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9W

第1篇: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等教育在社會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從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出發,探討了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三種形態,即相對獨立性、適應性和適度超前性,旨在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更好地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發展

一、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關係的歷史演變

1、長久的疏離。

縱觀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可以得出兩者不是一直相互聯繫的,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疏離狀態。傳統大學也就是中世紀時期的大學被視為象牙塔,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社會的發展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中世紀的大學源自於學者行會,在那段時間裏,大學長期受到宗教的制約和限制,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播教義,在整個中世紀時期,西歐大學由於自身帶有濃厚的宗教性,不僅使大學與世俗社會發展相疏離,而且也不能因為大學中有代表社會進步的因素而受到庇護。

2、近世的保守。

在文藝復興之後,人文主義教育得到了傳播,但大學與社會的發展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距離,大學教育脱離於社會這一本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以牛津、劍橋大學為例,十七、十八世紀,神學依然在眾學科中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雖然大學中進行了課程改革,但由於大學宗教勢力強大,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並沒有給大學課程帶來根本性的變化。歐洲主要大學直至近代,仍然保留着較強的宗教性,並沒有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3、初步的融合。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初步交融始於德國和北美大陸,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國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在辦學理念和課程設置方面進行了改革,開始與社會相結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別於傳統大學,並對19世紀初期創立的柏林大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課程內容由傳統的“七藝”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改為更實用的學科。而北美大陸是以哈佛大學為主要代表,在剛建立時就帶有濃厚的世俗性,並建立了董事會作為其管理機構,這與西歐傳統的大學理念截然不同,存在着本質的區別,從而使北美殖民地學院具有服務社會的發展趨向。

二、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狀態

1、高等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首先,傳統大學具有獨立性,它與社會的發展相脱離。傳統大學認為大學應該成為知識探索的場所,不應受到外界的干擾,應成為與世隔絕的修道院式的機構。然而,正是傳統大學太過獨立,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而走向衰敗。事實上,現代的高等教育完全獨立於社會而存在已經成為不可能。其次,高等教育的完全獨立將會導致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象牙塔,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徹底脱軌必然使大學擁有絕對的學術自由權,而這是不可能的。學術自由是自由的一種,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由,來源於“思想自由”,只有保障學術自由,學者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創造出新思想、新文化。但這種自由是相對的自由,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再次,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完全脱離會減弱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大學的大門已經不能不向社會敞開,在與社會保持清晰思維距離的同時適當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為社會大發展服務。

2、高等教育的主動適應性。

社會發展取決於綜合性因素,比如經濟、科技、教育、環境等,高等教育作為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並且作為一個目的性系統,必須主動適應社會的變化,才能適應大系統的總目的和本系統的分目的`。工業社會促使傳統大學進行改造後,大學開始與社會發展相融合,高等教育擔負起促進人發展的內部規律作用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外部規律作用。如今,知識是社會的核心,大學逐步成為人們所説的社會發展的“服務器”,不可避免地要服務於社會,完全脱離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將會失去發展的活力,也是無前途的。但高等教育如果一味地適應社會、迎合社會,將會使自身陷入“被動”局面,淪為社會的工具和附庸。中國高等教育創始人潘懋元先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即“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併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這種對高等教育外部關係的表述在今天仍然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

3、高等教育的適度超前性。

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使人們在歷史的新階段接受具有較高層次的教育,是人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日益進步,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愈加凸顯,但是由於高等教育見效的週期性較長,決定了高等教育要適度超前於社會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如果高等教育一味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服務器”,必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新時期,隨着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等教育發展應充分發揮對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不能僅僅停滯在當前社會提出的要求,更應該成為社會的助推器,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的角色,科學地估計未來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是一個歷史範疇,正如克爾所認為的“高等教育的漫長的歷史,包括一個從少數職能到很多職能的延續幾個世紀的運動,最初緩緩地增加,但是比較新近,迅速地增加”。今天的高等院校,除了具有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促進科學的發展和服務於社會三大社會職能外,還應該擔負起引領社會變革的職能。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裏,高等教育只有不斷地適度超前發展,領先於當前社會發展,才能體現高等教育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使之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

