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園教師教學教研論文(精選5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幼兒園教師教學教研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幼兒園教師教學教研論文》相關的範文。

幼兒園教師教學教研論文(精選5篇)

篇1: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案例背景:

隨着國人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有不少家長一旦覺得學校或者老師的做法不合她的意,就會“尋找”合適的維權途徑,比如打電話“投訴”或者到學校找領導,以為有領導“撐腰”就可以擺平所有的事。殊不知,很多時候很多情況在家長看來覺得老師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侵害了孩子的權利,其實本來就沒什麼,只是老師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或者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説到底,老師和家長都愛孩子,只是老師和家長愛孩子的方式不同而已。

案例描述:

一大早我剛走進幼兒園,大(2)班小朋友的奶奶就在門口攔着我,怒氣衝衝地説:“你們幼兒園的老師什麼素質,吃飯不讓孩子喝湯,孩子怎麼吃得下去?”我一聽吃了一驚,這個班的老師雖然是剛接班的,可她們的教育保育經驗都十分豐富,怎麼可能不讓幼兒喝湯呢?我一邊安撫家長的情緒,一邊瞭解事情的經過,原來這個孩子從小養成了吃湯泡飯的壞習慣。以前的跟班老師都根據家長的要求給孩子吃湯泡飯,到了大班換了新老師,而這位老師比較負責,堅持要求幼兒要麼先吃飯,要麼先喝湯,並給幼兒講了吃湯泡飯的害處,不許幼兒吃湯泡飯。按理説家長應該感謝老師,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可是家長卻“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一大早就跑到學校來找我,要求處理這位老師。我把這位家長請進園長室,耐心地給她講吃湯泡飯的害處,也給她介紹我們這位老師平時的工作成績。經過溝通,老人告訴我,這個孩子剛斷奶爸爸媽媽就出國打工,孩子7歲了,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也沒有7個月,一直跟着老人。也正是因為這個,老人生怕委屈了孩子,事事處處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只要是孩子提出的,她會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從而養成了孩子驕橫跋扈的脾氣,只要一點不如意,就哭鬧不已,經常用不吃飯威脅奶奶,奶奶對孫子也無可奈何。

案例評析:

在幼兒園,我們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是存在很多分歧,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家長和老師都愛孩子,只不過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就拿吃飯來説,就家長而言,孩子吃的好、吃的多,身體棒棒的就好;而幼兒在幼兒園內就餐,作為幼兒園除了要考慮食品衞生、營養、食物的多樣性等、以及幼兒該吃多少量合適,我們老師更要加強孩子就餐的習慣教育,如:飯前洗手、吃飯不説話、不挑食葷素搭配更有營養等……

家長對學校的`種種要求,有時是片面的,有時是不科學的。正確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滿足,當家長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我們沒有幾個老師敢理直氣壯地跟家長説“不”。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老師往往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你怎麼説,我就怎麼做,反正不能得罪家長。得罪了家長,領導就會批評,甚至影響自己工作的考核。我覺得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壞的變成好的了,好的變成壞的。幼兒是一張白紙,他們信任老師家長,認為老師家長説的就是正確的。記得以前,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們驕傲地説:“我們老師説的!”孩子們把老師的話扛在前面,來反抗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現在的孩子老師給他一點規矩,讓他感覺稍有不如意,就會警告老師,“我回去告訴我爸媽!”於是就有了不分緣由鬧到學校的家長,或者電話打到某個領導,要求處理老師……搞得老師有問題不敢管、不願意管,任其發展。導致的結果就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緊張。家長和老師應有共同的目標:“如何讓孩子更好地發展?”為什麼我們不能選擇有效溝通呢?當我們老師發現問題時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與家長溝通,作為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告訴老師,共同探討如何提高教育效果。作為家長要多向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育兒的思想;作為教師也應該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情。

總之,做對的事,堅持正確的做法。為此,可能受到暫時的不理解,暫時的指責。我相信只要堅持了,時間久了家長會理解的。

思考與建議:

