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小班教師論文 篇一

“幼兒常規”就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它是幼兒園促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小班階段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此時期的幼兒無論在生理、心理上都處於個體發展的低級階段,在品德教育上處於他律時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小班的常規建立好了,能為以後中班、大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麼,如何做好小班的常規管理工作,下面我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培養自我管理意識

眾所周知,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四個大人圍着一個小孩轉,有的甚至還有保姆,所以,幼兒在生活自理上很差。因此,盥洗、解便、進餐、午睡等環節就成為小班教師工作的難點,同時也是生活常規建立的關鍵環節。作為教師是幼兒健康和安全的保護者,也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引導者,要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常規培養的有效途徑。

我園孩子在午餐後通常要做以下幾件事情:漱口――擦嘴――搬凳子――換鞋子――坐下看書或手指操。對於小班前期孩子來説,這裏面很多事情都是在教師提醒、幫助下才能完成的,帶小班的老師都有這麼一種感觸――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了,什麼事情都要老師提醒,一上午下來,聲音都啞了。在這個環節裏,我比較注重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午餐後要完成的生活活動為例,我跟孩子們交流:

“你們知道午餐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我們要完成什麼事情嗎?”(漱口、擦嘴、搬凳子、換鞋子、坐下看書……)

“這段時間每天都一樣長,小朋友在這段時間裏必須做的事情都一樣多,可為什麼有的小朋友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但有的小朋友卻沒有辦法完成?”(做事情不認真、拖拉)

“小朋友在這段時間裏容易犯什麼小錯誤?”(事情沒有做完就去玩玩具、跑到走廊上玩……)

通過商量,最終我們約定:從午餐吃完開始,老師不提醒小朋友現在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管你做什麼,只要在手指操音樂響起前坐在位置上就行了。當然,前提是坐到位置前應該把本來要完成的事做好。遲到的小朋友不能再搬凳子坐到集體中來,以免影響其他小朋友,且在別人做完手指操後,遲到的小朋友應該自行補做手指操,這個約定讓孩子們非常緊張興奮。經過半年的實踐,他們都學會了儘快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嚐到了自己管理自己的“甜頭”。

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深化鞏固常規要求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制力差、經驗貧乏、正處於獲得感知印象的階段中,在幼兒的常規培養過程,還需要我們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持之以恆將常規地進行鞏固。

1兒歌的妙用

在對兒童進行常規教育時,我把一些常規要求編成短小的兒歌教給孩子,孩子在學會兒歌的同時也記住了相應的規則要求。

在幼兒疊衣服時候,我就運用兒歌:“衣服平平擺,關好兩扇門,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鞠躬彎下腰。”使幼兒一下子掌握了疊衣服的步驟,在洗手的時候,教孩子們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自來水打濕,擦肥皂,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隻手,再搓搓搓,自來水衝乾淨,一二三,甩乾淨。”

洗臉時邊做動作邊念兒歌:“小毛巾,放手心(動作:拿毛巾,鋪平放到手中),包好小手來洗車,先來洗車燈,左邊車燈擦一擦(動作:擦左邊的眼睛),右面車燈擦一擦(動作:擦右邊的眼睛),再來擦擦小郵箱(動作:擦嘴巴),轉一轉,來到了平川幼兒園(動作:擦耳朵),嘀嘀嘀,到家了(動作:擦擦小鼻子)。”

吃飯時,利用餐前的時間念兒歌:“小飯碗,扶扶好,小勺子,拿拿牢,一口飯,一口菜,啊嗚啊嗚吃個飽。”有了這種琅琅上口的兒歌,不用刻板地説教,這些規則便印在每一位孩子的腦海裏,在孩子的心裏紮根,潛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

