

全鎮走讀生共計1795人,主要是一、二、三年級學生,多數為就近入學。一、二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偏低,多數學生需要家長一日四接送。部分學生離校較遠,最遠的距離學校近6公里,每日6點就得起牀趕往學校。冬季放學回家,天色已晚,安全隱患較大。部分家長離家在街鎮上租房居住(大多由其爺奶監護,只能照顧生活,不能輔導學習),極大地浪費了人力物力。

從調查統計可以看出,**鎮教師數量相對緊缺。教師隊伍結構不均衡,急需改進。教師年齡結構偏大,30歲以下年輕教師偏少,教師學歷結構中本科比例偏少,知識結構難以緊跟社會時代進步。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比較重,現實生活如住房、吃飯面臨諸多困難,加上回家需要長途跋涉,課餘生活單調枯燥,既影響教師日常教學,也難以真正吸引、留住優秀人才。

2.醫療衞生系統

(1)編制設置:該鎮衞生院實有幹部職工總人數26人,其中在編在崗16人,聘用10人。衞生技術人員按學歷層次分類:大專學歷9人,中專學歷17人;在編人員按職稱層次分類:專業技術崗位中級2人,初級以下3人;技術工崗位高級工5人,中級工6人。另聘用人員10人,9人為專業技術人員。本院內設13個科室:內科、外科、兒科、牙科、婦產科、放射科、檢驗科、防保科、護理辦、手術室、藥房、財務科、收款室。

衞生院核定編制數46人,實有在編在崗16人,嚴重缺編。實際工作中一人多崗,影響業務正常有效地開展。

表四 略 **鎮醫療衞生系統人才隊伍構成情況統計

(2)年齡構成及收入:本院在職職工26人,其中30週歲以下10人,30~50週歲14人,50週歲以上2人。在職在編人員平均每月工資xx元左右,聘用人員平均每月1800元左右。單位提供職工住房,2人一間,飲食自理,生活費每月500元左右。

(3)村衞生所情況:全鎮共有24個村衞生室,每個村衞生室2~4人,共有村醫64人,都已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村衞生室人員大都為中專學歷,年齡30~45週歲居多。

可以看出,**鎮醫療衞生系統尤其是鎮衞生院人員比較緊張,空編多達30人,日常工作中常務副院長都要坐門診;其次,臨牀一線工作人員月工資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三,醫療衞生系統人才隊伍培養週期長,引進、留住人才的關鍵在於是否有編制,否則不利於隊伍的穩定性,從而影響本地的醫療保健水平。

(三)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

該鎮擁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2180人,人均年收入為3.98萬元。

(四)其他人才隊伍情況

**鎮有社會工作從業人員5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近177人,公共文化從業人員3人,技能人才6人。

二、**鎮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該鎮緊緊圍繞“放大人才引領效應,打造生態魅力茶鄉”這一主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了生態環保茶麪積的擴大,為溮河區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堅持黨管人才,健全人才工作體制

成立了以鎮黨委副書記為組長的人才引領工作領導小組,配齊配強了工作人員。完善了《**鎮創新人才投身農村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方案》,突出人才強鎮的戰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招商引才並舉,放大特色人才效益

咬定“茶”字不放鬆,堅持招商引才並舉,引進、培育涉茶類人才2150人。如引進廈門華祥苑實業有限公司的高級茶藝師李志順研製開發出信陽茶系列的新貴——“信陽觀音”,繼“信陽紅”之後進一步拉長了信陽茶產業鏈條,為茶農創造了新的收入增長點。幫助本土農村實用人才朱發陽創建發陽紅茶廠,發展“信陽紅”,提升了當地夏秋茶利用率。為全鎮150名茶葉土專家申報種茶、製茶、茶葉銷售管理與評茶技術員。

(三)創新工作舉措,推進各類人才培育。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庫建設。建立鄉土人才、迴歸人才、引進人才、企業人才、村組幹部和大學生村幹部六個類別的人才信息庫,為黨委、政府提供了豐富詳細的人才資料。

二是紮實開展培訓工作。邀請區茶辦、區農業局、市職業技術學院等有關單位的專家為全鎮茶農開展無性系茶苗栽種、紅茶加工、茶園管理等科學技術。組織農村技術骨幹參加由市、區組織的專業性較強的培訓會。另一方面,利用遠程教育開展技能培訓,為培養人才提供學習與實踐機會。先後有萬名茶農受益。

