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校課程設置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發佈於: / 人氣:2.28W

學校課程設置實施方案新版多篇

最新學校課程實施方案 篇一

一、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依據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國小,由於歷史、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城區學校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後發現,我校擁有較強活動能力的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不足的是教師少,年齡偏大,沒有音樂體育美術等專職教師,我們計劃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二、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以課程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共同成長。

三、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創造性的新編校本課程。我校因地制宜,開設了趣味數學、趣味英語、成語故事、剪紙、寫字、田徑、跳繩、經典誦讀等選修課程。

四、課時設置

1、大部分課程安排在每週週四第六節課,個別選修課程也可以放在課餘時間進行。

2、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課程開發操作、保障措施

1、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校本課程開發小組依據學校實際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2、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3、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爭取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六、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牛家良(全面負責校本工作)

組員:崔運安 趙聯忠 馬賀華、徐元坤、時睿君、李敏滿孝純(具體負責校本工作)

課程建設實施方案 篇二

摘要:為了切實保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安排、教學組織、教學資源建設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通過幾年不斷的實踐證明了,我院學生參加上海市計算機一級考試通過率普遍高於全市其他高職類院校,20XX年的合格率更是排在全市49所高校第一位。該文就課程安排、教學組織、考核評價等方面的實踐談些體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上海市

計算機一級等級考試從高職類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來講,通過上海市計算機一級考試是為學生對將來的學習打下計算機技能的基礎,考證通過率是衡量教學成果的標準之一。為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提高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為後續課程奠定基礎,我們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同時把提大學聯考證通過率作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1、我院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現狀

我院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新生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差異性很大,這為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學生在計算機方面的理論知識薄弱,office軟件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基本技能不高,距離計算機應用教學目標差距較大,因此教學任務很繁重。

2、課程建設的實施

2.1改革學期課程設置,制定課程新標準

在綜合考慮了課程學習目標、學生現狀以及設備資源等問題後,對120課時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安排為:44+64+12課時,分別在三個學期進行。明確了教學目標:把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作為對學生的應知要求;把office軟件操作、網頁製作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技能作為對學生的應會要求。

2.2圍繞任務組織教學,完善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確定了學什麼,接下來的教學方案設計則是解決怎麼學、如何教的問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該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小的實體案例去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設計教學任務時遵循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有些任務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模仿學習,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檢查指導,重在熟練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些任務是開放性的創新任務,學生的創造力得以發揮,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全程都在機房進行教學,實現了更加充分的實踐教學,邊講邊練、邊學邊做,有利於實現雙向互動。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輔助教學,利用廣播功能,教師把授課內容與操作步驟實時傳送到每台學生電腦的屏幕上,清晰直觀,學生一目瞭然;教師利用監控功能,則可以觀察到每個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利用錄屏軟件將實例的整個操作過程完整清晰的錄製下來,使學生在自己操練時可以重複觀看;利用文件傳輸和作業提交等功能,極大的方便了師生交互,提高了教學效果。針對部分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差的問題,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學校專門安排班,使那些零基礎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以便他們跟上課堂教學水平。在第二學期組織學生參與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設計、動畫設計,使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更加靈活的應用《計算機應用基礎》裏的這些操作軟件。在第三學期,除了正常的12學時的課程外,為了不影響其他課程的排課,老師們犧牲課後時間,留下來為學生開放機房安排課後輔導,每班每週有一次課外上機時間,在參加市統考前每班能有4次課外上機練習,每次2小時。這些措施對課程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保障與促進作用。

2.3設計與開發教學資源

2.3.1選取教材

依據課程標準及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大綱,選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程》、《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指導》,同時補充自編的上機習題集一本。

2.3.2製作課件

通過多年的授課實踐,通過集體備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課件,所有課件均由題目、素材、樣張、操作視頻組成。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考試環境,在平時上課時,將《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書上的實驗案例轉成電子版教案,讓學生一邊看電子教案,一邊做實驗操作。

2.3.3開發試題庫與學生練習軟件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不僅有操作部分還有理論部分,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論題的知識,我們開發了web版的理論題考試系統和單機版的試題庫,讓學生能夠隨時練習和自測。