2標記的暗示

小班幼兒年齡小,自制力差,易遺忘,我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規則繪製成形象有趣、色彩鮮豔的標記圖,設置在相應的環境中,以提示孩子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促進良好行為的產生和發展。例如,為了幫助孩子掌握“上下樓梯向右行”的規則,我在樓梯口畫上箭號:為了讓幼兒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我拍攝了本班一位小朋友正確洗手的步驟,把照片張貼在盥洗室的牆壁上,孩子們每天洗手時,我都要提醒孩子們對照圖片上正確的洗手方法來洗,久而久之,孩子們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到了盥洗的好方法:為了避免孩子在喝水處你推我擠、把水潑灑在別人的身上,於是我在地面上貼小腳印,請孩子們踩着腳印去取水:為減少幼兒進衞生間發生碰撞,我在進出衞生間的過道上,畫上兩對小腳丫和來回箭頭,提醒幼兒靠右行走。同時,我在各個區角也巧妙使用各種暗記,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娃娃家裏,形象可愛的掛飾不僅幫助孩子分配角色,而且規定了參加遊戲的人數:在音樂角里,給放沙球的框子外就貼上沙球的標誌,放服裝的就貼上服裝的圖案,讓幼兒通過標誌瞭解相同的東西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兒的分類意識:美工區我用剪刀、水彩筆等形象的圖案:玩具區張貼各種玩具圖標,小小標誌可以幫助孩子強化“玩完玩具歸類整理物品”的好習慣。就是在這些各種標誌的引領下,幼兒“有序擺物”、“靠右行走”等良好行為自然產生,並水到渠成地內化為一種習慣。

3榜樣的激勵

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善於捕捉孩子的閃光點進行現場的常規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時,總會有一部分的幼兒不能按要求將毛巾自覺地整理好,用完之後總會隨手一丟。但有一次我發現子惠寶寶自覺地將別的幼兒用亂的毛巾放好,我馬上表揚了子惠,並請她來督促其他幼兒把毛巾放好,鼓勵其他幼兒也向她學習自覺地放毛巾。孩子們看到後,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都想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因此當幼兒自覺地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以榜樣規範行為做出良好的表現時,我會及時給予幼兒充分的表揚,使幼兒感受到學榜樣的益處,從而強化榜樣的`影響力。

三、重視家園配合,同步推進常規教育

重視家園聯繫,達到家園同步,幫助家長能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常規教育。有的幼兒在幼兒園表現很好,但一回家,家長往往隨其自便,不能嚴格要求,使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功虧一簣。因此,把教育延伸到幼兒的家庭,讓家長參與教育,配合幼兒園培養幼兒在家在園的一致意識。例如,對幼兒進行禮貌方面的常規教育,我教給幼兒離園、到園、離家、到家的禮貌和禮儀,同時要求家長要有榜樣意識,以身作則,如送幼兒入園時,要做到主動和教師打招呼,讓孩子學説、學用禮貌用語。我還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們宣講本班制定的幼兒日常行為規範,並把編寫的《行為規範兒歌》印發給家長,讓他們明白“規範”的內容,按“規範”的要求去教育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幼兒不斷受到潛移默化,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效果,就能得以鞏固。

總之,小班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項艱鉅而細緻的工作,需要教師的智慧引領、藝術處理,唯有這樣,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漸漸得由他律走向自律。逐步成長為遵守常規的小小文明人。

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篇二

一、美術活動中教師評價行為現狀分析。

(一)評價內容片面、標準劃一,評價目的有所偏差

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行為和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過多偏重於作品結果的優劣,對於幼兒作品中涉及到的諸如構圖、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表現出來的知識和智力因素非常重視,而對幼兒活動時應具備的認真的態度、良好的習慣、頑強的毅力、穩定的注意力、濃厚的興趣等這些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導與肯定。教師評價的內容偏重於幼兒“學”的知識和技能技巧方面,評價標準往往偏於成人化,如畫面是否乾淨、比例是否恰當等。同時缺少針對教師自身“教”的藝術和實踐內容的評價,評價偏離了發展的軌道,教育評價事實上只成為了教育的終點而非起點,致使評價的最終目的“促進幼兒、教師和課程發展”落了空。