園長是辦好幼兒園的中心人物,能否使幼兒園更好的發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同時使家長安心、放心,園長在家園糾紛面前要敢於承擔責任,姿態要高,注重溝通,寬容、理解、重情。如果園長妥善處理好家園問題,園長的威信一定更高,定會得到教師的尊重、信賴和擁護。加強家園共育工作,我們不僅能從家長所擁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中獲取幫助,而且也可以由此加深對教育、對社會的認識。我們如果能夠與家長合作,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那麼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成效就能得到強化,並形成影響幼兒發展的合力,保證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一貫性。反之,就會使教育效果削弱甚至抵消。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探索家長工作的方式,注意通過多種途徑,鍥而不捨地做好家長工作,不斷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務的質量,有意識地引導和幫助家長,轉變不適宜的教養觀念與方式,雙方對孩子的教育達成共識,結成教育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家園聯手共同撐起一片藍天。

作為老師都不喜歡被家長投訴,特別是經過努力獲得的工作成果卻得不到家長的肯定時。但是老師們必須有一顆寬宏大量的心來面對發生的各種事情。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告誡自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以鬧情緒,因為在心平氣和時你的大腦運作比你激動時要出色得多,有很多情況我們老師都沒有做錯,只是家長不瞭解情況,產生一些誤會。這時我們千萬不可以生氣,我們要發揮才智,給家長一個最好的解釋,把誤會降到最低。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我們應瞭解幼兒的一般心理,並且不斷地在實踐中捕捉幼兒心理的每一點變化。當發現幼兒有一些“壞毛病”時,既不能百依百順地遷就,也不應該非常情緒化地簡單批評了事。而應該儘快通過談話、觀察等方式,搞清楚幼兒發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和幼兒的真實想法,以便於與家長及時溝通,共同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俗話説: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確,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然而,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卻並不一定都是恰當的,效果有時會適得其反。作為家長,要堅持做到以下兩點:

1、要寵愛,不要溺愛

寵愛和溺愛往往只差一步。寵愛可以,畢竟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寶貴的禮物,應該哄(他)她開心,陪她玩耍,不能凍着,不能餓着。但是過分的寵愛就成了溺愛。為了哄他(她)開心,要什麼你給買什麼;為了陪他(她)玩耍,讓爺爺奶奶當牛做馬;非名牌不穿,你擔心他(她)凍着,就不顧經濟條件給他(她)買回來;挑食不吃飯,你擔心他(她)餓着,頓頓讓他去肯德基,這就成了溺愛。

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任性妄為,這叫不懂事的孩子,不過,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歸根到底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愛他可以,但是要有限度、有條件、有前提,這是寵愛。反之,沒有限度、沒有條件、沒有前提就成了溺愛。寵愛是一種寬容,溺愛則是一種縱容。兩者都是父母的一種態度,你以什麼態度培養孩子,他就會給你相應的結果。

2、父愛如山,母愛似水,一個都不能少

當今社會生活中,夫妻或因感情不和而分道揚鑣,或因配偶死亡等原因,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單親家庭多由母親與孩子組成,這類單親家庭大約佔單親家庭總數的85%以上,由單親母親支撐的單親家庭,構成中國單親家庭的主體。

有調查顯示:單親孩子多表現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傾向。無論是司法界人士還是從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專家,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由於家庭的不健全,大多數單親孩子心理上和人格上容易出現缺陷,而這些缺陷又極易誘發一些孩子犯罪。犯罪率更是高達40%。

健全的家庭包括母親、父親和孩子,缺了那一個都不成。父親愛如山,他給孩子崇高的感覺,是孩子的守護神,是安全的象徵。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親,父親教會孩子怎麼做事,以後在社會上怎麼與人打交道,怎麼去生存,行為處事父親是導師。

母愛如水,她的愛温柔細膩,滋潤着孩子的心田。孩子的成長離不來母親,母親教會孩子怎麼做人,品格的形成母親是關鍵。只有在雙親健全的家庭孩子才有幸福的保障和健康的身心。

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自己的夢想,讓我們換一種方式去愛孩子吧!