三、**鎮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雖然該鎮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仔細分析該鄉的人才隊伍現狀,可以看出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制約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

(一)人才總量偏小。人才總數為2664人,佔全鎮人口6.20%,低於全市(8.52%)、全國平均水平(8.75%)。在人才總量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公共文化人才等都比較匱乏,其中公共文化人才還為空白。而與羣眾利益最相關的教育、衞生類的專業技術人才都比較短缺,存在着有編無人的現象。其中鎮衞生院空編30個,人員青黃不接,一人多崗,無法提高服務水平。教育系統因各村適齡入學兒童較少,4所村國小學生數不足10人,按照農村國小師生比為1:25配備教師,師資力量不足,一名教師教5、6門課程,工作任務繁重。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隊伍老化。鄉鎮黨政在xx年以後除了補充科級幹部和選調生外,沒有補充年輕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在xx年以後沒有補充年輕人,現最年輕的人都在30歲以上。教育系統50歲以上教師102人,佔教師總數的37.7%。茶產業受年輕人外出務工經商影響,茶園管理、採茶製茶能手年齡也都偏大,後繼乏人。二是行業地域分佈不均,中心集鎮人才相對比較集中,而邊遠村人才嚴重不足。教育系統內初級中學及中心國小滿員,而村級國小需要聘請代理教師才能維持教學。村級國小生源減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教師不足、素質不高存在着正關聯。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門,而農業、城鎮規劃建設等系統缺乏高、中級類人才。三是性別比不均衡。xx、xx年教育系統新進人員40人,其中女教師為37人,鎮裏其他機關單位很少,合適的未婚男性鳳毛麟角,女教師的婚戀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

(三)人才整體層次不高。

一是高層次人才稀缺。一般性人才較多,現代複合型人才少,高層次、創業創新型則廖廖無幾。特別是作為“老牌”茶鄉,茶產業人才層次不高,茶文化創意、茶葉科技及產品研發、茶市場營銷等高端人才極度匱乏,嚴重製約着茶產業升級。二是急需人才稀缺。專業技術人員普遍存在“三低”現象,即學歷低、技術水平低、職稱低。且大多數沒有掌握現代辦公技術,城建規劃、企業管理、特色農業、金融財會類人才匱乏。在教育系統中,理科類教師相對緊缺。

(四)人才容易流失。

受編制、待遇、環境、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等因素影響,該鎮現有人員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只要有機會就流動到城區。近三年流出21人,其中研究生學歷1人,本科8人。教育、衞生等系統人才流失更加突出。鎮衞生院xx年聘用了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因無法入編,xx年都通過招考到了能給予編制的其他地方。在塔耳灣教學點有兩個班級共25人,只有一名正式教師,聘用一名退休教師;白馬山教學點6名學生,一名教師,都需要全天候工作。同時,因農村寄宿制學校工作經費與學生數量掛鈎,為每生每年220元,一年也只有幾千元,無力改善工作環境,存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現象,現有教師人心浮動。

(五)人才增量和社會發展不同步。

受“凡進必考”所限,鄉鎮無法及時補充新的工作人員,且新錄用公務員和選調生往往很快被上級機關借調或調走,加重了缺人現象。鎮衞生院雖然空編較多,除聘用10人外,沒有補充在編人員。教育系統由過去民辦教師轉正138名教師都將在近幾年集中退休,雖然不斷補充新人,但教師隊伍還是一直處於淨減少狀態。全鎮教育系統xx年招考20人,退休16人,調走6人,實際減少2人;xx年招考20人,退休18人,調走4人,實際減少2人;xx年已調走4人,且將要退休12人,預計請產假8人,需要新補充30人以上。同時,上級要求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但沒有分配學前教師編制,只能從國小教師調任、兼職,擠佔了有限的教師資源。寄宿制學校缺少後勤人員、管理人員、生活教師編制和缺乏專職保安。