(二)評價主體單一、方法單調,忽視幼兒的積極主動參與。

一直以來,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評價主體是幼兒園教師,幼兒是被評價者,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在評價方式上更多的是教師以個人意願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劣。教師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獨角戲。雖然有時也讓個別幼兒參與評價,教師總結,但由於教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培養,幼兒缺少該方面能力,這一切也是形同虛設。許多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多采用現場即時評價,幼兒之間橫向比較多,忽略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個體的差異。如評價時教師不考慮幼兒因個體差異繪畫能力和速度是不同的實際情況,硬要部分幼兒放下畫筆聽教師講評。教師評價時多指向於一些好的或明顯不足的作品,如果是從肯定優點、發現問題的角度來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許多教師似乎認為評價工作就是“尋找”處於兩個極端發展水平的作品,評價對象僅在於此而已。對那些佔大多數的處於一般水平的作品則常常忽略,沒有指出其不足在哪裏,應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三)評價方式傳統,只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

大部分教師的美術評價方式仍停留在以一傳統的評價方式出現:

關注美術作品的結果重於活動的過程,偏重技能忽視情感表現。同時,教師的評價行為更多的發生在教學活動的結束環節,體現在對幼兒已完成作品的評價上。很少有教師進行教學前的診斷性評價及過程性評價。

(四)評價語言不具體,缺少藝術性、激勵性。

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作品評價的語言往往不具體,缺少針對性。在對幼兒繪畫行為、繪畫結果評價時,雖然語言堅持正面、鼓勵,但單調、蒼白如“畫得不錯”“有進步”“真漂亮”、“好”、“顏色很顯眼”、“想得很特別”等等,這類語言幼兒聽後並不知道自己好在哪裏,有了哪些進步。對幼兒創作過程的評價語言也不夠深入,缺少啟發性。如“你畫的是什麼”“想想秋天你看到了什麼”“你是怎樣幫助小朋友的”等,這類語言對幼兒來説過於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無效指導。有的教師指導語言雖很具體,但表現出明顯的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幼兒。如在幼兒畫完一隻小兔後,老師啟發説:“小兔喜歡吃什麼呀,畫個蘿蔔吧”。還有的教師不顧幼兒的想法和體驗,採用否定性的語言説:“你怎麼畫了個黑色的花?”“怎麼畫黑色的太陽,亂七八糟的,重畫!”以上這些語言與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改進教師美術評價行為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美術活動評價觀。

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的評價所追求的不應是給幼兒的作品下一個結論,或評定繪畫技能的高低,對幼兒的評價在考慮幼兒過去,重視幼兒現在的同時,更應關注幼兒未來的長期發展目標,更多地體現對幼兒的關注和關懷,對幼兒藝術天性的保護,同時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快樂全面成長。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判斷其優勢與不足,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教師應認識到幼兒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創造力,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多方面的有效發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幼兒藉助美術這一載體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已有的基礎及興趣愛好,再提出知識、技法及想像、創造等方面的要求,並把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與人格的全面發展作為首要的判斷指標。

(二)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多元,關注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對幼兒美術活動進行評價時,應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與多元化,不僅應包括粗淺的美術知識技能,還應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説來,知識技能方面的評價應包括:。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應注重對幼兒:等的評價。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方面的評價應包括對幼兒活動的持久性、習慣、表現方式、創作偏好等的評價。評價內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評價幼兒,發現幼兒各自的優點和長處,只有這樣欣賞、樂觀的態度才是真實而非虛偽的,也才能幫助被評價者自我發現進而悦納自己、擁有自信。具體到一次美術活動的評價,評價內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據活動內容、活動進程、幼兒整體水平或每個幼兒的發展情況重點評價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個題材、技法進行單項評價,但在一段時間內對全體或某個兒童的評價要能體現出評價的均衡與全面性。

(三)評價主體互換、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科學的美術評價,其中主體與客體是動態的,是不斷變換的。評價活動既可由教師擔任主體,也可以由幼兒擔任主體,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評價中改變過去唱獨角戲,幼兒被動接受評價的狀況,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並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體現幼兒在美術評價活動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1、增強幼兒同伴間的相互評價