篇2: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傳統的歷史教學中課堂通常是由教師口述説一下這段歷史,有時候還會照本宣科。課下學生也只是把相應的歷史作業完成,而不會更深一步地去挖掘歷史、欣賞歷史,使得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不到應有的鞏固,這就嚴重影響了歷史知識的掌握。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展望新課改,我想這將是一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命,這將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換湯不換藥是不行的,教材更新了,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也要做相應的更新,使之適用於新教材。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發展。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正確看待歷史、學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提倡學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學習。面對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呢?下面是我認為的比較實用一點的思路。

一、讓學生學會提問

歷史學科如果生搬硬套會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觀點的誤區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就是把書上的知識一成不變地轉移到腦海中而已,這也使得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教師的創新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提出質疑,不只是書上的知識,只要是相關的課外延伸都可以提出,從而使得課堂充滿氣氛。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例如,教學《辛亥革命》一課時,向學生提問: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歷史”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討論的效果不高,我會適時地向學生講一下當時的情形,以講故事的形式讓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引導學生提問。在這種參與下,我相信學生會更好地參與課堂,更好地理解歷史。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在自主學習課堂中,我依據這一理論,大膽的鼓勵學生提問題。

二、讓學生學會討論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

例如,對於蘇聯的解體,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蘇聯會解體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鍊了學生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讓學生學會講述歷史

聽一百遍不如自己説一遍。每天上課時,教師可以在講課開始前抽出五分鐘讓學生講歷史。不是複述,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從某個角度以小故事的形式説給大家聽。每個學生都有講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課上更活躍,也可以在課下更積極地去了解歷史。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運用知識,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台。我們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悦。

四、讓學生學會表演歷史

表演往往能夠深入人心,是因為它生動形象,更能感染人,尤其對於表演者,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每當一個單元結束時,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行選擇一個角度或者情節,然後表演出來,每組時間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鐘。這樣下來,學生通過表演前的準備以及表演時的深入人心,可以將這個單元的歷史知識牢牢掌握。

以上幾種方法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悟和方法。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緻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並無課前課後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我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篇3: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背景】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和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只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和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核心思想】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同學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同學學得好不好。假如同學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假如同學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同學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教學理念】

●關注同學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需確立同學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同學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同學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身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着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同學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説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同學的學業成果與教師的工作表示。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時地反思自身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也是一套戰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戰略性知識,以便於自身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篇4: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一、美術活動中教師評價行為現狀分析。

(一)評價內容片面、標準劃一,評價目的有所偏差

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行為和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過多偏重於作品結果的優劣,對於幼兒作品中涉及到的諸如構圖、着色、形象性、技能技巧等表現出來的知識和智力因素非常重視,而對幼兒活動時應具備的認真的態度、良好的習慣、頑強的毅力、穩定的注意力、濃厚的興趣等這些非智力因素缺乏引導與肯定。教師評價的內容偏重於幼兒“學”的知識和技能技巧方面,評價標準往往偏於成人化,如畫面是否乾淨、比例是否恰當等。同時缺少針對教師自身“教”的藝術和實踐內容的評價,評價偏離了發展的軌道,教育評價事實上只成為了教育的終點而非起點,致使評價的最終目的“促進幼兒、教師和課程發展”落了空。

(二)評價主體單一、方法單調,忽視幼兒的積極主動參與。

一直以來,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評價主體是幼兒園教師,幼兒是被評價者,在評價中處於被動地位,在評價方式上更多的是教師以個人意願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劣。教師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唱的是獨角戲。雖然有時也讓個別幼兒參與評價,教師總結,但由於教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培養,幼兒缺少該方面能力,這一切也是形同虛設。許多教師在評價幼兒作品時,多采用現場即時評價,幼兒之間橫向比較多,忽略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個體的差異。如評價時教師不考慮幼兒因個體差異繪畫能力和速度是不同的實際情況,硬要部分幼兒放下畫筆聽教師講評。教師評價時多指向於一些好的或明顯不足的作品,如果是從肯定優點、發現問題的角度來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許多教師似乎認為評價工作就是“尋找”處於兩個極端發展水平的作品,評價對象僅在於此而已。對那些佔大多數的處於一般水平的作品則常常忽略,沒有指出其不足在哪裏,應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三)評價方式傳統,只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