(六)人才培養培訓滯後。

目前,受經費短缺影響,基層人才培訓、考察、學術交流機會比較少,缺乏剛性、深層次的規模培訓措施。該鎮黨政、事業人才80%在三年內沒有得到培訓;教育系統因為一人多崗,85%的專任教師沒有培訓、考察、學術交流機會。衞生系統的培訓只侷限於一般的崗位培訓,培訓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農村實用人才組織化程度不高,各自為戰、不能形成規模效益。

四、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思考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引進、培養、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是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工作。根據農村一線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建議用科學人才觀統領人才工作,在優化結構、暢通渠道、營造環境及科學評價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鄉鎮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服務並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普及科學人才觀,進一步解放思想。

堅持大力宣傳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重大部署、重大舉措、重大成效,深入解讀科學人才觀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科學人才觀更加深入人心,從上到下推動思想觀念轉變,引導各級幹部,尤其是領導班子一把手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鄉鎮基層人才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引領帶動羣眾、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營造尊才愛才的社會環境、育才用才的政策環境和惜才留才的服務環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鼓勵創新、見賢思齊、奮發努力”的良好風尚,增強對優秀人才的吸納能力和聚集效應。

(二)創新人才引入機制,促使人才補充常態化。

一是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如設立人才專項編制,按照人進編增、人走編收的原則安排使用,使人才引進不受單位性質、編制限制。對到鄉鎮工作的博士可享受副高職稱經濟待遇,碩士研究生、“211”重點高校本科生可享受中級職稱經濟待遇;對其他人才,免除試用期,給予一定的交通、食宿補貼等。二是實事求是核定編制。對農村國小,要配置學前教育編制,每校配備2名幼師。寄宿制學校按照200名學生配備工勤人員2名、生活教師2名的比例配置工勤人員編制。村小配置安保人員1名,中心校、國中學校配置專職安保人員1-2名。對農村國小教師編制應根據農村實際按班級數配備。三是建立穩定的人才補充渠道。每年在高校畢業生畢業之際,主動到高等院校聯繫引進急需專業人才。適時公開招聘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基層補充新鮮血液。四是大力實施迴歸工程,吸引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迴歸報效家鄉。

(三)實施重點人才工程,壯大人才隊伍。

一是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試驗區建設的人才多元化需求,依託項目、工程和特色產業,強力推進重點人才工程實施,強化基層一線人才隊伍建設。二是加大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力度,優化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建立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完善教育培訓工作機制,推動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科學制定分層分類人才培訓方案,做到重要人才重點培訓,年輕人才經常培訓,緊缺人才抓緊培訓,提高人才隊伍質量。要通過業餘教育、聯合辦班、專項短訓、委培聯姻、學術交流、出外深造等方式,給廣大農村人才經常“充電”,以促使他們知識常新,成果常有。三是突出特色產業主題,引進、扶持各類特色產業人才,發揮特色人才引領帶動作用,促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四)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引導人才紮根基層。

一是加快鄉鎮人才市場的基礎建設和監督管理,完善規模和功能,為用人主體和人才資源之間搭建起快速配置的橋樑。發展網上人才交流服務,促進人才信息共享。二是繼續實施大學生村幹部、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志願服務貧困縣等計劃,繼續開展選調生工作,開發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落實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到鄉鎮衞生院工作特崗計劃,推進人才向基層、向農村流動。開展教育、衞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鄉支農工作,完善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到基層和農村、企業服務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高層次人才通過兼職、技術入股、合作研究、培訓講學等方式為鄉鎮服務。三是實施城鎮公職人員到基層服務和鍛鍊的派遣和輪調辦法,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高級職稱必須有一年以上的基層工作經歷。四是鼓勵城鎮高層次人才通過兼職、技術轉讓、技術入股、合作研究、培訓講學、網絡諮詢等多種方式為鄉鎮基層服務。五是提供靈活有效的績效考核方案,向在農村一線工作的人才傾斜,向業務骨幹和專業技術人員傾斜,減少人員流失。