幼幼互動是發展幼兒相互審視評價的最好方式。幼兒相互之間瞭解彼此的興趣、喜好,更容易交流溝通,更能讀懂相互的作品,感受同伴作品的內涵。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關心同伴的言行,幫助幼兒學會客觀評價別人。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同伴間的對話、甚至爭論,幼兒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協調問題,相互之間學習、取長補短。如:在同一題材的兩幅作品中,一張使用了色彩明快的顏色,另一張使用的是色調灰暗的顏色。面對兩幅作品幼兒參生了不同的評價。在如同辯論賽的評價爭論中,最後他們發現鮮豔的色彩是好看,但會色調也是美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搭配協調的灰色作品也很漂亮。讓幼兒相互評價,用平等的眼光欣賞同伴的作平,這樣做對幼兒評價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甚至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思維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重視幼兒自我的評價

幼兒的美術作品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經歷。幼兒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充分展現在作品中。他們是最瞭解自己作品的。因此面對幼兒們的作品教師要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耐心認真地聽他們講述作品中藴含的故事。如:。幼兒的自我評價體現着他們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教師要真正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要正確的評價意見美術作品,就要從幼兒的角度以他們的方式觀察世界,給幼兒解讀自己作品的機會。

3、教師尊重幼兒差異性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要考慮到幼兒之間個性、情感、態度、習慣、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進行美術評價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差異性,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在進行同樣主題作品的繪畫時由於幼兒個性特徵和能力有很大的差異,作品的效果差距會很大。這時教師要避免用同一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幼兒。而要做縱向比較,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使每一位幼兒都有成功的體驗。給幼兒自信心,讓他們有繼續作畫的願望和興趣。

同時,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班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水平,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評價。如: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能力有限,教師在評價時儘量運用擬人化的語言。而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審美意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教師在評價時可以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構思,激發幼兒進一步創作,不斷完善作品。大班幼兒自我意識發展較快,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及評價他人作品的能力,語言表達迅速發展。教師可以把自我評價和評價同伴作品的主動權交給他們,是但引導幼兒參予評價,使幼兒在評價過程中獲得相互學習、分享收穫。

(四)評價語言生動恰當,體現激勵性。

教師在美術活動評價中應注重評價的語言藝術。具體來説,評價首先要建立在對幼兒瞭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善於通過觀察、對話,瞭解幼兒的活動意圖及作品想表達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發現幼兒獨特的創意、個性化的表現方法和表達形式,特別當幼兒的作品“離譜”時,更應站在幼兒的視角努力理解其意圖;當幼兒本身也不能清楚表達自己意圖時,教師應能善意地給予詮釋。而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注意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小班幼兒經驗少,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教師應儘量採用擬人化和情景化的語言;中班幼兒有初步的審美意識,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教師評價可採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還可以怎樣表現?”引導幼兒邊畫邊思考,完善自己的構思;大班幼兒能力較強,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教師應更多采用協商和引導的語言,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讓幼兒成為評價的主人。總而言之,教師應善於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與不同點,永遠不要對孩子説“你錯了”,因為藝術是無錯的。

(五)把握評價時機的切入。

評價時機的切入是指教師根據美術活動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隨機進行評價。傳統的美術評價往往習慣與選擇在教學活動結束部分,其實這是很不合理的,合理的時機切入可以安排在活動後,也可以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和下一次教學活動前。

1、教學活動中的評價:美術評價可以存在於幼兒創作過程中和教學活動的結束部分,被稱為即時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前者是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況,及時針對教學、幼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變化來引導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評價可以面向全體幼兒、也可以針對小組和個人進行,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後者注重對對幼兒操作成果的評判。如:活動最後教師或幼兒對美術作品從構圖、色彩、想象、等方面給予判定和指導。

2、教學活動後的評價:指教學活動結束後延伸活動中的評價。這類評價中,教師可以組織、發動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剪貼、佈置,供幼兒相互欣賞、自我介紹、討論、評議自己喜歡的作品。教師在運用這類評價時,還可以針對繪畫過程以及作品中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指導。

3、下一次活動前的評價:這類評價能詳盡地進行交流、總結上次活動中的問題,對這一次活動有較強的指導性。對系列、連續的教學有較大的幫助。

以上這些評價的時機各有所長,但也有其不足。例如教學活動後的評價更能進行個別交流,而對集體活動中的問題不能給予解決;下一次活動前的評價則對上次活動針對性價差。因此,教師在運用這些評價方式的時候,要根據教學的時機情況選擇、綜合運用,使評價充分發揮作用。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篇三