大部分教師的美術評價方式仍停留在以一傳統的評價方式出現:

關注美術作品的結果重於活動的過程,偏重技能忽視情感表現。同時,教師的評價行為更多的發生在教學活動的結束環節,體現在對幼兒已完成作品的評價上。很少有教師進行教學前的診斷性評價及過程性評價。

(四)評價語言不具體,缺少藝術性、激勵性。

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作品評價的語言往往不具體,缺少針對性。在對幼兒繪畫行為、繪畫結果評價時,雖然語言堅持正面、鼓勵,但單調、蒼白如“畫得不錯”“有進步”“真漂亮”、“好”、“顏色很顯眼”、“想得很特別”等等,這類語言幼兒聽後並不知道自己好在哪裏,有了哪些進步。對幼兒創作過程的評價語言也不夠深入,缺少啟發性。如“你畫的是什麼”“想想秋天你看到了什麼”“你是怎樣幫助小朋友的”等,這類語言對幼兒來説過於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無效指導。有的教師指導語言雖很具體,但表現出明顯的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幼兒。如在幼兒畫完一隻小兔後,老師啟發説:“小兔喜歡吃什麼呀,畫個蘿蔔吧”。還有的教師不顧幼兒的想法和體驗,採用否定性的語言説:“你怎麼畫了個黑色的花?”“怎麼畫黑色的太陽,亂七八糟的,重畫!”以上這些語言與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改進教師美術評價行為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美術活動評價觀。

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對幼兒的評價所追求的不應是給幼兒的作品下一個結論,或評定繪畫技能的高低,對幼兒的評價在考慮幼兒過去,重視幼兒現在的同時,更應關注幼兒未來的長期發展目標,更多地體現對幼兒的關注和關懷,對幼兒藝術天性的保護,同時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快樂全面成長。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判斷其優勢與不足,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教師應認識到幼兒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創造力,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多方面的有效發展。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幼兒藉助美術這一載體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已有的基礎及興趣愛好,再提出知識、技法及想像、創造等方面的要求,並把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與人格的全面發展作為首要的判斷指標。

(二)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多元,關注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對幼兒美術活動進行評價時,應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與多元化,不僅應包括粗淺的美術知識技能,還應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説來,知識技能方面的評價應包括:。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應注重對幼兒:等的評價。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方面的評價應包括對幼兒活動的持久性、習慣、表現方式、創作偏好等的評價。評價內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評價幼兒,發現幼兒各自的優點和長處,只有這樣欣賞、樂觀的態度才是真實而非虛偽的,也才能幫助被評價者自我發現進而悦納自己、擁有自信。具體到一次美術活動的評價,評價內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可以根據活動內容、活動進程、幼兒整體水平或每個幼兒的發展情況重點評價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個題材、技法進行單項評價,但在一段時間內對全體或某個兒童的評價要能體現出評價的均衡與全面性。

(三)評價主體互換、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科學的美術評價,其中主體與客體是動態的,是不斷變換的。評價活動既可由教師擔任主體,也可以由幼兒擔任主體,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評價中改變過去唱獨角戲,幼兒被動接受評價的狀況,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並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體現幼兒在美術評價活動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

1、增強幼兒同伴間的相互評價

幼幼互動是發展幼兒相互審視評價的最好方式。幼兒相互之間瞭解彼此的興趣、喜好,更容易交流溝通,更能讀懂相互的作品,感受同伴作品的內涵。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關心同伴的言行,幫助幼兒學會客觀評價別人。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同伴間的對話、甚至爭論,幼兒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協調問題,相互之間學習、取長補短。如:在同一題材的兩幅作品中,一張使用了色彩明快的顏色,另一張使用的是色調灰暗的顏色。面對兩幅作品幼兒參生了不同的評價。在如同辯論賽的評價爭論中,最後他們發現鮮豔的色彩是好看,但會色調也是美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搭配協調的灰色作品也很漂亮。讓幼兒相互評價,用平等的眼光欣賞同伴的作平,這樣做對幼兒評價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甚至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思維和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重視幼兒自我的評價