(五)創新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增強人才隊伍活力。

對在農村一線工作特別是在偏遠山區工作的人員,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改善生活、工作條件,確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幹得好”。一是深化職稱改革,評定職稱以業績為主,放寬對論文論著的要求。且不受結構比例和崗位數額限制;對沒有專業技術崗位的,特崗特聘。工作xx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為稱職以上的,可以直接評定中級職稱。二是建立人才週轉房制度,免費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按照人進房住、人走房收的原則安排使用。三是增加繼續教育、外出進修機會,每2年提供一次到縣級以上城區機關、學校、衞生醫療機構學習、實訓的機會。提高評先評優指標分配的比例,增加評選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各種機會。四是規定市、縣機關、事業單位新補充本科及以下學歷的人員,原則上從有3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遴選。

(六)創新人才投入機制,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比重。

一是各級政府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較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比重,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衞生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二是建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重點用於農村一線人才的教育培養和獎勵,以及緊缺人才的引進、資助、培訓等。提高邊遠山區寄宿制學校工作經費標準,改善辦學條件。三是對農村一線人才,每月發放租房補貼、交通補貼、科研津貼等適當的津貼,幫助降低生活、工作成本。

【第2篇】2022年鄉鎮建設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xx位於xx金安區東南,原為雙河區公所駐地。總面積89.5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道,20個行政村,人口5萬人。她是一個有三百年曆史的古鎮。傳説清代中葉,劉銘傳收復台灣後,棄官回鄉,曾在xx北岸中街碼頭建立門樓,撰刻“雙溪古鎮”四字於其上,xx由此得名。xx歷來是重面的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民間有“買不盡的雙河,裝不完的三河”之説。

xx交通便捷,氣候宜人,屬江淮分水嶺鄉鎮。xx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有“人才之鄉”美譽;xx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優質糧油,有“魚米之鄉”美譽;xx建有全省第一座“農民文化宮”,1981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鄉鎮”稱號。有“文化之鄉”美譽。xx是一方充滿朝氣、湧動活力,煥發生機的熱土。鎮黨委政府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堅持科教興鎮、農業穩鎮、工業強鎮、三產富鎮、環境靚鎮,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生態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雙河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尤其是國家實行“三農”政策以來,農村的各項生活指標都朝着健康穩步的方向發展,然而,與此並不協調發展的卻是農村的生態環境。雖然農村生態環境比以前好多了,但在全國上下踐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我省推行生態安徽建設的大環境下,我們農村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學,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幹。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在發展的進程中,搞好農村的生態建設尤為重要。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做好全面認識,並採取合理措施,改善其生態環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視的事情。xx在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談談我所瞭解的有關xx生態建設方面的成果,問題以及我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僅供參考。

二、生態建設成果及未來展望

據調查,今年來xx深度挖掘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潛力,研究開發合作項目,依託鎮情,緊密圍繞種植業、畜禽飼養、水產養殖開發為重點,與相關投資者加大洽談力度,力爭建設生態種養殖基地。目前,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在我鎮悄然興起,其中以九十鋪村香椿樹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的發展尤為引人矚目,是xx發展特色農產業的亮點之一。該園區佔地600畝,園區內擁有年出欄xx頭、年利潤達150萬元的規模養豬廠一個,現存欄3000只的皖西大白鵝養殖基地一座,佔地400畝的荷業塘水產品精養基地,年售銷水產品利潤達50萬元,也是xx的休閒垂釣中心之一。xx本着引入先進農業發展的理念,着力提升全鎮農業標準化、機械化、生態化、組織化水平,強力推進全鎮現代生態農業一體化進程。以下為xx生態建設成果及未來展望:

(一)金盃農田治理區: 該項目已完工很多年了,主要是將金盃水庫下游的農田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割田成方”,並興建水泥溝渠等灌溉設施以便於灌溉,同時還在溝渠兩側栽種經濟林木,使水庫,農田,林木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使灌溉的效率提高了,還通過“割田成方”使農田變得更整齊劃一,便於管理了。溝渠兩側的經濟林木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收入。這應該算是我鎮生態農業建設的一個典範了。

(二)金盃生態觀光農業開發區: 該項目是以位於六安至舒城北側1000米處水面面積大440畝的金盃水庫為中心,今後將興建二個碼頭,購置數十艘遊船,加強周邊道路建設,開發湖中島,建精養魚塘和垂釣休閒魚塘,建一批生活類基礎設施。此項目的建成主要是讓城裏人在休閒度假中享受生態旅遊所帶來的快樂,同時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又能使當地的生態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真正將其建設成為具有雙河特色的生態旅遊產業!