教師在進行常規教育時,首先要明確常規不等於緊箍咒。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被要求排隊的孩子一旦沒有教師的監督,就會橫衝直撞、爭先恐後、難以自控。這説明有些不合理的規則束縛了孩子,教師應當認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正確的兒童觀的基礎上制定常規,將其看成保證幼兒身心發展所需的“潤滑劑”。如,教師講故事時,不是讓孩子們排排坐在遠離教師的地方,而是參差不齊地圍坐在教師身邊,氣氛很融洽,關係很親切。用這樣的方式組織活動,孩子們顯得十分愉快,也很配合,這正是良好的常規教育的外在表現。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景提出適宜的要求。

培養小班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常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班級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應當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呢

常規的意義

常規是指幼兒的行為常規。具體來説就是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制定出一系列行為規範,讓幼兒經常固定地執行,從而構成良好的習慣,構成科學的生活秩序。如,幼兒睡眠、起牀、進餐都有固定的時間;幼兒玩完玩具後應當放回原先的地方;吃飯要洗手;水杯應當放在貼有標誌的地方等等。

常規的作用

培養生活規律

從幼兒個體的發展來看,建立良好的常規能夠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既能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又能使幼兒進取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身體健康。

由於幼兒來自不一樣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於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而在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貼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幼兒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漸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本事。

培養自律本事

自律是指控制自我,並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規則的本事。這種本事可經過遵守一日生活常規來逐漸培養,如幼兒在聽故事、進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動的時候,需要控制自我慾念,做到進食不説話,排隊不亂擠,不強搶別人的玩具、不傷害別人等,漸漸地,遵守規則就會成為孩子們的自主行為。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個有規律的環境裏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幼兒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按照必須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規為孩子創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他們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中自然構成一種貼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規則意識和規範行為。

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常規應當簡單、明確,適合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僅有適合幼兒的本事要求,才可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才願意去做。

幼兒園教師教學語言論文 篇四

作為一名新老師,從20xx年八月份的新老師學校培訓到半年的真正的實踐工作,我收穫很多,有經驗,有教訓,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體會是老師間的競爭合作促進了自己的能力,也體會到對學生的任務要落實到位才能保證他們的成績。要教好一個學生不難,但是要教好整個班77個學生就必須真正全心全意付出。

首先我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廣闊的知識面。還要在道德行為上以身作則。就要自己以身作則。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負責,虛心請教,提高教學水平。做好備課上課。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貼近,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講課時加入生活元素。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方法,習慣。我接手八年級(1)班的英語,我首先做的是通過課堂觀察課後瞭解和測驗瞭解他們的基礎,預測他們學習新知識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措施,考慮教法。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和備課組的老師互相研究參考。

課堂教與學的效率是關鍵。在課堂上要合理組織好內容,優化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但同時要注意對學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讓學生過於活躍,否則不利於控制課堂紀律,進而影響學習的效果。我覺得對於中國的教育考試製度,如果課堂上完全採用西方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並不是很好。西方教育強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課堂上完全放開學生,讓他們自由發揮。對於中國學生,這種自由與活躍會讓一些學生忘了學習本質的內容。一節課上完了,雖然氣氛很好,但也學不到什麼。所以我選擇傳統與自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課後通過對學生的作業,練習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在每次測驗中總結學生的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加以強調訂正。讓學生改正後告訴我為什麼,確保他們真正懂。批改作業和測驗一定要及時。英語是語言。困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

課後輔導是重要的一個環節。部分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甚至抄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實到位。

為了提高整體教學質量,要對學生分對象進行適當的培優輔差活動。這就要充分利用每天的課餘時間。對於中等生,主要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啟發他們的思維。我通常是佈置一定的任務,他們自己討論解決然後我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對後進生,我先讓他們端正思想,重視學習,然後抓基礎,將他們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設定組長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組織他們進行小組間的競賽。增強他們的興趣及自信。有的後進生接受能力較差,有的惰性很大。我要對他們做好跟蹤工作。而期考結果證明,適當輔導差生對班的整體發展有很大幫助。