三、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關係的啟示

高等教育由與社會發展完全脱離開始逐步走進社會、關心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融入社會的同時對於改善自身的發展條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社會發展的同化力量可能會使高等教育發展迷失自己的方向,如果高等教育在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繫的同時,不能堅守自己的追求,只是簡單地服務於社會發展需求,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服務器”,必將失去對社會發展的一些特有影響,成為社會生產所需人才的製造廠。高等教育應該在與社會發展保持密切聯繫的同時,堅守自己的理想,不僅僅把關注點放在社會的需求上,而且要關注個體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不能僅僅傳授學生一些專業性知識,還要發展人的特質;不單為所處社會現實服務,還要把眼光放遠,高於社會,引領社會的發展。正如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所説:“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完全或哪怕是最主要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因此不論社會發展到哪種階段和形態,大學都應該保持自己的理想,成為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不帶有功利性的文化追求。從社會看高等教育,應該能夠看到一些不可褻瀆的東西,應該能夠看到社會發展希望的終極所在。

弗蘭克斯納對大學有一種整套的看法,他以為大學必須是一個“有機體”。他贊成大學應該探討“物理世界”“社羣世界”及“美術世界”的種種知識,但他反對大學訓練“務實人才”,反對大學開設職業訓練之課程,他也反對大學無限地擴大以破壞它的有機性,他更極力反對大學成為社會的“服務社”。他強調大學應該成為“時代的表徵”,但他不以為大學應該隨社會的風尚、喜惡而亂轉,他並不以為大學應該成為“象牙塔”,但他強調大學應該嚴肅地、批判地把持一些長久的價值觀。一所大學,如果只是服務於社會發展,不進行學術交流和研究,就不能成為一所真正的大學。高等教育必須保持其相對獨立性,才能冷靜地應對社會的變革,更好地引領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具有複雜性,但是又有其自身的規律。要想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其規律。高等教育必須本着教育先行的原則,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克拉克克爾(著),王承緒(譯).高等教育不能迴避歷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郭英劍.是大學改變社會,而不是社會改變大學[N].中國青年報,2007-12-19.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4]展立新,陳學飛.理性的視角:走出高等教育“適應論”的歷史誤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01).

[5]潘懋元文集(卷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唐萬宏.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經濟價值[J].江蘇社會科學,2007(06).

[7]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第2篇: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範文,送一篇給你。

高等教育與社會的發展的關係

一、前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同樣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龍頭,它具有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為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功能;具有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功能。若從宏觀上分析高等教育則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幾個方面的功能,這些功能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

二、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一)、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

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高等教育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兩個基本功能,即主體功能與社會功能。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活動對社會進步和發展各個方面所發揮的效應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革命的深化,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現代社會已越來越清楚地表明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和制約着教育的發展,而教育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起着巨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勞動力變為現實的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第一線,不但需要受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初級技術人員,而且越來越需要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而科技人員的培養需要高等教育,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決定着明天的科學文化和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對於生產力的發展,增加社會財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高等教育使得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的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當今時代,高等學校正擔任着這種重要的任務,因為高 1 等教育中教師隊伍自身的知識優勢和人才優勢容易發揮高科技研究的主力軍作用。目前高等教育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更新的科學技術不斷轉化為第一生產力,並且培養出更多的高級專門人才,成為生產力系統中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的勞動者。

再次,高等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傳遞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但它也擔負着發展科學、產生新的科學技術的任務,這在高校表現得尤為明顯。

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依靠教育、科技振興經濟的政策、措施,積極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加強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聯繫,使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辦學模式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這一功能是我國目前構建和諧社會所必備的。這是因為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它是對諸多模式和諧社會的一種抉擇。這種抉擇要求無論在指導思想上還是工作要求及其政治導向上都必須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都必須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相適應,都必須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服務。 首先,高等教育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根據國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政治態度、思想意識的人,來維護和鞏固一定的政治制度。此外,高等教育還可以通過培養大批的領導者管理人才,直接服務於政治。 其次,高等教育為社會政治製造輿論。通過教育宣傳一定階級或者政黨的政治綱領、方針、路線和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對於社會政治的基本功能。 再次,高等教育還有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功能。高等學校是民主氣氛最濃的一塊土地,在這塊熱土上,大學生應該成為捍衞民主的鬥士,傳播民主的精英,踐行民主的典範。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否民主,由該國的政體所決定,但與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也不無關係。一個國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公民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措施以及履行民主的權利。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從高等教育與社會文化的發展來看,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和傳 2 遞文化的載體與社會文化有着更為直接的聯繫。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往往以觀念的形態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意識中,影響一個民族的精神。 高等教育對於文化具有保存、傳遞功能。高等教育傳遞着文化,使新一代能迅捷、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同時,高等教育將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轉化為個人的精神財富,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對於文化具有傳播、交流功能。社會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有多種途徑和手段,如教育、貿易、戰爭、移民、旅遊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高等教育對文化具有選擇、提升功能。高等教育對文化進行篩選,把經過“過濾”後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以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高等教育對於文化還有創造、更新功能。現代教育通過創造新的思想和觀念,發展社會科學技術,以及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等途徑,對社會文化進行創造和更新。