(三)生態農業產業化開發項目: 我鎮現擁有農田4.6萬畝,且交通便捷。由於今年來外出務工的不斷增多,已達1.5萬人,土地耕作錯放化經營現象比較普遍。今後將採取轉包,租賃等方式規模集約開發經營,經濟效應將十分普遍。建成後的開發區將分為若干功能區:優質水稻種植區,無公害蔬菜區,花卉苗木區,經濟林果區,特種水產養殖區,畜牧飼養區(分白鵝,土雞,麻雞,生豬等若干養殖區)。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土地拋荒面積,還使我鎮農業進行產業化開發,可謂益處多多。

(四)把水留住工程: xx屬江淮分水嶺鄉鎮,全鎮各村在“把水留住”工程中,積極清挖原有池塘,河道,積極新挖當家塘,修建節水閘,提水站等,實現了一村一口當家塘,生活農作水不荒。通過這項工程,真正的把寶貴的水資源留住。另外,為解水困我們將興建水廠。xx黨委政府情繫百姓,關注民生,為徹底解決我鎮飲用水問題,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在我鎮許樓村陳家河節制閘南岸重建自來水廠一座,用地20畝。目前這項工程還在進行申報土地審批階段。新自來水廠的建立,必將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緩解供水需求的矛盾,為我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五)退耕還林政策: xx各村響應上級號召,積極實行退耕還林政策。鎮政府通過將“退耕還林”任務分村到户的方式,廣泛宣傳,精心規劃,認真組織,規定了所以村在搞好坡耕地和“四荒”(荒山,荒灘,荒墳,荒崗)地植樹造林同時,更要注重莊前屋後,道路,塘口等處的植樹工作,保證在能植樹的地方都要載上樹。並要求各村務必做好任務落實,地點落實,務工落實,領導落實,樹種及承包機制落實。要求生態林佔80%以上,經果林佔20%以下。平均每村完成退耕還林達400畝。現在xx到處都可見一片片生態林,可以説農村更綠了,景色更美了。

(六)教育學習活動: 鎮政府積極組織黨員幹部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全鎮的黨員幹部進行主題教育,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家園”。通過座談及主題教育活到,確保使建設富強,美麗,生態的新家園之一理念深入到每一個黨員幹部心中。使生態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

三、存在的問題及我的建議

(一)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衞生狀況仍然很差

就目前而言,農村地區幾乎沒有專門的環境基礎設施。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養殖廢物、農業廢棄物和生活污水任意堆放或流淌,使得“髒、亂、差”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和農村污水及排水設施問題上。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由於經濟落後導致基礎設施落後,另一方面就是農村人的環保意識不夠。我覺得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環境基層設施的建設,積極宣傳,引導農民學習環保知識,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美好家園。

(二)秸稈利用率低,焚燒秸稈污染大氣

由於農村沒有將秸稈進行高效利用的技術和設備,每當收穫過後留在田間低頭的秸稈及成了老大難的問題了。做飯用不着,放在田裏又礙事,所以多數村民採取焚燒方式處理秸稈。可生態環保意識欠缺的農民哪知道這要既污染了大氣,使耕地板結,還使秸稈這一寶貴資源白白地浪費掉了。只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農民完全可以將之變廢為寶。但農村目前就是缺少技術和設備。

(三)骨灰“墓葬”傳統依舊,土地資源損失嚴重

雖然農村人去世後實行殯葬制度已經很久了,然而,當地居民受傳統舊俗的影響,人死後實行骨灰“墓葬”依舊。田野裏、山坡上、公路旁隨處可見的是一個個墳墓。“墓葬”正無情地吞噬着家鄉有限的土地資源,而且破壞家鄉的生態環境,對此我們非常心痛,為了引起重視,儘可能改變這一現狀,特將之提出。“墓葬”不但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還造成耕地嚴重“白化”現象,同時也會相應的帶來一些問題。我覺得可以推進農村公益性生態墓建設,即將殯葬同生態保護結合起來,以鄉村或鄰近幾個村為單位,主要針對農村亡故者,統一規劃墓地面積,墓面培土,周邊植樹種花,儼然一個綠樹成蔭、花草葱蘢的生態墓地。我覺得政府部門應該出台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幫助各村建設村級公益性生態公墓,從而最終達到青山白化的根治,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使農村的山水變得更美,農村的風俗變得更淳。