幼兒的美術作品直接反映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經歷。幼兒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充分展現在作品中。他們是最瞭解自己作品的。因此面對幼兒們的作品教師要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耐心認真地聽他們講述作品中藴含的故事。如:。幼兒的自我評價體現着他們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教師要真正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要正確的評價意見美術作品,就要從幼兒的角度以他們的方式觀察世界,給幼兒解讀自己作品的機會。

3、教師尊重幼兒差異性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要考慮到幼兒之間個性、情感、態度、習慣、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在進行美術評價時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差異性,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在進行同樣主題作品的繪畫時由於幼兒個性特徵和能力有很大的差異,作品的效果差距會很大。這時教師要避免用同一標準來評價不同的幼兒。而要做縱向比較,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使每一位幼兒都有成功的體驗。給幼兒自信心,讓他們有繼續作畫的願望和興趣。

同時,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班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水平,採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評價。如: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能力有限,教師在評價時儘量運用擬人化的語言。而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審美意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教師在評價時可以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構思,激發幼兒進一步創作,不斷完善作品。大班幼兒自我意識發展較快,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及評價他人作品的能力,語言表達迅速發展。教師可以把自我評價和評價同伴作品的主動權交給他們,是但引導幼兒參予評價,使幼兒在評價過程中獲得相互學習、分享收穫。

(四)評價語言生動恰當,體現激勵性。

教師在美術活動評價中應注重評價的語言藝術。具體來説,評價首先要建立在對幼兒瞭解的基礎上,教師要善於通過觀察、對話,瞭解幼兒的活動意圖及作品想表達的思想和感受,理解和發現幼兒獨特的創意、個性化的表現方法和表達形式,特別當幼兒的作品“離譜”時,更應站在幼兒的視角努力理解其意圖;當幼兒本身也不能清楚表達自己意圖時,教師應能善意地給予詮釋。而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注意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小班幼兒經驗少,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教師應儘量採用擬人化和情景化的語言;中班幼兒有初步的審美意識,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教師評價可採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你為什麼要這樣畫?”“還可以怎樣表現?”引導幼兒邊畫邊思考,完善自己的構思;大班幼兒能力較強,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教師應更多采用協商和引導的語言,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讓幼兒成為評價的主人。總而言之,教師應善於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與不同點,永遠不要對孩子説“你錯了”,因為藝術是無錯的。

(五)把握評價時機的切入。

評價時機的切入是指教師根據美術活動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隨機進行評價。傳統的美術評價往往習慣與選擇在教學活動結束部分,其實這是很不合理的,合理的時機切入可以安排在活動後,也可以安排在教學活動中和下一次教學活動前。

1、教學活動中的評價:美術評價可以存在於幼兒創作過程中和教學活動的結束部分,被稱為即時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前者是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況,及時針對教學、幼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變化來引導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的評價可以面向全體幼兒、也可以針對小組和個人進行,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後者注重對對幼兒操作成果的評判。如:活動最後教師或幼兒對美術作品從構圖、色彩、想象、等方面給予判定和指導。

2、教學活動後的評價:指教學活動結束後延伸活動中的評價。這類評價中,教師可以組織、發動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剪貼、佈置,供幼兒相互欣賞、自我介紹、討論、評議自己喜歡的作品。教師在運用這類評價時,還可以針對繪畫過程以及作品中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指導。

3、下一次活動前的評價:這類評價能詳盡地進行交流、總結上次活動中的問題,對這一次活動有較強的指導性。對系列、連續的教學有較大的幫助。

以上這些評價的時機各有所長,但也有其不足。例如教學活動後的評價更能進行個別交流,而對集體活動中的問題不能給予解決;下一次活動前的評價則對上次活動針對性價差。因此,教師在運用這些評價方式的時候,要根據教學的時機情況選擇、綜合運用,使評價充分發揮作用。