4、高等教育的人口功能

眾所周之,人口是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和延續的自然基礎。高等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促進人類文明化的活動在人口發展中的作用是明顯的,它直接決定着人們的精神風貌、文化水平、智力發展和健康狀況。發展人民的教育事業,就是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我國人口的特點是基數大,增長快,素質低。提高人口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因此,我們除了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優生優育外,就是要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文化素質,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二)、高等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愈提高,科學技術愈進步,社會愈發展,高等教育的數量與質量也必然隨之相應地發展和提高,同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也對教育提出與之相適應的要求。辦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階段更應該加大高等教育的各項投入,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程度和階段,也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3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着高等教育目標的設定。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方式決定着勞動力的規格,從而也決定着教育所培養的人的規格,尤其是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規格。

其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着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學校的結構。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辦多少學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學習多長時間,都必須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作保證。同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決定着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水平,進而決定教育事業的需求水平。

再次,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制約着高等學校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沿革。生產力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也必然促進教學內容的發展與更新,要求學校培養的人必須掌握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生產技能。 最後,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革。學校的物質設備、教學實驗儀器以及組織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術手段,都隨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獲得提高。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發展影響和制約

一定性質的教育被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所決定。我們要弄清楚某一社會教育的性質,就要首先弄清楚這一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這是研究教育問題應該明確的一個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掌握了政權,誰就支配精神生產的資料,掌握教育的領導權。

其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誰有受學校教育的權利,以及誰有接受什麼樣的學校教育的權利,都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再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受教育者要具備什麼樣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為實現教育目的而進行什麼樣的政治、哲學、道德的教育內容,都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政治經濟制度對高等院校教育的影響和制約,並不意味着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以及放棄自身的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

3、文化傳統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廣義上説,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響。

4 首先,社會文化背景會對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現代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某個社會國家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對受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在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這種需求逐漸從少數人的特權變成人們的義務。 其次,民族文化傳統對教育的影響。文化差異是一國的教育區別於另一國的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內容而言,文化對於教育的制約、支配作用尤為明顯。教育離開了文化,也就沒有了傳授的內容,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價值取向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內容,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

4、人口狀況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人口問題是與教育有直接關係的一個問題,人口狀況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發展,人口狀況主要是指人口的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增長的快慢、聚居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這些因素間接或直接的影響這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首先,人口的年齡構成標誌需要受各級教育的實際人數,現有的學齡兒童又決定今後人口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以及未來受教育的數量,主要影響高等教育的分佈和規模等方面。其次,勞動年齡人口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就業的比例,制約就業的內部結構。再次,人口地域分佈制約高等學校的佈局和教育的經濟效率。

三、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整體性與側重點

如前所述,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麼我們怎樣看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整體性和側重點呢?看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高等教育給予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整體的,並非分別對社會各個領域去發揮作用。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者的觀點,我們可以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矛盾運動的結果,人類社會正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多因素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也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統一整體,正是這種整體性決定了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整體性,同時也決定了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整體性。我們應該建立整體服務觀,不能孤立的強調教育為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服務,而忽視對社會其他方面的服務,這樣不利於高等教育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甚至會 5 導致教育的偏差和失誤。

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的,高等教育要促進社會發展應樹立整體服務觀念。這是不是説社會發展各方面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樣的呢?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沒有側重點?

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從需求的時限上來看,可以劃分為:現實需要和未來需要;從社會需求的內容上來看,可以劃分為:整體的需求和個別需求等等。可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那麼在這些需求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層次性?如果有層次性高等教育為之服務是否有所側重點? 我們認為,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存在一定層次性的,例如:內容上的需求來看這種需求的層次性是由社會結構的層次性所決定的:因為在社會發展的諸多要素之間,生產力決定着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地位,要求高等教育在滿足社會整體需求的同時,重點應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發展社會的生產力服務,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處理整體需求與個別需求的關係時,高等教育應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為前提,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為側重點。這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經濟為基礎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四、總結

高等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併為之服務,這是教育的一條規律。什麼是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高等教育如何去適應這種需求,必須運用我們的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分析,才可能得出真正的結論。否則就將產生背道而馳的負效應。總而言之,高等教育通過培養人促進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弄清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周新梅﹒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中國高等教育功能[D].成都理工大學,2005

2、張斌.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人的發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 2008,(16)

3、邱珂,賈長勝.高等教育的功能與和諧社會構建[J].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哈經雄.論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J].中南民族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5、高佳.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高等教育價值觀[J].石油教育 , 2008,(01)

6、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7、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