(四)能源利用率低,政府推動力度不夠

xx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怎樣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這一問題寫道:一是加快發展農村沼氣。積極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方面的投資,穩步擴大農村户用沼氣池建設規模,通過建設沼氣池,引導農民改水,該廚,改廁,改圈,全面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二是加快發展秸稈利用。加快推進秸稈氣化的試點範圍和規模,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對秸稈生物氣化技術進一步完善,不斷提高示範工程的總體水平。三是因地制宜地加快發展小水電。四是加快發展風能和太陽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科技攻關,加強宣傳培訓,示範推廣和技術服務,推動風能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健康,有序地進行。雖然黨中央是這麼説的,可由於很多原因,我們這裏的農村並沒有感受到這些氣息。沒有人宣傳,沒人帶動,沒人扶持,也沒有人指導。因為這些工程無論對農村的生態建設還是對提供農村人民生活品質都有益處(特別是沼氣工程,該工程的核心是一池帶動三改,即建沼氣池,帶動改廁、改圈、改灶。該工程的效益是達到省煤、省電、省勞、省錢;增肥、增效、增產;化肥和農藥用量減少、病蟲減少、水土流失減少。該工程的意義是促進“三個改變”,即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提高環境意識,樹立人與生態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理念;改變農村髒、亂、差的環境;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總之,這一模式實現了系統內農業資源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達到了農業生產少投入、多產出、高效益、無污染、可持續的目的,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的生態模式,好處不言而喻)!希望政府部門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使以上惠民工程在農村廣闊的土地上為民造福!

(五)農民環保意識淡薄,農村建設人才匱乏

之所以會產生以上種種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根源在於廣大農村人民缺乏環保知識,缺乏建設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因此加大對農村人民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知識宣傳尤為重要!具體可由政府部門組織人員對農民進行分批培訓,然後再由這些人員將環保的意識傳遞給其他村民,可以讓村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環保意識教育。在中國小廣泛開展環保教育,通過中國小生帶動家長影響社會;加強對農民羣眾環保科技知識的培訓,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列標準和生產技術、生態保護基本知識作為農技培訓的重要內容,提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能力。在採取一定的引導教育措施後,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規,是生態建設這項事業能夠持續有序的在農村開展下去。另外,要積極鼓勵廣大生態方面的知識分子前往農村帶領廣大農村人民建設生態家園!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前往農村,奉獻光熱!怎樣讓知識分子願意去農村,在農村留得住,幹得好,這些都是擺在政府等部門面前的棘手問題。

通過網上搜集的資料,下面的建議比較符合針對我鎮農村現在的生態現狀所應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值得提倡:

1、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實現規範化制度化。要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真正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將生態環保切實提上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強化依法監督管理,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與修復。要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各級政府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制定考核辦法,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範化、制度化。

2、以防止土壤污染和農村飲用水環境保護為重點,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創建文明村鎮。緊密結合村鎮建設規劃的實施,積極開展以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能源建設、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農業有機廢物處置、村容鎮貌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環境優美城鎮(村鎮)”的創建工作。大力推進縣城、鄉鎮和村莊環境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在城、鎮、村莊建設或改造過程中,積極組織實施。

3、加強環保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發展生態經濟。實行生態平衡施肥技術和生態防治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化肥施用“處方”,做到合理有效使用;利用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合理選擇使用農藥。綜合利用人畜(禽)糞便,尤其是經過沼氣池無害化處理後的糞便及污水。加大扶持力度,推廣沼氣工程、太陽能利用工程、省柴節煤工程和小型電源工程,形成農户基本生活、生產單元內的生態良性循環,實現家居温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引導農民改變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三是積極開發農膜回收利用技術和可降解生產技術,嚴格控制超薄農膜的生產和使用。四是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技術和其他綜合利用措施,從飼料、肥料、燃料和工業原料等領域開拓秸稈綜合利用渠道,開發工業利用秸稈新途徑。

4、加強農藥管理,提高農藥使用的環境安全性。完善農藥生產和使用的環境安全管理法規、標準,探索建立中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申報制度,加強在人口集中區、自然保護區農藥使用的管理;鼓勵開發和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藥。