興趣是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要長時間使學生對某一學科保持興趣,光靠課堂上的教學是不可能做到的,還需要老師多開展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來實現。上學期組織了幾次英語活動。如“我的英語生活”,由學生用英語主持,表演小品,朗誦等節目。在學校英語活動周全年級的專題活動“手牽手防非典”中,整個活動的資料蒐集,節目對白,道具,表演,主持等全部由學生自己準備。學生的整體性,實踐性,實效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都得到體現和促進。並在活動中結合學生在課本上的`知識。把課堂拉到生活中來。同時在這次活動中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教師之間合作的重要性。教師間的合作溝通促進了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新老師,最大的不足是缺少經驗。對考點難點把握不住。學校“結對子”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我這一不足。每次師傅聽我的課,我都虛心請教師傅的意見,針對自己的存在問題改正,調整教學方法。並積極聽師傅和其他老師的課並參與評課,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這半年來,是我不斷學習的時間。特別幸運的是這裏有許多優秀的前輩讓我學習,他們也很樂意幫助我。我可以學習樑少清老師的雷厲風行的風格,學習雷雪娟老師細心負責的態度,學習蘇潔紅老師純熟靈活的技巧等等。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跟學生關係方面,要跟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這一點開始時我做得不好,跟學生走的太近,不利於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嚴形象,不利於教與學。我在瞭解學生的同時從學生身上了解自己,定期對學生作調查,針對學生的意見反饋適當調整上課方式。如剛開始時,我上課的聲音不夠大,語速和教學進程都比較快,提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後來從學生的意見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改正。其實語速,教學進程應根據教

小班教師論文 篇五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動中,教師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心態與情緒都是很消極的,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教師對教科研活動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幼兒園接觸的是3—6歲幼兒,把孩子帶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説,幼兒教師畢業於幼兒師範學校,雖專業素質好,但理論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沒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動形式單一,總是業務園長或教研組長説、念、講,教師則一味地記錄、聽講。三是教科研活動內容經常跟着“流行風”走,外面流行研究什麼,幼兒園也就跟着模仿照搬,不會在分析別人之長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搞得教師隨“風”搖擺不定,興趣不大。!

為了調動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的積極性,我園着力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一、加強思想管理,強化教科研意識。

教育科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的認識活動。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能探索和認識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教育的發展,因此可以説,教育科學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規範化的需要。作為園長,應把教科研放到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優先考慮和安排,樹立“科研興園”的工作指導方針,加強教科研思想管理,反覆宣傳教科研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師的畏難情緒,幫助教師從教育發展、自身發展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從而喚起教師投身教科研的自覺性。園領導要身體力行,帶動骨幹教師進行示範,結合實際工作,紮實開展教科研工作。如:園領導參與進行了“幼兒一日活動中保教結合思想的滲透”、“如何開展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幼兒珠心算教育”、“幼兒聽讀遊戲識字教育”等研究,從而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熱情。

二、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研究氛圍。

首先,園領導和教研組長作為教科研活動的管理者,應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尊重教師,瞭解每一個教師的實際水平與需求,允許教師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教科研活動中,與教師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導者,又做平等的參與者,與教師共同研討,虛心聽取意見,及時鼓勵和肯定教師的創見,善於提出教師存在的問題,啟發教師思考。在這種寬鬆、和諧的研究氛圍下,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心理上的距離縮小了,使教師產生被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樂於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二,管理者應從實際出發,瞭解教師研究的需要,以解決教師工作中的難點、困惑為重點,將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師的需求之中,以教師不斷增長的需要為研究的“突破口”。我園常採用現場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小組討論法來了解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疑惑和對教科研活動內容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確定的教科研活動內容受到了教師的歡迎,因為它切合了教師的實際需要,增強了教師主人翁意識。比如,以前我園的教研觀摩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園領導確定觀摩內容與人選,在調查表中,許多教師認為這樣做有一定的侷限性,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園領導根據大家的意見,將指定觀摩與“自報觀摩”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層層競爭選拔,選出優秀教師參加教研觀摩活動;另一方面,對於能力弱一些的教師也要提供機會,通過個別指導,為她們參與教研觀摩活動並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第三,改變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獨角戲”的教科研活動方式,採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教科研活動,注重發揮羣體的智慧,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研討,提高活動的質量。我園的教科研活動形式有:

1、運用集體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師學習研究幼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科研知識等基本理論。!