2.4建立相對公平的考核機制

2.4.1嚴抓平時成績,合理組合總評成績

平時成績由出勤、紀律分與練習、測試分組成,每次上課老師都需要點名,每次課結束都需要學生提交當天的作業計入平時成績,平時成績中還有一部分的懲罰和獎勵機制。學生學期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40%)、期會考試(10%)和期末考試(50%)成績三部分組成,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在45分以下的,總評直接定為不及格。

2.4.2堅持教考分離、交叉閲卷的考核模式

統一出卷:由任課老師輪流出每年的期末試卷,每年由4-5位老師組成一個出卷小組,每位老師出同類型的試題12份,然後由組長將試卷再重新編排。這樣能夠確保12份試卷在難度上相對統一。規範考場:每個機房作為考場時,安排25-30人一個考場,以確保學生之間相互隔離,考前30分鐘監考人員到場做好考前準備:開機、發放本場考試試卷、控制學生機。考場中都安排一名擔任該門課的老師在場參加監考,以便回答學生合理問題、解決試卷錯誤或電腦故障。考試結束要做好相應記錄並備份數據,整理上傳學生考試數據,最後清理每台電腦上的本場考試的數據,為下場考試做準備。交叉閲卷:每位任課老師在考試結束以後都將按照規定拿到非自己班級的學生數據,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閲卷,並將成績交給任課老師,由任課老師完成最後的學生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總評成績錄入並打印,再完成試卷分析表,對自己班級的學生做出一個整體評價。這些試卷分析和成績統計信息會公佈給所有任課老師和相關班級的班主任,通過這些信息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並在後續課程里加以強化訓練。

3、總結

在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中,運用了觀察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期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深化和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進行實踐與探索,制訂統一的教學大綱、考核評價方案,編寫配套的教案、學習資料、試題庫,編制多媒體課件,在這個過程中,教風與學風相互促進,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並且保證了學生在上海市計算機一級考試通過率,在20XX年度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幾年我院與全市高校的數據比較: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老師在課程上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離不開學院領導的支持、教務部門的協作、各班輔導員的配合。社會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技術技能的要求發生着不斷的變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建設,必須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三

一、指導思想:

校本課程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學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帶動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課程開發、管理、評價、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

1、總目標:

發揮團隊合力,結合課改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突顯學科特色。

2、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3、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4、重點突破:

以學校特色項目為基點,在和諧團隊氛圍下的開發校本課程,並逐步向各學科延伸,完善三大校本課程,即《愛你啊,母親河》、《寫字正人》、《田樓腰鼓竟風流》。

三、組織與實施:

1、成立校本課程實施領導工作小組。

組長:嚴廣東

副組長:江孝禮、魏民

成員:李海霞、趙傳波、單海軍、賈林、徐雅芹、馬永平

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實施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構建“灌河”、“寫字”、“腰鼓”三個校本課程開發的和諧團隊,結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實施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

五、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1、發掘學校科技、體育、藝術的特色項目資源,發揮特色創建過程中的優勢,形成校本課程的生長點。

2、各學科在確定的年級實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

3、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為學校開展科技、藝術、體育教育的重要載體。

4、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出發點,明確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落實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5、運用網絡平台,發佈信息,充實課程資源,交流校本課程開發的進度和成果,將研究與實施相結合。

6、逐步將“灌河”、“寫字”、“腰鼓”這三個校本課程納入學校課程管理體系,引導各學科實施拓展型課程的開發。

六、校本課程實施保障:

1、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師在外出學習、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持。

2、設立校本課程實施的研究及獎勵經費。

3、學校對教師進行必要的理論培訓。

4、保證實施教師的研究時間,研究空間。

5、鼓勵教師撰寫心得體會,包括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6、在教師考評上充分肯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及研究的成果。

7、學校對實施教師應做好各類設施的提供,如校園網等,為校本課程的順利開設準備物質條件。

8、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應組織評選,優秀的校本課程,鉛印成冊,並予以獎勵。教師開發出的校本課程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

9、根據師資培訓工作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造條件,讓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考核、有成效,並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