5、開展土壤污染現狀調查,綜合治理土壤污染。縣鄉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通過分析土壤中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物等項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質,結合土地利用類型和土壤類型,制定適合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戰略,提出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框架,建立土壤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實施土壤環境安全教育行動計劃。

6、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運用病蟲草害科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肥技術。推廣生態化養殖模式,推進健康養殖業發展。強化水資源和生態功能區保護。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防治。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對珍稀物種和優良種質資源的保護,有效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扶持秸稈和林木利用等生物質產業。普及節能減排技術,積極防治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制度。

7、建立農村家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新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告訴我們,雖然現代人已處於主動地位,但人始終是自然環境的產物,人的生存、繁衍、發展,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因此,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應尊重生態平衡規律,給予自然界以足夠的生息、養育、更新和再生的機會。這一新的發展觀。正是我們將“五好文明家庭”進一步引伸到創建“綠色家園環保示範户”活動,推動建立家庭人與生態自然和諧相處的家庭生態倫理道德的基本思考和出點。家庭生態倫理新觀念包括:倡導樹立新的家庭生態價值觀,以校正生態無成本的觀念,制止無節制的索取、浪費;樹立新的家庭生態道德倫理觀,從關心後代生存發展的角度出發,選擇有利於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生產生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樹立新的家庭生態發展觀,改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觀念,積極採取新的生態生產方式,把對環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樹立新的家庭生態消費觀,採取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循環使用,勤儉持家,保護環境的消費行為。

【第3篇】某縣鄉鎮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為了解我縣鄉鎮文化建設情況,3月中旬在縣政府分管領導帶領下,文化局組織有關人員,實地察看了各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大院建設情況,聽取相關單位情況彙報。通過調研,大家一致認為,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羣眾的積極參與下,鄉鎮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鄉村文化活動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海島羣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推動了新漁村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針對當前鄉鎮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座談討論,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鄉鎮文化建設的現狀

1、注重加強領導,鄉鎮文化建設大環境逐漸改善。

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認識不斷提升,理念轉變更新,關注程度有所增強。特別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鎮村兩級都有班子成員分管文化工作,安排了兼職文化工作人員,使全縣鄉鎮重點文化建設穩步推進。

2、注重資源配置,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鄉鎮文化陣地仍有基礎。砣磯鎮影劇院雖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但目前經過維修,仍能開展演出活動。全縣鄉鎮有文化場所3630㎡,圖書室10個。大欽北村、大欽東村,北隍山前村、山後村,小欽村,黑山鄉南莊村,南長山黑石嘴村、山前村,北長山嵩前村、店子村、北城村等村級文化大院場地、設施比較齊全,活動經常。

3、注重因勢利導,羣眾文化活動日趨豐富。

我縣文化底藴豐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羣眾文化活動熱情高,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較好。各鄉鎮甚至各村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動特色,有的重排戲,有的擅唱歌,有的愛舞龍,有的喜耍獅,在歷屆媽祖節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砣磯漁家號子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近年來隨着農村税費改革、農村文化機構的轉型,我縣鄉鎮文化建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陣地流失、資產流失、隊伍散失的現象,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蕭條,明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與廣大漁村羣眾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1、陣地建設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

目前,我縣8個鄉鎮只有砣磯鎮有一座影劇院,而且為上世紀80年代所建,多年失修,其餘各鄉鎮則基本沒有。據統計,我縣有29個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72.5%,但大多數村級文化活動室只是掛一張牌子而已,只有很少一部分體育健身器材,缺少器樂、音響設施;圖書室多是陳年舊書,幾乎常年無人問津;所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只是擺放了一台計算機而已,形同虛設。

2、鄉鎮羣眾文化事業經費短缺,活動匱乏。

許多鄉鎮因經濟原因,大大削減文化支出,經費不僅年初不納入鄉鎮財政預算,即使工作任務來了,花錢也是能省則省。不要説投入資金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就連必要的鄉鎮文化活動經費投入都很少,使鄉鎮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的次數和形式都十分有限。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整體素質在下降。