篇5: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論文

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論文

一、農村幼兒園教師參加“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的個人需求狀況

1、參加培訓的內部動機。教師內在學習需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培訓的內部動機,關乎教師是否需要培訓。教師培訓前有無內部動機也是教師參加培訓學習主動性、目的性的表現,是影響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調查設計兩個多選項目以確定學員參加職後培訓的動機狀況:在“您以往參加培訓的原因”項目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提升專業素質(91.8%)”、“提升學歷(27.4%)”、“上級規定(26%)”。在“參加‘幼兒教師國培計劃’之前,您有明確的學習需求”這一項目中,54.8%的學員無明確的學習需求,45.2%的學員有明確的學習需求,其中只有6.8%的學員能註明具體的學習需求。這一結果在職稱、教齡、職務等因素上均無顯著差異。

從調查結果可見,農村幼兒園教師整體提升專業素質的願望強烈,但是對通過培訓提升哪些專業素質尚不明確。同時,學員在培訓前沒有明確的學習需求固然與農村幼兒園教師現有的專業水平有關,但學員對“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的瞭解也影響着學員的內部培訓動機的明確度。調查顯示,“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的瞭解程度與學員學習需求呈顯著相關(r=0.279*,p=0.017<0.05)。

2、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培訓需求=希望狀態一現有狀態”,教師對培訓內容的需求通常與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自身的不足相聯繫。正是這些亟待彌補的差距,會增強教師參加培訓的主動性、目的性。針對培訓內容需求,在調查時設計了“想學習的內容”和“不想學的內容”兩個多選題目,培訓內容涉及課程改革、教育理論、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政策與法規、園本教研、兒童發展與評價、幼兒教育教學技能、幼兒園環境創設、現代教育技術等九個方面。結果顯示,學員最想學的內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幼兒教育教學技能(71.2%)、園本教研(46.6%)、兒童發展與評價(37%);學員最不想學的內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育政策與法規(56.2%)、課程改革(38.1%)、教育理論(26%)。

從學員的培訓內容需求性質來看,學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都緊緊圍繞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基本都是學員基於幼兒園教育工作意識到的、希望培訓幫助解決的顯性需求。但忽視了自身尚未察覺,但實際客觀需要的教育理念、知識等隱性需求。

再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三個維度考量學員的培訓內容需求,學員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基本屬於專業能力範疇,而學員忽視的基本屬於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範疇的內容。這兩個維度的內容同樣是學員亟待提高的。我們對學員的《綱要》知識進行了測試,學員的專業知識、專業理念並不令人滿意,得分率僅為54.6%。這説明,學員自我報告的培訓需求可能是不真實的,並非與專業不足相聯繫,還需要從多方面綜合分析。

3、對擔任培訓者的需求。調查設計了“你希望擔任國培教師”的多項選擇項目以瞭解學員對擔任培訓者的需求,發現學員最希望擔任培訓教師前三位是一線名師(76.7%)、高校教育專家(60.3%)、優秀園長(47.9%)。可見農村幼兒園教師對培訓者的實踐經驗有較高的要求。學員對“高校教育專家”的累選頻率位居第二,與某些研究結論不符。通過訪談得其原因,學員很少有與權威的教育專家交流的機會,覺得聽專家的講座很難得,專家的見聞體會很新鮮。

4、對培訓形式的需求。調查顯示,學員喜歡的排在前三位的培訓形式是觀摩研討(累選頻率為83.6%)、實踐指導(累選頻率為57.5%)、案例研討(累選頻率為50.7%),而對專題講座形式的認可度偏低(累選頻率為41.1%)。同時,學員認為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是觀摩研討(累選頻率為78.1%)、專題講座(65.8%)。

可見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需求與專業認知是存在偏差的,他們雖然認同理論性、知識性培訓的.績效,但較喜歡實踐性、參與性強的培訓形式。同時,學員的培訓形式需求也説明了農村幼兒園教師在專業發展自覺方面,注重在解決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問題中提升顯性的專業能力,忽視隱性的專業知識和理念的提升。