2、邀請有關幼教專家來園作教科研專題講座或是現場觀摩,就教師存在和提出的問題進行釋疑與指導。

3、教師圍繞一定主題進行輪流主講,主講人事先要做好準備工作,熟悉主講內容,設計出討論題目,組織大家開展討論,最後並進行總結。

4、經常開展教研觀摩活動,並認真進行評析,提出合理建議。

5、有計劃分期分批地組織教師到南京、上海、蘇州等地幼兒園進行觀摩活動,回來向大家傳達他人的經驗和做法,開展研究和討論。

6、向家長或同行開展教科研成果彙報評比活動。

三、鼓勵教師積極實踐、主動學習、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努力發揮自身的潛力。

教研的過程是教師將正確的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將日常教育活動向研究性實踐活動轉化的過程。因此,管理者要鼓勵教師主動學習,將教育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實踐中,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努力發揮自身潛力,促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變,成為適應二十一世紀幼教事業發展的教育工作者。比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怕開展體育活動,在活動中求穩怕亂,競賽時總讓孩子排着長長的隊伍在等待,活動內容

沒有新意,結果,幼兒玩得不盡興,活動量也達不到。針對這一情況,們組織教師查閲有關資料,並認真研究存在問題,商討對策,共同設計了大班體育遊戲“扭扭蟲”這一教育活動,利用“迷彩”布袋作為“扭扭蟲”這一體育活動器具,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在開始的試教過程中,幼兒雖興趣很濃,但通過對幼兒的脈搏測試,發現幼兒活動量的高潮過早地出現在準備階段。於是,我們又通過教師們的學習、思考,建議執教者在活動中,注意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相結合,運用“慢慢爬、快快爬,滾一滾,躺下休息”等口令使活動動靜交替,將四路縱隊依次進行比賽改為十字隊形,向場地四角同時比賽,減少幼兒等待時間,並增加教具“餅乾”,從而也就增大了“扭扭蟲”運“餅乾”的頻率,有效地控制了幼兒活動量。這項體育活動在參加揚州市學科觀摩活動中取得了圓滿成功,獲得了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

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我園教科研活動的開展有了明顯的起色,教師們參加教科研活動由外部要求轉化為內部動機,出現了爭着搞課題研究,自費外出參觀學習等前所未有的現象,這也説明了教師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學反思 篇六

活動實錄片段: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有家嗎?

大家異口同聲地説:有

老師:那你們明白小鳥、蜜蜂、小魚、有家嗎?

幼1説:我看到過小鳥的家,小鳥的家在樹上。

幼2搶着説:我家牆上的瓦縫裏也有鳥窩。

幼3説:小河是小魚的家。

幼4説:小河是烏龜、蝦還有螃蟹的家。

幼5説:花兒是蝴蝶和蜜蜂的家。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討論法,並用肢體表現模仿小鳥飛、蜜蜂飛、蜻蜓飛,使幼兒在寬鬆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下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透過直觀教學法結合多次欣賞,使幼兒更好的掌握詩歌的資料;透過談話法幫忙幼兒理解詩歌中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潛力;透過討論法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和思維力,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為仿編詩歌打下了很好的鋪墊。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透過小鳥的家、蜜蜂的家、魚兒的家、蜻蜓的家,讓幼兒聽聽看看講講做做,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到達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幫忙幼兒理解詩歌資料時,應多多讓幼兒去感受去體會,教師應多引導、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在仿編詩歌時,大多數幼兒都能理解,但作為教師應兼顧到個體差異,多關心、多幫忙、多鍛鍊那些口語表達潛力差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