在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和體制轉換過程中,鄉鎮文化站的職能被統一歸入社會事務服務站,沒有專職的文化幹部,造成了鄉鎮站無編制、無經費、無人才的狀況。漁村文藝骨幹流失,後繼乏人,對鄉鎮文化活動的開展影響很大。

4、文化活動少,農民文化生活依然貧乏。

三、建議及對策

我縣鄉鎮文化建設落後於漁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已經影響到了當前社會主義新漁村的建設進程,必須及時加以重視和解決。為此,今後一段時期,建議我縣鄉鎮基層文化建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是各級政府應承擔的公共責任,也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要求,縣、鄉兩級要從新長島、新開放、新發展的高度來重視漁村基層文化建設工作,認真學習和貫徹中辦發[2022]27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全省文化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提高認識,着力解決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做到文化工作四個納入:即納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年度政績考核內容,並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抓好落實,確保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

2、多元投入,保障經費。

一是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公共財政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所需經費的主渠道,要認真抓好中央、省、市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政策規定的落實,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使鄉鎮文化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的增長,佔財政支出的經費比重逐年提高,儘快達到國辦發[2002]7號文件規定的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不低於當地財政總支出1%的目標。二是出台配套優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導鄉村集體投資、集資、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業,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鄉鎮基層文化建設。三是縣、鄉兩級政府特別是財政、文化部門要充分利用現在國家、省、市加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

3、建管並重,夯實陣地。

要根據《山東省十一五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全面落實《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實施意見》。一是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按照中辦[2022]21號文件要求,採取強有力措施,制定建設標準,全力推進實現三級文化網絡體系化目標。二是努力搞好資源整合,統籌鄉鎮宣傳、黨建、教育、科技、計生等現有設施資源優化配置,綜合利用,發揮現有各類陣地的文化綜合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站。像砣磯鎮、南長山鎮、小欽島鄉、南隍城鄉等鄉鎮文化站底子比較好的,儘量以鄉鎮為主,建設鄉鎮文化站;而其它鄉鎮則採取依附地處鄉鎮中心位置且文化大院建設相對完善的村,集中鎮村兩級的力量,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站。四是儘快出台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管理、使用辦法。要進一步強化責任制管理,規範化管理,功能性管理。

4、突出重點,建好隊伍。

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是我縣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骨幹力量,我們要千方百計為他們開展工作創造條件,使這支隊伍可穩定、業務熟,能幹事。一是解決文化專幹編制。恢復鄉鎮文化站編制,至少安排一個專職或兼職文化幹部。以文化部門為主對專幹進行管理、調動和考核,做到讓文化專幹懂文化、愛文化、幹文化。二是加強文化隊伍培訓。有計劃地組織鄉鎮文化骨幹進行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逐步培養、造就出一支政治素質高、懂專長、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隊伍,適應和促進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此外,還應加強民間藝人的發掘、培訓、管理、發展工作,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自編自演,參與到弘揚時代主旋律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藝活動中去。

5、傳承創新,繁榮文化。

一是大力開展漁俗文化活動。我縣傳統節慶文化底藴深厚,羣眾基礎廣泛,要積極扶持和引導,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勞動節、國慶節等紀念節日開展活動,使節俗文化活動成為鄉鎮民間文化的主流。二是大力開展民間藝術表演活動。要有計劃地發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保護好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各類表演傳承活動。三是大力開展示範性文化活動。積極開展農民文藝節目調演,民間技藝展示、舉辦媽祖文化節等活動,促進鄉鎮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四是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宣傳、文化部門應多組織創作一些漁民羣眾喜聞樂見的戲劇節目,正確引導農民羣眾的文化消費觀念,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活動,同時,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與相關部門配合,加強鄉鎮文化市場監管,淨化和規範鄉鎮文化市場,堅定不移地用健康、先進文化佔領漁村文化陣地。五是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每年各級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是促進鄉鎮文化建設的新鮮血液和催化劑,應很好進行策劃和包裝,尤其是科技、文化下鄉和電影下鄉巡映活動,應多播放適合漁村羣眾口味和需求的娛樂影片和科教片來贏得漁村市場。讓豐富多彩的文化成為廣大農民羣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讓農民接受健康先進的文化薰陶,提高農民思想道德與科技文化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建設富裕長島、魅力長島、和諧長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