5、對培訓後的跟蹤服務的需求。“幼兒教師國培計劃”是一項持續的系統工程,既包括培訓期間的管理和培訓結束後的跟蹤服務。有研究發現,參訓教師普遍反映,培訓結束後,他們很想在教學實踐中去嘗試所學知識和技能,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因缺乏後續的幫助和指導,便很快又陷入迷茫的困境。學員需要哪些跟蹤服務?調查發現,學員對培訓後的跟蹤服務需求依次為發放課程資源光盤(累選頻率為68.5%)、定期溝通與交流(累選頻率為60.3%)、建立培訓學員資料庫(累選頻率為41.1%)、課題研究指導(累選頻率為37%)。

從該項目的累選頻率看,學員對培訓後的跟蹤服務的需求很強烈,尤其注重培訓課程資源的共享與交流,而對具體的課題研究指導需求相對不高。通過訪談,發現這可能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農村的優質教育資源短缺,使學員對培訓的跟蹤服務需求首先考慮到培訓課程資源的分享;二是農村幼兒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意識不夠,難從具體的學習與實踐需要提出具體的跟蹤服務需求。

二、結論與建議

1、結論。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需求存在專業缺失。受制於農村幼兒教師理論水平、專業發展意識、信息資源缺乏等內外部影響因素,農村幼兒園教師較難發現自身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多關注工作中的顯性需求,忽視隱性培訓需求;多注重專業能力發展需求,忽視專業情意、知識、理念發展需求;農村幼兒教師培訓需求不一定依據專業認知,有一定的感性傾向;培訓需求可能是不真實的,並非與專業不足相聯繫。此外,調查沒有發現參加培訓動機、培訓內容需求、培訓方式需求、跟蹤服務等方面在職稱、教齡、園所所在地、職務等方面的顯著差異。

2、建議。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不能盲目尊重教師的願望、需求,要重視在培訓前通過問卷、訪談、座談、觀察等多種方式開展多層次需求調查,進行科學的教師培訓需求分析,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

(1)開展教育培訓需求的多層面分析。鑑於上文結論,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需求分析不能只依據教師個人培訓需求進行分析,要在不同水平展開,以保證培訓需求分析的科學、有效。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需求針對培訓對象羣體,可以從社會需求分析、組織需求分析、崗位需求分析等三個層面開展。社會需求分析立足於其立項的社會背景,突出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的社會價值,如“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的社會需求是“顯著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要充發揮‘國培計劃’的示範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組織需求分析要回答“農村幼兒園要解決什麼問題?培訓能解決什麼問題?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崗位需求分析要結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要求,把宏觀的社會需求分析、中觀的組織需求分析具體化,明確崗位勝任水平與標準,再審視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現實狀態與理想或標準狀態的差距。從多層面進行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需求分析可避免教師個人培訓需求中的各種專業性缺失,科學、全面把握教師培訓需求狀況,更好地實現培訓的專業引領作用。

(2)多渠道和方法收集數據。教師培訓的崗位需求分析要採用訪談、調查問卷、觀察、需求報告等多種數據收集的方法,以教育專家、培訓者、教研員、園所領導、教師等為調查對象,避免數據的片面和單一。如進行教師崗位需求數據採集時,在重視教師培訓需求調查和自我報告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引入園長、教研員的訪談、問卷調查、教育專家和培訓者的訪談、調查報告,以組織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理解克服農村幼兒園教師為主體的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和自我報告的專業性缺失,為科學分析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需求做好全面的數據資源。

(3)應用科學的分析技術。從不同的分析層面、人員、數據收集方法獲取的數據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需求也會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培訓者要滿足所有教師的需求是不現實的。培訓者可以採用“三角互證”技術對各方面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其中的三角除了指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還指不同的資料來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理論假設、不同的時間和情景、樣本中不同的人羣等,採用三角來研究同一現象的目的是為了彼此驗證,增加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找出農村幼兒園教師實踐中真實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將有限的培訓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促進培訓績效提高。